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夕陽紅(上)
這世道是真的變了。
舉人翊錐帶著兩個家奴,乘著蒸汽輪船進京,於路見風帆浩蕩,港口繁華;如今看宮闕巍峨壯麗,行人衣著光鮮,發出一聲感嘆。
翊錐是興獻王祐枟的曾孫,郡王厚熜的孫子。
不知道是不是達沃的風水養人,還是天高皇帝遠,沒那麽多是非;又或者郎中醫術高明、或者氣候炎熱冬天不必燒炭取暖,興王係自從分封到達沃,支脈繁盛:獻王有二子四女,長子厚熙承襲王位,次子厚熜封了郡王,隨父親回京養老,後來又返回封地;厚熜有八子五女,全部成人,長子載填承襲郡王爵,其他的封了鎮國將軍,第三子載壘就是翊錐的父親,還有三個兄弟七個姐妹。
興王係的遭遇並不是個例,同樣分封到洪熙的榮親王係、豫親王係、醇親王係、履親王係同樣繁衍日甚。豫孝王生了二子一女,長子厚煥襲爵,無後,追諡簡王;弟弟厚煒接替哥哥的王位,生了十二個兒女,追諡惠王;他的兒子成王載增襲爵,又生了六個;到兒子翊鍵接位,目前就有八個。
這樣代代分封,到手的土地越來越少,偏偏隻要有爵位就有封地,你還得給朝廷繳納貢賦,但你還不能不生,否則幹架都幹不過兄弟,隻能讓人家給吞了!
真沒想到,堂堂天潢貴胄居然也跟村夫一樣,靠生孩子來壯大家族勢力。
從前靠生孩子掙朝廷的錢,如今…似乎也沒什麽區別。
父親死得早,翊錐十歲就襲了輔國將軍的爵位,分到了一塊封地,但還不到百裏小縣的大小,位置也偏遠,人口也稀少。
這樣下去並不是辦法。好在崇德十二年春,十六歲的翊錐鄉試中舉。
這絕對是大好消息!多少人讀書到白髮都還是童生!
雖然武宗以後,承政省有了單獨的科舉名額,但水漲船高、水落石出。支邊的宗室,第一代還可以說飽讀詩書,第二代就隻能說粗知禮儀,越往後竟是一代不如一代,平時鬥雞走狗、吹拉彈唱的多,讀書的卻是鳳毛麟角。
因此,不僅鎮國將軍高興,甚至郡王、興親王也高興,開祠祭祖,大排筵席,然後各賞了一筆錢,催他赴京趕考。
啟程的那日,翊錐在港口不僅見到了堆積如山的金銀寶貨,更第一次見到了傳說中的蒸汽船,不用雙槳滑動就能自己飛馳,當場跌坐在地上:「這世道變了。」
船上供著一尊菩薩像,和港口邊的巨大塑像差不多,卻不是蓮花寶相,而是頭戴冕旒,身穿龍袍,正是汪太後。
聽船工說,從前敬奉媽祖,自打汪太後開放海禁,大家又都信奉她了;尤其後來環球航行成功,大家都相信太後是媽祖託身,庇佑眾生的,所以自發建廟祭祀,甚至在船上供奉太後。朝廷開先還不同意,後來也就準了。
船上的吃食,除了豆芽和船家在船上種的菜蔬瓜果,還有沿途撈的魚,幾乎每餐不離兔子,都是五香風幹的。自從當年發現弘治省野兔泛濫成災,朝廷就和兔子較上了勁,民間百姓也當成笑話來說:隻聽說過糧食不夠吃導致餓殍遍野的,沒聽說過能吃的太多還會有麻煩的。
翊錐聽人說過,當時武宗的庶子霍親王就封,也有商人到那裏求前程,每天不用幹別的,就是殺兔子、吃兔子,可人就那麽點,吃也吃不完。於是霍親王奏準父皇,用風幹的兔肉交貢賦。武宗皇帝同意了,讓他每年交十萬隻風幹兔子,於是中央官員們每天中午就少不了一盤兔子肉;霍王又聯繫了鎮守南方各省的勛貴,把兔肉當成軍糧和港口推銷品;還不行,又聯繫了齊親王和順親王,讓他們幫忙解決。
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霍親王招了數千人專門打兔子,風幹兔肉也就成了弘治省的一大特色產業,據說每年賣到各省的兔子有數百萬隻;吃兔肉也就成為南方各省包括船員的生活習慣。
