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鈔法不行,景帝令北京、南京市肆園場稅悉納鈔,戶部按月徵收,商民以為不便,有人閉戶不去市場交易,拔去園中蔬菜,伐果樹以避稅。


    給事中陳嘉獻言:兩京為國朝根本重地,不宜當歲歉之時,興擾民之政。縱使鈔法通行,而百姓已經民不聊生矣。


    於是景帝下詔令蔬果等暫免納鈔。


    今年災害特別嚴重,朝廷的事情自然也就特別多。賑濟完南畿水災,復命天下巡撫官赴京師議事;又宣布免蘇、鬆、常、揚、杭、嘉、湖漕糧二百餘萬石。


    光是減免賦稅還不行,還得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前幾年大興土木,財政還沒緩過來,南京朝陽等十七門城垣樓鋪暫時沒錢修,但是水閘、水壩之類的不能拖延。


    當然,這一係列賑濟下去,就意味著朝廷的錢袋子吃緊。


    汪舜華看著景帝愁眉不展的樣子,實在心疼,她的目光落在了屋裏的擺設上。開放海禁等關乎國家戰略的問題她不敢提,但有些事情就很簡單了。


    皇後宮裏擺放的自然都是頂尖的器物,景德鎮的瓷器,前朝的宣德爐,還有剛呈上來的銅胎掐絲琺瑯——這東西在後代有個極為響亮的名字:景泰藍,當然這最早是出自清朝清宮造辦處檔案。


    汪舜華的審美其實不怎麽樣,仕女畫看不出好,宣德爐也不如漢朝的博山爐,景泰藍的風格其實也不是她的菜,但這東西能夠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淘洗還能婦孺皆知,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景泰藍造型典雅雄渾、紋樣繁富綺麗、色彩清麗莊重,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感受,自然擁有它的粉絲;何況這是皇家禦用的東西,肯定有不少富商巨賈、文人墨客感興趣。


    於是汪舜華就跟景帝說了。景帝一聽成立專門工廠製作掐絲琺瑯,向民間販賣,當即拒絕——這東西是皇家專用的,怎麽能夠流入民間呢?


    他的語氣很是急切,你以為這東西隻是小物件嗎?這是朕和工匠們反覆研究燒造,這才創製出來的。


    汪舜華當然知道,宣胖子不僅是蟋蟀天子,在藝術上也有相當高的造詣。他喜歡玩賞香爐,於是下旨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禦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他要求,整個製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典籍及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製大雅的形製,將之繪成圖樣,再呈給其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後方準開鑄。


    呂震奏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需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隻會剩下一半。


    宣宗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於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


    經過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這批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後再也沒有出品,宣宗見這批香爐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大為驚喜。將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也有一小部分賞賜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香火旺盛的廟宇。


    宣德爐是工藝品中的珍品。它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自然仿冒的也就不少。就在宣德爐停止製造後,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權威專家也無法辨別。


    因為從小養在宮外,景帝能見到父親的機會很少,孺慕之情更盛。對於有關父親的一切,都很想一探究竟;尤其父親去世,他獨自住到王府,除了讀書練字,蒔花弄草,其他的能做的也不多,於是悉心研究金屬鑄煉。當然那時候他隻是喜好,沒有實力來做這些。等他做了皇帝,北京保衛戰結束,國家暫時恢復安定,終於有心力來做這些他感興趣的事情。他認為父親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麵另別闢蹊徑,以圖出奇製勝。於是召集工匠研製,經過前後幾年的探索,終於有了新的突破。


    汪舜華按住想要暴走的景帝:從前多少皇家禦用之物,一旦改朝換代,還不是流入民間,甚至到了不識貨的人眼裏,黃金還不如銅——國子監那十麵石鼓,乃石刻之祖,是當之無愧的鎮國之寶。可是它們的命運如何?先是被棄之荒野,甚至被屠夫削去一半,作為磨刀石;後來靖康之變被金人所得,但他們隻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黃金,便將它們丟棄荒野。趕上國破家亡,有多少稀世珍寶命運又和石鼓一樣命運跌宕起伏,甚至還不如石鼓——那石頭禁得住火燒,禁得住砸損,禁得住風吹日曬。


    那一刻,她真的想到了明末清初的浩劫,想到了圓明園,想到了盧溝橋,想到了國寶南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太平盛世,皇家的東西,即便是黃銅,勝過黃金;而趕上了亂世,即便是黃金,恐怕還不如銅。既然如此,聖上何必介意許多?


