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第一個休浴日,汪舜華在西苑舉行了賞花會,朝中文武大臣和新進士都參加了;太皇太後也出席了,還帶著兩位公主;此外,三品官員以上的家眷也參加了。
沒有人意識到,這場賞花會會發生什麽;隻是於謙隱隱有點不安。
賞花會是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的。太皇太後當然知道程敏政,畢竟之前名聲太大,李瑩也經常在她麵前晃蕩,對這孩子很有好印象,當時勉勵了幾句,轉過頭對汪舜華說:「敏政都考中狀元了,該讓兩個孩子早點完婚了。」
汪舜華笑道:「我是覺得這兩個孩子都還小,敏政剛踏入仕途,還是先把心思放在學習和公務上,再過兩年也使得。」
太皇太後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先成家再立業。」
汪舜華笑:「我是想著孩子太早結婚,怕對身體不好;因此交代了他們,再晚幾年。」
太皇太後搖頭:「你就愛操閑心。」
程敏政低下了頭,李瑩也是一臉嬌羞。
還未命名的花卉有五十多種,其中牡丹有十多種,畢竟從景泰六年之後,已經整整五年沒有舉行過賞花會了。
短短的五年,變化了太多。
今天表演的主角自然是新進士。在場的文武官員都很有默契,看著新進士們揮毫潑墨,都忍不住鼓掌。
隻是汪舜華看著呈上來的名字狀元紅、軟香紅、玉玲瓏、粉妝樓、紫燕飛舞等等,覺得似曾相識。
命完名字、寫完詩詞,按說應該回去,但是汪舜華顯然不會就此停手。
她笑著下令賞賜,除了布帛,就是寶鈔,似乎又想起了什麽,笑著問李瑩:「前幾天賞了你一百貫寶鈔,是孝順了父母,還是置辦了什麽嫁妝?」
李瑩紅著臉,不敢說話。
汪舜華笑著對太皇太後說:「這丫頭害羞。」
太皇太後也打趣她:「你別臊她,小姑娘臉皮薄。」
汪舜華笑道:「我是記得敏政的廷試答卷裏提到了寶鈔,說這東西很不好,買不到什麽東西,百姓都不當回事,所以問問。這一百貫錢可是不少,七品官一年也就10石,折抵他兩年俸祿了。也算咱們給這丫頭撐腰。」
太皇太後笑。
李瑩低著頭,羞紅了臉。
但是下麵的百官卻笑不出來,畢竟關係大家吃飯的問題。
隻是太皇太後、太後興致很高,麵前又有女眷,不是談論國事的時候。
於謙想到了那天汪舜華的話,站了出來:「太皇太後、太後,恕臣鬥膽直言,這一百貫錢,並不值兩百石。」
汪舜華哦了一聲:「是嗎?那值多少?一百九、一百八?」
於謙沒有說話,汪舜華的笑容漸漸消失,臉色漸漸嚴肅:「到底值多少?」
於謙低頭:「如今寶鈔在民間已經無法通行。」
汪舜華道:「這話是什麽意思?難道說這寶鈔等於廢紙?」
於謙點頭:「可以這麽說。」
汪舜華厲聲道:「不可能,這寶鈔是太祖皇帝開始印刷通行的,朝廷用它採辦徵稅,乃至給官員發工資都使用它,怎麽可能是廢紙!」
於謙沒有說話。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果然,大家都忍不住站出來吐槽。
蕭鎡就說:「安國公說的很是,這寶鈔其實確實不能買東西。太後若要賞賜李氏,不如多賞她幾匹布帛。」
永安長公主也忍不住冒出來吐槽:「你別不信。你那寶鈔,就是跟廢紙沒區別。過年和姐妹們打牌,輸了給寶鈔,都不要!荷包裏的銅錢都被搶光了。」
見微知著,這話實在很得人心。眾人都深吸了口氣,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他們不好改;戶部的都在忐忑,不讓發寶鈔,國庫沒銀子啊;一邊慶幸,如果不發寶鈔,自家的日子會不會好一點。
汪舜華哦了一聲:「有這回事?」
永安長公主忙道:「我是和大家下棋。」
汪舜華哼了一聲,永安長公主牽著她撒嬌:「過年嘛,放鬆一下。」