沿途聽船工們說話打趣。農夫希望天上掉下個織女田螺姑娘,讀書人希望有仙女狐精紅袖添香,船工們當然也希望遇到龍王爺的公主招贅駙馬。
沿途碰上了不少船隻,互相揮舞旗幟;船主老胡跑過遠海,還拿到過宣慰使的冊封,年紀大了才跑近海——如今洪熙省也算近海了。
聽老胡說,近海是這樣打招呼,出了馬六甲或者開平府可不是這樣,是對天鳴炮。
翊錐好奇,老胡說:「這還是紹治年間那會兒傳下來的規矩。當時有很多商人從朝廷那裏買了戰船火炮出海經商,有些還進城當了宣慰使,回鄉穿著三品朝服去祭祖,可風光可榮耀了,小老兒的爺爺就是跟著祖叔出海的。可是出海的,不全是正經的商人,有些兇徒當起了海盜,專門劫殺過往的商人。聽說那時海裏可亂了,兩船相遇,不是打招呼,而是朝對方轟,轟得遠遠地,這在當時叫作『安全距離』。」
當時的海盜主要在馬六甲以西,過了馬六甲,就不許戰船火炮進來,但這也隻是規矩上的,畢竟海洋太大,朝廷管不過來,商人們夾帶不是新鮮事,再不濟還可以從爪哇那邊繞道,還有號稱要去美洲從朝廷那裏騙了火炮結果到處搶劫的,呂宋等地民間作坊的火炮生意也好的嚇人。朝廷隻允許幾家官辦的工廠售賣,但是賺錢的買賣砍頭都有人往上沖,何況天高皇帝遠,即便朝廷抓住了私鑄火炮的,也不過把帶頭老闆砍頭,其他的工匠反而收到朝廷的工廠去,甚至有幾個民間工匠造的好被抓後不但沒問罪,反而一路做官到科學院的;在大海上,就算遇到巡航的船隻,也不可能登船檢查到底是不是官方生產的,或者有沒有違規裝配火器,惹急了,便是官兵,一炮轟沉了也是常有的事。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弘治末年,景國公沐飛親自指揮在景泰洋靖海,將近海的海盜掃蕩一空;隨後幾省相繼出兵剿滅海盜,但海盜還是在海上到處流竄。尤其紹治初年,甚至把一個巡檢使的戰船給轟了。
顯宗大怒,命建極殿大學士王守仁、兵部尚書湛若水主持剿滅海盜,這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靖海行動,北到鯨海,南到呂宋,東到琉球,西到景泰,統一行動;甚至榮王都吃了掛落,被查出私鑄大口徑火炮。皇帝讓湛若水把他提溜到北京喝茶——畢竟是小宗之長,倒是沒有把他扔進詔獄。據說榮親王交了幾百萬銀子才脫身;從那以後,海上才終於消停些了。
也就是在沐飛的主持下,商賈進入景泰洋以後,凡是在海上碰到,就向天鳴炮,當時朝廷賣給商賈的火炮一次可以裝彈3枚,因此鳴炮3響,以示沒有敵意;當然如果3響之後還在放炮,就要當成敵人了。
這種習慣後來被廣泛採用,所以至今雖然裝彈更多,但還是鳴炮3響。
當然,還有其他的規矩,比如出海後遇到各國商人,但咱們天朝上國,自然和蠻夷不一樣,因此自打孝宗年間,就有商人在「明」字旗外加了日月旗幟,這甚至得到顯宗皇帝的同意,規定旗幟必須紅色為底,黃色繡圖,如今朝廷在海外的宣慰司衙門也用這旗幟。
老胡用的頗為不平的語氣跟他說:「如今海上的船上,誰不插一麵日月旗?誰見了日月旗不怕?這就是咱們走南闖北的底氣!可恨那些大鬍子紅眼睛蠻夷看了,也跟著插,呸,他們也配!」
翊錐百感交集,突然想起來,萬曆三十一年西夷在呂宋屠殺華人,如今在呂宋的西夷不算少,可照著華人如今這股子氣,不但在南洋橫著走,甚至非洲東西海岸也到處是宣慰使。就算武德充沛的奧斯曼帝國,也敢硬扛幾十年,別的地,華人不去找別人麻煩就不錯了,屠華?恐怕先把自個兒折進去了。
