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一日舉行武試,這兩年都沒有白練,基本過關了,隻是缺少黔國公那樣神人,影響了觀賞性,但汪舜華很高興。她真的不希望宗室全部是笨蛋,隻是這樣一來,又有點擔心合格率太高,考試的限製效果有限。


    看來,還得繼續研究。


    後宮繡花的宗室女不出意料的都過了關,大家都很高興。


    隻是樂極生悲,十七歲的韓靖王庶二子徵鍉本來已經通過了考試,內閣連封號都呈上去了,卻在三月初五日突然暴斃。他身體自來虛弱,追封漢陰王,追諡恭懷,大家哭了一場,倒也罷了。


    隻是沒有人會想到,漢陰恭懷王的死,避免了一場更大的悲劇。


    漢陰王今年才十七歲,沒達到婚齡,自然沒兒子,必須除國;但歷史上,他早在十三歲時娶了教授周恂之女為妃,結果快死的時候沒兒子,於是搞了一出無中生有,把別人的孩子抱進來當自己的孩子,後來東窗事發,不僅參與者全部被殺,王府同樣團滅。


    混淆血脈、紊亂宗室,真的是殺頭之罪。


    三月十五日,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儀式。十三歲的鄭王見滋帶著一長串宗室勛貴謝恩;但沈王世子還是沒能戴上夢寐以求的王冠,趙王的三個兒子同樣沒有達到及格線。


    當然,關於見滋到底是冊封為親王還是郡王,是有爭議的,而且聲音很大,畢竟他的父親是犯罪被禁錮的,當然三年前已經死了。


    最後還是汪舜華拍板:「見滋本係原配嫡子,其父寵妾滅妻,但他的母親韓氏受害,就算看在他母親份上,也要補償見滋。」


    見滋被冊封為鄭王,亡父亡母自然也要追封,隻是汪舜華對祁鍈觀感不好,給了個「荒」的諡號。


    晚上,前朝後宮同時舉行盛大的筵席,大家推杯換盞、其樂融融。


    永安長公主又帶著一票公主貴婦去親蠶了,完了還帶著大家去南郊騎馬遊春,回來興高采烈地說帶著姊妹們和王妃們打馬球,贏了。


    順便呈上了一堆詩詞,汪舜華看了,寫的相當不錯,摸摸女兒的腦袋:「你父皇當年嘲笑我不通詩文,沒想到你們竟成了才女,真好。」


    永安很是得意:「那是,虎父無犬女,名師出高徒。」


    四月六日,為宗室和勛貴舉辦了隆重的集體婚禮,滿朝文武傾巢而出。沈王早已娶妻趙氏,隻是迄今無出,汪舜華在後宮裏挑了兩個年輕貌美的賜給他作夫人,沈王很高興的謝恩。


    沒有親王成婚,郡王也不多。不過隱帝長女重慶公主下降永順伯薛輔,還是相當隆重的。


    歷史上,重慶公主在天順五年下嫁安陽人周景,這回隻能錯過了。不過周貴妃和重慶公主都很高興,她們不認識周景,但是薛輔有世襲的伯爵,又年少有為,即便用最苛刻的標準,也在滿分線以上。


    需要明確的是公主的待遇標準。按照國朝慣例,公主是在出嫁前兩天才能冊封,出嫁以後和駙馬每年共享兩千石的俸祿,當然也是要打折扣的;然後根據皇帝的寵愛程度賜予規模不等的莊田。


    但是景泰以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隱帝的四個女兒:重慶公主、崇德公主、廣德公主、宜興公主,世宗的三個女兒:永安公主、永順公主、永康公主都幼年冊封,其中永安三姊妹在父皇去世後進位為長公主,這七位公主都享受了實封;其中永安姊妹爹媽塞了私房錢,每年加起來有五千;重慶姐妹就隻有兩千。


    建極三年忙著削藩,公主的事沒人提,如今就擺到檯麵上了。


    汪舜華提出:「公主的俸祿標準,嫡出與親王相同,年俸一萬石;庶出與郡王相同,二千石;進位為長公主、大長公主,待遇不變。」——畢竟親王也不可能因為爹死了漲工資。


    鍾同堅決反對:「國朝定製,公主年俸兩千,從不區分嫡庶,如今怎能這樣大幅提高嫡公主的待遇?」——知道你心疼女兒,但是內帑出錢就罷了,憑什麽讓國庫出這麽多錢?


