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處理意見傳到了江南,大家集體憤怒了。
在押解犯人到京的途中,無數士人跑來送行,哭天搶地的,儼然烈士上刑場,以致行人側目,輿論譁然。
偏偏還有覺得有機可趁的:不僅鹽商不滿意,商人們也很不滿意。以前自己鬧不起風浪,現在可好,讀書人出頭了,那真好,大樹底下好乘涼。
於是鹽商在糾結隊伍,普通商人就罷市,響應讀書人;這自然引發了聯動效應,各地的讀書人們團結起來,離得近的就跑去送行,有錢的還拉著親朋好友,找點人一起去,壯聲勢;離得遠的再次跑到孔廟去哭。
此外,凡在朝為官的也受到輿論的普遍抨擊,於謙、徐埕等人不須說,右都禦史程信及其子翰林侍講敏政,就被休寧程氏家族逐出家門。族長公開宣告:「程信父子為名教罪人,開除族籍。聖人門下,人人得而誅之。」
汪舜華莫名其妙,記得程信好像是河間府的,怎麽又跑到休寧去了。把他招過來一問,程家原本是休寧人。族曾祖國勝封安定伯,卻在洪武末年因為大清洗得罪,連累了祖父杜壽,發配河間;此後百年間,隻有書信往來。休寧在程信心目中,是程朱闕裏,也是洞天福地。
他父子仕途得意,族人自然沒少托關係,隻是朝廷高壓反腐,他並不敢假公濟私,確實沒給家鄉做什麽事。
汪舜華笑:「你記住,你父子是朝廷大臣,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大臣,更不是哪一地的大臣。」
她冷笑著:「如今天下姓孔的,都自稱是孔夫子後裔,果真如此嗎?孔家可是八代單傳,後來還有個孔末之亂,直係都被殺的差不多了。可如今但凡姓孔的,就自稱孔夫子的後人,不過抱聖人的大腿罷了。你父子若是高官顯爵,青史流芳,不用你說,不管是程家還是休寧,都會把你們供起來;否則,你捐資助財也好,提拔家人也罷,一旦犯了事,跑得最快的就是這些人,你別不信。」
汪舜華看著泫然欲淚的程敏政,拍拍他的肩膀:「知道李白嗎?」
大名鼎鼎的詩仙,不知道才叫見鬼!
汪舜華道:「當年李白家族獲罪,流放西域;自己不容於佞臣,賜金放還;而後因永王謀反流放夜郎,可謂生時無所容入。而千百年來,蜀人以李白為蜀產,隴西人以為隴西產,山東人以為山東產,可謂慕而爭者無數。」
她看向程敏政:「你應該學李白,灑脫一點,開闊一點。有什麽要緊呢?不就是幾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嗎?隻要你問心無愧,在乎他們做什麽?他們能決定你的前途,還是你在歷史上的地位?『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等有一天你壓風雲於萬裏,依日月於九霄,宰割天下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這點事連小挫折都算不上。你隻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以後自然有的是人來追捧你,甚至認你做祖宗;否則你再怎麽對他們推心置腹,人家隻會拿你當墊腳石。這世上有什麽是踩在巨人身上更能凸顯自己呢?」
程信帶著兒子磕頭。
隻是打發走了程信父子,汪舜華還是難掩憤怒:「這是要群起逼宮嗎?」
這時候已經端午過後,宗室各自啟程,再沒有什麽顧慮了;反倒是任由這些人鬧騰下去,無法收拾。
五月初九日,汪舜華下詔給正在南京坐鎮的成國公朱儀:「對於負隅頑抗的死硬分子,不必客氣,捉拿正法!」
各衙門出動,開始抓人。
識相的已經開始躲起來了,但還是有膽大的念著老黃曆,覺得揚名立萬的時候來了,趾高氣昂的站出來,說是我幹的,然後大罵朝廷和胥吏。勛貴們成全了大家,首先拿下了;其他人也別跑,反正朝廷給了時間的,現在想反悔?晚了!
但另外一個消息還是帶給大家震撼——正在守孝的荊王世子見瀟造反了!
