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宗室,各部門都投入了緊張的工作,現在各省忙得熱火朝天,朝廷同樣忙的水深火熱,當然最忙的就是戶部尚書年富和工部尚書白圭。


    自從建極三年以後,戶部就很忙——忙著數錢。按照最新的標準,田每頃納米12石,折銀8兩。現在土地清理還沒完成,洪武年間能有880萬頃土地,如今應該隻多不少,減去隱藏的、免稅的,承稅田應該至少300萬頃,那麽全國田賦每年應該是1億石左右,自然遠勝景泰七年的2300萬石,但是人丁、雜稅、徭役等項全部包括在內,這也意味著以後朝廷的支出將大幅加劇,尤其將全國的衙役納進來,隻此一項每年就要多出近8000萬石的支出;此外一旦有重要的工程上馬,光是人工費就高的驚人。


    當然,朝廷還有其他的收入來源,鹽稅、茶稅相加,估計每年能有1000萬兩——此前每年能拿有300萬兩就謝天謝地了。當時丘浚拿著《食貨誌》在朝堂上質問:「唐朝僅從兩淮地區每年就可得鹽利200萬緡,宋朝幹道末年的鹽、酒、茶三項收入2382萬貫,那可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如果我朝的疆域人口大大超過宋朝,每年鹽茶相加,還不到280萬兩,到底是怎麽回事?」


    劉健剛斥責:「這種話你也說得出口,你這是與民爭利!」


    丘浚馬上扔掉帽子,懟回去:「我有什麽不能說出口的?合著商人的錢是錢,農民的錢就不是錢,朝廷的錢就不是錢?口口聲聲為生民請命,到底是在為奸商刁民說話,還是在為朝廷百姓辦事?」


    劉健不吱聲了。


    汪舜華在心裏大大的為丘浚點了個贊。


    當然在場的人並不知道,每年不到300萬並不是過分,因為到了以後的嘉靖萬曆年間,官商勾結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當時每年鹽茶稅等稅總額不過320萬兩,最高也不過338萬兩。


    茶課名存實亡。絕大部分地區仍然沿用寶鈔來評估地方稅額,折成白銀時,稅額簡直到了就是來搞笑的:雲南13兩,浙江約為2兩。


    當然,追本溯源,還是要找到太祖皇帝頭上,他老人家苦出身,見不得兒孫吃苦,也見不得百姓吃苦,卻忽略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洪武初規定,「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其中還有官吏因為想辦法收足商稅被貶官甚至打板子的例子——既然多做多錯,下麵誰會吃飽了撐著去收稅?誰不想得個寬容厚道的好名聲?


    然而皇帝的寬容厚道並沒有換來商人的投桃報李。哪怕到了萬曆年間,他們還拿著早就成為廢紙的寶鈔來納稅,甚至勾結官員反對朝廷加派賦稅,說的冠冕堂皇,不過就是自己鐵公雞一毛不拔而已。


    ——所以清朝入關後,江南一撥兒人忙著反清復明,復什麽明?復的是那個朱明王朝嗎?不是,是那個可以隨意偷稅漏稅、可以隨意辱罵皇帝的時代!


    按照考證,北宋時,兩稅尚占82%,但至南宋,已降至38%。與此同時,商稅急遽增長,構成了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而包括商稅在內的非農業稅,也就占據了財政收入的大部分。北宋皇祐治平年間,商稅比重不過20%左右,及南宋紹興、幹道之交,僅茶鹽榷貨一項即占21%,連同經製錢、總製錢,非農業稅達31%強。而至淳熙、紹熙年間,茶、鹽酒等坑冶榷貨已達82%強,非農業稅更達82.3%。


    ——明朝,卻是最貧苦的農民承擔了最多的賦稅,還要承擔因為讀書人和勛貴免稅而投獻土地造成的虧空,所以在崇禎聽信東林黨人減免商業稅改徵農業稅後不得不反——從這個意義上說,魏忠賢比東林黨人高尚有底線的多!


