郕王夫婦不能出門,隻能對坐而泣;但王府的屬官沒有受到限製,尤其出了這樣的大事,根本瞞不住。因此當天,長史儀銘就上表奏報這件事,一邊派人進宮上報。
這一天是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孫太後和錢皇後還在說去奉先殿進香,請祖宗保佑皇帝早點班師,就接到郕王府消息,嫡長子今晨歿了,而且是被人下毒。
孫太後呆了。
錢皇後也呆了。
吳太妃更是驚得差點暈過去。
這時候就管不了禁足令了,馬上召見郕王入宮。
郕王親自揪著楊進忠進宮,又把事情複述了一次。
其實早上看到奏疏的時候,孫太後就知道,馬上把王長隨找來,他自然咬定不承認,不認識這個楊進忠;雙方各執一詞,吵鬧不休。
孫太後一拍案幾,夠了,把他們關起來,等皇帝回來再做處置。
她轉頭問郕王,皇帝正在前線,這件事先不要驚動他;等他回來,自然會給你做主。
郕王隻覺得胸口憋得出不了氣,但隻能謝恩;錢皇後問了句,汪妃怎麽樣?
郕王不想提她,但是皇後問起,隻能據實回答,她回去病了一場,一直關在房裏靜心思過;今晨知道獾奴沒了才出來,哭得不省人事。
錢皇後嘆氣,真是作孽,好好地怎麽成了這樣?你讓她好好休息,你們都還年輕,將來還會有孩子的。
郕王隻得拜謝。
郕王回去了,北京城卻熱鬧了:王振太大膽了,居然加害親王嫡長子,還是皇帝親弟弟的兒子!——這回皇帝要是不追究,也太說不過去了。
——可憐郕王妃了,以後怕是沒有以後了。
——哎,王振都敢得罪,怨誰呢?
雖然孫太後不讓立刻報告英宗,但這樣的大事,焦敬不敢隱匿,還是派人報去了。
有正義感的言官們已經開始磨刀霍霍了,王振確實不好對付,但出了這件事,郕王也不會善罷甘休吧,畢竟是嫡長子!——他連皇侄都敢加害,還有什麽事情是不敢做的?如果再這樣由著他,豈不是朝綱大壞!
於謙也嘆了口氣,沒想到居然會是這樣。雖然素未謀麵,但他對郕王妃還是有好感的。當年出來,就聽同僚說,皇帝之所以問他,是因為郕王妃在選秀的時候背誦了他的詩;因此有點知音難覓的感受。
上月汪舜華阻攔皇帝的事情傳出來,更讓他驚訝。當然,他也阻攔了皇帝,和兵部尚書鄺埜一起進言六師不宜輕出,並參與聯名上表,反覆陳說利害,希望皇帝收回成命;但沒有想到,郕王妃居然將矛頭直指王振。
當時覺得郕王妃此舉太過草率,必然遭致報復,沒有想到這麽快,而且是以這種方式。
然而,郕王和群臣沒有等到英宗的處理意見,而是等到一個更加爆炸的消息。
郕王嫡長子朱見濟被害的當天,正統十四年中秋節,明朝大軍在土木堡遭遇毀滅性的失敗。
這次出征,行軍很不順利。
事實上,不看好這次出征的,不止汪舜華這個穿越貨,還有很多土著。扈從出征的文臣中,有曹鼐和張益兩位閣臣,曹鼐為首輔。雖然內閣早在太宗年間確定,並在正統前期得到鞏固,但因為王振擅權,未能發揮作用;甚至在後期的北京保衛戰和景泰、天順的風雲交替中也毫無建樹,表現羸弱,於軍國大事退避三舍。隻能尷尬地任由宦官專政,或被皇帝輕視而任用於謙,傾心委政,沒事找抽的上書稱於謙太過專權,請求六部大事須與內閣一同奏報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決定擺布。
出征之際,狀元出身的曹鼐已經感受到了大難臨頭的氣息,於是和張益商量。但張益入閣不到三月,人微言輕,相與憂憤。曹鼐於是和諸禦史商量:不殺王振,則駕不可回也。今天子蒙塵,六軍氣喪,痛恨王振久矣。若用一武士之力,捽王振而碎其首於駕前,歷數其奸權誤國之罪,然後遣將前往大同,則無意猶可挽也。
但這些平時唾沫橫飛的禦史沒有一個敢答應的,曹鼐又去和商量,但沒有找到機會,隻有跟著走。
七月十六日,大軍出北京,次唐家嶺。
十七日,停駐龍虎台,夜一鼓,軍中驚。
十八日,是太宗忌辰,遣官祭長陵,並召見群臣,重申行軍紀律。十九日,車駕過居庸關,群臣請駐蹕,不允。
