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極十二年元旦,陽光和煦,東風送暖。
過完年,命文淵閣大學士彭時、禮部尚書章綸主持會試。
正月底,韓王征釙去世,追諡惠王,享年三十,沒有嫡子,隻能除國;還未營建的王府也就擱置了。他有七個兒子,長子偕汸、四子偕泓、五子偕潯均早亡;次子才十四歲,尚未通過考封。
韓王的後事遵照很是隆重。他去世後,親王級別降至11人。
二月上旬,隱帝魏德妃去世,享年四十四。歷史上她生了三個孩子:徽王見沛、宜興公主,還有一個幼女早夭未封,徽王出生於天順四年,這回自然沒了。德妃入宮多年,身體也不算好,因此當年釋放宮女的時候,她選擇了留下,結果被隱帝寵幸。
魏德妃被追諡恭惠,合葬懷陵。她去世後,隱帝的後妃中,就隻剩下周貴妃和楊安妃曾經為他生育子嗣。現在沂王、德王、重慶公主都已經成家立業,倒是不用費心;最小的吉王見浚也已經十三歲。
歲月匆匆催人老。
汪舜華摸了摸兩鬢的霜發,發出一聲嘆息,最初發現白髮的時候還回去扯,現在已經很淡然了,這白頭髮越扯越多,何苦呢?就算都能扯下來,眼角的魚尾紋和額頭的皺紋,又能瞞得過誰呢?
甚至太皇太後提醒她不要操太多的心,把頭髮都累白了,她還會開玩笑的回答:「我都奔五的人了,頭髮能不白嗎?可是不能讓它們蒙受不白之冤。」
汪舜華揉了揉眉心。
三月舉行了殿試,張升、丁溥、董越入圍鼎甲,瓊林賜宴、禦苑簪花、打馬遊街都不需要說。
沒幾天,永寧長公主身率公主命婦們前往先蠶壇舉行親蠶禮。永安長公主在北京,但她已經出閣,不適宜再主持這種盛典。
當然現在最關心的還是遼東的戰事。
去年底,遼東的戰事已經基本結束,但是沐琮等人都沒有班師。
到底是什麽原因?
很快會有答案。
二月初,朝鮮國王李瑈遣陪臣金良璥等奉表貢馬及方物前來朝賀。按照慣例,應該賞賜一堆東西,然後賜宴,然而這一次沒有;甚至雙方會晤的氛圍,也相當不和諧。
明朝人民對朝鮮的印象其實不壞,可能更多的是不屑,畢竟是邊陲小國,仰慕中華文明;而且前些年官方閉關鎖國,來往的親戚有限,大家就當看個西洋鏡,圖新鮮罷了。
但是汪舜華這個穿越貨顯然不會這麽想,她對外東北地區念念不忘,主要是上論壇的時候一大波人念念不忘,被傳染了;畢竟在地圖上看著,那麽大一片地方,看著確實舒服。
既然上心了,自然就要關心一下;何況這裏頭還有兩輩子的國讎家恨。蒙古和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亞地區現在在韃靼人手裏,想要揮師過去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但外東北就完全不一樣了。
永樂七年,太宗皇帝設立奴兒幹都司,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因為其地極北苦寒,道路不便,女真多有叛亂。宣德九年,宣宗放棄開拓西伯利亞的計劃,內遷奴兒幹都司於三萬衛(遼寧開原)。帝國在東北方向的擴張停滯,大致為直接管理遼寧,而對以東和以北的女真部落以衛所製度進行統治。
而此時的外東北,沒有明朝的兵馬,並沒有太平。東北鄰國高麗,及後來的李氏朝鮮,大肆向北擴張領土,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明朝滿足於朝鮮的「事大至誠」,任憑朝鮮將鴨綠江東岸圖們江南岸的女真領地盡收囊中。
三姓家奴的德行別人不知道,汪舜華還是知道的,尤其對他們宣稱某某名人是他家人,啥啥啥起源於他家如鯁在喉,更別提射瞎唐太宗一隻眼,讓人家俯首稱臣耿耿於懷——那可是天可汗!和秦皇漢武並稱的千古一帝!你還真敢想!——哦,據說還曾經麵斥明朝使臣?太宗皇帝活剮三千宮女也是你們編的吧?人家有那閑心嗎?