汪舜華捏了捏她的臉,果然,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嘴裏卻說:「我正說著國家大事,你不要開口。」
轉臉問於謙:「寶鈔真的不好嗎?我瞅著挺方便的,難道有人喜歡拿著沉甸甸的銀子?」
文武大臣都要暴走了:「比起跟廢紙一樣的寶鈔,我們更喜歡沉甸甸的銀子好嗎?」
本來覺得這樣的場合,把女眷帶出來真不好,現在卻覺得這兩個女子真是可愛。
戶部尚書張鳳出班解釋,磕磕絆絆的,大概意思汪舜華聽懂了:發寶鈔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原因是老人家苦日子過來的,疼兒孫,對大臣就不咋樣了,恨不得都自帶幹糧才好。隻是這些年官僚隊伍不斷龐大,國稅收入因為標準沒變,偷稅漏稅逃稅的不少,加上天災人禍,所以逐年遞減,實在拿不出錢來,隻好用寶鈔來糊弄人。這些年寶鈔不斷貶值,形同廢紙。
他還很有說服力的介紹了太祖年間,一石米值鈔一貫;永樂初年,一石米大約三十貫;宣德七年,寶鈔一貫隻值銅錢五文;正統九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扔在大街上都沒人要,隻有倒黴的官員們還拿著當工資。
汪舜華在心裏給自己點了個贊。果然,改革就像做申論,要找準切入點才行。扯什麽三民問題,說什麽土地兼併,喊什麽報仇雪恥,朝廷當然有很多忠君愛國之士,但還有很多人是漠不關心甚至堅決反對的。「敬天法祖」嘛,「祖宗之製」嘛,何況這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有多少人願意豁出去呢?隨波逐流不好嗎?
而寶鈔不一樣,和所有人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明代俸祿在歷代都是最低的。按照洪武二十五年的標準: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以下逐級遞減,正四品二十四石,正五品十六石,正六品十石,再遞減至五石而止。
這隻是理論上的。洪武年間官俸全給米,間以錢鈔兼給,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太宗即位,令公侯伯皆全支米,文武官俸則米鈔兼支,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支米十之六八;惟有九品、雜職以及那些無品級小吏以及軍士,全支米。折鈔的部分,每米一石給鈔十貫;但第二年,公侯伯和文武官員一樣米鈔兼支。仁宗、宣德年間幾次調整,官員的俸祿也就不斷打折。
正統中,五品以上米二鈔八,六品以下米三鈔七。當時鈔價日賤,扔在大街上都沒人要。
那麽官員每月實際俸祿是多少,也實在可以計算一下。
難怪世人感嘆: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這麽點錢,要想養活一大家子,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一直以來,大家都在找錢。
汪舜華以前在網上看到過相關問題的研究,到這裏以後又深入研究過,她自己也是一無所有在職場打拚過來的,知道房奴的痛苦,所以才選擇在這裏下手——前兩年高調反腐,一是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畢竟整飭吏治是再偉光正不過的活,百姓們歡迎自不用說,就算再死抱著「三年不改其政」或者「敬天法祖」的書呆子也不敢說三道四——要論祖製,按照太祖皇帝的做法,貪汙六十兩銀子就該剝皮楦草,那現在大明的官員們,估計至少一半可以親身感受一下;二是逼官員們想辦法——有督察院、錦衣衛等各部門盯著,加上她沒完沒了的思想工作,敢頂風作案以身試法的真不多。既然法定的工資養不活家人,什麽冰敬碳敬、三節兩壽的禮物全沒有了,甚至連賣字畫寫文章都受到了限製,那你就該找朝廷要求漲工資吧。這兩年就收到了不少這樣的奏疏。
