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透等人是在深秋的冷風中醒來的,躺在船艙裏,身上蓋著鋪蓋,很懷疑昨晚遇到了劫匪,連忙喚醒同伴。互相看了下,船工們還在打瞌睡,路上的行人也還少,自己衣服行囊都在。
隔壁坐著的嬌杏見他們醒了,趕緊招呼打了水來。
童透就問:「到底怎麽回事,怎麽躺在這裏?」
嬌杏低著頭沒說話。
船工說:「你們昨晚惡了那客人,他吩咐把你們放在甲板上醒酒;還是這位姑娘憐惜你們,怕你們受風,教我們把你們抬進來的。」
陶賢就罵罵咧咧的:「長得人模狗樣,哪知這樣心腸歹毒!」
隻是吳淵想到昨夜的佳人,恍若夢幻,悵然若失。
幾個人收拾起來打道回府,才剛下船,走不多遠,看到城裏紛紛攘攘的,卻是南京都指揮使奉旨帶領禁軍查抄秦淮河兩岸的樓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一併拿下;但遇著公門中的,一律就地革職;有功名的,革了功名,永不敘用。一時間亂成一團。
四人吃了一驚,暗暗慶幸,沒有待在館裏,趕緊回國子監。哪知道剛進門,早有同學看到,急切的問:「你們昨晚去了哪裏?祭酒正找你們呢!」
童透忙問出了什麽事,同窗搖頭不知,又說祭酒和老師們都去了秦淮河認人;傳說聖上動了怒,親自部署查抄秦淮河,因為事發突然,提前一點風聲都沒有。
眾人議論紛紛,正不知道出了什麽事,又聽人傳話說讓所有學生準備好用具,前往學堂準備著,安國公於冕和禮部尚書葉盛奉旨,帶著禮部、詹事府、翰林院的官員,前來檢查學生學問,若是不過關的,當即黜落。
紛紛擾擾了好一陣,連被叫到秦淮的祭酒王璵和學官們都被叫回來。
王璵回到辦公室,先把童透等招過來大罵了一通:「昨晚你們去了哪裏?今早在文華殿,聖上點著名的說你們幾個不孝不悌,敗壞法紀,革了功名!」
四人大吃一驚,連忙跪在地上懇求寬恕;學官們不知緣故,還在問能不能收回。
王璵搖頭:「這是聖上親自下的旨意,若是能夠迴旋,我不可能不發一言。聖上是點著名說的,什麽字號,哪裏人氏說得清清楚楚。你們到底犯了什麽事?」
童透等人都摸不著頭腦,突然一個精光,想到昨天晚上碰到的古怪客商;隻是幹係重大,不敢說話。
便聽說重臣們的車轎快到了,王璵等趕緊前去迎接。
祭過了孔子,各自歸位,開始考試。這本來也是計劃中的,隻是題目是臨時擬定的;因為時間匆忙,沒有來得及印製試卷,隻能先將題目寫在紙上,張貼在木板上。
學生們開始靜下心來答題,王璵則帶著重臣們四下巡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落在後麵的童透四人才發現——走在最前麵的安國公,可不就是昨晚那個小老頭!
那麽,昨天晚上碰到的朱姓商人到底是誰,簡直呼之欲出。
先看製義「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出自《孟子》,想到昨晚的話,不啻於皇帝一巴掌打到自己臉上。
陶賢等人也回過神來,麵麵相覷。
再看策論:朕惟古昔帝王之為治也,其道亦多端矣。然而有綱焉,有目焉,必有大綱正而萬目舉可也。若唐虞之治,大綱因無不正矣,不知萬目亦盡舉歟?三代之隆,其法浸備,宜乎大綱正而萬目舉也。可歷指其實而言歟?說者謂漢大綱正,唐萬目舉,而大綱亦正萬目未盡舉。不知未正者何綱?未舉者何因與已舉之綱目,可得而悉言歟?我祖宗之為治也,大綱無不正,萬目無不舉,固無異於古昔帝王之為治矣。我聖母太後兼資文武,以周一世之用;裁成天地,以遂萬姓之安。亦可得而詳言邪?朕用承大統,夙夜惓惓,惟欲正大綱而舉萬目,使人倫正於上,風俗厚於下。百姓富庶,而無失所之憂;四夷賓服,而無梗化之患。薄海內外,熙然泰和,可以增光祖宗,可以匹休帝王。果何行而可,必有其要。諸士子學以待用,其於古今治道,講之熟矣,請明著於篇,毋泛毋略,朕將親覽焉。
主動承認太後當政,要求評價,並論述下一步朝廷的施政方向,是該順著往下走,還是應該掉頭?
皇帝到底怎麽想的?