    真正是苦了朝廷百姓,肥了奸商刁民!


    現在汪太後主抓的就是工商稅和關稅。她曾經在朝堂上質問反對派劉健等人:「知不知道呂不韋?」


    廢話,大名鼎鼎的仲父,《呂氏春秋》的編撰者,不知道才叫見鬼!


    「呂不韋有個典故,叫奇貨可居。農夫辛勤耕作,不過勉強豐衣足食;而那些商人,卻可輕鬆獲利百倍。你們不在商稅上做文章,卻盯著田賦,真的就是重農抑商嗎?」


    劉健不敢吱聲。


    這兩年來,朝廷加大對偷稅漏稅的打擊力度,輕的抄家流放,重的砍頭,現在江南地區正鬧騰著,但是汪太後決心已下,即便宗室在京,還是把勛貴重臣全部派了下去。估計是真的胳膊擰不過大腿,現在主要還是追繳歷史欠債,數額太大,不便透露,以後每年工商稅估計有一千萬以上的進帳,關稅頭年收了十萬兩,去年也不過三四十萬,以後估計在一百萬兩左右,主要是大家都通過運輸糧食免稅——肯定其中不少是國內的冒充國外的,但是朝廷現在沒有力氣查證,要過幾年才能動手,到那時候估計每年能收二三百萬;此外還有礦產稅之類的雜稅。


    戶部有了錢,尚書侍郎走路的腰杆子也硬了,否則哪有那麽多錢海外收購糧食?更別提此次宗室進京的大手筆,那都是要錢的!


    當然,錢多了,糧食多了,也會帶來很多甜蜜的煩惱,首先就是數錢的人不夠——戶部上上下下就那麽點人,真的不夠用,尤其這兩年非正常收入比較多,都集中在年底,不過這也不算事,反正各部門有識數的人,搬錢什麽的就找禁軍幫忙,當然被大罵了一通「與民爭利」之類的是免不了的,不過大家都沒理會;然後是倉庫不夠用。沿海的幾個港口要建倉庫,京城的舊太倉也快堆滿了,那就興建新太倉。


    新太倉的位置早就選好了,就在城東北南居賢坊內,離舊太倉不遠,一起動工興建的還有海運倉,歷史上隔著幾條街,但是現在不一樣,倉儲需求量大,所以戶部撥了大筆銀子進行拆遷,把三個大倉庫連在一起;此外,黃華坊的祿米倉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沿海的港口更不用說。


    戶部覺得這筆錢花得很高興,連白圭也覺得很痛快。


    與此同時,宗學的選址也不能再耽誤,考慮到現有的賓館,白圭覺得還是充分利用起來比較好。留下的藩王不多,十王府就能塞下——話說在重建承天門的時候,汪太後下旨把以前的郕王府改建成重華宮,這樣以後藩王進京,也不能居住。這也不是什麽大工程,這裏一直有人維護保養,隻是把綠色琉璃瓦換成黃色琉璃瓦而已。


    郡王住在諸王館和會同中館、東館,也住了一部分將軍,其他的住西館、北館,當然這是理論上的,實際上一家人肯定要住一起,隻有旁支才單獨住。


    西館旁邊是王恭廠,說是鑄鍋的,其實是造火藥的,危險很大,白圭認為應該搬到城外,汪舜華一聽,馬上上了發條——王恭廠大爆炸太他媽有名了,尤其網上傳得神乎其神的,她這半個歷史盲都聽說過;那麽就在東館附近修建宗學,這裏達官貴人不是很多,拆遷的難度不算大,於是整個一片被徹底拆幹淨。北抵東長安街、南靠內城城牆,東臨崇文門裏街,西達南薰坊。約占紫禁城四分之三的麵積,紫禁城號稱1111.8間屋子,實際8820多間。因此,修8000間屋子還真是綽綽有餘;當然現在學生還不到一千人,根本用不了那麽多。隻是考慮到宗室人口繁衍,還有以後勛貴文臣的孩子也可以進去讀書,此外就是把地圈起來,把綠化率提高一點,主要是趁著現在人不多,地價不貴趕緊搞定。


