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談話還在進行,又派寧陽侯陳懋前去太廟,不久琉球遣使來朝,賜宴。
隨後免山東被災處柴炭,同時接到巡撫直隸左僉都禦史王儉的奏疏:「徐州民缺食者四萬有奇,臣已發廩,並勸令富室出米麥二萬六百餘石,陸續賑濟。」
很好,升南京右副都禦史。
接著得到慶王秩煃的奏疏,說府中軍校餘丁因榜例多,跑到太監總兵處投充報效,想同老母與妻子到北京哀訴。
這叫什麽事!
當即回覆:「以此小事攪擾朝廷,甚乖藩輔之義。今後務存大體,毋蹈前失所奏之事。已令該部處置,不許輊率來京。」
現在皇帝的龍椅還沒有坐穩,都給我老實呆著!
馬上就要大祀,命於謙代為行禮。
談心談話結束,她對朝廷的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心中的信念也愈發堅定,還有兩年可以準備,但是她不能一個人作戰。
看著時辰還早,宣於謙和閣臣進來商量要事。
汪舜華聽政以後,都是在文華殿處理日常奏疏、召見臣工。
文華殿主殿為麵闊8間、進深3間的文華殿;後殿是主敬殿,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此外還有東西配殿本仁殿、集義殿。
汪舜華想過,以後皇帝開經筵,就讓他在主敬殿讀書。
行了禮,像往常一樣吩咐賜坐;這才開口:「這些天,你們跟著我聽了各衙門的情況匯報,有什麽感受?」
於謙老實回稟:「內憂外患,世事多艱。」
汪舜華點頭:「說得好,內憂外患。——天災頻繁,腐敗橫行,武備不脩,祀典有缺,人才斷代,財政困難,我想要開一代盛世,任重道遠。卿等有何高見?」
陳循馬上奏道:「太後有開創盛世之心,誠為國家之幸。臣以為,隻要虛心委任儒臣,廣求天下人才,求民疾、察吏治,崇節儉、勤經筵,刑必務歸乎有罪、賞不濫及於無功,練兵選將、無忘社稷之憂,親賢遠奸、必復祖宗之治,自然天意可回,災異可弭,人心可安。」
高穀等紛紛開口。
汪舜華笑:「你們說的都不錯,不過忘了一點: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意是什麽,不過就是世道人心。」
嘰裏呱啦了一大通,歸結起來,還是委任內閣,太後您自己回宮呆著去。
她連於謙都不能全權託付,何況別人?
汪舜華道:「自古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朝廷所有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民的問題。歸納起來,不過三件事:一是民族,二是民生,三是民心。」
眾人麵麵相覷。
口號必須喊,而且要喊得響亮,否則不能振聾發聵,人家記不住;但是不能過多過濫過快,這年頭渠道有限,不可能填鴨式洗腦。
三民問題顯然是借鑑某黨的主義。
這年頭主義不能說,問題還是可以談的,當然談論民權還是太早了,但是民心是要談的,省得你們整天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再往前,沒辦法談。
沒有談的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不能背叛自己的階級,至少現在不能。
大明是大海大洋,有抵禦風暴的力量;但換句話說,就是傳統勢力非常極其特別強大。他們有深厚的社會土壤,也有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不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然而在當下,卻不能說是錯的。
以一己之力赤手空拳和大江大洋搏鬥,最後隻能是葬身大海,屍骨無存;是因勢利導百川歸海,讓改革成為時代的潮流。
行穩才能致遠,她曾經兩次和這個時代抗爭,結果都頭破血流,甚至斷送了兒子的生命。
這一次,她輸不起。