可那時候,誰知道這些背井離鄉的商賈,居然有這樣的本事呢。
一邊聽老胡頗為自得的說起當年衣錦還鄉的場景,那風光、那榮耀,一輩子都不能忘:「小老兒是五年前回京朝覲的,之後就把遠海的事交給小兒了。」
聽他說,他家自從爺爺跟著出海,一直念念不忘回鄉,可惜爺爺到老也沒自立門戶,含恨而終;到他父親這一代才買了船自己跑碼頭,可惜也沒攢多少錢;直到自己辛苦跑了一輩子,這才去北京朝覲:「這冊封正三品的宣慰使不過一萬銀子,是小頭;父母祖父母三代的推恩,還有妻妾的冊封、兒子的冊封,這都是錢,加起來總得五萬銀子;先在禮部培訓禮儀,怎麽磕頭,怎麽說話、怎麽吃喝,見了皇帝公卿和家鄉父母官、族中父老都不一樣,這少說一個月,多的一年半載也是有的,少說得五百銀子;然後是去禮部裁衣服,從頭到腳,衣服鞋襪褲腰帶,那都是有講究的,如果隻有自己和老婆兒子還好,三千銀子也就搞定了;如果父母祖父母還在,每個人攤下來一千;然後從北京到家鄉的路費。三品的儀仗,那得是前呼後擁,什麽鑼鼓、響鈴之類的,都不用說了,百十兩銀子的事;但這麽多人,從北京到廣東老家,一路吃住,一萬也不算多。回到家鄉,要認祖歸宗,要開祠祭祖,也得說銀子,老一輩的要孝敬,小一輩的要打發,你還得宴請賓朋吧?也是錢;祖宗的墳塋要修繕、自家的房子也要修繕、祠堂也得出點錢;都三品了,家鄉的海塘、橋樑、道路、寺廟,也該出點銀子修修了;如果還有閑錢,買點田地作為族產接濟同宗;辦個義學,栽培一下宗族子弟。這麽一算,至少十萬銀子,就沒了。」
「這還不算,進了馬六甲,什麽戰船、火炮都得寄存,這是一筆錢;如果沒有別的船隻,要麽買、要麽租,都得說錢;回到北京,兵部的老爺們跟你說最近有新的火炮,新的戰船,要不要?那可都是好東西,跑外海用得著,這一哆嗦,十萬銀子又沒了。」
「這還是三品,這些年望美洲三省去的,可以報二品,不知道多少人又朝這個努力。估計這一趟,沒有二十萬放不下;如果殺了歐洲強盜,帶著土司來朝覲,貢賦可以免,但是其他的還得給。」
翊錐默然,想起當年看過程月華的《子君傳》,裏麵主角跟了個宣慰使,一心還鄉,就有詳細的敘述;後來也有其他的小說,寫商人為了衣錦還鄉,打腫臉充胖子甚至破產的。沒想到這麽些年,不但沒有收斂,倒是愈演愈烈。如果本身圈了塊地倒也罷了,很多人就是單純跑外海經商的,為了得到三品的冠帶,甘心情願造假,說自己占了個地方,朝廷也認了。
說白了,十個裏頭有一個真做了城主就不錯了,賣官鬻爵,隻是賣的海外空銜,又惠及了幾個部門,大家睜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罷了——幹這些,除了幾個部門有抽成,大家的年終績效獎也多了,這還是當年汪太後出的主意,否則老頑固們會幹?
是啊,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從古以來,誰能抵禦這樣的誘惑?
所以盡管知道這是個坑,大家還得往裏跳,還興高采烈!
那些宣慰使的家鄉人,他們就真的不知道底細嗎?開頭可能不知道,這麽百十年,一波又一波的子弟來來去去,不知道才叫見鬼!但是誰會跟銀子過不去呢?誰會把二品三品的官兒往外推呢?——雖然是虛銜,但也是禮部造冊登記,皇帝賜了印信的!
這麽個章,用不了一斤銅,真論起來,一兩銀子都嫌多!
