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的戰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朝廷裏卻悲喜兩重天。
九月初八日,世宗幼女永康長公主下嫁魏國公徐俌。
永康長公主是世宗遺腹女,汪太後親生,皇帝胞妹,魏國公也是世家第一流,婚禮自然極其盛大。
遠在昆明的永寧長公主也帶著女兒和婆婆回京,參加妹妹的婚禮。
汪舜華四年沒見女兒,自然是感慨萬千,抱著外孫女兒捨不得放下。
永寧長公主還進獻了自己撰寫並編排的戲劇《孔雀膽》,汪舜華想到郭大師曾經有過同樣題材的故事,一問,還真的是同一個原型。
因為這在雲南尤其昆明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簡單來說,元末明玉珍率領紅巾軍逼進昆明,梁王向大理總管段功求援,退敵後把女兒阿蓋許配給他。阿蓋美麗多情,被稱為「押不蘆花」,意思是能夠起死回生的美麗仙草。段功因此戀居昆明,在原配高氏催促下才回大理;卻又思念阿蓋,不顧部下阻攔又回到昆明。梁王懷疑段功有併吞雲南全境的野心,於是命阿蓋用劇毒孔雀膽將其毒殺。阿蓋不忍,反將真相告知段功。但段功仍被梁王派人刺殺,阿蓋投水殉情而死。
永寧長公主到昆明後不久,聽說了這個故事,感嘆不已;她在北京多年,深受感染,因此寫下了這齣戲。當然作為公主,寫的對象又是前朝公主,還是要注意政治引導性的,因此梁王必須兇狠殘暴,段功必須剛愎自用,明玉珍同樣殘暴不仁,這樣十幾年後沐英率領大軍官軍入主雲南就順理成章了,這似乎也符合歷史事實。
《孔雀膽》一經上演,轟動京華,經久不衰。
汪舜華在心裏默默吐槽:王子公主郎才女貌佳偶天成,偏偏被昏君奸臣逼迫雙雙慘死,確實夠悽美;但是元配高氏何嚐不是美麗聰慧的多情女子?那闋《玉嬌枝》真是如泣如訴,感人肺腑,結果呢?段功隻記得新人顏如玉,連和嶽家的世仇都忘了。
癡心女子負心漢,古來不變!
永寧長公主顯然想到別處:「這梁王嫉賢妒能,不能容物,合該他後麵再次被困,欲再投大理避難時,遭到拒絕。」
永安長公主笑道:「段功倒是有個好兒子。可惜賢妻孝子都救不了他。」
永康長公主嘖了一聲:「阿蓋真傻。段功有什麽好,明明有原配還要招惹公主,好心勸他還不聽,這種蠢人,真不知阿蓋瞧上他什麽。」
汪舜華在心裏加了一句:居然能得這樣有情有義的兩位才女為妻,他家墳上是起火了吧?
皇帝咳了一聲:「這段功不但色令智昏,而且剛愎自用,遂招大禍;梁王年老昏庸,輕信讒言,促成此恨。他們互相兼併,卻成就了沐國公的功業,這也是冥冥中的天意,該由我大明坐穩江山。」
汪舜華心說你真能扯,麵上還是微笑:「是啊,梁王和段家本是各霸一方,他們鷸蚌相爭,最後漁翁得利;我們也要以史為鑑,同心同德,才能興國安邦;否則自己先亂起來,別說南方的土司、邦國想要爭霸,眼前北方恐怕也虎視眈眈。那時候可不是什麽悽美的愛情故事,而是千古遺恨了。」
皇帝到底擠出一個笑:「母後說的極是。」
皇帝親自主持了妹妹的婚禮,並率皇後嬪禦奉太後送到奉先門,看她升輦;而後親王勛貴文武送新人到魏國公府。
永康長公主的嫁妝和姐姐們一樣,母後給的體己也差不多——永康是幼女,自來深得母親和哥哥姐姐們疼愛;但是永安是長女,翁父戰死;永寧遠嫁,丈夫同樣早孤;因此真不好說誰比誰好一點。