是的,才不過十二歲的荊王世子見瀟造反了,估計可以刷新古今中外造反者的年齡記錄。不知道是他自己的主意,還是周圍人的慫恿,反正,就這麽造反了。
而事實上,這位小王爺確實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奇葩。
荊王是仁宗第六子荊憲王瞻堈的後人。最初封在江西建昌府,因為有次宮中有巨蛇自房梁垂到地上,就請旨離開江西,後來改到湖北蘄州。
荊王係也常出奇葩,這位荊王世子就是典型。歷史上他天順八年襲封。父親死得早,沒人約束,自然為所欲為。他在先帝孝期辦婚事,恨母親偏愛,將其關禁活活餓死,捶殺親弟都梁王朱見溥而奸其妃,活埋堂弟朱見潭而奪其妻,還殺了叔叔的妾,經常搶掠民女,甚至想要造反,不但府邸僭越規格,而且大肆聚合亡命之徒,遲遲不下葬父親,是個實打實的混帳。
雖然那是近30年後才案發的,但老娘已經被他虐死了,兩個弟弟還沒被殺——朱見溥死於成化十三年,年僅二十六歲,現在還是個小屁孩,朱見潭更是牙都沒長齊;他媽馬氏自然也還沒來得及被剃髮鞭打,用土囊壓死。
但荊王世子畢竟不是個安分的主,就算他年齡小,不懂事,身邊讓也會讓他長大——兩年前,他已經見識到了朝臣的嘴臉,考慮到馬上要考試,還是開始念書,但他不喜歡讀書,而是喜歡和一幫道士滾在一起;尤其這兩年朝野上下人心不安,他就有了大膽的想法,召集亡命之徒,製造兵甲武器,看到湖廣讀書人怨聲載道,覺得機會來了,準備把當地的守官騙進王府,逼他們聽從自己,然後正式發檄文造反。
蘄州不是首府,荊王世子年齡又小,因此誰都沒當回事,勛貴和重臣都在武昌坐鎮。
蘄州知府並不是什麽名垂青史的人物,他雖然覺得荊王世子十三歲的小屁孩能幹成屁事,但是這些日子以來,荊王世子已經接納了很多無籍遊民,也招納了很多讀書人——別的親王都到北京去了,要造反,自然還是找朱家的最好。
想到現在各省鬧得雞飛狗跳,知府大人心裏盤算著,可能汪太後真的支持不了多久?
刀橫在知府的脖子上,他也就跪了,並獻計擒拿在這裏坐鎮的都督衛穎——畢竟有個親王,朝廷還是防著的。
偏偏就是這個衛穎打碎了荊王世子的美夢。
衛穎字明德,鬆江華亭人。他父親是一代名將,歷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從薊州百戶做到都督僉事,但比他功勞更大的是名字:衛青,和漢武帝的大將軍同名。
正所謂父英子雄,衛穎自幼跟著老爹,也算槍林彈雨中摸爬滾打起來的。他有武略,也有眼光,歷史上投靠了石亨,參加了奪門之變,封宣城伯,予世券,出鎮甘肅;後來石亨敗績,因為鎮守邊關沒有事;甚至革奪門世爵,他就上書說打外藩有功,皇帝就放過了他。
這回石亨倒是找他了,他推脫自己有病,沒去,但也沒有跟朝廷報告,畢竟不知道景帝是不是真的快不行了,因此一直沒有動。
既然是頭千年的老狐狸,荊王世子這種羅琦堆裏長大的還要來玩花樣,實在不夠看;何況荊王自以為要當皇帝,對除了奉承他的道士之外的老娘弟弟都不好,何況侍衛?再說讀書人的日子不好過,侍衛的日子並不壞,買了地,娶了媳婦,日子過得好好的,憑什麽跟個混帳東西造反?再說一個十三歲的小屁孩,嘴上沒毛,能成什麽大事?
