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清動彈不得,看他吞吞吐吐,又急又氣,脫口道:“阿離,我們此番前來,一為探望慕容伯伯,二為.....”說著,頓了一下,“想必你也看見了,我們有要事,想向那沙翁問上一問!”
“名劍山莊乃太祖皇帝親設,委任當時武將上官崇之在河北太行山張家口建莊坐園,一為守護北方邊疆安全,二為搜尋天下奇兵利劍。在起義中立下汗馬功勞的眾多兄弟,卻遭賜死,上官崇之深感伴君如伴虎,終日憂心忡忡。正好太祖皇帝下令離朝,遠賦他鄉,攜著全家老少便遷往張家口。二十年間,盡心盡力,尋訪天涯海角,終於湊齊那傳說中的五把寶劍。”
慕容離問道:“那五把寶劍是哪些?”
何子清緩緩道出:“承影劍、魚腸劍、幹將劍、莫邪劍、湛瀘劍。”
慕容離聞言,心中不由一震。這五把寶劍,無一不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上古神兵。承影劍,據說擁有無形之影,傳說它誕生之時,“蛟龍分影,雁鳥忘歸”,因此得名承影。《列子·湯問》記載,此劍鑄於商朝,後被春秋時期的衛國人孔周所收藏。至於魚腸劍,它見證了專諸刺殺吳王僚的英勇事跡,專諸將匕首藏於魚腹之中,以完成這一壯舉。盡管朝代更迭,但這個故事依然流傳至今,但這把劍是否還存在,卻是個謎。
而幹將、莫邪兩柄寶劍,幹將為雄劍,莫邪為雌劍。幹將“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以鑄鐵劍。三月不成。莫邪“斷發剪爪,投於爐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
而最後一把湛瀘劍,相傳由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打造,通體黝黑,無一絲瑕疵,外觀樸素無華。湛瀘劍問世後,最初為越王所擁有,隨後傳至越王勾踐手中。然而在勾踐戰敗後,出於無奈,他將湛瀘劍獻給了吳王夫差。但夫差暴虐無道,湛瀘劍竟奇跡般地自行離開,飛向了當時的一位賢明君主——楚王。從那時起,湛瀘劍便成為正義與仁德的象征,正如人們所言:“仁者無敵”。湛瀘劍因此被譽為仁道之劍。朝代更替,在多次易主之後,這把寶劍最終由周處的後代贈予抗金英雄嶽飛。不幸的是,在嶽飛於風波亭遭害之後,湛瀘寶劍也隨之失傳,從此在世間銷聲匿跡。
“此五劍,皆為上古神兵,僅存於傳說之中,無人得見其真容。名劍山莊為尋此劍,曆盡艱辛,二十年後,上官崇之終得最後一劍,藏於山莊地底,由其子上官鴻看守。上官鴻乃我舅父,輝兒之父,崇之為其祖父。”何子清繼續道。
慕容離對名劍山莊之事一無所知,此刻聽聞,心中震撼。為了一紙皇命,整個家族耗費數年時光,去追尋那幾乎不存在的傳說,這份毅力,著實令人欽佩。心中不禁生出了幾分敬意。
“太祖皇帝得劍,定是欣喜若狂吧。”慕容離道。
何子清感歎一聲,搖頭道:“二十年風雨,太祖皇帝身體日漸衰弱,未及親見,便駕鶴西去。後來那小皇帝即位,對寶劍之說並無興致,僅與上官崇之匆匆一唔,便再未麵聖宮中。名劍山莊沒了太祖皇帝庇護,逐漸淡出朝堂。隻是這五把寶劍尚在山莊地底,無處安放,山莊族人後代奉祖父之命以身護劍,劍在人在,劍失則人亡。”
慕容離輕歎,望向上官輝,見其眼眶泛紅,知其心中難過,又問:“名劍山莊何以消失?與沙翁又何幹係?”
何子清道:“新帝鐵血勤政,聞太祖皇帝尋劍事,命舅父獻劍。舅父以為可了祖父心願,未料上京前夜,山莊失竊,五劍盡失。皇帝大怒,下令抄家誅族,名劍山莊遂不複存在。輝兒幼時,家父不忍,帶他逃出,隱姓埋名,這才幸免於難。”
慕容離聞聽此言,心中驚怒交加,不禁感歎沙竟海究竟釀成了多少禍端,致使多少人命喪黃泉。血海深仇,自當去報。而今沙竟海雖已身陷囹圄,卻似悠然自得,反觀慕容山莊,卻因他被攪得雞犬不寧。
上官輝沉默良久,終於開口道:“我.....我與表姐來此,非為武學,隻想問那人劍下落,若能歸還,往日恩怨,一筆勾銷.....”