因為已經革了冠帶,四人沒有參加考試,呆愣在原地,悵然若失。
在童透等人懊悔不迭的時候,宮裏也是亂成一團。
昨晚帝後回宮已經很晚,本來準備休息。賈淑妃看皇後悶悶不樂的,勸說她不過幾個狂徒,不必放在心裏;一邊對皇帝說,那幾個學子對皇後無禮,必須懲治。
皇帝不知道怎麽一回事,淑妃就說了:「昨晚妾等陪著皇後在艙房裏賞月,皇後看佳山佳水佳風佳月,情不自禁,有感而發,沒想到被幾個輕薄之徒聽見。」
皇帝想起來,他倒不覺得這是什麽大事。皇後文採好,有感而發是人之常情;可惡的是幾個書生,認得幾個字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於是安慰錦鸞:「這是梓童文採好,惹得他們歆羨。幾個閑浪子弟,不必放在心裏。」
錦鸞低著頭不說話,淑妃就說起那個吳淵念念叨叨的,不懷好意。
錦鸞低聲道:「淑妃,不要說了。」
淑妃似乎回過神來:「不說了,不說了,是妾失言了。」
淑妃說的不那麽明白,但足夠讓皇帝聽懂了,尤其聯繫昨晚那四個人的言語,算是明白過來——那個吳淵聽了皇後吟詩,居然有了不該有的想法,簡直該死!
雖然談不上深情厚誼,但畢竟是父皇苦心的安排,明媒正娶的皇後,居然被這種人肖想,聯想到上回母後說封她為長公主的話,皇帝心中的憤懣可想而知。
因此直接傳旨王璵進宮,從國子監的學風、士子的作風一路罵到世風,整整一刻鍾,很有他媽的風采,最後點名童透等四人不諳禮法,枉讀詩書,深負聖恩,革了功名,永不敘用。
本來想打一頓發配邊疆甚至賜死,到底於冕勸說:「不知者不怪罪。」
王璵摸不著頭腦,但是皇帝發了這樣的大怒,他也不敢硬抗,隻得低頭認罪。
皇帝本來想親自去國子監考教學問,但是前日已經去過了,如今再去,倒像是和個無知狂徒過不去,抬舉他了。
如今國子監和秦淮河鬧得亂鬧鬧的,各個衙門也是雞飛狗跳。皇帝招來成國公朱儀和南京督察院——其實沒幾個人,再次唾沫橫飛的大罵了一通,要求從嚴監管,若有違反禁令的,一律嚴辦!
朱儀等人擦擦腦門上的汗,覺得皇帝越來越像宮裏的那位。
事情鬧得這樣大,自然坊間說什麽的都有。很快就有傳說,皇帝攜皇後夜遊秦淮,沒想到有登徒子見皇後美貌,出言不遜,惱了皇帝,這才發作了一場。
因為和事實相差不太遠,似乎各方麵都能找到對應的出處,因此這個說法很快流傳開來。開頭還隻是皇後吟詩,後麵越傳越離奇,細節越來越豐富,什麽月夜聯句、皇帝吃醋、拿劍砍人、皇後攔駕之類的都跑了出來,說書的說的唾沫橫飛,吃瓜群眾聽得津津有味,回頭一問,哦,皇帝去秦淮都要把皇後帶上,因為人家吟詩就要大發脾氣,看來感情不錯嘛。
皇帝也是人嘛。
吵吵鬧鬧的時候,傳來好消息:皇帝親自平反了一起冤假錯案!
皇帝要錄囚,當然不可能親自到大牢去問你們有沒有冤情,而是讓隨行的刑部官員翻看卷宗,是否有什麽疑點;同時允許犯人和百姓喊冤。
很快就有民婦汪氏帶著女兒為丈夫楊四喊冤:「民婦丈夫沒有殺人!」
關係到人命,自然是大事。
汪氏哭著說丈夫楊四是徽州府歙縣的瓜農,家裏種了幾畝西瓜。今年六月底,丈夫拉著一車西瓜進城去賣,結果因為一個大瓜遭來縣太爺,居然在園子裏挖出一具屍體。縣令就認定是楊四殺的,問成死罪。
當時汪氏一把鼻涕一把淚:「小婦人的丈夫世代種瓜,十裏八鄉都知道,他是有名的老實人,如何敢謀殺人?大老爺冤枉小人丈夫了。我們真的不知道死者是何人,為什麽埋在我家瓜園之內,還請皇帝老爺為小人做主。」
殺人大案,前幾個月就報到了南京,董方看了,確實可疑,把這件事稟告皇帝,皇帝皺著眉頭:「既然屍體從他家園子裏挖出,他自己也招認了,如今翻供,未必能信。」
董方奏道:「臣以為此案確有疑點:楊四雖然招供,但是始終沒有說出作案的兇器在哪裏。」
皇帝皺著眉頭:「時隔多日,或許已經被他銷毀了。」
董方奏道:「聖上顧慮極是。但還有一點:那楊四既然行兇殺人,又將屍體掩埋在自家園子裏,就應該深埋地下,為什麽所埋僅二尺呢?那地裏結出了大瓜,為何不及早處理,避免遭人耳目,反而留著想要競爭瓜狀元?還敢帶著縣令去瓜田查看?」
皇帝道:「愛卿之言,倒是有理;但是既然楊四沒有殺人,為什麽要招供?」
