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景帝事先傳旨,當天要上朝,因此文武官員早就等候了。
隻是很奇怪,承天門關了,大家還想叩門,但是樓上守衛莊嚴肅穆,凜然不可侵犯。
都不是聾子,裏頭一片喊打喊殺的,怎麽會聽不見。
都不是傻子,石亨一介武夫,造反也做不了皇帝,肯定是南宮那位在折騰。
隻是明顯,景皇帝有備而來,那麽局勢不言而喻,大家都識趣的閉上嘴,相互看了看,於謙、範廣等人都不在啊。
天色已經大亮,裏頭終於消停,城門打開,傳皇帝的旨意:上朝!
一路隻看到錦衣衛和禁軍正在收拾殘局,眾人心中一凜,就看到錦衣衛抬著一個渾身蒙著白布的人走過,風吹過,露出頭臉,那人身穿黃袍,二龍戲珠寶冠被人隨意的提著,蓬頭垢麵,身上還帶著箭,緊閉著眼,臉色慘白,似乎已經沒有生氣了。
太上皇。
大家停住了腳步,麵麵相覷,有默默垂淚的,也有閉上眼睛的。
都沒有說話。
這一天,終究是來臨了。
沒想到,兄弟之爭,以這種方式落下了帷幕。
大家在心裏發出一聲嘆息,繼續往前走。
得到消息的時候,景帝正在坤寧宮梳洗,很久沒有說話。
事實上,這幾天他人在坤寧宮,身邊的消息卻從來沒有斷過:
朱驥的錦衣衛奏報石亨和徐有貞、孫繼宗等人密謀;
金英奏報曹吉祥前往拉攏孫鏜;
興安奏報曹吉祥和太上皇商量擇日起事;
守衛宮門的太監、太後身邊的宮女前來稟告:曹吉祥麵見孫太後;
於謙表情如常,石亨想要調動兵馬,他製止了;
徐有貞什麽打算,景帝也心知肚明,盡在掌握;
甚至事發當天,王驥的兒子王瑛急匆匆前來叩門,說徐有貞等人準備造反。
天意人心,不言而喻。
而這波人從出發、到前往南宮迎駕,到前往承天門,一路都有錦衣衛的人馬回報;甚至孫鏜取代李瑾,本就是他的安排。
良久,景帝才睜開眼睛,把太上皇送回南宮,聽候發落。
同時招呼,請靖安伯上朝。
正在幹清宮旁邊弘德殿休息的於謙接到消息,閉上了眼睛,事已至此,能說什麽呢?不管怎樣,景帝答應,不殺太上皇的家人。
反正皇位在宣宗皇帝的後代手裏。
反正太上皇的家眷不會被害——這個得看景帝的良心。
——他已經盡力了。
何況,景帝沒有讓他直接參與這次事件,已經是給麵子了。
汪舜華說的很明白,這件事,不要讓靖安伯參與,髒了他的手。
她抬頭看著於謙,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願先生以天下蒼生和國家社稷為念。
於謙雖然忠誠,但不是愚忠,否則不可能喊出:社稷為重,君為輕。而今這話從汪皇後嘴裏出來,不知道什麽感覺。
他也知道,景帝體弱多病,一旦崩逝,即便他的兒子當了皇帝,有太上皇在,這皇位能不能坐穩,都不好說。
這也是景帝和汪舜華必須除掉太上皇的理由:景帝在,還能鎮住局勢;否則僅憑汪舜華,在禮法上,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在關乎皇位延續的問題上,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且不說景帝本身比太上皇出色太多,即便是汪舜華,也勝過太上皇。
既然知道景帝並沒有病入膏肓,於謙也就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汪舜華垂簾聽政的可能;就算是,又如何呢?景帝肯定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也是汪皇後的兒子,她就算獨攬朝政,將來勢必還是要歸還給皇帝。
明朝不是唐朝,汪皇後即便有武則天的能耐,也不可能有武則天的際遇。
更何況,武則天最後不也還政給李唐了?
