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麽樣,景帝已經駕崩,接下來一係列的事情就該安排。雖然汪皇後要坐月子,不能出席葬禮,但國家大事,本身也沒有女人多少事,因此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隻是大家心裏很遺憾而已。
大行皇帝駕崩,於謙馬上下令關閉京城九門,嚴禁出入;隨後帶著太子前往奉先殿,向列祖列宗稟告大行皇帝賓天的消息,隨後頒遺詔於天下、報訃音於宗室諸王,同時下令禮部定大喪禮儀注。
禮部上書胡濙次日就呈上了大行皇帝喪禮儀注。洋洋灑灑的,一言以蔽之:在外官員、命婦素服舉哀三日,通二十七日而除;軍民男女,素服十三日而除。
這是規定。
不過這樣的大事,還是要稟告吳太後、汪皇後,吳太後沒有說什麽,汪皇後閉上了眼睛:「外麵的事,讓靖安侯主持就好。」
既然沒有意見,就照此辦理;接下來的三天,於謙率領群臣在思善門外哭臨;宮裏也同時舉哀,汪皇後不能參加喪禮,吳太後別的事情辦不了,帶著人去給兒子哭喪肯定還是行的;永康公主還在繈褓,但是永安和永寧必須參加。汪舜華很是心疼,強忍著眼淚,交代周圍人好好伺候,不要讓公主冷著熱著。
八月初七日,按照慣例,文武百官、軍民耆老人等奉箋勸進:「眷惟國本,付託匪輕,敬惟皇太子殿下,位居主鬯,德自天成。天人之心,無不歸戴。大行皇帝賓天遺命,殿下早正大位,海宇臣民,實切瞻望。夫天下不可一日而無君,生民不可一日以無主。臣等惟願少抑哀情,仰遵先誌,正寶位以定宗社之大計,敷渙號而弘家國之遠猷,於以慰列聖在天之靈,於以副九有生民之望。」
太子才四周歲,連字都不認識幾個,哪裏知道這些是什麽意思?
不過於謙既然奉詔輔政,自然會為他考慮周全,這都是照葫蘆畫瓢的事,並不費力。
當即命商輅起草令諭,不允所請。
不過其他的事情還是要做的,命禮部右侍郎鄒幹及欽天監監正穀濱等擇山陵地;同時,令內外諸司造喪儀。
同時敕諭沿邊宣府等處總兵等官:「先為不可,勝以待之,降則禮待,去勿窮追,毋啟釁端,毋墮賊計。」
次日,文武百官、軍民耆老人等再奉箋勸進:「切以天下生民不可無主,祖宗神器不可暫虛。情雖未忍於遽,承孝則莫先於善述。伏望俯賜令諭,早正宸居,主宰百神。丕闡文明之化奠安,億姓益綿熙皞之休上,以嗣列聖之徽,猷下以遂群心之顒望。」
皇太子令諭答:「予煢煢在疚,五內崩摧,豈忍遽即大位,不允所請。」
次日,文武百官、耆老人等三奉箋勸進:「臣等重惟天下不可斯須而無主,神器詎容頃刻以暫虛。殿下為神人之依歸,受祖宗之付託,宜體帝王之大孝,毋拘士庶之庸行,伏望稍抑哀情,以善繼述為重;俯從眾誌,以廣德教為先。早升大寶之尊式,慰先皇之誌,使四方萬國有所仰賴;三靈百神,有所歸依。」
皇太子終於順從天意民心:「予已承遺命,無所遜避。勉從所請。」
次日,皇太子令諭禮部,命擇日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予即皇帝位,其具儀來聞,如令奉行。
次日,禮部進即位儀注,擇於景泰八年八月十八日醜時即位。
登極儀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皇帝年幼有所改動,好在現在才過了中秋,說冷不冷,說熱不熱,不用擔心太多。
隻是汪舜華想到,八年前的中秋節,她失去了長子。
然而,沒有太多的時間供她思想。
雖然已經下令於謙總攬朝政,但有些事情,他還是要入宮請示,即便隻是走流程的事情。
當天,遣英國公張懋奉命告天地,魏國公徐承宗告宗廟,成國公朱儀告社稷,上即皇帝位,遂頒詔大赦天下。
按照太後皇後的懿旨,於謙牽著小皇帝的手,一步步走上奉天殿的龍椅。可能因為對一切都很好奇,小皇帝不哭不鬧,隻是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著周圍的一切,群臣都舒了口氣,這萬一是鬧騰起來,可是不好收場。
次日,禮部上言:「大行皇帝大喪禮成,服已畢,恭惟皇上初嗣大寶,萬幾攸係,伏望以宗廟、社稷為重,少節哀情,請禦西角門視事。」
這是廢話,皇帝才四歲,什麽都不懂,怎麽處理政務?
