第196章 一波未平
梁廷棟和張鳳翼自殺後,從京師來的緹騎叫來了大小官吏,當著眾人的麵,驗明正身,宣布了梁、張二人確定已死的訊息。
他們將梁、張二人的遺物等收集起來,帶回了京師。
崇禎皇帝得知消息後,也是唏噓不已,當即嚴厲駁斥了那些繼續攻擊張鳳翼和梁廷棟的禦史們,而是命令有司對張、梁二人按照沙場陣亡慣例進行撫恤。
同時下令讓監軍使高起潛暫時監管各部勤王軍。
另外,鑒於清軍已退的現實,京師已經恢複了正常秩序,為了節省軍餉開支,那些外地的勤王軍,就應該哪裏來的,再回到哪裏去。
隻是朝廷雖然有這樣的旨意,但是大明的官場此刻已經完全陷入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怪圈之中,再好的政策也得有人能夠切實執行起來才行。
朝廷的旨意一時半會還沒有正式下達到各地,張鹿安和黃得功等人倒是進入密雲城,聽聞了張鳳翼自殺的消息,頓時令兩人目瞪口呆。
出於對上司的一點敬意,當然更多的還是顧忌官場的顏麵所在,兩人都參加了張鳳翼的遺體裝櫬儀式,其中張鳳翼的仆人在儀式上哭的最為傷心:
“老爺啊,如果老奴能把消息更早的傳遞過來,或許你就不會死啊。嗚嗚嗚……”
好在旁人都以為他是傷心過度,沒有過分考究他說的話,裏麵存在的實際情況。
張鹿安和黃得功參加完儀式,張鹿安突然詢問黃得功道:
“黃副戎(副總兵的另一種稱法),您的經驗更加豐富一些,您覺得我接下來該怎麽辦?”
“如果鄙人沒有猜錯的話,那麽接下來咱們應該會聽高起潛高公公的命令了,不過你也不需要擔心,如今建奴已經退走,對於勤王軍來說,曆來就是從哪裏來回哪裏去的,桐城營自然不會有意外。”
“桐城營的去向好定,那麽那些可憐的難民怎麽辦?”
“那自然應該是高公公應該考慮的問題,應該是朝廷中兗兗諸公應該考慮的問題。”
很顯然黃得功不願意理會這樣的瑣事,就像賈名傑分析的那樣:黃得功就是一位很純粹的帝國軍人。
張鹿安見黃得功不願意多說,也就不好持續追問下去,帶著黃得功一起回到了設在密雲城內的桐城營留守營部,召見了留守的劉體仁。
張鹿安按照自己之前的承諾,讓劉體仁安排將剩餘的烈酒贈送給了黃得功所部,然後開始安排,著手準備桐城營的後退撤離事宜。
黃得功帶著烈酒回到了自己的大營,然後讓軍內文書經曆進行安排,會同桐城營提供的《作戰明細》,派軍中夜不收將相關文件連夜送交監軍使高起潛的駐地通州。黃得功所部以及張鹿安的桐城營都在密雲城內駐紮,等待著高起潛的命令。
上峰的明確回複還在路上,桐城營得以有些時間來舔舐傷口。
按照張鹿安的計劃,原本的陣亡將士都應該是帶回老家安葬的,可是眼下還是盛夏時節、酷熱難耐,長途運輸屍體顯然很不現實。
加上從塞外草原返回的路上又有多名傷員傷重不治而亡,張鹿安無奈之下,隻能按照軍禮,將盛長翔、安永光和呂祥發以下兩百餘將士全部安葬在密雲城南的黍穀山麵陽坡,並立有墓碑,上書“桐城營貳佰叁什玖位忠勇將士合葬墓”。
張鹿安站在墓碑前,內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盛長翔正值青壯年而亡,他的父親盛洛和長兄盛長識早就先後為國陣亡,導致英雄無後的結果,很明顯是自己的責任;安永光是在霍邱西大山剿匪以後投靠過來的彝人,也用生命踐行了忠誠;呂祥發更是直接救了自己的性命……
仔細想來,張鹿安覺得自己穿越後幾乎是一事無成,那麽多的忠勇將士卻追隨自己而死,當初吹過的牛皮如今看起來,距離真正實現猶如隔著天塹。
為什麽上輩子過的不好,上天讓自己穿越過來,來到明末此時還是過的不盡如人意?
張鹿安原本想全力發展正陽關一帶,利用淮河的通勤作用和兩岸的沃土發展自身勢力,可是卻被朝廷調到桐城;剛想在桐城組建新的根據地,卻又被迫北上勤王……
到底是哪方麵出了問題?