現在,是驗收成果的時候了。
要想不拿寶鈔拿實物,可以;要想漲工資,也可以,但你得想辦法,畢竟我不是變戲法的,也不可能說砍了軍費之類的來給你們發工資吧。
窮則思變。
關係到一家老小的吃飯問題,我不相信還有多少人敢死抱著祖製不放。
汪舜華看著他:「也就是說,你們整日裏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結果拿了一堆廢紙回去,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
張鳳低下了頭,群臣也都不敢吱聲。
這樣掃了太後的麵子,估計會不痛快。
汪舜華的麵色如常:「既然如此,你們想想辦法,把寶鈔停了吧——我也不希望你們辛辛苦苦的辦事,回家老婆孩子還要餓肚子。」
張鳳心裏雀躍,還是苦著臉:「隻是不發行寶鈔,這錢從哪裏來?」
汪舜華馬上變了臉:「這是你該研究的問題,怎麽反而問我?——太祖才開始發寶鈔的,以前歷代都沒有過,也沒見過不下去;你倒好,指著廢紙過日子。到底是你無能,還是我無能?」
這話真的太傷人,張鳳忙伏地請罪。百官剛才覺得這人實在不通情理,這會兒又覺得可憐,財政收入少,他們是知道的;想著回去翻書研究一下,以前是怎麽收稅的,畢竟關係到自己的工資收入。
這時候資本主義萌芽還沒有產生,東林黨官商勾結的那一套還不時興,朝堂上老實人比較多——專指為資本勢力代言的。大家都指著大明公司多發點錢,而不是指著背後的金主多孝敬點。重臣還好,進項多,有的家裏本來就不差錢;可明朝已經不是世家當政了,雖然讀書還是件奢侈的事,但普通家庭、貧困家庭出來的就不少。於謙是景帝三番四次要求,才勉強搬進朝廷賞賜的宅邸,他以前的房子,勉強能遮住風雨而已;內閣次輔高穀老家則隻有幾間破房子;吏部尚書王翱同樣兩袖清風,戶部右侍郎楊鼎出身貧寒,連家僕都用不起;閣臣李賢也抱怨,一個月的俸祿,隻夠十天的開支。至於翰林院的丘浚等人,更是家徒四壁,不要說漲工資,隻要把該拿的拿到手,就心滿意足了——這不算是過分的要求吧?比他們稍晚的名臣李東陽、楊一清都在靠賣字畫寫墓誌銘過日子;羅倫請客吃飯發現缸裏是空的,還沒錢買米,狀元都混到這地步了;另外一個理學名臣章懋好不到哪兒去,臨死前什麽都沒有留下,孤兒寡母是靠著朝廷每月兩石米的救濟過日子;丘浚的房子潮濕漏水,住了四十多年沒換,弄得一身病,實在是因為拿不出錢;明孝宗要給他換,又想到自己的身份,算了,比起房子,還是清廉的名聲比較要緊。程敏政倒是豁出去,寫文章賺點稿費,收了一匹帛,結果被扣了個賣題的大黑鍋,憋屈死了,真的憋屈。
物價在飛漲,工資在縮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如今汪太後有意廢黜寶鈔,如果不趁熱打鐵想辦法,簡直白活了——聖人還曾經曰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想想唐宋官員過得那叫一個酸爽,怎麽輪到自己,就緊巴巴的?到底是皇帝不行,還是戶部不行?——當然大家也沒想到大富大貴,隻是要妻兒老小吃飽飯,這算正當需求。
太皇太後有點不安,但汪舜華掃視了一下大家的臉色,輕快了很多,還帶著點躍躍欲試,知道計劃通了。
汪舜華早就算計好了。明朝官員的工資待遇在歷朝墊底,偏偏還有寶鈔雪上加霜,大家都有改善生活的需求,否則換成宋朝那幫被高薪養廉的文人,人家日子已經夠滋潤了,你漲不漲工資有什麽要緊——外頭百姓餓死與我又有什麽關係,隻要花前月下淺斟低唱就夠了。
說什麽忠君報國,有時候,真的隻是說說而已。