董方臉色有點尷尬:「聖上,有道是『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皇帝的臉色很是不快:「你是說他是被屈打成招?」
董方道:「不是沒有可能。」
皇帝怒道:「不可能,母後不許嚴刑逼供。」
董方嘆息了一聲:「太後仁德,隻是各級官員未必能體會太後的苦心。」
皇帝道:「他們不怕朝廷處置?」
董方道:「聖上,命案不能破,朝廷追究下來,也是要處置的。」
皇帝一愣:「既如此,這件事交給你辦,務要水落石出。」
董方帶著人星夜兼程前往徽州府,知府鄭誠帶著一眾官員都來迎接。略微修整,提審楊四,和他老婆說的差不多。
當日他進城賣瓜,走到縣衙外;知縣李濟的家人看中一個特別巨大的西瓜,用六分銀子買了回去。
哪知道李濟見了西瓜,很感興趣,就把他叫到縣衙去,溫言細語地說:「我任官數年,從未見如此大的西瓜。這長近三尺,粗大如桶,都有百十來斤。這瓜是你自種的?還是販自何方」
楊四回道:「小人自幼與父親種瓜為生,所賣之瓜,乃是自家瓜園所產,並非販自他人。」
李濟問:「你是怎麽種瓜的,居然能長成這樣大?是一直都長得這樣大,還是偶爾長這樣大?是不是有什麽秘訣?你是如何澆灌施肥的?你若能說出來,我重重有賞,甚至報到北京,太後他老人家高興,賞你一個官做。」
楊四笑道:「老爺別取笑小人。」
李濟笑道:「不是取笑,這樣的大瓜,怕是走遍天下也找不到第二個。若能將此瓜推廣種植,就像前些年四川棉花種植那樣,不怕徽州府百姓不能因此致富,而徽州瓜從此也可以名揚天下。」
楊四道:「老爺過獎了,小的並沒有什麽本事。若說這大瓜,放在往年的確可以成為狀元。我們徽州每年到西瓜上市的季節,都要選一個狀元瓜,然後交到寺院供奉。小的瓜園今年西瓜長得極好,老爺買的不算最大,小的瓜園還有個更大的,準備競選瓜狀元。」
李濟大奇,當即讓楊四帶路,要親自去瓜園去看看。
縣太爺發話,楊四不敢不依;好在李濟體恤人情,掏錢把餘下的瓜都買下了。
當下一行人來到楊四的瓜田,別的瓜都長得一般,隻有一處西瓜長得很大,其中一個大瓜,比之前買的還要大,長約四尺,寬約二尺,約莫有二百多斤。
當時李知縣若有所思,圍著大瓜轉了幾圈,下令衙役把大瓜抬走,拿著鐵鍬鎬頭往下挖;沒想到才挖去二尺有餘,就發現一具男屍。頭上有刀痕,心窩之處也有處刺傷痕跡,顯然是被人殺害。
楊四就這樣成了殺人嫌犯,被帶回縣衙拷問,很快招認是他殺了人,定成死罪。
李濟的說法和他差不多:「下官當時見隻有那一處西瓜長得好,以為土壤與別處不同,沒想到居然挖出了屍體。下官也曾經打聽過,楊四素來老實,未曾與鄉民結怨,應該沒有人報復他;該是他說的,看著富商落單,起了歹意,以為神不知鬼不覺。」
董方念叨了一遍,笑道:「他老婆告到了禦前,聖上下了旨意,剋期破案。既然陽界之官審不出所以然,陰界之長該看得明白。我太祖高皇帝說:『城隍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城隍能夠知道本府活著的人之善惡,即便是死者,也不例外。死者是誰,何人所殺,楊四不知道,你們也不知道,但是城隍應該知道,所以此案就拿城隍是問。本官三天後到城隍廟去審問城隍,爾等準備刑具,如若城隍不招認,就給城隍用刑,定然會審出真情。」
鄭誠以下莫不瞠目結舌,但是欽差有令,隻得照辦。
消息一傳出,整個徽州府都轟動了。
等到巳時初,董方帶人到城隍廟時,已經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當下衙役開道,讓出一條路。董方從轎子上下來,由知府知縣帶路,進入廟中。來到城隍塑像前,焚香祝禱,隨即抽籤,拿起來一看,上麵寫道:「重陰在上,鬼氛浮遊,中庭水深,台下行舟。」讓人把楊四帶上來:「這簽是大凶。顯然那人是為盜賊所害,現在鬼氣陰森,猶如庭院中積水很深,你要舉步也艱難,幸好台下可以行舟,你還有一線生機。現在如實招來,還來得及!」
楊四哭道:「青天大老爺,小人不懂什麽簽語,也不知道是何人殺害了那個人,肯定是有人栽贓陷害,還求老爺為小的做主。」
