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已經定下來了,就該說怎麽整了。
首先是削藩。《宗藩條例》已經印發全國,但怎麽執行那是大問題。數人頭和遣散多餘人員,看似不難,卻關係到以後的俸祿發放和社會穩定,要把皇帝的關愛傳達到每個宗室和侍衛的心坎上!宗人府本來人就不多,現在空了都不夠,其他的就隻有在其他各部門調了;可一般人還不行,鎮不住場子!好在閑著沒事的勛貴有的是人,寫字不會,看人點數還是可以的。都別坐著了,起來活動一下!但是每組還得配內宦、官員、太學生和軍校學生,外加禁軍千人,加起來就是個大數字。人不夠,就從各部調,尚書侍郎不能動,但是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員就必須走了;兵部還好一點,不能動太多,否則遇到緊急情況隻有抓狂;五寺中大理寺、太僕寺不能動,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少卿及以下的官員隻要還能走,一樣不能留。
當然臨走前,汪太後對勛貴麵授機宜:「除了要認真核對人員、足額兌現侍衛糧餉,也要密切關注藩王動向,如果確實有謀逆的跡象,可以會同當地官員當機立斷;除此之外,不管犯了什麽樣的罪,都隻能收集證據,向北京匯報,然後押送藩王回京,聽宗人府和三法司會審,在此期間,隻能控製藩王,必須確保其生命安全,決不能出現自殺等狀況,尤其是自焚、撞牆、自刎等激烈行為。違者治罪。」
汪舜華用了整整兩個時辰,把削藩的目的、意義、措施和要求說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時認真分析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及處置辦法,務必使帶隊的勛貴入腦入心,不至於誤判:「朝廷是要削藩,不是削王;是要省錢,不是要命。所以一定不要把人逼得太狠太急,隻要肯遣散護衛,什麽都好說;當然,如果確實有謀反的跡象,必須當機立斷,不能讓叛軍出了縣城,最好不要出了王府!——藩王手裏幾千軍馬成不了大事,但是他們是姓朱的,萬一糾集的亂黨流民,趁機作亂,並且相互策應,那就是大麻煩!所以,你們態度一定要好,要和屬官侍衛還有內官宮女搞好關係,把他們爭取過來——朝廷已經有政策,屬官內官到北京給前途,侍衛給錢給土地,還把宮女給他們,隻要腦子清楚是不會和藩王造反的;對於那些作惡多端、百姓反映強烈的,必須報請北京定奪才能處置。」
要限製欽差們的行為,不能讓他們做得過分真把人逼反了;但同時也要足夠的授權,萬一真有不長眼的想搞事,能夠馬上搞定。
汪舜華當年在網上看過八卦,這回又和於謙等仔仔細細反反覆覆的探討了當年建文帝削藩的來龍去脈。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太祖賓天,十六日,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八月,削周王朱橚;次年四月,一口氣將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三位親王廢為庶人;六月,又削岷王朱楩。其中朱橚被他趕到雲南作野人,朱楩被趕到福建看浪花,朱桂、朱榑幽禁南京,朱柏為了保持親王的尊嚴,帶著全家老幼一起自焚,震動了朝野,就這還不肯收手,逼得太宗徹底下定了魚死網破決心。
——真是一群書生。別說下崗職工要再就業,就算是妓女從良,也得給出路,何況那可都是朱元璋的親兒子,是你的叔叔輩!太祖屍骨未寒,這些人下麵還都有幾千上萬的軍隊,你腦子一熱就去削,削得還那麽難看,活該被反削!
