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回宮就得到消息:建極殿大學士商輅病重!


    汪舜華怔了一下,宣太醫來問,這才和皇帝一起出宮,來到商府。


    汪舜華知道,這又是一場死別。


    商輅躺在床上,雙眼緊閉,雞膚鶴髮,其實他還有兩年才滿七十。


    汪舜華想起當年初見商輅。他體貌修偉,風神雅秀,也曾經聽景帝稱讚商輅的風采舉世罕見,仿佛神仙中人;卻從沒想過,這才二十五年,竟然衰老至此。


    商輅不好做,汪舜華知道。作為飽讀聖賢書的儒臣,自來恪守聖賢大義、祖宗成法,卻不幸被歷史的浪潮推到了前台。即便抱著致君堯舜、開創太平的想法,擔當朝廷重任;但當改革突破藩籬,很難說他心裏是完全贊成的。尤其齊王的事,別人不知道,商輅心裏恐怕有數;王越倒是能幹事,卻也能惹事。


    果然,沒有誰是容易的。


    商良臣如今外放到朝鮮,王越夫妻和孫子商汝謙等伺候著。


    商輅拉著王越的手叮囑:「既建大功,更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謹慎,恪守臣節,方可全始全終。你是進士出身、讀書明理,別的話,我不多吩咐。」


    王越道:「嶽父放心,小婿明白。已經告病在家,謹守門戶。」


    商輅點頭:「好。滿招損,謙受益。太後是愛惜羽毛的人,不想手上沾血;聖上繼位多年,名正言順,也不用沾血。這是你的福氣;但是你也不能因此放縱。學李靖闔門自守,杜絕賓客,就很好。」


    知道太後皇帝來了,商輅努力睜開眼睛,掙紮著起身,到底是不行了:「太後,聖上,恕臣不能起身相迎了。」


    汪舜華的眼淚下來了:「閣老,這些年辛苦你了。」


    商輅道:「為國盡忠,為君分憂,此乃人臣的本分;隻是臣年老體衰,不能再輔弼太後聖上成就大業了。願太後、聖上善自保重。」


    皇帝也很是動容,上前握住商輅的手:「閣老,朕來了。」


    商輅顫巍巍的舉起手,似乎想撫摸皇帝,到底沒有力氣了,隻能笑著:「聖上長大了,真好。」


    皇帝的眼淚也墜了下來。


    商輅示意王越呈上奏疏,喘著氣,努力把話說全了:「臣不才,但也知道太後一片憂國憂民之心,吾皇聖明,幸以國家社稷為念,孝順太後,屏蔽佞言,庶幾可全母子之情、家國之體。他年親政,亦當勤聖政、納諫諍、儲將材、飭邊備、汰冗濫、廣蓄積、崇聖道、謹士習,不負先帝所望、不負臣民所託。」


    皇帝泣道:「朕記住了。」


    商輅吩咐子孫:「你等要盡忠報國,不負朝廷知遇之恩。」


    七月十八日,比歷史上早五年,商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追贈太傅,追諡「文正」,陪葬德陵,配享世宗祠廟。


    朝野上下一片哭聲。商輅亹亹不倦,文牘盈案,裁決如流,他以經濟為己任,以薦賢為己首務,間論古今治亂,事機得失賢否。德業素著,風動朝野。


    皇帝看著商輅臨終《八事疏》,剖析時政,可見憂國憂民之心,想起他臨終囑託,也是顧全他母子之意;想到當年他侍奉自己讀書,說起了武後臨朝的事,卻並沒有像很多人一樣批判武後篡權奪位、倒行逆施,而是說起了武後廢黜中宗李顯的事:「當年李顯深得高宗寵愛,兩位兄長李弘與李賢一死一廢之後,被立為皇太子。長子重潤出生,高宗不僅很快將其立為皇太孫,甚至改年號永淳,以示慶祝。李顯即位之時,年不過三十,年富力強,天人歸心;而武後已經六十,風燭殘年。何以在位不過兩個月,就被廢為王?不過是操之過急而已。說什麽『以天下給韋玄貞』,他哪裏是要把李家天下交給韋玄貞,不過因為滿朝文武皆是高宗武後舊臣,急於拉攏自己的人馬。可是如此一來,不僅授武後以柄,而且大失朝臣之望。裴炎稟告武後,何嚐不是出自忠心?滿朝文武擁戴武後廢帝,又何嚐不是保全李唐王朝的忠心?」


    是忠心,你都要把天下交給老丈人了,我們阻止,有錯嗎?


