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舜華每天的日程安排的很緊,這讓她多少有點安慰:盡管還是有很多不適應,但好歹在穿越一年後,漸漸找到感覺了。就算不能改變世界,也好歹改變了自己:學了不少聖賢經典,雖然經常想摔書;毛筆字也漸漸能看,棋藝雖然拿不出手,但好歹基礎知識學會了;當然,琴藝還處於要命階段,本來還想學琵琶——主要是深受那句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毒害,而且漢服圈的美女們經常抱著琵琶擺造型,多少有點心嚮往之;算了,貪多嚼不爛,反正日子還長,一步步來吧;詩文水平就不說了,讓人傷心——雖然她會背一些明朝以後的詩詞,但很擔心水平太高反而引人注目,萬一郕王要求詩詞唱和就不太美妙了,所以隻是很老實的說不會,好在郕王自己也不會寫詩,也就放過她了。
幸虧遇到的不是個才子,否則一定會被嫌棄死。
汪舜華悄悄在心裏給自己捏了把汗。
臘月初十,郕王早早的回來,顯然很是高興,說思任發被緬甸活捉,正在押解到北京;萬歲得報大喜。
???
思任發是誰?
郕王高興,於是耐心解釋,這傢夥是麓川宣慰使思可發的兒子,承襲父職,剛開始還老實,後來勢力逐漸強大。正統二年,居然據地擁眾反明,次年攻占南甸、騰衝,曾擊敗黔國公沐晟等軍。正統六年,兵部尚書王驥、定西伯蔣貴等率兵十五萬,征討麓川。正統八年,敗走緬甸,為宣慰卜刺浪囚於阿瓦。明軍興師征討,務求根除。緬甸不予,並以水師迎戰,聲言割麓川給木邦,割孟養、戛裏給緬甸,始交付。其子思機發以精兵堅守者闌,繼退守蠻莫。皇帝責成雲南總兵沐昂再向緬甸索取思任法,許割孟養等地。直到今年,他與其妻孥等32人被緬甸獻於明朝。
汪舜華想起,好像確實有個什麽三征麓川,原來是為這貨?和緬甸交界,估計是在雲貴高原偏南吧;宣慰使估計相當於後代的民族區域自治,看來這不是新鮮事,畢竟現在交通通訊不發達,中央王朝控製力有限,隻能以夷製夷;但是割地是什麽鬼?抓個人居然要割地盤?難道沒有別的辦法?
汪舜華馬上想到明宣宗,歷代對他評價很高,但她偏偏對這位天子不感興趣,玩蟋蟀什麽的是小事,關鍵是放棄遼東和安南!那是在國力鼎盛時期,說放棄就放棄,以後怎麽能收拾回來?
好吧,汪舜華自認在這個問題上,是民族主義者,畢竟那是好大一片地方;而且遼東是滿清龍興之地,越南白眼狼,至今不能消停。
算了,這些關我什麽事,反正也管不了。
於是汪舜華隻能聽著郕王歌頌他哥英明神武,心裏想,要不了幾年,你就會看不起他,甚至想弄死他了。
隻是…她晃了晃腦袋,土木堡是不是真的不可以避免?
盡管不是明粉,但既然生活在這個時代,她自然還是希望明朝能夠堅挺一點,最好避免以後剃髮易服、閉關鎖國乃至亡國滅種的慘烈。
那段歷史,對於任何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不堪回首的歷史。汪舜華不是皇漢,但身在紅旗下,接受了那麽多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愛黨愛國是深入骨髓。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五十萬大軍可以保全性命,明朝國力還會持續強盛,武將勢力也足以和文官集團抗衡,至少在對外征戰中不至於太吃虧。
而且,郕王不必上位,就算自己跟著他到封地就國,平安終老一生沒什麽不好,至少免得兄弟反目、夫妻殊途、郕王盛年暴崩,也免得於謙一死。
隻是,她能做的有哪些呢?幹掉王振?別逗;勸英宗疏遠王振?不現實,雖然是弟媳婦,話都說不上好嗎?通過錢皇後遞話?後宮不能幹預朝政啊,何況人家憑什麽相信自己?你跟人家說你是穿越的,看過劇本嗎?不信馬上就會被當成瘋子燒死!
