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日,鑾駕回到北京。
端親王子埅和榮親王見泓率領朝臣出城迎接。
先去天壽山祭祖,然後回宮拜見母後。
小半年不見,汪舜華看兒子精神還好,也就把心放下來了。
她的手摸著兒子的臉:「黑了,瘦了,倒是更精神了。」
皇帝看著母親兩鬢染霜,手上也起了繭,不知怎麽得幾乎掉淚,母後:「臣不孝,讓您擔心了。」
汪舜華有點驚訝,但更多的是欣慰。
皇帝回宮已經很不早,汪舜華叮囑兒子:「你舟車勞頓,先回宮歇著;明兒一早接受群臣朝賀,咱們再慢慢說話。」
皇帝告退,臨走時,朝她深深地作揖。
第二天,舉行了大朝會,接受朝賀。
回到本仁殿,皇帝破天荒和母親說了很久的話,詳細匯報了此次南巡的經過和見聞;雖然汪舜華早就已經得到消息。
不全是誇耀天下富足太平景象,也不全是揭露貪腐橫行民不聊生;而是肯定了這些年來的發展成果,指出了存在的種種問題:天災依然嚴重,尤其是黃河治理、海塘治理仍然任重道遠;百姓終日勞作卻隻能勉強溫飽,富商巨賈卻一擲千金;商業繁榮,很多農民開始逐利,動搖農業主體地位;士子好發議論,流於空談;地方軍隊腐化墮落、戰鬥力低下等等。
他甚至說到民間流傳的笑話:「正統末年,隱皇帝、王振、喜寧一起落水,誰會得救」「大明」。
「有個老頭不小心掉進河裏,大喊救命;岸邊人來人往,可沒人理他。於是他急中生智,大喊:『王振是奸臣!』立刻就被撈起來送衙門了。」
「景泰初,瓦剌戰敗退軍,世宗皇帝獻俘閱兵。被俘的有亂黨、麓川軍、瓦剌軍,後麵跟著兩個人,一個比一個厲害。汪皇後問:『怎麽這兩個人比瓦剌軍還可怕?他們是誰?』世宗說:『是太上皇和王振。』」
「建極初年,於謙啟奏:『太後,我朝已經實現了大同。』太後問:『何謂大同』於謙答:『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太後不解;於謙說:『士紳各取所需,百姓各盡所能。』」
「地獄有個規矩,誰在人間害了人,被害人的血將淹此人。玉帝到地府視察,發現血隻浸到王振的腿。責問閻王問到:『他害死這麽多人,怎麽血隻及腿呢?王振回答:『因為我站在隱皇帝的肩上!』」
有的是多年前的笑話,有的是新近的。
皇帝說的爽朗,汪舜華也笑出聲來,果然,蘇聯笑話永不過時。
當年土地清理,難免得罪士紳階層,光編童謠是不夠的,自己那點文采想要流傳開簡直癡人說夢,禮部翰林院樂府那幫人也別指望了,曲高和寡都是小事,別整出高級黑低級紅就有樂子了。
於是把東廠提督找來:「你們去各地偵察民情,順便到茶樓酒肆說幾個故事。」
東廠錦衣衛和各級官員回京覲見,自然也會提到風俗民情,也因此這些笑話越傳越廣,幾乎街知巷聞,當然傳著傳著,難免主角的名字換了;皇帝從前也聽說了,沒當回事,如今卻覺得有意思了。
末了,還是說了句:「以前在宮裏,常聽人非議母後擅改祖製;這次回去看了,聽了,才知道母後真的了不起。這些年國力強盛了,百姓的日子也好過了。——臣總算明白,臨行前母後為什麽要讓兒臣多到市井坊間、田間地頭去看看。」
皇帝不是一個感性的人,要他說出這樣的話,實在不容易。
汪舜華靜靜地看著兒子,等他說完了,終於露出笑容:「說得好,你這次出巡,是用了心的,母後欣慰你看到了這些。」
皇帝看著母親:「母後?」
汪舜華道:「還記得出發前母後跟你說的話嗎?這江山早晚是要交換給你的。你是大明的掌舵人,一定要清楚底數,才能明確目標,把握方向。」
