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表情不變,汪舜華的表情也沒有變,等他們說完了,才用手指勾勒了一下:「你們看著像什麽?」


    她的手指,從朝鮮半島劃下來,到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群島。


    群臣不知何意,不敢開口。


    張懋反應過來:「像條鏈子。」


    汪舜華很滿意:「是像條鏈子。這條鏈子,若能為我所有,就是脖子上的珍珠項鍊,光華璀璨,熠熠生輝;若是為他人所有,就是鎖鏈,讓朝廷如鯁在喉,不能喘息。」


    眾人都是一愣。


    商輅道:「太後,何至於此?」


    汪舜華反問:「你怎知不至於如此?——寧可備而無用,不可用而無備。」


    她轉頭看著群臣:「朝廷的心腹大患是北方,這沒什麽可疑問的;但是我更擔心來自海上的威脅。倭寇不足慮,但是那更遙遠的海外,和朝廷交往不多,朝廷對他們了解不多。未知的敵人才是最可怕的。倘若有朝一日,他們竊取了琉球,甚至占領了台灣,以此為據點,就不是幾個海盜那麽簡單了。」


    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除琉球國,設琉球府,隸浙江,設北山、中山、南山三縣,治中山。琉球總人口不過15萬,放在內地也就是一個縣的規模。


    為了防止安南的事情再次發生,汪舜華命吏部慎選官吏。謝士元為首任琉球知府。


    謝士元是景泰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升建昌知府。


    汪舜華親自招謝士元談話,確定了琉球治理的幾條措施:


    一是全麵撤銷對琉球的各項禁令,鼓勵它和外藩、和內地交往。其中和內地的貿易,自然免徵全部關稅;和外藩的交往,考慮到目前切實的困難,三年內隻取其他港口的一半。


    二是在當地全麵推行明朝統治。琉球人少地少,這些年又損失了不少,土地清理應該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他們一直使用漢字,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還不斷派人到國子監以及福州的琉球館學習中國的語言,溝通也不困難;隻是律法過於簡約,甚至許多時候還是沿用傳統習慣代替法律。你們要注意興學寬刑,爭取民心,引導他們盡快適應和跟上國內發展形勢。


    三是原有官吏去留,參照朝鮮執行。


    此外,就是要收集整理他們的典籍和製度,對於不願依附的遺民故老,也盡量以編撰《琉球史》為由加以延攬,減少阻力。


    謝士元等奉命去了。此前,朝廷已經從泉州、溫州等倉儲發大米20萬石前往琉球,救濟災荒。


    汪舜華同時下旨給南海巡檢司,協助琉球府完成疆域勘合尤其是沿海島礁的清點工作,沒有命名的由朝廷統一命名,並刊發地圖。


    釣魚島就在那裏啊。


    東丘伯花林晉升侯爵,調往內地,結束了十幾年的海上漂泊生涯;航海伯張能接替了他的職位。


    張能這些年在仁和公司幹得相當不錯。


    因為長途運量的損耗實在太大,因此當時汪舜華提出從南京到北京,按照20%發給公司運費的時候,朝臣沒有堅決反對。


    拿著太後給的十萬兩啟動資金,張能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道路。


    他首先找到工部尚書白圭,翻出了當年的鄭和寶船圖,定製了一大批海船,其中包括幾艘千料大船。


    因為元朝人已經得出了結論,張能沒有反覆試驗,而是沿著之前復航成功的道路走。


    建極三年,他運了十四萬石;次年,達到三十萬石;建極五年,新船到手,運量又漲了一倍;此後伴隨大船的相繼下水,一路呈幾何增長,建極七年,突破一百萬石,持續高速增長,到去年,年運輸量突破三百五十萬石。


    尤其是建極十年,南直隸150萬石糧食,隻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通過海運到達天津,然後轉往通州;而此前,河運需要四五個月。——這是道光年間的技術水平,明朝也能實現。


    張能奏告朝廷:「是役也,其優於元代海運者有三因:曰因海用海、因商用商、因舟用舟」「其優於河運者有四利:利國、利民、利官、利商」「國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漕便,於古未有。」


    海運漕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汪舜華下旨:「以後南直隸、浙江等地糧食以後都通過海運方式輸往北京。」