汪舜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很快,正統十一年到來了。
說是過節,其實是在過劫,因為實在太忙太累了。
臨近年底,朝臣肯定忙忙碌碌的,郕王還好,沒什麽事,隻是結了婚,人際往來很不少,各種賀禮需要打點,這些自然就是汪舜華的事情。以前穿越小說看了不少,但事到臨頭,還是有點兩眼一抹黑的感受,畢竟上輩子不興送禮,最多買點菸酒茶果牛奶之類的,再發點紅包就拉倒,現在可不行;要命的是在京的親王妃隻有她一個,連參考都沒有!好在左長史儀銘還是很給力的,又跟幾位公主打聽了,好歹在節前準備妥當了。親戚往來,送的還是錦緞茶果之類的,不過汪舜華看清穿小說,知道清人重如意,於是特意向錢皇後呈了一柄玉如意,說了祝皇後殿下稱心如意,早得貴子之類的廢話——娘娘是俗稱,官方話語裏,皇後、王妃都是稱殿下,這還是郕王幫她寫箋表的時候,她才知道的。
大年初一正值立春,英宗詣奉先殿、孫太後宮行禮畢,順天府官進春卷,禦奉天殿接受並受正旦朝賀禮,然後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郕王作為禦弟,自然是要打頭陣的。
不過,孫太後、錢皇後都免命婦朝賀,這也是慣例,畢竟動靜很大,大冬天的,凍著傷著就不好了,不過汪舜華作為天家至親,還是進宮道賀,在一起的就是三位公主和孫太後、錢皇後的娘家人。
孫太後的母親董氏精神矍鑠,錢皇後的母親包氏也是雍容華貴的,聽了她的祝語,錢皇後很是高興,誇讚王妃有心,孫太後也很高興,說真希望皇帝早點有後,這要是嫡子,我也就放心了,一邊吩咐重賞;一邊說你去陪陪你娘吧。
汪舜華這才出來,去拜見吳太妃。
自家婆媳就沒那麽多虛禮,汪舜華送的反而都是實用的衣服布帛之類的,吳太妃點頭,你費心了。又問了郕王起居的情況,就讓她回去了,當然免不得還要問孕事,汪舜華有點尷尬,吳太妃嘆了口氣,兒孫運,勉強不得;我是希望你們離開北京前,能夠看看孫子。
汪舜華一下子鼻子有點酸,對吳太妃來說,如果不能在兒子離京前見到孫子,就意味著她這輩子也見不到孫子了;可是對她來說,如果不能生下並保住兒子,很可能就會給宵小之徒留下作亂的空間,斷送自己和郕王的生命。
但這事真的不是她祈禱就有用的啊!她已經很努力的鍛鍊身體了,每天睡覺前堅持做一百個仰臥起坐,上輩子都沒有這樣盡心盡力過——那天,她呼嗤嗤的在床上仰臥起坐,累得氣喘籲籲,最後靠著意誌力勉強做完的,結果倒在床上才聽見有玉佩的聲音,轉頭一看,郕王滿臉糾結地看著她,桂香躲在後麵,不敢說話——她勉強支著身體起來問怎麽不通報一聲,郕王麵色尷尬的說是我不讓通報的。
???
你不會以為房裏有什麽狀況吧?
雙方都不好意思捅破這層紙,於是另外找了個話題,汪舜華就說去年大病了一場,至今身體還弱,想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郕王點頭,養好身子,早點誕下麟兒。
在你眼裏,我隻能生孩子嗎?
——好吧,暫時也沒什麽用。
也找太醫診視,甚至努力回想什麽排卵期之類的——上輩子沒結婚也就沒注意這些,但還是沒有揣上包子,能有什麽辦法!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天意嗎?