這麽些年來,汪舜華和皇帝第一次進行了談心談話。
說來好笑,這是她每年都要和重臣做的,卻從沒有和兒子靜下心來談過;所以有時候她會想,不怪兒子怨恨她。
那天,汪舜華說了很多,從成婚開始,到如何輔佐世宗扳倒隱帝——這些皇帝都是知道的;但是知道事件的過程和謀劃的過程那是兩回事。
皇帝實在沒有想到,要除掉伯父那樣喪師辱國的敗類,居然也要花費如此多的心力。
汪舜華搖頭:「你想的和你父親一樣簡單。如今回頭想,隱帝就是堪比宋高宗的昏君,可是當時大家隻會想他是好的,隻是被王振帶壞了,王振死了,那個好皇帝就會回來——他君臨天下十五年,宮裏宮外、朝廷上下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要讓他們背棄舊主,做得到嗎?」
皇帝滿不在乎:「那就殺了他,難道那些人還敢造反不成?」
汪舜華一嘆:「可是你父皇不那麽想,那畢竟是他親哥哥。」
皇帝道:「父皇就是太重感情了。」
汪舜華道:「你父親重感情,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有時候也不見得是壞事。」
這麽些年了,她始終忘不了那天景帝的眼神。如果他心腸再狠一點,再果決一點,也許就沒有今天的她了。
皇帝不知道這些事,汪舜華也不想讓他知道。隻是說:「如果當時先帝狠下了決心,除掉了隱帝,下麵未必會服氣,除非連他幾個兒子一起殺了,否則等他一撒手,搞不好趁著主幼國疑,為舊主報仇;即便他們憋著不搞事,後來改革的時候,也必然拿著這個大做文章。」
皇帝不說話了。
汪舜華說這件事,並不是炫耀當年計謀的高明,而是要告訴他一件事:「這世上能克敵製勝的從來不是陰謀,而是陽謀。陰謀有跡可尋,是有破綻的,可以防備;陽謀是隨勢而動,隨勢而發,無跡可尋,無法破解。當年對付你伯父,不是靠陰謀詭計,而是和他當麵鑼對麵鼓的爭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可用,人心必用。人心向背,關乎事業成敗,關乎盛衰興替,關乎生死存亡。你身為皇帝,主宰天下,一定要牢牢記住自己的身份和使命,維護最廣大的人群的利益;或者說澤披天下蒼生,才能長遠。」
這話在後代是說爛了的,但皇帝聽得很認真,他想到了於路上看到的百姓,有光鮮的,也有窮苦的;有相貌英俊的,也有醜穢不堪入目的;有才氣出眾舌燦蓮花的,也有笨嘴拙舌連話都說不清楚的;有學富五車錦繡文章的,也有祖宗八代都不識字扁擔倒了不知是個一的;有老實本分到挖自家黑歷史的,也有一肚子花花腸子甚至滿腹壞水的。
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大明的臣民,他的子民。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是他在文華殿念書的時候,老師們最多提到的。
這也是他在群臣奏疏中最多看到的。
如今,汪舜華則告訴他:「這句話應該是帝王行為的準則,但是你首先要知道,什麽是民——士農工商四民這誰都知道,但是一直以來,朝廷的政策真的是惠及到每個階層的百姓嗎?該怎樣做才能最大限度的惠及到百姓?」
這是汪舜華第一次係統的總結和反思改革。
她跟皇帝談到她接手的這份家業,談到了她的藍圖和路線圖;也談到了當時的思路和舉措。
皇帝簡直不知道,要有這麽多的鋪陳,難道不是聖旨一出,莫敢不從嗎?
