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有一樣東西引人注目:建極省敬獻的桑香佛舍的檀香木刻。
桑香佛舍,在古籍中有所記載;它在後世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吳哥窟。
朝廷開疆拓土,會帶回大量的典籍和工匠;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會加大對當地的勘測。
汪舜華聽說過吳哥窟的大名,卻沒有在清寧省敬獻的地圖上找到這個地方。
吳哥窟在歷史上消失了近400年,直到1860年才被法國人重新發現;這回並沒有要這麽久。
因為吳哥王朝滅亡於1432年,距今不過五十來年,還有很多遺民活著。
當明朝的和尚道士來到清寧省發展業務,不僅遭到土著貴族的反感,也遭受了儒家子弟的不滿:看清楚這是什麽地方!大成!紀念孔子的地方,居然敢到這裏來傳道,還有沒有把孔夫子放在眼裏!
當然,現在不是扯皮的時候,畢竟發展的空間很大;和尚道士們在這裏安頓下來,一邊學當地的語言,一邊翻典籍研究當地的風俗民情、歷史傳承。
明朝能看到的有關真臘的書籍並不多,成書於元朝大德年間的《真臘風土記》算是必讀書。
和尚海德在這本書裏找到了令人心動的一段話:當國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餘座;石屋百餘間;東向金橋一所;金獅子二枚,列於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於石屋之下。金塔至北可一裏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數間。又其北一裏許,則國主之廬也。其寢室又有金塔一座焉,所以舶商自來有富貴真臘之褒者,想為此也。石塔出南門外半裏餘,俗傳魯般一夜造成魯般墓。在南門外一裏許,周圍可十裏,石屋數百間。東池在城東十裏,周圍可百裏。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臥銅佛一身,臍中常有水流出。北池在城北五裏,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數十間,金獅子、金佛、銅象、銅牛、銅馬之屬皆有之。…
當年讀書的時候就覺得驚訝,天下真有這樣富庶的地方?
四十歲出頭的海德自幼出家,是名動海內的高僧;如今來到了清寧省,海德決定親自去找。
同伴都勸他不要去:這隻是作者道聽途說胡亂寫的,誰知道真的還是假的?再說,便是真的又如何?如今局勢尚未平息,到處都是盜賊,萬一落到他們手裏,恐怕連命都保不住!
海德不信邪,他拿著《真臘風土記》,帶著弟子圓空、圓通、圓真上路。
彼時路上時有歹徒出沒,尤其前朝餘孽,看到中原人,恨不得殺之後快;師徒四人兩次被帶人捉住,一次說自己是弘道的和尚,那強盜有些善心,放他們去了;一次買通了看守的士兵,偷偷跑了出來。
一年以後,建極二十四年七月,他們披荊斬棘,終於在土人的指點下,在森林裏發現一處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蹟:該寺全部用砂岩重疊砌成,四周有城壕環繞。神廟圍有依次增高的3層迴廊,各迴廊的四角配有高塔,以中心塔為頂點,形成高度依層次遞減的高塔群,呈現出均衡之美;遍布迴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杆的雕刻美輪美奐,令人驚嘆不已。
有天清晨,他們看到升起的太陽正對吳哥窟塔尖頂端,無比壯觀。
遺憾的是,已經荒蕪人跡的叢林中,也潛藏著太多的危險,比如瘴氣、比如野獸,甚至有老虎和巨蟒。
剛剛走出叢林的海德就倒地不起,他中了瘴氣、又患瘧疾,隻是書未寫完,強撐著一口氣;圓空被毒蛇咬傷致死,圓通也患病去世。
海德將遊記和圖畫交給圓真,讓他一定要帶回去見總督。
圓真掩埋了師傅師兄,痛哭了一場,獨自上路;路上又遇到劫匪,差點被殺,他急中生智,說自己發現了一處藏寶地,願獻於大王;對方自然不相信,圓真於是拿出師傅繪製的圖畫,又有書籍為證,對方便壓著他去找尋,中途逃脫。
