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好消息總還是有的。
冬月初一日,帝後再次出宮,這次去了城東黃華坊方家園胡同。
這裏曾是方姓人家的菜園,稱為方家園;隻是世事變遷,逐漸寥落。
去年初皇後看中了這裏,用三千兩銀子買下這一大片區域,進行了改造,將原來曲折的道路取直,在這裏興建了一所規模宏大的學校,專門收養在土木堡和京城保衛戰中犧牲的未滿十六歲的烈士遺孤。
景帝親自賜名光明書院,並題寫了校名。
毫無疑問,提議出自汪舜華。
在兩場戰役中犧牲的人員很多,即便一家隻送一人進學,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明朝讀書人的總數才多少?因此,普通兵士的孩子註定無緣,隻有中低級將官的孩子能夠入選,朝廷還先派人進行了初步的考核,確定孩子身體健康、性格聰明,確實有培養的價值。
這樣下來,總共有差不多2萬人入圍,這是目前能做的極限。國子監極盛時,還不到這個數。
當然,禁軍後人優於邊將後人,輪宿京城跟隨出征犧牲的子弟就真的很少了。
這年代,讀書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
義務教育,任重道遠。
即便如此,這也實在是一件大事。去年初安排完後宮的事,汪舜華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這裏,和景帝商量學生的範圍、教師的配備、經費的撥付,和阮安等商量校舍的選址、建設。
景帝感其辛勞,勸她不要太辛苦,汪舜華道: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隻要萬眾歸心,朝廷得人,我這點辛苦,又算什麽?
景帝摟緊了妻子。
但禮部上書胡濙提出來:這樣的大事,由皇後操辦,不合適。
大家都看出來,皇帝是想延攬人心,但畢竟改元初就提了出來,不是臨時起意;而且怎麽說也是好事,那就辦吧。
但是不能讓後宮主導,否則禮部、兵部主官就真的沒臉見人了。
汪皇後的賢名已經夠顯赫了,再這樣下去,不僅太上皇,甚至皇帝,也會被她覆蓋。
這話胡濙當然不會說,景帝對皇後的愛重大家都看在眼裏,但是胡濙還是進諫,撫恤遺孤、延攬人才,這應該是朝廷做的,不應該是後宮女眷們做的,否則,臣等都要羞死了!
胡濙德高望重,他一開口,後麵的一溜兒贊成;景帝也就同意了。他也不想妻子太辛苦,何況交給禮部,經費的事自然就由戶部去操心。
隻是回宮見了汪舜華,有點不好說;汪舜華倒不介意:我原來擔心大臣們忙於朝政,顧不上這些,如今由他們接手,可算是放心了。
景帝這才高興起來。
光明書院是朝野關注的工程,胡濙等也不想被一個女人比下去,因此事情定下來,就開足馬力;隻是財政有困難,戶部糧餉有困難,加上規模太大,因此花了差不多兩年半才完成;如今孩子們已經出了孝,該入學了。
光明書院比照太學,因為主要麵向青少年包括兒童,因此規格要低一些。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告慰烈士英靈,同時讓隨行的文武官員尤其禁軍感恩戴德。
民心可用。
皇帝巡查這樣的大事,事先自然會通知,孩子們也演練過;隻是這些孩子都是低級武官家庭出身,真正接觸這樣多的大人物,有幾個還是忍不住抖,太監開始嗬斥,這下就不是一兩個人抖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始哭了。
景帝身邊有好幾個孩子,還是很有心得的,給為首的孩子搽了眼淚,笑道:你叫什麽名字?
孩子道:我叫馬大壯。
景帝問,幾歲啦?