太後皇後隨即下旨:「皇帝年幼,不必禦門聽政,待其及冠,然後禦朝。所有軍國政務,由內閣商議,然後上報。」
群臣領旨。
隨即得到消息:瓦剌遣使入京祭奠先帝。
這已經不是今年瓦剌使者第一次入京了,太上皇去世後,他們就來過一回。
按說不共戴天的仇人,不通慶典弔喪之禮;但畢竟是鄰邦,雙方都要藉此打聽消息,防止誤判。
因此,汪舜華命禮部接待;並在幹清宮隔著簾子召見了一回。
事實上,上次雙方談判,不歡而散。
瓦剌使者聲討完明朝的罪行,就說當年放太上皇歸國的時候,承諾了會讓他復位,報答也先厚待之恩;如今你們殺了太上皇,要給個說法雲雲。
景帝很是生氣,但是當時事情太多,更兼對哥哥的事心存不安,也就懶得口舌之爭,隨便打發了些金帛。
如今景帝崩逝,皇帝尚未繼位,瓦剌使者又來,又說起這事;還提到了太上皇當年承諾立在蒙古所生之子為太子,如今孩子已經八歲,聰明英俊,願意送還北京雲雲。
汪舜華自然火了,不僅她,滿朝文武都很憤怒——主幼國疑,特殊時候大家都很敏感,瓦剌這是挑事啊!
於謙當即嚴正駁斥:「本朝自有製度:父死子繼。聖上乃先帝所存嫡長,承襲皇位,天經地義,豈由得著你等置喙?」
他一發聲,別人也跟著發聲。
看下麵都說的差不多了,汪舜華這才開口:「我隻知道父死子繼天經地義,卻沒想到還有叔叔要傳位給侄子的。我讀書少,你們倒是翻翻歷史書,可有這個典故?——說到承諾,我倒想知道,什麽時候誰給的承諾?什麽時候做出過立蒙古女所產之子為皇太子的承諾,把聖旨拿出來,我看看。——隱帝景泰元年回京的時候,那孩子還沒出生吧?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就敢打這個包票?何況當時他的兒子已經是太子。怎麽,一個不滿意,還想換一個?天下者,祖宗萬民的天下,不是他朱祁鎮一個人的天下!」
太上皇都死了,瓦剌當時不過想坐地起價,景帝不搭理,也就罷了;如今看到皇帝年幼,明朝女人當家,自然難免生出點念頭。
不打掉他們的念頭,未來就別想消停。
汪舜華哼了一聲:「當年隱帝在北邊是不是還被你們脅迫著做出了什麽承諾?都拿出來,讓我也了解一下——想好了再說,別以為死無對證,當年在北邊服侍太上皇的人可還在呢。」
她冷笑一聲:「也別說這些,就算是拿出了隱帝的詔書,我也是不認的。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之前,隱帝是皇帝,口含天憲,號令一出,莫敢不從;八月十五日之後,先帝奉詔監國,而後承繼大統,他的話才是金科玉律。你們要搞清楚。」
使者的態度很強硬:「我們要送回王子。」
汪舜華的語氣有點陰:「沒問題,隻要你們敢送。不過就多副碗筷的事;大不了,我再搭一副棺材板?讓他去那邊跟隱帝當麵對質。」
她看向使者,麵帶嘲諷:「當年在戰場上通過鐵和血拿不到的東西,如今想紅口白牙在這裏拿到,做什麽夢呢!回去,告訴你們的可汗,大明不是大宋,我汪舜華不是宋高宗!」
雙方不歡而散。
汪舜華隨即吩咐於謙,加強邊備。
雙方隨後在大同等地發生了小規模衝突。
於謙號令嚴明,郭登、朱謙等將領感先帝皇後厚遇,又憤怒瓦剌趁火打劫,都是義憤填膺,奮勇殺敵;瓦剌死傷不少,也就退兵,回頭又商量開關互市的事情。
汪舜華嚴詞拒絕:互市是要搞的,但是在明朝取得重大勝利之後,絕不是現在;否則,瓦剌隻會得寸進尺,肆無忌憚。
