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勛安不可能留下,他不覺得自己有能力改變這些人的命運,他連自己的前程都拾掇不明白,哪裏心神去管別人,可是這不耽誤他做人生導師。
是的,他跟大多數現代人似的,甭管自己活得怎麽樣,做不做得到,勸別人都是一套一套的,總能給人勸的熱淚盈眶,熱血奮騰。
常青他們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把安哥的話聽到了心裏,而且當成了指路明燈,要朝著他說的那個方向努力。
許勛安並不知道他的一番話改變了一個孩子的命運,數年後,常青做了大將軍從戰場上凱旋歸來,向他表示他是聽了他的一席話才奮發努力的,他卻早已忘得一幹二淨。
如果知道那些話管用,他也要拿來當做金科律例實行,說不定也能做個名揚天下大官。可惜他信口胡說的話太多,連自己都摸不清到底是哪一番話讓常青堅信能改變命運。
不過眼下他還能毫無負擔地做著人生導師,為後山屯的發展獻言獻策,有時候還要親自上手操作。
全村人的育苗工作已經完成,就下來就盼著什麽時候能種到地裏。井已經打了十幾口,有的井口裝上了轆轤,有人一桶一桶地汲水澆地,累死累活一天還澆不了一畝地,被第二天的陽光和風沙又吹又曬,又變得焦幹,白幹一天。
許勛安讓所有人先緊著林子,往新植的林子裏挑水,眼下第一要緊的就是這些樹苗,他們長起來才能擋住風沙,這才是最重要的。
他自己正上緊地跟聶工一起弄風車。木料都已經運過來了,聶工忙活幾天,搭好了木架,也做好了風翼,可是他對安哥說的齒輪總是琢磨不透。
給打磨好的圓盤裝上木銷不難,難的是怎麽把這些齒輪組合起來,通過風翼地轉動帶動絞盤,以最省力的方式把水汲上來。
他做著做著,不免會產生懷疑。這些齒輪的設計雖然精妙,可是費心巴力地做這麽一個大傢夥,隻為了汲水,這不是瞎耽誤工夫嗎?搭工又費料,這是一個井台裝一個大轉把的轆轤就能解決的事。
可是許勛安建風車並不僅僅是用來汲水,作為工科男,他對機械有著不一般的癡迷,曾經研究過荷蘭風車的構造,真心覺得掀起工業革命浪潮的不應該是蒸汽機的發明,而應該是風車。
風車多節能環保啊,中世紀歐洲的工業全是靠風車帶動的。他就想在後山屯興起一場變革,讓手工業能搭上風車的便車。
村裏的大磨盤被他給弄過來了,因為太大太費勁,他特意跑了一趟牛馬市,買了十頭牛回來,原本隻想買一頭的,想著村裏齊全的人也不多,挑水是個大問題,萬一給摔了,還得搭錢看病,索性大手筆買了十頭。
也不用費錢買車,這不是木匠在嗎,費勁給做幾輛板車,裝上就能拉水,比一趟一趟挑省勁。
從錦雲坊賺回來的五百兩,除了買牛花掉四十五兩半,其餘的一文沒動,不是他不想用,實在是用不出去。這些古代人的消費觀念不足,能自給自足的絕對不到外麵去買,錢從來都是存在,根本花不出去。
就比如村民們知道能挖到樹苗子,就漫山遍野地去找,二毛他們更是一批一批地往家裏背砍好的樹杈,讓安哥培起來生根。
還有糧食,上次他們拉回來那些糧食都是跟南郊農莊附近的農戶手上買回來的,比長安城裏便宜一半,也讓那位胖大人省了不少錢。
中國幾千年都保持在農業社會的水平上不是沒有道理的,沒人願意花錢,市場不繁榮,經濟當然發展不起來。就連永隆帝這麽愛錢,也否定了他提出的發展經濟的計劃,不願意擴大市場發展。這些當權者怕經濟繁榮起來,百姓的心思活泛了不好管。
話說回來,牛還是要買的,在這個時代,牛就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拉車幹活都不在話下。那磨盤得又幾百斤,還不是一輛牛車就給拉過來了。
「安哥,把磨盤拉井台來幹嘛?」大家看都不明白安哥要做什麽,反正就跟著幹唄,不但沒吃虧,日子還越來越有奔頭。
村裏有一家老太太會做豆腐,之前藏了一些豆子在家裏,眼下有糧食了,她也不藏著掖著了,想著拿出來磨成豆汁做成豆腐給安哥嚐嚐,好歹算道菜。她拎著半桶泡好的豆子到了村子中間兒,卻找不到磨盤,一打聽才知道被安哥拉後山來了,她也是才追過來。
「以後咱們村的磨盤就裝這兒了!」許勛安手上忙著指揮大家往上中間的轉軸上扣齒輪,大小齒輪做了五六個,最後連到下麵的絞盤,大磨盤就被安排到了絞盤旁邊。
絞盤上麵連著幾個搭扣,許勛安專門找鐵匠鍛造的,如果用磨,就把搭扣跟石磨連上,如果打水就跟轆轤連上。
「您是要磨豆子嗎?正好試試這磨。」老太太呆愣住了,這讓她怎麽試,哪哪都不敢動啊!