對於汪舜華來說,所有的矛盾歸納起來,無外乎三點:民族矛盾,主要是和北方的關係;階級矛盾,也可以說是民生問題,主要是農民起義;還有就是說熟的生產力太過落後的問題,這個是根本問題,但也是觀念問題,畢竟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但是最直接要命的,是財政問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錢,什麽都辦不成,不能發展軍備,不能發展教育,不能興修水利,這又導致了惡性循環:邊患加劇、階層固化、農業滯後、人口失業、流民問題等等。
但要解決財政問題,不可能單純的鼓勵工商業,更不可能皇家直接跑去做生意,而應該從分配方式入手,減輕農民負擔,限製土地兼併,規範宗室待遇,鼓勵工商業發展,促進海外貿易等等。否則,像明朝末年,官僚地主倒是肥的流油,朝廷還是窮,農民還是吃不上飯。
趁著現在資本主義萌芽還沒有萌發,海外貿易還沒有興起,先把規矩立起來,阻力也就小很多。
但是這種話不可能拿到這裏來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汪舜華想到另外一句說熟了的話: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如果她單純的強調財政問題,文臣肯定要反對,而且以後伴隨經濟發展,腐敗問題進一步蔓延,也並不是她的初衷,既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把規矩立起來,就算慢一點,也要穩一點;即便數字沒那麽漂亮,差距小一點,社會矛盾也會緩和一點。
反正,現在還是明朝前期,歐洲還在文藝復興,美洲還在與世隔絕,小鬼子還在戰亂,她有的是時間,不用操之過急,否則像王莽一樣扯到了蛋,會徹底葬送民族復興在她手裏實現的希望。
汪舜華從聲討王振開始,重點批判了官場腐敗蔓延的問題:「如今,王振雖然死了,但他留下的風氣還沒有徹底杜絕,他造成的危害還沒有徹底消除。要想肅清餘毒,正本清源,你們身為閣臣,必須率先垂範,真正做到情為民所係,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後麵幾句有點太高大上,陳循等領旨,主動過濾了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正確的廢話,選擇了前半部分:王振不就是太監嗎?汪太後對太監恨之入骨,這是要收拾太監了?那好啊!
汪舜華沒有想到這番話會被理解成這樣,接著往下說:「如今國用不敷,寅吃卯糧,這個問題,也不能任由其發展蔓延,該怎麽辦,你們也要有數。」
陳循等領旨,答應下去商量。
汪舜華忽然喚住於謙:「外頭雪停了,我們出去看看吧。」
於謙怔了一下,尋思:「這怕是有真正的要事商量吧。」
果然,出了文華殿,汪舜華揮開跟隨的宮女內宦:「我和靖安侯說說話,你們遠遠跟著就行,不必近前。」
於謙有點吃驚,什麽事連心腹宦官宮女都要迴避?
聽汪舜華說:「剛才說的三件事,靖安侯有什麽想法?」
於謙的腦子裏轉過無數個想法,看著汪舜華殷切的眼神,試探著問:「太後是要懲治宦官了?」
汪舜華一呆:「關宦官什麽事?」
於謙道:「剛才太後說王振流毒無窮,臣等都以為太後是要藉此打擊宦官參政,重振朝綱。」
汪舜華笑道:「我恨王振不假,不過說到打擊宦官參政,這是太宗皇帝以來就有的做法,我也不好擅改祖製。更何況,你認為宦官都是十惡不赦之徒嗎?」
於謙低著頭,他雖然不喜歡甚至看不起太監,但還真不至於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畢竟除了王振,他接觸過的劉永成、金英、興安等人都不賴。
汪舜華開口:「歷史上宦官亂政的確實不少,可是外夷不臣、權臣欺君、外戚奪權、藩鎮割據,乃至空談誤國、朋黨勾連,都是取禍之道,誰也不比誰高尚。說到底,是君上立身不正,給了小人可趁之機。司馬遷身殘誌堅,所著《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蔡倫改進造紙術,至今恩澤後人;高力士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後和太平公主之亂,一生忠心耿耿,不離不棄;鄭和七次下西洋,張揚了國威,我從來不認為他們就比不過那些名垂青史的賢相們。」
於謙沒有反對,這幾個人確實很有名。