難道非得自己造反不成?或許隻有造反了,才能真正不再聽從大明朝廷的調令。這種心思想法越來越充斥著張鹿安的頭腦。
可是一陣風襲來,讓張鹿安的腦袋瞬間清醒過來,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張鹿安乃至於整個張家的勢力還是非常弱小,大明此刻的綜合實力卻仍然非常強大,否則像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那樣的牛人不會考慮不到根據地的重要性的。隻是流寇們但凡在某地待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很快就會有大量的優勢明軍從四麵八方包圍過來進行圍剿。
流寇們不管一時半會多麽的風光,等到朝廷真正騰出手來調集大軍圍剿的時候,流寇們還是會不堪一擊------本質上來說,還是有人對大明朝廷懷有敬意,大明此刻並未完全徹底失去民心。
張鹿安想到此處,覺得還是得繼續按部就班地發展自身的勢力再說。於是定了定神,招呼王朝、劉體仁和劉壯國上前來,說道:
“如果可能的話,等到咱們回到桐城,讓所有達到加冠年齡的將士,尤其是軍官們,全部都成親吧,有了家人就會多了一份牽掛,有了後代就會多了一份希望……”
“是……”
“盛長翔他……家裏真的沒有人了嗎?”張鹿安還是希望能有一線希望。
“沒……盛家滿門忠烈,自盛公洛殉國後,其二子長識和長翔先後為國盡忠……”王朝翻閱了隨身的小冊子後確認道。
張鹿安的心頓時沉了下去。
“直係親屬不在,但是我記得還有旁係親屬,盛把總生前曾經跟我提過,他還有個堂弟叫盛長功,現在萊州副總兵金日觀麾下效力,盛把總曾經寫信給他,希望拉攏他來桐城營,可惜如今一切都成為泡影……”劉壯國突然插嘴說道。
“盛長功?金日觀?”張鹿安不知怎麽的,總感覺在哪裏聽過這兩個名字。
還在思索之間,就看到馬國勇騎著一匹快馬匆匆來到。
“國勇,怎麽了?”劉體仁上前問道。
“不好了,朝廷恐怕還是要追究咱們桐城營擅自出戰之罪,黃副戎已經出發前往通州當麵述職,代為請命……”馬國勇的話還沒有說完,幾個人同時扭頭,看到遠處還有兩匹快馬匆匆趕至,張鹿安定睛一看,卻是張華和孟大勇兩人。
張華跑到後還沒下馬,口中已經說道:
“都司,不好了,賈夫子派人求救,朝廷要以‘俘虜’而非‘難民’身份對六千餘人進行打散安置……”
(本章完)
梁廷棟和張鳳翼自殺後,從京師來的緹騎叫來了大小官吏,當著眾人的麵,驗明正身,宣布了梁、張二人確定已死的訊息。
他們將梁、張二人的遺物等收集起來,帶回了京師。
崇禎皇帝得知消息後,也是唏噓不已,當即嚴厲駁斥了那些繼續攻擊張鳳翼和梁廷棟的禦史們,而是命令有司對張、梁二人按照沙場陣亡慣例進行撫恤。
同時下令讓監軍使高起潛暫時監管各部勤王軍。
另外,鑒於清軍已退的現實,京師已經恢複了正常秩序,為了節省軍餉開支,那些外地的勤王軍,就應該哪裏來的,再回到哪裏去。
隻是朝廷雖然有這樣的旨意,但是大明的官場此刻已經完全陷入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怪圈之中,再好的政策也得有人能夠切實執行起來才行。
朝廷的旨意一時半會還沒有正式下達到各地,張鹿安和黃得功等人倒是進入密雲城,聽聞了張鳳翼自殺的消息,頓時令兩人目瞪口呆。
出於對上司的一點敬意,當然更多的還是顧忌官場的顏麵所在,兩人都參加了張鳳翼的遺體裝櫬儀式,其中張鳳翼的仆人在儀式上哭的最為傷心:
“老爺啊,如果老奴能把消息更早的傳遞過來,或許你就不會死啊。嗚嗚嗚……”
好在旁人都以為他是傷心過度,沒有過分考究他說的話,裏麵存在的實際情況。
張鹿安和黃得功參加完儀式,張鹿安突然詢問黃得功道:
“黃副戎(副總兵的另一種稱法),您的經驗更加豐富一些,您覺得我接下來該怎麽辦?”
“如果鄙人沒有猜錯的話,那麽接下來咱們應該會聽高起潛高公公的命令了,不過你也不需要擔心,如今建奴已經退走,對於勤王軍來說,曆來就是從哪裏來回哪裏去的,桐城營自然不會有意外。”
“桐城營的去向好定,那麽那些可憐的難民怎麽辦?”