倒是三個親哥都結婚了,嫂子們也是一起長大的,因此感情深厚,都給了不少添妝。
宗室已經完成搬遷工作,因此陣仗著實不小。睿親王泰堪去世,世子陽鑄還在守孝;禮親王公錫等十七位親王一起送嫁,不能說曠古絕今,也是絕無僅有;後麵的宗室重臣,但凡能走動的,都來刷了一遍臉。
徐俌今年已經二十六歲,英氣勃發,管著中軍都督府。看著郎才女貌的一對璧人,看著兩人眉目間流淌的情誼,汪舜華吩咐了幾句,忍不住潸然淚下,去給先帝上香,也格外真誠。
孩子們都已經成家立業,皇帝沒有嫡子,但有了兒子,她也就沒有了任何後顧之憂。
隻是,身上的擔子還是不能放下。
永康長公主回門當日,黔國公太夫人梅妙燈永遠閉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五歲。
事實上,梅夫人這些年培養兒子,費盡心力;身體早已不好,尤其此次入京,舟車勞頓,已經病重多時。隻是永康長公主出閣在即,不能出意外,全靠太醫妙手吊命。
永寧長公主大哭了一場,她不知道,婆婆其實比歷史上多活了一個半月。
梅夫人的後事極是隆重。沐琮在景泰省,肯定趕不回來了;沐家在北京也沒什麽近支。永寧長公主作為兒媳主持了後事,當然汪舜華還派了心腹內官協助,並親自率領皇帝宗室勛貴文武前往拜祭。
沐家與皇家淵源深厚,沐琮又立下大功,倒是沒人說三道四。
按照梅夫人的遺願,要將她與亡夫沐斌合葬於南京沐家祖墳;汪舜華命南京工部操辦;同時,命倪謙撰寫行狀、章綸撰寫神道碑、商輅撰寫墓誌銘;襄親王篆蓋。
梅妙燈二十一歲守寡,蓬首垢麵,稱未亡人,撫育兒子。她性格嚴厲,治家謹肅,家中凡事井井有條。沐琮懂事以後,朝夕督使向學,勉之以忠孝,教之以公勤;永寧進門之後,婆媳親密無間,汪舜華對她很是尊重。
同輩的人去了一個,汪舜華心裏真的很堵。
下元節,順親王瓊炟薨,享年六十四歲,在位四十七年。汪舜華輟朝三日,追諡憲王。順親王今年以來身體很不好,汪舜華命太醫輪流前往診治,還讓禮親王前往診視,到底是無力回天。
大家都不知道,順親王其實比歷史上多堅持了三個月。
有留戀,也有憋屈。
順親王有六個兒子,嫡長子芝壐未婚早亡,追封悼簡世子;嫡二子芝址封世子;四個庶子,芝垝封三城王、芝坦封新城王,五子芝垠、六子芝土瓦生母都是侍妾,不得封。
順親王雖然早年驕奢,但畢竟是錦繡叢中長大的,沒有經歷過大的陣仗,被申斥過也就老實了。當年改革,很多老實不老實的親王都起來鬧事,他都老實呆著。他沒有和親王的才學,禮親王、襄親王的賢德,瑞親王的靈秀,但汪舜華對他也很尊重。
順親王的幾個兒子,都相當聰明好學,在宗室子弟中堪稱出類拔萃;尤其世子芝址才學出眾,孝悌謙讓,卓有聲譽。
隻是芝址雖然有了四個兒子,但都是庶出,郡王可以展望,王位是真的保不住了。
順親王的後事很是隆重。
剛辦完順親王的後事,襄親王站出來,辭職。
襄親王生於太宗永樂四年,十九歲封王,二十四歲就藩,今年已經七十。按照規矩,官員年滿七十歲致仕。
宗人府的事情很多,而且相當敏感,這些年襄親王勞心勞力、協調各方,宗室寧謐,後方宴然,著實辛苦。
因此,汪舜華勸留了一番,也就準了。
襄親王回家安享晚年,宗人府的工作還是要有人主持。
和親王在主持《永樂大典》的重錄,端親王仍舊忙碌於醫藥事業。
剩下的三位世襲親王,禮親王、嘉親王、齊親王,誰更合適?
