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怎麽說,朝鮮的事情總算在七月初定了下來:太後決定順應朝鮮人民的意願,設立朝鮮行省,三司衙門都要盡快部署到位。
朝鮮歷代都把全國分為八道,道之下設州、府、郡、縣。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除了行政劃分以外,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關北、關西、關東、畿湖、湖南、嶺南。
汪舜華搞不清他們的道道,估計是和唐朝學的,下一級建製肯定得改,要麽八道要麽六區,怎麽同時存在;當然這個等官員上任後勘測在呈上方案,畢竟此前朝鮮是屬國,中央王朝對他們的事情也不是很了解,否則不會任由李瑈父子篡位。
朝鮮行省的首府設在平壤,這裏離北京更近,而且反對勢力相對要弱一些,畢竟漢城是人家的根據地,跟當年太宗遷都是一個道理。
沐琮要回雲南,自然不可能長期守在朝鮮;汪舜華倒是想過讓薛輔留在朝鮮,隻是想對北方用兵,薛輔既然是大將,自然留在內地更好;有一刻甚至想讓忻王去朝鮮,看有哪些忠臣孝子願意跟著他去,但馬上就放棄了:別縱虎歸山!憲宗據說可是明朝僅次於太祖太宗的有為之君!
於是決定進廣安伯範廣為侯,鎮守朝鮮。這些年他在錦衣衛辛苦了,也該功成身退,保全晚節。
深刻汲取當年丟失安南的教訓,朝鮮行省的守臣都是知名的清官,至少在吏部的考評中如此。
南京左都禦史林聰任朝鮮左布政使,江西按察使林鶚任右布政使,林鶚的同榜鞏昌知府秦紘升按察使;田州知府孔鏞、禦史閔圭任參政參議。
秦紘比王越、林鶚等慢了一拍,並不是個人能力不行,而是性格太耿直。
秦紘年四十五,字世纓,單縣人,景泰二年進士。歷史上曾經因為彈劾搜刮百姓的權貴幾次被貶官。
這回秦紘還是遇到了命裏的冤家,不過多少有點區別。奉禦杜堅到雄縣參與土地清理,對天鵝很感興趣,於是大力捕捉,結果被秦紘彈劾;杜堅則聯合權貴反誣秦紘貪腐。汪舜華命錦衣衛查證,結果數萬民眾趕到衙門外為其喊冤;查抄出的家產也不過幾件破衣服。
汪舜華大為感嘆,大罵杜堅:「你想害死朝廷的肱骨之臣嗎?」將杜堅杖斃,提拔秦紘為鞏昌知府。秦紘在那裏懲惡吏、究貪官,設社學、興水利,深得百姓愛戴。
有這些猛人坐鎮朝鮮,相信那裏很快可以恢復秩序。
當然不管是布政司還是各地,肯定都大量缺官,沒關係,朝鮮的官員殺了一批,也還有一批能用。等過了吏部的考核,再拿他們補充,否則全是空降部隊,到了也是兩眼一抹黑,下麵怨念深重更不好開展工作。
這些人離京之前,汪舜華專門在文華殿召見,除了說老了的廉政談話,重點是朝鮮半島的治理方略——李朝的一應典章製度,全部廢止並收集整理;土地清理還在進行,以後你們到任,還要強力推進;對於不願依附的遺民故老,就以編撰《朝鮮史》為由加以延攬,相信他們會同意的。
範廣就在朝鮮,林聰、林鶚等磕頭,出來又到內閣辭行。於謙就各方麵工作作了細緻周到的安排部署,商輅沒有說話,李賢補充了一點:「要立刻禁止他們使用朝鮮文字,普及漢語;但是你們要派青年學生學習這種文字,把握其精髓。」
前半句不用說,林聰等人都明白——書同文是統一的重要標誌,如果文字不統一,即便是一個國家,也沒有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後半句有點不大明白,朝鮮語有什麽可學的?