汪舜華道:「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際,古人倡導用人不拘一格,既然英雄不問出處,又何必在乎他是男是女,還是宦官?隻要德才兼備,自可量才使用。」
於謙本想說你要是不用宦官,而任用儒臣,恐怕能用的會更多。
但這話他沒說出口。
他對汪舜華聞名已久,也接觸了幾個月,但這個女人心思太深,他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麽,是敵是友;尤其眼下提到的三民問題,言辭正大,冠冕堂皇,他還真說不出哪裏不對。
汪舜華不知道他在想這些,隻是以為於謙對宦官不滿,隻好解釋:「我是想解決王振以來官場、軍隊作風之弊,跟宦官沒有太大的關係;該做些什麽,陳循等人商量對策,但你是首輔,心裏要有底。」
原來如此,這是好事,雖然不一定能做成。
於謙稱是。
汪舜華又說起了財政的事:「官場作風之弊,有督察院和廠衛,我相信很快就能令行禁止,至少剎住這股歪風邪氣;隻是財政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你要多費心。」
她嘆了口氣:「解決財政問題,歸根到底就是開源節流四個字。怎麽開,怎麽節,這是一個大問題,鬧不好是要天下大亂的。所以必須要籌劃周密。」
汪舜華這樣通透,於謙很是意外。
此前,他對汪舜華有很多種畫像:野心勃勃但又深明大義,深藏不露卻又鋒芒畢露,宅心仁厚又不通俗務,好說大話又作風務實。
仿佛完全矛盾,偏偏又集中在她一個人身上。
他看不懂這個女人。
更不知道這個女人對於朱明王朝來說是好是壞。
免了慶成禮,宣布以元宵節賜假十日。
她帶著孩子們陪著太皇太後一起過節,太皇太後見她清減了不少,倒是有些憐惜:「外頭的事,交給大臣們去處理就好,你一個女人,何必操那麽多心?」
汪舜華苦笑:「做父母的,總是想把最好的,留給自己的孩子。我是想,自己辛苦幾年,把朝廷的事情理順了,將來還給皇帝的,是一個花團錦簇的太平盛世。這樣,他就不必像他父親一樣辛苦。」
太皇太後嘆氣:「我知道,你是要強的,隻是也不要操之過急。聽說,你一連和群臣談了好幾天,累不累啊。」
汪舜華笑道:「隻要能換來官員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我這點累,算什麽?」
太皇太後不說話了。
元宵節期間也有奏疏,不過少了很多,汪舜華還是和孩子們一起畫像,隻是沒有了世宗,心裏有點澀。
永安公主很聰明,已經開始照顧弟弟妹妹了;永寧公主也很懂事,知道幫助姐姐,皇帝似乎也隱隱明白了什麽;齊王見潤有時候還會問父皇去哪裏了;永康公主隻能咿咿呀呀的宣誓存在感,汪舜華每次抱著她,都忍不住想落淚。
節日期間,免了命婦們的請安,隻是宣了英國公太夫人吳氏、黔國公夫人梅氏、魏國公王氏進宮;隔天又招周貴妃等進宮,太皇太後是不大耐煩的,就到坤寧宮說話了。
這幾個月,他們已經完全安定下來,生活也步入了正軌,沂王和德王開始讀書。
汪舜華聽劉定之說,沂王的書念的不壞,在繪畫上有些天分,想到歷史書上的那副《一團和氣圖》,於是派了書畫家戴泉前去輔導他。
戴泉是當代最負盛名的畫家戴進的兒子。
戴進在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
這回因為汪舜華欣賞不了宮廷畫家們的藝術手法,而想留下接近照片的容像寫真,因此景帝想到了馳名海內的戴進,把他又招了回來。
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即便汪舜華這種門外漢也看得出來變通運筆,頓挫有力,比起她在博物館看到的傳世畫作也絲毫不讓。
汪舜華喜歡,景帝這種懂行的更是讚嘆有家,立刻下旨授直仁殿待詔,為帝後作畫,並教授生徒。戴進的兒子戴泉、女兒戴氏、婿王世祥等都是書畫名家,現在一併到仁智殿供職,戴氏更在內宮伺候。
隨後免山東被災處柴炭,同時接到巡撫直隸左僉都禦史王儉的奏疏:「徐州民缺食者四萬有奇,臣已發廩,並勸令富室出米麥二萬六百餘石,陸續賑濟。」
很好,升南京右副都禦史。
接著得到慶王秩煃的奏疏,說府中軍校餘丁因榜例多,跑到太監總兵處投充報效,想同老母與妻子到北京哀訴。
這叫什麽事!
