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皇帝大婚不僅標誌他的人生進入另外一個階段,也標誌著朝廷進入另外一個時期,微妙的時期。
當次日汪舜華再次出現在朝會上時,群臣終於按耐不住,紛紛出班奏表:「皇帝已經大婚,太後應該還政於皇帝!」
汪舜華淡淡的看著下麵群情激憤的臣僚,轉頭看著皇帝:「我也想早點回宮含飴弄孫,隻盼著你能早日接管這天下才好。」
「當年漢宣帝教育兒子:『漢家自有製度,以霸王道雜之』;自古明君治國,皆是儒法並用。以儒家的仁政禮教之說布於外,而以法家的刑名法術之學藏於內,外儒內法。」
「否則隻想以禮治國、以德化人,那是緣木求魚、癡人說夢。一些書生,不通時務,偏好以古非今,總以為古人皆是,而今人皆錯。倘若果真如此,也就沒有今天了,可見古人也不全對,今人也不全錯。」
「這些年你管著禮部,群臣都誇你熟諳禮法,但我以為還不夠。孟子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善心卻不去施行,不可能達到仁政的目的;僅有法律而不執行,也不可能天下太平。」
「從明日起,你便接管刑部。等到你能做到『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那麽就真的太平在望了。」
和想像的還有差距,但好歹又接過了一部分權力,皇帝雖然不十分滿意,到底答應了。
汪舜華回頭批準一批科學院、文林館的任職名單。隻是在宋寶林的名字前猶豫了一下。這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俊秀,蘇州吳縣人,幼年隨父親到北京抄書,父親去世後,和母親流落京城。他書法出眾,文辭俱妙,卻沒應過科舉、不入官學,反而喜歡戲劇,去年憑藉《販茶記》一舉成名。
這故事在江南傳的倒挺廣,隻是汪舜華依稀記得在三言二拍上看到類似的,想來還是這些年貿易興盛,所以故事很多。
故事本身很簡單,就是女扮男裝朝夕相處七年最後真相大白的故事,回過神來的男主李英向女主黃玉鳳求婚,玉鳳卻斷然不肯,於是男方苦苦追求轟動南京的故事。
鎮守南京的成國公朱儀,性格儒雅,品行端方;但這幾年一直為官民關係,確切的說是朝廷和士子的關係頭疼。無他,前些年的土地清理實在得罪了太多人,連帶他挨了不少罵。
現在,他感到機會來了。
於是在成國公的勸說和主持下,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事情傳到北京,汪舜華很是讚賞,以為成國公辦了件好事;次年他如今述職的時候,還特意叮囑:「這樣郎才女貌佳偶天成的美好姻緣,可以多促成幾件;那些怨偶倒也不妨拆幾樁。」
成國公叩謝。
因為太後表揚了,事情在北京也傳開了。宋寶林聽說了這件事,於是編成一出八幕劇,很快風靡開來。成國公成為當代第一個在戲曲舞台上露麵的朝廷重臣,多少有點讓人意外;自此以後,反映當代生活的戲曲也就越來越多,而且其中不少有知府、布政乃至更高級別的重臣出麵。
隻是汪舜華想到召見宋寶林的時候,覺得此人眉目清秀,但喉結不夠突出,她心裏有數,到底落了筆。
能走到哪一步,看她的造化吧。
皇帝的婚事剛剛完成,接到了魯王泰堪的訃告,享年63;王妃趙氏幾個月前也去世了。泰堪被追封為惠王,世子陽鑄三年後襲位。
緊接著,體仁閣大學士嶽正去世,追贈太傅,諡文肅。汪舜華很是難過,嶽正博於學問,風骨峭勁,堪當大任,今年才54歲,居然就撒手去了,想來是太過操勞的原因;沒兩天,兵部左侍郎杜寧去世,後事也要料理。
經過商討,禮部尚書楊守陳接任體仁閣大學士。吏部右侍郎葉盛繼任禮部尚書,福建按察使馬文升任吏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滕昭轉左;督察院左副都禦史原傑任右侍郎。
馬文升字負圖,別號約齋,鈞州人。景泰二年登進士第,授禦史。
中秋節前,瑞親王申鈘獻上了他修改後的小說《唐史演義》。這書三年前他就呈上來過,說是:「如今各種稗官野史極多,卻虛虛實實,以致謬種流傳;臣寫此書,正是要正本清源。」
