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二袁互攻
三國,在下姓劉,皇家的那個劉 作者:三餘無夢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袁紹去世的消息傳開後,曹操也派人前往鄴城吊唁。但曹操派人吊唁是假,繼續留在城中搞風搞雨才是真。而朝歌的沮授得到消息後,也不得不返回鄴城。...
同時,幽州的高幹、烏桓的蹋頓也收到到消息,來到了鄴城。袁尚看到他們後,更是一番哭訴,將袁譚形容成十惡不赦的逆子叛臣。
高幹和蹋頓聽後也都氣憤不已,紛紛答應袁尚,等安葬了袁紹後,就召集兵馬前來相助,共同征討魏郡的袁譚。
袁譚也知道袁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所以等他回到魏郡後,四處遊說官員、豪族世家加入自己麾下。同時大肆征募士卒,準備迎接袁尚的征討。
一個月後,袁尚將袁紹安葬以後,便開始迫不及待的繼任趙王之位,同時召集兵馬,準備征討袁譚。而一眾官員之中,隻有沮授苦苦阻攔,其他人全都默不作聲。
“大王,如今老主公新喪,曹魏大軍在黃河一線虎視眈眈,隨時有進攻我方的可能。您若在這個時候率軍討伐袁譚,隻會讓天下人看了笑話,親者痛而仇者快。”
“沮公,本王敬重你,這才對你的話既往不咎。要知道攘外必先安內,袁譚不忠不孝,大逆不道,若是不將此獠滅殺,才會讓天下人嗤笑。”
初登王位的袁尚正是雄心萬丈的時刻,他一直心心念念滅殺袁譚,沮授此時勸他收手,哪會有好臉色給他。
“大王,您與袁譚畢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啊!兄弟反目,手足相殘,老主公泉下又豈能安息。”
麵對一意孤行的袁尚,沮授苦苦哀求道。
“嗬,袁譚如此狂悖,那你說,我該如何處置他?”
袁尚也是被氣笑了,沒好氣的問向沮授。
“大王,您應該以懷柔之策對待袁譚,既能不動幹戈,又能平息事態。要知道曹操和劉睿,巴不得我們大趙內亂呢?”
沮授此言沒有半點私心,一心為公,全是為了大趙考慮。
“沮公,你莫不是在和我開玩笑?不征伐袁譚也就罷了,還要對他懷柔?真當我這趙王是擺設?”
雖然沮授是一心為公,但袁尚剛剛繼位,急需政績來提高自己的威望。而袁譚是最好的對象,隻要成功將他討伐,不止可以讓大趙群臣服氣,還能像魏國和楚國,彰顯肌肉,可謂一舉兩得。
“大王,如今天下隻餘三家諸侯,而我大趙是三家中最弱的那一個。因此我軍的當務之急不是大舉征伐,而是應該大力發展內政,鼓勵人口生育,興修水利,開墾良田等政策。
隻有自身強大,才能在這殘酷的環境下生存。我大趙的根基在冀州,這裏人口眾多,資源豐富,隻要耐心發展幾年,未必不能再現昔日榮光。”
沮授苦口婆心的勸道。
可是袁尚此刻隻想彰顯自己的勇武,根本聽不進沮授的忠良之言。
“沮公,既然大王已經決意征討逆賊袁譚,你身為臣屬隻需好生聽令便是。難道說,你與袁譚之間,還有什麽齷齪不成?”
這時的辛評因為擁立袁尚有功,已經是尚書令。大權在握的他,看到沮授公開和袁尚唱反調,於是出言斥責。
“辛仲治,你好歹也是智謀之士,為將者不可怒而興兵,更何況是大王。你身為臣屬,不出言勸諫也就罷了,竟然還汙蔑同僚。如此小人,你到底是何居心?”
沮授一心為公,卻被辛評汙蔑,怒不可遏之下,破口大罵。
“好你個沮公與,我現在可是你的上官,單憑你藐視上官這一條,我就可以將你送入天牢。”
曾經袁紹在世時很是器重沮授,幾乎是對他言聽計從。所以除了田豐,其他幾位謀士都對沮授懷有些許敵意,辛評亦是如此。
“好了,兩位大人,你們都是大趙的肱股之臣,意見不同咱們可以好生商量,千萬不能傷了和氣。”
審配這時候站出來當和事佬了,他先是攔下辛評,然後對沮授說道。
“沮公,你也看到了,袁譚已經在魏郡公開舉起了反旗。如果主公不采取措施,那麽其他人也會有樣學樣,到時候大趙烽煙四起,我等豈不是成了罪人?
袁譚和主公是兄弟不假,但二人不和久亦。就算主公有心放過袁譚,袁譚也不會輕易領情,所以這一仗必須要打,而且還要把袁譚打疼,這樣才能進行你的懷柔之策。”
“嗯,審先生所言深的本王心意。到時候本王要讓袁譚跪在本王麵前求饒,這樣興許還能饒他一命。”
審配的話很符合袁尚的心意,袁譚他是打定了,誰也留不住他。
眼看麵前三人沆瀣一氣,沮授勢單力薄還能再說什麽,隻能長歎一聲:“唉,大王不聽忠言,屆時悔之晚矣!”
