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龐大的群體,自然生老病死都是常態。事實上,一些人可能剛建檔就撒手而去,那麽檔案就要移交。


    移交到哪裏?肯定是國史館,但翰林院就那麽大,真的放不下。


    不僅是人事檔案,還有每年朝廷的各類檔案文書,都要妥善存放。


    汪舜華同意了這個提議,下旨翰林院會同戶部、工部商量。


    「金匱石室」製度古已有之。所謂金匱,就是銅製的櫃子;所謂石室,就是用石頭砌築的房子,其目的均是為了防火,讓珍貴檔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


    汪舜華直接圈定了地點,當然規模更加宏大。不僅以後皇帝的實錄修成以後要送此存檔;中央和地方每年編撰年鑑,連同當年所有製敕誥詔以及官員奏疏、考核、答卷等各項資料,逐一編號造冊,送正本到此存檔;副本存翰林院,以備平時查用。以後重錄《永樂大典》、編修《四庫全書》以及其他大型書目,也要將正本送此存檔;此外,宗室玉牒存放於此;至於賞賜功臣的丹書鐵券,也要存放在此。


    蒯祥和丘浚等幾經討論,最後呈上了方案。還是在承天門東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占地30畝,建築麵積12畝。主殿坐北朝南,通體為石屋。其台基、牆壁均由磚石砌成,門窗、梁坊和鬥拱等傳統上應該用木料的地方也用的是仿木石料。殿內大廳無梁無柱,南北牆厚為2.2米,東西牆厚為3.8米。地麵築有1.8米高的石台,其中有302個金匱石室,為首的兩間,供奉歷代皇帝像,存放累朝皇帝的實錄、聖訓;其餘每間屋子排列2餘個外包銅皮雕龍的樟木櫃,具有防火、防潮、防蟲、防黴的特點,且冬暖夏涼,溫度相對穩定,極宜保存檔案文獻。


    放下筆,汪舜華非常懷念從前的檔案數位化。


    可惜,隻有懷念了。


    城牆就隻有過兩年再動工了。


    考慮到接近前線和整體效果,還是採用磚包土的取巧方式,就是用花崗石作基礎,中間用土與碎磚摻雜夯實,城牆內外兩麵用每塊80公斤重的城牆磚,在磚縫裏加上桐油、糯米汁和石灰汁,這樣的城牆非常牢固。裏子麵子銀子都好說,群臣也沒什麽話。


    主要是燒城牆磚是很費力的一件事,當年修南京城都動用了五省一百二十縣來燒,這回工程量大得多,得省著用。之前實在沒辦法,還設想過搞成凸字形,現在不用,直接回字形!


    隻是汪舜華想起看穿越小說的時候,經常提到古代城牆和堤壩都是用糯米做黏合材料,當然窮地方隻能用土堤,比豆腐渣還豆腐渣,新聞裏還報導過南京城牆堅固,就是因為用糯米汁築城,沒想到居然是真的。


    北京城可以這麽搞,其他小地方還是水泥混凝土比土堤靠譜。但是水泥怎麽燒呢?


    汪舜華撓撓頭,覺得老這麽等也不行;低下頭,看了眼最新的北京規劃圖,深吸了一口氣。


    宮城南北長120米,東西寬320米,麵積0.32平方公裏;皇城南北長2.38公裏,東西寬2.8公裏,麵積2.83平方公裏;內城周長28.8公裏,麵積38.83平方公裏;新設計的外城往南包住了先農壇和天壇,那麽其他方向也就是這個寬度,大約3.8公裏,比嘉靖時的稍微還寬200米,畢竟不想直接把這兩個重要的建築物抵攏城牆;另外南北稍微拉伸一下,讓整個城市更接近正方形。


    這樣算下來,整個北京城東西將達18公裏,南北12公裏,周長88公裏,比南京多了一半,麵積210平方公裏。


    按照這個方案,北京將超越唐長安城的82平方公裏成為歷史第一。


    當然,現在沒有公裏、也沒有千米的說法,根據考證,明代一裏為210.8米,跟後世差不太多。


    嘉靖方案規劃外城長30裏,隻是後來實在拿不出錢來,隻能做南邊一段,內外城麵積合計為20.02平方公裏,從而讓北京超越南京,成為歷史上僅次於唐長安城、北魏洛陽城的第三大首都。


    在場的重臣都覺得這個規模實在太過於宏偉,擔心大興土木惹得朝野不安。但是汪舜華擺手:「第一,作這件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十年不行、二十年,不要貪大求快;第二,全部動用庫銀,絕不加派賦稅,徭役就別提——已經取消了。」