“那自然應該是高公公應該考慮的問題,應該是朝廷中兗兗諸公應該考慮的問題。”
很顯然黃得功不願意理會這樣的瑣事,就像賈名傑分析的那樣:黃得功就是一位很純粹的帝國軍人。
張鹿安見黃得功不願意多說,也就不好持續追問下去,帶著黃得功一起回到了設在密雲城內的桐城營留守營部,召見了留守的劉體仁。
張鹿安按照自己之前的承諾,讓劉體仁安排將剩餘的烈酒贈送給了黃得功所部,然後開始安排,著手準備桐城營的後退撤離事宜。
黃得功帶著烈酒回到了自己的大營,然後讓軍內文書經曆進行安排,會同桐城營提供的《作戰明細》,派軍中夜不收將相關文件連夜送交監軍使高起潛的駐地通州。黃得功所部以及張鹿安的桐城營都在密雲城內駐紮,等待著高起潛的命令。
上峰的明確回複還在路上,桐城營得以有些時間來舔舐傷口。
按照張鹿安的計劃,原本的陣亡將士都應該是帶回老家安葬的,可是眼下還是盛夏時節、酷熱難耐,長途運輸屍體顯然很不現實。
加上從塞外草原返回的路上又有多名傷員傷重不治而亡,張鹿安無奈之下,隻能按照軍禮,將盛長翔、安永光和呂祥發以下兩百餘將士全部安葬在密雲城南的黍穀山麵陽坡,並立有墓碑,上書“桐城營貳佰叁什玖位忠勇將士合葬墓”。
張鹿安站在墓碑前,內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盛長翔正值青壯年而亡,他的父親盛洛和長兄盛長識早就先後為國陣亡,導致英雄無後的結果,很明顯是自己的責任;安永光是在霍邱西大山剿匪以後投靠過來的彝人,也用生命踐行了忠誠;呂祥發更是直接救了自己的性命……
仔細想來,張鹿安覺得自己穿越後幾乎是一事無成,那麽多的忠勇將士卻追隨自己而死,當初吹過的牛皮如今看起來,距離真正實現猶如隔著天塹。
為什麽上輩子過的不好,上天讓自己穿越過來,來到明末此時還是過的不盡如人意?
張鹿安原本想全力發展正陽關一帶,利用淮河的通勤作用和兩岸的沃土發展自身勢力,可是卻被朝廷調到桐城;剛想在桐城組建新的根據地,卻又被迫北上勤王……
到底是哪方麵出了問題?
難道非得自己造反不成?或許隻有造反了,才能真正不再聽從大明朝廷的調令。這種心思想法越來越充斥著張鹿安的頭腦。
可是一陣風襲來,讓張鹿安的腦袋瞬間清醒過來,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張鹿安乃至於整個張家的勢力還是非常弱小,大明此刻的綜合實力卻仍然非常強大,否則像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那樣的牛人不會考慮不到根據地的重要性的。隻是流寇們但凡在某地待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很快就會有大量的優勢明軍從四麵八方包圍過來進行圍剿。
流寇們不管一時半會多麽的風光,等到朝廷真正騰出手來調集大軍圍剿的時候,流寇們還是會不堪一擊------本質上來說,還是有人對大明朝廷懷有敬意,大明此刻並未完全徹底失去民心。
張鹿安想到此處,覺得還是得繼續按部就班地發展自身的勢力再說。於是定了定神,招呼王朝、劉體仁和劉壯國上前來,說道:
“如果可能的話,等到咱們回到桐城,讓所有達到加冠年齡的將士,尤其是軍官們,全部都成親吧,有了家人就會多了一份牽掛,有了後代就會多了一份希望……”
“是……”
“盛長翔他……家裏真的沒有人了嗎?”張鹿安還是希望能有一線希望。
“沒……盛家滿門忠烈,自盛公洛殉國後,其二子長識和長翔先後為國盡忠……”王朝翻閱了隨身的小冊子後確認道。
張鹿安的心頓時沉了下去。
“直係親屬不在,但是我記得還有旁係親屬,盛把總生前曾經跟我提過,他還有個堂弟叫盛長功,現在萊州副總兵金日觀麾下效力,盛把總曾經寫信給他,希望拉攏他來桐城營,可惜如今一切都成為泡影……”劉壯國突然插嘴說道。
“盛長功?金日觀?”張鹿安不知怎麽的,總感覺在哪裏聽過這兩個名字。
還在思索之間,就看到馬國勇騎著一匹快馬匆匆來到。
“國勇,怎麽了?”劉體仁上前問道。
“不好了,朝廷恐怕還是要追究咱們桐城營擅自出戰之罪,黃副戎已經出發前往通州當麵述職,代為請命……”馬國勇的話還沒有說完,幾個人同時扭頭,看到遠處還有兩匹快馬匆匆趕至,張鹿安定睛一看,卻是張華和孟大勇兩人。
張華跑到後還沒下馬,口中已經說道:
“都司,不好了,賈夫子派人求救,朝廷要以‘俘虜’而非‘難民’身份對六千餘人進行打散安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