“哼,你若想計較,也無那本事!”何子清不滿道。
名劍山莊上官崇之武將出身,一支霸王長槍,馳騁沙場,擒敵無數,素有“策馬長川”霸王槍的美譽。其子上官鴻,槍法使得也是出神入化,在江湖上頗有一席之地。而上官輝自幼被何家收養,幼時受了驚嚇,身體孱弱,長槍尤重,竟不能提,何父感其身世,心疼此子,將自己所精通的“避月劍法”全數相授,但上官輝始終無法領悟其中精髓,久練無成,隻得作罷。
何子清雖同他一起長大,卻隻當他是家中傭人,肆意差使,稍有不快,便是呼喝打罵。上官輝寄人籬下,念及何父恩情,不敢怒、不敢言,想來總算還有片遮瓦之處,一頓打罵,又算得什麽。
慕容離眼波流轉,早已將二人間的微妙關係盡收眼底。她心中暗忖,上官輝此人雖性情敦厚,卻也不免膽小怕事,怕是長久以來飽受欺淩。於是不動聲色地邁步上前,將上官輝護在身後,同時輕描淡寫地抬手一拂,解開了何子清被封的穴道。
“上官兄弟,”她緩緩開口,“你欲知那寶劍下落,我幫你問了便是。何姐姐,你我兩家世代交好,情分非淺。今日之事,我慕容離便賣你個麵子,不與你計較。你自便回去收拾行囊,和令夫楊湣齊早早回家去吧!”
她對何子清行為失望,偏那楊湣齊也是個虛有其表之人,暗地裏醃臢勾結,慕容離留著情麵,不願道出所見所聞,也不想管他夫婦二人瑣事,若能一同速速離去,倒省了份心。
何子清知她武功厲害,心中畏懼,哪裏還敢多言半句?隻得從上官輝手中奪過長劍,默默歸鞘,氣呼呼拂袖而去。
“名劍山莊乃太祖皇帝親設,委任當時武將上官崇之在河北太行山張家口建莊坐園,一為守護北方邊疆安全,二為搜尋天下奇兵利劍。在起義中立下汗馬功勞的眾多兄弟,卻遭賜死,上官崇之深感伴君如伴虎,終日憂心忡忡。正好太祖皇帝下令離朝,遠賦他鄉,攜著全家老少便遷往張家口。二十年間,盡心盡力,尋訪天涯海角,終於湊齊那傳說中的五把寶劍。”
慕容離問道:“那五把寶劍是哪些?”
何子清緩緩道出:“承影劍、魚腸劍、幹將劍、莫邪劍、湛瀘劍。”
慕容離聞言,心中不由一震。這五把寶劍,無一不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上古神兵。承影劍,據說擁有無形之影,傳說它誕生之時,“蛟龍分影,雁鳥忘歸”,因此得名承影。《列子·湯問》記載,此劍鑄於商朝,後被春秋時期的衛國人孔周所收藏。至於魚腸劍,它見證了專諸刺殺吳王僚的英勇事跡,專諸將匕首藏於魚腹之中,以完成這一壯舉。盡管朝代更迭,但這個故事依然流傳至今,但這把劍是否還存在,卻是個謎。
而幹將、莫邪兩柄寶劍,幹將為雄劍,莫邪為雌劍。幹將“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以鑄鐵劍。三月不成。莫邪“斷發剪爪,投於爐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
而最後一把湛瀘劍,相傳由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打造,通體黝黑,無一絲瑕疵,外觀樸素無華。湛瀘劍問世後,最初為越王所擁有,隨後傳至越王勾踐手中。然而在勾踐戰敗後,出於無奈,他將湛瀘劍獻給了吳王夫差。但夫差暴虐無道,湛瀘劍竟奇跡般地自行離開,飛向了當時的一位賢明君主——楚王。從那時起,湛瀘劍便成為正義與仁德的象征,正如人們所言:“仁者無敵”。湛瀘劍因此被譽為仁道之劍。朝代更替,在多次易主之後,這把寶劍最終由周處的後代贈予抗金英雄嶽飛。不幸的是,在嶽飛於風波亭遭害之後,湛瀘寶劍也隨之失傳,從此在世間銷聲匿跡。