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可以任性;汪皇後隻有兩個兒子,年齡都還小,估計也不敢胡作非為吧。
於謙這樣想,景帝也這樣想。
如果說哥哥和老婆之間,不知道如何取捨,那麽加上自己的親生兒子,分量不言而喻。
更何況,兒子能否順利繼位、能否坐穩江山,既關乎血脈的傳承,也關乎身後評價。
在這個時候,輕重緩急是那麽明顯。
他閉上了眼睛:終於結束了。
似乎坐久了,行動有些艱難,汪舜華趕緊扶他起來。
他轉臉看著汪舜華,這天下總歸是你的。
汪舜華愣了一下,景帝咳了一聲,捂著嘴,揮手起駕上朝。
終於等到了這個結果,汪舜華心裏說不出什麽感覺:除掉了太上皇,而且以這種方式除掉,景帝對她會不會有什麽想法?他還能容得下她嗎?即便不做什麽,這後宮一枝獨秀的時代,估計也過去了吧。
事實上,她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多少次在太上皇的問題上當惡人。
景帝要想當皇帝,也想當弟弟;群臣有君臣大義的名分,他們都有自己的難處,不能當惡人。
隻有她,阻攔出征的王妃,失去兒子的母親,母儀天下的皇後,有足夠的理由憎惡和仇恨太上皇,也有足夠的資本和底氣麵對太上皇。
她心甘情願甚至主動請纓成為景帝對付太上皇的先鋒和利器。不管是幽禁南宮,還是阻撓太子出閣,不管太上皇何其憤怒,不管下麵何其不甘,隻需要她雲淡風輕的一句話,就可以讓所有人閉嘴。
不是因為她賢良淑德,更不是因為她德高望重,而是因為作為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一個野心勃勃的皇後,任何人都有理由相信,她對太上皇和太子能做得出任何事情。
她完滿的扮演了這個角色,以致分不清是角色還是自己。
也許,這就是本色演出。
而今,太上皇已經退場,大戲已經落幕,她呢?
朝臣已經不需要她去阻攔太上皇。
景帝也不需要她去對付太上皇。
那麽以後,她對景帝還有怎樣的價值?景帝會如何看待這個殺害他哥哥的主謀?會如何對待這個滿腹心機手段淩厲的女人?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對太上皇的下場,她不可能傷悲,隻是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
但是她不後悔。
事實上,她心裏早就定下來了,就算這次景帝不答應,或者太上皇沒有上鉤,或者在衝突中沒有受傷,她就不惜逆天改命,用特殊手段終結他的性命。
哪怕背上弒君不義的罪名。
哪怕她變成了自己曾經最不齒的冷血動物。
就算她失寵了,乃至死了,至少見濟的仇報了,見潤可以上位。
為了兒子,她無所畏懼。
何況,於謙的命也保住了。
這天早上,景帝按照計劃在奉天門設朝。
隻是,一切都註定不一樣。
劉永成等相繼出班,奏報說得到消息,石亨造反,於是帥兵平叛。沒想到,最後清理殘局的時候,發現太上皇竟也在其中。
旋即朱驥出班,他是硬著頭皮,但沒辦法,管著這個,隻能硬上,是太上皇敕令石亨等人,準備趁今早上朝,聖駕未臨,宣布復辟。
他取出了徐有貞準備的登基詔書,略雲:
朕昔恭膺天命,嗣承大統,十有五年,民物康阜,不虞北虜之變,惟以宗社生民之故,親率六師禦之。不意兵律失禦,乘輿被遮。時文武群臣既立皇太子,而以庶弟郕王監國,豈期其遽攘當寧之位。既而皇天悔禍,虜酋格心,奉朕南還,既無復辟之誠,反為幽閉之計。縱肆淫酗,信任奸回。濫賞妄費而無經,急徵暴歛而無藝。府藏空虛,海內窮困。不孝不弟,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怒。上天震威,屢垂明象,祁鈺恬不知省,拒諫飾非,造罪愈甚。天乃殃其身,疾病彌留,朝政遂廢,中外危疑,人思正繞。