汪舜華看了,基本上大的小的歷史事件確實都是出自正史,史實性比起「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來要強得多,當然文學性肯定要遜色一些;人物形象也很契合目前世人的固有印象。
汪舜華不用想就知道瑞親王在想什麽,為什麽要寫這本書;不過確實是本不錯的科普讀物,畢竟二十四史太厚重,有了這本書,對唐朝的盛衰興替會有大致的了解。
於是很是平心靜氣的和他探討過:「書不錯,但還需要完善——裏麵還是簡單的把治亂得失歸結為君主個人的賢明昏庸,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還是不夠,還要注意當時的社會環境、典章製度;重要的歷史人物尤其是帝王,也不是一個黑白善惡能夠概括的,要看得失功過,也要看主流支流。」
「別把武後寫的那樣不堪。她如果真的那麽不堪,把王皇後蕭淑妃砍斷四肢放進酒罈子,這兩個女人能不能活下來先不說,當時還在的唐高宗又是什麽人?安定公主出生之時,高宗已經決心廢王立武,為此曾經親自去求長孫無忌。武後既得高宗這樣的寵愛,後位唾手可得,為什麽非要扼殺自己的女兒?難道宮裏那麽多嬰兒夭折,都是被人扼殺的不成?」
「沒有誰把壞人兩個字貼在腦門上。別人看了,我的妃妾賢良淑德,才不是呂武那一類的,所以不必防備;可知道呂武一開始也是賢良淑德的。王皇後不能生兒子,武媚娘能生;王皇後不願意親蠶,武媚娘積極行動;王皇後自恃美貌家世,不把皇帝放在眼裏,武媚娘出身寒門,溫柔婉順;你覺得高宗該喜歡誰?該信任誰?」
「唐朝皇室父子相疑,高宗身體不好,又不願委任太子自己做太上皇,偏有個能幹的老婆,又不能篡權,可不就傾心委任?——高宗去世的時候都快六十了,武後比他還年長,他能想到老婆會搶兒子的皇位?」
「也別隻罵武後,李顯是高宗冊封的皇太子,長子李重潤出生,高宗甚至將年號改為永淳,還破天荒地將這個繈褓中的嬰兒立為皇太孫。可以說天人歸心,天時地利,怎麽繼位不到兩個月就被母後廢除,滿殿忠臣沒一個為他說話,連裴炎也贊成廢黜皇帝?不就是他要把天下交給韋玄貞嗎?他是不是真這麽想的有什麽要緊,重要的是朝臣還有出路嗎?」
並不全是汪舜華突然良心發現要給武後昭雪平反。這些年來朝野輿論紛紛將她比作呂後,不僅汙衊人品,還要汙衊智商;更重要的,是提醒皇帝和朝臣,不要胡思亂想,節外生枝——當時李顯三十,有前途,有名分;武後已經六十,李治也就是讓她在皇帝不能決斷的時候幫忙拍板。這個時候,李顯但凡腦子正常一點,擺出孝敬母親、優待朝臣的姿態,誰會擁戴武後?是嫌日子太好過了想找點樂子嗎?可你要把天下給你老丈人,你媽怎麽辦?你祖宗怎麽辦?我們怎麽辦?——掀了你丫的!
天下遲早是皇帝的,但是不要太心急,不要想著馬上就君臨天下,也不要想著火速提拔培植勢力,否則我能容忍,朝堂上也有想搞事的。
瑞親王其實已經做好了被發作一場的準備,不過打了個擦邊球,應該也不會過度為難他,沒想到太後居然認認真真的和他討論起史書的撰寫來。他不敢托大,老老實實聽了,回來一想,似乎又是那麽回事——主要是歷史本身就已經夠驚心動魄,老老實實的照著寫,誰也不能挑出他的毛病。於是回去又把幾本唐史翻了幾遍,然後開始下筆。
瑞親王還在滔滔不絕:「臣著此書,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汪舜華看了,端的當得起「無一事無來歷」,很是高興:「這書寫得好。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是最好的教材。我想不僅皇帝讀了這書,會有體悟;天下士子也會有所收穫。」
於是下旨讓春暉文學出版社刊刻,並重賞瑞親王。
瑞親王叩謝。
皇帝看著書,久久不說話。
汪舜華卻很是感嘆:「老朱家不是沒人,隻是被圈養得太久了。孟夫子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她想到了近代的史學大家蔡東藩先生,在饑寒交迫顛沛流離中寫出了皇皇巨著《歷代通俗演義》,堪稱「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如今蔡先生尚未出生,不知道明朝可能產生蔡先生一樣優秀的歷史通俗作家?