    是私心,跟著你爹幹了這麽些年,一上台就要趕我們走,你不用我們,有的是人用——你不還有個弟弟嗎?


    這些年來這個故事一再被提起,甚至母後也說過,皇帝很明白其中的意思,就是希望他暫時隱忍,反正母後一天天年老,自己年輕,耗得起;就算她跟武則天一樣高壽,慢慢培植自己的實力,再過幾年羽翼豐滿,自然水到渠成,免得節外生枝,於是對戴荃說:「商輅忠義可嘉,真是好官。」


    皇帝親自撰寫了製書,稱讚他:「三榜魁名,四海仰其文學;兩朝內閣庶政,資以經綸。…」


    太後皇帝如此愛賢,朝野上下痛惜之餘,也得到一絲寬慰。


    商輅去世,內閣以李秉為首,但他已經是七十三歲的人,三年前就該前往集賢院,隻是當時朝廷實在太忙,又缺官,汪舜華就留住他;如今卻無論如何不能讓老頭堅持了。


    接下來就是章綸、楊守陳,章綸有風骨,敢於言事,在朝野深孚眾望;楊守陳是大才子,但這兩個人在政治立場上都偏保守,前些年還好,這些年倒是反對的時候多,尤其涉及到開疆拓土的時候。


    汪舜華知道,這應該是她最後一次調配內閣的官員了,直接關係到政策的延續。


    章綸其實好說,他比商輅還年長一歲,明年就七十了,最近身體也不好,讓他去集賢院養老,誰都不會反對;但楊守陳年富力強,今年才五十六,正是幹事的時間,如果不讓他上,估計人家就有話說了。


    再往下看,丘浚是鐵桿的改革派,性格鮮明;徐溥性格凝重,不偏不倚,不激不隨,頗有商輅的風采,可以和丘浚互補。


    汪舜華和皇帝商量,讓李秉、章綸去集賢院,讓楊守陳擔任文學館總纂官,負責歷代詩文的編纂;此前書目已經定下來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魏晉六朝文、全隋文、全唐文、全宋文、全元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隋詩、全唐詩、全宋詩、全宋詞、全元詩、全元曲。


    丘浚進位為建極殿大學士,徐溥進位為文華殿大學士,四個缺位,在中央和地方官中拔擢。


    變化有點大,皇帝一時回不過神來,尤其他對章綸印象很好,這一說才記起來,章綸最近確實年齡大了,母後允許他隻參加初一十五的大朝;隻是他覺得目下楊守陳還年輕,又在內閣多年,可以任事;何況《永樂大典》還在謄抄,同時開錄詩文,攤子鋪得太開,書手到不成問題,隻是上麵的領導不夠,隻怕影響質量——這樣的天字工程,既然要編,就要編好,能夠流傳後世,所以當年編了教材,編了各種詩文選,但全集始終沒有上馬,就是怕收錄不全,有遺珠之恨。


    汪舜華點頭:「說得很好,正是因為這書太重要,所以對總纂修官一定要慎而又慎。《永樂大典》是現成的,照著抄就行;詩文選是要編輯,怎麽編次是個大問題;何況這些書編好了,《四庫全書》就要動工了,到時候怎麽分門別類,選擇那些書籍、哪個版本、如何評價,都要斟酌。總纂官還是要年富力強的好。」


    皇帝一想,也是,雖然也是抄書,但是現編和現抄還是不一樣的;萬一好的沒抄,抄了一堆不入流的,豈不讓人家笑話;何況以後還要萃選,以供日常閱覽,更要精華中的精華。


    當時點頭:「母後所言極是。光是能臣幹吏還不行,還必須得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年齡也不能太大,否則吃不消。」


    事情就這樣定下來,楊守陳為文學館總裁,皇帝親自找他談話——他實在想不明白這有什麽必要,雷霆雨露、皆是天恩,隻是母後吩咐了,也就應承了。


    放著內閣首輔做不成跑去編書,楊守陳要說樂意肯定不全是真話,但也沒有太多的怨念——實在因為這是名留青史的文化工程,能夠做總負責人,不比司馬光解縉差到哪裏去。


    內閣一口氣空了四個位子,補缺是個大工程。


    皇帝自然對詹事府的官員親切,但也知道他們的品級還不夠,尤其周洪謨、徐瓊等人一直在中央機關,缺乏地方歷練——太後最看重的程敏政、李東陽、倪嶽等才俊可都到地方去了,甚至去的還是新省!——剛剛定了倪嶽去懷德作布政使,羅倫則去了清寧省作宣政使,楊一清也準備外放去陝西,從知府開始。


