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偏偏在這個當口,十餘位大臣身亡的事情傳了出來,當下許多對皇太女一事持反對意見的大臣都不敢把自己寫好的奏摺往上遞了。
十餘位有名望、有地位,手握權勢的大臣在一日內不明不白的死了,連個說法都沒有,這件事情直接導致整個朝堂陷入到了極為詭異的沉默當中,一時間竟是無人敢出聲多說什麽。
陳宣帝單方麵宣布要立皇太女,朝堂上許多官員對此持反對態度,有不少人對這件事情存有異議,認為女子為帝荒謬絕倫,無異於牝雞司晨,決不可開此先例。
但在那十來個頑固派大臣一夕之間盡數身亡的威脅下,在東城區數個達官貴人的府邸同時掛上白幡、同時出殯的背景之下,暫時沒有人敢跳出來作死,全都明智地保持著沉默。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朝堂百官的這份沉默和隱忍隻是暫時的,總有一天,他們會因為野心、因為渴求利益擺脫掉恐懼帶來的影響,正麵反對、駁斥皇太女一事。
不過朝中百官暫時沉默也已經足夠了,隻要立皇太女一事最開始進行得還算順利,那麽陳宣帝就有自信滿滿和百官們掰手腕,把這件事情徹底落實。
陳宣帝最怕的,是這件事情從一開始就失敗了,遭受到朝野內外的全麵反對和消極對待,如果是這樣,那他可就不知道什麽時候有機會再嚐試第二次了。
景寒回到他在京城買下的小院,去翰林院銷探親假正式上任當值時,陳宣帝已經下旨立柔嘉公主為皇太女,她已經成為了一國儲君——雖然隻是名義上的。
雖然陳宣帝發下的明旨被內閣和六部接下了,但顯然柔嘉公主並沒有得到百官的認可,她頭上冠著的皇太女的名頭更多是象徵性的,不具備真正的政治意義。
但這樣的發展已經比陳宣帝原本設想中的要好太多了,看來有些時候對付朝堂百官,確實是要用一些硬手段,這樣他們才會害怕,才會懂得退讓。
陳宣帝、柔嘉公主那邊的進展還算順利,成功開了個好頭,景寒便沒有花費精力和時間關注他們,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
作為翰林院最底層的庶吉士,景寒平日裏當值時並沒有太多工作要做,因為翰林院本身就是一個很清閑的衙門,翰林院的學士說出去清貴,但並不掌實權。
像景寒這樣剛進翰林院的新人,更是沒有什麽分量很重的活計指派給他,每天整理一些古籍、修修書,撰寫一些不重要的詔書,就是景寒在翰林院所有的工作了。
雖然說一直都有無翰林不內閣的傳言和習俗,但和六部相比,翰林院其實沒有太多權勢,平日所忙的事情也與民生國政無關,算是距離基層距離最遠的部分。
不過,入職翰林院以後還是有一些好處的,至少陳宣帝和景寒有了明麵上接觸的理由——沒錯,隻是理由,而不是機會。
翰林院集中了許多有學之士,能進翰林院的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當中的精英,而集結了這麽多才子,翰林院的主要職責就是幫助帝王起草詔書,以及做皇帝的顧問,解答他的種種疑問。
簡單來說,翰林院就相當於帝王的私人秘書團,當帝王對某本書上的記錄抱有疑問時,翰林院就會派人入宮解答帝王的疑惑,為帝王細緻認真地講解不懂的地方。
不過,像這樣能直接在帝王麵前露臉、能在皇帝心中加深印象的事情,一般都輪不到剛進翰林院的新人,多是翰林院的老人甚至是掌院入宮回答陳宣帝的疑難。
所以,雖然說身處於帝王專屬秘書團隊的翰林院,可景寒還是沒能在明麵上和陳宣帝親近起來,也沒有立刻借著陳宣帝的青睞迅速往上爬,得到重用。
當然,在陳宣帝和朝堂百官因皇太女一事隱隱對立的節骨眼上,景寒和陳宣帝都認為現在不是景寒出頭的好時機,他現在最好不要暴露他站在陳宣帝、柔嘉公主這一邊的立場。
因為,景寒現在偽裝成何成平,真正的身份其實是臥底,主要的任務是潛伏到清流文官的中間,拉攏一批文官以便暗中幫助柔嘉公主,實在不必和陳宣帝走得太過親近。
可以預見的是,在陳宣帝死前,景寒的主要任務就是安心潛伏、猥瑣發育,他真正要站出來大放異彩,可能要等陳宣帝死後柔嘉公主正式上位。
在那之前,景寒的生活想來會很無趣,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在這個世界耐下性子好好生活,未嚐不是一件好事,遺忘景寒可很少有安心過日子、享受安定生活的好時候。
這一日,又是在翰林院混日子,額,不是,是當值的一日。
景寒正在自己的位置上津津有味的閱讀著一本隻存於翰林院的古籍,就見上一科的狀元王修撰垂頭喪氣地走了進來,渾然沒有進宮之前的意氣風發和躊躇滿誌。
挑了挑眉,景寒抬頭掃了眼臉色陰沉、一語不發坐回自己位置的王修撰,並不意外他碰了一鼻子灰。
畢竟,他今天入宮之前,可是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要勸諫帝王,讓陳宣帝打消立皇太女的想法,王修撰這樣作死,被陳宣帝斥責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第207章 一生無子的帝王42
雖然說陳宣帝挾處置端王黨羽之勢, 兼之對頑固派大臣下手狠辣無情,確實威震住了一大部分反對立皇太女的大臣,可是朝堂上總有不怕死的人。