許勛安讓人拿來一個桶,掛到轆轤下麵的鎖扣上,鎖扣也是他讓鐵匠特質的,用起來方便,不用打繩結了。大家都往前湊,想看看這個大傢夥是怎麽轉的。
隻見安哥把連著轆轤的搭扣卡到絞盤的孔裏,聶工站在大木架子的梯子上,拔出一根木銷,風車的轉軸跟齒輪卡上了,隻聽「嘎吱,嘎吱」,大盤小盤都跟著轉動,最後絞盤才開始轉,毫不費力地汲上來一桶水。
安哥提著水來到石磨邊,把石磨的搭扣連上,石磨自動轉起來,一桶水潑上去洗磨,這麽還可以繼續打水。
把石磨沖洗了幾遍,他讓老太把泡好的豆子倒進孔槽,不一會功夫,奶白奶白的豆漿就出來了,嘩啦啦地往地上淌,老太和她的鄉親們都驚呆了,也不知道拿桶去接著,虧得洛兒反應快,把木桶放在磨盤的下料口。
當天晚飯,王六安家的飯桌上多了一道香椿芽拌豆腐,嫩白嫩白的豆腐拌上綠油油的香椿,隻撒一撮鹽粒子,自是一道芬芳沁香的好菜。
安哥在吃食上從來不是能兌付的人,不止親手做了這道菜,還用今天新磨出來的雜糧細麵攤了十幾張煎餅,卷了香椿豆腐一起吃,外酥裏嫩的,連洛兒都吃了一整張。再喝一碗枸杞芽打的蛋花湯,出鍋前淋了幾滴麻油,比宮裏的燕窩都好喝。
常青吃得小臉有些冒汗,這些都是以前常吃的野菜,苦澀難以下咽,怎麽到了安哥手上就變成美味了,心裏默默記他的做法。
最近安哥做什麽他都跟著,經常默默地記著他說過的話和做的事,有些想不明白就問,可是大多數時候安哥並不解釋,隻讓他長大就明白了。他怕自己長大以後忘了,晚上躺在床上就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是的,他跟大多數現代人似的,甭管自己活得怎麽樣,做不做得到,勸別人都是一套一套的,總能給人勸的熱淚盈眶,熱血奮騰。
常青他們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把安哥的話聽到了心裏,而且當成了指路明燈,要朝著他說的那個方向努力。
許勛安並不知道他的一番話改變了一個孩子的命運,數年後,常青做了大將軍從戰場上凱旋歸來,向他表示他是聽了他的一席話才奮發努力的,他卻早已忘得一幹二淨。
如果知道那些話管用,他也要拿來當做金科律例實行,說不定也能做個名揚天下大官。可惜他信口胡說的話太多,連自己都摸不清到底是哪一番話讓常青堅信能改變命運。
不過眼下他還能毫無負擔地做著人生導師,為後山屯的發展獻言獻策,有時候還要親自上手操作。
全村人的育苗工作已經完成,就下來就盼著什麽時候能種到地裏。井已經打了十幾口,有的井口裝上了轆轤,有人一桶一桶地汲水澆地,累死累活一天還澆不了一畝地,被第二天的陽光和風沙又吹又曬,又變得焦幹,白幹一天。
許勛安讓所有人先緊著林子,往新植的林子裏挑水,眼下第一要緊的就是這些樹苗,他們長起來才能擋住風沙,這才是最重要的。
他自己正上緊地跟聶工一起弄風車。木料都已經運過來了,聶工忙活幾天,搭好了木架,也做好了風翼,可是他對安哥說的齒輪總是琢磨不透。
給打磨好的圓盤裝上木銷不難,難的是怎麽把這些齒輪組合起來,通過風翼地轉動帶動絞盤,以最省力的方式把水汲上來。
他做著做著,不免會產生懷疑。這些齒輪的設計雖然精妙,可是費心巴力地做這麽一個大傢夥,隻為了汲水,這不是瞎耽誤工夫嗎?搭工又費料,這是一個井台裝一個大轉把的轆轤就能解決的事。
可是許勛安建風車並不僅僅是用來汲水,作為工科男,他對機械有著不一般的癡迷,曾經研究過荷蘭風車的構造,真心覺得掀起工業革命浪潮的不應該是蒸汽機的發明,而應該是風車。
風車多節能環保啊,中世紀歐洲的工業全是靠風車帶動的。他就想在後山屯興起一場變革,讓手工業能搭上風車的便車。
