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北隍城島
與東江的四分五裂,事權不一不同,北隍城島上的各種事權高度統一,全部集中於張鹿安。
不管是張家的族兵、原來的島民、還是新近帶回來的旅順難民,大家都把眼前這個虛歲剛滿十二歲不久的少年當成了主心骨。
張鹿安親力親為,和大夥兒一起撿石頭、耕地,此刻正和大家一起排隊吃大鍋飯。
張鹿安原本已經亮白的臉上,又曬得黑黝黝的。最關鍵的身為東家,對待身邊的人比較尊重,尊老愛幼。大家都是把他當作救命恩人,氣氛還是非常融洽的。
一群半大的少年都圍繞張鹿安的身邊,或許是聽從家裏人的安排,或許是少年心性,都喜歡跟同齡人玩。
來到北隍城島已經有兩個月時間了,所有人都得參加勞動,已經整理出來上千畝的土地,剩下還有一部分平坦土地怪石嶙峋,張鹿安正帶領大家抓緊時間清理。希望年底之前把土地清理出來,再複耕翻土兩次,施點人工肥,到明年春暖花開之際,就能夠種上糧食了。有了糧食,大家的心裏才算踏實。
這段時間的糧食來源,都是來自於張家福瑞張的自家商號裏,陳新薄曾經帶隊押著三船物資上島,對於張鹿安所做的一切那是讚歎有加,表示自己會大力支持。然後就駕船離開了。
但是老是這麽讓家裏麵巨額補貼終究不是個長久之計。張鹿安一麵組織壯婦、少年們平整土地和耕田,另一方麵把之前從旅順團山鹽場拉回來的十艘船隻送往芝罘島的船舶船塢修造處,進行改裝,經過兩個月的整修和改進,加裝了一個單桅風帆,十艘漁船已經建好。
張鹿安花錢雇傭北隍城島這些留下來的漁民們開始手把手的教著旅順難民們捕魚,增加了船隻和人手,漁獲量是大增。好歹讓全島的居民吃上了營養豐富的各種海魚。
可是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按照張鹿安的心思,他是想在此地真正的耕海育田的。之前在福山的時候,他帶著陰六和張撿上漁市購買海帶,可是卻無人知曉,更是無人售賣。張鹿安當時就覺得奇怪,後世的山東榮成海帶那是出了名的,怎麽現在竟然沒有人知曉海帶?
想了很久沒有結果。然後最近經過與北隍城島上的老漁民進行溝通交流後,才發現山東沿海也是有非常少量的類似的海生植物,但是多為藻類,與海帶還是有些區別,並且產量非常低,打撈也不方便,漁民們沒人吃。而且這種藻類物質,其實很早就在中國大地銷售,但是並不是叫“海帶”而是叫“昆布”。隻是這些“昆布”都是來源於以前的渤海國、新羅和百濟等地的貢品,中國沿海是幾乎沒有的。
實際上海帶的人工栽培也隻是在民國時期傳入東北沿海,後來才慢慢推廣到山東,到解放後的五十年代,海帶的人工養殖技術才開始推廣到全國。
張鹿安不了解那麽多,他可不管名字叫什麽,但是他知道一點,那就是海帶的營養物資豐富,還能治療大脖子病,關鍵是隻要放置得當,可以保持長時間不壞,絕對是一個遠航的上佳配備食物。如果加以包裝,很可能是一項非常好的商品。
出於這個美好的期望,張鹿安讓顧國棟帶著兩艘船,帶上認識“昆布”的老漁夫,沿著海岸線來一次遠航,到傳說中的朝鮮東海岸或者日本北海道等地,看看能否挖來一些“昆布”的幼苗或者種子。