董方問:「你認為是栽贓陷害,那麽你與何人有仇」
楊四回:「小的一直與人為善,並無仇人。」
董方問:「若無仇人,焉能說人栽贓陷害?定是你謀財害命!若不實說,你將抵命。」
楊四自從入獄,反覆回想,如今不得不開口:「小人沒有仇人,卻不免與人發生口角。就是那鄰居劉奇,見小人瓜園的西瓜長得好,時常來偷竊,被小的抓到,曾經打了他一頓。」
董方說:「既然如此,你可將劉奇指認出來,本官詢問他。」
楊四環顧四周,發現劉奇,指認出來。
董方命將劉奇帶到麵前:「大膽劉奇,謀財害命,栽贓陷害,還不從實講來,免得大刑伺候!」
劉奇自然喊冤:「老爺可不要冤柱好人!楊四那廝陷害我,老爺怎麽能夠聽信他的話?再說,殺人應該是有憑有據。老爺無憑無據,為什麽就說是我栽贓陷害呢?」
董方笑:「本官剛才在城隍前祈禱,城隍告訴我,是劉奇謀財,殺死路過客商,將屍體埋在楊四的瓜園。陰界由城隍掌管,你是欺瞞不得的!」
劉奇變色,到底說:「城隍靈驗,世人皆知,但也須有憑有據,如今城隍的證據何在?」
董方笑:「好利口!你以為城隍會冤枉你嗎?不但城隍不會冤枉你,本官也不會冤枉你。來人,把證據呈上來!」
董方說罷,早就有幾個衙役將一個皮箱呈了上來。當眾打開,發現箱內乃是一把尖刀,還有兩錠約50兩的白銀,一串瑪瑙佛珠。
眾人莫名其妙,劉奇卻大驚失色,跌在地上:「小的情願從實招來,還望老爺饒命!」
原來,去年中秋,有休寧木材商人汪仲直,因為著急趕路,錯過了宿頭,便來到劉奇家,請求借宿一晚,答應給借宿費用。劉奇見有錢賺,欣然答應,準備酒食招待。進門時,劉奇幫著汪仲直提皮箱,覺得沉重,知道裏麵定有銀兩,便死命地勸其喝酒,直到他醉得不省人事,用刀直劈其頭,順手又一刀刺入心窩。殺了人,劉奇把屍體背到楊四的瓜園,匆忙挖了個坑掩埋了;回家打開皮箱,發現有80餘兩白銀,一串瑪瑙佛珠,還有幾件換洗衣服。他不敢花用,便藏起來,半年以後才敢用一些,倒還剩下大部分。誰知道董方在城隍廟祈禱,居然拿出這些贓物,隻好請求開恩。
楊四劫後餘生,帶著老婆孩子叩謝青天大老爺;鄭誠等都是不解,詢問緣故。
董方笑道:「哪有什麽神助,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我看了卷宗,確有疑點,料想楊四不是殺人兇犯;隻是時間匆忙,要是大張旗鼓地找,想必也不會有什麽結果。於是想到用審城隍的辦法,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同時派心腹到楊四住所進行暗訪。當時從他老婆嘴裏,知道楊四和劉奇有些糾葛,打探得劉奇所種的西瓜並不好,卻有閑錢買地,似乎發了橫財。於是在我審城隍之時,命衙役搜查劉奇的家,獲取贓物,並當眾拿出來。」
他笑道:「這劉奇倒也真能忍住。殺了人,沒有人知覺;有了這麽大筆橫財,居然忍住,直到半年以後,才拿出來買房買地。可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鄭誠以下,無不讚嘆;李濟羞愧滿地,董方看著他,嘆息了一聲:「你能從西瓜長得奇異,便想到培育良種,帶動百姓致富,可見你關心民生;來到瓜園,發現奇異,便能窮根究底,挖出屍體,刑訊園主,也是情理之中。隻是楊四不招,你便言行逼供,甚至不管其中還有疑點,草草結案,可知還欠火候。」
李濟謝罪。
消息報到南京,皇帝大怒:「為了區區八十兩銀子,居然殺人!」
下麵心說真是少見多怪,別說八十兩銀子,一文錢還能難倒英雄漢呢。
章綸不能不義正言辭:「天之生物,唯人為貴。劉奇殺害無辜,真是死有餘辜。」
丘浚則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臣之見,董侍郎既然到了徽州,正好多聽訴訟,看是否還有別的冤案需要昭雪。」
皇帝點頭。
丘浚走出殿外,冷冷的看了眼外頭的夕陽:徽州自來號稱「程朱闕裏」,宗族勢力盤根錯節,而且民風保守,加上徽商要繳納重稅,因此對改革極為抵製。他們牢牢抱團,甚至公開和孔弘緒等人相互應援,反對改革;朝廷曾經幾次試圖整頓,但是都鎩羽而歸。