沒那麽麻煩,真的。
不管是汪舜華還是皇帝,甚至文武官員,都隻有一個選項:齊親王。
汪舜華的幼子,皇帝的親弟弟。
禮親王也推薦了齊親王,理由是他聰明孝悌,仁愛賢德。
汪舜華順勢準了。
齊親王繼任宗人令,在汪舜華和改革派官員看來,一旦皇帝有狀況,皇子年幼,他可以迅速接管朝局;在皇帝看來,打虎親兄弟,對付母親這個母老虎,一同長大感情真摯的弟弟無疑是最好的人選;而在宗室看來,汪太後遲遲不肯交權,如果兩個親兒子勢力逐漸膨脹,難以約束,她總不能一網打盡——你可就隻有兩個!
不管怎麽樣,大家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達成了重要共識。
一片祥和。
然而沒有人會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與此同時,定襄侯郭登的兒子郭嶽襲爵。郭登在建極十二年拿到了世襲資格,隻是郭嶽是庶出,隻能降等襲伯爵。
稍後不久,安南的戰報傳到北京。其實年初得到韓雍南下的消息,汪舜華有心理準備,除了命廣西、廣東、貴州加強戒備,隨時準備南下,也命南洋巡檢司加強策應,協同作戰。
而今,前方戰事已定,朝廷的吵鬧才剛剛開始。
韓雍向朝廷報捷的同時,還呈上了安南百姓的聯名書:「安南本古中國之地,其後淪棄,溺於夷俗,不聞禮儀之教,幸遇聖朝掃除凶孽,軍民老稚得睹中華衣冠之盛,不勝慶幸,鹹願復古郡縣,庶幾漸革夷風,永沾聖化。」
汪舜華對韓雍的識趣很滿意,但朝臣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幾十年前,明朝風風光光的進入了安南;不過三十年,卻又狼狽的撤離。
那片遙遠的土地,留給明朝的記憶,更多的是不屑和不甘,還有憤恨。
即便是對外開放以後,印象也沒有得到改善——安南適合耕種的土地不多,糧食基本自給自足,沒有多餘的進行對外貿易;因此,雖然距離最近,但在南洋各國與中國的貿易中,更多的是作為中轉站出現,而不是糧食出口國。
加上搶掠商船、頻繁擾邊,明朝上下同仇敵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民間百姓慶賀著終於出了一口惡氣;而朝堂之上,大家則吵成一團。
爭論的焦點隻有一個——安南怎麽辦?
商輅站在前麵,沒有說話;以鄒幹為首,大家都認為既然安南既然已經臣服,還是另外扶立忠厚可靠的人主,主持國務。
——安南是不毛之地,勞師遠徵得不償失。
但有人堅決反對:「當年太宗宣宗犯的錯,太後不能再犯。」
說這話的人,是英國公張懋。
安南是他父親張輔在槍林彈雨中平定的,結果竟因為治理不善,被迫退出。這些年他不止一次問自己,如果當年父親沒有回朝,而是留在安南,那麽是不是就可以保住安南,也可以避免殞命土木堡?