當即回覆:「以此小事攪擾朝廷,甚乖藩輔之義。今後務存大體,毋蹈前失所奏之事。已令該部處置,不許輊率來京。」
現在皇帝的龍椅還沒有坐穩,都給我老實呆著!
馬上就要大祀,命於謙代為行禮。
談心談話結束,她對朝廷的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心中的信念也愈發堅定,還有兩年可以準備,但是她不能一個人作戰。
看著時辰還早,宣於謙和閣臣進來商量要事。
汪舜華聽政以後,都是在文華殿處理日常奏疏、召見臣工。
文華殿主殿為麵闊8間、進深3間的文華殿;後殿是主敬殿,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此外還有東西配殿本仁殿、集義殿。
汪舜華想過,以後皇帝開經筵,就讓他在主敬殿讀書。
行了禮,像往常一樣吩咐賜坐;這才開口:「這些天,你們跟著我聽了各衙門的情況匯報,有什麽感受?」
於謙老實回稟:「內憂外患,世事多艱。」
汪舜華點頭:「說得好,內憂外患。——天災頻繁,腐敗橫行,武備不脩,祀典有缺,人才斷代,財政困難,我想要開一代盛世,任重道遠。卿等有何高見?」
陳循馬上奏道:「太後有開創盛世之心,誠為國家之幸。臣以為,隻要虛心委任儒臣,廣求天下人才,求民疾、察吏治,崇節儉、勤經筵,刑必務歸乎有罪、賞不濫及於無功,練兵選將、無忘社稷之憂,親賢遠奸、必復祖宗之治,自然天意可回,災異可弭,人心可安。」
高穀等紛紛開口。
汪舜華笑:「你們說的都不錯,不過忘了一點: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意是什麽,不過就是世道人心。」
嘰裏呱啦了一大通,歸結起來,還是委任內閣,太後您自己回宮呆著去。
她連於謙都不能全權託付,何況別人?
汪舜華道:「自古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朝廷所有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民的問題。歸納起來,不過三件事:一是民族,二是民生,三是民心。」
眾人麵麵相覷。
口號必須喊,而且要喊得響亮,否則不能振聾發聵,人家記不住;但是不能過多過濫過快,這年頭渠道有限,不可能填鴨式洗腦。
三民問題顯然是借鑑某黨的主義。
這年頭主義不能說,問題還是可以談的,當然談論民權還是太早了,但是民心是要談的,省得你們整天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再往前,沒辦法談。
沒有談的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不能背叛自己的階級,至少現在不能。
大明是大海大洋,有抵禦風暴的力量;但換句話說,就是傳統勢力非常極其特別強大。他們有深厚的社會土壤,也有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不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然而在當下,卻不能說是錯的。
以一己之力赤手空拳和大江大洋搏鬥,最後隻能是葬身大海,屍骨無存;是因勢利導百川歸海,讓改革成為時代的潮流。
行穩才能致遠,她曾經兩次和這個時代抗爭,結果都頭破血流,甚至斷送了兒子的生命。
這一次,她輸不起。
對於汪舜華來說,所有的矛盾歸納起來,無外乎三點:民族矛盾,主要是和北方的關係;階級矛盾,也可以說是民生問題,主要是農民起義;還有就是說熟的生產力太過落後的問題,這個是根本問題,但也是觀念問題,畢竟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但是最直接要命的,是財政問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錢,什麽都辦不成,不能發展軍備,不能發展教育,不能興修水利,這又導致了惡性循環:邊患加劇、階層固化、農業滯後、人口失業、流民問題等等。