——隻可惜懿文太子,身前對弟弟們百般愛護,結果就因為這麽個蠢兒子,徹底絕後。
——朱允炆幹的蠢事不止這一件。除了削藩,他幹的另外一件大事是改革科舉。太祖皇帝搞南北榜分開取士,他搞全國統一招錄,並停辦了北方各省的官學――結果太宗剛起事,附近各省的士紳們就紛紛前去投效。
此外,他把全國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內大量改成了古地名――不光大的府名要改,下麵的縣城名也要改,甚至衛所的名稱都要改,而且有些地方改了一次還要改第二次。很多地方章都來不及刻,大家經常都反應不過來是哪,隻好在旁邊標明這地方以前叫什麽,否則沒人看得懂。
這傢夥還著力恢復井田製,就是周禮裏麵那個井田製。在孔孟時代就已經遙不可及,歷朝歷代除了王莽這個奇葩,也隻有他要恢復這套不合時宜的製度。
汪舜華真想當麵問問這位仁兄:「踏馬的到底我是穿越的,還是你是穿越的啊?你是從三千年前哪座古墓裏爬出來的吧?」
當然,建文也不是不幹好事,他曾經全麵減免江南地區稅收,部分地區的稅負甚至減到了僅有朱元璋時期的18%。不過他這次選擇減稅的時機有點問題――剛好是前線與燕王軍作戰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結果當幾場大的戰役失敗後,國庫甚至湊不起錢來組織軍隊對燕軍發動反擊。聯想明朝末年因為財政赤字亡國,也應該慶幸太宗皇帝得到了天下。
——真是才不配位,必遭其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當然,也就是這個時候,汪舜華終於解開了縈繞在心頭的一個疑惑——太宗到底是誰生的。
有關馬皇後是不是有兒子,確切的說太宗朱棣是不是她生的,在後代是有爭議的。汪舜華不是沒有一點好奇的,但也不敢去考證,怕惹麻煩——太祖皇帝當年製定《皇明祖訓》,要求「國家建儲,禮從長嫡」,甚至說「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這樣一來,嫡子就成了太宗角逐天下的基本資格——雖然全天下都知道他老人家的皇位是搶來的。
如今翻到當年太宗皇帝的起兵的檄文,開頭明晃晃的一行大字「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嫡子,國家至親」。
這樣昭告天下的檄文,在關乎自己身份的問題上,如果敢摻假,不用建文和他的忠臣們跳腳,其他的親王公主們也會摔碗——當時朝廷可是碾壓的優勢!——就算太宗繼位以後改玉蝶,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記載全改了;再說,馬皇後不是不能生,人家兩個女兒,相隔十二歲,不可能中間這麽些年啥都不幹。
汪舜華又想起了雍正,一個被搶走了兒子,一個被強塞了媽,兩位四爺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想好好坐下聊聊。
隻是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傳出「皇帝和齊王不是汪太後生的」之類的新聞。
其次開海。沿海大連、天津、青島、鎮江、鬆江、太倉、蘇州、杭州、福州、漳州等城市立刻行動起來,加上原有的寧波、泉州、廣州,沒有的建衙門港口,已有的擴充規模。吏部從各部調的官員星夜兼程,馬上就到,設立市舶司,專門負責對外通商,務求充分促進中外經濟交流、足額收繳關稅!——按照製度,市舶司置提舉一人,從五品;副提舉二人,從六品;屬下吏目一人,從九品。以前提舉要麽特派,要麽由按察使和鹽課提舉司提舉兼任,市舶司隸屬於布政司。但現在不一樣了,朝廷指著海關多貢獻點關稅呢!布政司就別管了,戶部專門設立海關司,正四品;各衙門領導三個就夠了,但是幹活的太少,不過數商船點貨物用不了進士舉人,浪費人才,可以等長官就任後自己去招,根據海關規模給編製——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支俸祿,標準統一,帳目做好,回頭從總帳裏扣。
海關如此重要,為了避免官商勾結,應該要單獨設立衙門監督的,但是工程太大、朝廷太忙,再說都是朝廷派下去的,難保說他們自己勾結在一起;沒關係,矛盾需要協調,也可以利用——讓當地布政司和按察使監督,盯緊點!以後收了關稅,留20%結存在當地,其中10%用於地方經濟建設,另外的作為地方官員福利。為了年終獎,他們一定會盡心盡力的!
這一加,用人缺口太大。沒關係,主要領導就從南京調人,坐了這麽多年冷板凳,該起來活動活動了;下麵的就從言官裏麵挑,他們上了幾年廉政課,再沒有防腐拒變的能力,那就真沒有搶救的必要了。
然後是查鹽。現在全國有六個都轉運鹽使司: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東,福建;十四個分司:泰州、淮安、通州隸兩淮,嘉興、鬆江、寧紹、溫台隸兩浙,滄州、青州隸長蘆,膠萊、濱樂隸山東,解鹽東場、西場、中場隸河東。總司要有至少要有五個重量級人物坐鎮,分司也要有三個,主要是鹽務太重要,要查就認真查,不能給人僥倖心理。
可是戶部就那麽點人,辦法是可以想的,但人實在沒有了。沒辦法,這是大事,朝廷賦稅的重要來源,各部都要積極支持,還不夠?新進士300多號都等著安排工作。還不夠?那就從南京抽,可南京本來也沒多少人,因為南京的官員配備一向不完整的。首先很多衙門根本就沒設那麽多編,再者大家都不想去,吏部也不想得罪人,除非皇帝開口發配;國子監人倒是多,但都是學生,沒有官職,壓不住人,當跟班可以,主事就算了;那就隻有兩邊翰林院的才子們下去。書呆子們較真,在整頓鹽務的同時,順便監督各地各方麵推進情況,另外再做下調研,看看還有哪些問題,回頭據實奏明太後。
——這一加,南北翰林院就空了!
