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是在極其火熱的氣氛中迎來建極四年的。
但隻有汪舜華知道,這一年,自己將麵臨從政生涯最大最艱巨的考驗。
今年有武舉的殿試、要清理全國的土地人口;下半年宗室要進京朝賀,同時要準備明年的襲爵資格考試,可以說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爭分奪秒、抓緊時間。
因此,朝臣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交接,就投入了新的工作;甚至春節期間也不能停頓——去年底說財政預算,那幾天肯定是整不出結果的,這時候就要商定了。
年富忙的昏頭腦漲。他剛進京,也不清楚之前君臣隻見商量的那些事,反倒是於謙提醒他:「戶部做預算的時候,要把各級政府攢造魚鱗黃冊和後湖黃冊庫的管理經費算上去,太後去年答應了。」
年富以手加額,覺得趕上了好時間。
汪舜華也不能清閑,整天忙裏忙外。
隻是看著年終,想了想,還是去了趟清寧宮。清寧宮似乎和往常沒有多大的區別,隻是沒有往年的人來人往,顯得有點冷清,連暖廊上的各種鳥雀也怏怏的閉上嘴,不再聒噪。
太皇太後正在念佛,聽說汪太後到了。她愣了一下,回頭一看,汪舜華也正看著她。
幾個月不見,太皇太後老了不少,就算所有供奉如舊,但心裏的抑鬱仍然是不可排解的;汪舜華也消瘦憔悴了不少,連白頭髮都有點明顯了。
雙方都在心裏發出一聲嘆息。
到底是汪舜華先開了口:「這幾個月,母後還好嗎?」
太皇太後閉了眼睛,不說話。
汪舜華嘆氣:「孩子們都很想你。」
太皇太後睜開眼:「孩子們都好嗎?」
汪舜華點頭:「還好。永安永順讀書之餘,正跟著尚宮學著料理宮務;榮王和齊王也跟著皇帝到武英殿進學;永康也跟著姐姐們開始念書了。」
太皇太後閉了眼睛:「外頭還好嗎?」
汪舜華道:「還好,削藩的事情已經落定了,勛貴們也安心了,北直隸的土地清理完成,今年要在全國推開。現在,朝廷的財政狀況大大的改善。下半年宗室入京,我讓他們都來給您磕頭。」
太皇太後怔了一下:「你有這心就好了。」
她嘆了口氣:「鈺兒身前,就再三誇你有本事,沒想到削藩這麽難的事,竟也讓你幹成了。」
汪舜華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覺察到現在說這些有點不合時宜,她自失的一笑:「我也是為了讓孩子將來好過一點。什麽罵名,我也認了。」
太皇太後看著她:「德音,我要你一句實話:你會是第二個武則天嗎?」
汪舜華愣了一下:「母後為什麽要這樣問?」
太皇太後沒有說話。
汪舜華看著她:「不會。大明不是大唐,我也不是武則天。」
太皇太後道:「是嗎?」
汪舜華道:「我隻希望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太平盛世,讓他不要像他父親一樣辛苦勞累,讓天下的子民都能安居樂業。」
太皇太後似乎還是不信:「是嗎?你有這樣的心胸?」
汪舜華道:「江山本就是皇帝的,我又不能長生不老,遲早都要交到他手裏,既然如此,又何必多費周章?不僅讓群臣宗室怨恨,也讓孩子恨我。何必呢?」
太皇太後這才鬆了一口氣:「你能這樣想,那是最好的。——朝廷上的事情,我也不懂,也不過問你的那些朝堂廟算,你做主就好,隻是記得保重身體。」
汪舜華連忙稱是。
回頭叫了孩子們陪太皇太後吃飯。
看席間其樂融融的樣子,汪舜華在心裏舒了口氣,她實在不願和太皇太後決裂。不是她聖母,一來她畢竟是景帝的生母,這些年來婆媳倆相處其實也還不壞,尤其這幾年她幫自己料理後宮,照顧孩子,實在讓她安心不少;二來今年力行削藩,外頭早就是一片風聲鶴唳,在這個時候,如果太皇太後再出了什麽問題,她真是百口莫辯,更別說若真的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挨幾句口水都算輕的,說不定真有人要以此為藉口,清君側了。
回頭免了吳安父子的禁足,仍讓他進宮陪太皇太後說話。這幾個月,吳安老態比太皇太後更甚,走路也需要人扶著。
見了汪舜華,也是恭恭敬敬的行禮請罪,汪舜華免不得痛罵他膽大包天:「居然敢頂風違紀。如今隻看太皇太後臉麵,重罪輕罰,以後不再提此事。你等要安心供職,不得再有異心,否則絕不寬待」雲雲。