刀子是要切到自己身上才會知道痛的。
她看了一眼於謙,於謙朝她微微點頭。
沒有人意識到,這場賞花會會發生什麽;隻是於謙隱隱有點不安。
賞花會是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的。太皇太後當然知道程敏政,畢竟之前名聲太大,李瑩也經常在她麵前晃蕩,對這孩子很有好印象,當時勉勵了幾句,轉過頭對汪舜華說:「敏政都考中狀元了,該讓兩個孩子早點完婚了。」
汪舜華笑道:「我是覺得這兩個孩子都還小,敏政剛踏入仕途,還是先把心思放在學習和公務上,再過兩年也使得。」
太皇太後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先成家再立業。」
汪舜華笑:「我是想著孩子太早結婚,怕對身體不好;因此交代了他們,再晚幾年。」
太皇太後搖頭:「你就愛操閑心。」
程敏政低下了頭,李瑩也是一臉嬌羞。
還未命名的花卉有五十多種,其中牡丹有十多種,畢竟從景泰六年之後,已經整整五年沒有舉行過賞花會了。
短短的五年,變化了太多。
今天表演的主角自然是新進士。在場的文武官員都很有默契,看著新進士們揮毫潑墨,都忍不住鼓掌。
隻是汪舜華看著呈上來的名字狀元紅、軟香紅、玉玲瓏、粉妝樓、紫燕飛舞等等,覺得似曾相識。
命完名字、寫完詩詞,按說應該回去,但是汪舜華顯然不會就此停手。
她笑著下令賞賜,除了布帛,就是寶鈔,似乎又想起了什麽,笑著問李瑩:「前幾天賞了你一百貫寶鈔,是孝順了父母,還是置辦了什麽嫁妝?」
李瑩紅著臉,不敢說話。
汪舜華笑著對太皇太後說:「這丫頭害羞。」
太皇太後也打趣她:「你別臊她,小姑娘臉皮薄。」
汪舜華笑道:「我是記得敏政的廷試答卷裏提到了寶鈔,說這東西很不好,買不到什麽東西,百姓都不當回事,所以問問。這一百貫錢可是不少,七品官一年也就10石,折抵他兩年俸祿了。也算咱們給這丫頭撐腰。」
太皇太後笑。
李瑩低著頭,羞紅了臉。
但是下麵的百官卻笑不出來,畢竟關係大家吃飯的問題。
隻是太皇太後、太後興致很高,麵前又有女眷,不是談論國事的時候。
於謙想到了那天汪舜華的話,站了出來:「太皇太後、太後,恕臣鬥膽直言,這一百貫錢,並不值兩百石。」
汪舜華哦了一聲:「是嗎?那值多少?一百九、一百八?」
於謙沒有說話,汪舜華的笑容漸漸消失,臉色漸漸嚴肅:「到底值多少?」
於謙低頭:「如今寶鈔在民間已經無法通行。」
汪舜華道:「這話是什麽意思?難道說這寶鈔等於廢紙?」
於謙點頭:「可以這麽說。」
汪舜華厲聲道:「不可能,這寶鈔是太祖皇帝開始印刷通行的,朝廷用它採辦徵稅,乃至給官員發工資都使用它,怎麽可能是廢紙!」
於謙沒有說話。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果然,大家都忍不住站出來吐槽。
蕭鎡就說:「安國公說的很是,這寶鈔其實確實不能買東西。太後若要賞賜李氏,不如多賞她幾匹布帛。」
永安長公主也忍不住冒出來吐槽:「你別不信。你那寶鈔,就是跟廢紙沒區別。過年和姐妹們打牌,輸了給寶鈔,都不要!荷包裏的銅錢都被搶光了。」
見微知著,這話實在很得人心。眾人都深吸了口氣,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他們不好改;戶部的都在忐忑,不讓發寶鈔,國庫沒銀子啊;一邊慶幸,如果不發寶鈔,自家的日子會不會好一點。
汪舜華哦了一聲:「有這回事?」
永安長公主忙道:「我是和大家下棋。」
汪舜華哼了一聲,永安長公主牽著她撒嬌:「過年嘛,放鬆一下。」
汪舜華捏了捏她的臉,果然,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嘴裏卻說:「我正說著國家大事,你不要開口。」