太後曾經命廠衛反覆尋找突破口,但因為這裏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直到前些時候看到這件案子,董方看了卷宗,覺得有疑點,要為民請命;而對朝廷來說,人是在徽州府被殺的,楊四還是劉奇,都無足輕重。但是徽州府民風不正、風俗不純,就需要好好教化;最好是一鼓作氣,再辦幾件大案。
隔壁坐著的嬌杏見他們醒了,趕緊招呼打了水來。
童透就問:「到底怎麽回事,怎麽躺在這裏?」
嬌杏低著頭沒說話。
船工說:「你們昨晚惡了那客人,他吩咐把你們放在甲板上醒酒;還是這位姑娘憐惜你們,怕你們受風,教我們把你們抬進來的。」
陶賢就罵罵咧咧的:「長得人模狗樣,哪知這樣心腸歹毒!」
隻是吳淵想到昨夜的佳人,恍若夢幻,悵然若失。
幾個人收拾起來打道回府,才剛下船,走不多遠,看到城裏紛紛攘攘的,卻是南京都指揮使奉旨帶領禁軍查抄秦淮河兩岸的樓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一併拿下;但遇著公門中的,一律就地革職;有功名的,革了功名,永不敘用。一時間亂成一團。
四人吃了一驚,暗暗慶幸,沒有待在館裏,趕緊回國子監。哪知道剛進門,早有同學看到,急切的問:「你們昨晚去了哪裏?祭酒正找你們呢!」
童透忙問出了什麽事,同窗搖頭不知,又說祭酒和老師們都去了秦淮河認人;傳說聖上動了怒,親自部署查抄秦淮河,因為事發突然,提前一點風聲都沒有。
眾人議論紛紛,正不知道出了什麽事,又聽人傳話說讓所有學生準備好用具,前往學堂準備著,安國公於冕和禮部尚書葉盛奉旨,帶著禮部、詹事府、翰林院的官員,前來檢查學生學問,若是不過關的,當即黜落。
紛紛擾擾了好一陣,連被叫到秦淮的祭酒王璵和學官們都被叫回來。
王璵回到辦公室,先把童透等招過來大罵了一通:「昨晚你們去了哪裏?今早在文華殿,聖上點著名的說你們幾個不孝不悌,敗壞法紀,革了功名!」
四人大吃一驚,連忙跪在地上懇求寬恕;學官們不知緣故,還在問能不能收回。
王璵搖頭:「這是聖上親自下的旨意,若是能夠迴旋,我不可能不發一言。聖上是點著名說的,什麽字號,哪裏人氏說得清清楚楚。你們到底犯了什麽事?」
童透等人都摸不著頭腦,突然一個精光,想到昨天晚上碰到的古怪客商;隻是幹係重大,不敢說話。
便聽說重臣們的車轎快到了,王璵等趕緊前去迎接。
祭過了孔子,各自歸位,開始考試。這本來也是計劃中的,隻是題目是臨時擬定的;因為時間匆忙,沒有來得及印製試卷,隻能先將題目寫在紙上,張貼在木板上。
學生們開始靜下心來答題,王璵則帶著重臣們四下巡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落在後麵的童透四人才發現——走在最前麵的安國公,可不就是昨晚那個小老頭!
那麽,昨天晚上碰到的朱姓商人到底是誰,簡直呼之欲出。
先看製義「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出自《孟子》,想到昨晚的話,不啻於皇帝一巴掌打到自己臉上。
陶賢等人也回過神來,麵麵相覷。
再看策論:朕惟古昔帝王之為治也,其道亦多端矣。然而有綱焉,有目焉,必有大綱正而萬目舉可也。若唐虞之治,大綱因無不正矣,不知萬目亦盡舉歟?三代之隆,其法浸備,宜乎大綱正而萬目舉也。可歷指其實而言歟?說者謂漢大綱正,唐萬目舉,而大綱亦正萬目未盡舉。不知未正者何綱?未舉者何因與已舉之綱目,可得而悉言歟?我祖宗之為治也,大綱無不正,萬目無不舉,固無異於古昔帝王之為治矣。我聖母太後兼資文武,以周一世之用;裁成天地,以遂萬姓之安。亦可得而詳言邪?朕用承大統,夙夜惓惓,惟欲正大綱而舉萬目,使人倫正於上,風俗厚於下。百姓富庶,而無失所之憂;四夷賓服,而無梗化之患。薄海內外,熙然泰和,可以增光祖宗,可以匹休帝王。果何行而可,必有其要。諸士子學以待用,其於古今治道,講之熟矣,請明著於篇,毋泛毋略,朕將親覽焉。
主動承認太後當政,要求評價,並論述下一步朝廷的施政方向,是該順著往下走,還是應該掉頭?
皇帝到底怎麽想的?
