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皇帝來到這條決定上海命運的河流,看著來自北方的大豆、人參、皮貨等特產,從南方乃至更遙遠的南洋來的香料、珍珠、珊瑚以及白銀,從黃浦江過運河,入長江,運往內地各省;而供出口的絲綢、茶葉、瓷器,也由此前往港口。
富商巨賈攜帶著海量的貨物來來回回,隨身攜帶著動輒數萬兩甚至數十萬兩白銀。
水路輻轅、萬商雲集。
但是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因為吳淞江的水患一直比較嚴重;雖然經過幾任官員的治理,不至於在洪澇災害時期「餓殍滿路,積屍盈河」,但因海潮、颶風導致太湖泛濫,百姓大量喪生卻是常事。
大江大河的治理從來就是一件難事,尤其現在鬆江府已經成為江南省會,又在航運上占據這樣的地位。此前工部左侍郎白昂曾經到這裏考察,提出了係統的治理方案,汪舜華也曾經召開廷議進行商討,群臣各執一端,吵成一團,於是沒有下文;如今皇帝來了,地方官選擇把矛盾上交。
「黃浦奪淞」已經無法避免,「由黃浦入海」已經成為必選項。這項工程如果順利實施,禍害江南地區長達百年的吳淞江水患,將得到根本解決。
皇帝經過實地考察,認真聽取工部建議,深刻的認識到,浙江杭嘉湖三府與江南省鬆蘇常三府,共此太湖之水,吳淞江開則六府均蒙其利,塞則六府同受其害;於是拍板決定,在夏元吉水利方案上改進,仿照徐有貞束水沖沙的成功經驗,將江麵縮窄,增加水流沖刷速度,同時增加曲折阻擋潮水。
皇帝發話,六部和地方官也很麻利,朝廷撥款五十萬兩白銀,加上地方湊的五十萬兩,歷時兩個月,募集民工二十萬,疏浚從嘉定黃渡至上海縣宋家橋八十裏河道。從此,吳淞江下遊完全改入新河道,自外白渡橋入注黃浦,成為其支流。
沒有人知道,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歷史上其實是海瑞做的,就是那個被很多人稱為「清廉而無用」的清官海瑞。
當年,他在應天巡撫任上,苦心研究治水經驗,來往於荒村野水實地考察,提出了疏通吳淞江、白茆河的治水的技術方案,並頂住了各方麵的壓力,籌集資金,解決了太湖的泄水不暢引發水患的問題,由此孕育了位於長江出海口位置的上海日後的繁榮。
當然,畢竟是皇帝,不可能凡事親力親為,但這對地方官來說,也足夠了。
政策和銀子都到位了,下麵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時候了。
離開了鬆江府,繼續南下,到達杭州。
與蘇州並稱的杭州,是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龍舟出了運河,進入杭州市區。
聽浙江布政使陳偉介紹那就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皇帝問:「怎麽沒有特殊的標誌?」
陳偉有點擦汗,心說:「歷朝歷代都是這樣,這麽多事情,誰想到搞個什麽地標?」
但當著皇帝,這話實在不敢說,隻能說:「聖上所言極是,臣回去就和工匠商量,在這裏架設一座橋。」
皇帝點頭,他也覺得兩邊人來人去,隻能依靠船筏,甚不方便。
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睛就已經移不開了——已經深秋了,北京已是落葉蕭蕭的景色,而杭州卻依然美不勝收:高高低低的樓台,紅紅黃黃的楓葉,西風起,碧波蕩漾,夕陽無聲,桂花飄香,蘆花飛雪,連枯萎的荷葉都顯得別有一番味道。
桂子秋風天上,杏花微雨江南。
聖駕在浙江布政司下榻。皇帝稍事消息,接受了群臣的朝賀,料理政事;改日到清河坊於家祖宅拈香。此前皇帝在南京,突然改了主意,下旨把行宮設在皇後家。
當時陳偉等反覆進諫,於冕也勸說皇帝,祖宅並不寬敞,而且已經改作了祠廟,實在不適合皇帝駐蹕。
皇帝這才作罷。
如今來到這裏,皇帝是很感嘆的。
清河坊自來是杭州繁華地段。河坊街新宮橋以東,是宋高宗寢宮德壽宮,因為清河郡王張俊住宅就在當時稱之為禦街的太平巷,所以這一帶被命名為清河坊。
如今的清河坊仍然是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賈雲集地。商鋪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櫛比,令人目不暇接。