朕居南宮,今已七年。保養天和,安然自適。今公侯伯皇親及在朝文武群臣鹹赴宮門奏言,當今皇帝不豫,四日不視朝。中外危疑,無以慰服人心。再三固請,復即皇帝位,朕辭不獲;請於母後諭令,勉副群情,就以是日即位,改元天順。以安宗社,以慰天下之心。
是徐有貞自作主張還是太上皇起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證物證都齊活了。
和這份登基詔書在一起的,是在太上皇袖中發現的另外一紙詔書,是有關景泰君臣的安排:
廢景泰僣子祁鈺,仍為郕王,皇後汪氏,仍為郕王妃,送歸西內,俾知安養;
於謙、王文內結王誠、舒良、張永、王勤,外連陳循、江淵、蕭鎡、商輅、彭時、李賢等朋奸惡黨,逢迎景泰,賣權鬻爵,弄法舞文。乃者景泰不豫,而等包藏禍心,陰有異圖,欲易皇儲而立己子。事雖傳聞,情實顯著。必明正典刑,以為不臣之戒。
於謙、王文、郭登、楊洪、李實、羅琦、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本人棄市,夷三族,籍其家;
陳循、高穀、蕭鎡、商輅、彭時、李賢、俞山、俞綱各杖一百,充鐵嶺衛軍;
王直、王翱、胡濙致仕;
張鳳、俞士悅、江淵罷為民。
禮部尚書章文、太醫院院判欣克敬、南京戶部右侍郎楊輿、都察院右僉都禦史餘儼、大理寺右少卿朱紱、太僕寺少卿李亨、吏部文選司員外郎董鼐等郕府舊僚俱為民;匠官工部右侍郎蒯祥、陸祥等皆免職,依舊辦事。
可以說,景泰一朝所有的重臣和精英,都在這份名單上了。
群臣倒吸了一口冷氣,今早來的人親眼看到錦衣衛從太上皇的龍袍裏取出了東西,是太上皇自己準備的,還是錦衣衛塞進去的,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太上皇如果復辟,大家的下場即便不這麽慘烈,卻也相差不太遠。
興安前來奏報太上皇的情況:身中五箭,有一箭正中要害,至今未醒,隻怕是不好了。
景帝閉著眼睛,沉默了很久,才說:讓太醫去瞧瞧吧。
興安領旨。
大家相互看了一眼,看來太上皇命不久矣。
既然大局已定,就沒什麽顧忌了。
群臣紛紛出班,申討石亨等人的罪行,隻是太上皇,如何定罪,大家都不好說。
王文看景帝閉著眼睛,站了出來:事到如今,太子不能不廢。天佑下民作之君,實遺安於四海;父有天下傳之子,斯本固於萬年。懇請聖上早立嫡次子為皇太子,以慰宗廟、社稷、臣民之望。
景帝總算睜開了眼睛,傳太子。
沒過多一會兒,金英和興安就帶著哭哭啼啼的太子到了。他今年已經十歲,大人們的事情,雖然不能知道的十分清楚,但是父親重傷回來,還是被錦衣衛送回來的,說是帶著石亨等人造反,哪還有什麽不明白的。
一時南宮上下亂成一團,錢皇後哭的昏天黑地,周貴妃也哭天搶地的阻擾金英等帶走太子。
螳臂當車,無濟於事。
看著侄子哭成這樣,景帝也閉上了眼睛。
但還是傳旨:廢太子為庶人,立嫡次子見澤為皇太子。
庶人見深被金英等帶了下去,如何發落,景帝沒有開口;於謙站出來,他畢竟是聖上的親侄子,宣宗章皇帝的親孫子,又且年幼,臣請聖上善待之。
景帝點頭,送見深回南宮,一應供奉,一如往昔。
他睜開眼睛,自今日起,加強南宮守備,諸人許進不許出。
群臣領旨。
隻是很奇怪,承天門關了,大家還想叩門,但是樓上守衛莊嚴肅穆,凜然不可侵犯。
都不是聾子,裏頭一片喊打喊殺的,怎麽會聽不見。
都不是傻子,石亨一介武夫,造反也做不了皇帝,肯定是南宮那位在折騰。
隻是明顯,景皇帝有備而來,那麽局勢不言而喻,大家都識趣的閉上嘴,相互看了看,於謙、範廣等人都不在啊。
天色已經大亮,裏頭終於消停,城門打開,傳皇帝的旨意:上朝!