張鹿安為兩艘船配備了二十名族丁押送,另有三個月的糧食,但是心裏還是不太踏實。不太踏實的原因就是顧國棟顯得極不情願。
這個時候陰六果斷站出來說道“少爺,讓我去吧,我來帶著族丁護航,正好我也沒有去過遠海,也可以趁此機會見見世麵,希望鹿安少爺可以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張鹿安看了一下眼前這個剛剛年滿十八歲的青年,臉龐還略顯稚嫩,但是身高體壯,尤其眼神特別堅定。同時看了一眼旁邊幸災樂禍捂著嘴巴笑的張撿。
明事與否,高下立判。
張鹿安說道“本來我自己想去,想親眼看一下此時大明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麽樣,但是這邊要處理的事情還有很多,實在走不開。那就勞煩陰六兄替我跑一趟。”
“陰六不敢,小的定當不辱使命。”
次日一大早
張鹿安目送著顧國棟、陰六駕船揚帆離開了港口,承載希望,去向了遠方。思緒也飄向了那未知的遠洋深處,不知道此行禍福如何,但是有些事必須得去做,必須得去爭的,如果人人都是選擇躺平,這個民族將會徹底沒有了希望。
“少爺,有人來了”大嘴張撿冷不防過來稟報道,再次打斷了張鹿安的思路。
“誰?下次說話說清楚點,不要前怕狼後怕虎,說話吞吞吐吐,要言簡明了,懂嗎?”張鹿安教訓道。
“少爺,你幹嘛對俺這麽凶?俺又沒做錯事”張撿顯得頗為委屈。
張鹿安看著張撿,這個目前虛歲才十六歲的少年,覺得或許自己過於嚴厲了。就問道“到底是誰過來了?”
“是之前的譚將軍,他正在家裏坐著呢,喜叔正在招待他說著話。”
“譚應華?”張鹿安心存疑問,但是不好怠慢,趕忙跑向了山前村的臨時住家裏。
這個臨時住所是在以前的一個富裕的漁民磚瓦房改建的,但是仍然顯得破舊和簡樸。
張鹿安風撲塵塵的跑回家,看到了臉上微微有傷的譚應華,雙方一時都愣住了,還是張鹿安先反應過來,一揖到底,“張鹿安見過譚將軍。”
譚應華不敢托大,趕緊站起來,扶住張鹿安道“張公子不要折煞我也。”
張鹿安於是讓位,讓譚應華坐下, 雙方聊了起來,“不知道譚將軍此時京城之行如何?”
“唉,一言難盡”譚應華就把自己的在京城的前後經過說了一遍,末了還特別愧疚和遺憾地說道“我可能害了張公子,朝廷很可能會讓你回原籍讀書……”
張鹿安頓時腦中一驚,這可能會打斷自己的很多計劃。
看著張鹿安的愣神,譚應華越是感覺到自己是弄巧成拙,恩將仇報了。顯得頗為不安。
張鹿安問道“譚將軍已經從京師回來了,怎麽朝廷旨意還沒有到呢?”
“朝廷大臣們的辦事效率太慢了,隻是恐怕最快一個月,最慢年底前,旨意也要到了。”
那就還好,有了這個一個月和兩個月的時間緩衝,多少能夠安排好一些事情。
張鹿安表示道“譚將軍無須內疚,鹿安正好也有兩年時間沒有回老家了,母親在家估計會非常思念我的,所以這下也算是奉旨回家了,多少還有點光榮呢。哈哈,沒關係,喜叔,讓白貴做幾個好菜,咱不能虧待了朋友。”
“張公子,不要叫我將軍了,本人已經辭去朝廷職位,朝廷也賞了銀兩,讓我回鄉務農。”
“賞了多少?譚將軍此時應該是富家翁了吧?”張鹿安羨慕地問道。
“賞了二百兩銀子,實際到手六十兩”譚應華回複道 。
“什麽?你自己親自去戶部領取賞銀,這些哪裏會有飄沒的風險?”