在一片熱鬧昇平中,於宅顯得有點安靜甚至冷清。當然,這是因為帝後駕到,提前清場的緣故。
於宅並不寬敞,甚至狹小。歷史上成化二年,冤案昭雪,故宅改建為旌忠祠,以資紀念;這一回於謙生榮死哀,他去世後,故居也被改作旌功祠,由皇帝禦筆題寫匾額。
因為汪舜華的要求,旌功祠沒有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了原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官員廉政教育基地——這年頭交通困難,一般就是本地或者陸過杭州的官員過來祭拜。
旌功祠在吳山腳下河坊街祠堂巷,是一個白牆灰瓦的三進院落。
進門影壁上刻者於謙的《石灰吟》,背麵則是《詠煤炭》。
忠武堂裏立著於謙像,威嚴肅立,正氣凜然。左右兩間房屋,則供奉文天祥和於謙夫人董氏的畫像。
於謙一生都在家恭奉文天祥的遺像和牌位。據傳他出生前,父親於仁做一個夢,一個緋袍金襆的神對他說:「我是文天祥,感動於你們於家對我的供奉,也感動於你們於家一門忠義,所以打算轉世投胎,來做你們於家的子嗣。」於仁大吃一驚,口稱「不敢當。」但金神說完轉眼就不見了。於仁醒來不久,於謙就出生了。於仁因此給孩子起名叫「謙」,以誌夢中遜謝之意。
正堂上供奉著汪太後禦筆: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
門樓裏麵,閣臣尚書的匾額、翰林科道的對聯詩句,不計其數。
帝後拈香,於冕和朱驥等跟著磕頭。
皇帝看畢,慨嘆不已,因此命筆,題寫匾額:名垂百代。
離開旌功祠,聖駕前往西湖,遍遊西湖名勝;同時召見江南才子,以示安撫親近之意。
此時的西湖,已非二十年前的西湖,經過沐琮的整頓,以及歷任官員的維護,已經恢復了唐宋舊貌,又增添新的景致。
帝後在嶽王墳前進了香。這回嶽王少了個殊途同歸的鄰居,但有江山勝跡,想來也不會寂寞。
皇帝看著廟中的詩文,有很多是當年沐琮整治西湖的時候,提前約請重臣寫的,包括於謙早年寫的《嶽忠武王祠》;但另外一首詞也吸引了皇帝的目光:
我聞嶽王之墳西湖上,至今樹枝尚南向。草木猶知表藎臣,君王乃爾崇奸相。青衣行酒誰家親,十年血戰為誰人。忠勛翻見遭殺戮,胡兒未必能亡秦。嗚呼!臣飛死,臣俊喜,臣浚無言世忠靡,檜書夜報四太子,臣構再拜從此始。
丘浚的《嶽王墳》。
皇帝凝視著詩文,手指在「臣構」處劃了一下,良久方才說道:「說得好啊。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人必先疑而後讒入。泱泱大國,必是內裏先壞掉,才能由著外人侵害。」
提到丘浚,免不得又想起當年詹事府的官僚向自己提到他,說丘浚稱讚秦檜是功臣,卻沒想到他竟也寫了這首詩;看來,對朝堂上的重臣,尤其母後任用的重臣,自己了解的還是不夠。
直到走出嶽王墳,看著西湖,皇帝的心情才好些。
西湖美,無論雨雪晴陰,還是落霞煙霧下,都能成景;無論春花秋月,還是夏荷冬雪,都具美態。它在晴中見瀲灩,在雨中顯空濛。煙柳畫橋,青牆岱瓦。無論何時來,都會看到最美的風景。
看著江山勝景,才子文章,皇帝極是高興;直到夕陽西下,霞光滿天,皇帝仍然念念不舍,泛舟湖上,觀三潭印月,此刻桂花飄香,殘荷獨立。皇帝想到幾百年前那首著名的辭章:
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然而西湖不僅有歌舞昇平的樓外樓,有白居易、蘇東坡,還有嶽飛、於謙。
楚人無罪,懷璧其罪;除非你擁有可以保護自己的力量,才能讓他人不敢妄生覬覦之心。
杭州是皇後的家鄉,皇帝也很賞臉,不僅去旌功祠拈香,還陪她到於家祖墳祭掃;與此同時,加恩於皇後的故鄉,除建極二十一年未繳納的田賦;免杭州田賦三年,凡七十以上民婦,均賞賜米一石、布一端;這是鳳陽等皇帝故鄉才有的待遇。
按照約定,除了免除去年以前拖欠的田稅,其他參與接駕的地方,田賦隻免一年。
杭州城的百姓們興高采烈地叩謝聖恩,當然地主們隻能陪著笑。
當然不都是高興事。
剛帶群臣到富春江上垂釣,看江山如畫,感嘆「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居然遭遇了行刺。好在護衛森嚴,還沒等賊寇靠近,就被拿下。
浙江都指揮使唬得魂飛魄散,帶著大小將官跪了一地,浙江省和杭州府隨駕官員也磕頭請罪,皇帝淡淡的一笑:「些許蟊賊,何足成事?」即命朱驥審問。