吳安等人磕頭。
汪舜華沒有再把孩子們交給太皇太後照顧,到底心裏留著刺,不放心;不過對外說是太皇太後年紀大了,需要休養。
反正宮裏有的是太監宮女們,都很盡心,隻要方法得當,也不會出什麽問題。明朝皇子皇女的成活率比清朝還是高了很多,尤其現在孩子們都大了,抵抗力也強了些;她倒不擔心像宮鬥文宅鬥文裏是個人都想謀害皇子皇女,而且似乎永遠有層出不窮的手段。畢竟是抄家滅族的事,不是特別的原因,沒有誰會冒這樣的風險。
帶著孩子們陪著太皇太後在仁智殿畫了像,汪舜華又回文華殿忙去了。如今武靖伯趙輔守遼東,恭順侯吳瑾守薊州,撫寧侯朱永守宣府,定襄侯郭登守大同,彰武侯楊信守太原,保定伯梁珤守延綏,廣義伯吳琮守寧夏,南寧伯毛榮守固原,定西侯蔣琬守甘肅,都是當代名將,倒是稍微放心了些。
納稅的標準去年四月就已經昭示全國,正月底正式行文四省,提前做好宣傳謀劃和人員準備工作——好在去年北直隸示範相當到位。裏甲製度雖然已經崩壞,但關乎自家納稅的問題,百姓很是積極,不識字也不要緊,致仕的官員、鄉紳還有各級學校的學生全部動員起來,下去幫忙。
雖然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地方,但中央政府仍然要隨時繃緊神經,每個省尤其重點地區最好每個府都要有勛貴和重臣坐鎮,以便隨時處置。人手的調派是個大問題,汪舜華連日和群臣商量。
最後終究定下來,成國公朱儀坐鎮南京、魏國公徐承宗坐鎮浙江,英國公張懋坐鎮河南、定國公徐永寧前往江西、信國公湯傑前往湖廣、鄭國公常寧前往四川、安國公世子於冕前往貴州,其他各省,仍由侯伯前往,後麵跟著一長串的官員、太學生。
就在群臣收拾行囊匆忙出京的時候,二月初二,武定侯郭昌去世。安排後事的時候,於謙和兵部正在準備今年的武會試,這是第一次武舉,又是用人之際,必須全力以赴。太子少保石璞、兵部尚書孫原貞孫原貞親自主持了會試,挑選了一百人參加殿試,分別給與武進士及第、武進士出身、同武進士出身的身份。
此前各都司已經進行了選拔,去年又從各地藩王那裏淘了不少精幹力量,因此,這次武進士的質量相當可觀。武進士享受和文進士一樣,都要免除田賦。
傳臚儀式之後,汪舜華還是在西苑舉行了賞花會。武進士們的文化水平很難與進士比較,不過他們騎馬、射箭乃至打炮的本事都不錯,有幾個尤其能看。
這次會後,一甲三人到禁軍任職,其他都分撥給各邊鎮。「猛將必起於卒伍」,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不過任職之前,由寧陽侯陳懋、太子少保石璞親自主持,進行了三個月的培訓。於謙也前往武校,向他們講解目前的敵我軍事態勢,要求他們努力跟前輩學習,奮勇殺敵。
武舉還沒落定,舉行了齊王的出閣儀式,當然隻是個過場。現在朝廷缺官,齊王和榮王都跟著皇帝一起去念書了。
當然,這些都不算頂要緊的事。
在勛貴重臣抵達之前,各省府縣已經全部動員起來,張貼告示、宣傳政策、印刷黃冊、同時培訓丈量方法;等欽差到了,開完動員會——當然現在沒這麽個說法,念完聖旨,傳達了太後的意思,大家表態,自查、互查,轟轟烈烈就開始了。
重點是準備藩王朝賀的事情。從去年底開始,宗人府就開始揪頭髮擬名字——前後五六年,小兩百號的人等著呢,雖然說庶子不該由朝廷賜名,但是後來襄王上書,懇求朝廷賜名。還舉了當年宋朝的例子,對於已經出了五服的遠支宗室,允許玉版留名,不再發放俸和授予官職,但允許他們參與科舉考試。
汪太後也答應了,沒辦法繼承爵位就罷了,宗主不取名字,不能進入家譜,民間私生子的待遇,實在難聽,這樣一來,工作任務就更重了。
宗室取名是件相當麻煩的事情,分為王府代奏、宗人府審核、禮臣擬名、皇帝賜名四個步驟。因為藩禁甚嚴,多生子嗣便成了許多宗人發家的捷徑。他們往往擅婚濫妾,甚至以私生子冒充庶子,以螟蛉義子冒充親子,甚至直接抱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當然要完成這幾個步驟,有時候也免不了塞點錢,尤其是親王和王府的屬官們,窮凶極惡來連自家人都要咬幾口。因為請名的太多,每次皇帝賜名,都是大批量的。
這個步驟,看似走過場,體現的卻是皇帝作為整個皇族大宗的無上權威。