還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好。
北方邊境從此不得太平;但明朝有賢臣良將,還不算吃虧。
隻是這梁子是越結越深了。
月底,大行皇帝陵寢地方找好了,於謙和閣臣拿著圖紙前來請示。
汪舜華還沒出月子,但早已行動自如,隻是還不能吹風,因此當天就在坤寧宮隔著簾子召見群臣。
吳太後抹著眼淚;汪舜華看了,同意營建。金英身體不好,這半年都臥病在床,其實歷史上他去年就去世了;於是命太監興安、靖安侯於謙、工部尚書江淵督工,成國公朱儀、魏國公徐承宗、豐城侯李勇及內府諸衙門、錦衣衛發軍匠人等共十萬人興役。
隨即下令禮部,商議大行皇帝尊諡。
皇帝不能理事,但該走的流程還要走,行完奉慰禮,以即位貽書宗室親王,各賜賜白金、文綺、鈔錠。
隨後以即位恩,頒賜在京文武群臣及軍民人等,公候駙馬伯人賜銀二十兩;一品二品十五兩,三品十兩,四品八兩,五品六兩,六品七品五兩,八品九品四兩,雜職三兩;故侯伯子孫未承襲者及無子孫承襲而有母或妻存者,人各五兩;後麵還有各種各樣的人等。
都是走流程的事,自然要準,隻是汪舜華看到上麵的賞賜金額,又想到歷史上景帝拿著兩百兩銀子去賄賂重臣,乞求同意換太子的事,擠出了一個苦笑:「國家經濟,真的很困難啊。」
她偏過頭,以往之不諫,來者之可追。景帝已經去了,她必須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為大明爭取一個好的未來。
九月初六,正式上大行皇帝諡號: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至仁大德烈皇帝。
隻是廟號不好定。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聖祖發揚光大;世祖中興;世宗守成令主,但也指世係傳承發生偏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當然其中褒貶自己體會,畢竟劉阿鬥同學的廟號也是仁宗,嗯,比起長孫無忌、嶽飛、於謙、張居正,君可自取的諸葛亮反而能夠全身而退流芳百世,漢仁宗作為江山藥丸教的團寵,真乃名至實歸;哲宗、興宗、成宗是守成之君;憲宗、宣宗功業不足、有功有過;惠宗、寧宗過於懦弱;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熹宗昏庸腐朽;昭宗都是苦命人;哀宗、思宗則應用於亡國之君。
於謙等人本來推薦了世宗,吳太後也同意了,但是汪皇後不同意,原因很簡單:世宗嘉靖皇帝太有名了,但是這個理由說不出口,隻好說,先帝匡時救難,禮賢下士,德配天地,有比世係轉移更重要的。
她這一說,下麵隻能再選。
那該怎麽定呢?
仁宗、宣宗已經用了,雖然好不好另外說;玄宗、神宗、真宗之類帶有玄幻色彩的也一邊去,大行皇帝雖然也禮佛崇道,但還沒到癡迷的地步;尤其那個神宗,基本等於反諷——神是最高的讚美,也就是說王朝到這裏就到頂了,下麵就等著墜入深淵、萬劫不復了;再直白點,過不了三代,一定完蛋——宋神宗後麵哲宗、徽宗、欽宗;夏神宗後麵,獻宗、末帝,還沒過三代;明神宗後麵,光宗、熹宗、思宗,還要說嗎?