朱驥領旨,很快回報:「這刺客原是朝廷要犯,前些時候趁牢管睡著了越獄,收了鹽商宋明重金,前來刺駕。」
皇帝點頭:「抓。」
富商巨賈攜帶著海量的貨物來來回回,隨身攜帶著動輒數萬兩甚至數十萬兩白銀。
水路輻轅、萬商雲集。
但是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因為吳淞江的水患一直比較嚴重;雖然經過幾任官員的治理,不至於在洪澇災害時期「餓殍滿路,積屍盈河」,但因海潮、颶風導致太湖泛濫,百姓大量喪生卻是常事。
大江大河的治理從來就是一件難事,尤其現在鬆江府已經成為江南省會,又在航運上占據這樣的地位。此前工部左侍郎白昂曾經到這裏考察,提出了係統的治理方案,汪舜華也曾經召開廷議進行商討,群臣各執一端,吵成一團,於是沒有下文;如今皇帝來了,地方官選擇把矛盾上交。
「黃浦奪淞」已經無法避免,「由黃浦入海」已經成為必選項。這項工程如果順利實施,禍害江南地區長達百年的吳淞江水患,將得到根本解決。
皇帝經過實地考察,認真聽取工部建議,深刻的認識到,浙江杭嘉湖三府與江南省鬆蘇常三府,共此太湖之水,吳淞江開則六府均蒙其利,塞則六府同受其害;於是拍板決定,在夏元吉水利方案上改進,仿照徐有貞束水沖沙的成功經驗,將江麵縮窄,增加水流沖刷速度,同時增加曲折阻擋潮水。
皇帝發話,六部和地方官也很麻利,朝廷撥款五十萬兩白銀,加上地方湊的五十萬兩,歷時兩個月,募集民工二十萬,疏浚從嘉定黃渡至上海縣宋家橋八十裏河道。從此,吳淞江下遊完全改入新河道,自外白渡橋入注黃浦,成為其支流。
沒有人知道,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歷史上其實是海瑞做的,就是那個被很多人稱為「清廉而無用」的清官海瑞。
當年,他在應天巡撫任上,苦心研究治水經驗,來往於荒村野水實地考察,提出了疏通吳淞江、白茆河的治水的技術方案,並頂住了各方麵的壓力,籌集資金,解決了太湖的泄水不暢引發水患的問題,由此孕育了位於長江出海口位置的上海日後的繁榮。
當然,畢竟是皇帝,不可能凡事親力親為,但這對地方官來說,也足夠了。
政策和銀子都到位了,下麵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時候了。
離開了鬆江府,繼續南下,到達杭州。
與蘇州並稱的杭州,是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龍舟出了運河,進入杭州市區。
聽浙江布政使陳偉介紹那就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皇帝問:「怎麽沒有特殊的標誌?」
陳偉有點擦汗,心說:「歷朝歷代都是這樣,這麽多事情,誰想到搞個什麽地標?」
但當著皇帝,這話實在不敢說,隻能說:「聖上所言極是,臣回去就和工匠商量,在這裏架設一座橋。」
皇帝點頭,他也覺得兩邊人來人去,隻能依靠船筏,甚不方便。
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睛就已經移不開了——已經深秋了,北京已是落葉蕭蕭的景色,而杭州卻依然美不勝收:高高低低的樓台,紅紅黃黃的楓葉,西風起,碧波蕩漾,夕陽無聲,桂花飄香,蘆花飛雪,連枯萎的荷葉都顯得別有一番味道。
桂子秋風天上,杏花微雨江南。
聖駕在浙江布政司下榻。皇帝稍事消息,接受了群臣的朝賀,料理政事;改日到清河坊於家祖宅拈香。此前皇帝在南京,突然改了主意,下旨把行宮設在皇後家。
當時陳偉等反覆進諫,於冕也勸說皇帝,祖宅並不寬敞,而且已經改作了祠廟,實在不適合皇帝駐蹕。
皇帝這才作罷。
如今來到這裏,皇帝是很感嘆的。
清河坊自來是杭州繁華地段。河坊街新宮橋以東,是宋高宗寢宮德壽宮,因為清河郡王張俊住宅就在當時稱之為禦街的太平巷,所以這一帶被命名為清河坊。
如今的清河坊仍然是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賈雲集地。商鋪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櫛比,令人目不暇接。
在一片熱鬧昇平中,於宅顯得有點安靜甚至冷清。當然,這是因為帝後駕到,提前清場的緣故。
於宅並不寬敞,甚至狹小。歷史上成化二年,冤案昭雪,故宅改建為旌忠祠,以資紀念;這一回於謙生榮死哀,他去世後,故居也被改作旌功祠,由皇帝禦筆題寫匾額。