汪舜華覺得有點沮喪。
不過過年期間,迎來送往的,各種事情很多,留給她傷春悲秋的時間反而很少。
晚上郕王回來,問起母親,汪舜華很老實的說了,郕王沒說什麽,隻是摟著她努力了一回,然後摸著她的肚子,我也希望能早點有個兒子。
這事情算是過不去了。
汪舜華猶豫著,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應該像那些賢妻一樣,給郕王安排幾個通房妾室,這樣,就算自己生不出來,側室生出來,自己作為嫡母也過得去;免得真讓郕王因為無子焦頭爛額,前功盡棄。
但她還是下不了決心,這麽多年的教育,她實在做不到這樣大方的和別的女人共享丈夫,雖然知道早晚會有這一天,但讓她自己親自出麵拉線,做不到,至少目前不行。
大年初二,郕王前往奉天門東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初三是宣宗皇帝的忌辰,不僅派官前去景陵祭祀,宮裏也慎重其事的祭奠了一次,英宗喚上郕王,到奉先殿祭奠父親。
一般來說,春節期間,如果沒有十萬火急的事,下麵是不會來滋擾皇帝的,不過英宗偏偏是個閑不住的人。大年初四,敕大同總兵官武進伯朱冕、宣府總兵官武定侯郭玹等,西洋河口直通外境,極為衝要,宜照洪武、永樂舊製,以河為界,各嚴飭官軍協同守備,若有疏虞,及遇警不即答應,俱重罪不宥;又下旨泰寧衛都督僉事拙赤等人,要求他們各守禮分,共圖悠久,毋生事啟釁,以取罪戾;同時,又提拔一些邊將。
初六,祭祀太廟,郕王自然要跟著;初八,以大祀天地,禦奉天殿誓戒,文武群臣致齋三日,郕王也跟著哥哥老實待在齋宮沒回來。
正月十一,大祀天地於南郊,然後回宮拜謁孫太後畢,出禦奉天殿,文武百官行慶成禮。
第二天,以大祀禮成,上禦奉天殿,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忙完這些,郕王才終於回來,親熱一番,就免不了說起外頭的事:賜司禮監太監王振並各監太監錢僧保、高讓、曹吉祥、蔡忠等禮物,還讓王振侄子王林為錦衣衛世襲指揮僉事,僧保侄錢亮、高讓侄高玉、吉祥弟曹整、蔡忠侄蔡英,俱為錦衣衛世襲副千戶,說他們隨侍前後二十年,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贊翊維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實多。
郕王用的是嘉賞的口氣,畢竟這些人他經常見到,覺得很是勤勉,印象還不壞;但是汪舜華腦子一下子炸了:王振那個妖孽正得寵呢,這傢夥可是坑死人不償命的貨!還有那個曹吉祥,不就是在英宗年間帶著兒子曹欽造反的那孫子嗎?
都不是省油的燈!
但現在她不敢跟郕王說要防著他們,郕王也不會信,隻能默默聽著,郕王其實也就是感慨一下,他哥對人厚道,能照顧的都照顧了,老婆沒有回音,他也想起來不該對女眷說這些,這就轉過去睡了。
很快,元宵節到了,這在後代沒什麽,看看花燈罷了,在明朝這是個大假,文武官員要放假十天。元宵節當晚,英宗夫婦帶著郕王夫婦,奉孫太後和吳太妃前往西苑儀天殿觀燈。——紫禁城都是木製建築,防火是第一要緊事。汪舜華想到影視劇後妃為了爭寵動不動就縱火,心裏狂汗,縱火罪在任何時候都是大罪,尤其在紫禁城,萬一救火不及時一燒一大片,那損失可是無法估量,能想出這種主意的,真該殺頭!阿不,淩遲!
這可是後代的中南海啊,汪舜華想著,忍不住東瞧瞧、西看看,簡直就像是第一次進大觀園的劉姥姥;郕王很擔心她沒見過世麵,失了禮數,拉了拉她的袖子。
很快吉時到,太監宣布掌燈,樓下的燈相繼亮起來,連綿不絕,確實壯觀;煙花也響起來,引起陣陣驚嘆。汪舜華看慣了後世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場景,尤其是北京奧運的焰火,對這種場麵自然很不感冒;反而轉過頭看著正跟英宗嘀咕的那個死太監,真想衝上去掐死他!