高宗拉倒——漢高宗劉奭,被趙飛燕趙合德姐妹折騰的精盡人亡的那位;宋高宗的名聲太臭,明朝可不興後代的翻案風;唐高宗的名聲也好不到哪裏去,雖然頂著永徽之治的名頭,打下唐朝最大的版圖,可最後把老爸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給了老婆,雖然武則天在後代被冠以女權先鋒的名號,但現在、尤其如今太後即將垂簾聽政的敏感時期,要是擬這麽個廟號,文官能買塊豆腐集體撞死。
中宗也不行,漢中宗劉詢自是人傑;但唐中宗李顯,被老婆閨女毒死的倒黴蛋。
明孝宗太有名了,一夫一妻呢。
唐睿宗是個夾雜在他媽、他妹、他兒子之間的倒黴太上皇;歷史上的明睿宗,嘉靖的老爸,兒子當皇帝以後被抬進太廟,一人得道,爹媽升天。
景宗?大一統王朝帝王沒用過。遼景宗耶律賢,因緣際會當了皇帝,體弱多病,英年早逝,老婆就是著名的蕭太後,和眼前倒是很有幾分相似,要不考慮一下?再一看,五代時閩景宗王曦,出名的酒鬼,被老婆聯合臣下幹掉了;西夏李元昊,被兒子寧令哥幹掉了;後理段正興,當了21年皇帝然後出家當和尚了。
還是算了。
聖又太高大了,清朝以前,倒是有唐聖祖李耳、大長和聖祖鄭買嗣、前蜀聖祖王子晉、北宋聖祖趙玄朗、遼聖宗耶律隆緒和元聖宗孛兒隻斤·察合台六個人。幾個遊牧民族的皇帝,明朝大臣肯定是嫌棄的翻白眼,其他除了鄭買嗣,都是後世子孫追封的。
文宗?——文和武在諡法裏是最高的存在,死後要是能得到文x或者武x的諡號,那就證明其在當時屬於第一流的存在;但是用於給皇帝的廟號,雖然不算失敗,但總是不那麽圓滿,至少一個偏科的嫌疑是跑不了了。
廟號文宗的,基本都大權旁落。比如唐文宗李昂,自比為周赧,漢獻,這日子得過的多苦逼;元文宗孛兒隻斤圖特穆爾,在位四年,忙著修《經世大典》和修廟拜佛,朝政基本全部交給燕帖木兒一黨;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就是被撚軍、太平天國和洋人拖的焦頭爛額的鹹豐,這個忽略。所以廟號的文似褒實貶,說你柔順易製。
武宗?正德皇帝的名聲也很大,何況這年頭,武可不是什麽上好的廟號。——滅佛的唐武宗名聲不好說,元武宗海山沒登基前不錯,登基後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所以這個武,其實是窮兵黷武,廢禮怠政。
要知道,歷代皇帝的本紀後麵都會有史官的評價。文宗們的身後評總是強調客觀因素,似乎每個文宗都是一個折翼的天使,本質都是好的,隻要失去擎肘他們就能一飛沖天,痛惜之情溢於言表;而武宗們的身後評,則是先讚揚他們的雄心武功,然後說他們被奸人蒙蔽,最後再不痛不癢的說:比起他們的功勞,過錯隻是一點點嘛,而且他們死前已經對自己的過錯懺悔了,也算死得其所了。所以歸結起來,就是——讓你丫不聽話!怎麽樣,作死了吧?該!
憲宗?隱帝的兒子,現在還在南宮呢。
說來說去,汪舜華都不滿意。
隔著簾子,群臣交換了個眼神,太後來者不善。
看下麵不吱聲了,汪舜華突有所感:「代宗怎麽樣?唐朝有個代宗皇帝,號稱明君。」
???