    這當然引發了不少人的反對,但汪舜華態度很堅決:「運費已經定下來,你們如果能做,也可以申請。」


    有了朝廷的堅定支持,海運紅紅火火搞起來了。


    要想運得多,不僅要船多、船好,還要路程短、速度快、損耗小。這些年,張能沒少在上麵琢磨。尤其飛剪船,最初看到這艘奇形怪狀的船,大家都沒有信心,但是張能親自參與測試,成功後第一時間下了大筆訂單。


    在他的經營下,如今從劉家港到北京,最快的時候7天可以到;一般情況下,15天左右也就到了,而同時段的運河,如果一切順利,兩個月能到就不錯了。


    與此同時,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也在不斷下降。從最初10%下降到如今的5%,放在以前,簡直不敢想像。


    此外,張能還積極開發新航路。


    除了大量從南京運糧;他還開發了淮安至天津航道,全長三千三百裏,一般來說,20天可達;甚至順風的話,10天就可以到。雖然比南線距離短用時長,但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走近海,到處都有島嶼,遇上大風暴可以停靠,所以安全穩便;尤其五月前,海風柔順,基本上沒有發生重大事故。


    此外,張能還開發了遼東海道。如何運糧到遼東,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張能認為:「餉遼莫如海運,海運莫如登州、萊州。兩地到旅順口僅五百餘裏,順風揚帆一二日可至。又有沙門、鼉磯、皇城等島居其中,此乃上天設下方麵水運的地方,可以避風休息。從皇城島到旅順,不過二百裏,若是順風,不過半天就可以到達。如果從天津到遼東,則大洋無泊;淮安至膠州,雖僅三百裏,但從膠州到登州又是千裏,而且淺礁難行。隻有從登州、萊州這條路,勢便而事易。」


    說的很有道理,汪舜華準了,後來果如其言。


    朝鮮平定後,張能也是靠著這條路,命令飛剪船隊第一時間將糧食送到朝鮮。


    正因為如此,言官們反覆進言:「既然海運成本低廉,國庫本不富裕,應該降低運費。」


    嗬,這時候知道說這些了?


    汪舜華笑道:「人無信不立,當年說定了是這麽多,就該是這麽多。我還指望張能長點本事,把損耗降到1%才好。隻有他們得到多了,下麵才會拚命地想辦法;否則,今天少給點銀子是小事,公司上下都認為朝廷言而無信,看到花費少了,就不願意出錢了,自己辛辛苦苦想辦法也沒有回報,何苦呢?」


    看到仁和公司經營的紅紅火火,戶部也坐不住了。建極八年,戶部尚書馬昂主動提出,戶部也要搞海運,用以節省國家用度。


    沒問題,可以,戶部撥款,成立國有公司搞運輸,一應規章製度和待遇,都和仁和公司相同;經理也由朝廷委派,一般從勛貴中挑選。


    汪舜華給新公司賜名「順風」;批準了五十萬兩銀子,採購大批船隻,其中近一半是飛剪船。


    仁和公司還支援順風公司一批技術骨幹。這幾年來,兩家你追我趕,幹的很是熱鬧。


    年底前,戶部照例呈上了最新的土地人口數據。耕地增長有限,但人口增長迅速,正式突破一億,達到10236萬。比十年前的建極七年底新增了將近1900萬,等於過去60年全國人口增長的總和!


    在農耕社會,人口增長自來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尺度。


    這些數字不全是真的,畢竟現在不收人丁稅了,地方政府對清理人口的興趣也就下降了。


    但這個數字離現實也相差不遠:首先,四年前朝廷設了朝鮮行省,今年新設琉球府,共得民420萬餘。其次是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過去十年,除了遼東朝鮮以及西北地區有過短暫的戰事,全國廣大地區維持了大體的太平,大量的水利設施上馬、糧食進口,推廣牛痘和傳染病防治,大大減少了因災因病死亡人數;朝廷多管齊下積極鼓勵人口增長,人口增長率維持在高位。再次,廢除賤籍,包括近800萬奴婢在內的賤民被編入正戶。


    當然,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此前人口統計時,雖然朝廷許諾了攤丁入畝,以後不再徵收人頭稅,但是大家畢竟心存疑慮,擔心出爾反爾;加上當時還有部分流寇嘯聚山林;而十多年過去了,確實除了正稅,朝廷再沒有以任何名義強行徵收攤派,大家即便不能說放心,也就有勇氣站出來——當然朝廷如果來個請君入甕,大家還可以再跑。


    人口破億,這實在是天大的好消息,畢竟這是破天荒頭一遭。因此,汪舜華下旨,減建極十七年天下田賦一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