造反,是需要勇氣的,而勇氣,來源於成本和代價的性價比。
於是得到消息說有緊急情況的衛穎將計就計,安排妥當就帶兵入城,接著和侍衛們裏應外合,放了一把火,把亡命之徒一頓砍殺,接著沒怎麽費力就捉住了荊王,把全家老幼一舉拿下,自然也就清理出所有的違禁之物;順便捉住了所有前來投靠的各路人士。
居然是蓄謀已久!
沒事都會找事的衛穎豈會錯過這種好事?馬上奏報北京。汪舜華也傻了,他娘的居然早就預謀造反,不僅檄文,連龍袍和玉璽乃至登基詔書都準備好了。
——重點不是這個,重點是他才是個十三歲的孩子!
這年齡在後代連刑事責任都不用負,但明朝不講這個。
還沒等汪舜華破口大罵,朝臣就罵起來了,簡直混帳之極,不殺就沒天理了!——居然因為你媽偏心就活活把人餓死!你爹死了遲遲不下葬!就因為道士說這樣能鎮住風水,可以幫你當皇帝!
你大爺!這種混帳當了皇帝,簡直要天下大亂好嗎?
那就沒啥說的,直接扔鳳陽;荊王府宗室人口不多,連郡王都沒有,幾個弟弟年齡都還小,自然沒什麽問題。隻是因為犯了謀反的大罪,必須除國,見溥是嫡子也不管用。
但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在荊王叛亂中又捉住了一批讀書人,他們積極為荊王世子出謀劃策。
嗬嗬,整天說什麽君君臣臣,這就是君君臣臣嗎?
可以想見,直接參與者自然難逃死罪,直接送武昌開刀;但跟他們有牽扯的,尤其是全力阻攔朝廷改製的,也要全部鎖拿,也不必送刑部,刑部官員現場辦公,查實以後直接發配海南。
蘇州、南京、杭州等多地的罷市風潮已經持續了將近三個月,不能再拖了。尤其端午佳節,他們居然聚眾掀翻了蘇州府衙,知府楊貢被迫翻牆而出,狼狽而去;甚至朝廷派去處理事件的欽差被圍堵,多人被打傷;此外,從四月起,他們開始聯合拒絕使用建極製錢。
汪舜華想到了中學課本裏的那篇《五人墓碑記》,當時感動的稀裏嘩啦,以為真的是為民請命的義士,後來才知道不過是東林黨的走狗,是資本——或者說是士紳的走狗而已。
果然,太陽下麵沒有新鮮事。
六月二十四日,汪舜華下旨朱儀等人,捉拿帶頭鬧事的商會頭子,全力征剿私鹽販子。
但真正讓朝野側目的是另外一道口諭:「南直隸、浙江等省士子,不思報效,反而勾結串聯,甚至勾結匪徒,隱瞞錢糧。著南直隸、浙江兩省,暫停今年鄉試;鬆江、鎮江、溫州、嘉興、金華等府,停鄉試二科;杭州、蘇州、揚州、徽州等府,停鄉試三科,其餘州府,並江西、湖廣兩省各府,各停一科。士子當靜心反省,修身正己。」
說是口諭,是因為最後並沒有落實到聖旨上。
當天汪舜華得到江南的事情,大發雷霆,傳達了這道旨意。
朝臣震驚。
於謙等人連忙出列,跪地不起,說不可以這樣。
汪舜華語調鏗鏘:「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江南士紳不體察朝廷之艱難、百姓之困苦,卻隻為一己之私利,勾結串聯,製造聲勢,甚至驅逐命官,對抗朝廷。此而可容,孰不可恕?他們真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想想什麽是家國天下,什麽是社稷蒼生。而不是隻顧念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蠅營狗苟,慌慌張張的想要做官。這種人,就算做了官,也是朝廷百姓的禍害。」
她看了一眼於謙,到底放緩了口氣:「杭州出了安國公,又有嶽武穆的靈秀,我相信其中有不少精忠報國的,隻是被幾顆老鼠屎壞了湯。這樣吧,杭州府的禁令就取消,還有商學士,也不讓你難做,嚴州府也免了;兩省今年的秋試還舉行,隻允許這兩個府的士子參加。」
她的語氣相當嚴肅:「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朝廷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要想耗,就慢慢耗吧。」