因此,建極改元,趁著朝鮮使臣前來進貢的當口,汪舜華當庭發難:「敢趁著天朝對付韃子的功夫侵略天朝領土,你們眼裏還有皇帝,還有天朝?是不是認為我們孤兒寡母好欺負?」
這話實在很重,朝鮮使者連忙下跪稱不敢,陳循提醒:「朝鮮是太祖皇帝欽定的不征之國,也是友邦。」
「我想咋的?太祖皇帝說的是不征朝鮮,可沒說任由他們侵略我國,殺戮邊民吧?」
——女真已經歸附,不管以後怎麽樣,現在真能說是天朝子民;反正君臣都不知道,也不怕女真人穿過來宣誓主權——那更好,不用汪舜華跳腳,下麵就會把這些殺害自己子孫的碾成沫沫。
「太祖皇帝仁厚為懷,你們卻妄動刀兵,殺害我國軍民,甚至設立了會寧、富寧、鍾城、穩城、慶源、慶興六個鎮,當我是瞎子看不見嗎,還是婦道人家好糊弄?」
於謙等人不知道她為什麽突然拿這個話題發作。這些事大家不是不知道,隻是覺得那裏窮山惡水,懶得關心;更何況大家心照不宣,女真和朝鮮都是蠻夷,借力打力,誰掐死誰咱都痛快!
「要是沒掐死,反而侵占咱們的土地呢?——一個小小的女真,犯得引狼入室?咱們自己搞不定嗎?嘴裏喊著皇帝聖明,一邊卻大肆追殺皇帝的臣子,這樣的屬國你放心?」
「更何況,」汪舜華拿過地圖,「圖們江是中國進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憑什麽便宜了他們?他們能跨過長白山,侵占東北,難道有朝一日成了氣候,不會反咬天朝一口?高句麗可是讓唐太宗寢食不安的存在!現在不狠狠打擊他們的氣焰,等他們成了氣候還能收拾?」
但形勢比人強,那時候朝廷百廢待興,汪舜華還沒有真正大權在握,接著又是一係列的改革,實在沒有精力顧及朝鮮;隻是派人警告朝鮮,要循規蹈矩,不許心懷妄想——這話是白說。
要朝鮮退回長白山的要求遭到拒絕,汪舜華很不痛快,中朝關係驟降,她下旨限製朝鮮的朝貢。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遺憾的是,朝鮮上下沒有意識到。朝貢什麽的,也就是想占便宜,但是現在明朝開放海禁,很多商人都來做生意,價格也貴不到哪裏去,不讓朝貢就不去吧,正好省點事。
本以為朝鮮會痛哭流涕求放過,結果居然掉頭走了,汪舜華更不痛快了——本來以為現在朝鮮還是藩屬國,隻要明朝真的重視起來,他們不敢硬抗,可是居然敢藐視至此。
這個不痛快在建極六年有了結果。
現在不能收拾你,用點手段還是可以的。
於是,朝鮮和女真的摩擦日漸增多——也難怪,住在一起肯定就要磕磕碰碰的,大家都習慣了。隻是以前明朝裝模做樣的還會調節一下,現在是懶得搭理了,理由是現成的——咱們正在改革,很忙!