因為已經革了冠帶,四人沒有參加考試,呆愣在原地,悵然若失。
在童透等人懊悔不迭的時候,宮裏也是亂成一團。
昨晚帝後回宮已經很晚,本來準備休息。賈淑妃看皇後悶悶不樂的,勸說她不過幾個狂徒,不必放在心裏;一邊對皇帝說,那幾個學子對皇後無禮,必須懲治。
皇帝不知道怎麽一回事,淑妃就說了:「昨晚妾等陪著皇後在艙房裏賞月,皇後看佳山佳水佳風佳月,情不自禁,有感而發,沒想到被幾個輕薄之徒聽見。」
皇帝想起來,他倒不覺得這是什麽大事。皇後文採好,有感而發是人之常情;可惡的是幾個書生,認得幾個字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於是安慰錦鸞:「這是梓童文採好,惹得他們歆羨。幾個閑浪子弟,不必放在心裏。」
錦鸞低著頭不說話,淑妃就說起那個吳淵念念叨叨的,不懷好意。
錦鸞低聲道:「淑妃,不要說了。」
淑妃似乎回過神來:「不說了,不說了,是妾失言了。」
淑妃說的不那麽明白,但足夠讓皇帝聽懂了,尤其聯繫昨晚那四個人的言語,算是明白過來——那個吳淵聽了皇後吟詩,居然有了不該有的想法,簡直該死!
雖然談不上深情厚誼,但畢竟是父皇苦心的安排,明媒正娶的皇後,居然被這種人肖想,聯想到上回母後說封她為長公主的話,皇帝心中的憤懣可想而知。
因此直接傳旨王璵進宮,從國子監的學風、士子的作風一路罵到世風,整整一刻鍾,很有他媽的風采,最後點名童透等四人不諳禮法,枉讀詩書,深負聖恩,革了功名,永不敘用。
本來想打一頓發配邊疆甚至賜死,到底於冕勸說:「不知者不怪罪。」
王璵摸不著頭腦,但是皇帝發了這樣的大怒,他也不敢硬抗,隻得低頭認罪。
皇帝本來想親自去國子監考教學問,但是前日已經去過了,如今再去,倒像是和個無知狂徒過不去,抬舉他了。
如今國子監和秦淮河鬧得亂鬧鬧的,各個衙門也是雞飛狗跳。皇帝招來成國公朱儀和南京督察院——其實沒幾個人,再次唾沫橫飛的大罵了一通,要求從嚴監管,若有違反禁令的,一律嚴辦!
朱儀等人擦擦腦門上的汗,覺得皇帝越來越像宮裏的那位。
事情鬧得這樣大,自然坊間說什麽的都有。很快就有傳說,皇帝攜皇後夜遊秦淮,沒想到有登徒子見皇後美貌,出言不遜,惱了皇帝,這才發作了一場。
因為和事實相差不太遠,似乎各方麵都能找到對應的出處,因此這個說法很快流傳開來。開頭還隻是皇後吟詩,後麵越傳越離奇,細節越來越豐富,什麽月夜聯句、皇帝吃醋、拿劍砍人、皇後攔駕之類的都跑了出來,說書的說的唾沫橫飛,吃瓜群眾聽得津津有味,回頭一問,哦,皇帝去秦淮都要把皇後帶上,因為人家吟詩就要大發脾氣,看來感情不錯嘛。
皇帝也是人嘛。
吵吵鬧鬧的時候,傳來好消息:皇帝親自平反了一起冤假錯案!
皇帝要錄囚,當然不可能親自到大牢去問你們有沒有冤情,而是讓隨行的刑部官員翻看卷宗,是否有什麽疑點;同時允許犯人和百姓喊冤。
很快就有民婦汪氏帶著女兒為丈夫楊四喊冤:「民婦丈夫沒有殺人!」
關係到人命,自然是大事。
汪氏哭著說丈夫楊四是徽州府歙縣的瓜農,家裏種了幾畝西瓜。今年六月底,丈夫拉著一車西瓜進城去賣,結果因為一個大瓜遭來縣太爺,居然在園子裏挖出一具屍體。縣令就認定是楊四殺的,問成死罪。
當時汪氏一把鼻涕一把淚:「小婦人的丈夫世代種瓜,十裏八鄉都知道,他是有名的老實人,如何敢謀殺人?大老爺冤枉小人丈夫了。我們真的不知道死者是何人,為什麽埋在我家瓜園之內,還請皇帝老爺為小人做主。」
殺人大案,前幾個月就報到了南京,董方看了,確實可疑,把這件事稟告皇帝,皇帝皺著眉頭:「既然屍體從他家園子裏挖出,他自己也招認了,如今翻供,未必能信。」
董方奏道:「臣以為此案確有疑點:楊四雖然招供,但是始終沒有說出作案的兇器在哪裏。」
皇帝皺著眉頭:「時隔多日,或許已經被他銷毀了。」
董方奏道:「聖上顧慮極是。但還有一點:那楊四既然行兇殺人,又將屍體掩埋在自家園子裏,就應該深埋地下,為什麽所埋僅二尺呢?那地裏結出了大瓜,為何不及早處理,避免遭人耳目,反而留著想要競爭瓜狀元?還敢帶著縣令去瓜田查看?」
皇帝道:「愛卿之言,倒是有理;但是既然楊四沒有殺人,為什麽要招供?」
董方臉色有點尷尬:「聖上,有道是『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皇帝的臉色很是不快:「你是說他是被屈打成招?」