汪舜華拂袖而去,留下一殿官員怔怔的說不出話來。
但回過神來還是要反覆進言:「開國以來,還沒有因為士子作風不端、行為不檢停止整個地區鄉試的,尤其一口氣停止三科,那就是九年!人生能有幾個九年?況且江南人文淵藪,一旦停止鄉試,導致賢士離心,那也是朝廷的損失。」
於謙也反覆陳說:「這些士子利令智昏,固然可恨,但是選人用人乃是朝廷第一等大事,非可兒戲。太後不能為了幾個士子的疏狂無知,就牽連其他所有無辜士子,這對他們來說不公平,也有傷太後親賢愛賢之名。」
汪舜華的口氣明顯鬆軟了:「正是因為江南出才子,才不能不樹立規矩,否則一個個隻想著自己,不想著朝廷,早晚也是朝廷百姓的禍患!」
於謙上言:「立身不正的畢竟隻是一小部分人,不能因為他們連累整個群體。」
李賢上言:「隻要規定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必須有當地縣衙已經完成田地清理、並且沒有拖欠錢糧的證明就行。」
汪舜華低著頭,總算開口:「好吧,就這樣辦。」
商輅上言:「現在已經快七月了,估計很多地方來不及。要不,等下一科?」
汪舜華看著他。
李賢趕緊上奏:「以臣之見,不如把這幾個省的考期延遲到十月,全部由朝廷派遣考試官。以示公允。」
果然,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汪舜華加了一句:「從今以後,各省鄉試也是如此,必須有府縣的納稅證明,才能報名參加考試。以後會試前,已經完成清理的各省士子,都必須拿著納稅證明到禮部報到。膽敢包庇縱容,一律嚴辦。」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以如今的田賦為標準,土地就算他現在實際有的,從建極改元開始算,補齊了,才準進考場。以後士子若有拖欠錢糧的,不分欠數多寡,皆革去功名出身,永不敘用;現任官員,皆罷職不用。」
在押解犯人到京的途中,無數士人跑來送行,哭天搶地的,儼然烈士上刑場,以致行人側目,輿論譁然。
偏偏還有覺得有機可趁的:不僅鹽商不滿意,商人們也很不滿意。以前自己鬧不起風浪,現在可好,讀書人出頭了,那真好,大樹底下好乘涼。
於是鹽商在糾結隊伍,普通商人就罷市,響應讀書人;這自然引發了聯動效應,各地的讀書人們團結起來,離得近的就跑去送行,有錢的還拉著親朋好友,找點人一起去,壯聲勢;離得遠的再次跑到孔廟去哭。
此外,凡在朝為官的也受到輿論的普遍抨擊,於謙、徐埕等人不須說,右都禦史程信及其子翰林侍講敏政,就被休寧程氏家族逐出家門。族長公開宣告:「程信父子為名教罪人,開除族籍。聖人門下,人人得而誅之。」
汪舜華莫名其妙,記得程信好像是河間府的,怎麽又跑到休寧去了。把他招過來一問,程家原本是休寧人。族曾祖國勝封安定伯,卻在洪武末年因為大清洗得罪,連累了祖父杜壽,發配河間;此後百年間,隻有書信往來。休寧在程信心目中,是程朱闕裏,也是洞天福地。
他父子仕途得意,族人自然沒少托關係,隻是朝廷高壓反腐,他並不敢假公濟私,確實沒給家鄉做什麽事。
汪舜華笑:「你記住,你父子是朝廷大臣,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大臣,更不是哪一地的大臣。」
她冷笑著:「如今天下姓孔的,都自稱是孔夫子後裔,果真如此嗎?孔家可是八代單傳,後來還有個孔末之亂,直係都被殺的差不多了。可如今但凡姓孔的,就自稱孔夫子的後人,不過抱聖人的大腿罷了。你父子若是高官顯爵,青史流芳,不用你說,不管是程家還是休寧,都會把你們供起來;否則,你捐資助財也好,提拔家人也罷,一旦犯了事,跑得最快的就是這些人,你別不信。」
汪舜華看著泫然欲淚的程敏政,拍拍他的肩膀:「知道李白嗎?」
大名鼎鼎的詩仙,不知道才叫見鬼!