但要解決財政問題,不可能單純的鼓勵工商業,更不可能皇家直接跑去做生意,而應該從分配方式入手,減輕農民負擔,限製土地兼併,規範宗室待遇,鼓勵工商業發展,促進海外貿易等等。否則,像明朝末年,官僚地主倒是肥的流油,朝廷還是窮,農民還是吃不上飯。
趁著現在資本主義萌芽還沒有萌發,海外貿易還沒有興起,先把規矩立起來,阻力也就小很多。
但是這種話不可能拿到這裏來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汪舜華想到另外一句說熟了的話: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如果她單純的強調財政問題,文臣肯定要反對,而且以後伴隨經濟發展,腐敗問題進一步蔓延,也並不是她的初衷,既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把規矩立起來,就算慢一點,也要穩一點;即便數字沒那麽漂亮,差距小一點,社會矛盾也會緩和一點。
反正,現在還是明朝前期,歐洲還在文藝復興,美洲還在與世隔絕,小鬼子還在戰亂,她有的是時間,不用操之過急,否則像王莽一樣扯到了蛋,會徹底葬送民族復興在她手裏實現的希望。
汪舜華從聲討王振開始,重點批判了官場腐敗蔓延的問題:「如今,王振雖然死了,但他留下的風氣還沒有徹底杜絕,他造成的危害還沒有徹底消除。要想肅清餘毒,正本清源,你們身為閣臣,必須率先垂範,真正做到情為民所係,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後麵幾句有點太高大上,陳循等領旨,主動過濾了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正確的廢話,選擇了前半部分:王振不就是太監嗎?汪太後對太監恨之入骨,這是要收拾太監了?那好啊!
汪舜華沒有想到這番話會被理解成這樣,接著往下說:「如今國用不敷,寅吃卯糧,這個問題,也不能任由其發展蔓延,該怎麽辦,你們也要有數。」
陳循等領旨,答應下去商量。
汪舜華忽然喚住於謙:「外頭雪停了,我們出去看看吧。」
於謙怔了一下,尋思:「這怕是有真正的要事商量吧。」
果然,出了文華殿,汪舜華揮開跟隨的宮女內宦:「我和靖安侯說說話,你們遠遠跟著就行,不必近前。」
於謙有點吃驚,什麽事連心腹宦官宮女都要迴避?
聽汪舜華說:「剛才說的三件事,靖安侯有什麽想法?」
於謙的腦子裏轉過無數個想法,看著汪舜華殷切的眼神,試探著問:「太後是要懲治宦官了?」
汪舜華一呆:「關宦官什麽事?」
於謙道:「剛才太後說王振流毒無窮,臣等都以為太後是要藉此打擊宦官參政,重振朝綱。」
汪舜華笑道:「我恨王振不假,不過說到打擊宦官參政,這是太宗皇帝以來就有的做法,我也不好擅改祖製。更何況,你認為宦官都是十惡不赦之徒嗎?」
於謙低著頭,他雖然不喜歡甚至看不起太監,但還真不至於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畢竟除了王振,他接觸過的劉永成、金英、興安等人都不賴。
汪舜華開口:「歷史上宦官亂政的確實不少,可是外夷不臣、權臣欺君、外戚奪權、藩鎮割據,乃至空談誤國、朋黨勾連,都是取禍之道,誰也不比誰高尚。說到底,是君上立身不正,給了小人可趁之機。司馬遷身殘誌堅,所著《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蔡倫改進造紙術,至今恩澤後人;高力士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後和太平公主之亂,一生忠心耿耿,不離不棄;鄭和七次下西洋,張揚了國威,我從來不認為他們就比不過那些名垂青史的賢相們。」
於謙沒有反對,這幾個人確實很有名。
