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皇帝的後事料理妥當了,但是汪太後的事情很多。出門這幾天,奏疏已經堆成了小山。


    十月初,國子監祭酒劉鉉去世,吏部原本推薦了倪謙,他現在還在廣東,於是命嶽正前往。


    隨後國子監學正閻禹錫上書,主要是針對學風問題,要求嚴格執行監規,杜絕奔競之風。汪舜華準了,下令升為正七品監丞。


    閻禹錫雖然官職不高,但其實算一代名儒。他字子與,洛陽人,父母早亡,以孝聞名。聽說薛瑄的名聲,於是放棄功名前往求學。臨走的時候,薛瑄送了他一程,叮囑他:「為學之要,居敬窮理而已。」


    十一月初一,皇帝出來接受了次年的大統歷,群臣看到皇帝規規矩矩的,都很高興。


    沒幾天得到邊報,蒙古孛來進犯延綏。當時,楊信充總兵官鎮延綏,都督僉事張欽為副手,於青陽溝大敗敵寇;張欽又敗於野馬澗等處。


    汪舜華很是高興,下令封楊信為彰武伯,張欽為都督同知,鎮守如故。


    因為在前線,沒有把人召回來,但命魏國公徐承宗前往宣旨,同時犒賞三軍,很有誠意。


    進入十二月以後,各方麵的事情就更多了。武學和集賢院已經建好,胡濙、陳循等開始正式辦公。


    汪舜華撥冗接見了一批奇才異能之士。


    太後在執政之初,就力排眾議設立了科學院,說是要獎勵發明,是個人都會琢磨出點味道。


    因此,很快就有各種各樣的人拿著各色各樣的東西前來獻寶,尤其是一些江湖方士,有能點石成金的,有能煉造長生不老藥的,還有能請神仙的,甚至還有能搞特殊功能的。


    汪舜華又氣又好笑,知道被人當成了傻子準備狠宰一刀。


    送上門來的生意,當然不能錯過。


    汪舜華不顧勸阻,在西苑召見了這些人,還喚上重臣們一起去看熱鬧;似乎不嫌事大,還宣了周思得的四大弟子:周道寧、昌道亨、孫道玉、王道弘。


    周思得走後,他還有不少弟子或留在北京,或後來奉詔來到北京。現在白雲觀的觀主王道弘是他的關門弟子,他的師兄周道寧、昌道亨、孫道玉都已經很有名氣;王道弘則傳承衣缽,道法森嚴,很受追捧。


    道家外丹黃白術在中國盛行了近兩千年,在明朝也是極為盛行。尤其以嘉靖皇帝最為著名,因為煉丹逼的宮女造反,也算古往今來頭一遭;還有一個負麵典型就是泰昌皇帝,在文官集團的擁戴下和渣爹萬曆鬥了幾十年,好不容易熬死了爹,嗑藥把自己嗑死了。


    後代皇帝都將是自己的子孫,一定不要出這樣的奇葩才好——當然如果活太久,整出個漢武帝唐玄宗那樣的,又是另外的悲劇,還要想辦法。


    於謙等人都以為太後和秦皇漢武一樣,迷戀上長生不老;反覆勸說這些不可靠,不要相信。


    汪舜華笑道:「於先生多慮了。我招道士入京,不是為了煉丹,而是為了進一步研究火藥。」


    誰都知道黑火藥就是最初在唐代道家金丹家伏火實驗中孕育出來的,在北宋時期率先應用於戰爭之中。


    看著道士李守義眉飛色舞的說自幼跟隨神仙在終南山學藝,練成丹藥可以幫助您長生不老;於謙和群臣都覺得心裏有點堵。


    大家紛紛進言:「這些都是江湖騙子胡說八道,太後您千萬別被他們騙了!」


    汪舜華笑道:「我當然知道長生不老是假的。新陳代謝乃是自然規律,若真是長生不老,豈不是逆天而行;當年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都沒有做到,如今又怎麽能夠完成?不過是誤國誤民罷了。」


    群臣這才點頭。


    李守義很是不服:「太後,臣真的會煉丹。」


    汪舜華的語氣很冷:「不要說了,什麽煉丹,丹藥有劇毒,害人的玩意。我今日招你們來,就是希望你們走正途,不要走這種旁門左道。」


    這話一出,下麵的道士們都急了。


    不用李守義說話,孫道玉問:「太後這樣說,難道會煉丹?」


    汪舜華道:「我不會煉丹。但我知道,如果材料本身有劇毒,即便做出的食物味道再好,也是有毒的——你們煉丹,不就是用的鉛汞還有各種重金屬嗎?這都是有劇毒的,尤其水銀。」