李賢介紹:「此前,朝鮮隻有語言沒有文字,以漢字為書寫工具。十裏不同音,何況起源完全不同,因此朝鮮語和漢語完全不同,使用漢字記錄朝鮮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多為文盲。」
為了解決書寫文字的問題,促進文化的交流發展,正統八年,李祹組織以鄭麟趾、申叔舟、崔恆、成三問等一批優秀學者,在朝鮮語的音韻基礎上,又到國朝學習音律學,頒布了《訓民正音》,意為教百姓以正確字音,也就是諺文。
這種文字具有簡單精確的特點,前幾個月程敏政跟著黎淳前往漢城勞軍,發現了這麽個東西,隻用了半個時辰就學會了;於是帶回來交給嶽父。
李賢本來沒有興趣,不過小倆口辦完正事說起海外辦差的經歷,敏政就把這東西拿出來。李瑩覺得很有意思,第二天敏政去上朝了,她還拿出來研究。正好三歲的長女月華跟著她學著認字,看著這些長得差不多的奇怪文字,李瑩就很耐心的教她,這一教不得了——往常很難記住的字,小丫頭很快就記住了發音,當然發出來的是朝鮮音。晚上敏政回來,高興地親親抱抱舉高高,誇閨女真聰明。李瑩把這件事告訴父親,李賢也就來興趣了,抽空逗外孫女,月華就炫耀的跟他說這些字朝鮮人怎麽說,李賢發現確實很有用——隻要在漢字旁邊注音,哪怕不去看漢字,他都能很容易的拚出來。這種文字隻有28個字母,其中元音字母11個,輔音字母13個,確實比中原地區切韻容易,就算小孩子都能在幾個時辰內學會。
有這樣容易認知的文字,即便占領了朝鮮,如果不能迅速普及漢語,文化認同感也很難迅速完成。但是漢字說實話,讀寫是一件麻煩事,就算本國,文盲率也高的驚人,當然不可能優先發展朝鮮的教育事業。
怎麽辦?隻有雙管齊下,先把這種文字給廢了,禁止在市麵上出現,估計過些年就沒有人認識了,畢竟是表音的文字,不像象形文字,就算不知道它念什麽,大致也能猜出什麽意思。
廢除朝鮮文字的阻力並不算大,因為這種文字本身剛產生使用20年,而且並不受重視——李祹本身就不將之視作正統文字,僅僅作為庶民使用、方便進行精神統治的一種工具;而且儒臣普遍不支持,大家擔心有了朝鮮文後會影響儒學學習和自身利益,指責這是以夷變夏、甘於與落後民族為伍的錯誤行為。歷史上燕山君還因為大臣用朝鮮文寫作攻擊他而禁止使用朝鮮文、燒毀朝鮮文書籍。因此,這種文字在相當漫長的時間裏充當的是非主流。
既然是非主流,主流要懲戒你就得受著,何況現在明朝要用夏變夷,引導你們融入和變為中華正統文化,你敢不聽?
當實力不濟時,你的一切都打上了原罪的烙印,想要搞文化輸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當你傲立群雄之巔,自然就有巨大的向心力,你的一切都是光明正確,哪怕放屁也有人來吹成彩虹,一個眼神就足夠無數人解讀,隨便說點什麽都能給你解讀成微言大義。
這在幾千年來,更多地應該是一種常態。
當然,林鶚等人前往朝鮮,要做的並不是這一件事。事實上,朝鮮雖然號稱「小中華」,但畢竟和中華還是有很多區別的,尤其因為先天地理環境限製,資源有限,因此不僅典章製度還是風土人情,都和中華有很大的差異。最直觀的——在父權社會,他們不是從父,而是從母。
明朝作為階級社會,當然有一整套嚴密的階級製度,尤其汪舜華執政以來,對宗室和勛貴嫡庶的界定更加明確,但是說到底,隻是為了節省財政用度,限製庶子接位而已;庶子在其他方麵即便不能和嫡子完全一樣,也不會差到哪去——這年頭死亡率真的太高,因此有條件的家庭都可能盡可能培養孩子成才,誰知道哪個庶子爭氣成材了,到時候整個家族都可以飛黃騰達;甚至私生子揚名立萬了,照樣可以和其他兒子一樣認祖歸宗,首輔徐階就是其中之一。
朝鮮則不是,實行從母法。一賤即賤,貴族士大夫和賤妾所生的孽子後代,仍跟母親一樣屬於賤民。不論男女都不能入戶籍,甚至不能稱呼生父為父親,隻能稱為大人老爺。男子終身不能參加科舉,隻能參加雜科(即技術官員)考試,及第得到官職可升為中人;女子則通常嫁於士大夫、兩班貴族與賤妾所生的庶子為正妻,或嫁於士大夫、兩班貴族為妾,也有成為妓生,或因父親關係入宮成為宮女。
這在明朝的士大夫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不管嫡出庶出,不都是你的孩子嗎?就算不喜歡不重視,也不能任人欺淩吧?否則,你這當爹的臉往哪兒放?
但這在朝鮮來說,就是常態。
可以想見,廢除這項製度,將會遇到很大的阻力,當然也會贏得很大的支持——相比兩班貴族,賤民的人數無疑更多,當然他們人微言輕,支持不支持不重要;但兩班貴族裏也有很多人有孽子的!