對,那個身量瘦削、個子不高的小老頭就是大名鼎鼎確切的說臭名昭著的大太監王振,現任司禮監秉筆太監。
王振是河北蔚縣人,原本是一個落第秀才,略通經書,在一家私塾裏教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由舉人、進士入仕對他而言,實在太難,於是便自閹入宮。王振善於伺察人意,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
英宗即位初,因年幼不能理政,太皇太後張氏垂簾聽政;但她並不處理國家政務,而是把國家一切政務交給內閣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處理,這個時期,王振很是老實。一次,英宗與小宦官在宮廷內擊球玩耍,被他看見。第二天,王振故意當著三楊等人的麵,向英宗跪奏說:先皇帝為了球子,差點誤了天下,陛下今天復踵其好,是想把國家社稷引到哪裏去!三楊聽了,深受感動,慨嘆地說:宦官當中也有這樣的人啊!王振每次到內閣去傳達皇帝的旨意,都裝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樣子,總是站在門外,不入閣內,深深感動了三楊,後來,王振再來傳旨時,三楊打破慣例,特把王振請到屋內就坐。
王振表麵上討好三楊,事事順從,裝成不幹預政事的樣子,但一有機會,就想法抓權。他常趁無人在英宗旁邊時,勸英宗用重典製禦臣下,反對開經筵、倡導文治,建議英宗發展軍事、以武治理國家等等。英宗曾讓他帶領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陽門外閱兵,王振則利用這個機會,壓製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黨隆慶右衛指揮僉事紀廣報為騎射第一,一下子提升為都督僉事。
傳說太皇太後張氏發現王振有幹預朝政的跡象,十分不安。所以令女官穿上戎裝,佩好刀劍,恐嚇他要是敢有異心,定斬不饒,嚇得王振麵如土色,直打哆嗦,還是英宗解圍,但畢竟隻是傳說。
正統六年十月,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大擺筵宴慶賀。按照規定,宦官沒有資格參加宮宴。可這時的王振已深得寵信,英宗見不到王振,派人前去看望。王振大發牢騷:周公輔助成王,為什麽惟獨我不可以到宴會上去坐一坐呢?英宗不但不怪罪,反倒覺得王振受了委屈,下令打開東華門的中間大門,讓王振進入宮中參加宴會。王振剛剛來到門外,宮中百官即向他羅拜,表示歡迎。
正統七年,太皇太後張氏病逝,此時三楊中楊榮在正統五年病死,楊士奇因為兒子殺人而引咎辭職,隻有楊溥在朝,而他也已經老去,新入閣的大學士馬愉、曹鼐資歷太淺,威望不夠,王振終於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他早就看太祖掛在宮門上那塊禁止宦官幹預政事的鐵牌不順眼,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塊牌子摘下來。隨後又在京城內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府邸;還修建智化寺,為自己求福。
王振曾經勸英宗以重典治禦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誰若順從和巴結他,就會立即得到提拔和晉升;誰若違背了他,立即受到處罰和貶黜。一些官僚見到王振權勢日重,紛紛前來巴結賄賂,以求高升。工部郎中王佑最會阿諛逢迎。一天,王振問王佑說:你為什麽沒有鬍子?王佑回答說:老爺你沒有鬍子,兒子我怎麽敢有。王振立即提拔他為工部侍郎。徐希和王文亦因善於諂媚,被王振提拔為兵部尚書和都禦使。王振還把他的兩個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為錦衣衛指揮同知和指揮僉事;又把死心塌地依附於自己的心腹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安插在各個重要部門;福建參政宋彰依靠賄賂被提拔為布政使。
對於那些稍有不服的朝臣,王振決不留情。正統八年,炸雷擊壞奉天殿一角,英宗因遭此天災,特下求言詔,要求群臣極言得失。翰林侍講劉球上疏提出皇帝應親自處理政務,不可使權力下移等項建議。王振大怒,立即將劉球逮捕入獄。當時正值編修董磷因自己要求任太常卿一事而被王振關進獄中,王振指使馬順用毒刑拷打、逼迫董磷承認所請太常卿之事是受劉球指使。劉球被逼不過,隻好屈服。王振以此下令處死劉球,並將屍體支解。朝野大臣聽說,皆不敢上疏言事。駙馬石璟,一天在家裏責罵傭人太監員寶。王振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覺,把石璟投入錦衣衛大牢。