“此五劍,皆為上古神兵,僅存於傳說之中,無人得見其真容。名劍山莊為尋此劍,曆盡艱辛,二十年後,上官崇之終得最後一劍,藏於山莊地底,由其子上官鴻看守。上官鴻乃我舅父,輝兒之父,崇之為其祖父。”何子清繼續道。
慕容離對名劍山莊之事一無所知,此刻聽聞,心中震撼。為了一紙皇命,整個家族耗費數年時光,去追尋那幾乎不存在的傳說,這份毅力,著實令人欽佩。心中不禁生出了幾分敬意。
“太祖皇帝得劍,定是欣喜若狂吧。”慕容離道。
何子清感歎一聲,搖頭道:“二十年風雨,太祖皇帝身體日漸衰弱,未及親見,便駕鶴西去。後來那小皇帝即位,對寶劍之說並無興致,僅與上官崇之匆匆一唔,便再未麵聖宮中。名劍山莊沒了太祖皇帝庇護,逐漸淡出朝堂。隻是這五把寶劍尚在山莊地底,無處安放,山莊族人後代奉祖父之命以身護劍,劍在人在,劍失則人亡。”
慕容離輕歎,望向上官輝,見其眼眶泛紅,知其心中難過,又問:“名劍山莊何以消失?與沙翁又何幹係?”
何子清道:“新帝鐵血勤政,聞太祖皇帝尋劍事,命舅父獻劍。舅父以為可了祖父心願,未料上京前夜,山莊失竊,五劍盡失。皇帝大怒,下令抄家誅族,名劍山莊遂不複存在。輝兒幼時,家父不忍,帶他逃出,隱姓埋名,這才幸免於難。”
慕容離聞聽此言,心中驚怒交加,不禁感歎沙竟海究竟釀成了多少禍端,致使多少人命喪黃泉。血海深仇,自當去報。而今沙竟海雖已身陷囹圄,卻似悠然自得,反觀慕容山莊,卻因他被攪得雞犬不寧。
上官輝沉默良久,終於開口道:“我.....我與表姐來此,非為武學,隻想問那人劍下落,若能歸還,往日恩怨,一筆勾銷.....”
“哼,你若想計較,也無那本事!”何子清不滿道。
名劍山莊上官崇之武將出身,一支霸王長槍,馳騁沙場,擒敵無數,素有“策馬長川”霸王槍的美譽。其子上官鴻,槍法使得也是出神入化,在江湖上頗有一席之地。而上官輝自幼被何家收養,幼時受了驚嚇,身體孱弱,長槍尤重,竟不能提,何父感其身世,心疼此子,將自己所精通的“避月劍法”全數相授,但上官輝始終無法領悟其中精髓,久練無成,隻得作罷。
何子清雖同他一起長大,卻隻當他是家中傭人,肆意差使,稍有不快,便是呼喝打罵。上官輝寄人籬下,念及何父恩情,不敢怒、不敢言,想來總算還有片遮瓦之處,一頓打罵,又算得什麽。
慕容離眼波流轉,早已將二人間的微妙關係盡收眼底。她心中暗忖,上官輝此人雖性情敦厚,卻也不免膽小怕事,怕是長久以來飽受欺淩。於是不動聲色地邁步上前,將上官輝護在身後,同時輕描淡寫地抬手一拂,解開了何子清被封的穴道。
“上官兄弟,”她緩緩開口,“你欲知那寶劍下落,我幫你問了便是。何姐姐,你我兩家世代交好,情分非淺。今日之事,我慕容離便賣你個麵子,不與你計較。你自便回去收拾行囊,和令夫楊湣齊早早回家去吧!”
她對何子清行為失望,偏那楊湣齊也是個虛有其表之人,暗地裏醃臢勾結,慕容離留著情麵,不願道出所見所聞,也不想管他夫婦二人瑣事,若能一同速速離去,倒省了份心。
何子清知她武功厲害,心中畏懼,哪裏還敢多言半句?隻得從上官輝手中奪過長劍,默默歸鞘,氣呼呼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