一路隻看到錦衣衛和禁軍正在收拾殘局,眾人心中一凜,就看到錦衣衛抬著一個渾身蒙著白布的人走過,風吹過,露出頭臉,那人身穿黃袍,二龍戲珠寶冠被人隨意的提著,蓬頭垢麵,身上還帶著箭,緊閉著眼,臉色慘白,似乎已經沒有生氣了。
太上皇。
大家停住了腳步,麵麵相覷,有默默垂淚的,也有閉上眼睛的。
都沒有說話。
這一天,終究是來臨了。
沒想到,兄弟之爭,以這種方式落下了帷幕。
大家在心裏發出一聲嘆息,繼續往前走。
得到消息的時候,景帝正在坤寧宮梳洗,很久沒有說話。
事實上,這幾天他人在坤寧宮,身邊的消息卻從來沒有斷過:
朱驥的錦衣衛奏報石亨和徐有貞、孫繼宗等人密謀;
金英奏報曹吉祥前往拉攏孫鏜;
興安奏報曹吉祥和太上皇商量擇日起事;
守衛宮門的太監、太後身邊的宮女前來稟告:曹吉祥麵見孫太後;
於謙表情如常,石亨想要調動兵馬,他製止了;
徐有貞什麽打算,景帝也心知肚明,盡在掌握;
甚至事發當天,王驥的兒子王瑛急匆匆前來叩門,說徐有貞等人準備造反。
天意人心,不言而喻。
而這波人從出發、到前往南宮迎駕,到前往承天門,一路都有錦衣衛的人馬回報;甚至孫鏜取代李瑾,本就是他的安排。
良久,景帝才睜開眼睛,把太上皇送回南宮,聽候發落。
同時招呼,請靖安伯上朝。
正在幹清宮旁邊弘德殿休息的於謙接到消息,閉上了眼睛,事已至此,能說什麽呢?不管怎樣,景帝答應,不殺太上皇的家人。
反正皇位在宣宗皇帝的後代手裏。
反正太上皇的家眷不會被害——這個得看景帝的良心。
——他已經盡力了。
何況,景帝沒有讓他直接參與這次事件,已經是給麵子了。
汪舜華說的很明白,這件事,不要讓靖安伯參與,髒了他的手。
她抬頭看著於謙,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願先生以天下蒼生和國家社稷為念。
於謙雖然忠誠,但不是愚忠,否則不可能喊出:社稷為重,君為輕。而今這話從汪皇後嘴裏出來,不知道什麽感覺。
他也知道,景帝體弱多病,一旦崩逝,即便他的兒子當了皇帝,有太上皇在,這皇位能不能坐穩,都不好說。
這也是景帝和汪舜華必須除掉太上皇的理由:景帝在,還能鎮住局勢;否則僅憑汪舜華,在禮法上,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在關乎皇位延續的問題上,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且不說景帝本身比太上皇出色太多,即便是汪舜華,也勝過太上皇。
既然知道景帝並沒有病入膏肓,於謙也就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汪舜華垂簾聽政的可能;就算是,又如何呢?景帝肯定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也是汪皇後的兒子,她就算獨攬朝政,將來勢必還是要歸還給皇帝。
明朝不是唐朝,汪皇後即便有武則天的能耐,也不可能有武則天的際遇。
更何況,武則天最後不也還政給李唐了?