但隻有汪舜華知道,這一年,自己將麵臨從政生涯最大最艱巨的考驗。
今年有武舉的殿試、要清理全國的土地人口;下半年宗室要進京朝賀,同時要準備明年的襲爵資格考試,可以說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爭分奪秒、抓緊時間。
因此,朝臣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交接,就投入了新的工作;甚至春節期間也不能停頓——去年底說財政預算,那幾天肯定是整不出結果的,這時候就要商定了。
年富忙的昏頭腦漲。他剛進京,也不清楚之前君臣隻見商量的那些事,反倒是於謙提醒他:「戶部做預算的時候,要把各級政府攢造魚鱗黃冊和後湖黃冊庫的管理經費算上去,太後去年答應了。」
年富以手加額,覺得趕上了好時間。
汪舜華也不能清閑,整天忙裏忙外。
隻是看著年終,想了想,還是去了趟清寧宮。清寧宮似乎和往常沒有多大的區別,隻是沒有往年的人來人往,顯得有點冷清,連暖廊上的各種鳥雀也怏怏的閉上嘴,不再聒噪。
太皇太後正在念佛,聽說汪太後到了。她愣了一下,回頭一看,汪舜華也正看著她。
幾個月不見,太皇太後老了不少,就算所有供奉如舊,但心裏的抑鬱仍然是不可排解的;汪舜華也消瘦憔悴了不少,連白頭髮都有點明顯了。
雙方都在心裏發出一聲嘆息。
到底是汪舜華先開了口:「這幾個月,母後還好嗎?」
太皇太後閉了眼睛,不說話。
汪舜華嘆氣:「孩子們都很想你。」
太皇太後睜開眼:「孩子們都好嗎?」
汪舜華點頭:「還好。永安永順讀書之餘,正跟著尚宮學著料理宮務;榮王和齊王也跟著皇帝到武英殿進學;永康也跟著姐姐們開始念書了。」
太皇太後閉了眼睛:「外頭還好嗎?」
汪舜華道:「還好,削藩的事情已經落定了,勛貴們也安心了,北直隸的土地清理完成,今年要在全國推開。現在,朝廷的財政狀況大大的改善。下半年宗室入京,我讓他們都來給您磕頭。」
太皇太後怔了一下:「你有這心就好了。」
她嘆了口氣:「鈺兒身前,就再三誇你有本事,沒想到削藩這麽難的事,竟也讓你幹成了。」
汪舜華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覺察到現在說這些有點不合時宜,她自失的一笑:「我也是為了讓孩子將來好過一點。什麽罵名,我也認了。」
太皇太後看著她:「德音,我要你一句實話:你會是第二個武則天嗎?」
汪舜華愣了一下:「母後為什麽要這樣問?」
太皇太後沒有說話。
汪舜華看著她:「不會。大明不是大唐,我也不是武則天。」
太皇太後道:「是嗎?」
汪舜華道:「我隻希望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太平盛世,讓他不要像他父親一樣辛苦勞累,讓天下的子民都能安居樂業。」
太皇太後似乎還是不信:「是嗎?你有這樣的心胸?」
汪舜華道:「江山本就是皇帝的,我又不能長生不老,遲早都要交到他手裏,既然如此,又何必多費周章?不僅讓群臣宗室怨恨,也讓孩子恨我。何必呢?」
太皇太後這才鬆了一口氣:「你能這樣想,那是最好的。——朝廷上的事情,我也不懂,也不過問你的那些朝堂廟算,你做主就好,隻是記得保重身體。」
汪舜華連忙稱是。
回頭叫了孩子們陪太皇太後吃飯。
看席間其樂融融的樣子,汪舜華在心裏舒了口氣,她實在不願和太皇太後決裂。不是她聖母,一來她畢竟是景帝的生母,這些年來婆媳倆相處其實也還不壞,尤其這幾年她幫自己料理後宮,照顧孩子,實在讓她安心不少;二來今年力行削藩,外頭早就是一片風聲鶴唳,在這個時候,如果太皇太後再出了什麽問題,她真是百口莫辯,更別說若真的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挨幾句口水都算輕的,說不定真有人要以此為藉口,清君側了。
回頭免了吳安父子的禁足,仍讓他進宮陪太皇太後說話。這幾個月,吳安老態比太皇太後更甚,走路也需要人扶著。
見了汪舜華,也是恭恭敬敬的行禮請罪,汪舜華免不得痛罵他膽大包天:「居然敢頂風違紀。如今隻看太皇太後臉麵,重罪輕罰,以後不再提此事。你等要安心供職,不得再有異心,否則絕不寬待」雲雲。
吳安等人磕頭。