汪舜華笑:「如果天下的事,都這麽簡單就好了。——你最大的問題,就是生來就擁有別人難以企及的一切;甚至還沒懂事,就擁有了絕對的權力。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就好在名分早定,名正言順,他年一旦親政,就可以順利接手整個朝廷,沒有任何人敢出來挑戰你的權威;壞就壞在你太高高在上,天生就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凡事皆有自主,就可能視臣民如同草芥,甚至一心追求高大的事業而忘記了百姓的生計。這是有前車之鑑的,不去說秦始皇隋煬帝這樣的,也不去說唐高宗唐玄宗這樣的,這都太久遠了。你伯父就是如此。你能說他不聰明嗎?至少沒人認為他是個傻子;你能說他兇殘暴虐嗎?好像也沒什麽像樣的事跡。他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太以自我為中心,隻記得自己的身份,卻忘了自己身上的責任。隻想著建功立業,卻不知道兵者國之大事,輕率出征,以為憑藉自己的身份就可以嚇退敵軍,建立不世之功業,結果全軍覆沒,自己落得被俘的下場;如果這個時候,他能壯烈殉國,也不失為一條漢子,可是他呢?居然率敵叩關,置祖宗社稷、天下臣民於不顧!我豈不知道螻蟻尚且貪生?可他不是螻蟻,是口含天憲的皇帝,他的一句話,可以興邦,可以喪邦。就這時候了,還不知醒悟,還要懷念王振,就因為王振跟了他多年,就可以枉顧他給國家帶來的慘烈後果;就因為於謙、郭登等人曾經拒他於門下,就不管他們是社稷功臣,心心念念必欲處之而後快,這哪裏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
「再往前說,建文帝能騙取太祖皇帝信任,寧可捨棄自己親兒子也要把皇位傳給他,他難道是個傻子嗎?輔佐他的黃子澄、方孝孺、鐵鉉都是飽讀詩書,一身正氣,又能說就是奸臣嗎?怎麽那麽大的家業,就守了四年?還是說削藩從根子上就是錯的?都不是,就是太迷信權力,以為憑藉皇帝的身份,就可以枉顧祖宗家法,枉顧世道人心,一意孤行。太祖屍骨未寒,就直接拿人兒子開刀,也不講究方式方法,直接不給人活路。——你想想,這樣的人,即便擁有九五之尊的身份,下麵真的會服氣嗎?」
「別說你伯父有正統的名分和十五年的香火情,也不說土地清理會得罪多少人,也不說開海斷了多少走私人的財路,也不說廢了蔭官限製科考人數砸了多少人的飯碗,至於鼓勵舉報漏稅就更不用說了,多少人罵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就算廢除賤籍,豁免賤民,這該是皆大歡喜吧?可知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別說家僕家奴沒去處不願意豁免,佃戶想少交點租子不想和百姓一樣,就是那些最不入流、最遭人踐踏的娼妓戲子乞丐,他們又都願意豁免嗎?不見得,雖然說地位卑賤,但也有個好處——能免稅!多少人因此發家致富。當初多少賤民因這事到官府請願,開頭以為受人唆使,後來才知道那是有真情實感的!」——金玉奴為什麽要棒打薄情郎?對方嫌棄她是乞丐頭子的女兒!可就是這個乞丐,居然有家有業,供養了窮秀才連科及第,如果不是個負心漢子,那就是慧眼識珠的佳話!
「我向來是不喜歡什麽陰謀論腹黑學的,也不希望你把心思和功夫花在權謀上來,這不是一個帝王應該有的胸懷和氣魄,我是希望你能承繼祖宗基業,建立一番功業的;至少,對得起萬千將士和天下萬民的犧牲和熱血。」
她說的有點意味深長:
戴天履地並稱才,七尺偉然,須作幾分事業;
往古來今中有我,百年易耳,當思千載姓名。