然後是清量土地人口,外加統計賤民數據。這是個超級大工程,雖然今年是在京畿也就是北直隸進行,但是因為要做全國的示範,因此必須要把示範做好。北直隸領八府二直隸州十七屬州一百一十六縣,北至宣府,東至遼海,南至東明,西至阜平,編戶30餘萬,人口近200萬,這是洪武末年的數字,做了這麽多年的京城,數據估計翻了一倍不止。
為了確保示範到位,不僅地方官吏要全部下沉,地方能識字的也要動起來去數人頭填數據,甚至丁壯也要全部到田裏去拉線;此外,中央也要加強督查,都察院十三道110位監察禦史全部下去,代天巡狩,如果有人敢亂來,大事奏裁,小事主斷;但還不夠,至少你要保證一個縣有一個中央官員盯著,但是戶部就那麽點人,怎麽辦?調!六科給事中們就別坐在衙門咬筆桿子了,帶上太學生,去下麵指點地方,線要怎麽拉,人要怎麽點,數據要怎麽報!遇到鬧事的要怎麽處理!這些都是小蝦米,還要有能做主的,至少每個府州都得有一個尚書侍郎級別的高官鎮守,防止出現意外。
隔著珠簾,聽著汪舜華連珠炮一般的響脆的命令,已經七十七歲的吏部尚書王翱腦袋一直在冒汗,當了一輩子的官,就沒有這麽忙過,真的!
原本還有點糾結的王直這回是真的吐了口氣——要是自己在任上,估計這口氣就喘不上來了,但是老單位有事,他還得回去幫忙;否則光靠俞山、俞綱兩個人能搞定?門也沒有!
首先是削藩。《宗藩條例》已經印發全國,但怎麽執行那是大問題。數人頭和遣散多餘人員,看似不難,卻關係到以後的俸祿發放和社會穩定,要把皇帝的關愛傳達到每個宗室和侍衛的心坎上!宗人府本來人就不多,現在空了都不夠,其他的就隻有在其他各部門調了;可一般人還不行,鎮不住場子!好在閑著沒事的勛貴有的是人,寫字不會,看人點數還是可以的。都別坐著了,起來活動一下!但是每組還得配內宦、官員、太學生和軍校學生,外加禁軍千人,加起來就是個大數字。人不夠,就從各部調,尚書侍郎不能動,但是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員就必須走了;兵部還好一點,不能動太多,否則遇到緊急情況隻有抓狂;五寺中大理寺、太僕寺不能動,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少卿及以下的官員隻要還能走,一樣不能留。
當然臨走前,汪太後對勛貴麵授機宜:「除了要認真核對人員、足額兌現侍衛糧餉,也要密切關注藩王動向,如果確實有謀逆的跡象,可以會同當地官員當機立斷;除此之外,不管犯了什麽樣的罪,都隻能收集證據,向北京匯報,然後押送藩王回京,聽宗人府和三法司會審,在此期間,隻能控製藩王,必須確保其生命安全,決不能出現自殺等狀況,尤其是自焚、撞牆、自刎等激烈行為。違者治罪。」
汪舜華用了整整兩個時辰,把削藩的目的、意義、措施和要求說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時認真分析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及處置辦法,務必使帶隊的勛貴入腦入心,不至於誤判:「朝廷是要削藩,不是削王;是要省錢,不是要命。所以一定不要把人逼得太狠太急,隻要肯遣散護衛,什麽都好說;當然,如果確實有謀反的跡象,必須當機立斷,不能讓叛軍出了縣城,最好不要出了王府!——藩王手裏幾千軍馬成不了大事,但是他們是姓朱的,萬一糾集的亂黨流民,趁機作亂,並且相互策應,那就是大麻煩!所以,你們態度一定要好,要和屬官侍衛還有內官宮女搞好關係,把他們爭取過來——朝廷已經有政策,屬官內官到北京給前途,侍衛給錢給土地,還把宮女給他們,隻要腦子清楚是不會和藩王造反的;對於那些作惡多端、百姓反映強烈的,必須報請北京定奪才能處置。」
要限製欽差們的行為,不能讓他們做得過分真把人逼反了;但同時也要足夠的授權,萬一真有不長眼的想搞事,能夠馬上搞定。
汪舜華當年在網上看過八卦,這回又和於謙等仔仔細細反反覆覆的探討了當年建文帝削藩的來龍去脈。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太祖賓天,十六日,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八月,削周王朱橚;次年四月,一口氣將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三位親王廢為庶人;六月,又削岷王朱楩。其中朱橚被他趕到雲南作野人,朱楩被趕到福建看浪花,朱桂、朱榑幽禁南京,朱柏為了保持親王的尊嚴,帶著全家老幼一起自焚,震動了朝野,就這還不肯收手,逼得太宗徹底下定了魚死網破決心。
——真是一群書生。別說下崗職工要再就業,就算是妓女從良,也得給出路,何況那可都是朱元璋的親兒子,是你的叔叔輩!太祖屍骨未寒,這些人下麵還都有幾千上萬的軍隊,你腦子一熱就去削,削得還那麽難看,活該被反削!