於是勉勵瑞親王:「當年司馬光等著《資治通鑑》,以期能夠教導後代君主。這部書雖然盡心盡力,但還稱不上盡善盡美。司馬光為了達到教導的目的,任意筆削甚至曲解,歪曲了歷史的本來麵目,反而失去了教育的意義。我是不信哪個皇帝真衝著昏君去的,也不相信賢臣奸臣會把忠奸寫在臉上,——如今你來寫書,敘述歷代興衰,希望你能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歷史已經足夠精彩了,也可以教誨皇帝了。」
瑞親王有點頭暈,汪太後居然要求他從周文王開始,寫到現在!
這是何其浩大的工程,又是何其神聖的使命!
回過神來拜謝:「臣將盡心盡力,不負所托。」
瑞親王用餘生實踐了這個諾言。他用三十年的時間,撰寫了十部通俗演義,敘述了西周以來的歷史,凡八百餘萬言,三千年史事,堪稱鴻篇巨製;而且做到了「語皆有本,不敢虛誣。」
他去世後,追諡文王,成為開國以來第一個拿到「文」的宗室;也是第一個雙非(非翰林、非進士)拿到這個諡號的。
遺憾的是,瑞親王並沒有完成這部書。因為嘔心瀝血,他在寫最後一部兩宋史時咳血而死,筆墨停留在靖康之變部分;而後,他的王妃吳婉清和長子賓瀚,也就是後來的瑞昭王繼承了他的事業,完成了最後部分的創作。
這個和歷史上蜀昭王同名的親王,雖然比歷史上早十二年出生,甚至生身父母全換了,卻和那位僅活了26歲的親王一樣,尊儒重道,忠誠勤勉,致力於史學研究,著作等身,名揚天下;他的嫡長子讓栩,則是當時最傑出的水利學家。
不僅如此,瑞親王其他五個兒子,賓浩、賓清、賓沁、賓淑、賓泌也都是當時出眾的人物。賓浩、賓清擅長詩文,賓沁窮究數學,賓淑愛好天文,賓泌則致力於機械製造;至於後代子孫中,出類拔萃的人才更多。
不僅五個兒子都拿到了郡王爵位,瑞親王係更因此成為繼禮親王係、端親王係之後第三個拿到世襲永替資格的王室;他的弟弟申鑿同樣是馳名天下的才子,以寧獻王朱權為榜樣致力於戲曲創作,去世後拿到了「文獻」的諡號。
當次日汪舜華再次出現在朝會上時,群臣終於按耐不住,紛紛出班奏表:「皇帝已經大婚,太後應該還政於皇帝!」
汪舜華淡淡的看著下麵群情激憤的臣僚,轉頭看著皇帝:「我也想早點回宮含飴弄孫,隻盼著你能早日接管這天下才好。」
「當年漢宣帝教育兒子:『漢家自有製度,以霸王道雜之』;自古明君治國,皆是儒法並用。以儒家的仁政禮教之說布於外,而以法家的刑名法術之學藏於內,外儒內法。」
「否則隻想以禮治國、以德化人,那是緣木求魚、癡人說夢。一些書生,不通時務,偏好以古非今,總以為古人皆是,而今人皆錯。倘若果真如此,也就沒有今天了,可見古人也不全對,今人也不全錯。」
「這些年你管著禮部,群臣都誇你熟諳禮法,但我以為還不夠。孟子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善心卻不去施行,不可能達到仁政的目的;僅有法律而不執行,也不可能天下太平。」
「從明日起,你便接管刑部。等到你能做到『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那麽就真的太平在望了。」
和想像的還有差距,但好歹又接過了一部分權力,皇帝雖然不十分滿意,到底答應了。
汪舜華回頭批準一批科學院、文林館的任職名單。隻是在宋寶林的名字前猶豫了一下。這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俊秀,蘇州吳縣人,幼年隨父親到北京抄書,父親去世後,和母親流落京城。他書法出眾,文辭俱妙,卻沒應過科舉、不入官學,反而喜歡戲劇,去年憑藉《販茶記》一舉成名。
這故事在江南傳的倒挺廣,隻是汪舜華依稀記得在三言二拍上看到類似的,想來還是這些年貿易興盛,所以故事很多。
故事本身很簡單,就是女扮男裝朝夕相處七年最後真相大白的故事,回過神來的男主李英向女主黃玉鳳求婚,玉鳳卻斷然不肯,於是男方苦苦追求轟動南京的故事。
鎮守南京的成國公朱儀,性格儒雅,品行端方;但這幾年一直為官民關係,確切的說是朝廷和士子的關係頭疼。無他,前些年的土地清理實在得罪了太多人,連帶他挨了不少罵。
現在,他感到機會來了。