轉臉問於謙:「寶鈔真的不好嗎?我瞅著挺方便的,難道有人喜歡拿著沉甸甸的銀子?」
文武大臣都要暴走了:「比起跟廢紙一樣的寶鈔,我們更喜歡沉甸甸的銀子好嗎?」
本來覺得這樣的場合,把女眷帶出來真不好,現在卻覺得這兩個女子真是可愛。
戶部尚書張鳳出班解釋,磕磕絆絆的,大概意思汪舜華聽懂了:發寶鈔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原因是老人家苦日子過來的,疼兒孫,對大臣就不咋樣了,恨不得都自帶幹糧才好。隻是這些年官僚隊伍不斷龐大,國稅收入因為標準沒變,偷稅漏稅逃稅的不少,加上天災人禍,所以逐年遞減,實在拿不出錢來,隻好用寶鈔來糊弄人。這些年寶鈔不斷貶值,形同廢紙。
他還很有說服力的介紹了太祖年間,一石米值鈔一貫;永樂初年,一石米大約三十貫;宣德七年,寶鈔一貫隻值銅錢五文;正統九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扔在大街上都沒人要,隻有倒黴的官員們還拿著當工資。
汪舜華在心裏給自己點了個贊。果然,改革就像做申論,要找準切入點才行。扯什麽三民問題,說什麽土地兼併,喊什麽報仇雪恥,朝廷當然有很多忠君愛國之士,但還有很多人是漠不關心甚至堅決反對的。「敬天法祖」嘛,「祖宗之製」嘛,何況這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有多少人願意豁出去呢?隨波逐流不好嗎?
而寶鈔不一樣,和所有人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明代俸祿在歷代都是最低的。按照洪武二十五年的標準: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以下逐級遞減,正四品二十四石,正五品十六石,正六品十石,再遞減至五石而止。
這隻是理論上的。洪武年間官俸全給米,間以錢鈔兼給,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太宗即位,令公侯伯皆全支米,文武官俸則米鈔兼支,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支米十之六八;惟有九品、雜職以及那些無品級小吏以及軍士,全支米。折鈔的部分,每米一石給鈔十貫;但第二年,公侯伯和文武官員一樣米鈔兼支。仁宗、宣德年間幾次調整,官員的俸祿也就不斷打折。
正統中,五品以上米二鈔八,六品以下米三鈔七。當時鈔價日賤,扔在大街上都沒人要。
那麽官員每月實際俸祿是多少,也實在可以計算一下。
難怪世人感嘆: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這麽點錢,要想養活一大家子,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一直以來,大家都在找錢。
汪舜華以前在網上看到過相關問題的研究,到這裏以後又深入研究過,她自己也是一無所有在職場打拚過來的,知道房奴的痛苦,所以才選擇在這裏下手——前兩年高調反腐,一是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畢竟整飭吏治是再偉光正不過的活,百姓們歡迎自不用說,就算再死抱著「三年不改其政」或者「敬天法祖」的書呆子也不敢說三道四——要論祖製,按照太祖皇帝的做法,貪汙六十兩銀子就該剝皮楦草,那現在大明的官員們,估計至少一半可以親身感受一下;二是逼官員們想辦法——有督察院、錦衣衛等各部門盯著,加上她沒完沒了的思想工作,敢頂風作案以身試法的真不多。既然法定的工資養不活家人,什麽冰敬碳敬、三節兩壽的禮物全沒有了,甚至連賣字畫寫文章都受到了限製,那你就該找朝廷要求漲工資吧。這兩年就收到了不少這樣的奏疏。