明朝說我是夏,你是夷,所以我是標準,你得跟著我,朝鮮的士大夫敢不聽?——不聽也沒有關係,明朝有的是辦法。
本來嘛,征服之初要做出大度的姿態,但是局勢穩固了,就該分蛋糕了。朝鮮原來是國,現在降為行省,肯定有相當多的官員用不著,雖然現在內地相當缺官,但不可能拿去補缺——素質怎麽樣不好說,真這樣做,朝廷還不成了朝鮮人的朝廷?別做夢!除了以往風評不好的要追究責任,抵製和不配合改革的不能留用,還有相當素質不行的要被罷免,當然確實才學出眾的推薦到北京,由吏部統一考試後授官——這個確實不多;至於軍隊,要大量裁減,總共才200萬人,居然要養那麽多軍隊,幹啥?現在遼東消停了,沒人欺負你們,而且有爸爸保護你,怕啥?
明朝施行衛所製,軍隊世代當兵,前幾年進行了清理,因為科舉退出軍籍的——比如程信父子,但這個真的很少;還有就是因為戰爭犧牲,或者逃亡的——這個大量存在,還有就是老弱病殘,卻沒有接班的,對這些人進行了清理,轉為民籍,由地方政府分配土地,然後又從王府侍衛和各地流民、丁壯中選擇不少青年丁壯充實進去。
但是朝鮮不是如此,沒有長期服役的常備軍,而是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屬於編製和官兵分離的的情形。
漢城的京軍有五軍營,內三廳,地方還有兵營、水營等。這些人肯定不會全部留下,養不起,也沒必要,由沐琮派人挑選,特別優秀的帶回北京,還有一部分送遼東——那邊也缺人,要大量移民,朝鮮當然優先;剩下的加起來統共一萬多人,漢城有都司,各地設千戶所。
此外,還要設立鯨海巡檢司,主要負責鯨海——也就是後代的日本海,由南陽伯葉思賢提督,兵力一萬,除了從其他巡檢司調配,重點還是整合朝鮮水師。
朝鮮的行政區劃調整也出爐,以長白山為界,道改為府,總共六府:設平壤(平安道)、寧安(黃海道)、漢城(京畿道)、朝陽(忠清道)、全羅(全羅道)、江原(江原道),濟州島改名濟安,設千戶所,負責養馬。鹹鏡道的東北六鎮則劃出朝鮮。
朝鮮歷代都把全國分為八道,道之下設州、府、郡、縣。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除了行政劃分以外,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關北、關西、關東、畿湖、湖南、嶺南。
汪舜華搞不清他們的道道,估計是和唐朝學的,下一級建製肯定得改,要麽八道要麽六區,怎麽同時存在;當然這個等官員上任後勘測在呈上方案,畢竟此前朝鮮是屬國,中央王朝對他們的事情也不是很了解,否則不會任由李瑈父子篡位。
朝鮮行省的首府設在平壤,這裏離北京更近,而且反對勢力相對要弱一些,畢竟漢城是人家的根據地,跟當年太宗遷都是一個道理。
沐琮要回雲南,自然不可能長期守在朝鮮;汪舜華倒是想過讓薛輔留在朝鮮,隻是想對北方用兵,薛輔既然是大將,自然留在內地更好;有一刻甚至想讓忻王去朝鮮,看有哪些忠臣孝子願意跟著他去,但馬上就放棄了:別縱虎歸山!憲宗據說可是明朝僅次於太祖太宗的有為之君!