汪舜華沒有再把孩子們交給太皇太後照顧,到底心裏留著刺,不放心;不過對外說是太皇太後年紀大了,需要休養。
反正宮裏有的是太監宮女們,都很盡心,隻要方法得當,也不會出什麽問題。明朝皇子皇女的成活率比清朝還是高了很多,尤其現在孩子們都大了,抵抗力也強了些;她倒不擔心像宮鬥文宅鬥文裏是個人都想謀害皇子皇女,而且似乎永遠有層出不窮的手段。畢竟是抄家滅族的事,不是特別的原因,沒有誰會冒這樣的風險。
帶著孩子們陪著太皇太後在仁智殿畫了像,汪舜華又回文華殿忙去了。如今武靖伯趙輔守遼東,恭順侯吳瑾守薊州,撫寧侯朱永守宣府,定襄侯郭登守大同,彰武侯楊信守太原,保定伯梁珤守延綏,廣義伯吳琮守寧夏,南寧伯毛榮守固原,定西侯蔣琬守甘肅,都是當代名將,倒是稍微放心了些。
納稅的標準去年四月就已經昭示全國,正月底正式行文四省,提前做好宣傳謀劃和人員準備工作——好在去年北直隸示範相當到位。裏甲製度雖然已經崩壞,但關乎自家納稅的問題,百姓很是積極,不識字也不要緊,致仕的官員、鄉紳還有各級學校的學生全部動員起來,下去幫忙。
雖然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地方,但中央政府仍然要隨時繃緊神經,每個省尤其重點地區最好每個府都要有勛貴和重臣坐鎮,以便隨時處置。人手的調派是個大問題,汪舜華連日和群臣商量。
最後終究定下來,成國公朱儀坐鎮南京、魏國公徐承宗坐鎮浙江,英國公張懋坐鎮河南、定國公徐永寧前往江西、信國公湯傑前往湖廣、鄭國公常寧前往四川、安國公世子於冕前往貴州,其他各省,仍由侯伯前往,後麵跟著一長串的官員、太學生。
就在群臣收拾行囊匆忙出京的時候,二月初二,武定侯郭昌去世。安排後事的時候,於謙和兵部正在準備今年的武會試,這是第一次武舉,又是用人之際,必須全力以赴。太子少保石璞、兵部尚書孫原貞孫原貞親自主持了會試,挑選了一百人參加殿試,分別給與武進士及第、武進士出身、同武進士出身的身份。
此前各都司已經進行了選拔,去年又從各地藩王那裏淘了不少精幹力量,因此,這次武進士的質量相當可觀。武進士享受和文進士一樣,都要免除田賦。
傳臚儀式之後,汪舜華還是在西苑舉行了賞花會。武進士們的文化水平很難與進士比較,不過他們騎馬、射箭乃至打炮的本事都不錯,有幾個尤其能看。
這次會後,一甲三人到禁軍任職,其他都分撥給各邊鎮。「猛將必起於卒伍」,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不過任職之前,由寧陽侯陳懋、太子少保石璞親自主持,進行了三個月的培訓。於謙也前往武校,向他們講解目前的敵我軍事態勢,要求他們努力跟前輩學習,奮勇殺敵。
武舉還沒落定,舉行了齊王的出閣儀式,當然隻是個過場。現在朝廷缺官,齊王和榮王都跟著皇帝一起去念書了。
當然,這些都不算頂要緊的事。
在勛貴重臣抵達之前,各省府縣已經全部動員起來,張貼告示、宣傳政策、印刷黃冊、同時培訓丈量方法;等欽差到了,開完動員會——當然現在沒這麽個說法,念完聖旨,傳達了太後的意思,大家表態,自查、互查,轟轟烈烈就開始了。
重點是準備藩王朝賀的事情。從去年底開始,宗人府就開始揪頭髮擬名字——前後五六年,小兩百號的人等著呢,雖然說庶子不該由朝廷賜名,但是後來襄王上書,懇求朝廷賜名。還舉了當年宋朝的例子,對於已經出了五服的遠支宗室,允許玉版留名,不再發放俸和授予官職,但允許他們參與科舉考試。
汪太後也答應了,沒辦法繼承爵位就罷了,宗主不取名字,不能進入家譜,民間私生子的待遇,實在難聽,這樣一來,工作任務就更重了。
宗室取名是件相當麻煩的事情,分為王府代奏、宗人府審核、禮臣擬名、皇帝賜名四個步驟。因為藩禁甚嚴,多生子嗣便成了許多宗人發家的捷徑。他們往往擅婚濫妾,甚至以私生子冒充庶子,以螟蛉義子冒充親子,甚至直接抱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當然要完成這幾個步驟,有時候也免不了塞點錢,尤其是親王和王府的屬官們,窮凶極惡來連自家人都要咬幾口。因為請名的太多,每次皇帝賜名,都是大批量的。
這個步驟,看似走過場,體現的卻是皇帝作為整個皇族大宗的無上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