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可以任性;汪皇後隻有兩個兒子,年齡都還小,估計也不敢胡作非為吧。
於謙這樣想,景帝也這樣想。
如果說哥哥和老婆之間,不知道如何取捨,那麽加上自己的親生兒子,分量不言而喻。
更何況,兒子能否順利繼位、能否坐穩江山,既關乎血脈的傳承,也關乎身後評價。
在這個時候,輕重緩急是那麽明顯。
他閉上了眼睛:終於結束了。
似乎坐久了,行動有些艱難,汪舜華趕緊扶他起來。
他轉臉看著汪舜華,這天下總歸是你的。
汪舜華愣了一下,景帝咳了一聲,捂著嘴,揮手起駕上朝。
終於等到了這個結果,汪舜華心裏說不出什麽感覺:除掉了太上皇,而且以這種方式除掉,景帝對她會不會有什麽想法?他還能容得下她嗎?即便不做什麽,這後宮一枝獨秀的時代,估計也過去了吧。
事實上,她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多少次在太上皇的問題上當惡人。
景帝要想當皇帝,也想當弟弟;群臣有君臣大義的名分,他們都有自己的難處,不能當惡人。
隻有她,阻攔出征的王妃,失去兒子的母親,母儀天下的皇後,有足夠的理由憎惡和仇恨太上皇,也有足夠的資本和底氣麵對太上皇。
她心甘情願甚至主動請纓成為景帝對付太上皇的先鋒和利器。不管是幽禁南宮,還是阻撓太子出閣,不管太上皇何其憤怒,不管下麵何其不甘,隻需要她雲淡風輕的一句話,就可以讓所有人閉嘴。
不是因為她賢良淑德,更不是因為她德高望重,而是因為作為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一個野心勃勃的皇後,任何人都有理由相信,她對太上皇和太子能做得出任何事情。
她完滿的扮演了這個角色,以致分不清是角色還是自己。
也許,這就是本色演出。
而今,太上皇已經退場,大戲已經落幕,她呢?
朝臣已經不需要她去阻攔太上皇。
景帝也不需要她去對付太上皇。
那麽以後,她對景帝還有怎樣的價值?景帝會如何看待這個殺害他哥哥的主謀?會如何對待這個滿腹心機手段淩厲的女人?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對太上皇的下場,她不可能傷悲,隻是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
但是她不後悔。
事實上,她心裏早就定下來了,就算這次景帝不答應,或者太上皇沒有上鉤,或者在衝突中沒有受傷,她就不惜逆天改命,用特殊手段終結他的性命。
哪怕背上弒君不義的罪名。
哪怕她變成了自己曾經最不齒的冷血動物。
就算她失寵了,乃至死了,至少見濟的仇報了,見潤可以上位。
為了兒子,她無所畏懼。
何況,於謙的命也保住了。
這天早上,景帝按照計劃在奉天門設朝。
隻是,一切都註定不一樣。
劉永成等相繼出班,奏報說得到消息,石亨造反,於是帥兵平叛。沒想到,最後清理殘局的時候,發現太上皇竟也在其中。
旋即朱驥出班,他是硬著頭皮,但沒辦法,管著這個,隻能硬上,是太上皇敕令石亨等人,準備趁今早上朝,聖駕未臨,宣布復辟。
他取出了徐有貞準備的登基詔書,略雲:
朕昔恭膺天命,嗣承大統,十有五年,民物康阜,不虞北虜之變,惟以宗社生民之故,親率六師禦之。不意兵律失禦,乘輿被遮。時文武群臣既立皇太子,而以庶弟郕王監國,豈期其遽攘當寧之位。既而皇天悔禍,虜酋格心,奉朕南還,既無復辟之誠,反為幽閉之計。縱肆淫酗,信任奸回。濫賞妄費而無經,急徵暴歛而無藝。府藏空虛,海內窮困。不孝不弟,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怒。上天震威,屢垂明象,祁鈺恬不知省,拒諫飾非,造罪愈甚。天乃殃其身,疾病彌留,朝政遂廢,中外危疑,人思正繞。