於是決定進廣安伯範廣為侯,鎮守朝鮮。這些年他在錦衣衛辛苦了,也該功成身退,保全晚節。
深刻汲取當年丟失安南的教訓,朝鮮行省的守臣都是知名的清官,至少在吏部的考評中如此。
南京左都禦史林聰任朝鮮左布政使,江西按察使林鶚任右布政使,林鶚的同榜鞏昌知府秦紘升按察使;田州知府孔鏞、禦史閔圭任參政參議。
秦紘比王越、林鶚等慢了一拍,並不是個人能力不行,而是性格太耿直。
秦紘年四十五,字世纓,單縣人,景泰二年進士。歷史上曾經因為彈劾搜刮百姓的權貴幾次被貶官。
這回秦紘還是遇到了命裏的冤家,不過多少有點區別。奉禦杜堅到雄縣參與土地清理,對天鵝很感興趣,於是大力捕捉,結果被秦紘彈劾;杜堅則聯合權貴反誣秦紘貪腐。汪舜華命錦衣衛查證,結果數萬民眾趕到衙門外為其喊冤;查抄出的家產也不過幾件破衣服。
汪舜華大為感嘆,大罵杜堅:「你想害死朝廷的肱骨之臣嗎?」將杜堅杖斃,提拔秦紘為鞏昌知府。秦紘在那裏懲惡吏、究貪官,設社學、興水利,深得百姓愛戴。
有這些猛人坐鎮朝鮮,相信那裏很快可以恢復秩序。
當然不管是布政司還是各地,肯定都大量缺官,沒關係,朝鮮的官員殺了一批,也還有一批能用。等過了吏部的考核,再拿他們補充,否則全是空降部隊,到了也是兩眼一抹黑,下麵怨念深重更不好開展工作。
這些人離京之前,汪舜華專門在文華殿召見,除了說老了的廉政談話,重點是朝鮮半島的治理方略——李朝的一應典章製度,全部廢止並收集整理;土地清理還在進行,以後你們到任,還要強力推進;對於不願依附的遺民故老,就以編撰《朝鮮史》為由加以延攬,相信他們會同意的。
範廣就在朝鮮,林聰、林鶚等磕頭,出來又到內閣辭行。於謙就各方麵工作作了細緻周到的安排部署,商輅沒有說話,李賢補充了一點:「要立刻禁止他們使用朝鮮文字,普及漢語;但是你們要派青年學生學習這種文字,把握其精髓。」
前半句不用說,林聰等人都明白——書同文是統一的重要標誌,如果文字不統一,即便是一個國家,也沒有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後半句有點不大明白,朝鮮語有什麽可學的?
李賢介紹:「此前,朝鮮隻有語言沒有文字,以漢字為書寫工具。十裏不同音,何況起源完全不同,因此朝鮮語和漢語完全不同,使用漢字記錄朝鮮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多為文盲。」
為了解決書寫文字的問題,促進文化的交流發展,正統八年,李祹組織以鄭麟趾、申叔舟、崔恆、成三問等一批優秀學者,在朝鮮語的音韻基礎上,又到國朝學習音律學,頒布了《訓民正音》,意為教百姓以正確字音,也就是諺文。
這種文字具有簡單精確的特點,前幾個月程敏政跟著黎淳前往漢城勞軍,發現了這麽個東西,隻用了半個時辰就學會了;於是帶回來交給嶽父。
李賢本來沒有興趣,不過小倆口辦完正事說起海外辦差的經歷,敏政就把這東西拿出來。李瑩覺得很有意思,第二天敏政去上朝了,她還拿出來研究。正好三歲的長女月華跟著她學著認字,看著這些長得差不多的奇怪文字,李瑩就很耐心的教她,這一教不得了——往常很難記住的字,小丫頭很快就記住了發音,當然發出來的是朝鮮音。晚上敏政回來,高興地親親抱抱舉高高,誇閨女真聰明。李瑩把這件事告訴父親,李賢也就來興趣了,抽空逗外孫女,月華就炫耀的跟他說這些字朝鮮人怎麽說,李賢發現確實很有用——隻要在漢字旁邊注音,哪怕不去看漢字,他都能很容易的拚出來。這種文字隻有28個字母,其中元音字母11個,輔音字母13個,確實比中原地區切韻容易,就算小孩子都能在幾個時辰內學會。
有這樣容易認知的文字,即便占領了朝鮮,如果不能迅速普及漢語,文化認同感也很難迅速完成。但是漢字說實話,讀寫是一件麻煩事,就算本國,文盲率也高的驚人,當然不可能優先發展朝鮮的教育事業。
怎麽辦?隻有雙管齊下,先把這種文字給廢了,禁止在市麵上出現,估計過些年就沒有人認識了,畢竟是表音的文字,不像象形文字,就算不知道它念什麽,大致也能猜出什麽意思。
廢除朝鮮文字的阻力並不算大,因為這種文字本身剛產生使用20年,而且並不受重視——李祹本身就不將之視作正統文字,僅僅作為庶民使用、方便進行精神統治的一種工具;而且儒臣普遍不支持,大家擔心有了朝鮮文後會影響儒學學習和自身利益,指責這是以夷變夏、甘於與落後民族為伍的錯誤行為。歷史上燕山君還因為大臣用朝鮮文寫作攻擊他而禁止使用朝鮮文、燒毀朝鮮文書籍。因此,這種文字在相當漫長的時間裏充當的是非主流。
既然是非主流,主流要懲戒你就得受著,何況現在明朝要用夏變夷,引導你們融入和變為中華正統文化,你敢不聽?