胡濙搖頭,不可,唐朝忌太宗名諱,代宗也就是世宗,卻似有代理之意,莫如世宗。
既然「英」你都能理解為英明英果,那麽「代」理解為代理也不過分。
於謙等人再次上奏,都認為世宗最合適。
汪舜華閉上了眼睛,算是認了。
景帝以宗藩繼統,自此統緒開世,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朝廷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實為中興令主,廟號世宗,名至實歸。
反正也沒有嘉靖了,搶了就搶了吧,先來後到。
汪舜華緊閉了眼睛,說服自己:歷史已經拐了個彎,她沒有必要扒拉著歷史不放。
畢竟,一切都不同了。
她需要真正融入這個時代。
於謙等人磕頭。
拐了個彎,又繞了回來,吳太後鬆了口氣,覺得兒媳婦有點多事;隻是看她呆呆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的,早沒了往日的靈秀,知道先帝去世對她打擊很大,於是叮囑她好好休養,也就罷了。
這些都需要遣官祭告,張懋已經十七歲,能夠辦事,因此汪舜華就讓他去了。沐琮和徐俌都還小,沒有官職,肯定不適合出去。
朝鮮、安南、暹羅等國相繼遣使入京朝貢,有的太遠,還沒有得到皇帝駕崩的消息,都是按時間來的,都得賞賜。
大行皇帝駕崩,於謙馬上下令關閉京城九門,嚴禁出入;隨後帶著太子前往奉先殿,向列祖列宗稟告大行皇帝賓天的消息,隨後頒遺詔於天下、報訃音於宗室諸王,同時下令禮部定大喪禮儀注。
禮部上書胡濙次日就呈上了大行皇帝喪禮儀注。洋洋灑灑的,一言以蔽之:在外官員、命婦素服舉哀三日,通二十七日而除;軍民男女,素服十三日而除。
這是規定。
不過這樣的大事,還是要稟告吳太後、汪皇後,吳太後沒有說什麽,汪皇後閉上了眼睛:「外麵的事,讓靖安侯主持就好。」
既然沒有意見,就照此辦理;接下來的三天,於謙率領群臣在思善門外哭臨;宮裏也同時舉哀,汪皇後不能參加喪禮,吳太後別的事情辦不了,帶著人去給兒子哭喪肯定還是行的;永康公主還在繈褓,但是永安和永寧必須參加。汪舜華很是心疼,強忍著眼淚,交代周圍人好好伺候,不要讓公主冷著熱著。
八月初七日,按照慣例,文武百官、軍民耆老人等奉箋勸進:「眷惟國本,付託匪輕,敬惟皇太子殿下,位居主鬯,德自天成。天人之心,無不歸戴。大行皇帝賓天遺命,殿下早正大位,海宇臣民,實切瞻望。夫天下不可一日而無君,生民不可一日以無主。臣等惟願少抑哀情,仰遵先誌,正寶位以定宗社之大計,敷渙號而弘家國之遠猷,於以慰列聖在天之靈,於以副九有生民之望。」
太子才四周歲,連字都不認識幾個,哪裏知道這些是什麽意思?
不過於謙既然奉詔輔政,自然會為他考慮周全,這都是照葫蘆畫瓢的事,並不費力。
當即命商輅起草令諭,不允所請。
不過其他的事情還是要做的,命禮部右侍郎鄒幹及欽天監監正穀濱等擇山陵地;同時,令內外諸司造喪儀。
同時敕諭沿邊宣府等處總兵等官:「先為不可,勝以待之,降則禮待,去勿窮追,毋啟釁端,毋墮賊計。」
次日,文武百官、軍民耆老人等再奉箋勸進:「切以天下生民不可無主,祖宗神器不可暫虛。情雖未忍於遽,承孝則莫先於善述。伏望俯賜令諭,早正宸居,主宰百神。丕闡文明之化奠安,億姓益綿熙皞之休上,以嗣列聖之徽,猷下以遂群心之顒望。」
皇太子令諭答:「予煢煢在疚,五內崩摧,豈忍遽即大位,不允所請。」
次日,文武百官、耆老人等三奉箋勸進:「臣等重惟天下不可斯須而無主,神器詎容頃刻以暫虛。殿下為神人之依歸,受祖宗之付託,宜體帝王之大孝,毋拘士庶之庸行,伏望稍抑哀情,以善繼述為重;俯從眾誌,以廣德教為先。早升大寶之尊式,慰先皇之誌,使四方萬國有所仰賴;三靈百神,有所歸依。」
皇太子終於順從天意民心:「予已承遺命,無所遜避。勉從所請。」
次日,皇太子令諭禮部,命擇日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予即皇帝位,其具儀來聞,如令奉行。
次日,禮部進即位儀注,擇於景泰八年八月十八日醜時即位。
登極儀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皇帝年幼有所改動,好在現在才過了中秋,說冷不冷,說熱不熱,不用擔心太多。
隻是汪舜華想到,八年前的中秋節,她失去了長子。
然而,沒有太多的時間供她思想。
雖然已經下令於謙總攬朝政,但有些事情,他還是要入宮請示,即便隻是走流程的事情。
當天,遣英國公張懋奉命告天地,魏國公徐承宗告宗廟,成國公朱儀告社稷,上即皇帝位,遂頒詔大赦天下。
按照太後皇後的懿旨,於謙牽著小皇帝的手,一步步走上奉天殿的龍椅。可能因為對一切都很好奇,小皇帝不哭不鬧,隻是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著周圍的一切,群臣都舒了口氣,這萬一是鬧騰起來,可是不好收場。
次日,禮部上言:「大行皇帝大喪禮成,服已畢,恭惟皇上初嗣大寶,萬幾攸係,伏望以宗廟、社稷為重,少節哀情,請禦西角門視事。」
這是廢話,皇帝才四歲,什麽都不懂,怎麽處理政務?