這世道是真的變了。
舉人翊錐帶著兩個家奴,乘著蒸汽輪船進京,於路見風帆浩蕩,港口繁華;如今看宮闕巍峨壯麗,行人衣著光鮮,發出一聲感嘆。
翊錐是興獻王祐枟的曾孫,郡王厚熜的孫子。
不知道是不是達沃的風水養人,還是天高皇帝遠,沒那麽多是非;又或者郎中醫術高明、或者氣候炎熱冬天不必燒炭取暖,興王係自從分封到達沃,支脈繁盛:獻王有二子四女,長子厚熙承襲王位,次子厚熜封了郡王,隨父親回京養老,後來又返回封地;厚熜有八子五女,全部成人,長子載填承襲郡王爵,其他的封了鎮國將軍,第三子載壘就是翊錐的父親,還有三個兄弟七個姐妹。
興王係的遭遇並不是個例,同樣分封到洪熙的榮親王係、豫親王係、醇親王係、履親王係同樣繁衍日甚。豫孝王生了二子一女,長子厚煥襲爵,無後,追諡簡王;弟弟厚煒接替哥哥的王位,生了十二個兒女,追諡惠王;他的兒子成王載增襲爵,又生了六個;到兒子翊鍵接位,目前就有八個。
這樣代代分封,到手的土地越來越少,偏偏隻要有爵位就有封地,你還得給朝廷繳納貢賦,但你還不能不生,否則幹架都幹不過兄弟,隻能讓人家給吞了!
真沒想到,堂堂天潢貴胄居然也跟村夫一樣,靠生孩子來壯大家族勢力。
從前靠生孩子掙朝廷的錢,如今…似乎也沒什麽區別。
父親死得早,翊錐十歲就襲了輔國將軍的爵位,分到了一塊封地,但還不到百裏小縣的大小,位置也偏遠,人口也稀少。
這樣下去並不是辦法。好在崇德十二年春,十六歲的翊錐鄉試中舉。
這絕對是大好消息!多少人讀書到白髮都還是童生!
雖然武宗以後,承政省有了單獨的科舉名額,但水漲船高、水落石出。支邊的宗室,第一代還可以說飽讀詩書,第二代就隻能說粗知禮儀,越往後竟是一代不如一代,平時鬥雞走狗、吹拉彈唱的多,讀書的卻是鳳毛麟角。
因此,不僅鎮國將軍高興,甚至郡王、興親王也高興,開祠祭祖,大排筵席,然後各賞了一筆錢,催他赴京趕考。
啟程的那日,翊錐在港口不僅見到了堆積如山的金銀寶貨,更第一次見到了傳說中的蒸汽船,不用雙槳滑動就能自己飛馳,當場跌坐在地上:「這世道變了。」
船上供著一尊菩薩像,和港口邊的巨大塑像差不多,卻不是蓮花寶相,而是頭戴冕旒,身穿龍袍,正是汪太後。
聽船工說,從前敬奉媽祖,自打汪太後開放海禁,大家又都信奉她了;尤其後來環球航行成功,大家都相信太後是媽祖託身,庇佑眾生的,所以自發建廟祭祀,甚至在船上供奉太後。朝廷開先還不同意,後來也就準了。
船上的吃食,除了豆芽和船家在船上種的菜蔬瓜果,還有沿途撈的魚,幾乎每餐不離兔子,都是五香風幹的。自從當年發現弘治省野兔泛濫成災,朝廷就和兔子較上了勁,民間百姓也當成笑話來說:隻聽說過糧食不夠吃導致餓殍遍野的,沒聽說過能吃的太多還會有麻煩的。
翊錐聽人說過,當時武宗的庶子霍親王就封,也有商人到那裏求前程,每天不用幹別的,就是殺兔子、吃兔子,可人就那麽點,吃也吃不完。於是霍親王奏準父皇,用風幹的兔肉交貢賦。武宗皇帝同意了,讓他每年交十萬隻風幹兔子,於是中央官員們每天中午就少不了一盤兔子肉;霍王又聯繫了鎮守南方各省的勛貴,把兔肉當成軍糧和港口推銷品;還不行,又聯繫了齊親王和順親王,讓他們幫忙解決。
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霍親王招了數千人專門打兔子,風幹兔肉也就成了弘治省的一大特色產業,據說每年賣到各省的兔子有數百萬隻;吃兔肉也就成為南方各省包括船員的生活習慣。