“唉,飄沒從來不是僅僅指意外,而在於經手者是否能夠把持得住”譚應華無奈的說道。
“任何時候,貪汙腐敗問題都是執政者最大、最優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啊。看到這山東地麵各位大老爺,有時候我就在想,這個大明從上到下都爛透了。”
“張公子請慎言,以後外出千萬不要說這些話,小心為人所利用。聖天子在,其實都是左右奸臣蒙蔽導致的。”譚應華打斷張鹿安說話。
“那左右奸臣又是誰選的?”張鹿安反問道。
“這……”
“好了,不知道譚將軍此次過來有何打算,不會是隻是來報信吧”張鹿安看出了譚應華的囧境,轉移話題說道。
“譚某這次從京師返回後,曾經回了一趟家,說來慚愧,當兵這麽久,對家裏貢獻極小,家裏一貧如洗。當初腦袋一熱,拒絕了朝廷的好意,回到家才知道,家裏麵的土地由於幹旱收成銳減,加上兵災人禍,種地實在不劃算。如今隻想找個事做……”譚應華說道。
張鹿安不待譚應華說完,高興的跳了起來說道“譚先生如果能夠賞臉加入我福瑞張,本號必將蓬蓽生輝,鄙人也會受寵若驚。隻是在下有一事不明,譚先生之前在東江多有故舊,怎麽就沒有想過去尚可喜或者沈世魁那裏?”
“哼,都是一些心術不正之輩,我羞與他們為伍。”
原來如此,看來他們之間還有過節。
張鹿安問道“譚畢竟曾經為大軍統領,如今屈尊小地,不知道願意從事什麽樣的工作?”
“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不提也罷。說來慚愧,譚某除了有一點武藝以外,別無所長。”
“哈哈,如今亂世,武藝就是最大的特長啦。來來,咱們待會先吃飯,吃了飯,我帶你去整個島上逛一圈再說。”
吃完飯,張鹿安和譚應華一起繞了北隍城島一圈,張撿帶著四名族丁在附近護衛。
兩人登在高處,張鹿安說道“不知道為何,每次從這裏看大海,我都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上次從旅順歸來之後,這種感覺就變成了對殉國英雄們的一種敬佩之情,總有一日,我必將拿下整個東江,替黃總帥、李將軍等前輩英雄們報仇。譚先生,你信嗎?”
譚應華盯著眼前這個頗為稚嫩的臉龐,但是透過他堅定的眼神,全無孩童的玩鬧之色,不由得若有所思,“嗯”,卻無其他表示。
轉了一圈以後,張鹿安和譚應華回到了,看到了白貴等人已經把北隍城島鼓搗成了一個沙盤的形狀,這是譚應華大為吃驚的事。
實際上最早記錄從東漢初年馬援堆米成山開始,沙盤就是軍隊作戰的一個重要輔助工具了,眼前的沙盤談不上精良,但是山坡、穀地、河流等卻是清晰無比。這是張鹿安利用後世學到的知識,和白貴、張撿鼓搗了快一個月才完成的。
譚應華還在吃驚的研究著沙盤,張鹿安看著白貴,比較滿意,此人明顯比張撿聰慧很多,前段時間,派人把他從福山接過來是正確的,隻是白雪一個人還在福山,難免會有些孤單。
張鹿安上前介紹道“譚先生請看,這個就是北隍城島的沙盤,我等親自通過腳步丈量以後大概得出來的,都是泥沙堆起來的,上不得台麵。”
“不,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精細,非常好”譚應華還在轉著圈的仔細看著。
張鹿安說道“譚先生,我有意在北隍城島安置這些可憐的旅順難民。一起看,這個島到處都是山嶺,天然分成了三塊,山後、山前和東山。目前的土地平整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正在抓緊翻地中,期待把土地養活,明年種糧食能夠有一個好收成。隻是眼下最大的擔心就是安全性,害怕建奴過來、害怕東江多來、害怕海盜過來……”
“就讓我來守護這個島的安全吧”
“不,我們是要守護這裏的島民的安全”
兩人相視一笑。
三日後的一大早,張鹿安派人通知趙西文召集來六十名壯丁,加上張家的族丁二十名,組成了北隍城島守備義勇隊,任命譚應華為義勇隊大隊長,將族丁和壯丁大亂混編,編製也是極為簡單,分為八個小隊,每隊十個人,選出一名最為驍勇之人任命為小隊長。