現在,是驗收成果的時候了。
要想不拿寶鈔拿實物,可以;要想漲工資,也可以,但你得想辦法,畢竟我不是變戲法的,也不可能說砍了軍費之類的來給你們發工資吧。
窮則思變。
關係到一家老小的吃飯問題,我不相信還有多少人敢死抱著祖製不放。
汪舜華看著他:「也就是說,你們整日裏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結果拿了一堆廢紙回去,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
張鳳低下了頭,群臣也都不敢吱聲。
這樣掃了太後的麵子,估計會不痛快。
汪舜華的麵色如常:「既然如此,你們想想辦法,把寶鈔停了吧——我也不希望你們辛辛苦苦的辦事,回家老婆孩子還要餓肚子。」
張鳳心裏雀躍,還是苦著臉:「隻是不發行寶鈔,這錢從哪裏來?」
汪舜華馬上變了臉:「這是你該研究的問題,怎麽反而問我?——太祖才開始發寶鈔的,以前歷代都沒有過,也沒見過不下去;你倒好,指著廢紙過日子。到底是你無能,還是我無能?」
這話真的太傷人,張鳳忙伏地請罪。百官剛才覺得這人實在不通情理,這會兒又覺得可憐,財政收入少,他們是知道的;想著回去翻書研究一下,以前是怎麽收稅的,畢竟關係到自己的工資收入。
這時候資本主義萌芽還沒有產生,東林黨官商勾結的那一套還不時興,朝堂上老實人比較多——專指為資本勢力代言的。大家都指著大明公司多發點錢,而不是指著背後的金主多孝敬點。重臣還好,進項多,有的家裏本來就不差錢;可明朝已經不是世家當政了,雖然讀書還是件奢侈的事,但普通家庭、貧困家庭出來的就不少。於謙是景帝三番四次要求,才勉強搬進朝廷賞賜的宅邸,他以前的房子,勉強能遮住風雨而已;內閣次輔高穀老家則隻有幾間破房子;吏部尚書王翱同樣兩袖清風,戶部右侍郎楊鼎出身貧寒,連家僕都用不起;閣臣李賢也抱怨,一個月的俸祿,隻夠十天的開支。至於翰林院的丘浚等人,更是家徒四壁,不要說漲工資,隻要把該拿的拿到手,就心滿意足了——這不算是過分的要求吧?比他們稍晚的名臣李東陽、楊一清都在靠賣字畫寫墓誌銘過日子;羅倫請客吃飯發現缸裏是空的,還沒錢買米,狀元都混到這地步了;另外一個理學名臣章懋好不到哪兒去,臨死前什麽都沒有留下,孤兒寡母是靠著朝廷每月兩石米的救濟過日子;丘浚的房子潮濕漏水,住了四十多年沒換,弄得一身病,實在是因為拿不出錢;明孝宗要給他換,又想到自己的身份,算了,比起房子,還是清廉的名聲比較要緊。程敏政倒是豁出去,寫文章賺點稿費,收了一匹帛,結果被扣了個賣題的大黑鍋,憋屈死了,真的憋屈。
物價在飛漲,工資在縮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如今汪太後有意廢黜寶鈔,如果不趁熱打鐵想辦法,簡直白活了——聖人還曾經曰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想想唐宋官員過得那叫一個酸爽,怎麽輪到自己,就緊巴巴的?到底是皇帝不行,還是戶部不行?——當然大家也沒想到大富大貴,隻是要妻兒老小吃飽飯,這算正當需求。
太皇太後有點不安,但汪舜華掃視了一下大家的臉色,輕快了很多,還帶著點躍躍欲試,知道計劃通了。
汪舜華早就算計好了。明朝官員的工資待遇在歷朝墊底,偏偏還有寶鈔雪上加霜,大家都有改善生活的需求,否則換成宋朝那幫被高薪養廉的文人,人家日子已經夠滋潤了,你漲不漲工資有什麽要緊——外頭百姓餓死與我又有什麽關係,隻要花前月下淺斟低唱就夠了。
說什麽忠君報國,有時候,真的隻是說說而已。
刀子是要切到自己身上才會知道痛的。
她看了一眼於謙,於謙朝她微微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