沿途聽船工們說話打趣。農夫希望天上掉下個織女田螺姑娘,讀書人希望有仙女狐精紅袖添香,船工們當然也希望遇到龍王爺的公主招贅駙馬。
沿途碰上了不少船隻,互相揮舞旗幟;船主老胡跑過遠海,還拿到過宣慰使的冊封,年紀大了才跑近海——如今洪熙省也算近海了。
聽老胡說,近海是這樣打招呼,出了馬六甲或者開平府可不是這樣,是對天鳴炮。
翊錐好奇,老胡說:「這還是紹治年間那會兒傳下來的規矩。當時有很多商人從朝廷那裏買了戰船火炮出海經商,有些還進城當了宣慰使,回鄉穿著三品朝服去祭祖,可風光可榮耀了,小老兒的爺爺就是跟著祖叔出海的。可是出海的,不全是正經的商人,有些兇徒當起了海盜,專門劫殺過往的商人。聽說那時海裏可亂了,兩船相遇,不是打招呼,而是朝對方轟,轟得遠遠地,這在當時叫作『安全距離』。」
當時的海盜主要在馬六甲以西,過了馬六甲,就不許戰船火炮進來,但這也隻是規矩上的,畢竟海洋太大,朝廷管不過來,商人們夾帶不是新鮮事,再不濟還可以從爪哇那邊繞道,還有號稱要去美洲從朝廷那裏騙了火炮結果到處搶劫的,呂宋等地民間作坊的火炮生意也好的嚇人。朝廷隻允許幾家官辦的工廠售賣,但是賺錢的買賣砍頭都有人往上沖,何況天高皇帝遠,即便朝廷抓住了私鑄火炮的,也不過把帶頭老闆砍頭,其他的工匠反而收到朝廷的工廠去,甚至有幾個民間工匠造的好被抓後不但沒問罪,反而一路做官到科學院的;在大海上,就算遇到巡航的船隻,也不可能登船檢查到底是不是官方生產的,或者有沒有違規裝配火器,惹急了,便是官兵,一炮轟沉了也是常有的事。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弘治末年,景國公沐飛親自指揮在景泰洋靖海,將近海的海盜掃蕩一空;隨後幾省相繼出兵剿滅海盜,但海盜還是在海上到處流竄。尤其紹治初年,甚至把一個巡檢使的戰船給轟了。
顯宗大怒,命建極殿大學士王守仁、兵部尚書湛若水主持剿滅海盜,這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靖海行動,北到鯨海,南到呂宋,東到琉球,西到景泰,統一行動;甚至榮王都吃了掛落,被查出私鑄大口徑火炮。皇帝讓湛若水把他提溜到北京喝茶——畢竟是小宗之長,倒是沒有把他扔進詔獄。據說榮親王交了幾百萬銀子才脫身;從那以後,海上才終於消停些了。
也就是在沐飛的主持下,商賈進入景泰洋以後,凡是在海上碰到,就向天鳴炮,當時朝廷賣給商賈的火炮一次可以裝彈3枚,因此鳴炮3響,以示沒有敵意;當然如果3響之後還在放炮,就要當成敵人了。
這種習慣後來被廣泛採用,所以至今雖然裝彈更多,但還是鳴炮3響。
當然,還有其他的規矩,比如出海後遇到各國商人,但咱們天朝上國,自然和蠻夷不一樣,因此自打孝宗年間,就有商人在「明」字旗外加了日月旗幟,這甚至得到顯宗皇帝的同意,規定旗幟必須紅色為底,黃色繡圖,如今朝廷在海外的宣慰司衙門也用這旗幟。
老胡用的頗為不平的語氣跟他說:「如今海上的船上,誰不插一麵日月旗?誰見了日月旗不怕?這就是咱們走南闖北的底氣!可恨那些大鬍子紅眼睛蠻夷看了,也跟著插,呸,他們也配!」
翊錐百感交集,突然想起來,萬曆三十一年西夷在呂宋屠殺華人,如今在呂宋的西夷不算少,可照著華人如今這股子氣,不但在南洋橫著走,甚至非洲東西海岸也到處是宣慰使。就算武德充沛的奧斯曼帝國,也敢硬扛幾十年,別的地,華人不去找別人麻煩就不錯了,屠華?恐怕先把自個兒折進去了。