然而沒有如果。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父親的悲劇無法挽回,至少父親的遺憾還可以彌補——當年從安南撤軍,張輔是堅決反對的;怎奈皇帝和三楊下定了決心,獨木難支。
張懋聲情慷慨的述說著祖宗創業的艱難、將士征戰的勞苦:「大家這樣在前方浴血奮戰,不是讓你們這樣輕而易舉的拱手相讓的!今天你們說這人仁厚,隔著幾千裏,你能保證他這樣一直忠誠於大明?他能保證,那麽他的子孫後代呢?都能這樣世世代代效忠嗎?——還記得宋朝熙寧年間,越將李常傑入侵,攻克邕、欽、廉三州,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當時邕州城從被圍到破城共經42天。城破之後,知州蘇緘先叫家屬36人自殺,然後自焚。越軍大開殺戒,殺邕州軍民五萬八千餘。加上之前所殺的欽、廉二州人,所殺獲不下十萬,連和尚、道士也不能倖免;最後還抓走百姓幾萬人。」
「今天朝廷放棄了安南,他們會感恩嗎?——畏威而不懷德!他們隻會認為那是朝廷怯懦,打得下、守不住,不僅不會感念朝廷恩德,反而會以為奇恥大辱,思念復仇,到那時候,你們希望再來一個邕州嗎?四征麓川的教訓還不夠慘烈嗎?」
張懋聲情悲愴,很有鼓動性,不僅原本堅決反對的文官們氣勢一下子弱了不小;汪舜華也忍不住眼眶有點酸澀,甚至皇帝,也動了一下。
後麵的魏國公徐俌,定國公徐永寧、安國公於冕等人紛紛站出來響應;甚至文官中也有不少人站出來贊成,包括李東陽、倪嶽。
丘浚就認為:「安南自秦始皇以來就是天朝所有,屢世經營,已經與內地沒有太大區別;隻是國初經營不善,朝廷又要應付北方,宣宗皇帝無奈下旨撤軍,既然是祖宗領土,現在國力昌盛,收回來有什麽不可以?既然朝廷連雲南都可以經略,連安南以西的地方都要守住,憑什麽要放棄經營更久、距離更近的安南?」
李東陽也認為:「安南綽爾小國,竟敢有不臣之心,屢次興兵犯境,實在可惡!這都是黎灝和他的父輩們不習王化所致!他們數典忘祖,背信棄義,不僅危害鄰國,也侵害百姓,現在朝廷就是要替天行道,推翻暴政,安撫百姓,讓大家都能沐浴在聖上的恩德和孔聖人的教化之下。」
倪嶽則認為:「安南地處南方,雨熱豐沛,水域豐富,適合種植,至於地形複雜——那地方跟兩廣到底有多大區別?再說,朝廷治理南方,更多依靠海運,自然要經過安南,如果安南不能納入囊中,想要維護南方的長治久安,豈不是癡人說夢?」
這番話有理有據,顯然更比張懋等人的情懷更能說服人,一時應聲一片。
作者的話:感謝@書友(彩雲逐月)的9枚刀片,今天雙更,請各位親繼續支持,謝謝大家!thanks?(?w?)?
九月初八日,世宗幼女永康長公主下嫁魏國公徐俌。
永康長公主是世宗遺腹女,汪太後親生,皇帝胞妹,魏國公也是世家第一流,婚禮自然極其盛大。
遠在昆明的永寧長公主也帶著女兒和婆婆回京,參加妹妹的婚禮。
汪舜華四年沒見女兒,自然是感慨萬千,抱著外孫女兒捨不得放下。
永寧長公主還進獻了自己撰寫並編排的戲劇《孔雀膽》,汪舜華想到郭大師曾經有過同樣題材的故事,一問,還真的是同一個原型。
因為這在雲南尤其昆明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簡單來說,元末明玉珍率領紅巾軍逼進昆明,梁王向大理總管段功求援,退敵後把女兒阿蓋許配給他。阿蓋美麗多情,被稱為「押不蘆花」,意思是能夠起死回生的美麗仙草。段功因此戀居昆明,在原配高氏催促下才回大理;卻又思念阿蓋,不顧部下阻攔又回到昆明。梁王懷疑段功有併吞雲南全境的野心,於是命阿蓋用劇毒孔雀膽將其毒殺。阿蓋不忍,反將真相告知段功。但段功仍被梁王派人刺殺,阿蓋投水殉情而死。
永寧長公主到昆明後不久,聽說了這個故事,感嘆不已;她在北京多年,深受感染,因此寫下了這齣戲。當然作為公主,寫的對象又是前朝公主,還是要注意政治引導性的,因此梁王必須兇狠殘暴,段功必須剛愎自用,明玉珍同樣殘暴不仁,這樣十幾年後沐英率領大軍官軍入主雲南就順理成章了,這似乎也符合歷史事實。
《孔雀膽》一經上演,轟動京華,經久不衰。
汪舜華在心裏默默吐槽:王子公主郎才女貌佳偶天成,偏偏被昏君奸臣逼迫雙雙慘死,確實夠悽美;但是元配高氏何嚐不是美麗聰慧的多情女子?那闋《玉嬌枝》真是如泣如訴,感人肺腑,結果呢?段功隻記得新人顏如玉,連和嶽家的世仇都忘了。
癡心女子負心漢,古來不變!