太後皇後隨即下旨:「皇帝年幼,不必禦門聽政,待其及冠,然後禦朝。所有軍國政務,由內閣商議,然後上報。」
群臣領旨。
隨即得到消息:瓦剌遣使入京祭奠先帝。
這已經不是今年瓦剌使者第一次入京了,太上皇去世後,他們就來過一回。
按說不共戴天的仇人,不通慶典弔喪之禮;但畢竟是鄰邦,雙方都要藉此打聽消息,防止誤判。
因此,汪舜華命禮部接待;並在幹清宮隔著簾子召見了一回。
事實上,上次雙方談判,不歡而散。
瓦剌使者聲討完明朝的罪行,就說當年放太上皇歸國的時候,承諾了會讓他復位,報答也先厚待之恩;如今你們殺了太上皇,要給個說法雲雲。
景帝很是生氣,但是當時事情太多,更兼對哥哥的事心存不安,也就懶得口舌之爭,隨便打發了些金帛。
如今景帝崩逝,皇帝尚未繼位,瓦剌使者又來,又說起這事;還提到了太上皇當年承諾立在蒙古所生之子為太子,如今孩子已經八歲,聰明英俊,願意送還北京雲雲。
汪舜華自然火了,不僅她,滿朝文武都很憤怒——主幼國疑,特殊時候大家都很敏感,瓦剌這是挑事啊!
於謙當即嚴正駁斥:「本朝自有製度:父死子繼。聖上乃先帝所存嫡長,承襲皇位,天經地義,豈由得著你等置喙?」
他一發聲,別人也跟著發聲。
看下麵都說的差不多了,汪舜華這才開口:「我隻知道父死子繼天經地義,卻沒想到還有叔叔要傳位給侄子的。我讀書少,你們倒是翻翻歷史書,可有這個典故?——說到承諾,我倒想知道,什麽時候誰給的承諾?什麽時候做出過立蒙古女所產之子為皇太子的承諾,把聖旨拿出來,我看看。——隱帝景泰元年回京的時候,那孩子還沒出生吧?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就敢打這個包票?何況當時他的兒子已經是太子。怎麽,一個不滿意,還想換一個?天下者,祖宗萬民的天下,不是他朱祁鎮一個人的天下!」
太上皇都死了,瓦剌當時不過想坐地起價,景帝不搭理,也就罷了;如今看到皇帝年幼,明朝女人當家,自然難免生出點念頭。
不打掉他們的念頭,未來就別想消停。
汪舜華哼了一聲:「當年隱帝在北邊是不是還被你們脅迫著做出了什麽承諾?都拿出來,讓我也了解一下——想好了再說,別以為死無對證,當年在北邊服侍太上皇的人可還在呢。」
她冷笑一聲:「也別說這些,就算是拿出了隱帝的詔書,我也是不認的。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之前,隱帝是皇帝,口含天憲,號令一出,莫敢不從;八月十五日之後,先帝奉詔監國,而後承繼大統,他的話才是金科玉律。你們要搞清楚。」
使者的態度很強硬:「我們要送回王子。」
汪舜華的語氣有點陰:「沒問題,隻要你們敢送。不過就多副碗筷的事;大不了,我再搭一副棺材板?讓他去那邊跟隱帝當麵對質。」
她看向使者,麵帶嘲諷:「當年在戰場上通過鐵和血拿不到的東西,如今想紅口白牙在這裏拿到,做什麽夢呢!回去,告訴你們的可汗,大明不是大宋,我汪舜華不是宋高宗!」
雙方不歡而散。
汪舜華隨即吩咐於謙,加強邊備。
雙方隨後在大同等地發生了小規模衝突。
於謙號令嚴明,郭登、朱謙等將領感先帝皇後厚遇,又憤怒瓦剌趁火打劫,都是義憤填膺,奮勇殺敵;瓦剌死傷不少,也就退兵,回頭又商量開關互市的事情。
汪舜華嚴詞拒絕:互市是要搞的,但是在明朝取得重大勝利之後,絕不是現在;否則,瓦剌隻會得寸進尺,肆無忌憚。