隻是海德的遊記和圖畫丟了,圓真不能不按照記憶重新繪製了一副;他還年輕,論起繪畫功底,自然是遠遠不如師傅的;遊記也隻記得大概,畢竟過目不忘是天才們才有的稟賦。
靠著憑藉記憶錄下來的遊記和繪畫,圓真跑到承德府衙門,見到了知府王亨利。
王亨利細細盤問,又把《真臘風土記》拿出來反覆看了,到底信了;但是如今官軍剛剛占領這裏,人心未附,一旦重兵出城,恐怕遭遇不測;何況深入密林,別的不說,光是瘴氣,恐怕就要折損大半人馬;萬一遇到暴雨,想出來就更難了。
為了一處廢棄的廟宇,不值得。
圓真再三相勸,王亨利隻是不聽,但還是派人送他回大成府。
見了徐俌,又和李定商量,都是一個想法,如果在別的地方,有這麽個恢弘的寺院,還可以休整一下,用來傳教;但是距離承德府衙還有千裏之遙,又在密林中間,即便找尋到了,也不能大用,無非折損人馬而已。
圓真失望,兼之身體有病,不久就去世了。
徐俌感慨了一下,把書冊收好,倒也罷了。
如果真有這麽個地方;朝廷不去占領,反而讓別人按圖索驥,搞不好就成為一場浩劫。
好在,這個地方並沒有掩藏多久。
當初圓真碰到了歹徒,指了個錯誤的方向就跑了;但是土匪也不全是傻子,雖然文字看不懂,但是有圖冊,大致還是能看明白的,何況都是土人,抓鄉民審問也很方便;第二年就找到了這個地方。
因為在密林裏,遭遇了各種猛獸,也遇到了瘴氣,折損了不少人馬,這才摸到了神秘的藏寶窟。
吳哥窟裏自然已經沒什麽珍寶,吳哥王朝敗退的時候,把能帶走的都帶走了。
強盜們撲了個空,本來想一把火燒了,隻是這裏到處都是佛像,到底存了些敬畏,也就退去了。
幾年後,新任承德知府吳戈平定匪患,抓住幾個山賊。為了戴罪立功,招認了曾經深入那個藏寶窟的事。
吳戈不知道這事,半信半疑,於是讓他們帶路,親自前往查看。
叢林裏有瘴氣,誰都知道;但是明朝在南方耕耘這麽些年,總還是有些經驗的。華南多瘴,發於春末,斂於秋末;但是懷德以南以西的瘴氣卻不如此,四時不絕,尤其以冬天、春天為最厲害,與別處不同。
要對付瘴氣,燒山是不行的,這裏濕度太大,燒不起來;最根本的就是砍伐森林,將土地統統開闢起來,人民稠密;或者在本地居住長久,亦可以不畏瘴氣。這兩種都不行,就要堅持服用薏苡仁,久服之後,可以輕身辟瘴;還有一種是檳榔子,亦可以勝瘴;其餘如雄黃、蒼朮之類,時常拿來燒了熏,亦可以除瘴。
重陽節後,準備妥當,三更起來,吃飽飯,還要飲幾杯酒,準備好火銃、弓箭、砍刀等各種傢夥,這才上路。
一路披荊斬棘,總算找到了,果然與書中說的相似;隻是當年遭遇了戰火,損毀嚴重,屋頂生了青苔甚至長出樹來不說,一池濁水,雜草叢生,甚至佛像上也傷痕累累。
明明是古木參天,偏偏一股蕭條的味道。
吳戈嘆息了一陣,向徐俌奏告。徐俌想了想,上書奏告太後皇帝在承德府北部原來真臘的都城發現了廢棄的佛寺,還讓人用檀香木刻了幾座佛塔的形狀。
皇帝是當成新聞來跟汪舜華說的:「真臘不是大國,卻如此勞師動眾興建佛塔,最後敗逃,佛塔也就被廢棄了。可見要以民為本,愛惜民力。」
教科書一般的解讀,汪舜華想起當年網上看到的宏偉的照片,又想到現在那裏還是一片密林,吳戈等人都是冒死走了一遭,也就不說什麽了。
這片秘境,還是留給後人吧。
趁著舉國同慶的時候,皇帝宣布,正式冊封皇長子祐析為豫親王,這回就沒人異議了。
大明祖製,有嫡立嫡。
豫親王比嫡子大十二歲,留在宮裏,怕生變故,最好讓他早點就國。
豫親王搬到了十王府,等到成婚前,才能正式開府。
皇帝表情嚴肅的吩咐豫親王:「居家為父子,立朝為君臣。你為皇長子,要不忘君臣父子之道,恭順勤勉,才能長久。」
豫親王磕頭。10
桑香佛舍,在古籍中有所記載;它在後世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吳哥窟。
朝廷開疆拓土,會帶回大量的典籍和工匠;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會加大對當地的勘測。
汪舜華聽說過吳哥窟的大名,卻沒有在清寧省敬獻的地圖上找到這個地方。
吳哥窟在歷史上消失了近400年,直到1860年才被法國人重新發現;這回並沒有要這麽久。
因為吳哥王朝滅亡於1432年,距今不過五十來年,還有很多遺民活著。
當明朝的和尚道士來到清寧省發展業務,不僅遭到土著貴族的反感,也遭受了儒家子弟的不滿:看清楚這是什麽地方!大成!紀念孔子的地方,居然敢到這裏來傳道,還有沒有把孔夫子放在眼裏!