張鹿安站在高台上將一杆繡著“北隍城島守備義勇隊”的大旗交給譚應華,宣布這支守島部隊的正式產生。這是一支民間的自治武裝力量。
從此以後,島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十人一隊的巡邏隊,島民因此安心不少。
譚應華是非常繁忙的,他不光要整隊,還得教授大家射箭、放銃、列陣、體能等很多事項都得一一建立。張鹿安樂得清閑,全部由譚應華自行安排。
張鹿安隻是安排白貴和張撿編製有義勇隊花名冊和點名冊,花名冊上把每個人的個人信息、家庭情況登記的清清楚楚,不管是士兵還是隊長,張鹿安的解釋是,如果以後有傷亡,他是要進行一定的撫恤的。譚應華也就沒有做過多想法。
張鹿安一直在等著遠洋船隻的回來,否則他實在不安心回鄉。再此期間,他又派人要求郭亮從芝罘島上提供一百名磚瓦工過來,先把北隍城島上的基礎營房給建立起來,再修建三處集中的住處。
按照張鹿安的想法,現在的北隍城島上的難民,很多家庭勞動力不在,根本沒法獨立生活,他決定仿照後世的蘇聯那種大農場製,為了節約土地,大家集中居住,再由強壯勞動力,平時耕地、捕魚,戰時守護,其餘的所有人都有一個安排,隻是眼下缺乏的東西還有,還有很多,建設起來難度太大,但是事情還是得一步步來。
半個月後,楊老安因為在芝罘島表現出色,被郭亮任命為建築隊的隊長,楊老安就帶著李二猛和郭茂才等一百人來到了北隍城島,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建設。建築材料多利用島上的石塊,黏土則是從登州購買運送過來。
張鹿安的要求是到年底前建設好三處集中居所、一所醫務所、一所學堂和一處北隍城村村公所。建設壓力還是存在的,因此張家出錢,雇傭了一些旅順難民中的壯婦參與建設。盡管在這座小島上,錢財的意義暫時不大,可是很多女人拿到銅錢後還是特別開心。
張鹿安哭笑不得,看來大鍋飯製度並不可持久,等到真正運作起來了,合適的時機還是得實行土地私有製或者土地承包製等。
看著島上的建設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張鹿安現在最期待的就是遠航船隻的回來。
(本章完)
與東江的四分五裂,事權不一不同,北隍城島上的各種事權高度統一,全部集中於張鹿安。
不管是張家的族兵、原來的島民、還是新近帶回來的旅順難民,大家都把眼前這個虛歲剛滿十二歲不久的少年當成了主心骨。
張鹿安親力親為,和大夥兒一起撿石頭、耕地,此刻正和大家一起排隊吃大鍋飯。
張鹿安原本已經亮白的臉上,又曬得黑黝黝的。最關鍵的身為東家,對待身邊的人比較尊重,尊老愛幼。大家都是把他當作救命恩人,氣氛還是非常融洽的。
一群半大的少年都圍繞張鹿安的身邊,或許是聽從家裏人的安排,或許是少年心性,都喜歡跟同齡人玩。
來到北隍城島已經有兩個月時間了,所有人都得參加勞動,已經整理出來上千畝的土地,剩下還有一部分平坦土地怪石嶙峋,張鹿安正帶領大家抓緊時間清理。希望年底之前把土地清理出來,再複耕翻土兩次,施點人工肥,到明年春暖花開之際,就能夠種上糧食了。有了糧食,大家的心裏才算踏實。
這段時間的糧食來源,都是來自於張家福瑞張的自家商號裏,陳新薄曾經帶隊押著三船物資上島,對於張鹿安所做的一切那是讚歎有加,表示自己會大力支持。然後就駕船離開了。
但是老是這麽讓家裏麵巨額補貼終究不是個長久之計。張鹿安一麵組織壯婦、少年們平整土地和耕田,另一方麵把之前從旅順團山鹽場拉回來的十艘船隻送往芝罘島的船舶船塢修造處,進行改裝,經過兩個月的整修和改進,加裝了一個單桅風帆,十艘漁船已經建好。
張鹿安花錢雇傭北隍城島這些留下來的漁民們開始手把手的教著旅順難民們捕魚,增加了船隻和人手,漁獲量是大增。好歹讓全島的居民吃上了營養豐富的各種海魚。
可是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按照張鹿安的心思,他是想在此地真正的耕海育田的。之前在福山的時候,他帶著陰六和張撿上漁市購買海帶,可是卻無人知曉,更是無人售賣。張鹿安當時就覺得奇怪,後世的山東榮成海帶那是出了名的,怎麽現在竟然沒有人知曉海帶?