更大的麻煩是,明朝不僅限製民用物資出口,軍用物資更實行禁運,為此還抓了一堆搞走私的邊防軍官和商人——朝鮮物資睏乏,這些物資基本都要靠中國出口。
建極六年,朝鮮國王李瑈上奏:「朝鮮是個小邦,北連女真諸部,南鄰日本,軍隊的供給不能缺少;而製造弓材所需的牛角,全都仰仗大明。太祖的時候曾經賞賜朝鮮火藥、火炮,如今希望能特許我們收買弓角,不要和別人一樣全都禁絕。此前兵部商議每年與朝鮮買賣弓角五十,後以不足的話,可以多買。」
這回別說牛角,馬匹都不給,更別說火藥、火炮了,甚至後麵連糧食都不給了——理由也是現成的,太後聖旨:「糧食隻許進,不許出。」
要知道,以前明朝可是攛掇朝鮮去打女真的。
這時候如果說還看不出來,那就真的是傻子了。
朝鮮不是傻子,跟明朝打了這麽些年交道,各種套路是相當熟悉——明朝不在意朝鮮,打發叫花子而已,手裏略鬆一鬆,就夠他們吃一年了;但是朝鮮相當在意明朝,就指望在這裏混日子呢。
但是這一次,老黃曆統統不管用,汪舜華是鐵了心要把被朝鮮吞併的土地拿回來。
於謙不知道汪舜華為什麽對外東北那片土地如此執著,但是汪舜華引用了房玄齡的一句話:「彼高麗者,邊夷賤類,不足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禮,古來以魚鱉畜之,宜從闊略,若必欲絕其種類,恐獸窮則搏。向使高麗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久長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有一於此,雖日殺萬夫,不足為愧。」
你們不是喜歡認祖宗嗎?那好,現在就把高麗給你當祖宗!
於謙畢竟不是學世界歷史出身,他對朝鮮的了解也很有限,隻是看了地圖,確實都是那一團地方,那就當是朝鮮的祖宗吧,反正也無傷大雅——這年頭不興說種族歧視,就歧視你咋了?
汪舜華甚至直接吩咐遼東總兵趙輔:「朝鮮屢次侵占土地,朝廷不能置之不理,你要好生派人打探虛實;同時出使朝鮮的官員好生留意,我不想以後收拾北方,還要在背後被朝鮮捅刀子。」
這一留意不要緊,很快出使朝鮮的倪謙帶回來一個大消息:李瑈的王位不是正道得來的,而是搶來的!
過完年,命文淵閣大學士彭時、禮部尚書章綸主持會試。
正月底,韓王征釙去世,追諡惠王,享年三十,沒有嫡子,隻能除國;還未營建的王府也就擱置了。他有七個兒子,長子偕汸、四子偕泓、五子偕潯均早亡;次子才十四歲,尚未通過考封。
韓王的後事遵照很是隆重。他去世後,親王級別降至11人。
二月上旬,隱帝魏德妃去世,享年四十四。歷史上她生了三個孩子:徽王見沛、宜興公主,還有一個幼女早夭未封,徽王出生於天順四年,這回自然沒了。德妃入宮多年,身體也不算好,因此當年釋放宮女的時候,她選擇了留下,結果被隱帝寵幸。
魏德妃被追諡恭惠,合葬懷陵。她去世後,隱帝的後妃中,就隻剩下周貴妃和楊安妃曾經為他生育子嗣。現在沂王、德王、重慶公主都已經成家立業,倒是不用費心;最小的吉王見浚也已經十三歲。
歲月匆匆催人老。
汪舜華摸了摸兩鬢的霜發,發出一聲嘆息,最初發現白髮的時候還回去扯,現在已經很淡然了,這白頭髮越扯越多,何苦呢?就算都能扯下來,眼角的魚尾紋和額頭的皺紋,又能瞞得過誰呢?
甚至太皇太後提醒她不要操太多的心,把頭髮都累白了,她還會開玩笑的回答:「我都奔五的人了,頭髮能不白嗎?可是不能讓它們蒙受不白之冤。」
汪舜華揉了揉眉心。
三月舉行了殿試,張升、丁溥、董越入圍鼎甲,瓊林賜宴、禦苑簪花、打馬遊街都不需要說。
沒幾天,永寧長公主身率公主命婦們前往先蠶壇舉行親蠶禮。永安長公主在北京,但她已經出閣,不適宜再主持這種盛典。
當然現在最關心的還是遼東的戰事。
去年底,遼東的戰事已經基本結束,但是沐琮等人都沒有班師。
到底是什麽原因?