    下麵這才不說話了,又不是馬上上馬,就先這樣吧,說不定修著修著,發現沒錢,汪太後就主動放棄了。


    他們不知道汪舜華是見過世麵的。後代北京以建成區1228平方公裏的麵積隻能屈居第二,上海建成區1823平方公裏的麵積才能稱雄,但即便如此,近2倍於原有京城的麵積也足夠君臣目眩神馳了。


    當然,嘉靖版北京外城牆其實是比較坑爹的,原有設計被直接縮水四分之三不說,就是建成的城牆,質量也隻能說差強人意,很難達到屏障的作用。


    還是因為錢的問題。


    現在當然也缺錢,但這兩年財政狀況改善,汪舜華又一心想把北京打造成世界一流大都會,當然明麵的理由是鞏固北京的首都地位,確保北方半壁江山;因此白圭隻能堅持高標準設計建造,最直觀的就是外牆要比內牆高,禦敵於門外。


    當然,就算白圭想偷工減料,他也不敢作妖;否則不用孫原貞開罵,右都禦史程信就要冷嘲熱諷:「你到底是弄花架子糊弄人浪費朝廷的錢,還是真想起到防禦的作用不讓百姓生活在韃子的威脅之下?或者就是想讓將士們出去血拚再來一把北京保衛戰?」


    白圭大罵:「明明是兵部尚書無能,才導致敵軍入寇。」


    不過程信聳聳肩,他又不是兵部尚書,隻是孫原貞的臉色就很好看。


    白圭看了一眼於謙,覺得胃疼,隻能忍氣吞聲去找蒯祥弄圖紙。


    看看工程量有多大,就知道白圭為什麽喘不過氣。


    汪舜華很滿意,先就這樣,現在是農業社會,和後代不能比。現在水旱災害嚴重,糧食安全警鍾長鳴,雖然現在進口很多,但是有備無患,不能浪費!


    現在方案過了,戶部的第一筆款子200萬兩也到位,白圭一聲令下,各個項目幾乎同時上馬,工部官員一人監督一個工地,攤子就這樣鋪開了。


    當然,能這樣順利開工,和白圭的狐狸屬性有關。去年北方地區土地清理,有很多地主煽動農民鬧事的,一些是流氓——這種堅決打死,一些是流民,這些就需要好好安置了。他很有先見之明的去召集這些新安置的流民做工。這些人剛得了土地,雖然免了租稅,但是眼下還得吃救濟——以前這樣的工程都是徭役,百姓要做工不說,還得自帶幹糧,所以大興土木一直是大忌;現在不一樣,不僅朝廷管飯,每月還有一兩銀子,雖然不多,但對於小百姓那也不少了,何況男女都要,當然女的隻有一半——主要是去煮飯洗衣服什麽的。所以大家都爭著來,哪怕不那麽困苦的都來。


    白圭確實是個人才,他這一番搗鼓,將近20萬吃救濟的新安置農民就成了建築工人,開始在幾個採石場準備石料、去江南華南採集樹木或者燒牆磚煉造琉璃瓦什麽的;現在全麵鋪開,石料廠、琉璃廠、運輸隊什麽的不說,光是各工地一線施工人員就差不多10萬,想想什麽概念!


    原來在工部也可以找到指揮千軍萬馬的感覺,白圭得意地想。


    有錢真好,以前想都不敢想。


    當然畢竟農業社會,白圭還是很貼心的;平時假期什麽的就免了,反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會點燈讓你幹活;但農忙時節還讓大家回去,播種收割什麽都不少,當然除草什麽的就真顧不上了,期間工資照發——當然這隻能針對順天府的,遠的就真的沒辦法。


    對於這種行為,汪舜華很是支持,工程項目固然要緊,農業才是根本。她覺得白圭雖然跟程信較勁,但原則立場不含糊,識大體、顧大局,很好,這才是大臣風範;戶部和其他部門也沒有表示反對;甚至連程信也覺得這孫子人不錯,懂得體恤百姓;連一向喜歡雞蛋裏挑骨頭的言官也沒有罵聲,雖然罵大興土木是免不了的。


    ——白圭和程信氣場不合。歷史上都曾是兵部侍郎,兩人一向看對方不順眼、怎麽別扭怎麽來。兩人曾經同時擔任兵部尚書,加上關係不好,互相給對方上眼藥使絆子,讓皇帝不勝其煩。於是把程信派到南京養老,隔著千裏還整天彈劾白圭;白圭也好不了哪去,守喪期間還上表彈劾程信。


    程信的長子程敏政,歷史上是成化二年榜眼,官至禮部右侍郎,卒贈尚書;白圭次子白鉞,字秉德,成化二十年榜眼,官禮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諡文裕。


    ——果然是相殺相愛一輩子的好基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