想了很久沒有結果。然後最近經過與北隍城島上的老漁民進行溝通交流後,才發現山東沿海也是有非常少量的類似的海生植物,但是多為藻類,與海帶還是有些區別,並且產量非常低,打撈也不方便,漁民們沒人吃。而且這種藻類物質,其實很早就在中國大地銷售,但是並不是叫“海帶”而是叫“昆布”。隻是這些“昆布”都是來源於以前的渤海國、新羅和百濟等地的貢品,中國沿海是幾乎沒有的。
實際上海帶的人工栽培也隻是在民國時期傳入東北沿海,後來才慢慢推廣到山東,到解放後的五十年代,海帶的人工養殖技術才開始推廣到全國。
張鹿安不了解那麽多,他可不管名字叫什麽,但是他知道一點,那就是海帶的營養物資豐富,還能治療大脖子病,關鍵是隻要放置得當,可以保持長時間不壞,絕對是一個遠航的上佳配備食物。如果加以包裝,很可能是一項非常好的商品。
出於這個美好的期望,張鹿安讓顧國棟帶著兩艘船,帶上認識“昆布”的老漁夫,沿著海岸線來一次遠航,到傳說中的朝鮮東海岸或者日本北海道等地,看看能否挖來一些“昆布”的幼苗或者種子。
張鹿安為兩艘船配備了二十名族丁押送,另有三個月的糧食,但是心裏還是不太踏實。不太踏實的原因就是顧國棟顯得極不情願。
這個時候陰六果斷站出來說道“少爺,讓我去吧,我來帶著族丁護航,正好我也沒有去過遠海,也可以趁此機會見見世麵,希望鹿安少爺可以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張鹿安看了一下眼前這個剛剛年滿十八歲的青年,臉龐還略顯稚嫩,但是身高體壯,尤其眼神特別堅定。同時看了一眼旁邊幸災樂禍捂著嘴巴笑的張撿。
明事與否,高下立判。
張鹿安說道“本來我自己想去,想親眼看一下此時大明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麽樣,但是這邊要處理的事情還有很多,實在走不開。那就勞煩陰六兄替我跑一趟。”
“陰六不敢,小的定當不辱使命。”
次日一大早
張鹿安目送著顧國棟、陰六駕船揚帆離開了港口,承載希望,去向了遠方。思緒也飄向了那未知的遠洋深處,不知道此行禍福如何,但是有些事必須得去做,必須得去爭的,如果人人都是選擇躺平,這個民族將會徹底沒有了希望。
“少爺,有人來了”大嘴張撿冷不防過來稟報道,再次打斷了張鹿安的思路。
“誰?下次說話說清楚點,不要前怕狼後怕虎,說話吞吞吐吐,要言簡明了,懂嗎?”張鹿安教訓道。
“少爺,你幹嘛對俺這麽凶?俺又沒做錯事”張撿顯得頗為委屈。
張鹿安看著張撿,這個目前虛歲才十六歲的少年,覺得或許自己過於嚴厲了。就問道“到底是誰過來了?”
“是之前的譚將軍,他正在家裏坐著呢,喜叔正在招待他說著話。”
“譚應華?”張鹿安心存疑問,但是不好怠慢,趕忙跑向了山前村的臨時住家裏。
這個臨時住所是在以前的一個富裕的漁民磚瓦房改建的,但是仍然顯得破舊和簡樸。
張鹿安風撲塵塵的跑回家,看到了臉上微微有傷的譚應華,雙方一時都愣住了,還是張鹿安先反應過來,一揖到底,“張鹿安見過譚將軍。”
譚應華不敢托大,趕緊站起來,扶住張鹿安道“張公子不要折煞我也。”
張鹿安於是讓位,讓譚應華坐下, 雙方聊了起來,“不知道譚將軍此時京城之行如何?”