——隻可惜懿文太子,身前對弟弟們百般愛護,結果就因為這麽個蠢兒子,徹底絕後。
——朱允炆幹的蠢事不止這一件。除了削藩,他幹的另外一件大事是改革科舉。太祖皇帝搞南北榜分開取士,他搞全國統一招錄,並停辦了北方各省的官學――結果太宗剛起事,附近各省的士紳們就紛紛前去投效。
此外,他把全國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內大量改成了古地名――不光大的府名要改,下麵的縣城名也要改,甚至衛所的名稱都要改,而且有些地方改了一次還要改第二次。很多地方章都來不及刻,大家經常都反應不過來是哪,隻好在旁邊標明這地方以前叫什麽,否則沒人看得懂。
這傢夥還著力恢復井田製,就是周禮裏麵那個井田製。在孔孟時代就已經遙不可及,歷朝歷代除了王莽這個奇葩,也隻有他要恢復這套不合時宜的製度。
汪舜華真想當麵問問這位仁兄:「踏馬的到底我是穿越的,還是你是穿越的啊?你是從三千年前哪座古墓裏爬出來的吧?」
當然,建文也不是不幹好事,他曾經全麵減免江南地區稅收,部分地區的稅負甚至減到了僅有朱元璋時期的18%。不過他這次選擇減稅的時機有點問題――剛好是前線與燕王軍作戰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結果當幾場大的戰役失敗後,國庫甚至湊不起錢來組織軍隊對燕軍發動反擊。聯想明朝末年因為財政赤字亡國,也應該慶幸太宗皇帝得到了天下。
——真是才不配位,必遭其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當然,也就是這個時候,汪舜華終於解開了縈繞在心頭的一個疑惑——太宗到底是誰生的。
有關馬皇後是不是有兒子,確切的說太宗朱棣是不是她生的,在後代是有爭議的。汪舜華不是沒有一點好奇的,但也不敢去考證,怕惹麻煩——太祖皇帝當年製定《皇明祖訓》,要求「國家建儲,禮從長嫡」,甚至說「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這樣一來,嫡子就成了太宗角逐天下的基本資格——雖然全天下都知道他老人家的皇位是搶來的。
如今翻到當年太宗皇帝的起兵的檄文,開頭明晃晃的一行大字「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嫡子,國家至親」。
這樣昭告天下的檄文,在關乎自己身份的問題上,如果敢摻假,不用建文和他的忠臣們跳腳,其他的親王公主們也會摔碗——當時朝廷可是碾壓的優勢!——就算太宗繼位以後改玉蝶,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記載全改了;再說,馬皇後不是不能生,人家兩個女兒,相隔十二歲,不可能中間這麽些年啥都不幹。
汪舜華又想起了雍正,一個被搶走了兒子,一個被強塞了媽,兩位四爺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想好好坐下聊聊。
隻是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傳出「皇帝和齊王不是汪太後生的」之類的新聞。
其次開海。沿海大連、天津、青島、鎮江、鬆江、太倉、蘇州、杭州、福州、漳州等城市立刻行動起來,加上原有的寧波、泉州、廣州,沒有的建衙門港口,已有的擴充規模。吏部從各部調的官員星夜兼程,馬上就到,設立市舶司,專門負責對外通商,務求充分促進中外經濟交流、足額收繳關稅!——按照製度,市舶司置提舉一人,從五品;副提舉二人,從六品;屬下吏目一人,從九品。以前提舉要麽特派,要麽由按察使和鹽課提舉司提舉兼任,市舶司隸屬於布政司。但現在不一樣了,朝廷指著海關多貢獻點關稅呢!布政司就別管了,戶部專門設立海關司,正四品;各衙門領導三個就夠了,但是幹活的太少,不過數商船點貨物用不了進士舉人,浪費人才,可以等長官就任後自己去招,根據海關規模給編製——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支俸祿,標準統一,帳目做好,回頭從總帳裏扣。
海關如此重要,為了避免官商勾結,應該要單獨設立衙門監督的,但是工程太大、朝廷太忙,再說都是朝廷派下去的,難保說他們自己勾結在一起;沒關係,矛盾需要協調,也可以利用——讓當地布政司和按察使監督,盯緊點!以後收了關稅,留20%結存在當地,其中10%用於地方經濟建設,另外的作為地方官員福利。為了年終獎,他們一定會盡心盡力的!