二十日,次榆林,升遼東廣寧右衛指揮僉事趙忠為指揮同知,贈其妻左氏為淑人。趙忠守備鎮靜堡,達賊來侵,忠與戰不退,賊攻圍甚急,左氏曰:此堡旦夕必破,破則吾寧死不受辱。遂與母及三女皆自縊死。忠悉力拒守,賊解圍去,城賴以全。英宗嘉其忠節,遣官諭祭,賜金營葬,旌其門曰貞烈。
二十一日,車駕次懷來城西。
二十二日,車駕次雷家站。
二十三日,車駕至宣府。當時風雨大至,邊報益急。扈從群臣反覆上奏,請駐蹕,王振怒,俱令略陣。
二十四日,車駕次雞鳴山,眾皆危懼。當時英宗對王振言聽計從,把什麽事情都交給他,王振由此愈加驕橫跋扈、獨斷專行。成國公朱勇等想要進言,不得不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等懇求皇帝回京,王振命其跪在草叢裏,直到天黑才能起來。
欽天監正彭德清勸振:虜勢如此,不可復前。倘有疏虞,陷天子於草莽。
王振大怒,罵道:設若有此,亦天命也!
翰林學士曹鼐勸道:臣下命不足惜。惟主上係宗社安危,豈可輕進?但王振還是不從。
當時明朝大軍前進,而敵軍漸退伏塞外。
二十五日,車駕次萬全峪。
二十六日,車駕次懷安城西,當夜四更,黑雲一道,闊二尺,餘離地一丈餘,南北亙天,徐徐北行。
二十七日,車駕次天城西。
二十八日,車駕次陽和城南時,見到滿野伏屍,眾益寒心。當晚,火星犯土星。
二十九日,車駕次聚落驛。
八月初一,車駕至大同。
然而,隨行官員並沒有感到安全無虞,一種強烈的不安和危險迫近的感覺日漸滋生。此前,兵士已經相繼斷糧;就在這天晚上,日生暈,旁有戟氣,隨生左右珥及戴氣,東北生虹,蜺形如杵,至昏漸散。
然而,不管是天象示警,還是一路看到的各種蕭條的景象,都沒有動搖英宗和王振想要建功立業的心思。
八月初二,駐蹕大同。王振還想催動大軍往北走,鎮守太監郭敬密告王振:若行,正中虜計。他說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
王振這才開始擔心,自出居庸關,連日非風則雨,及臨大同,驟雨忽至,人皆驚疑,於是他商量班師回朝。
這一天,命廣寧伯劉安充總兵官,都督僉事郭登充參將,鎮守大同,降失機參將石亨為事官,俾募兵自效。
英宗確實對王振信任有加,王振一說班師,他就同意了。
八月初三,車駕東還。這天晚上,大軍次雙寨兒為營。剛剛安營紮寨,有黑雲如傘蓋,覆營上,四外晴明,須臾,雷電風雨交作,營中驚亂,徹夜不止。
不知大禍臨頭的王振還執迷不悟。本來商量好了,從紫荊關入,王振是蔚州人,想請皇帝到他家坐坐,用以彰顯威風;結果臨了又擔心大軍行進,損傷其鄉土禾稼,於是轉從宣府行。
八月初四,車駕次滴滴水。
八月初五,車駕次洪州方城。
八月初六,車駕次白登。
八月初七,車駕次懷安城西,升都指揮使孫安為後軍都督僉事,仍舊鎮守。
八月初八,車駕次萬全峪。
八月初九,車駕次陽和北沙嶺。
八月初十,車駕次宣府,升鎮守宣府都指揮僉事紀廣為後軍都督僉事,仍充右參將。
八月十一日,車駕次宣府東南,並遣駙馬都尉焦敬祀大社、大稷。
八月十二日,車駕次雷家站,升甘肅副總兵王敬、劉震俱為右軍都督僉事。
八月十三日,車駕將發宣府,諜報虜眾襲我軍後,於是駐蹕。遣恭順侯吳克忠斷後,克忠戰敗身亡;將晚報至,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前往征討,朱勇和薛綬至鷂兒嶺,冒險而進,遭遇埋伏,雙雙戰死。
吳克忠是原名答蘭,蒙古人,恭順伯吳允誠之子。此次與弟弟克勤、侄子吳瑾一起出征,瓦剌占據山巔有利地形,矢石交下,官軍死傷潰亡殆盡。克忠猶下馬跪射,矢盡,賊圍之。克忠以槍殺數十人而死,克勤亦死,惟吳瑾得脫歸。後來克忠贈邠國公,諡壯勇;克勤贈遵化伯,諡僖敏。