當然,現在不是扯皮的時候,畢竟發展的空間很大;和尚道士們在這裏安頓下來,一邊學當地的語言,一邊翻典籍研究當地的風俗民情、歷史傳承。
明朝能看到的有關真臘的書籍並不多,成書於元朝大德年間的《真臘風土記》算是必讀書。
和尚海德在這本書裏找到了令人心動的一段話:當國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餘座;石屋百餘間;東向金橋一所;金獅子二枚,列於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於石屋之下。金塔至北可一裏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數間。又其北一裏許,則國主之廬也。其寢室又有金塔一座焉,所以舶商自來有富貴真臘之褒者,想為此也。石塔出南門外半裏餘,俗傳魯般一夜造成魯般墓。在南門外一裏許,周圍可十裏,石屋數百間。東池在城東十裏,周圍可百裏。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臥銅佛一身,臍中常有水流出。北池在城北五裏,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數十間,金獅子、金佛、銅象、銅牛、銅馬之屬皆有之。…
當年讀書的時候就覺得驚訝,天下真有這樣富庶的地方?
四十歲出頭的海德自幼出家,是名動海內的高僧;如今來到了清寧省,海德決定親自去找。
同伴都勸他不要去:這隻是作者道聽途說胡亂寫的,誰知道真的還是假的?再說,便是真的又如何?如今局勢尚未平息,到處都是盜賊,萬一落到他們手裏,恐怕連命都保不住!
海德不信邪,他拿著《真臘風土記》,帶著弟子圓空、圓通、圓真上路。
彼時路上時有歹徒出沒,尤其前朝餘孽,看到中原人,恨不得殺之後快;師徒四人兩次被帶人捉住,一次說自己是弘道的和尚,那強盜有些善心,放他們去了;一次買通了看守的士兵,偷偷跑了出來。
一年以後,建極二十四年七月,他們披荊斬棘,終於在土人的指點下,在森林裏發現一處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蹟:該寺全部用砂岩重疊砌成,四周有城壕環繞。神廟圍有依次增高的3層迴廊,各迴廊的四角配有高塔,以中心塔為頂點,形成高度依層次遞減的高塔群,呈現出均衡之美;遍布迴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杆的雕刻美輪美奐,令人驚嘆不已。
有天清晨,他們看到升起的太陽正對吳哥窟塔尖頂端,無比壯觀。
遺憾的是,已經荒蕪人跡的叢林中,也潛藏著太多的危險,比如瘴氣、比如野獸,甚至有老虎和巨蟒。
剛剛走出叢林的海德就倒地不起,他中了瘴氣、又患瘧疾,隻是書未寫完,強撐著一口氣;圓空被毒蛇咬傷致死,圓通也患病去世。
海德將遊記和圖畫交給圓真,讓他一定要帶回去見總督。
圓真掩埋了師傅師兄,痛哭了一場,獨自上路;路上又遇到劫匪,差點被殺,他急中生智,說自己發現了一處藏寶地,願獻於大王;對方自然不相信,圓真於是拿出師傅繪製的圖畫,又有書籍為證,對方便壓著他去找尋,中途逃脫。
隻是海德的遊記和圖畫丟了,圓真不能不按照記憶重新繪製了一副;他還年輕,論起繪畫功底,自然是遠遠不如師傅的;遊記也隻記得大概,畢竟過目不忘是天才們才有的稟賦。