可那時候,誰知道這些背井離鄉的商賈,居然有這樣的本事呢。
一邊聽老胡頗為自得的說起當年衣錦還鄉的場景,那風光、那榮耀,一輩子都不能忘:「小老兒是五年前回京朝覲的,之後就把遠海的事交給小兒了。」
聽他說,他家自從爺爺跟著出海,一直念念不忘回鄉,可惜爺爺到老也沒自立門戶,含恨而終;到他父親這一代才買了船自己跑碼頭,可惜也沒攢多少錢;直到自己辛苦跑了一輩子,這才去北京朝覲:「這冊封正三品的宣慰使不過一萬銀子,是小頭;父母祖父母三代的推恩,還有妻妾的冊封、兒子的冊封,這都是錢,加起來總得五萬銀子;先在禮部培訓禮儀,怎麽磕頭,怎麽說話、怎麽吃喝,見了皇帝公卿和家鄉父母官、族中父老都不一樣,這少說一個月,多的一年半載也是有的,少說得五百銀子;然後是去禮部裁衣服,從頭到腳,衣服鞋襪褲腰帶,那都是有講究的,如果隻有自己和老婆兒子還好,三千銀子也就搞定了;如果父母祖父母還在,每個人攤下來一千;然後從北京到家鄉的路費。三品的儀仗,那得是前呼後擁,什麽鑼鼓、響鈴之類的,都不用說了,百十兩銀子的事;但這麽多人,從北京到廣東老家,一路吃住,一萬也不算多。回到家鄉,要認祖歸宗,要開祠祭祖,也得說銀子,老一輩的要孝敬,小一輩的要打發,你還得宴請賓朋吧?也是錢;祖宗的墳塋要修繕、自家的房子也要修繕、祠堂也得出點錢;都三品了,家鄉的海塘、橋樑、道路、寺廟,也該出點銀子修修了;如果還有閑錢,買點田地作為族產接濟同宗;辦個義學,栽培一下宗族子弟。這麽一算,至少十萬銀子,就沒了。」
「這還不算,進了馬六甲,什麽戰船、火炮都得寄存,這是一筆錢;如果沒有別的船隻,要麽買、要麽租,都得說錢;回到北京,兵部的老爺們跟你說最近有新的火炮,新的戰船,要不要?那可都是好東西,跑外海用得著,這一哆嗦,十萬銀子又沒了。」
「這還是三品,這些年望美洲三省去的,可以報二品,不知道多少人又朝這個努力。估計這一趟,沒有二十萬放不下;如果殺了歐洲強盜,帶著土司來朝覲,貢賦可以免,但是其他的還得給。」
翊錐默然,想起當年看過程月華的《子君傳》,裏麵主角跟了個宣慰使,一心還鄉,就有詳細的敘述;後來也有其他的小說,寫商人為了衣錦還鄉,打腫臉充胖子甚至破產的。沒想到這麽些年,不但沒有收斂,倒是愈演愈烈。如果本身圈了塊地倒也罷了,很多人就是單純跑外海經商的,為了得到三品的冠帶,甘心情願造假,說自己占了個地方,朝廷也認了。
說白了,十個裏頭有一個真做了城主就不錯了,賣官鬻爵,隻是賣的海外空銜,又惠及了幾個部門,大家睜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罷了——幹這些,除了幾個部門有抽成,大家的年終績效獎也多了,這還是當年汪太後出的主意,否則老頑固們會幹?
是啊,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從古以來,誰能抵禦這樣的誘惑?
所以盡管知道這是個坑,大家還得往裏跳,還興高采烈!
那些宣慰使的家鄉人,他們就真的不知道底細嗎?開頭可能不知道,這麽百十年,一波又一波的子弟來來去去,不知道才叫見鬼!但是誰會跟銀子過不去呢?誰會把二品三品的官兒往外推呢?——雖然是虛銜,但也是禮部造冊登記,皇帝賜了印信的!
這麽個章,用不了一斤銅,真論起來,一兩銀子都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