於是在成國公的勸說和主持下,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事情傳到北京,汪舜華很是讚賞,以為成國公辦了件好事;次年他如今述職的時候,還特意叮囑:「這樣郎才女貌佳偶天成的美好姻緣,可以多促成幾件;那些怨偶倒也不妨拆幾樁。」
成國公叩謝。
因為太後表揚了,事情在北京也傳開了。宋寶林聽說了這件事,於是編成一出八幕劇,很快風靡開來。成國公成為當代第一個在戲曲舞台上露麵的朝廷重臣,多少有點讓人意外;自此以後,反映當代生活的戲曲也就越來越多,而且其中不少有知府、布政乃至更高級別的重臣出麵。
隻是汪舜華想到召見宋寶林的時候,覺得此人眉目清秀,但喉結不夠突出,她心裏有數,到底落了筆。
能走到哪一步,看她的造化吧。
皇帝的婚事剛剛完成,接到了魯王泰堪的訃告,享年63;王妃趙氏幾個月前也去世了。泰堪被追封為惠王,世子陽鑄三年後襲位。
緊接著,體仁閣大學士嶽正去世,追贈太傅,諡文肅。汪舜華很是難過,嶽正博於學問,風骨峭勁,堪當大任,今年才54歲,居然就撒手去了,想來是太過操勞的原因;沒兩天,兵部左侍郎杜寧去世,後事也要料理。
經過商討,禮部尚書楊守陳接任體仁閣大學士。吏部右侍郎葉盛繼任禮部尚書,福建按察使馬文升任吏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滕昭轉左;督察院左副都禦史原傑任右侍郎。
馬文升字負圖,別號約齋,鈞州人。景泰二年登進士第,授禦史。
中秋節前,瑞親王申鈘獻上了他修改後的小說《唐史演義》。這書三年前他就呈上來過,說是:「如今各種稗官野史極多,卻虛虛實實,以致謬種流傳;臣寫此書,正是要正本清源。」
汪舜華看了,基本上大的小的歷史事件確實都是出自正史,史實性比起「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來要強得多,當然文學性肯定要遜色一些;人物形象也很契合目前世人的固有印象。
汪舜華不用想就知道瑞親王在想什麽,為什麽要寫這本書;不過確實是本不錯的科普讀物,畢竟二十四史太厚重,有了這本書,對唐朝的盛衰興替會有大致的了解。
於是很是平心靜氣的和他探討過:「書不錯,但還需要完善——裏麵還是簡單的把治亂得失歸結為君主個人的賢明昏庸,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還是不夠,還要注意當時的社會環境、典章製度;重要的歷史人物尤其是帝王,也不是一個黑白善惡能夠概括的,要看得失功過,也要看主流支流。」
「別把武後寫的那樣不堪。她如果真的那麽不堪,把王皇後蕭淑妃砍斷四肢放進酒罈子,這兩個女人能不能活下來先不說,當時還在的唐高宗又是什麽人?安定公主出生之時,高宗已經決心廢王立武,為此曾經親自去求長孫無忌。武後既得高宗這樣的寵愛,後位唾手可得,為什麽非要扼殺自己的女兒?難道宮裏那麽多嬰兒夭折,都是被人扼殺的不成?」
「沒有誰把壞人兩個字貼在腦門上。別人看了,我的妃妾賢良淑德,才不是呂武那一類的,所以不必防備;可知道呂武一開始也是賢良淑德的。王皇後不能生兒子,武媚娘能生;王皇後不願意親蠶,武媚娘積極行動;王皇後自恃美貌家世,不把皇帝放在眼裏,武媚娘出身寒門,溫柔婉順;你覺得高宗該喜歡誰?該信任誰?」
「唐朝皇室父子相疑,高宗身體不好,又不願委任太子自己做太上皇,偏有個能幹的老婆,又不能篡權,可不就傾心委任?——高宗去世的時候都快六十了,武後比他還年長,他能想到老婆會搶兒子的皇位?」
「也別隻罵武後,李顯是高宗冊封的皇太子,長子李重潤出生,高宗甚至將年號改為永淳,還破天荒地將這個繈褓中的嬰兒立為皇太孫。可以說天人歸心,天時地利,怎麽繼位不到兩個月就被母後廢除,滿殿忠臣沒一個為他說話,連裴炎也贊成廢黜皇帝?不就是他要把天下交給韋玄貞嗎?他是不是真這麽想的有什麽要緊,重要的是朝臣還有出路嗎?」
並不全是汪舜華突然良心發現要給武後昭雪平反。這些年來朝野輿論紛紛將她比作呂後,不僅汙衊人品,還要汙衊智商;更重要的,是提醒皇帝和朝臣,不要胡思亂想,節外生枝——當時李顯三十,有前途,有名分;武後已經六十,李治也就是讓她在皇帝不能決斷的時候幫忙拍板。這個時候,李顯但凡腦子正常一點,擺出孝敬母親、優待朝臣的姿態,誰會擁戴武後?是嫌日子太好過了想找點樂子嗎?可你要把天下給你老丈人,你媽怎麽辦?你祖宗怎麽辦?我們怎麽辦?——掀了你丫的!