朕居南宮,今已七年。保養天和,安然自適。今公侯伯皇親及在朝文武群臣鹹赴宮門奏言,當今皇帝不豫,四日不視朝。中外危疑,無以慰服人心。再三固請,復即皇帝位,朕辭不獲;請於母後諭令,勉副群情,就以是日即位,改元天順。以安宗社,以慰天下之心。
是徐有貞自作主張還是太上皇起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證物證都齊活了。
和這份登基詔書在一起的,是在太上皇袖中發現的另外一紙詔書,是有關景泰君臣的安排:
廢景泰僣子祁鈺,仍為郕王,皇後汪氏,仍為郕王妃,送歸西內,俾知安養;
於謙、王文內結王誠、舒良、張永、王勤,外連陳循、江淵、蕭鎡、商輅、彭時、李賢等朋奸惡黨,逢迎景泰,賣權鬻爵,弄法舞文。乃者景泰不豫,而等包藏禍心,陰有異圖,欲易皇儲而立己子。事雖傳聞,情實顯著。必明正典刑,以為不臣之戒。
於謙、王文、郭登、楊洪、李實、羅琦、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本人棄市,夷三族,籍其家;
陳循、高穀、蕭鎡、商輅、彭時、李賢、俞山、俞綱各杖一百,充鐵嶺衛軍;
王直、王翱、胡濙致仕;
張鳳、俞士悅、江淵罷為民。
禮部尚書章文、太醫院院判欣克敬、南京戶部右侍郎楊輿、都察院右僉都禦史餘儼、大理寺右少卿朱紱、太僕寺少卿李亨、吏部文選司員外郎董鼐等郕府舊僚俱為民;匠官工部右侍郎蒯祥、陸祥等皆免職,依舊辦事。
可以說,景泰一朝所有的重臣和精英,都在這份名單上了。
群臣倒吸了一口冷氣,今早來的人親眼看到錦衣衛從太上皇的龍袍裏取出了東西,是太上皇自己準備的,還是錦衣衛塞進去的,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太上皇如果復辟,大家的下場即便不這麽慘烈,卻也相差不太遠。
興安前來奏報太上皇的情況:身中五箭,有一箭正中要害,至今未醒,隻怕是不好了。
景帝閉著眼睛,沉默了很久,才說:讓太醫去瞧瞧吧。
興安領旨。
大家相互看了一眼,看來太上皇命不久矣。
既然大局已定,就沒什麽顧忌了。
群臣紛紛出班,申討石亨等人的罪行,隻是太上皇,如何定罪,大家都不好說。
王文看景帝閉著眼睛,站了出來:事到如今,太子不能不廢。天佑下民作之君,實遺安於四海;父有天下傳之子,斯本固於萬年。懇請聖上早立嫡次子為皇太子,以慰宗廟、社稷、臣民之望。
景帝總算睜開了眼睛,傳太子。
沒過多一會兒,金英和興安就帶著哭哭啼啼的太子到了。他今年已經十歲,大人們的事情,雖然不能知道的十分清楚,但是父親重傷回來,還是被錦衣衛送回來的,說是帶著石亨等人造反,哪還有什麽不明白的。
一時南宮上下亂成一團,錢皇後哭的昏天黑地,周貴妃也哭天搶地的阻擾金英等帶走太子。
螳臂當車,無濟於事。
看著侄子哭成這樣,景帝也閉上了眼睛。
但還是傳旨:廢太子為庶人,立嫡次子見澤為皇太子。
庶人見深被金英等帶了下去,如何發落,景帝沒有開口;於謙站出來,他畢竟是聖上的親侄子,宣宗章皇帝的親孫子,又且年幼,臣請聖上善待之。
景帝點頭,送見深回南宮,一應供奉,一如往昔。
他睜開眼睛,自今日起,加強南宮守備,諸人許進不許出。
群臣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