“行了,別以為就你一個的話是忠言,我們的都是讒言。你若不想去,就留下安心守備你的朝歌。”
辛評沒好氣的白了一眼沮授,有什麽了不起的,不就是會帶兵打仗嘛,誰不會啊。
“辛先生說的是,父王的喪事即已辦完,沮公就回到朝歌吧。”
麵對麾下臣屬發生不愉快,袁尚自然是傾向自己人了。
“屬下......遵命。”
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麵對袁尚明目張膽的偏袒辛評,沮授滿隻能臉苦澀的接下命令。
等到沮授返回朝歌以後,袁尚便集結五萬大軍,以辛評為軍師,尹楷為先鋒。蘇由、呂曠、呂翔等人為大將,禦駕親征袁譚。
聽到袁尚來征討自己,袁譚也不甘示弱。他以郭圖為軍師,馮禮為先鋒,趙睿、呂威璜、韓莒子等人為大將,親率四萬兵馬出城迎戰。
雙方近十萬大軍,在衛平縣擺開架勢大戰一場。雙方交戰不過半日,袁譚兵少不敵袁尚,被打的大敗。四萬兵馬損失過半,不得已隻能退回魏郡堅守。
“可惡,可惡,我竟然輸給了袁尚那個馬屁精,這怎麽可能?”
回到城中的袁譚大發脾氣,他久經戰陣,自問帶兵打仗強過袁尚多矣。沒想到兩人第一次交手,竟然以失敗告終,這樣他如何能夠接受。
袁譚已經可以想象到,取勝的袁尚是何等的猖狂。
“主公,勝敗乃兵家常事,我軍兵力本就占據劣勢。而且四萬大軍中,還有近半的新兵,小敗一場,也屬正常,主公不必為此動怒。”
逢紀看到袁譚大發脾氣,於是趕忙上前安撫。
“逢先生,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本王明白。可是本王可以輸給別人,唯獨不能輸給袁尚,你懂嗎?”
袁譚不怕輸,但他不能接受輸給自己瞧不起的人。
“屬下明白,眼下我軍首戰失利,士氣低落,為今之計隻有依靠城池堅守,消磨袁尚軍的銳氣。還請主公稍安勿躁,等到袁尚軍露出破綻,便是我軍反擊之時。”
逢紀勸袁譚不要急躁,因為越是急躁,越是容易出錯。
同時,幽州的高幹、烏桓的蹋頓也收到到消息,來到了鄴城。袁尚看到他們後,更是一番哭訴,將袁譚形容成十惡不赦的逆子叛臣。
高幹和蹋頓聽後也都氣憤不已,紛紛答應袁尚,等安葬了袁紹後,就召集兵馬前來相助,共同征討魏郡的袁譚。
袁譚也知道袁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所以等他回到魏郡後,四處遊說官員、豪族世家加入自己麾下。同時大肆征募士卒,準備迎接袁尚的征討。
一個月後,袁尚將袁紹安葬以後,便開始迫不及待的繼任趙王之位,同時召集兵馬,準備征討袁譚。而一眾官員之中,隻有沮授苦苦阻攔,其他人全都默不作聲。
“大王,如今老主公新喪,曹魏大軍在黃河一線虎視眈眈,隨時有進攻我方的可能。您若在這個時候率軍討伐袁譚,隻會讓天下人看了笑話,親者痛而仇者快。”
“沮公,本王敬重你,這才對你的話既往不咎。要知道攘外必先安內,袁譚不忠不孝,大逆不道,若是不將此獠滅殺,才會讓天下人嗤笑。”
初登王位的袁尚正是雄心萬丈的時刻,他一直心心念念滅殺袁譚,沮授此時勸他收手,哪會有好臉色給他。
“大王,您與袁譚畢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啊!兄弟反目,手足相殘,老主公泉下又豈能安息。”
麵對一意孤行的袁尚,沮授苦苦哀求道。
“嗬,袁譚如此狂悖,那你說,我該如何處置他?”
袁尚也是被氣笑了,沒好氣的問向沮授。
“大王,您應該以懷柔之策對待袁譚,既能不動幹戈,又能平息事態。要知道曹操和劉睿,巴不得我們大趙內亂呢?”
沮授此言沒有半點私心,一心為公,全是為了大趙考慮。
“沮公,你莫不是在和我開玩笑?不征伐袁譚也就罷了,還要對他懷柔?真當我這趙王是擺設?”