    景帝坐在案前,想了很久,才說,此事容朕和眾卿商議後再定。


    次日,景帝果然召集重臣商量這件事。群臣討論了半天,覺得似乎不大好——就算拋開皇家禦用之物拿出來賣,丟了天家的顏麵這種說法;這東西製作相當複雜,造價成本也很高,確實容易滋長攀比享樂的風氣。


    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的瓷器器物。


    按照相關說法,琺瑯彩應該屬於舶來品,大約於13世紀末傳入。景泰年間的作品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成為景泰藍的巔峰。


    這樣的寶貝,製作起來當然也很麻煩,需要100多個步驟,大體分為製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鎏金等流程。


    不同於後代滿大街的景泰藍大花瓶之類粗製濫造的作品,在古代,景泰藍是相當尊貴的。它誕生於皇宮,是皇宮大殿的主要陳設,亦是鎮殿之寶。紫禁城金鑾寶殿,國子監辟雍宮、頤和園排雲殿等,景泰藍都是奪人眼球的存在。幹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隻有幹隆的餐具是景泰藍,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見景泰藍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因此,也就不怪乎景帝不願與別人共享此寶——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若果落到粗人或者滿身銅臭的商人手裏,簡直糟蹋了!


    到這裏這麽些年,汪舜華自然知道,在這樣的階級社會,什麽都是分等級的;隻是她覺得很沒有必要:你不做外頭的古董商人也會做,與其便宜那些人,還不如朝廷來做,一來確保質量,二來增加財政收入!


    她想了想,聖上的年號是景泰,這工藝又多是藍色,不如命名為景泰藍,願從此景象繁榮、國泰民安。


    景帝大喜:景泰藍?好名字,就叫景泰藍。


    推進景泰藍市場化的計劃並沒有實現,景帝再次和群臣商量,大臣們還是認為不可,隻得暫時擱置,不過景帝賞賜了勛貴重臣。


    汪舜華命工坊製作了全套首飾,其實後代滿大街都是,當時沒有怎麽注意,現在一看,到底是皇家工匠,做出來的端莊大氣,光彩奪目,於是下令繼續燒造,一麵下旨免了點翠——主要是需要從翠鳥身上取羽,那些年在網上被批的很慘,汪舜華也覺得太過於殘忍,又想樹立自己仁厚節儉的形象,於是就這樣了。


    中秋佳節,汪舜華向兩宮太後貢獻了全套的景泰藍首飾,又向錢皇後和周貴妃贈送了一套,回頭賞了杭貴妃和其他嬪妃,命婦入見,也分別賞賜。雖然數量不多,但物以稀為貴,又勝在新奇,因此,很快景泰藍的名字就叫開了,大家都以能得到帝後的賞賜為榮,沒得到的就隻好望洋興嘆了。


    因為廢除殉葬,宮裏上下喜氣洋洋,今年的中秋宴席很是熱鬧。


    酒宴上,汪舜華注意到教坊司奏樂的有個極美麗的女子,一問,叫李惜兒。


    汪舜華想到歷史上她頗得景帝寵愛,心裏有些不自在。


    景帝注意到她心不在焉,問她在想什麽。


    汪舜華笑道,你看,那丫頭長得真漂亮。


    景帝掃了一眼,笑道,是嗎?不及某人。


    汪舜華笑出聲來。


    景帝看老婆高興,自己也很高興。


    汪舜華狀似無意的說,我看這丫頭挺順眼的,在教坊司可惜了,不如給她個去處吧。


    景帝以為她又善心發作,但老婆高興,他瞅李惜兒也就很順眼:這丫頭能得皇後青眼,是她的福氣。就免了她的賤籍,讓她出宮嫁人去吧。


    王誠稱是。


    李惜兒顯然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好事,趕緊出來叩謝帝後恩典。


    景帝這才看到這丫頭真是個活色生香的美人,心裏一動,轉頭看了一下朝班,笑道,章郎中近來辛苦,讓這丫頭去伺候他吧。


    景帝口中的章郎中就是禮部郎中章綸,素以風節聞名。歷史上景泰五年五月,因為懇求復立汪氏為皇後、沂王為太子被盛怒的景帝打了半死並長期關押;如今倒不至於如此。隻是他不僅多次上書正言直諫,還提到要讓太子出閣,尤其是猛烈抨擊景帝找麒麟勞民傷財,讓景帝很不爽快,因此存心捉弄他。


    章綸一呆,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趕緊出來推辭,說家有賢妻,況且聖人有雲…。


    汪舜華沒等他瓜拉完,就截住話頭,既是聖上賞賜,你謝恩領賞便是。


    章綸還有點懵,李賢算是琢磨出味道了:汪皇後是不想把這麽漂亮的女人留在宮裏,確切的說是留在皇帝眼皮子底下。


    他趕緊勸章綸謝恩,聖上仿照唐太宗賞賜宮女的故事,傳揚出去,可是千古佳話;你就別推辭了,免得尊閫落下個吃醋的名聲。


    章綸稀裏糊塗的謝了恩,直到走出宮門,看到身後立著的亭亭玉立的女子,還有點摸不清頭腦。


    同樣被塞了一個女人的是王竑,景帝賞了章綸,想起王竑去年差事辦的極好,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因此隨手一指,將汪舜華身邊的大宮女賜給他。


    一邊笑著對汪舜華道:今番又要你割愛了。


    汪舜華也笑道:我和丫頭們可都盼著聖上來收割呢。


    景帝大笑。


    王竑還有點懵,但是王誠已經讓那女子出來謝恩了,也隻好跟著磕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