永寧長公主顯然想到別處:「這梁王嫉賢妒能,不能容物,合該他後麵再次被困,欲再投大理避難時,遭到拒絕。」
永安長公主笑道:「段功倒是有個好兒子。可惜賢妻孝子都救不了他。」
永康長公主嘖了一聲:「阿蓋真傻。段功有什麽好,明明有原配還要招惹公主,好心勸他還不聽,這種蠢人,真不知阿蓋瞧上他什麽。」
汪舜華在心裏加了一句:居然能得這樣有情有義的兩位才女為妻,他家墳上是起火了吧?
皇帝咳了一聲:「這段功不但色令智昏,而且剛愎自用,遂招大禍;梁王年老昏庸,輕信讒言,促成此恨。他們互相兼併,卻成就了沐國公的功業,這也是冥冥中的天意,該由我大明坐穩江山。」
汪舜華心說你真能扯,麵上還是微笑:「是啊,梁王和段家本是各霸一方,他們鷸蚌相爭,最後漁翁得利;我們也要以史為鑑,同心同德,才能興國安邦;否則自己先亂起來,別說南方的土司、邦國想要爭霸,眼前北方恐怕也虎視眈眈。那時候可不是什麽悽美的愛情故事,而是千古遺恨了。」
皇帝到底擠出一個笑:「母後說的極是。」
皇帝親自主持了妹妹的婚禮,並率皇後嬪禦奉太後送到奉先門,看她升輦;而後親王勛貴文武送新人到魏國公府。
永康長公主的嫁妝和姐姐們一樣,母後給的體己也差不多——永康是幼女,自來深得母親和哥哥姐姐們疼愛;但是永安是長女,翁父戰死;永寧遠嫁,丈夫同樣早孤;因此真不好說誰比誰好一點。
倒是三個親哥都結婚了,嫂子們也是一起長大的,因此感情深厚,都給了不少添妝。
宗室已經完成搬遷工作,因此陣仗著實不小。睿親王泰堪去世,世子陽鑄還在守孝;禮親王公錫等十七位親王一起送嫁,不能說曠古絕今,也是絕無僅有;後麵的宗室重臣,但凡能走動的,都來刷了一遍臉。
徐俌今年已經二十六歲,英氣勃發,管著中軍都督府。看著郎才女貌的一對璧人,看著兩人眉目間流淌的情誼,汪舜華吩咐了幾句,忍不住潸然淚下,去給先帝上香,也格外真誠。
孩子們都已經成家立業,皇帝沒有嫡子,但有了兒子,她也就沒有了任何後顧之憂。
隻是,身上的擔子還是不能放下。
永康長公主回門當日,黔國公太夫人梅妙燈永遠閉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五歲。
事實上,梅夫人這些年培養兒子,費盡心力;身體早已不好,尤其此次入京,舟車勞頓,已經病重多時。隻是永康長公主出閣在即,不能出意外,全靠太醫妙手吊命。
永寧長公主大哭了一場,她不知道,婆婆其實比歷史上多活了一個半月。
梅夫人的後事極是隆重。沐琮在景泰省,肯定趕不回來了;沐家在北京也沒什麽近支。永寧長公主作為兒媳主持了後事,當然汪舜華還派了心腹內官協助,並親自率領皇帝宗室勛貴文武前往拜祭。
沐家與皇家淵源深厚,沐琮又立下大功,倒是沒人說三道四。
按照梅夫人的遺願,要將她與亡夫沐斌合葬於南京沐家祖墳;汪舜華命南京工部操辦;同時,命倪謙撰寫行狀、章綸撰寫神道碑、商輅撰寫墓誌銘;襄親王篆蓋。
梅妙燈二十一歲守寡,蓬首垢麵,稱未亡人,撫育兒子。她性格嚴厲,治家謹肅,家中凡事井井有條。沐琮懂事以後,朝夕督使向學,勉之以忠孝,教之以公勤;永寧進門之後,婆媳親密無間,汪舜華對她很是尊重。
同輩的人去了一個,汪舜華心裏真的很堵。
下元節,順親王瓊炟薨,享年六十四歲,在位四十七年。汪舜華輟朝三日,追諡憲王。順親王今年以來身體很不好,汪舜華命太醫輪流前往診治,還讓禮親王前往診視,到底是無力回天。
大家都不知道,順親王其實比歷史上多堅持了三個月。
有留戀,也有憋屈。