靠著憑藉記憶錄下來的遊記和繪畫,圓真跑到承德府衙門,見到了知府王亨利。
王亨利細細盤問,又把《真臘風土記》拿出來反覆看了,到底信了;但是如今官軍剛剛占領這裏,人心未附,一旦重兵出城,恐怕遭遇不測;何況深入密林,別的不說,光是瘴氣,恐怕就要折損大半人馬;萬一遇到暴雨,想出來就更難了。
為了一處廢棄的廟宇,不值得。
圓真再三相勸,王亨利隻是不聽,但還是派人送他回大成府。
見了徐俌,又和李定商量,都是一個想法,如果在別的地方,有這麽個恢弘的寺院,還可以休整一下,用來傳教;但是距離承德府衙還有千裏之遙,又在密林中間,即便找尋到了,也不能大用,無非折損人馬而已。
圓真失望,兼之身體有病,不久就去世了。
徐俌感慨了一下,把書冊收好,倒也罷了。
如果真有這麽個地方;朝廷不去占領,反而讓別人按圖索驥,搞不好就成為一場浩劫。
好在,這個地方並沒有掩藏多久。
當初圓真碰到了歹徒,指了個錯誤的方向就跑了;但是土匪也不全是傻子,雖然文字看不懂,但是有圖冊,大致還是能看明白的,何況都是土人,抓鄉民審問也很方便;第二年就找到了這個地方。
因為在密林裏,遭遇了各種猛獸,也遇到了瘴氣,折損了不少人馬,這才摸到了神秘的藏寶窟。
吳哥窟裏自然已經沒什麽珍寶,吳哥王朝敗退的時候,把能帶走的都帶走了。
強盜們撲了個空,本來想一把火燒了,隻是這裏到處都是佛像,到底存了些敬畏,也就退去了。
幾年後,新任承德知府吳戈平定匪患,抓住幾個山賊。為了戴罪立功,招認了曾經深入那個藏寶窟的事。
吳戈不知道這事,半信半疑,於是讓他們帶路,親自前往查看。
叢林裏有瘴氣,誰都知道;但是明朝在南方耕耘這麽些年,總還是有些經驗的。華南多瘴,發於春末,斂於秋末;但是懷德以南以西的瘴氣卻不如此,四時不絕,尤其以冬天、春天為最厲害,與別處不同。
要對付瘴氣,燒山是不行的,這裏濕度太大,燒不起來;最根本的就是砍伐森林,將土地統統開闢起來,人民稠密;或者在本地居住長久,亦可以不畏瘴氣。這兩種都不行,就要堅持服用薏苡仁,久服之後,可以輕身辟瘴;還有一種是檳榔子,亦可以勝瘴;其餘如雄黃、蒼朮之類,時常拿來燒了熏,亦可以除瘴。
重陽節後,準備妥當,三更起來,吃飽飯,還要飲幾杯酒,準備好火銃、弓箭、砍刀等各種傢夥,這才上路。
一路披荊斬棘,總算找到了,果然與書中說的相似;隻是當年遭遇了戰火,損毀嚴重,屋頂生了青苔甚至長出樹來不說,一池濁水,雜草叢生,甚至佛像上也傷痕累累。
明明是古木參天,偏偏一股蕭條的味道。
吳戈嘆息了一陣,向徐俌奏告。徐俌想了想,上書奏告太後皇帝在承德府北部原來真臘的都城發現了廢棄的佛寺,還讓人用檀香木刻了幾座佛塔的形狀。
皇帝是當成新聞來跟汪舜華說的:「真臘不是大國,卻如此勞師動眾興建佛塔,最後敗逃,佛塔也就被廢棄了。可見要以民為本,愛惜民力。」
教科書一般的解讀,汪舜華想起當年網上看到的宏偉的照片,又想到現在那裏還是一片密林,吳戈等人都是冒死走了一遭,也就不說什麽了。
這片秘境,還是留給後人吧。
趁著舉國同慶的時候,皇帝宣布,正式冊封皇長子祐析為豫親王,這回就沒人異議了。
大明祖製,有嫡立嫡。
豫親王比嫡子大十二歲,留在宮裏,怕生變故,最好讓他早點就國。
豫親王搬到了十王府,等到成婚前,才能正式開府。
皇帝表情嚴肅的吩咐豫親王:「居家為父子,立朝為君臣。你為皇長子,要不忘君臣父子之道,恭順勤勉,才能長久。」
豫親王磕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