村裏的大磨盤被他給弄過來了,因為太大太費勁,他特意跑了一趟牛馬市,買了十頭牛回來,原本隻想買一頭的,想著村裏齊全的人也不多,挑水是個大問題,萬一給摔了,還得搭錢看病,索性大手筆買了十頭。
也不用費錢買車,這不是木匠在嗎,費勁給做幾輛板車,裝上就能拉水,比一趟一趟挑省勁。
從錦雲坊賺回來的五百兩,除了買牛花掉四十五兩半,其餘的一文沒動,不是他不想用,實在是用不出去。這些古代人的消費觀念不足,能自給自足的絕對不到外麵去買,錢從來都是存在,根本花不出去。
就比如村民們知道能挖到樹苗子,就漫山遍野地去找,二毛他們更是一批一批地往家裏背砍好的樹杈,讓安哥培起來生根。
還有糧食,上次他們拉回來那些糧食都是跟南郊農莊附近的農戶手上買回來的,比長安城裏便宜一半,也讓那位胖大人省了不少錢。
中國幾千年都保持在農業社會的水平上不是沒有道理的,沒人願意花錢,市場不繁榮,經濟當然發展不起來。就連永隆帝這麽愛錢,也否定了他提出的發展經濟的計劃,不願意擴大市場發展。這些當權者怕經濟繁榮起來,百姓的心思活泛了不好管。
話說回來,牛還是要買的,在這個時代,牛就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拉車幹活都不在話下。那磨盤得又幾百斤,還不是一輛牛車就給拉過來了。
「安哥,把磨盤拉井台來幹嘛?」大家看都不明白安哥要做什麽,反正就跟著幹唄,不但沒吃虧,日子還越來越有奔頭。
村裏有一家老太太會做豆腐,之前藏了一些豆子在家裏,眼下有糧食了,她也不藏著掖著了,想著拿出來磨成豆汁做成豆腐給安哥嚐嚐,好歹算道菜。她拎著半桶泡好的豆子到了村子中間兒,卻找不到磨盤,一打聽才知道被安哥拉後山來了,她也是才追過來。
「以後咱們村的磨盤就裝這兒了!」許勛安手上忙著指揮大家往上中間的轉軸上扣齒輪,大小齒輪做了五六個,最後連到下麵的絞盤,大磨盤就被安排到了絞盤旁邊。
絞盤上麵連著幾個搭扣,許勛安專門找鐵匠鍛造的,如果用磨,就把搭扣跟石磨連上,如果打水就跟轆轤連上。
「您是要磨豆子嗎?正好試試這磨。」老太太呆愣住了,這讓她怎麽試,哪哪都不敢動啊!
許勛安讓人拿來一個桶,掛到轆轤下麵的鎖扣上,鎖扣也是他讓鐵匠特質的,用起來方便,不用打繩結了。大家都往前湊,想看看這個大傢夥是怎麽轉的。
隻見安哥把連著轆轤的搭扣卡到絞盤的孔裏,聶工站在大木架子的梯子上,拔出一根木銷,風車的轉軸跟齒輪卡上了,隻聽「嘎吱,嘎吱」,大盤小盤都跟著轉動,最後絞盤才開始轉,毫不費力地汲上來一桶水。
安哥提著水來到石磨邊,把石磨的搭扣連上,石磨自動轉起來,一桶水潑上去洗磨,這麽還可以繼續打水。
把石磨沖洗了幾遍,他讓老太把泡好的豆子倒進孔槽,不一會功夫,奶白奶白的豆漿就出來了,嘩啦啦地往地上淌,老太和她的鄉親們都驚呆了,也不知道拿桶去接著,虧得洛兒反應快,把木桶放在磨盤的下料口。
當天晚飯,王六安家的飯桌上多了一道香椿芽拌豆腐,嫩白嫩白的豆腐拌上綠油油的香椿,隻撒一撮鹽粒子,自是一道芬芳沁香的好菜。
安哥在吃食上從來不是能兌付的人,不止親手做了這道菜,還用今天新磨出來的雜糧細麵攤了十幾張煎餅,卷了香椿豆腐一起吃,外酥裏嫩的,連洛兒都吃了一整張。再喝一碗枸杞芽打的蛋花湯,出鍋前淋了幾滴麻油,比宮裏的燕窩都好喝。
常青吃得小臉有些冒汗,這些都是以前常吃的野菜,苦澀難以下咽,怎麽到了安哥手上就變成美味了,心裏默默記他的做法。
最近安哥做什麽他都跟著,經常默默地記著他說過的話和做的事,有些想不明白就問,可是大多數時候安哥並不解釋,隻讓他長大就明白了。他怕自己長大以後忘了,晚上躺在床上就一遍又一遍地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