朱勇字惟真,懷遠人,東平王朱能之子。永樂五年,襲成國公,後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樂二十二年跟隨太宗北征蒙古;宣宗即位,隨其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宣德三年,進封太子太保,主管京營。正統九年,統兵出喜峰口,兩敗蒙古,進太保。一代名將,不想戰死於此地,年五十九。歷史上景帝因其損兵折將,有罪於國,削其爵位。英宗復位後,追封平陰王,諡號武湣。
薛綬同樣驍勇善戰。薛綬原名壽童,永順伯薛斌之子,蒙古族。薛斌去世時,他年僅五歲。其伯父薛貴引見給仁宗時,立命嗣伯,賜名綬,長大後驍勇善戰。當時軍敗,弦斷矢盡,猶持空弓擊敵。敵怒,將其屍體肢解。既而知其本蒙古人,嘆息說:此吾同類,宜勇健若此。後諡武毅。子輔,孫勛,並得嗣伯。
八月十四,英宗率領大軍終於來到了那個地方,土木堡。
英宗本來想入懷來城,但王振因輜重千餘輛未至,滯留以待。兵部尚書鄺埜再上言:請車駕疾驅入關,嚴兵為殿後。英宗不聽,遂駐土木。此前,每晚駐蹕前,必遣司設監太監吳亮查看地形;但現在王振連戰失利,惱羞成怒,即止於土木。這裏地高無水,掘井二丈餘,還是不得水;其南十五裏有河,已為瓦剌所據。大軍絕水終日,人馬饑渴,虜分道自土木旁近麻峪口入守口,都指揮郭懋力拒之終夜,虜兵益增。
中秋節當天,也先遣使持書來,以和為名,英宗信以為真,令曹鼐起草敕令,派二名翻譯持敕偕瓦剌使臣去。王振亟令移營,大營一動,行伍大亂,未及三四裏,瓦剌以勁騎四麵攻入,明軍蹈藉死者蔽塞川野。英宗與親軍突圍不得出而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死,說吾為天下除此賊。樊忠不久亦戰死。
是役,明朝官軍死傷數十萬。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棨、翰林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少卿劉容、尚寶少卿淩壽,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昺,監察禦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鑒、張瑭、鄭瑄,大理左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全部死於亂軍。
這份名單還不是全部,錢皇後的兩個哥哥錢欽、錢鍾都死於亂軍,但沒有出現在這份名單上。
詭異的是,無論是景泰當國,還是英宗復辟,都沒有追封。
如果加上稍早前犧牲的成國公朱勇、恭順侯吳克忠、永順伯薛綬,損失更是驚人。可以說,整個明朝精銳,損失近半,這還隻是勛貴官僚隊伍的損失,如果加上軍隊將士、馬匹、輜重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這隻龐大的軍隊,到底有多少人,歷來眾說紛紜。大眾的觀點,明朝五十萬大軍被瓦剌兩萬騎兵打得全軍覆沒。
這絕對不是陰謀論能概述的。
因為沒有人可以預設劇本。
這一天是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孫太後和錢皇後還在說去奉先殿進香,請祖宗保佑皇帝早點班師,就接到郕王府消息,嫡長子今晨歿了,而且是被人下毒。
孫太後呆了。
錢皇後也呆了。
吳太妃更是驚得差點暈過去。
這時候就管不了禁足令了,馬上召見郕王入宮。
郕王親自揪著楊進忠進宮,又把事情複述了一次。
其實早上看到奏疏的時候,孫太後就知道,馬上把王長隨找來,他自然咬定不承認,不認識這個楊進忠;雙方各執一詞,吵鬧不休。
孫太後一拍案幾,夠了,把他們關起來,等皇帝回來再做處置。
她轉頭問郕王,皇帝正在前線,這件事先不要驚動他;等他回來,自然會給你做主。
郕王隻覺得胸口憋得出不了氣,但隻能謝恩;錢皇後問了句,汪妃怎麽樣?