    雖有親疏遠近,但畢竟都是自己的臣僚,不好太過分;尤其有李顯的前例,努力一碗水端平,給朝堂之上的大臣們希望。於是同意吏部尚書王恕、兵部尚書王竑、左都禦史項忠入閣。


    皇帝答應的痛快,汪舜華不能不給麵子,於是讓詹事周洪謨入閣,他也曾經多次出京辦差,對民情倒也不陌生。


    吏部左侍郎尹旻升尚書,右侍郎劉珝轉左,詹事府丞謝文祥晉升右侍郎;兵部同理,馬文升晉升尚書,餘子俊轉左,詹事府丞韓文晉升右侍郎;江西按察使閔圭回京擔任刑部左侍郎,景泰提刑使楊繼宗擔任右侍郎;左都禦史由秦紘接任,刑部左侍郎何喬新升右都禦史。


    皇帝這回是真的感動了,除了謝文祥、韓文多年侍奉在他身邊,尹旻等人確實有幹才之外,閔圭、楊繼宗、秦紘等人都是當年因為諫言太後早日還政皇帝被趕到地方的,雖然美其名曰「鍛鍊」「磨礪」,但他就是認定這是母後在驅逐自己的勢力,如今一想,確實是母後的用人之道,並不是區別對待。


    至於同時上言的鍾同、廖莊等人死於外地,當時朝野流言蜚語不斷,但天下幅員遼闊,北方苦寒,南方則多瘴氣,容易滋生瘧疾等疾病,盡管朝廷想了很多辦法,但仍然不能徹底禁絕,這些年來,已經有很多官員倒在任上。


    這一想,更覺得母親可親,於是主動提出,讓程敏政任禮部尚書——禮部現在已經有兩個尚書,夏時正負責部裏事務,趙昂則負責《永樂大典》謄抄,詩文全集上馬,夏時正也是要前往主持的。


    汪舜華點頭同意,程敏政這回早早被推到風口浪尖,沉穩了很多,平時閉門自守,杜絕賓客,這回辦完了差事,就老實回河間守孝——當時奪情不得已,回來了就必須守孝,倒是不擔心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想了想:「讓李東陽也回來吧。王竑馬上也要七十了。」


    皇帝稱是。


    丘浚今年六十,徐溥才五十四,有十來年的時間,到時候程敏政、李東陽等也已經成熟了,可以作為輔弼重臣了。


    今年殿試以後,汪舜華認為皇帝選人得當,讓他負責後續的官員安排和考核,皇帝很是意外——人事權有多重要,他很清楚;因此很用心,朝野上下也都認為辦的不錯——廢話,這時候誰敢說皇帝的不對?


    如今敲定了重臣的名單,更加放心,也覺得皇帝確實長大了成熟了,於是汪舜華下旨,以後官員任用,先報皇帝裁決,有不決者,上報處置。


    皇帝怔了一下,群臣也相互看了一眼。


    汪太後把吏部職權交了出去,意味著以後六部都要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已經實現親政。


    更讓大家意外的是,汪太後下旨:皇帝年已長成,聰明睿哲,見事明敏,博通庶務,至今以後,軍國大事,皆報皇帝裁決,有不決者,方上報處置。


    皇帝很是意外,到底謙讓了兩句:「母後,兒臣年少,尚需母後扶持。」


    汪舜華笑道:「你不小了,快三十了,正是幹事之年。讀了許多書,見了許多事,母後又扶持你走過了這麽一程,你該學著獨自料理朝政了。什麽時候你真的能獨擋了,母後就真的該回宮頤養天年了。」


    她看著兒子,發出一聲笑:「母後也老了,如果現在站到你父皇麵前,恐怕他都認不出我來了——我早晚是要去見他的,而隻有你真正君臨天下,我才能閉上眼睛。」


    皇帝強忍住淚水,磕頭。


    宗室群臣似乎有點措手不及,但更多的是歡欣鼓舞,伏地高呼:「太後英明!」-----pv1讀友1563893925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