還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好。
北方邊境從此不得太平;但明朝有賢臣良將,還不算吃虧。
隻是這梁子是越結越深了。
月底,大行皇帝陵寢地方找好了,於謙和閣臣拿著圖紙前來請示。
汪舜華還沒出月子,但早已行動自如,隻是還不能吹風,因此當天就在坤寧宮隔著簾子召見群臣。
吳太後抹著眼淚;汪舜華看了,同意營建。金英身體不好,這半年都臥病在床,其實歷史上他去年就去世了;於是命太監興安、靖安侯於謙、工部尚書江淵督工,成國公朱儀、魏國公徐承宗、豐城侯李勇及內府諸衙門、錦衣衛發軍匠人等共十萬人興役。
隨即下令禮部,商議大行皇帝尊諡。
皇帝不能理事,但該走的流程還要走,行完奉慰禮,以即位貽書宗室親王,各賜賜白金、文綺、鈔錠。
隨後以即位恩,頒賜在京文武群臣及軍民人等,公候駙馬伯人賜銀二十兩;一品二品十五兩,三品十兩,四品八兩,五品六兩,六品七品五兩,八品九品四兩,雜職三兩;故侯伯子孫未承襲者及無子孫承襲而有母或妻存者,人各五兩;後麵還有各種各樣的人等。
都是走流程的事,自然要準,隻是汪舜華看到上麵的賞賜金額,又想到歷史上景帝拿著兩百兩銀子去賄賂重臣,乞求同意換太子的事,擠出了一個苦笑:「國家經濟,真的很困難啊。」
她偏過頭,以往之不諫,來者之可追。景帝已經去了,她必須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為大明爭取一個好的未來。
九月初六,正式上大行皇帝諡號: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至仁大德烈皇帝。
隻是廟號不好定。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聖祖發揚光大;世祖中興;世宗守成令主,但也指世係傳承發生偏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當然其中褒貶自己體會,畢竟劉阿鬥同學的廟號也是仁宗,嗯,比起長孫無忌、嶽飛、於謙、張居正,君可自取的諸葛亮反而能夠全身而退流芳百世,漢仁宗作為江山藥丸教的團寵,真乃名至實歸;哲宗、興宗、成宗是守成之君;憲宗、宣宗功業不足、有功有過;惠宗、寧宗過於懦弱;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熹宗昏庸腐朽;昭宗都是苦命人;哀宗、思宗則應用於亡國之君。
於謙等人本來推薦了世宗,吳太後也同意了,但是汪皇後不同意,原因很簡單:世宗嘉靖皇帝太有名了,但是這個理由說不出口,隻好說,先帝匡時救難,禮賢下士,德配天地,有比世係轉移更重要的。
她這一說,下麵隻能再選。
那該怎麽定呢?
仁宗、宣宗已經用了,雖然好不好另外說;玄宗、神宗、真宗之類帶有玄幻色彩的也一邊去,大行皇帝雖然也禮佛崇道,但還沒到癡迷的地步;尤其那個神宗,基本等於反諷——神是最高的讚美,也就是說王朝到這裏就到頂了,下麵就等著墜入深淵、萬劫不復了;再直白點,過不了三代,一定完蛋——宋神宗後麵哲宗、徽宗、欽宗;夏神宗後麵,獻宗、末帝,還沒過三代;明神宗後麵,光宗、熹宗、思宗,還要說嗎?