順親王有六個兒子,嫡長子芝壐未婚早亡,追封悼簡世子;嫡二子芝址封世子;四個庶子,芝垝封三城王、芝坦封新城王,五子芝垠、六子芝土瓦生母都是侍妾,不得封。
順親王雖然早年驕奢,但畢竟是錦繡叢中長大的,沒有經歷過大的陣仗,被申斥過也就老實了。當年改革,很多老實不老實的親王都起來鬧事,他都老實呆著。他沒有和親王的才學,禮親王、襄親王的賢德,瑞親王的靈秀,但汪舜華對他也很尊重。
順親王的幾個兒子,都相當聰明好學,在宗室子弟中堪稱出類拔萃;尤其世子芝址才學出眾,孝悌謙讓,卓有聲譽。
隻是芝址雖然有了四個兒子,但都是庶出,郡王可以展望,王位是真的保不住了。
順親王的後事很是隆重。
剛辦完順親王的後事,襄親王站出來,辭職。
襄親王生於太宗永樂四年,十九歲封王,二十四歲就藩,今年已經七十。按照規矩,官員年滿七十歲致仕。
宗人府的事情很多,而且相當敏感,這些年襄親王勞心勞力、協調各方,宗室寧謐,後方宴然,著實辛苦。
因此,汪舜華勸留了一番,也就準了。
襄親王回家安享晚年,宗人府的工作還是要有人主持。
和親王在主持《永樂大典》的重錄,端親王仍舊忙碌於醫藥事業。
剩下的三位世襲親王,禮親王、嘉親王、齊親王,誰更合適?
沒那麽麻煩,真的。
不管是汪舜華還是皇帝,甚至文武官員,都隻有一個選項:齊親王。
汪舜華的幼子,皇帝的親弟弟。
禮親王也推薦了齊親王,理由是他聰明孝悌,仁愛賢德。
汪舜華順勢準了。
齊親王繼任宗人令,在汪舜華和改革派官員看來,一旦皇帝有狀況,皇子年幼,他可以迅速接管朝局;在皇帝看來,打虎親兄弟,對付母親這個母老虎,一同長大感情真摯的弟弟無疑是最好的人選;而在宗室看來,汪太後遲遲不肯交權,如果兩個親兒子勢力逐漸膨脹,難以約束,她總不能一網打盡——你可就隻有兩個!
不管怎麽樣,大家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達成了重要共識。
一片祥和。
然而沒有人會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與此同時,定襄侯郭登的兒子郭嶽襲爵。郭登在建極十二年拿到了世襲資格,隻是郭嶽是庶出,隻能降等襲伯爵。
稍後不久,安南的戰報傳到北京。其實年初得到韓雍南下的消息,汪舜華有心理準備,除了命廣西、廣東、貴州加強戒備,隨時準備南下,也命南洋巡檢司加強策應,協同作戰。
而今,前方戰事已定,朝廷的吵鬧才剛剛開始。
韓雍向朝廷報捷的同時,還呈上了安南百姓的聯名書:「安南本古中國之地,其後淪棄,溺於夷俗,不聞禮儀之教,幸遇聖朝掃除凶孽,軍民老稚得睹中華衣冠之盛,不勝慶幸,鹹願復古郡縣,庶幾漸革夷風,永沾聖化。」
汪舜華對韓雍的識趣很滿意,但朝臣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幾十年前,明朝風風光光的進入了安南;不過三十年,卻又狼狽的撤離。
那片遙遠的土地,留給明朝的記憶,更多的是不屑和不甘,還有憤恨。
即便是對外開放以後,印象也沒有得到改善——安南適合耕種的土地不多,糧食基本自給自足,沒有多餘的進行對外貿易;因此,雖然距離最近,但在南洋各國與中國的貿易中,更多的是作為中轉站出現,而不是糧食出口國。
加上搶掠商船、頻繁擾邊,明朝上下同仇敵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民間百姓慶賀著終於出了一口惡氣;而朝堂之上,大家則吵成一團。
爭論的焦點隻有一個——安南怎麽辦?