    孫道玉覺得智商受到了嚴重的侮辱:「鉛汞有毒?歷代道家都用的是這個!」


    汪舜華道:「所以從秦始皇煉丹開始,沒見到哪個帝王飛升,反而因誤服丹藥而死的不少,甚至包括唐太宗在內。」


    胡守信也很生氣:「太後因何說水銀有毒?銀針都試過,沒反應!」


    汪舜華道:「所謂銀針驗毒,不過是一種方法,不能說完全沒有用,但也不能說完全對。不隻是銀針,其他銀質物件變黑,那是因為銀與硫化物相互作用,形成暗色的硫化銀。這與毒素無關。隻要遇到含有很多硫的物質,無論是否有毒,銀針都會變黑;相反,一些劇毒物質,如果不含硫,就不會發生變黑的情形。直接用水銀肯定沒反應;但如果用硫化汞肯定會變黑。」


    刑部尚書俞士悅蒙了:「銀針不能驗毒,那我們刑部每年過那麽多案子都是冤案?」


    汪舜華搖頭:「不能這樣說。世人常說的毒,其實就是砒霜,主要物質是砷,也就是魏晉時期那幫名士服用的五石散的重要成分。砒霜本身不含硫,隻是因為生產技術落後,提純不幹淨,殘留少量的硫和硫化物。所含的硫與銀接觸,起了化學反應,也就給大家提供了驗毒的途徑;如果改進生產工藝,徹底提純,銀的性質很穩定,一般不與其他物質反應,那麽就驗不出來。」


    俞士悅不敢相信:「怎麽可能這樣?那以後得有多少冤魂?」


    汪舜華道:「如果指著銀針,兇手的技術上去了,那冤魂才真的冤枉。」


    胡守信不相信:「不是小道狂妄,太後因何如此肯定?」


    汪舜華道:「如果不信,你可以試驗。有的東西並不含毒,但卻含許多硫,比如雞蛋黃,銀針插進去就會變黑;相反,有些劇毒物品,因為不含硫,都有致命的危險,但銀針與它們接觸,不會出現黑色反應。因此,銀針不能鑑別毒物,更不能用來作為驗毒的工具;但它可以消毒。所以,用銀質器具是大有好處的。」


    大家肯定不相信。那麽馬上試驗。確實如她說的,水銀和銀針沒反應,銀針插進硫化汞就黑了;再來,雞蛋多的是,當場敲一個,令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銀針居然真的變黑了;連敲幾個,全黑了。


    禦膳房的跪了,真不敢下毒啊!況且全須全尾,還都是新鮮的。


    大家的臉色全變了,俞士悅覺得整個三觀都崩塌了;覺得回去要找人重新研究一下怎麽驗毒。


    李守義總算回過神來:「這隻是太後的猜測!我有點石成金的法術,太後要不也指點一下?」


    氣急敗壞,也顧不得對方是太後,語氣很不好。


    汪舜華微笑。


    胡守信等知道李守義的水平,忙要拉著,李守義哪裏肯聽;在場的大臣們都來了興趣:點石成金,聽說過,沒見過;薛遠尤其振奮,真要能點石成金,那還要辛辛苦苦攢錢做什麽!旋即反應過來——這牛鼻子絕對是個騙子,現在急瘋了,準備跳牆。