馬大壯回:八歲。
景帝恍然看到了幼年喪父的自己,摸著他的臉,八歲是小男子漢,男子漢有淚不輕彈。
馬大壯立刻搽幹了眼淚。
景帝道,這就對了,你要像你爹爹一樣,忠君愛民,保家衛國,做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馬大壯狠狠地點頭。
景帝摸了摸他的腦袋。
於是開口說了幾句,勉勵大家好好讀書,勤奮習武,安慰父兄在天之靈。
太監宣旨,賞賜了所有學子錦緞各一匹。
與此同時,汪舜華也從光明學校對麵的芳嘉園出來。
汪舜華曾經想過給烈士的女兒也建設一所學校,但是沒辦法,現在經費有限,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何況她現在隻是皇後,根基未穩,收買人心可以,但要和全世界作對,她還沒那個能力。
但學校交由禮部以後,她的時間也就空了出來,於是跟景帝爭取,如果烈士隻有女兒,也允許選送一個由皇室撫養;當然,考慮到女孩兒離開母親多有不便,因此隻選擇沒有母親或者確實家貧無法撫養的,這部分就很少,隻有不到800人,畢竟大家都對皇宮都抱著敬而遠之的心態。
汪舜華沒有讓她們入宮,而是派遣女官教她們詩書,兼學習繡花紡織等女紅,畢竟這個時代,這些是女孩子必不可少的技能。——這一部分就真的是她掏錢了。
汪舜華看著這些從童稚之年到花樣年華的少女,高矮不一,妍媸各異;但都沒有了親人。
她撫摸著孩子們的麵頰,告訴她們,你們的父親是英雄,是為了保家衛國犧牲的;你們要繼承他們的遺誌,好好地活著,好好的承擔你們那一部分責任。
能不能報仇雪恥,景帝心裏其實沒底,但無論如何,不能露怯!
汪舜華卻知道,即便報仇雪恥,明朝也有太漫長的路要走。
十月初,終於傳來真正讓景帝振奮的消息:汪皇後再次懷孕!
汪舜華真的覺得這幾年她高產似母豬,但是沒辦法,為了活下去,為了更好的活下去,隻能不停的生生生。
但願這回能夠稱心如意吧。
汪舜華忍住眼淚,突然有點後悔,如果當年不那麽衝動,見濟就可以保住,自己現在就不至於如此被動了;但她馬上打住念頭——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怎麽能這樣考慮個人的得失榮辱?
景帝大喜過望,交代周圍人等好生服侍,又反覆叮囑汪舜華要注意身體,這才出來。
嫡子有望,景帝自然看什麽都順眼,幹工作的熱情也就更高了。他隨後命令左都禦史王文兼翰林學士,直文淵閣,預機務;令都督孫鏜、僉事石彪協守大同,都督同知衛潁,僉事楊能、張欽協守宣府,備也先;隨後傳來都督方瑛平白石崖諸苗的消息;又安輯畿內、山東、山西逃民,復賦役五年;免山東及淮、徐水災稅糧。
年底前,按照於謙的要求,設立團營,這是明朝軍製一個重大的調整。此前,京軍共有三大營,自英宗北還之後,於謙認為和議終不可恃,必求自強之法。考慮營政久馳,三大營雖各有總兵,不相統一,一有邊警,臨期調拔,兵將平日互相不熟習,猝遇敵軍,將士彼此不不知,甚至姓名不記。於是,於謙選三大營軍十萬人,分為五營團操,名為團營法。以五十人為隊,隊有長,百人為兩隊。有領隊官,千人有把總,五千人有都指揮。體統相維,兵將相識,可以量敵多寡而相機調整。行之一年,又請增兵五萬,並前五營為十團營。每營置都督一人,都指揮三人,把總十五人,指揮三十人,每隊置營隊官二人。仍各由武臣、內臣往來提督。其餘軍不在團營者,歸本營訓練,以衛護京師,名曰老營。
十二月初五日,營製既定,於謙繪圖呈進,悉依古法而變通之,京軍舊製為之一變。景帝下詔由於謙及太監劉永誠提督團營。於謙號令明審,目視,指屈,口奏,悉合機宜。石亨等各領營督導。