    汪舜華也很堅持:「皇子和公主都是皇帝的孩子,因何厚此薄彼?這樣不好。繁衍人口需要陰陽平衡,皇室應該率先垂範,一碗水端平。」


    ——你心疼女兒想搞權力自肥犯得著扯這麵大旗?


    不止鍾同,章綸等人也紛紛站出來反對,連於謙等閣臣也都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張懋等人則很贊成:「嫡公主乃是中宮所生,反不如庶妃所生親王,是何道理?」


    這話有點誅心了,榮王的臉有點蒼白,好歹還是站出來:「三位妹妹都是母後所生,與聖上同胞,自然與旁人不同。」


    皇帝與姐妹們感情好,一萬和二千的差別暫時感受不到,很爽快地表示:「姐姐妹妹與朕同胞,早失所怙,心實悵然;況多年在皇祖母膝前盡孝,晨昏定省,料理六宮,為母後與朕分憂,理當如此。」本站域名以變更:


    皇帝開口了,下麵不好反對,隻好恭維「聖上孝悌仁厚,友愛姊妹」雲雲。


    馬昂退了一步:「從前公主都是出閣前冊封,今後當循古禮。」


    丘浚也加了一句:「論理,皇子十歲封親王,亦當照章辦理。」


    反正自己的女兒都解決了,汪舜華也就很爽快:「既如此,今後皇女也年滿十歲再冊封。」


    口氣有所鬆動,彭時很想爭取一下:「公主未出閣前,俸祿應該隻給其半。」


    汪舜華這回不同意:「冊封公主,是因為她是皇帝的女兒;而不是因為要嫁人所以才成了公主。既然親王不會因為結婚漲工資,為什麽公主隻有結婚才能拿全俸?」


    李賢順著她說:「從前親王未就國前,隻給半俸,公主未出閣而得冊封,隻給半俸,尚有可說;如今親王冊封即給全俸,何以公主需要遲滯幾年?」


    鍾同等狠狠地瞪了一眼李賢,李賢轉過臉,無視。


    好吧,誰讓汪太後自己有三個親閨女呢?好在此外就是常德公主算嫡出,其他的都是庶出,也沒幾個,倒也養得起,而且公主不是親王,隻養一代人;另外順德公主雖然去世,但駙馬石璟還在,這個工資也要給的,當然就要打對摺。


    同時明確的還有公主的嫁妝。以常德公主為標準,當然嫡公主、長公主要多一些,最高就是寶慶公主的標準——以前是沒有的,所以寶慶公主的嫁妝比姐姐們多出很多。


    重慶公主的嫁妝外加俸祿不少;此外,汪舜華作為嬸娘,也給了添妝。因此比起其他的郡主、縣君、鄉君,格外醒目。


    沂王已經十八歲,由他親自送姐姐到公主府與姐夫完婚。


    清平侯吳璽與同樣養在宮裏的成國公朱勇遺孤曉霞,同病相憐,自來互相傾慕,汪舜華很痛快的答應了這門婚事,賞賜豐厚;平鄉伯陳政則迎娶襄城伯李珍幼女貞賢,都是忠烈之後,門當戶對。


    其實汪舜華曾經打算招陳政為駙馬,將隱帝的幼女宜興公主許給他,陳政趕緊向汪舜華求娶李貞賢,汪舜華隻得依了他。


    襄城伯家族都是外貌協會資深會員,不過哥哥因為貌醜無緣爵位,也很難說一門俊秀。貞賢的容貌並不出眾,尤其在名花如雲的後宮,好在自來青梅竹馬,雖說不上情真意切,到底知根知底,想來陳政並不會怠慢了她。


    汪舜華嘆息了一聲,陳政為了避免和隱帝係扯上關係,也算耗費心機。不過這年頭男尊女卑,同樣是伯爵家出來的,同樣忠臣之後,李貞賢進了陳家的門,就要老老實實當誥命夫人;陳政若不喜歡大老婆,可以名正言順的納妾,光是朝廷認證的就有一個,至於其他的,隻要你養得起。