汪舜華道:「當年李白家族獲罪,流放西域;自己不容於佞臣,賜金放還;而後因永王謀反流放夜郎,可謂生時無所容入。而千百年來,蜀人以李白為蜀產,隴西人以為隴西產,山東人以為山東產,可謂慕而爭者無數。」
她看向程敏政:「你應該學李白,灑脫一點,開闊一點。有什麽要緊呢?不就是幾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嗎?隻要你問心無愧,在乎他們做什麽?他們能決定你的前途,還是你在歷史上的地位?『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等有一天你壓風雲於萬裏,依日月於九霄,宰割天下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這點事連小挫折都算不上。你隻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以後自然有的是人來追捧你,甚至認你做祖宗;否則你再怎麽對他們推心置腹,人家隻會拿你當墊腳石。這世上有什麽是踩在巨人身上更能凸顯自己呢?」
程信帶著兒子磕頭。
隻是打發走了程信父子,汪舜華還是難掩憤怒:「這是要群起逼宮嗎?」
這時候已經端午過後,宗室各自啟程,再沒有什麽顧慮了;反倒是任由這些人鬧騰下去,無法收拾。
五月初九日,汪舜華下詔給正在南京坐鎮的成國公朱儀:「對於負隅頑抗的死硬分子,不必客氣,捉拿正法!」
各衙門出動,開始抓人。
識相的已經開始躲起來了,但還是有膽大的念著老黃曆,覺得揚名立萬的時候來了,趾高氣昂的站出來,說是我幹的,然後大罵朝廷和胥吏。勛貴們成全了大家,首先拿下了;其他人也別跑,反正朝廷給了時間的,現在想反悔?晚了!
但另外一個消息還是帶給大家震撼——正在守孝的荊王世子見瀟造反了!
是的,才不過十二歲的荊王世子見瀟造反了,估計可以刷新古今中外造反者的年齡記錄。不知道是他自己的主意,還是周圍人的慫恿,反正,就這麽造反了。
而事實上,這位小王爺確實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奇葩。
荊王是仁宗第六子荊憲王瞻堈的後人。最初封在江西建昌府,因為有次宮中有巨蛇自房梁垂到地上,就請旨離開江西,後來改到湖北蘄州。
荊王係也常出奇葩,這位荊王世子就是典型。歷史上他天順八年襲封。父親死得早,沒人約束,自然為所欲為。他在先帝孝期辦婚事,恨母親偏愛,將其關禁活活餓死,捶殺親弟都梁王朱見溥而奸其妃,活埋堂弟朱見潭而奪其妻,還殺了叔叔的妾,經常搶掠民女,甚至想要造反,不但府邸僭越規格,而且大肆聚合亡命之徒,遲遲不下葬父親,是個實打實的混帳。
雖然那是近30年後才案發的,但老娘已經被他虐死了,兩個弟弟還沒被殺——朱見溥死於成化十三年,年僅二十六歲,現在還是個小屁孩,朱見潭更是牙都沒長齊;他媽馬氏自然也還沒來得及被剃髮鞭打,用土囊壓死。
但荊王世子畢竟不是個安分的主,就算他年齡小,不懂事,身邊讓也會讓他長大——兩年前,他已經見識到了朝臣的嘴臉,考慮到馬上要考試,還是開始念書,但他不喜歡讀書,而是喜歡和一幫道士滾在一起;尤其這兩年朝野上下人心不安,他就有了大膽的想法,召集亡命之徒,製造兵甲武器,看到湖廣讀書人怨聲載道,覺得機會來了,準備把當地的守官騙進王府,逼他們聽從自己,然後正式發檄文造反。
蘄州不是首府,荊王世子年齡又小,因此誰都沒當回事,勛貴和重臣都在武昌坐鎮。
蘄州知府並不是什麽名垂青史的人物,他雖然覺得荊王世子十三歲的小屁孩能幹成屁事,但是這些日子以來,荊王世子已經接納了很多無籍遊民,也招納了很多讀書人——別的親王都到北京去了,要造反,自然還是找朱家的最好。
想到現在各省鬧得雞飛狗跳,知府大人心裏盤算著,可能汪太後真的支持不了多久?