劉永誠年六十二,為人忠謹,善騎射。三次跟隨太宗北征,皆為偏將,後來鎮守西南有功;宣德年間,他前去偵查漢王謀反一案,又帥兵征兀良哈,百姓稱為馬兒太監;再奉命監鎮甘涼,數出兵鏖沙漠間,禽其渠帥以下。景帝要整頓軍備,自然想到了他。歷史上,他參加了奪門之變並親自披掛上陣,得到英宗的寵幸,賜敕褒諭,官其嗣子聚為錦衣衛指揮,命他典京營兵。成化初,又恩蔭他的幾個幹兒子為千戶。他擔心月滿則虧,辭職歸,杜門不出;還上疏捐獻其屢朝所賜產第俸祿,得到皇帝的讚賞。嗣子劉聚以戰功至左都督,又以征西功封寧晉伯。永誠沒,憲宗欲追封伯爵,閣臣以無例,做罷,賜祠額曰褒功。明朝內官久典兵而無過者,唯鄭和與永誠。世稱鄭三寶、劉馬兒。
冬月初一日,帝後再次出宮,這次去了城東黃華坊方家園胡同。
這裏曾是方姓人家的菜園,稱為方家園;隻是世事變遷,逐漸寥落。
去年初皇後看中了這裏,用三千兩銀子買下這一大片區域,進行了改造,將原來曲折的道路取直,在這裏興建了一所規模宏大的學校,專門收養在土木堡和京城保衛戰中犧牲的未滿十六歲的烈士遺孤。
景帝親自賜名光明書院,並題寫了校名。
毫無疑問,提議出自汪舜華。
在兩場戰役中犧牲的人員很多,即便一家隻送一人進學,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明朝讀書人的總數才多少?因此,普通兵士的孩子註定無緣,隻有中低級將官的孩子能夠入選,朝廷還先派人進行了初步的考核,確定孩子身體健康、性格聰明,確實有培養的價值。
這樣下來,總共有差不多2萬人入圍,這是目前能做的極限。國子監極盛時,還不到這個數。
當然,禁軍後人優於邊將後人,輪宿京城跟隨出征犧牲的子弟就真的很少了。
這年代,讀書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
義務教育,任重道遠。
即便如此,這也實在是一件大事。去年初安排完後宮的事,汪舜華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這裏,和景帝商量學生的範圍、教師的配備、經費的撥付,和阮安等商量校舍的選址、建設。
景帝感其辛勞,勸她不要太辛苦,汪舜華道: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隻要萬眾歸心,朝廷得人,我這點辛苦,又算什麽?
景帝摟緊了妻子。
但禮部上書胡濙提出來:這樣的大事,由皇後操辦,不合適。
大家都看出來,皇帝是想延攬人心,但畢竟改元初就提了出來,不是臨時起意;而且怎麽說也是好事,那就辦吧。
但是不能讓後宮主導,否則禮部、兵部主官就真的沒臉見人了。
汪皇後的賢名已經夠顯赫了,再這樣下去,不僅太上皇,甚至皇帝,也會被她覆蓋。
這話胡濙當然不會說,景帝對皇後的愛重大家都看在眼裏,但是胡濙還是進諫,撫恤遺孤、延攬人才,這應該是朝廷做的,不應該是後宮女眷們做的,否則,臣等都要羞死了!
胡濙德高望重,他一開口,後麵的一溜兒贊成;景帝也就同意了。他也不想妻子太辛苦,何況交給禮部,經費的事自然就由戶部去操心。
隻是回宮見了汪舜華,有點不好說;汪舜華倒不介意:我原來擔心大臣們忙於朝政,顧不上這些,如今由他們接手,可算是放心了。
景帝這才高興起來。
光明書院是朝野關注的工程,胡濙等也不想被一個女人比下去,因此事情定下來,就開足馬力;隻是財政有困難,戶部糧餉有困難,加上規模太大,因此花了差不多兩年半才完成;如今孩子們已經出了孝,該入學了。
光明書院比照太學,因為主要麵向青少年包括兒童,因此規格要低一些。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告慰烈士英靈,同時讓隨行的文武官員尤其禁軍感恩戴德。
民心可用。
皇帝巡查這樣的大事,事先自然會通知,孩子們也演練過;隻是這些孩子都是低級武官家庭出身,真正接觸這樣多的大人物,有幾個還是忍不住抖,太監開始嗬斥,這下就不是一兩個人抖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始哭了。
景帝身邊有好幾個孩子,還是很有心得的,給為首的孩子搽了眼淚,笑道:你叫什麽名字?
孩子道:我叫馬大壯。
景帝問,幾歲啦?