    陳政是陳懷的孫子。祖父戰死於土木堡,父親陳輔襲爵,沒幾年也過世。陳政和張懋同庚,自幼養在宮裏,性格端方。歷史上鎮守兩廣十九年,熟詣夷情,雖不能殄絕草竊,也能杜絕貨賂。


    還是讓襄王帶著大家去天壽山上墳,然後去太廟和旌忠祠告祭,過了端午節,大家又收拾啟程了。汪舜華讓襄王送了一程,回頭接著商量宗室的事。


    已經定下了宗室入京定居,新封的宗室們還是回國,原因很簡單——朝廷還沒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這兩年朝廷集中精力進行土地人口清理和婦女解放,還有打擊私鹽,北京城的土木工程也不少——太倉擴建、貢院改建、宗學建設等等,實在沒有多餘的功夫了。


    好在這些事情都已經完成,但是城牆還在拉線,外城還在規劃、土地還在併購,真的不能一步到位。


    此外,宗學的書籍纂修也是個大問題。兩朝實錄到現在都還沒有修成,《永樂大典》重錄更是遙遙無期;又要抽出人去修教科書,要命的是這些書籍根本不是翰林院那幾個毛頭小子能修出來的,那就扔給集賢院,但是集賢院的老先生們身體情況怎麽樣不好說,人家還要給皇帝上課、還要參與國家大政的決策、還要培養朝廷後進;對了,這兩年地方上有事,也要讓他們拖著一把老骨頭去壓陣。


    在這種情況下,宗室們的教材遙遙無期,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


    但是這回考封暴露得太徹底,而且地方上的事情也差不多了,於是汪舜華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教材修好!


    此前其實已經出了要點大綱,但不等於目錄,怎麽出書,甚至編什麽書就要好好斟酌了。


    首先,文學的範圍是很寬廣的,就算最粗略的劃分,那也是詩和文,以下又要劃分為若幹小類,怎麽選文章就是一個問題;然後,文學不僅包括作品本身,還包括文學史,這就比較麻煩了。每代史書都有藝文誌和文苑傳,但隻是介紹重要作家和文集名,沒有係統性。現在就要編撰一部文學通史,總結文學的發展規律、各朝代的時代和文學特徵,以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此外,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都是有的,現在被合稱為「小學」,不過大家不是很感興趣,畢竟都是學治國理政的,這種東西太花時間和精力,而且用處不是很大;但是《平水韻》是要知道的,否則你就沒法寫詩詞,雖然不考你的寫作,但要考你的基本功;還有就是文論,不過有《詩品》和《文心雕龍》就夠了。


    總結起來,這部分需要四套書,一是文章選和詩詞選,二是文學通史,三是韻書、四是文論,後麵兩種有現成的,拿來就用。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樣前無古人的浩大工程,要在幾年內編出來,還要讓天下讀書人都服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侍讀學士江朝宗急的抓耳撓腮。


    比文學更麻煩的是歷史。二十三本史書在那裏擺著——現在沒有二十四史的提法,但那麽多史書,官修私修的一目了然;可這麽多書,你不可能全拿去砸,就算集賢院大學士陳循和詹事府詹事倪謙,也不敢說自己以前已經通讀過。


    好在歷朝歷代的大致脈絡還是知道的,但怎麽編排、編排些什麽就很值得商榷了,肯定不能隻把皇帝的年號之類的列上去,而要注重歷史發展的規律——這實在太抽象,太為難人,寫出來也不能服眾,那麽退而求其次,規律什麽的讓讀書人自己去探討,隻要寫出歷史發展的脈絡就行,那麽就包括朝代更迭、重大事件和典章製度,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致情況——這也是個大工程。侍講學士楊守陳同樣大喘氣。


    既然都有問題,那麽一起坐下來研究探討,順便也把禮部、詹事府、國子監的叫回來,一起商量,看怎麽來比較好。


    地理就把《寰宇通誌》拿出來刪改一下,再結合這兩年改革的進去,這個由侍讀孫賢主持就成,難度不大。


    《算學》被交給了吳敬,丘浚已經提點過,這本書編得好,就升為五品郎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