汪舜華道:「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際,古人倡導用人不拘一格,既然英雄不問出處,又何必在乎他是男是女,還是宦官?隻要德才兼備,自可量才使用。」
於謙本想說你要是不用宦官,而任用儒臣,恐怕能用的會更多。
但這話他沒說出口。
他對汪舜華聞名已久,也接觸了幾個月,但這個女人心思太深,他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麽,是敵是友;尤其眼下提到的三民問題,言辭正大,冠冕堂皇,他還真說不出哪裏不對。
汪舜華不知道他在想這些,隻是以為於謙對宦官不滿,隻好解釋:「我是想解決王振以來官場、軍隊作風之弊,跟宦官沒有太大的關係;該做些什麽,陳循等人商量對策,但你是首輔,心裏要有底。」
原來如此,這是好事,雖然不一定能做成。
於謙稱是。
汪舜華又說起了財政的事:「官場作風之弊,有督察院和廠衛,我相信很快就能令行禁止,至少剎住這股歪風邪氣;隻是財政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你要多費心。」
她嘆了口氣:「解決財政問題,歸根到底就是開源節流四個字。怎麽開,怎麽節,這是一個大問題,鬧不好是要天下大亂的。所以必須要籌劃周密。」
汪舜華這樣通透,於謙很是意外。
此前,他對汪舜華有很多種畫像:野心勃勃但又深明大義,深藏不露卻又鋒芒畢露,宅心仁厚又不通俗務,好說大話又作風務實。
仿佛完全矛盾,偏偏又集中在她一個人身上。
他看不懂這個女人。
更不知道這個女人對於朱明王朝來說是好是壞。
免了慶成禮,宣布以元宵節賜假十日。
她帶著孩子們陪著太皇太後一起過節,太皇太後見她清減了不少,倒是有些憐惜:「外頭的事,交給大臣們去處理就好,你一個女人,何必操那麽多心?」
汪舜華苦笑:「做父母的,總是想把最好的,留給自己的孩子。我是想,自己辛苦幾年,把朝廷的事情理順了,將來還給皇帝的,是一個花團錦簇的太平盛世。這樣,他就不必像他父親一樣辛苦。」
太皇太後嘆氣:「我知道,你是要強的,隻是也不要操之過急。聽說,你一連和群臣談了好幾天,累不累啊。」
汪舜華笑道:「隻要能換來官員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我這點累,算什麽?」
太皇太後不說話了。
元宵節期間也有奏疏,不過少了很多,汪舜華還是和孩子們一起畫像,隻是沒有了世宗,心裏有點澀。
永安公主很聰明,已經開始照顧弟弟妹妹了;永寧公主也很懂事,知道幫助姐姐,皇帝似乎也隱隱明白了什麽;齊王見潤有時候還會問父皇去哪裏了;永康公主隻能咿咿呀呀的宣誓存在感,汪舜華每次抱著她,都忍不住想落淚。
節日期間,免了命婦們的請安,隻是宣了英國公太夫人吳氏、黔國公夫人梅氏、魏國公王氏進宮;隔天又招周貴妃等進宮,太皇太後是不大耐煩的,就到坤寧宮說話了。
這幾個月,他們已經完全安定下來,生活也步入了正軌,沂王和德王開始讀書。
汪舜華聽劉定之說,沂王的書念的不壞,在繪畫上有些天分,想到歷史書上的那副《一團和氣圖》,於是派了書畫家戴泉前去輔導他。
戴泉是當代最負盛名的畫家戴進的兒子。
戴進在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
這回因為汪舜華欣賞不了宮廷畫家們的藝術手法,而想留下接近照片的容像寫真,因此景帝想到了馳名海內的戴進,把他又招了回來。
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即便汪舜華這種門外漢也看得出來變通運筆,頓挫有力,比起她在博物館看到的傳世畫作也絲毫不讓。
汪舜華喜歡,景帝這種懂行的更是讚嘆有家,立刻下旨授直仁殿待詔,為帝後作畫,並教授生徒。戴進的兒子戴泉、女兒戴氏、婿王世祥等都是書畫名家,現在一併到仁智殿供職,戴氏更在內宮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