這一加,用人缺口太大。沒關係,主要領導就從南京調人,坐了這麽多年冷板凳,該起來活動活動了;下麵的就從言官裏麵挑,他們上了幾年廉政課,再沒有防腐拒變的能力,那就真沒有搶救的必要了。
然後是查鹽。現在全國有六個都轉運鹽使司: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東,福建;十四個分司:泰州、淮安、通州隸兩淮,嘉興、鬆江、寧紹、溫台隸兩浙,滄州、青州隸長蘆,膠萊、濱樂隸山東,解鹽東場、西場、中場隸河東。總司要有至少要有五個重量級人物坐鎮,分司也要有三個,主要是鹽務太重要,要查就認真查,不能給人僥倖心理。
可是戶部就那麽點人,辦法是可以想的,但人實在沒有了。沒辦法,這是大事,朝廷賦稅的重要來源,各部都要積極支持,還不夠?新進士300多號都等著安排工作。還不夠?那就從南京抽,可南京本來也沒多少人,因為南京的官員配備一向不完整的。首先很多衙門根本就沒設那麽多編,再者大家都不想去,吏部也不想得罪人,除非皇帝開口發配;國子監人倒是多,但都是學生,沒有官職,壓不住人,當跟班可以,主事就算了;那就隻有兩邊翰林院的才子們下去。書呆子們較真,在整頓鹽務的同時,順便監督各地各方麵推進情況,另外再做下調研,看看還有哪些問題,回頭據實奏明太後。
——這一加,南北翰林院就空了!
然後是清量土地人口,外加統計賤民數據。這是個超級大工程,雖然今年是在京畿也就是北直隸進行,但是因為要做全國的示範,因此必須要把示範做好。北直隸領八府二直隸州十七屬州一百一十六縣,北至宣府,東至遼海,南至東明,西至阜平,編戶30餘萬,人口近200萬,這是洪武末年的數字,做了這麽多年的京城,數據估計翻了一倍不止。
為了確保示範到位,不僅地方官吏要全部下沉,地方能識字的也要動起來去數人頭填數據,甚至丁壯也要全部到田裏去拉線;此外,中央也要加強督查,都察院十三道110位監察禦史全部下去,代天巡狩,如果有人敢亂來,大事奏裁,小事主斷;但還不夠,至少你要保證一個縣有一個中央官員盯著,但是戶部就那麽點人,怎麽辦?調!六科給事中們就別坐在衙門咬筆桿子了,帶上太學生,去下麵指點地方,線要怎麽拉,人要怎麽點,數據要怎麽報!遇到鬧事的要怎麽處理!這些都是小蝦米,還要有能做主的,至少每個府州都得有一個尚書侍郎級別的高官鎮守,防止出現意外。
隔著珠簾,聽著汪舜華連珠炮一般的響脆的命令,已經七十七歲的吏部尚書王翱腦袋一直在冒汗,當了一輩子的官,就沒有這麽忙過,真的!
原本還有點糾結的王直這回是真的吐了口氣——要是自己在任上,估計這口氣就喘不上來了,但是老單位有事,他還得回去幫忙;否則光靠俞山、俞綱兩個人能搞定?門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