刀橫在知府的脖子上,他也就跪了,並獻計擒拿在這裏坐鎮的都督衛穎——畢竟有個親王,朝廷還是防著的。
偏偏就是這個衛穎打碎了荊王世子的美夢。
衛穎字明德,鬆江華亭人。他父親是一代名將,歷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從薊州百戶做到都督僉事,但比他功勞更大的是名字:衛青,和漢武帝的大將軍同名。
正所謂父英子雄,衛穎自幼跟著老爹,也算槍林彈雨中摸爬滾打起來的。他有武略,也有眼光,歷史上投靠了石亨,參加了奪門之變,封宣城伯,予世券,出鎮甘肅;後來石亨敗績,因為鎮守邊關沒有事;甚至革奪門世爵,他就上書說打外藩有功,皇帝就放過了他。
這回石亨倒是找他了,他推脫自己有病,沒去,但也沒有跟朝廷報告,畢竟不知道景帝是不是真的快不行了,因此一直沒有動。
既然是頭千年的老狐狸,荊王世子這種羅琦堆裏長大的還要來玩花樣,實在不夠看;何況荊王自以為要當皇帝,對除了奉承他的道士之外的老娘弟弟都不好,何況侍衛?再說讀書人的日子不好過,侍衛的日子並不壞,買了地,娶了媳婦,日子過得好好的,憑什麽跟個混帳東西造反?再說一個十三歲的小屁孩,嘴上沒毛,能成什麽大事?
造反,是需要勇氣的,而勇氣,來源於成本和代價的性價比。
於是得到消息說有緊急情況的衛穎將計就計,安排妥當就帶兵入城,接著和侍衛們裏應外合,放了一把火,把亡命之徒一頓砍殺,接著沒怎麽費力就捉住了荊王,把全家老幼一舉拿下,自然也就清理出所有的違禁之物;順便捉住了所有前來投靠的各路人士。
居然是蓄謀已久!
沒事都會找事的衛穎豈會錯過這種好事?馬上奏報北京。汪舜華也傻了,他娘的居然早就預謀造反,不僅檄文,連龍袍和玉璽乃至登基詔書都準備好了。
——重點不是這個,重點是他才是個十三歲的孩子!
這年齡在後代連刑事責任都不用負,但明朝不講這個。
還沒等汪舜華破口大罵,朝臣就罵起來了,簡直混帳之極,不殺就沒天理了!——居然因為你媽偏心就活活把人餓死!你爹死了遲遲不下葬!就因為道士說這樣能鎮住風水,可以幫你當皇帝!
你大爺!這種混帳當了皇帝,簡直要天下大亂好嗎?
那就沒啥說的,直接扔鳳陽;荊王府宗室人口不多,連郡王都沒有,幾個弟弟年齡都還小,自然沒什麽問題。隻是因為犯了謀反的大罪,必須除國,見溥是嫡子也不管用。
但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在荊王叛亂中又捉住了一批讀書人,他們積極為荊王世子出謀劃策。
嗬嗬,整天說什麽君君臣臣,這就是君君臣臣嗎?