董方道:「不是沒有可能。」
皇帝怒道:「不可能,母後不許嚴刑逼供。」
董方嘆息了一聲:「太後仁德,隻是各級官員未必能體會太後的苦心。」
皇帝道:「他們不怕朝廷處置?」
董方道:「聖上,命案不能破,朝廷追究下來,也是要處置的。」
皇帝一愣:「既如此,這件事交給你辦,務要水落石出。」
董方帶著人星夜兼程前往徽州府,知府鄭誠帶著一眾官員都來迎接。略微修整,提審楊四,和他老婆說的差不多。
當日他進城賣瓜,走到縣衙外;知縣李濟的家人看中一個特別巨大的西瓜,用六分銀子買了回去。
哪知道李濟見了西瓜,很感興趣,就把他叫到縣衙去,溫言細語地說:「我任官數年,從未見如此大的西瓜。這長近三尺,粗大如桶,都有百十來斤。這瓜是你自種的?還是販自何方」
楊四回道:「小人自幼與父親種瓜為生,所賣之瓜,乃是自家瓜園所產,並非販自他人。」
李濟問:「你是怎麽種瓜的,居然能長成這樣大?是一直都長得這樣大,還是偶爾長這樣大?是不是有什麽秘訣?你是如何澆灌施肥的?你若能說出來,我重重有賞,甚至報到北京,太後他老人家高興,賞你一個官做。」
楊四笑道:「老爺別取笑小人。」
李濟笑道:「不是取笑,這樣的大瓜,怕是走遍天下也找不到第二個。若能將此瓜推廣種植,就像前些年四川棉花種植那樣,不怕徽州府百姓不能因此致富,而徽州瓜從此也可以名揚天下。」
楊四道:「老爺過獎了,小的並沒有什麽本事。若說這大瓜,放在往年的確可以成為狀元。我們徽州每年到西瓜上市的季節,都要選一個狀元瓜,然後交到寺院供奉。小的瓜園今年西瓜長得極好,老爺買的不算最大,小的瓜園還有個更大的,準備競選瓜狀元。」
李濟大奇,當即讓楊四帶路,要親自去瓜園去看看。
縣太爺發話,楊四不敢不依;好在李濟體恤人情,掏錢把餘下的瓜都買下了。
當下一行人來到楊四的瓜田,別的瓜都長得一般,隻有一處西瓜長得很大,其中一個大瓜,比之前買的還要大,長約四尺,寬約二尺,約莫有二百多斤。
當時李知縣若有所思,圍著大瓜轉了幾圈,下令衙役把大瓜抬走,拿著鐵鍬鎬頭往下挖;沒想到才挖去二尺有餘,就發現一具男屍。頭上有刀痕,心窩之處也有處刺傷痕跡,顯然是被人殺害。
楊四就這樣成了殺人嫌犯,被帶回縣衙拷問,很快招認是他殺了人,定成死罪。
李濟的說法和他差不多:「下官當時見隻有那一處西瓜長得好,以為土壤與別處不同,沒想到居然挖出了屍體。下官也曾經打聽過,楊四素來老實,未曾與鄉民結怨,應該沒有人報復他;該是他說的,看著富商落單,起了歹意,以為神不知鬼不覺。」
董方念叨了一遍,笑道:「他老婆告到了禦前,聖上下了旨意,剋期破案。既然陽界之官審不出所以然,陰界之長該看得明白。我太祖高皇帝說:『城隍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城隍能夠知道本府活著的人之善惡,即便是死者,也不例外。死者是誰,何人所殺,楊四不知道,你們也不知道,但是城隍應該知道,所以此案就拿城隍是問。本官三天後到城隍廟去審問城隍,爾等準備刑具,如若城隍不招認,就給城隍用刑,定然會審出真情。」
鄭誠以下莫不瞠目結舌,但是欽差有令,隻得照辦。
消息一傳出,整個徽州府都轟動了。
等到巳時初,董方帶人到城隍廟時,已經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當下衙役開道,讓出一條路。董方從轎子上下來,由知府知縣帶路,進入廟中。來到城隍塑像前,焚香祝禱,隨即抽籤,拿起來一看,上麵寫道:「重陰在上,鬼氛浮遊,中庭水深,台下行舟。」讓人把楊四帶上來:「這簽是大凶。顯然那人是為盜賊所害,現在鬼氣陰森,猶如庭院中積水很深,你要舉步也艱難,幸好台下可以行舟,你還有一線生機。現在如實招來,還來得及!」
楊四哭道:「青天大老爺,小人不懂什麽簽語,也不知道是何人殺害了那個人,肯定是有人栽贓陷害,還求老爺為小的做主。」
董方問:「你認為是栽贓陷害,那麽你與何人有仇」
楊四回:「小的一直與人為善,並無仇人。」
董方問:「若無仇人,焉能說人栽贓陷害?定是你謀財害命!若不實說,你將抵命。」
楊四自從入獄,反覆回想,如今不得不開口:「小人沒有仇人,卻不免與人發生口角。就是那鄰居劉奇,見小人瓜園的西瓜長得好,時常來偷竊,被小的抓到,曾經打了他一頓。」