高宗拉倒——漢高宗劉奭,被趙飛燕趙合德姐妹折騰的精盡人亡的那位;宋高宗的名聲太臭,明朝可不興後代的翻案風;唐高宗的名聲也好不到哪裏去,雖然頂著永徽之治的名頭,打下唐朝最大的版圖,可最後把老爸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給了老婆,雖然武則天在後代被冠以女權先鋒的名號,但現在、尤其如今太後即將垂簾聽政的敏感時期,要是擬這麽個廟號,文官能買塊豆腐集體撞死。
中宗也不行,漢中宗劉詢自是人傑;但唐中宗李顯,被老婆閨女毒死的倒黴蛋。
明孝宗太有名了,一夫一妻呢。
唐睿宗是個夾雜在他媽、他妹、他兒子之間的倒黴太上皇;歷史上的明睿宗,嘉靖的老爸,兒子當皇帝以後被抬進太廟,一人得道,爹媽升天。
景宗?大一統王朝帝王沒用過。遼景宗耶律賢,因緣際會當了皇帝,體弱多病,英年早逝,老婆就是著名的蕭太後,和眼前倒是很有幾分相似,要不考慮一下?再一看,五代時閩景宗王曦,出名的酒鬼,被老婆聯合臣下幹掉了;西夏李元昊,被兒子寧令哥幹掉了;後理段正興,當了21年皇帝然後出家當和尚了。
還是算了。
聖又太高大了,清朝以前,倒是有唐聖祖李耳、大長和聖祖鄭買嗣、前蜀聖祖王子晉、北宋聖祖趙玄朗、遼聖宗耶律隆緒和元聖宗孛兒隻斤·察合台六個人。幾個遊牧民族的皇帝,明朝大臣肯定是嫌棄的翻白眼,其他除了鄭買嗣,都是後世子孫追封的。
文宗?——文和武在諡法裏是最高的存在,死後要是能得到文x或者武x的諡號,那就證明其在當時屬於第一流的存在;但是用於給皇帝的廟號,雖然不算失敗,但總是不那麽圓滿,至少一個偏科的嫌疑是跑不了了。
廟號文宗的,基本都大權旁落。比如唐文宗李昂,自比為周赧,漢獻,這日子得過的多苦逼;元文宗孛兒隻斤圖特穆爾,在位四年,忙著修《經世大典》和修廟拜佛,朝政基本全部交給燕帖木兒一黨;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就是被撚軍、太平天國和洋人拖的焦頭爛額的鹹豐,這個忽略。所以廟號的文似褒實貶,說你柔順易製。
武宗?正德皇帝的名聲也很大,何況這年頭,武可不是什麽上好的廟號。——滅佛的唐武宗名聲不好說,元武宗海山沒登基前不錯,登基後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所以這個武,其實是窮兵黷武,廢禮怠政。
要知道,歷代皇帝的本紀後麵都會有史官的評價。文宗們的身後評總是強調客觀因素,似乎每個文宗都是一個折翼的天使,本質都是好的,隻要失去擎肘他們就能一飛沖天,痛惜之情溢於言表;而武宗們的身後評,則是先讚揚他們的雄心武功,然後說他們被奸人蒙蔽,最後再不痛不癢的說:比起他們的功勞,過錯隻是一點點嘛,而且他們死前已經對自己的過錯懺悔了,也算死得其所了。所以歸結起來,就是——讓你丫不聽話!怎麽樣,作死了吧?該!
憲宗?隱帝的兒子,現在還在南宮呢。
說來說去,汪舜華都不滿意。
隔著簾子,群臣交換了個眼神,太後來者不善。
看下麵不吱聲了,汪舜華突有所感:「代宗怎麽樣?唐朝有個代宗皇帝,號稱明君。」
???
胡濙搖頭,不可,唐朝忌太宗名諱,代宗也就是世宗,卻似有代理之意,莫如世宗。
既然「英」你都能理解為英明英果,那麽「代」理解為代理也不過分。
於謙等人再次上奏,都認為世宗最合適。
汪舜華閉上了眼睛,算是認了。
景帝以宗藩繼統,自此統緒開世,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朝廷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實為中興令主,廟號世宗,名至實歸。
反正也沒有嘉靖了,搶了就搶了吧,先來後到。
汪舜華緊閉了眼睛,說服自己:歷史已經拐了個彎,她沒有必要扒拉著歷史不放。
畢竟,一切都不同了。
她需要真正融入這個時代。
於謙等人磕頭。
拐了個彎,又繞了回來,吳太後鬆了口氣,覺得兒媳婦有點多事;隻是看她呆呆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的,早沒了往日的靈秀,知道先帝去世對她打擊很大,於是叮囑她好好休養,也就罷了。
這些都需要遣官祭告,張懋已經十七歲,能夠辦事,因此汪舜華就讓他去了。沐琮和徐俌都還小,沒有官職,肯定不適合出去。
朝鮮、安南、暹羅等國相繼遣使入京朝貢,有的太遠,還沒有得到皇帝駕崩的消息,都是按時間來的,都得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