可以想見,直接參與者自然難逃死罪,直接送武昌開刀;但跟他們有牽扯的,尤其是全力阻攔朝廷改製的,也要全部鎖拿,也不必送刑部,刑部官員現場辦公,查實以後直接發配海南。
蘇州、南京、杭州等多地的罷市風潮已經持續了將近三個月,不能再拖了。尤其端午佳節,他們居然聚眾掀翻了蘇州府衙,知府楊貢被迫翻牆而出,狼狽而去;甚至朝廷派去處理事件的欽差被圍堵,多人被打傷;此外,從四月起,他們開始聯合拒絕使用建極製錢。
汪舜華想到了中學課本裏的那篇《五人墓碑記》,當時感動的稀裏嘩啦,以為真的是為民請命的義士,後來才知道不過是東林黨的走狗,是資本——或者說是士紳的走狗而已。
果然,太陽下麵沒有新鮮事。
六月二十四日,汪舜華下旨朱儀等人,捉拿帶頭鬧事的商會頭子,全力征剿私鹽販子。
但真正讓朝野側目的是另外一道口諭:「南直隸、浙江等省士子,不思報效,反而勾結串聯,甚至勾結匪徒,隱瞞錢糧。著南直隸、浙江兩省,暫停今年鄉試;鬆江、鎮江、溫州、嘉興、金華等府,停鄉試二科;杭州、蘇州、揚州、徽州等府,停鄉試三科,其餘州府,並江西、湖廣兩省各府,各停一科。士子當靜心反省,修身正己。」
說是口諭,是因為最後並沒有落實到聖旨上。
當天汪舜華得到江南的事情,大發雷霆,傳達了這道旨意。
朝臣震驚。
於謙等人連忙出列,跪地不起,說不可以這樣。
汪舜華語調鏗鏘:「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江南士紳不體察朝廷之艱難、百姓之困苦,卻隻為一己之私利,勾結串聯,製造聲勢,甚至驅逐命官,對抗朝廷。此而可容,孰不可恕?他們真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想想什麽是家國天下,什麽是社稷蒼生。而不是隻顧念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蠅營狗苟,慌慌張張的想要做官。這種人,就算做了官,也是朝廷百姓的禍害。」
她看了一眼於謙,到底放緩了口氣:「杭州出了安國公,又有嶽武穆的靈秀,我相信其中有不少精忠報國的,隻是被幾顆老鼠屎壞了湯。這樣吧,杭州府的禁令就取消,還有商學士,也不讓你難做,嚴州府也免了;兩省今年的秋試還舉行,隻允許這兩個府的士子參加。」
她的語氣相當嚴肅:「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朝廷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要想耗,就慢慢耗吧。」
汪舜華拂袖而去,留下一殿官員怔怔的說不出話來。
但回過神來還是要反覆進言:「開國以來,還沒有因為士子作風不端、行為不檢停止整個地區鄉試的,尤其一口氣停止三科,那就是九年!人生能有幾個九年?況且江南人文淵藪,一旦停止鄉試,導致賢士離心,那也是朝廷的損失。」
於謙也反覆陳說:「這些士子利令智昏,固然可恨,但是選人用人乃是朝廷第一等大事,非可兒戲。太後不能為了幾個士子的疏狂無知,就牽連其他所有無辜士子,這對他們來說不公平,也有傷太後親賢愛賢之名。」
汪舜華的口氣明顯鬆軟了:「正是因為江南出才子,才不能不樹立規矩,否則一個個隻想著自己,不想著朝廷,早晚也是朝廷百姓的禍患!」
於謙上言:「立身不正的畢竟隻是一小部分人,不能因為他們連累整個群體。」
李賢上言:「隻要規定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必須有當地縣衙已經完成田地清理、並且沒有拖欠錢糧的證明就行。」
汪舜華低著頭,總算開口:「好吧,就這樣辦。」
商輅上言:「現在已經快七月了,估計很多地方來不及。要不,等下一科?」
汪舜華看著他。
李賢趕緊上奏:「以臣之見,不如把這幾個省的考期延遲到十月,全部由朝廷派遣考試官。以示公允。」
果然,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汪舜華加了一句:「從今以後,各省鄉試也是如此,必須有府縣的納稅證明,才能報名參加考試。以後會試前,已經完成清理的各省士子,都必須拿著納稅證明到禮部報到。膽敢包庇縱容,一律嚴辦。」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以如今的田賦為標準,土地就算他現在實際有的,從建極改元開始算,補齊了,才準進考場。以後士子若有拖欠錢糧的,不分欠數多寡,皆革去功名出身,永不敘用;現任官員,皆罷職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