    白圭心裏罵:「國子監上萬人,地方才多大!」可是沒辦法,你就算讓宗室睡通鋪,也不能太擠,最多四人間,每間20平米左右。裏頭是臥室,外頭是書房;北京地區床太冷,這年頭沒暖氣,要是烤火一氧化碳中毒甚至一燒一大片就不好了,不能學後代大學那種上床下桌的樣式,隻能盤火炕。


    這時候就不管近支遠支了,畢竟宮裏還有學堂,選擇優秀的確切的說是王位繼承人和特別優秀的宗室陪太子讀書。


    另外教室什麽的不用說,國子監的教室在那裏擺著,原樣搬過來就行;食堂什麽的一樣,大家吃大鍋飯,當然有錢可以出去吃,但禁止在宿舍開火——主要是預防走水。


    紫禁城占地3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約18萬平方米;宗學占地約8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約20萬平方米,緊湊很多。


    地方定下來,白圭也就放心大半;蒯祥的設計很用心,考慮到美觀和實用的雙重功能,參考現有廂房的格局但又不同。全部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三個主建築,琉璃牌樓、崇文閣——用來供奉孔子兼領導辦公,另外太後皇帝經常會來視察宗學,就要在這裏停留,甚至講課,汪太後好為人師,喜歡訓話,大家都知道;前麵有個大露台,用來集合開大會;文源閣——藏書樓、本來打算弄個泮池,可惜沒有水,就算了;三座建築之間,兩邊廊房八十間,用來做教師的辦公室、醫務室以及庫房;其中十二間屋子空著,用來上才藝課程,主要是琴棋書畫,雖然不考,但在這麽高大上的地方讀幾年書,連文人四事都不會,皇帝丟不起這個臉。廊房退後一丈,東邊一排廂房是食堂。


    進琉璃牌樓往東,過了食堂走兩丈之地,三十六間教室分成三排,照國子監的例,取名率性堂、誠心堂、崇誌堂;往北和崇文閣露台的一片,作為校場,再往北就是宿舍。中軸線以西是同樣的布局,隻是以東西來區分;教室喚作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


    靠近外牆的廂房和南房就給老師和校工做宿舍。


    台階用條石,各建築不一樣,但都在六階以上,崇文閣最高,雙層十六步台階,高一丈五,漢白玉欄杆和石雕獸頭都有,但沒有用龍,畢竟皇帝不常來。雖然不能和奉天殿的丹陛相比,但崇文閣本身也不能和奉天殿相比,用的是王府正殿的規製,前殿七間,進深三間,看上去倒稱得崇文閣更壯麗。


    房梁肯定不能用金絲楠木,太金貴了,用不起,紫禁城也隻有奉天殿捨得用;清朝重建太和殿,隻能用鬆木,好在其他的木料都是有的。這兩年開海,南洋各種好木料進口不少,黃花梨、紫檀木、雞翅木、鐵力木都有,不過都用來做家具。蒯祥和木工們反覆斟酌,除了大殿用了香楠,其他房舍要統一風格,採用杉木,這也是宮廷廟宇最常用的大料,上麵蓋青色琉璃瓦,外頭還是刷白後刷漆,然後彩繪。


    總的來說,結構合理、布局緊湊,樓間距也不小,中間不用高大樹木,而用花草,寬敞整潔明亮,整整齊齊;可惜當時沒有選在明時坊,否則利用泡子河做活水園林,那是相當優美。


    襄王很滿意,他知道北京米貴,要在內城,要照顧宗室的身份,而且大的木料現在不好找,這已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於是同意了這個設計,汪舜華也同意了,那就沒啥說的,開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