郕王不想提她,但是皇後問起,隻能據實回答,她回去病了一場,一直關在房裏靜心思過;今晨知道獾奴沒了才出來,哭得不省人事。
錢皇後嘆氣,真是作孽,好好地怎麽成了這樣?你讓她好好休息,你們都還年輕,將來還會有孩子的。
郕王隻得拜謝。
郕王回去了,北京城卻熱鬧了:王振太大膽了,居然加害親王嫡長子,還是皇帝親弟弟的兒子!——這回皇帝要是不追究,也太說不過去了。
——可憐郕王妃了,以後怕是沒有以後了。
——哎,王振都敢得罪,怨誰呢?
雖然孫太後不讓立刻報告英宗,但這樣的大事,焦敬不敢隱匿,還是派人報去了。
有正義感的言官們已經開始磨刀霍霍了,王振確實不好對付,但出了這件事,郕王也不會善罷甘休吧,畢竟是嫡長子!——他連皇侄都敢加害,還有什麽事情是不敢做的?如果再這樣由著他,豈不是朝綱大壞!
於謙也嘆了口氣,沒想到居然會是這樣。雖然素未謀麵,但他對郕王妃還是有好感的。當年出來,就聽同僚說,皇帝之所以問他,是因為郕王妃在選秀的時候背誦了他的詩;因此有點知音難覓的感受。
上月汪舜華阻攔皇帝的事情傳出來,更讓他驚訝。當然,他也阻攔了皇帝,和兵部尚書鄺埜一起進言六師不宜輕出,並參與聯名上表,反覆陳說利害,希望皇帝收回成命;但沒有想到,郕王妃居然將矛頭直指王振。
當時覺得郕王妃此舉太過草率,必然遭致報復,沒有想到這麽快,而且是以這種方式。
然而,郕王和群臣沒有等到英宗的處理意見,而是等到一個更加爆炸的消息。
郕王嫡長子朱見濟被害的當天,正統十四年中秋節,明朝大軍在土木堡遭遇毀滅性的失敗。
這次出征,行軍很不順利。
事實上,不看好這次出征的,不止汪舜華這個穿越貨,還有很多土著。扈從出征的文臣中,有曹鼐和張益兩位閣臣,曹鼐為首輔。雖然內閣早在太宗年間確定,並在正統前期得到鞏固,但因為王振擅權,未能發揮作用;甚至在後期的北京保衛戰和景泰、天順的風雲交替中也毫無建樹,表現羸弱,於軍國大事退避三舍。隻能尷尬地任由宦官專政,或被皇帝輕視而任用於謙,傾心委政,沒事找抽的上書稱於謙太過專權,請求六部大事須與內閣一同奏報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決定擺布。
出征之際,狀元出身的曹鼐已經感受到了大難臨頭的氣息,於是和張益商量。但張益入閣不到三月,人微言輕,相與憂憤。曹鼐於是和諸禦史商量:不殺王振,則駕不可回也。今天子蒙塵,六軍氣喪,痛恨王振久矣。若用一武士之力,捽王振而碎其首於駕前,歷數其奸權誤國之罪,然後遣將前往大同,則無意猶可挽也。
但這些平時唾沫橫飛的禦史沒有一個敢答應的,曹鼐又去和商量,但沒有找到機會,隻有跟著走。
七月十六日,大軍出北京,次唐家嶺。
十七日,停駐龍虎台,夜一鼓,軍中驚。
十八日,是太宗忌辰,遣官祭長陵,並召見群臣,重申行軍紀律。十九日,車駕過居庸關,群臣請駐蹕,不允。
二十日,次榆林,升遼東廣寧右衛指揮僉事趙忠為指揮同知,贈其妻左氏為淑人。趙忠守備鎮靜堡,達賊來侵,忠與戰不退,賊攻圍甚急,左氏曰:此堡旦夕必破,破則吾寧死不受辱。遂與母及三女皆自縊死。忠悉力拒守,賊解圍去,城賴以全。英宗嘉其忠節,遣官諭祭,賜金營葬,旌其門曰貞烈。
二十一日,車駕次懷來城西。
二十二日,車駕次雷家站。
二十三日,車駕至宣府。當時風雨大至,邊報益急。扈從群臣反覆上奏,請駐蹕,王振怒,俱令略陣。