馬大壯回:八歲。
景帝恍然看到了幼年喪父的自己,摸著他的臉,八歲是小男子漢,男子漢有淚不輕彈。
馬大壯立刻搽幹了眼淚。
景帝道,這就對了,你要像你爹爹一樣,忠君愛民,保家衛國,做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馬大壯狠狠地點頭。
景帝摸了摸他的腦袋。
於是開口說了幾句,勉勵大家好好讀書,勤奮習武,安慰父兄在天之靈。
太監宣旨,賞賜了所有學子錦緞各一匹。
與此同時,汪舜華也從光明學校對麵的芳嘉園出來。
汪舜華曾經想過給烈士的女兒也建設一所學校,但是沒辦法,現在經費有限,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何況她現在隻是皇後,根基未穩,收買人心可以,但要和全世界作對,她還沒那個能力。
但學校交由禮部以後,她的時間也就空了出來,於是跟景帝爭取,如果烈士隻有女兒,也允許選送一個由皇室撫養;當然,考慮到女孩兒離開母親多有不便,因此隻選擇沒有母親或者確實家貧無法撫養的,這部分就很少,隻有不到800人,畢竟大家都對皇宮都抱著敬而遠之的心態。
汪舜華沒有讓她們入宮,而是派遣女官教她們詩書,兼學習繡花紡織等女紅,畢竟這個時代,這些是女孩子必不可少的技能。——這一部分就真的是她掏錢了。
汪舜華看著這些從童稚之年到花樣年華的少女,高矮不一,妍媸各異;但都沒有了親人。
她撫摸著孩子們的麵頰,告訴她們,你們的父親是英雄,是為了保家衛國犧牲的;你們要繼承他們的遺誌,好好地活著,好好的承擔你們那一部分責任。
能不能報仇雪恥,景帝心裏其實沒底,但無論如何,不能露怯!
汪舜華卻知道,即便報仇雪恥,明朝也有太漫長的路要走。
十月初,終於傳來真正讓景帝振奮的消息:汪皇後再次懷孕!
汪舜華真的覺得這幾年她高產似母豬,但是沒辦法,為了活下去,為了更好的活下去,隻能不停的生生生。
但願這回能夠稱心如意吧。
汪舜華忍住眼淚,突然有點後悔,如果當年不那麽衝動,見濟就可以保住,自己現在就不至於如此被動了;但她馬上打住念頭——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怎麽能這樣考慮個人的得失榮辱?
景帝大喜過望,交代周圍人等好生服侍,又反覆叮囑汪舜華要注意身體,這才出來。
嫡子有望,景帝自然看什麽都順眼,幹工作的熱情也就更高了。他隨後命令左都禦史王文兼翰林學士,直文淵閣,預機務;令都督孫鏜、僉事石彪協守大同,都督同知衛潁,僉事楊能、張欽協守宣府,備也先;隨後傳來都督方瑛平白石崖諸苗的消息;又安輯畿內、山東、山西逃民,復賦役五年;免山東及淮、徐水災稅糧。
年底前,按照於謙的要求,設立團營,這是明朝軍製一個重大的調整。此前,京軍共有三大營,自英宗北還之後,於謙認為和議終不可恃,必求自強之法。考慮營政久馳,三大營雖各有總兵,不相統一,一有邊警,臨期調拔,兵將平日互相不熟習,猝遇敵軍,將士彼此不不知,甚至姓名不記。於是,於謙選三大營軍十萬人,分為五營團操,名為團營法。以五十人為隊,隊有長,百人為兩隊。有領隊官,千人有把總,五千人有都指揮。體統相維,兵將相識,可以量敵多寡而相機調整。行之一年,又請增兵五萬,並前五營為十團營。每營置都督一人,都指揮三人,把總十五人,指揮三十人,每隊置營隊官二人。仍各由武臣、內臣往來提督。其餘軍不在團營者,歸本營訓練,以衛護京師,名曰老營。
十二月初五日,營製既定,於謙繪圖呈進,悉依古法而變通之,京軍舊製為之一變。景帝下詔由於謙及太監劉永誠提督團營。於謙號令明審,目視,指屈,口奏,悉合機宜。石亨等各領營督導。
劉永誠年六十二,為人忠謹,善騎射。三次跟隨太宗北征,皆為偏將,後來鎮守西南有功;宣德年間,他前去偵查漢王謀反一案,又帥兵征兀良哈,百姓稱為馬兒太監;再奉命監鎮甘涼,數出兵鏖沙漠間,禽其渠帥以下。景帝要整頓軍備,自然想到了他。歷史上,他參加了奪門之變並親自披掛上陣,得到英宗的寵幸,賜敕褒諭,官其嗣子聚為錦衣衛指揮,命他典京營兵。成化初,又恩蔭他的幾個幹兒子為千戶。他擔心月滿則虧,辭職歸,杜門不出;還上疏捐獻其屢朝所賜產第俸祿,得到皇帝的讚賞。嗣子劉聚以戰功至左都督,又以征西功封寧晉伯。永誠沒,憲宗欲追封伯爵,閣臣以無例,做罷,賜祠額曰褒功。明朝內官久典兵而無過者,唯鄭和與永誠。世稱鄭三寶、劉馬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