很快會有答案。
二月初,朝鮮國王李瑈遣陪臣金良璥等奉表貢馬及方物前來朝賀。按照慣例,應該賞賜一堆東西,然後賜宴,然而這一次沒有;甚至雙方會晤的氛圍,也相當不和諧。
明朝人民對朝鮮的印象其實不壞,可能更多的是不屑,畢竟是邊陲小國,仰慕中華文明;而且前些年官方閉關鎖國,來往的親戚有限,大家就當看個西洋鏡,圖新鮮罷了。
但是汪舜華這個穿越貨顯然不會這麽想,她對外東北地區念念不忘,主要是上論壇的時候一大波人念念不忘,被傳染了;畢竟在地圖上看著,那麽大一片地方,看著確實舒服。
既然上心了,自然就要關心一下;何況這裏頭還有兩輩子的國讎家恨。蒙古和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亞地區現在在韃靼人手裏,想要揮師過去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但外東北就完全不一樣了。
永樂七年,太宗皇帝設立奴兒幹都司,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因為其地極北苦寒,道路不便,女真多有叛亂。宣德九年,宣宗放棄開拓西伯利亞的計劃,內遷奴兒幹都司於三萬衛(遼寧開原)。帝國在東北方向的擴張停滯,大致為直接管理遼寧,而對以東和以北的女真部落以衛所製度進行統治。
而此時的外東北,沒有明朝的兵馬,並沒有太平。東北鄰國高麗,及後來的李氏朝鮮,大肆向北擴張領土,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明朝滿足於朝鮮的「事大至誠」,任憑朝鮮將鴨綠江東岸圖們江南岸的女真領地盡收囊中。
三姓家奴的德行別人不知道,汪舜華還是知道的,尤其對他們宣稱某某名人是他家人,啥啥啥起源於他家如鯁在喉,更別提射瞎唐太宗一隻眼,讓人家俯首稱臣耿耿於懷——那可是天可汗!和秦皇漢武並稱的千古一帝!你還真敢想!——哦,據說還曾經麵斥明朝使臣?太宗皇帝活剮三千宮女也是你們編的吧?人家有那閑心嗎?
因此,建極改元,趁著朝鮮使臣前來進貢的當口,汪舜華當庭發難:「敢趁著天朝對付韃子的功夫侵略天朝領土,你們眼裏還有皇帝,還有天朝?是不是認為我們孤兒寡母好欺負?」
這話實在很重,朝鮮使者連忙下跪稱不敢,陳循提醒:「朝鮮是太祖皇帝欽定的不征之國,也是友邦。」
「我想咋的?太祖皇帝說的是不征朝鮮,可沒說任由他們侵略我國,殺戮邊民吧?」
——女真已經歸附,不管以後怎麽樣,現在真能說是天朝子民;反正君臣都不知道,也不怕女真人穿過來宣誓主權——那更好,不用汪舜華跳腳,下麵就會把這些殺害自己子孫的碾成沫沫。
「太祖皇帝仁厚為懷,你們卻妄動刀兵,殺害我國軍民,甚至設立了會寧、富寧、鍾城、穩城、慶源、慶興六個鎮,當我是瞎子看不見嗎,還是婦道人家好糊弄?」
於謙等人不知道她為什麽突然拿這個話題發作。這些事大家不是不知道,隻是覺得那裏窮山惡水,懶得關心;更何況大家心照不宣,女真和朝鮮都是蠻夷,借力打力,誰掐死誰咱都痛快!