天下遲早是皇帝的,但是不要太心急,不要想著馬上就君臨天下,也不要想著火速提拔培植勢力,否則我能容忍,朝堂上也有想搞事的。
瑞親王其實已經做好了被發作一場的準備,不過打了個擦邊球,應該也不會過度為難他,沒想到太後居然認認真真的和他討論起史書的撰寫來。他不敢托大,老老實實聽了,回來一想,似乎又是那麽回事——主要是歷史本身就已經夠驚心動魄,老老實實的照著寫,誰也不能挑出他的毛病。於是回去又把幾本唐史翻了幾遍,然後開始下筆。
瑞親王還在滔滔不絕:「臣著此書,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汪舜華看了,端的當得起「無一事無來歷」,很是高興:「這書寫得好。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是最好的教材。我想不僅皇帝讀了這書,會有體悟;天下士子也會有所收穫。」
於是下旨讓春暉文學出版社刊刻,並重賞瑞親王。
瑞親王叩謝。
皇帝看著書,久久不說話。
汪舜華卻很是感嘆:「老朱家不是沒人,隻是被圈養得太久了。孟夫子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她想到了近代的史學大家蔡東藩先生,在饑寒交迫顛沛流離中寫出了皇皇巨著《歷代通俗演義》,堪稱「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如今蔡先生尚未出生,不知道明朝可能產生蔡先生一樣優秀的歷史通俗作家?
於是勉勵瑞親王:「當年司馬光等著《資治通鑑》,以期能夠教導後代君主。這部書雖然盡心盡力,但還稱不上盡善盡美。司馬光為了達到教導的目的,任意筆削甚至曲解,歪曲了歷史的本來麵目,反而失去了教育的意義。我是不信哪個皇帝真衝著昏君去的,也不相信賢臣奸臣會把忠奸寫在臉上,——如今你來寫書,敘述歷代興衰,希望你能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歷史已經足夠精彩了,也可以教誨皇帝了。」
瑞親王有點頭暈,汪太後居然要求他從周文王開始,寫到現在!
這是何其浩大的工程,又是何其神聖的使命!
回過神來拜謝:「臣將盡心盡力,不負所托。」
瑞親王用餘生實踐了這個諾言。他用三十年的時間,撰寫了十部通俗演義,敘述了西周以來的歷史,凡八百餘萬言,三千年史事,堪稱鴻篇巨製;而且做到了「語皆有本,不敢虛誣。」
他去世後,追諡文王,成為開國以來第一個拿到「文」的宗室;也是第一個雙非(非翰林、非進士)拿到這個諡號的。
遺憾的是,瑞親王並沒有完成這部書。因為嘔心瀝血,他在寫最後一部兩宋史時咳血而死,筆墨停留在靖康之變部分;而後,他的王妃吳婉清和長子賓瀚,也就是後來的瑞昭王繼承了他的事業,完成了最後部分的創作。
這個和歷史上蜀昭王同名的親王,雖然比歷史上早十二年出生,甚至生身父母全換了,卻和那位僅活了26歲的親王一樣,尊儒重道,忠誠勤勉,致力於史學研究,著作等身,名揚天下;他的嫡長子讓栩,則是當時最傑出的水利學家。
不僅如此,瑞親王其他五個兒子,賓浩、賓清、賓沁、賓淑、賓泌也都是當時出眾的人物。賓浩、賓清擅長詩文,賓沁窮究數學,賓淑愛好天文,賓泌則致力於機械製造;至於後代子孫中,出類拔萃的人才更多。
不僅五個兒子都拿到了郡王爵位,瑞親王係更因此成為繼禮親王係、端親王係之後第三個拿到世襲永替資格的王室;他的弟弟申鑿同樣是馳名天下的才子,以寧獻王朱權為榜樣致力於戲曲創作,去世後拿到了「文獻」的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