“唉,一言難盡”譚應華就把自己的在京城的前後經過說了一遍,末了還特別愧疚和遺憾地說道“我可能害了張公子,朝廷很可能會讓你回原籍讀書……”
張鹿安頓時腦中一驚,這可能會打斷自己的很多計劃。
看著張鹿安的愣神,譚應華越是感覺到自己是弄巧成拙,恩將仇報了。顯得頗為不安。
張鹿安問道“譚將軍已經從京師回來了,怎麽朝廷旨意還沒有到呢?”
“朝廷大臣們的辦事效率太慢了,隻是恐怕最快一個月,最慢年底前,旨意也要到了。”
那就還好,有了這個一個月和兩個月的時間緩衝,多少能夠安排好一些事情。
張鹿安表示道“譚將軍無須內疚,鹿安正好也有兩年時間沒有回老家了,母親在家估計會非常思念我的,所以這下也算是奉旨回家了,多少還有點光榮呢。哈哈,沒關係,喜叔,讓白貴做幾個好菜,咱不能虧待了朋友。”
“張公子,不要叫我將軍了,本人已經辭去朝廷職位,朝廷也賞了銀兩,讓我回鄉務農。”
“賞了多少?譚將軍此時應該是富家翁了吧?”張鹿安羨慕地問道。
“賞了二百兩銀子,實際到手六十兩”譚應華回複道 。
“什麽?你自己親自去戶部領取賞銀,這些哪裏會有飄沒的風險?”
“唉,飄沒從來不是僅僅指意外,而在於經手者是否能夠把持得住”譚應華無奈的說道。
“任何時候,貪汙腐敗問題都是執政者最大、最優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啊。看到這山東地麵各位大老爺,有時候我就在想,這個大明從上到下都爛透了。”
“張公子請慎言,以後外出千萬不要說這些話,小心為人所利用。聖天子在,其實都是左右奸臣蒙蔽導致的。”譚應華打斷張鹿安說話。
“那左右奸臣又是誰選的?”張鹿安反問道。
“這……”
“好了,不知道譚將軍此次過來有何打算,不會是隻是來報信吧”張鹿安看出了譚應華的囧境,轉移話題說道。
“譚某這次從京師返回後,曾經回了一趟家,說來慚愧,當兵這麽久,對家裏貢獻極小,家裏一貧如洗。當初腦袋一熱,拒絕了朝廷的好意,回到家才知道,家裏麵的土地由於幹旱收成銳減,加上兵災人禍,種地實在不劃算。如今隻想找個事做……”譚應華說道。
張鹿安不待譚應華說完,高興的跳了起來說道“譚先生如果能夠賞臉加入我福瑞張,本號必將蓬蓽生輝,鄙人也會受寵若驚。隻是在下有一事不明,譚先生之前在東江多有故舊,怎麽就沒有想過去尚可喜或者沈世魁那裏?”
“哼,都是一些心術不正之輩,我羞與他們為伍。”
原來如此,看來他們之間還有過節。
張鹿安問道“譚畢竟曾經為大軍統領,如今屈尊小地,不知道願意從事什麽樣的工作?”
“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不提也罷。說來慚愧,譚某除了有一點武藝以外,別無所長。”
“哈哈,如今亂世,武藝就是最大的特長啦。來來,咱們待會先吃飯,吃了飯,我帶你去整個島上逛一圈再說。”
吃完飯,張鹿安和譚應華一起繞了北隍城島一圈,張撿帶著四名族丁在附近護衛。
兩人登在高處,張鹿安說道“不知道為何,每次從這裏看大海,我都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上次從旅順歸來之後,這種感覺就變成了對殉國英雄們的一種敬佩之情,總有一日,我必將拿下整個東江,替黃總帥、李將軍等前輩英雄們報仇。譚先生,你信嗎?”