「要是沒掐死,反而侵占咱們的土地呢?——一個小小的女真,犯得引狼入室?咱們自己搞不定嗎?嘴裏喊著皇帝聖明,一邊卻大肆追殺皇帝的臣子,這樣的屬國你放心?」
「更何況,」汪舜華拿過地圖,「圖們江是中國進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憑什麽便宜了他們?他們能跨過長白山,侵占東北,難道有朝一日成了氣候,不會反咬天朝一口?高句麗可是讓唐太宗寢食不安的存在!現在不狠狠打擊他們的氣焰,等他們成了氣候還能收拾?」
但形勢比人強,那時候朝廷百廢待興,汪舜華還沒有真正大權在握,接著又是一係列的改革,實在沒有精力顧及朝鮮;隻是派人警告朝鮮,要循規蹈矩,不許心懷妄想——這話是白說。
要朝鮮退回長白山的要求遭到拒絕,汪舜華很不痛快,中朝關係驟降,她下旨限製朝鮮的朝貢。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遺憾的是,朝鮮上下沒有意識到。朝貢什麽的,也就是想占便宜,但是現在明朝開放海禁,很多商人都來做生意,價格也貴不到哪裏去,不讓朝貢就不去吧,正好省點事。
本以為朝鮮會痛哭流涕求放過,結果居然掉頭走了,汪舜華更不痛快了——本來以為現在朝鮮還是藩屬國,隻要明朝真的重視起來,他們不敢硬抗,可是居然敢藐視至此。
這個不痛快在建極六年有了結果。
現在不能收拾你,用點手段還是可以的。
於是,朝鮮和女真的摩擦日漸增多——也難怪,住在一起肯定就要磕磕碰碰的,大家都習慣了。隻是以前明朝裝模做樣的還會調節一下,現在是懶得搭理了,理由是現成的——咱們正在改革,很忙!
更大的麻煩是,明朝不僅限製民用物資出口,軍用物資更實行禁運,為此還抓了一堆搞走私的邊防軍官和商人——朝鮮物資睏乏,這些物資基本都要靠中國出口。
建極六年,朝鮮國王李瑈上奏:「朝鮮是個小邦,北連女真諸部,南鄰日本,軍隊的供給不能缺少;而製造弓材所需的牛角,全都仰仗大明。太祖的時候曾經賞賜朝鮮火藥、火炮,如今希望能特許我們收買弓角,不要和別人一樣全都禁絕。此前兵部商議每年與朝鮮買賣弓角五十,後以不足的話,可以多買。」
這回別說牛角,馬匹都不給,更別說火藥、火炮了,甚至後麵連糧食都不給了——理由也是現成的,太後聖旨:「糧食隻許進,不許出。」
要知道,以前明朝可是攛掇朝鮮去打女真的。
這時候如果說還看不出來,那就真的是傻子了。
朝鮮不是傻子,跟明朝打了這麽些年交道,各種套路是相當熟悉——明朝不在意朝鮮,打發叫花子而已,手裏略鬆一鬆,就夠他們吃一年了;但是朝鮮相當在意明朝,就指望在這裏混日子呢。
但是這一次,老黃曆統統不管用,汪舜華是鐵了心要把被朝鮮吞併的土地拿回來。
於謙不知道汪舜華為什麽對外東北那片土地如此執著,但是汪舜華引用了房玄齡的一句話:「彼高麗者,邊夷賤類,不足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禮,古來以魚鱉畜之,宜從闊略,若必欲絕其種類,恐獸窮則搏。向使高麗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久長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有一於此,雖日殺萬夫,不足為愧。」
你們不是喜歡認祖宗嗎?那好,現在就把高麗給你當祖宗!
於謙畢竟不是學世界歷史出身,他對朝鮮的了解也很有限,隻是看了地圖,確實都是那一團地方,那就當是朝鮮的祖宗吧,反正也無傷大雅——這年頭不興說種族歧視,就歧視你咋了?
汪舜華甚至直接吩咐遼東總兵趙輔:「朝鮮屢次侵占土地,朝廷不能置之不理,你要好生派人打探虛實;同時出使朝鮮的官員好生留意,我不想以後收拾北方,還要在背後被朝鮮捅刀子。」
這一留意不要緊,很快出使朝鮮的倪謙帶回來一個大消息:李瑈的王位不是正道得來的,而是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