英宗對王振的所作所為全部贊同,總是稱王振為先生不稱他的名字,以示尊重。朝臣隻有等而下之,連王侯公主都稱王振為翁父,大臣們隻能望風便拜,更有無恥者紛紛認王振作幹爹。
當然也有寧死不屈的。禦史李鐸碰到王振沒有跪拜,就被逮捕,關進監獄,後被貶官流放到遼東鐵嶺衛服役。大理寺少卿薛瑄是王振同鄉,但他痛恨王振擅權專恣,不和他來往。一次,王振會議東閣,眾公卿見王振來到,都俯首揖拜,唯獨薛瑄不拜。王振遂懷恨在心。後來有位指揮病死,王振的侄子王山欲將其妾嶽氏據為已有,但指揮的妻子賀氏以三年守孝期未滿為由,不同意,王山與嶽氏密謀,誣告該賀氏毒死了丈夫,並逮捕賀氏交給都察院審訊。薛瑄審理時,發現所告與事實不符,即主持公道,為賀氏辨冤,又觸犯了王振。王振大怒,立即指使黨羽控告薛瑄收受被告賄賂,將薛瑄問成死罪。臨刑時,薛瑄的幾個兒子爭著代父受刑,王振的僕人和侍郎王偉也出來為薛申辯。王振見眾怒難犯,隻好免去薛瑄的死罪,但仍罷官削職,放回鄉裏。
一些無恥之徒為了討好王振,極力幫助王振收禮,並當眾公布禮物數目。王佑就曾在眾人麵前說,某人以某物送給王振,某人沒有送禮等。結果送禮者得到提拔,沒有送禮者受到處罰。於是,人們紛紛向王振送禮,多至千金,少亦百金。時間一久,向王振送禮成了宮中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有人不送禮,也要受到懲罰。國子監祭酒李時勉,曾建議改建國子監以發展教育事業;但他不向王振獻媚,不賄賂不送禮,隻是依製接待,引起王振不滿。王振便以李時勉砍掉國子監前古樹的一些樹枝為藉口,罰李時勉身帶重枷在國子監門前示眾,李時勉身頂烈日,堅持3天,他的學生一千多人伏闕上書,請求釋放李時勉。有個學生石大用上書皇帝,願意自己代替老師受刑。正好國子監助教李繼通過太後的父親孫忠向太後求情,孫太後便告訴了英宗,英宗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王振見壓力太大,便放了李時勉。
這些事情汪舜華知道的不多,不過於謙的事倒是知道一些,畢竟那首《入京》實在太有名氣。於謙兩袖清風來到北京,結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皇帝不滿的罪名而關進監獄,並判處死刑。後來在山西、河南兩省官民進京伏闕請願的壓力下,才免了於謙的死罪。
這會兒看著王振,真恨不得上去扭斷他的脖子,但是不能,估計她還沒有接近王振,就被拿下了。
王振似乎也感覺到汪舜華在看他,扭過頭看,汪舜華強壓住火氣,低下頭擺弄玉鐲。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王振有點奇怪,郕王注意到王振在看自己的王妃,他倒也沒有多想,隻是問:翁父在看什麽?
王振回過神來,沒什麽,就是覺得今天的燈火不錯,殿下覺得呢?
郕王點頭,真是太平景象。
汪舜華頭腦一下子炸了——翁父?那是媳婦稱呼公公的詞語!堂堂禦弟,居然要稱呼一個太監為翁父!
一個真敢稱呼,一個真敢接受,還有那個英宗皇帝,居然就這樣聽之任之,你腦子裏都是漿糊嗎?
幸虧遇到的不是個才子,否則一定會被嫌棄死。
汪舜華悄悄在心裏給自己捏了把汗。
臘月初十,郕王早早的回來,顯然很是高興,說思任發被緬甸活捉,正在押解到北京;萬歲得報大喜。
???
思任發是誰?
郕王高興,於是耐心解釋,這傢夥是麓川宣慰使思可發的兒子,承襲父職,剛開始還老實,後來勢力逐漸強大。正統二年,居然據地擁眾反明,次年攻占南甸、騰衝,曾擊敗黔國公沐晟等軍。正統六年,兵部尚書王驥、定西伯蔣貴等率兵十五萬,征討麓川。正統八年,敗走緬甸,為宣慰卜刺浪囚於阿瓦。明軍興師征討,務求根除。緬甸不予,並以水師迎戰,聲言割麓川給木邦,割孟養、戛裏給緬甸,始交付。其子思機發以精兵堅守者闌,繼退守蠻莫。皇帝責成雲南總兵沐昂再向緬甸索取思任法,許割孟養等地。直到今年,他與其妻孥等32人被緬甸獻於明朝。
汪舜華想起,好像確實有個什麽三征麓川,原來是為這貨?和緬甸交界,估計是在雲貴高原偏南吧;宣慰使估計相當於後代的民族區域自治,看來這不是新鮮事,畢竟現在交通通訊不發達,中央王朝控製力有限,隻能以夷製夷;但是割地是什麽鬼?抓個人居然要割地盤?難道沒有別的辦法?
汪舜華馬上想到明宣宗,歷代對他評價很高,但她偏偏對這位天子不感興趣,玩蟋蟀什麽的是小事,關鍵是放棄遼東和安南!那是在國力鼎盛時期,說放棄就放棄,以後怎麽能收拾回來?