譚應華盯著眼前這個頗為稚嫩的臉龐,但是透過他堅定的眼神,全無孩童的玩鬧之色,不由得若有所思,“嗯”,卻無其他表示。
轉了一圈以後,張鹿安和譚應華回到了,看到了白貴等人已經把北隍城島鼓搗成了一個沙盤的形狀,這是譚應華大為吃驚的事。
實際上最早記錄從東漢初年馬援堆米成山開始,沙盤就是軍隊作戰的一個重要輔助工具了,眼前的沙盤談不上精良,但是山坡、穀地、河流等卻是清晰無比。這是張鹿安利用後世學到的知識,和白貴、張撿鼓搗了快一個月才完成的。
譚應華還在吃驚的研究著沙盤,張鹿安看著白貴,比較滿意,此人明顯比張撿聰慧很多,前段時間,派人把他從福山接過來是正確的,隻是白雪一個人還在福山,難免會有些孤單。
張鹿安上前介紹道“譚先生請看,這個就是北隍城島的沙盤,我等親自通過腳步丈量以後大概得出來的,都是泥沙堆起來的,上不得台麵。”
“不,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精細,非常好”譚應華還在轉著圈的仔細看著。
張鹿安說道“譚先生,我有意在北隍城島安置這些可憐的旅順難民。一起看,這個島到處都是山嶺,天然分成了三塊,山後、山前和東山。目前的土地平整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正在抓緊翻地中,期待把土地養活,明年種糧食能夠有一個好收成。隻是眼下最大的擔心就是安全性,害怕建奴過來、害怕東江多來、害怕海盜過來……”
“就讓我來守護這個島的安全吧”
“不,我們是要守護這裏的島民的安全”
兩人相視一笑。
三日後的一大早,張鹿安派人通知趙西文召集來六十名壯丁,加上張家的族丁二十名,組成了北隍城島守備義勇隊,任命譚應華為義勇隊大隊長,將族丁和壯丁大亂混編,編製也是極為簡單,分為八個小隊,每隊十個人,選出一名最為驍勇之人任命為小隊長。
張鹿安站在高台上將一杆繡著“北隍城島守備義勇隊”的大旗交給譚應華,宣布這支守島部隊的正式產生。這是一支民間的自治武裝力量。
從此以後,島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十人一隊的巡邏隊,島民因此安心不少。
譚應華是非常繁忙的,他不光要整隊,還得教授大家射箭、放銃、列陣、體能等很多事項都得一一建立。張鹿安樂得清閑,全部由譚應華自行安排。
張鹿安隻是安排白貴和張撿編製有義勇隊花名冊和點名冊,花名冊上把每個人的個人信息、家庭情況登記的清清楚楚,不管是士兵還是隊長,張鹿安的解釋是,如果以後有傷亡,他是要進行一定的撫恤的。譚應華也就沒有做過多想法。
張鹿安一直在等著遠洋船隻的回來,否則他實在不安心回鄉。再此期間,他又派人要求郭亮從芝罘島上提供一百名磚瓦工過來,先把北隍城島上的基礎營房給建立起來,再修建三處集中的住處。
按照張鹿安的想法,現在的北隍城島上的難民,很多家庭勞動力不在,根本沒法獨立生活,他決定仿照後世的蘇聯那種大農場製,為了節約土地,大家集中居住,再由強壯勞動力,平時耕地、捕魚,戰時守護,其餘的所有人都有一個安排,隻是眼下缺乏的東西還有,還有很多,建設起來難度太大,但是事情還是得一步步來。
半個月後,楊老安因為在芝罘島表現出色,被郭亮任命為建築隊的隊長,楊老安就帶著李二猛和郭茂才等一百人來到了北隍城島,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建設。建築材料多利用島上的石塊,黏土則是從登州購買運送過來。
張鹿安的要求是到年底前建設好三處集中居所、一所醫務所、一所學堂和一處北隍城村村公所。建設壓力還是存在的,因此張家出錢,雇傭了一些旅順難民中的壯婦參與建設。盡管在這座小島上,錢財的意義暫時不大,可是很多女人拿到銅錢後還是特別開心。
張鹿安哭笑不得,看來大鍋飯製度並不可持久,等到真正運作起來了,合適的時機還是得實行土地私有製或者土地承包製等。
看著島上的建設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張鹿安現在最期待的就是遠航船隻的回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