    王文已經開口:「你準備用什麽東西?」


    李守義道:「太後說汞有劇毒,我能用汞變成銀子。」


    汪舜華覺得很不好:「水銀有劇毒,而且容易揮發,這麽多人,中毒了怎麽辦?」


    於謙已經開口:「胡言亂語!水銀怎麽能變成金銀?」


    李守義還在洋洋灑灑,左右不過陰陽轉換的事。


    於謙不了解這些,汪舜華卻笑出聲來:「我從沒見過吹牛像你這樣清新脫俗的。你倒真會胡說,都能到天橋說書了。」


    這不僅是李守義難看,周道寧等人都覺得難堪:點石成金固然是街頭的騙術,但點化金銀確實是煉丹家們深信不疑的;把水銀煉成金銀,也確實是煉丹家們孜孜以求的。


    李守義道:「太後,臣請您賜給一口鍋,臣現在就把汞變成銀子。」


    汪舜華到底點頭,不過還是很夠意思:「水銀有劇毒,你們都散開一些,最好捂住口鼻。」


    李守義的臉色實在好看,隻得吩咐道童生火,把油澆在柴禾上,火苗一下子躥起來。


    李守義比劃一番,接過罐子朝鍋裏倒下去,汪舜華瞧著還不少,擔心散發後中毒,捂住口鼻。


    李守義以為她故弄玄虛,圍著鍋轉起來,嘴裏念念有詞,好半晌才作罷;再過一會,吩咐道童把銀子倒到模子裏鑄成銀錠。


    這話很篤定,群臣都忍不住好奇。王文伸頭一看,汞正翻滾著,一片銀色。


    李守義要來銀模,用勺把銀水舀起,倒在銀模裏。


    望著銀模裏的銀子,眾人都是大開眼界。


    汪舜華吩咐內官潑水,一時間發出嗤嗤的響聲,熱浪襲人,眾人這才回過神來。


    王文用手一摸,還有些燙手,拿起兩塊銀子,對著一磕,發出清脆的金屬撞擊聲,很是悅耳,和普通的銀子沒有區別,有些不可思議。


    戶部尚書張鳳也跑過來,拿起兩塊銀子,對磕一下,發出響聲,仿佛天籟。


    李守義表功,汪舜華冷笑:「雕蟲小技,也好意思拿出來。——要鑑定這東西是水銀還是銀子,很簡單,測密度。——戶部尚書就在這裏,同樣體積的銀元寶該多重,用手一試就知道。」


    張鳳回過神來:「確實比正常的重一些。」


    於謙點頭,點石成金的故事聽過很多年,可是怎麽都覺得不靠譜,否則早就把道士們抓過來煉了,怎麽可能還到處找錢。


    內官馬上安排測量,確實比水銀稍輕,比銀重;還不服?宮裏有的是銀子,拿來一測,什麽都出來了。


    汪舜華道:「所謂水銀變銀子,不過是一點小伎倆。銅鐵鉛汞都不可能變成銀子金子。你不過是將汞和銀粉混在一起,加熱之後熔融,然後放到銀模裏,冷卻之後就凝結成塊。汞和銀子的顏色相同,肉眼辨別不出真偽。剛才你圍著鍋邊亂轉,袍袖不住晃動,應該是趁機把銀粉加入到鍋裏。」


    李守義臉色徹底變了。


    汪舜華道:「我剛才說水銀有毒,你不相信,可以試給你看。」


    吩咐將餘下的水銀潑到地上,放出一群小貓小狗撲過去,沒多久,全搖搖晃晃、站立不住,撲倒在地。


    眾人倒吸了一口冷氣,李守義難以置信,撲過去撥開貓犬。他俯在地上,要去捧水銀,隻是剛才瓶子離得近,水銀很燙,隻得摸了又摸,哪曾想栽倒在地,抽搐兩下,昏死過去;眾人頓時失色,忙往後退了幾步,汪舜華吩咐用冷水把火熄了,把汞淋透了,又蓋上鍋蓋,這才收拾了;李守義被抬了下去,周道寧等人還好,胡守信等人是真的跪了。


    別人都是哭求放過,說李守義剛到北京,不知道他的底細;隻有胡守信呆呆趴在地上不動,過了好久才痛哭失聲:「怎麽會這樣,怎麽會有毒?——我這些年都在做什麽!」


    看他淚流滿麵、一副哀莫大於心死的樣子,汪舜華突然有些不忍,畢竟幾千年都是這樣的,突然說你們全錯了,從根本上就錯了,確實有點殘忍。


    百官卻絲毫不為所動,早看這群道士不順眼了,恨不得全弄死才好。


    別人都在懇求免死,胡守信卻笑道:「我煉丹二十年,居然從根子上就是錯的,活著還有什麽意思?請太後賜我一死。」


    汪舜華道:「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如今明白過來,並不算晚——你既然潛心煉丹多年,想必造詣頗深,何不做些為國為民的事。」