好吧,汪舜華自認在這個問題上,是民族主義者,畢竟那是好大一片地方;而且遼東是滿清龍興之地,越南白眼狼,至今不能消停。
算了,這些關我什麽事,反正也管不了。
於是汪舜華隻能聽著郕王歌頌他哥英明神武,心裏想,要不了幾年,你就會看不起他,甚至想弄死他了。
隻是…她晃了晃腦袋,土木堡是不是真的不可以避免?
盡管不是明粉,但既然生活在這個時代,她自然還是希望明朝能夠堅挺一點,最好避免以後剃髮易服、閉關鎖國乃至亡國滅種的慘烈。
那段歷史,對於任何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不堪回首的歷史。汪舜華不是皇漢,但身在紅旗下,接受了那麽多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愛黨愛國是深入骨髓。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五十萬大軍可以保全性命,明朝國力還會持續強盛,武將勢力也足以和文官集團抗衡,至少在對外征戰中不至於太吃虧。
而且,郕王不必上位,就算自己跟著他到封地就國,平安終老一生沒什麽不好,至少免得兄弟反目、夫妻殊途、郕王盛年暴崩,也免得於謙一死。
隻是,她能做的有哪些呢?幹掉王振?別逗;勸英宗疏遠王振?不現實,雖然是弟媳婦,話都說不上好嗎?通過錢皇後遞話?後宮不能幹預朝政啊,何況人家憑什麽相信自己?你跟人家說你是穿越的,看過劇本嗎?不信馬上就會被當成瘋子燒死!
汪舜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很快,正統十一年到來了。
說是過節,其實是在過劫,因為實在太忙太累了。
臨近年底,朝臣肯定忙忙碌碌的,郕王還好,沒什麽事,隻是結了婚,人際往來很不少,各種賀禮需要打點,這些自然就是汪舜華的事情。以前穿越小說看了不少,但事到臨頭,還是有點兩眼一抹黑的感受,畢竟上輩子不興送禮,最多買點菸酒茶果牛奶之類的,再發點紅包就拉倒,現在可不行;要命的是在京的親王妃隻有她一個,連參考都沒有!好在左長史儀銘還是很給力的,又跟幾位公主打聽了,好歹在節前準備妥當了。親戚往來,送的還是錦緞茶果之類的,不過汪舜華看清穿小說,知道清人重如意,於是特意向錢皇後呈了一柄玉如意,說了祝皇後殿下稱心如意,早得貴子之類的廢話——娘娘是俗稱,官方話語裏,皇後、王妃都是稱殿下,這還是郕王幫她寫箋表的時候,她才知道的。
大年初一正值立春,英宗詣奉先殿、孫太後宮行禮畢,順天府官進春卷,禦奉天殿接受並受正旦朝賀禮,然後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郕王作為禦弟,自然是要打頭陣的。
不過,孫太後、錢皇後都免命婦朝賀,這也是慣例,畢竟動靜很大,大冬天的,凍著傷著就不好了,不過汪舜華作為天家至親,還是進宮道賀,在一起的就是三位公主和孫太後、錢皇後的娘家人。
孫太後的母親董氏精神矍鑠,錢皇後的母親包氏也是雍容華貴的,聽了她的祝語,錢皇後很是高興,誇讚王妃有心,孫太後也很高興,說真希望皇帝早點有後,這要是嫡子,我也就放心了,一邊吩咐重賞;一邊說你去陪陪你娘吧。
汪舜華這才出來,去拜見吳太妃。
自家婆媳就沒那麽多虛禮,汪舜華送的反而都是實用的衣服布帛之類的,吳太妃點頭,你費心了。又問了郕王起居的情況,就讓她回去了,當然免不得還要問孕事,汪舜華有點尷尬,吳太妃嘆了口氣,兒孫運,勉強不得;我是希望你們離開北京前,能夠看看孫子。
汪舜華一下子鼻子有點酸,對吳太妃來說,如果不能在兒子離京前見到孫子,就意味著她這輩子也見不到孫子了;可是對她來說,如果不能生下並保住兒子,很可能就會給宵小之徒留下作亂的空間,斷送自己和郕王的生命。
但這事真的不是她祈禱就有用的啊!她已經很努力的鍛鍊身體了,每天睡覺前堅持做一百個仰臥起坐,上輩子都沒有這樣盡心盡力過——那天,她呼嗤嗤的在床上仰臥起坐,累得氣喘籲籲,最後靠著意誌力勉強做完的,結果倒在床上才聽見有玉佩的聲音,轉頭一看,郕王滿臉糾結地看著她,桂香躲在後麵,不敢說話——她勉強支著身體起來問怎麽不通報一聲,郕王麵色尷尬的說是我不讓通報的。
???