汪舜華看向兒子:「這治理天下說難也難,說容易卻也容易。誰都不是傻子,你把百姓看得有多重,百姓就把你看得有多重。就像孟夫子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希望你能做正麵的典型,而不是反麵例子。」
皇帝沉默了。
汪舜華再接再厲:「我知道,這些年下麵罵我的人不會少,誰叫我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呢,我也不是銀子,怎麽可能人人都喜歡?可是,我不得罪一小撮人,就要得罪家國天下,就要損害國家的根基。身為帝王,不能隻顧著你身邊的這些人,也不能隻顧著你的宗族,還有你的家、你的國。所以有時候,寧願讓一條街的人去哭,也不要讓一地一國的人去哭。」
「當然,前提是你首先得攏著你身邊的人,讓他們心甘情願為你辦事,才能首先不讓自己哭。——人心,是天下最不可靠的,但也是最可靠的,就看你怎麽把握。」
皇帝靜靜地聽著,目光停留在牆壁上的字條上:
功崇惟誌,業廣惟勤;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端親王子埅和榮親王見泓率領朝臣出城迎接。
先去天壽山祭祖,然後回宮拜見母後。
小半年不見,汪舜華看兒子精神還好,也就把心放下來了。
她的手摸著兒子的臉:「黑了,瘦了,倒是更精神了。」
皇帝看著母親兩鬢染霜,手上也起了繭,不知怎麽得幾乎掉淚,母後:「臣不孝,讓您擔心了。」
汪舜華有點驚訝,但更多的是欣慰。
皇帝回宮已經很不早,汪舜華叮囑兒子:「你舟車勞頓,先回宮歇著;明兒一早接受群臣朝賀,咱們再慢慢說話。」
皇帝告退,臨走時,朝她深深地作揖。
第二天,舉行了大朝會,接受朝賀。
回到本仁殿,皇帝破天荒和母親說了很久的話,詳細匯報了此次南巡的經過和見聞;雖然汪舜華早就已經得到消息。
不全是誇耀天下富足太平景象,也不全是揭露貪腐橫行民不聊生;而是肯定了這些年來的發展成果,指出了存在的種種問題:天災依然嚴重,尤其是黃河治理、海塘治理仍然任重道遠;百姓終日勞作卻隻能勉強溫飽,富商巨賈卻一擲千金;商業繁榮,很多農民開始逐利,動搖農業主體地位;士子好發議論,流於空談;地方軍隊腐化墮落、戰鬥力低下等等。
他甚至說到民間流傳的笑話:「正統末年,隱皇帝、王振、喜寧一起落水,誰會得救」「大明」。
「有個老頭不小心掉進河裏,大喊救命;岸邊人來人往,可沒人理他。於是他急中生智,大喊:『王振是奸臣!』立刻就被撈起來送衙門了。」
「景泰初,瓦剌戰敗退軍,世宗皇帝獻俘閱兵。被俘的有亂黨、麓川軍、瓦剌軍,後麵跟著兩個人,一個比一個厲害。汪皇後問:『怎麽這兩個人比瓦剌軍還可怕?他們是誰?』世宗說:『是太上皇和王振。』」
「建極初年,於謙啟奏:『太後,我朝已經實現了大同。』太後問:『何謂大同』於謙答:『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太後不解;於謙說:『士紳各取所需,百姓各盡所能。』」
「地獄有個規矩,誰在人間害了人,被害人的血將淹此人。玉帝到地府視察,發現血隻浸到王振的腿。責問閻王問到:『他害死這麽多人,怎麽血隻及腿呢?王振回答:『因為我站在隱皇帝的肩上!』」
有的是多年前的笑話,有的是新近的。
皇帝說的爽朗,汪舜華也笑出聲來,果然,蘇聯笑話永不過時。
當年土地清理,難免得罪士紳階層,光編童謠是不夠的,自己那點文采想要流傳開簡直癡人說夢,禮部翰林院樂府那幫人也別指望了,曲高和寡都是小事,別整出高級黑低級紅就有樂子了。
於是把東廠提督找來:「你們去各地偵察民情,順便到茶樓酒肆說幾個故事。」
東廠錦衣衛和各級官員回京覲見,自然也會提到風俗民情,也因此這些笑話越傳越廣,幾乎街知巷聞,當然傳著傳著,難免主角的名字換了;皇帝從前也聽說了,沒當回事,如今卻覺得有意思了。
末了,還是說了句:「以前在宮裏,常聽人非議母後擅改祖製;這次回去看了,聽了,才知道母後真的了不起。這些年國力強盛了,百姓的日子也好過了。——臣總算明白,臨行前母後為什麽要讓兒臣多到市井坊間、田間地頭去看看。」