十餘位有名望、有地位,手握權勢的大臣在一日內不明不白的死了,連個說法都沒有,這件事情直接導致整個朝堂陷入到了極為詭異的沉默當中,一時間竟是無人敢出聲多說什麽。
陳宣帝單方麵宣布要立皇太女,朝堂上許多官員對此持反對態度,有不少人對這件事情存有異議,認為女子為帝荒謬絕倫,無異於牝雞司晨,決不可開此先例。
但在那十來個頑固派大臣一夕之間盡數身亡的威脅下,在東城區數個達官貴人的府邸同時掛上白幡、同時出殯的背景之下,暫時沒有人敢跳出來作死,全都明智地保持著沉默。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朝堂百官的這份沉默和隱忍隻是暫時的,總有一天,他們會因為野心、因為渴求利益擺脫掉恐懼帶來的影響,正麵反對、駁斥皇太女一事。
不過朝中百官暫時沉默也已經足夠了,隻要立皇太女一事最開始進行得還算順利,那麽陳宣帝就有自信滿滿和百官們掰手腕,把這件事情徹底落實。
陳宣帝最怕的,是這件事情從一開始就失敗了,遭受到朝野內外的全麵反對和消極對待,如果是這樣,那他可就不知道什麽時候有機會再嚐試第二次了。
景寒回到他在京城買下的小院,去翰林院銷探親假正式上任當值時,陳宣帝已經下旨立柔嘉公主為皇太女,她已經成為了一國儲君——雖然隻是名義上的。
雖然陳宣帝發下的明旨被內閣和六部接下了,但顯然柔嘉公主並沒有得到百官的認可,她頭上冠著的皇太女的名頭更多是象徵性的,不具備真正的政治意義。
但這樣的發展已經比陳宣帝原本設想中的要好太多了,看來有些時候對付朝堂百官,確實是要用一些硬手段,這樣他們才會害怕,才會懂得退讓。
陳宣帝、柔嘉公主那邊的進展還算順利,成功開了個好頭,景寒便沒有花費精力和時間關注他們,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
作為翰林院最底層的庶吉士,景寒平日裏當值時並沒有太多工作要做,因為翰林院本身就是一個很清閑的衙門,翰林院的學士說出去清貴,但並不掌實權。
像景寒這樣剛進翰林院的新人,更是沒有什麽分量很重的活計指派給他,每天整理一些古籍、修修書,撰寫一些不重要的詔書,就是景寒在翰林院所有的工作了。
雖然說一直都有無翰林不內閣的傳言和習俗,但和六部相比,翰林院其實沒有太多權勢,平日所忙的事情也與民生國政無關,算是距離基層距離最遠的部分。
不過,入職翰林院以後還是有一些好處的,至少陳宣帝和景寒有了明麵上接觸的理由——沒錯,隻是理由,而不是機會。
翰林院集中了許多有學之士,能進翰林院的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當中的精英,而集結了這麽多才子,翰林院的主要職責就是幫助帝王起草詔書,以及做皇帝的顧問,解答他的種種疑問。
簡單來說,翰林院就相當於帝王的私人秘書團,當帝王對某本書上的記錄抱有疑問時,翰林院就會派人入宮解答帝王的疑惑,為帝王細緻認真地講解不懂的地方。
不過,像這樣能直接在帝王麵前露臉、能在皇帝心中加深印象的事情,一般都輪不到剛進翰林院的新人,多是翰林院的老人甚至是掌院入宮回答陳宣帝的疑難。
所以,雖然說身處於帝王專屬秘書團隊的翰林院,可景寒還是沒能在明麵上和陳宣帝親近起來,也沒有立刻借著陳宣帝的青睞迅速往上爬,得到重用。
當然,在陳宣帝和朝堂百官因皇太女一事隱隱對立的節骨眼上,景寒和陳宣帝都認為現在不是景寒出頭的好時機,他現在最好不要暴露他站在陳宣帝、柔嘉公主這一邊的立場。
因為,景寒現在偽裝成何成平,真正的身份其實是臥底,主要的任務是潛伏到清流文官的中間,拉攏一批文官以便暗中幫助柔嘉公主,實在不必和陳宣帝走得太過親近。
可以預見的是,在陳宣帝死前,景寒的主要任務就是安心潛伏、猥瑣發育,他真正要站出來大放異彩,可能要等陳宣帝死後柔嘉公主正式上位。
在那之前,景寒的生活想來會很無趣,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在這個世界耐下性子好好生活,未嚐不是一件好事,遺忘景寒可很少有安心過日子、享受安定生活的好時候。
這一日,又是在翰林院混日子,額,不是,是當值的一日。
景寒正在自己的位置上津津有味的閱讀著一本隻存於翰林院的古籍,就見上一科的狀元王修撰垂頭喪氣地走了進來,渾然沒有進宮之前的意氣風發和躊躇滿誌。
挑了挑眉,景寒抬頭掃了眼臉色陰沉、一語不發坐回自己位置的王修撰,並不意外他碰了一鼻子灰。
畢竟,他今天入宮之前,可是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要勸諫帝王,讓陳宣帝打消立皇太女的想法,王修撰這樣作死,被陳宣帝斥責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第207章 一生無子的帝王42
雖然說陳宣帝挾處置端王黨羽之勢, 兼之對頑固派大臣下手狠辣無情,確實威震住了一大部分反對立皇太女的大臣,可是朝堂上總有不怕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