商輅站在前麵,沒有說話;以鄒幹為首,大家都認為既然安南既然已經臣服,還是另外扶立忠厚可靠的人主,主持國務。
——安南是不毛之地,勞師遠徵得不償失。
但有人堅決反對:「當年太宗宣宗犯的錯,太後不能再犯。」
說這話的人,是英國公張懋。
安南是他父親張輔在槍林彈雨中平定的,結果竟因為治理不善,被迫退出。這些年他不止一次問自己,如果當年父親沒有回朝,而是留在安南,那麽是不是就可以保住安南,也可以避免殞命土木堡?
然而沒有如果。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父親的悲劇無法挽回,至少父親的遺憾還可以彌補——當年從安南撤軍,張輔是堅決反對的;怎奈皇帝和三楊下定了決心,獨木難支。
張懋聲情慷慨的述說著祖宗創業的艱難、將士征戰的勞苦:「大家這樣在前方浴血奮戰,不是讓你們這樣輕而易舉的拱手相讓的!今天你們說這人仁厚,隔著幾千裏,你能保證他這樣一直忠誠於大明?他能保證,那麽他的子孫後代呢?都能這樣世世代代效忠嗎?——還記得宋朝熙寧年間,越將李常傑入侵,攻克邕、欽、廉三州,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當時邕州城從被圍到破城共經42天。城破之後,知州蘇緘先叫家屬36人自殺,然後自焚。越軍大開殺戒,殺邕州軍民五萬八千餘。加上之前所殺的欽、廉二州人,所殺獲不下十萬,連和尚、道士也不能倖免;最後還抓走百姓幾萬人。」
「今天朝廷放棄了安南,他們會感恩嗎?——畏威而不懷德!他們隻會認為那是朝廷怯懦,打得下、守不住,不僅不會感念朝廷恩德,反而會以為奇恥大辱,思念復仇,到那時候,你們希望再來一個邕州嗎?四征麓川的教訓還不夠慘烈嗎?」
張懋聲情悲愴,很有鼓動性,不僅原本堅決反對的文官們氣勢一下子弱了不小;汪舜華也忍不住眼眶有點酸澀,甚至皇帝,也動了一下。
後麵的魏國公徐俌,定國公徐永寧、安國公於冕等人紛紛站出來響應;甚至文官中也有不少人站出來贊成,包括李東陽、倪嶽。
丘浚就認為:「安南自秦始皇以來就是天朝所有,屢世經營,已經與內地沒有太大區別;隻是國初經營不善,朝廷又要應付北方,宣宗皇帝無奈下旨撤軍,既然是祖宗領土,現在國力昌盛,收回來有什麽不可以?既然朝廷連雲南都可以經略,連安南以西的地方都要守住,憑什麽要放棄經營更久、距離更近的安南?」
李東陽也認為:「安南綽爾小國,竟敢有不臣之心,屢次興兵犯境,實在可惡!這都是黎灝和他的父輩們不習王化所致!他們數典忘祖,背信棄義,不僅危害鄰國,也侵害百姓,現在朝廷就是要替天行道,推翻暴政,安撫百姓,讓大家都能沐浴在聖上的恩德和孔聖人的教化之下。」
倪嶽則認為:「安南地處南方,雨熱豐沛,水域豐富,適合種植,至於地形複雜——那地方跟兩廣到底有多大區別?再說,朝廷治理南方,更多依靠海運,自然要經過安南,如果安南不能納入囊中,想要維護南方的長治久安,豈不是癡人說夢?」
這番話有理有據,顯然更比張懋等人的情懷更能說服人,一時應聲一片。
作者的話:感謝@書友(彩雲逐月)的9枚刀片,今天雙更,請各位親繼續支持,謝謝大家!thank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