當實力不濟時,你的一切都打上了原罪的烙印,想要搞文化輸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當你傲立群雄之巔,自然就有巨大的向心力,你的一切都是光明正確,哪怕放屁也有人來吹成彩虹,一個眼神就足夠無數人解讀,隨便說點什麽都能給你解讀成微言大義。
這在幾千年來,更多地應該是一種常態。
當然,林鶚等人前往朝鮮,要做的並不是這一件事。事實上,朝鮮雖然號稱「小中華」,但畢竟和中華還是有很多區別的,尤其因為先天地理環境限製,資源有限,因此不僅典章製度還是風土人情,都和中華有很大的差異。最直觀的——在父權社會,他們不是從父,而是從母。
明朝作為階級社會,當然有一整套嚴密的階級製度,尤其汪舜華執政以來,對宗室和勛貴嫡庶的界定更加明確,但是說到底,隻是為了節省財政用度,限製庶子接位而已;庶子在其他方麵即便不能和嫡子完全一樣,也不會差到哪去——這年頭死亡率真的太高,因此有條件的家庭都可能盡可能培養孩子成才,誰知道哪個庶子爭氣成材了,到時候整個家族都可以飛黃騰達;甚至私生子揚名立萬了,照樣可以和其他兒子一樣認祖歸宗,首輔徐階就是其中之一。
朝鮮則不是,實行從母法。一賤即賤,貴族士大夫和賤妾所生的孽子後代,仍跟母親一樣屬於賤民。不論男女都不能入戶籍,甚至不能稱呼生父為父親,隻能稱為大人老爺。男子終身不能參加科舉,隻能參加雜科(即技術官員)考試,及第得到官職可升為中人;女子則通常嫁於士大夫、兩班貴族與賤妾所生的庶子為正妻,或嫁於士大夫、兩班貴族為妾,也有成為妓生,或因父親關係入宮成為宮女。
這在明朝的士大夫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不管嫡出庶出,不都是你的孩子嗎?就算不喜歡不重視,也不能任人欺淩吧?否則,你這當爹的臉往哪兒放?
但這在朝鮮來說,就是常態。
可以想見,廢除這項製度,將會遇到很大的阻力,當然也會贏得很大的支持——相比兩班貴族,賤民的人數無疑更多,當然他們人微言輕,支持不支持不重要;但兩班貴族裏也有很多人有孽子的!
明朝說我是夏,你是夷,所以我是標準,你得跟著我,朝鮮的士大夫敢不聽?——不聽也沒有關係,明朝有的是辦法。
本來嘛,征服之初要做出大度的姿態,但是局勢穩固了,就該分蛋糕了。朝鮮原來是國,現在降為行省,肯定有相當多的官員用不著,雖然現在內地相當缺官,但不可能拿去補缺——素質怎麽樣不好說,真這樣做,朝廷還不成了朝鮮人的朝廷?別做夢!除了以往風評不好的要追究責任,抵製和不配合改革的不能留用,還有相當素質不行的要被罷免,當然確實才學出眾的推薦到北京,由吏部統一考試後授官——這個確實不多;至於軍隊,要大量裁減,總共才200萬人,居然要養那麽多軍隊,幹啥?現在遼東消停了,沒人欺負你們,而且有爸爸保護你,怕啥?
明朝施行衛所製,軍隊世代當兵,前幾年進行了清理,因為科舉退出軍籍的——比如程信父子,但這個真的很少;還有就是因為戰爭犧牲,或者逃亡的——這個大量存在,還有就是老弱病殘,卻沒有接班的,對這些人進行了清理,轉為民籍,由地方政府分配土地,然後又從王府侍衛和各地流民、丁壯中選擇不少青年丁壯充實進去。
但是朝鮮不是如此,沒有長期服役的常備軍,而是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屬於編製和官兵分離的的情形。
漢城的京軍有五軍營,內三廳,地方還有兵營、水營等。這些人肯定不會全部留下,養不起,也沒必要,由沐琮派人挑選,特別優秀的帶回北京,還有一部分送遼東——那邊也缺人,要大量移民,朝鮮當然優先;剩下的加起來統共一萬多人,漢城有都司,各地設千戶所。
此外,還要設立鯨海巡檢司,主要負責鯨海——也就是後代的日本海,由南陽伯葉思賢提督,兵力一萬,除了從其他巡檢司調配,重點還是整合朝鮮水師。
朝鮮的行政區劃調整也出爐,以長白山為界,道改為府,總共六府:設平壤(平安道)、寧安(黃海道)、漢城(京畿道)、朝陽(忠清道)、全羅(全羅道)、江原(江原道),濟州島改名濟安,設千戶所,負責養馬。鹹鏡道的東北六鎮則劃出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