因為汪舜華的要求,旌功祠沒有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了原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官員廉政教育基地——這年頭交通困難,一般就是本地或者陸過杭州的官員過來祭拜。
旌功祠在吳山腳下河坊街祠堂巷,是一個白牆灰瓦的三進院落。
進門影壁上刻者於謙的《石灰吟》,背麵則是《詠煤炭》。
忠武堂裏立著於謙像,威嚴肅立,正氣凜然。左右兩間房屋,則供奉文天祥和於謙夫人董氏的畫像。
於謙一生都在家恭奉文天祥的遺像和牌位。據傳他出生前,父親於仁做一個夢,一個緋袍金襆的神對他說:「我是文天祥,感動於你們於家對我的供奉,也感動於你們於家一門忠義,所以打算轉世投胎,來做你們於家的子嗣。」於仁大吃一驚,口稱「不敢當。」但金神說完轉眼就不見了。於仁醒來不久,於謙就出生了。於仁因此給孩子起名叫「謙」,以誌夢中遜謝之意。
正堂上供奉著汪太後禦筆: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
門樓裏麵,閣臣尚書的匾額、翰林科道的對聯詩句,不計其數。
帝後拈香,於冕和朱驥等跟著磕頭。
皇帝看畢,慨嘆不已,因此命筆,題寫匾額:名垂百代。
離開旌功祠,聖駕前往西湖,遍遊西湖名勝;同時召見江南才子,以示安撫親近之意。
此時的西湖,已非二十年前的西湖,經過沐琮的整頓,以及歷任官員的維護,已經恢復了唐宋舊貌,又增添新的景致。
帝後在嶽王墳前進了香。這回嶽王少了個殊途同歸的鄰居,但有江山勝跡,想來也不會寂寞。
皇帝看著廟中的詩文,有很多是當年沐琮整治西湖的時候,提前約請重臣寫的,包括於謙早年寫的《嶽忠武王祠》;但另外一首詞也吸引了皇帝的目光:
我聞嶽王之墳西湖上,至今樹枝尚南向。草木猶知表藎臣,君王乃爾崇奸相。青衣行酒誰家親,十年血戰為誰人。忠勛翻見遭殺戮,胡兒未必能亡秦。嗚呼!臣飛死,臣俊喜,臣浚無言世忠靡,檜書夜報四太子,臣構再拜從此始。
丘浚的《嶽王墳》。
皇帝凝視著詩文,手指在「臣構」處劃了一下,良久方才說道:「說得好啊。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人必先疑而後讒入。泱泱大國,必是內裏先壞掉,才能由著外人侵害。」
提到丘浚,免不得又想起當年詹事府的官僚向自己提到他,說丘浚稱讚秦檜是功臣,卻沒想到他竟也寫了這首詩;看來,對朝堂上的重臣,尤其母後任用的重臣,自己了解的還是不夠。
直到走出嶽王墳,看著西湖,皇帝的心情才好些。
西湖美,無論雨雪晴陰,還是落霞煙霧下,都能成景;無論春花秋月,還是夏荷冬雪,都具美態。它在晴中見瀲灩,在雨中顯空濛。煙柳畫橋,青牆岱瓦。無論何時來,都會看到最美的風景。
看著江山勝景,才子文章,皇帝極是高興;直到夕陽西下,霞光滿天,皇帝仍然念念不舍,泛舟湖上,觀三潭印月,此刻桂花飄香,殘荷獨立。皇帝想到幾百年前那首著名的辭章:
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然而西湖不僅有歌舞昇平的樓外樓,有白居易、蘇東坡,還有嶽飛、於謙。
楚人無罪,懷璧其罪;除非你擁有可以保護自己的力量,才能讓他人不敢妄生覬覦之心。
杭州是皇後的家鄉,皇帝也很賞臉,不僅去旌功祠拈香,還陪她到於家祖墳祭掃;與此同時,加恩於皇後的故鄉,除建極二十一年未繳納的田賦;免杭州田賦三年,凡七十以上民婦,均賞賜米一石、布一端;這是鳳陽等皇帝故鄉才有的待遇。
按照約定,除了免除去年以前拖欠的田稅,其他參與接駕的地方,田賦隻免一年。
杭州城的百姓們興高采烈地叩謝聖恩,當然地主們隻能陪著笑。
當然不都是高興事。
剛帶群臣到富春江上垂釣,看江山如畫,感嘆「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居然遭遇了行刺。好在護衛森嚴,還沒等賊寇靠近,就被拿下。
浙江都指揮使唬得魂飛魄散,帶著大小將官跪了一地,浙江省和杭州府隨駕官員也磕頭請罪,皇帝淡淡的一笑:「些許蟊賊,何足成事?」即命朱驥審問。
朱驥領旨,很快回報:「這刺客原是朝廷要犯,前些時候趁牢管睡著了越獄,收了鹽商宋明重金,前來刺駕。」
皇帝點頭:「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