董方說:「既然如此,你可將劉奇指認出來,本官詢問他。」
楊四環顧四周,發現劉奇,指認出來。
董方命將劉奇帶到麵前:「大膽劉奇,謀財害命,栽贓陷害,還不從實講來,免得大刑伺候!」
劉奇自然喊冤:「老爺可不要冤柱好人!楊四那廝陷害我,老爺怎麽能夠聽信他的話?再說,殺人應該是有憑有據。老爺無憑無據,為什麽就說是我栽贓陷害呢?」
董方笑:「本官剛才在城隍前祈禱,城隍告訴我,是劉奇謀財,殺死路過客商,將屍體埋在楊四的瓜園。陰界由城隍掌管,你是欺瞞不得的!」
劉奇變色,到底說:「城隍靈驗,世人皆知,但也須有憑有據,如今城隍的證據何在?」
董方笑:「好利口!你以為城隍會冤枉你嗎?不但城隍不會冤枉你,本官也不會冤枉你。來人,把證據呈上來!」
董方說罷,早就有幾個衙役將一個皮箱呈了上來。當眾打開,發現箱內乃是一把尖刀,還有兩錠約50兩的白銀,一串瑪瑙佛珠。
眾人莫名其妙,劉奇卻大驚失色,跌在地上:「小的情願從實招來,還望老爺饒命!」
原來,去年中秋,有休寧木材商人汪仲直,因為著急趕路,錯過了宿頭,便來到劉奇家,請求借宿一晚,答應給借宿費用。劉奇見有錢賺,欣然答應,準備酒食招待。進門時,劉奇幫著汪仲直提皮箱,覺得沉重,知道裏麵定有銀兩,便死命地勸其喝酒,直到他醉得不省人事,用刀直劈其頭,順手又一刀刺入心窩。殺了人,劉奇把屍體背到楊四的瓜園,匆忙挖了個坑掩埋了;回家打開皮箱,發現有80餘兩白銀,一串瑪瑙佛珠,還有幾件換洗衣服。他不敢花用,便藏起來,半年以後才敢用一些,倒還剩下大部分。誰知道董方在城隍廟祈禱,居然拿出這些贓物,隻好請求開恩。
楊四劫後餘生,帶著老婆孩子叩謝青天大老爺;鄭誠等都是不解,詢問緣故。
董方笑道:「哪有什麽神助,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我看了卷宗,確有疑點,料想楊四不是殺人兇犯;隻是時間匆忙,要是大張旗鼓地找,想必也不會有什麽結果。於是想到用審城隍的辦法,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同時派心腹到楊四住所進行暗訪。當時從他老婆嘴裏,知道楊四和劉奇有些糾葛,打探得劉奇所種的西瓜並不好,卻有閑錢買地,似乎發了橫財。於是在我審城隍之時,命衙役搜查劉奇的家,獲取贓物,並當眾拿出來。」
他笑道:「這劉奇倒也真能忍住。殺了人,沒有人知覺;有了這麽大筆橫財,居然忍住,直到半年以後,才拿出來買房買地。可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鄭誠以下,無不讚嘆;李濟羞愧滿地,董方看著他,嘆息了一聲:「你能從西瓜長得奇異,便想到培育良種,帶動百姓致富,可見你關心民生;來到瓜園,發現奇異,便能窮根究底,挖出屍體,刑訊園主,也是情理之中。隻是楊四不招,你便言行逼供,甚至不管其中還有疑點,草草結案,可知還欠火候。」
李濟謝罪。
消息報到南京,皇帝大怒:「為了區區八十兩銀子,居然殺人!」
下麵心說真是少見多怪,別說八十兩銀子,一文錢還能難倒英雄漢呢。
章綸不能不義正言辭:「天之生物,唯人為貴。劉奇殺害無辜,真是死有餘辜。」
丘浚則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臣之見,董侍郎既然到了徽州,正好多聽訴訟,看是否還有別的冤案需要昭雪。」
皇帝點頭。
丘浚走出殿外,冷冷的看了眼外頭的夕陽:徽州自來號稱「程朱闕裏」,宗族勢力盤根錯節,而且民風保守,加上徽商要繳納重稅,因此對改革極為抵製。他們牢牢抱團,甚至公開和孔弘緒等人相互應援,反對改革;朝廷曾經幾次試圖整頓,但是都鎩羽而歸。
太後曾經命廠衛反覆尋找突破口,但因為這裏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直到前些時候看到這件案子,董方看了卷宗,覺得有疑點,要為民請命;而對朝廷來說,人是在徽州府被殺的,楊四還是劉奇,都無足輕重。但是徽州府民風不正、風俗不純,就需要好好教化;最好是一鼓作氣,再辦幾件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