皇帝不是一個感性的人,要他說出這樣的話,實在不容易。
汪舜華靜靜地看著兒子,等他說完了,終於露出笑容:「說得好,你這次出巡,是用了心的,母後欣慰你看到了這些。」
皇帝看著母親:「母後?」
汪舜華道:「還記得出發前母後跟你說的話嗎?這江山早晚是要交換給你的。你是大明的掌舵人,一定要清楚底數,才能明確目標,把握方向。」
這麽些年來,汪舜華和皇帝第一次進行了談心談話。
說來好笑,這是她每年都要和重臣做的,卻從沒有和兒子靜下心來談過;所以有時候她會想,不怪兒子怨恨她。
那天,汪舜華說了很多,從成婚開始,到如何輔佐世宗扳倒隱帝——這些皇帝都是知道的;但是知道事件的過程和謀劃的過程那是兩回事。
皇帝實在沒有想到,要除掉伯父那樣喪師辱國的敗類,居然也要花費如此多的心力。
汪舜華搖頭:「你想的和你父親一樣簡單。如今回頭想,隱帝就是堪比宋高宗的昏君,可是當時大家隻會想他是好的,隻是被王振帶壞了,王振死了,那個好皇帝就會回來——他君臨天下十五年,宮裏宮外、朝廷上下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要讓他們背棄舊主,做得到嗎?」
皇帝滿不在乎:「那就殺了他,難道那些人還敢造反不成?」
汪舜華一嘆:「可是你父皇不那麽想,那畢竟是他親哥哥。」
皇帝道:「父皇就是太重感情了。」
汪舜華道:「你父親重感情,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有時候也不見得是壞事。」
這麽些年了,她始終忘不了那天景帝的眼神。如果他心腸再狠一點,再果決一點,也許就沒有今天的她了。
皇帝不知道這些事,汪舜華也不想讓他知道。隻是說:「如果當時先帝狠下了決心,除掉了隱帝,下麵未必會服氣,除非連他幾個兒子一起殺了,否則等他一撒手,搞不好趁著主幼國疑,為舊主報仇;即便他們憋著不搞事,後來改革的時候,也必然拿著這個大做文章。」
皇帝不說話了。
汪舜華說這件事,並不是炫耀當年計謀的高明,而是要告訴他一件事:「這世上能克敵製勝的從來不是陰謀,而是陽謀。陰謀有跡可尋,是有破綻的,可以防備;陽謀是隨勢而動,隨勢而發,無跡可尋,無法破解。當年對付你伯父,不是靠陰謀詭計,而是和他當麵鑼對麵鼓的爭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可用,人心必用。人心向背,關乎事業成敗,關乎盛衰興替,關乎生死存亡。你身為皇帝,主宰天下,一定要牢牢記住自己的身份和使命,維護最廣大的人群的利益;或者說澤披天下蒼生,才能長遠。」
這話在後代是說爛了的,但皇帝聽得很認真,他想到了於路上看到的百姓,有光鮮的,也有窮苦的;有相貌英俊的,也有醜穢不堪入目的;有才氣出眾舌燦蓮花的,也有笨嘴拙舌連話都說不清楚的;有學富五車錦繡文章的,也有祖宗八代都不識字扁擔倒了不知是個一的;有老實本分到挖自家黑歷史的,也有一肚子花花腸子甚至滿腹壞水的。
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大明的臣民,他的子民。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是他在文華殿念書的時候,老師們最多提到的。
這也是他在群臣奏疏中最多看到的。
如今,汪舜華則告訴他:「這句話應該是帝王行為的準則,但是你首先要知道,什麽是民——士農工商四民這誰都知道,但是一直以來,朝廷的政策真的是惠及到每個階層的百姓嗎?該怎樣做才能最大限度的惠及到百姓?」
這是汪舜華第一次係統的總結和反思改革。
她跟皇帝談到她接手的這份家業,談到了她的藍圖和路線圖;也談到了當時的思路和舉措。
皇帝簡直不知道,要有這麽多的鋪陳,難道不是聖旨一出,莫敢不從嗎?