    胡守信笑道:「太後要殺便殺,何必諷刺我?我還能做什麽?——還要煉丹去害人嗎?」


    汪舜華道:「丹藥害人不假,可是煉丹術並非一無是處。金丹固然害人,可若剔除鉛汞這些毒物和其他雜質,製成丹劑,卻頗有效用,而且方便易行,適合推廣,能夠救人性命。」


    胡守信一怔:「丹劑不是沒有,隻是自己一心沉溺金丹,還真沒有注意到;如果和太醫們合作,說不定真能做出幾劑好藥。」


    汪舜華道:「煉丹的過程,其實是各種礦物質在一起相互反應變化的過程,自然會產生很多新鮮的事物,除了豆腐,火藥也是在這過程中發明的。如果悉心研究摸索這些變化的規律,構建全麵係統的化學學術體係,並進行有效利用,定能造福世人。」


    李賢出來奏道:「太後所言極是。如今防守北方要用到火炮,隻是不甚稱手。既然這些個道士了解炸藥,可容他們戴罪立功。」


    他算是看出來了,汪太後並不想殺人。


    汪舜華點頭:「先讓他們去科學院上班吧。」


    安頓好了,汪舜華還親自去視察了道士們的煉丹房。


    於謙等人極力阻攔,汪舜華擺手:「放心,我就是看看。」


    在走進煉丹房的那一霎那,汪舜華突然就明白了天朝化學停滯不前的原因——器具!


    現在實驗室裏最多的設備就是陶製,根本看不清楚裏麵發生了什麽。煉了幾千年丹,除了磕死一堆有名的沒名的皇帝,就隻是煉出豆腐和火藥。天知道多少化學現象從他們眼皮底下溜走了,又錯過了多少把煉丹術發展成化學的良機!


    汪舜華馬上想到《西遊記》裏,猴子從八卦爐裏逃生的故事,要是太上老君用的是透明的玻璃爐子,猴子不知道死了幾次了。


    道士們聽說是煉丹房設備有問題,都很驚訝:千百年來老祖宗都是用的這些東西!


    現在聽太後說要用透明的、無色的器皿,倒是很嚮往,但這東西怎麽造的出來!


    汪舜華把進口的玻璃給他們:「這個任務就交給你們。洋人能做出來的東西,我不相信我們做不出來。」


    與此同時,還要應付一波又一波不怕死的傢夥。他們賣力推銷各種產品,什麽大力丸回春丹之類的,甚至還有些不可說;被汪舜華扔到地上了。


    她語氣相當嚴肅:「不要認為朝廷的名爵隻是個名頭,也不要把我當成傻子,所有的東西都是要經受住實踐和歷史的檢驗。——你們如果想不出朝廷想要什麽,我可以把話說明白一些——一是典籍記載的有利於國計民生但是已經失傳的各種工具或者方法,比如地動儀木牛流馬,隻要你能夠復原出來,就給你算;二是現在已經有但是做得不夠好或者造價太高不能推廣的,你改良了,也算。」


    「如果還想不起來,我可以再指幾條路——用的毛筆,都需要不停地蘸著墨書寫,費時費力,能不能把墨裝進筆桿裏,可以不間斷的書寫?道士們用的陶器,裏麵什麽情況根本看不見,外國有進貢的玻璃,但是價錢貴的嚇人,能不能破解製造的方法?——這幾樣,誰做出來了,做好了,直接封院士,賞銀千兩,再用一萬銀子買斷專利。」


    「煉鋼、紡織、火炮、印刷,有一個說一個,隻要能提高生產效率。官位也好,銀子也罷,我出得起!」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現在死亡率那麽高,別說瘟疫,就是頭疼腦熱感冒發燒之類的小毛病,都可能天人永隔。你們誰能有效治癒這些疾病,朝廷難道會虧待你?」


    「運輸不方便,都得靠人畜,速度提不上去,要修路——有沒有簡便的方法?這個太難了,但是可以改進一下。漕運勞師動眾,耗資巨萬而且損耗嚴重,能不能用持續不斷地機械力取代人工?你們注意到煮飯燒水的時候,如果不及時關火,鍋蓋子就會被頂起來。為什麽?是因為水蒸汽在推著蓋子動。能不能把這種向上的力道轉化為向前的力道?——能不能製造一台機器,裝在車上或者船上,依靠蒸汽來推動車船前行?不要跟我說不可能,你沒做過,怎麽知道不可能?」


    「水稻小麥這些糧食,現在每畝產出最高不過三石,還得是太湖平原這些膏腴之地,其他地方不到兩石。你們誰能把平均畝產量翻一倍,或者最高畝產提高兩倍。隻要能做到這些,世襲公爵,夠不夠?」


    前來獻寶的麵麵相覷,各自退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