雖然沮授是一心為公,但袁尚剛剛繼位,急需政績來提高自己的威望。而袁譚是最好的對象,隻要成功將他討伐,不止可以讓大趙群臣服氣,還能像魏國和楚國,彰顯肌肉,可謂一舉兩得。
“大王,如今天下隻餘三家諸侯,而我大趙是三家中最弱的那一個。因此我軍的當務之急不是大舉征伐,而是應該大力發展內政,鼓勵人口生育,興修水利,開墾良田等政策。
隻有自身強大,才能在這殘酷的環境下生存。我大趙的根基在冀州,這裏人口眾多,資源豐富,隻要耐心發展幾年,未必不能再現昔日榮光。”
沮授苦口婆心的勸道。
可是袁尚此刻隻想彰顯自己的勇武,根本聽不進沮授的忠良之言。
“沮公,既然大王已經決意征討逆賊袁譚,你身為臣屬隻需好生聽令便是。難道說,你與袁譚之間,還有什麽齷齪不成?”
這時的辛評因為擁立袁尚有功,已經是尚書令。大權在握的他,看到沮授公開和袁尚唱反調,於是出言斥責。
“辛仲治,你好歹也是智謀之士,為將者不可怒而興兵,更何況是大王。你身為臣屬,不出言勸諫也就罷了,竟然還汙蔑同僚。如此小人,你到底是何居心?”
沮授一心為公,卻被辛評汙蔑,怒不可遏之下,破口大罵。
“好你個沮公與,我現在可是你的上官,單憑你藐視上官這一條,我就可以將你送入天牢。”
曾經袁紹在世時很是器重沮授,幾乎是對他言聽計從。所以除了田豐,其他幾位謀士都對沮授懷有些許敵意,辛評亦是如此。
“好了,兩位大人,你們都是大趙的肱股之臣,意見不同咱們可以好生商量,千萬不能傷了和氣。”
審配這時候站出來當和事佬了,他先是攔下辛評,然後對沮授說道。
“沮公,你也看到了,袁譚已經在魏郡公開舉起了反旗。如果主公不采取措施,那麽其他人也會有樣學樣,到時候大趙烽煙四起,我等豈不是成了罪人?
袁譚和主公是兄弟不假,但二人不和久亦。就算主公有心放過袁譚,袁譚也不會輕易領情,所以這一仗必須要打,而且還要把袁譚打疼,這樣才能進行你的懷柔之策。”
“嗯,審先生所言深的本王心意。到時候本王要讓袁譚跪在本王麵前求饒,這樣興許還能饒他一命。”
審配的話很符合袁尚的心意,袁譚他是打定了,誰也留不住他。
眼看麵前三人沆瀣一氣,沮授勢單力薄還能再說什麽,隻能長歎一聲:“唉,大王不聽忠言,屆時悔之晚矣!”
“行了,別以為就你一個的話是忠言,我們的都是讒言。你若不想去,就留下安心守備你的朝歌。”
辛評沒好氣的白了一眼沮授,有什麽了不起的,不就是會帶兵打仗嘛,誰不會啊。
“辛先生說的是,父王的喪事即已辦完,沮公就回到朝歌吧。”
麵對麾下臣屬發生不愉快,袁尚自然是傾向自己人了。
“屬下......遵命。”
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麵對袁尚明目張膽的偏袒辛評,沮授滿隻能臉苦澀的接下命令。
等到沮授返回朝歌以後,袁尚便集結五萬大軍,以辛評為軍師,尹楷為先鋒。蘇由、呂曠、呂翔等人為大將,禦駕親征袁譚。
聽到袁尚來征討自己,袁譚也不甘示弱。他以郭圖為軍師,馮禮為先鋒,趙睿、呂威璜、韓莒子等人為大將,親率四萬兵馬出城迎戰。
雙方近十萬大軍,在衛平縣擺開架勢大戰一場。雙方交戰不過半日,袁譚兵少不敵袁尚,被打的大敗。四萬兵馬損失過半,不得已隻能退回魏郡堅守。
“可惡,可惡,我竟然輸給了袁尚那個馬屁精,這怎麽可能?”
回到城中的袁譚大發脾氣,他久經戰陣,自問帶兵打仗強過袁尚多矣。沒想到兩人第一次交手,竟然以失敗告終,這樣他如何能夠接受。
袁譚已經可以想象到,取勝的袁尚是何等的猖狂。
“主公,勝敗乃兵家常事,我軍兵力本就占據劣勢。而且四萬大軍中,還有近半的新兵,小敗一場,也屬正常,主公不必為此動怒。”
逢紀看到袁譚大發脾氣,於是趕忙上前安撫。
“逢先生,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本王明白。可是本王可以輸給別人,唯獨不能輸給袁尚,你懂嗎?”
袁譚不怕輸,但他不能接受輸給自己瞧不起的人。
“屬下明白,眼下我軍首戰失利,士氣低落,為今之計隻有依靠城池堅守,消磨袁尚軍的銳氣。還請主公稍安勿躁,等到袁尚軍露出破綻,便是我軍反擊之時。”
逢紀勸袁譚不要急躁,因為越是急躁,越是容易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