汪舜華笑:「如果天下的事,都這麽簡單就好了。——你最大的問題,就是生來就擁有別人難以企及的一切;甚至還沒懂事,就擁有了絕對的權力。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就好在名分早定,名正言順,他年一旦親政,就可以順利接手整個朝廷,沒有任何人敢出來挑戰你的權威;壞就壞在你太高高在上,天生就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凡事皆有自主,就可能視臣民如同草芥,甚至一心追求高大的事業而忘記了百姓的生計。這是有前車之鑑的,不去說秦始皇隋煬帝這樣的,也不去說唐高宗唐玄宗這樣的,這都太久遠了。你伯父就是如此。你能說他不聰明嗎?至少沒人認為他是個傻子;你能說他兇殘暴虐嗎?好像也沒什麽像樣的事跡。他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太以自我為中心,隻記得自己的身份,卻忘了自己身上的責任。隻想著建功立業,卻不知道兵者國之大事,輕率出征,以為憑藉自己的身份就可以嚇退敵軍,建立不世之功業,結果全軍覆沒,自己落得被俘的下場;如果這個時候,他能壯烈殉國,也不失為一條漢子,可是他呢?居然率敵叩關,置祖宗社稷、天下臣民於不顧!我豈不知道螻蟻尚且貪生?可他不是螻蟻,是口含天憲的皇帝,他的一句話,可以興邦,可以喪邦。就這時候了,還不知醒悟,還要懷念王振,就因為王振跟了他多年,就可以枉顧他給國家帶來的慘烈後果;就因為於謙、郭登等人曾經拒他於門下,就不管他們是社稷功臣,心心念念必欲處之而後快,這哪裏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
「再往前說,建文帝能騙取太祖皇帝信任,寧可捨棄自己親兒子也要把皇位傳給他,他難道是個傻子嗎?輔佐他的黃子澄、方孝孺、鐵鉉都是飽讀詩書,一身正氣,又能說就是奸臣嗎?怎麽那麽大的家業,就守了四年?還是說削藩從根子上就是錯的?都不是,就是太迷信權力,以為憑藉皇帝的身份,就可以枉顧祖宗家法,枉顧世道人心,一意孤行。太祖屍骨未寒,就直接拿人兒子開刀,也不講究方式方法,直接不給人活路。——你想想,這樣的人,即便擁有九五之尊的身份,下麵真的會服氣嗎?」
「別說你伯父有正統的名分和十五年的香火情,也不說土地清理會得罪多少人,也不說開海斷了多少走私人的財路,也不說廢了蔭官限製科考人數砸了多少人的飯碗,至於鼓勵舉報漏稅就更不用說了,多少人罵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就算廢除賤籍,豁免賤民,這該是皆大歡喜吧?可知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別說家僕家奴沒去處不願意豁免,佃戶想少交點租子不想和百姓一樣,就是那些最不入流、最遭人踐踏的娼妓戲子乞丐,他們又都願意豁免嗎?不見得,雖然說地位卑賤,但也有個好處——能免稅!多少人因此發家致富。當初多少賤民因這事到官府請願,開頭以為受人唆使,後來才知道那是有真情實感的!」——金玉奴為什麽要棒打薄情郎?對方嫌棄她是乞丐頭子的女兒!可就是這個乞丐,居然有家有業,供養了窮秀才連科及第,如果不是個負心漢子,那就是慧眼識珠的佳話!
「我向來是不喜歡什麽陰謀論腹黑學的,也不希望你把心思和功夫花在權謀上來,這不是一個帝王應該有的胸懷和氣魄,我是希望你能承繼祖宗基業,建立一番功業的;至少,對得起萬千將士和天下萬民的犧牲和熱血。」
她說的有點意味深長:
戴天履地並稱才,七尺偉然,須作幾分事業;
往古來今中有我,百年易耳,當思千載姓名。
汪舜華看向兒子:「這治理天下說難也難,說容易卻也容易。誰都不是傻子,你把百姓看得有多重,百姓就把你看得有多重。就像孟夫子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希望你能做正麵的典型,而不是反麵例子。」
皇帝沉默了。
汪舜華再接再厲:「我知道,這些年下麵罵我的人不會少,誰叫我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呢,我也不是銀子,怎麽可能人人都喜歡?可是,我不得罪一小撮人,就要得罪家國天下,就要損害國家的根基。身為帝王,不能隻顧著你身邊的這些人,也不能隻顧著你的宗族,還有你的家、你的國。所以有時候,寧願讓一條街的人去哭,也不要讓一地一國的人去哭。」
「當然,前提是你首先得攏著你身邊的人,讓他們心甘情願為你辦事,才能首先不讓自己哭。——人心,是天下最不可靠的,但也是最可靠的,就看你怎麽把握。」
皇帝靜靜地聽著,目光停留在牆壁上的字條上:
功崇惟誌,業廣惟勤;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