二十四日,車駕次雞鳴山,眾皆危懼。當時英宗對王振言聽計從,把什麽事情都交給他,王振由此愈加驕橫跋扈、獨斷專行。成國公朱勇等想要進言,不得不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等懇求皇帝回京,王振命其跪在草叢裏,直到天黑才能起來。
欽天監正彭德清勸振:虜勢如此,不可復前。倘有疏虞,陷天子於草莽。
王振大怒,罵道:設若有此,亦天命也!
翰林學士曹鼐勸道:臣下命不足惜。惟主上係宗社安危,豈可輕進?但王振還是不從。
當時明朝大軍前進,而敵軍漸退伏塞外。
二十五日,車駕次萬全峪。
二十六日,車駕次懷安城西,當夜四更,黑雲一道,闊二尺,餘離地一丈餘,南北亙天,徐徐北行。
二十七日,車駕次天城西。
二十八日,車駕次陽和城南時,見到滿野伏屍,眾益寒心。當晚,火星犯土星。
二十九日,車駕次聚落驛。
八月初一,車駕至大同。
然而,隨行官員並沒有感到安全無虞,一種強烈的不安和危險迫近的感覺日漸滋生。此前,兵士已經相繼斷糧;就在這天晚上,日生暈,旁有戟氣,隨生左右珥及戴氣,東北生虹,蜺形如杵,至昏漸散。
然而,不管是天象示警,還是一路看到的各種蕭條的景象,都沒有動搖英宗和王振想要建功立業的心思。
八月初二,駐蹕大同。王振還想催動大軍往北走,鎮守太監郭敬密告王振:若行,正中虜計。他說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
王振這才開始擔心,自出居庸關,連日非風則雨,及臨大同,驟雨忽至,人皆驚疑,於是他商量班師回朝。
這一天,命廣寧伯劉安充總兵官,都督僉事郭登充參將,鎮守大同,降失機參將石亨為事官,俾募兵自效。
英宗確實對王振信任有加,王振一說班師,他就同意了。
八月初三,車駕東還。這天晚上,大軍次雙寨兒為營。剛剛安營紮寨,有黑雲如傘蓋,覆營上,四外晴明,須臾,雷電風雨交作,營中驚亂,徹夜不止。
不知大禍臨頭的王振還執迷不悟。本來商量好了,從紫荊關入,王振是蔚州人,想請皇帝到他家坐坐,用以彰顯威風;結果臨了又擔心大軍行進,損傷其鄉土禾稼,於是轉從宣府行。
八月初四,車駕次滴滴水。
八月初五,車駕次洪州方城。
八月初六,車駕次白登。
八月初七,車駕次懷安城西,升都指揮使孫安為後軍都督僉事,仍舊鎮守。
八月初八,車駕次萬全峪。
八月初九,車駕次陽和北沙嶺。
八月初十,車駕次宣府,升鎮守宣府都指揮僉事紀廣為後軍都督僉事,仍充右參將。
八月十一日,車駕次宣府東南,並遣駙馬都尉焦敬祀大社、大稷。
八月十二日,車駕次雷家站,升甘肅副總兵王敬、劉震俱為右軍都督僉事。
八月十三日,車駕將發宣府,諜報虜眾襲我軍後,於是駐蹕。遣恭順侯吳克忠斷後,克忠戰敗身亡;將晚報至,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前往征討,朱勇和薛綬至鷂兒嶺,冒險而進,遭遇埋伏,雙雙戰死。
吳克忠是原名答蘭,蒙古人,恭順伯吳允誠之子。此次與弟弟克勤、侄子吳瑾一起出征,瓦剌占據山巔有利地形,矢石交下,官軍死傷潰亡殆盡。克忠猶下馬跪射,矢盡,賊圍之。克忠以槍殺數十人而死,克勤亦死,惟吳瑾得脫歸。後來克忠贈邠國公,諡壯勇;克勤贈遵化伯,諡僖敏。
朱勇字惟真,懷遠人,東平王朱能之子。永樂五年,襲成國公,後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樂二十二年跟隨太宗北征蒙古;宣宗即位,隨其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宣德三年,進封太子太保,主管京營。正統九年,統兵出喜峰口,兩敗蒙古,進太保。一代名將,不想戰死於此地,年五十九。歷史上景帝因其損兵折將,有罪於國,削其爵位。英宗復位後,追封平陰王,諡號武湣。
薛綬同樣驍勇善戰。薛綬原名壽童,永順伯薛斌之子,蒙古族。薛斌去世時,他年僅五歲。其伯父薛貴引見給仁宗時,立命嗣伯,賜名綬,長大後驍勇善戰。當時軍敗,弦斷矢盡,猶持空弓擊敵。敵怒,將其屍體肢解。既而知其本蒙古人,嘆息說:此吾同類,宜勇健若此。後諡武毅。子輔,孫勛,並得嗣伯。
八月十四,英宗率領大軍終於來到了那個地方,土木堡。
英宗本來想入懷來城,但王振因輜重千餘輛未至,滯留以待。兵部尚書鄺埜再上言:請車駕疾驅入關,嚴兵為殿後。英宗不聽,遂駐土木。此前,每晚駐蹕前,必遣司設監太監吳亮查看地形;但現在王振連戰失利,惱羞成怒,即止於土木。這裏地高無水,掘井二丈餘,還是不得水;其南十五裏有河,已為瓦剌所據。大軍絕水終日,人馬饑渴,虜分道自土木旁近麻峪口入守口,都指揮郭懋力拒之終夜,虜兵益增。
中秋節當天,也先遣使持書來,以和為名,英宗信以為真,令曹鼐起草敕令,派二名翻譯持敕偕瓦剌使臣去。王振亟令移營,大營一動,行伍大亂,未及三四裏,瓦剌以勁騎四麵攻入,明軍蹈藉死者蔽塞川野。英宗與親軍突圍不得出而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死,說吾為天下除此賊。樊忠不久亦戰死。
是役,明朝官軍死傷數十萬。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棨、翰林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少卿劉容、尚寶少卿淩壽,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昺,監察禦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鑒、張瑭、鄭瑄,大理左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全部死於亂軍。
這份名單還不是全部,錢皇後的兩個哥哥錢欽、錢鍾都死於亂軍,但沒有出現在這份名單上。
詭異的是,無論是景泰當國,還是英宗復辟,都沒有追封。
如果加上稍早前犧牲的成國公朱勇、恭順侯吳克忠、永順伯薛綬,損失更是驚人。可以說,整個明朝精銳,損失近半,這還隻是勛貴官僚隊伍的損失,如果加上軍隊將士、馬匹、輜重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這隻龐大的軍隊,到底有多少人,歷來眾說紛紜。大眾的觀點,明朝五十萬大軍被瓦剌兩萬騎兵打得全軍覆沒。
這絕對不是陰謀論能概述的。
因為沒有人可以預設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