你不會以為房裏有什麽狀況吧?
雙方都不好意思捅破這層紙,於是另外找了個話題,汪舜華就說去年大病了一場,至今身體還弱,想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郕王點頭,養好身子,早點誕下麟兒。
在你眼裏,我隻能生孩子嗎?
——好吧,暫時也沒什麽用。
也找太醫診視,甚至努力回想什麽排卵期之類的——上輩子沒結婚也就沒注意這些,但還是沒有揣上包子,能有什麽辦法!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天意嗎?
汪舜華覺得有點沮喪。
不過過年期間,迎來送往的,各種事情很多,留給她傷春悲秋的時間反而很少。
晚上郕王回來,問起母親,汪舜華很老實的說了,郕王沒說什麽,隻是摟著她努力了一回,然後摸著她的肚子,我也希望能早點有個兒子。
這事情算是過不去了。
汪舜華猶豫著,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應該像那些賢妻一樣,給郕王安排幾個通房妾室,這樣,就算自己生不出來,側室生出來,自己作為嫡母也過得去;免得真讓郕王因為無子焦頭爛額,前功盡棄。
但她還是下不了決心,這麽多年的教育,她實在做不到這樣大方的和別的女人共享丈夫,雖然知道早晚會有這一天,但讓她自己親自出麵拉線,做不到,至少目前不行。
大年初二,郕王前往奉天門東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初三是宣宗皇帝的忌辰,不僅派官前去景陵祭祀,宮裏也慎重其事的祭奠了一次,英宗喚上郕王,到奉先殿祭奠父親。
一般來說,春節期間,如果沒有十萬火急的事,下麵是不會來滋擾皇帝的,不過英宗偏偏是個閑不住的人。大年初四,敕大同總兵官武進伯朱冕、宣府總兵官武定侯郭玹等,西洋河口直通外境,極為衝要,宜照洪武、永樂舊製,以河為界,各嚴飭官軍協同守備,若有疏虞,及遇警不即答應,俱重罪不宥;又下旨泰寧衛都督僉事拙赤等人,要求他們各守禮分,共圖悠久,毋生事啟釁,以取罪戾;同時,又提拔一些邊將。
初六,祭祀太廟,郕王自然要跟著;初八,以大祀天地,禦奉天殿誓戒,文武群臣致齋三日,郕王也跟著哥哥老實待在齋宮沒回來。
正月十一,大祀天地於南郊,然後回宮拜謁孫太後畢,出禦奉天殿,文武百官行慶成禮。
第二天,以大祀禮成,上禦奉天殿,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忙完這些,郕王才終於回來,親熱一番,就免不了說起外頭的事:賜司禮監太監王振並各監太監錢僧保、高讓、曹吉祥、蔡忠等禮物,還讓王振侄子王林為錦衣衛世襲指揮僉事,僧保侄錢亮、高讓侄高玉、吉祥弟曹整、蔡忠侄蔡英,俱為錦衣衛世襲副千戶,說他們隨侍前後二十年,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贊翊維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實多。
郕王用的是嘉賞的口氣,畢竟這些人他經常見到,覺得很是勤勉,印象還不壞;但是汪舜華腦子一下子炸了:王振那個妖孽正得寵呢,這傢夥可是坑死人不償命的貨!還有那個曹吉祥,不就是在英宗年間帶著兒子曹欽造反的那孫子嗎?
都不是省油的燈!
但現在她不敢跟郕王說要防著他們,郕王也不會信,隻能默默聽著,郕王其實也就是感慨一下,他哥對人厚道,能照顧的都照顧了,老婆沒有回音,他也想起來不該對女眷說這些,這就轉過去睡了。
很快,元宵節到了,這在後代沒什麽,看看花燈罷了,在明朝這是個大假,文武官員要放假十天。元宵節當晚,英宗夫婦帶著郕王夫婦,奉孫太後和吳太妃前往西苑儀天殿觀燈。——紫禁城都是木製建築,防火是第一要緊事。汪舜華想到影視劇後妃為了爭寵動不動就縱火,心裏狂汗,縱火罪在任何時候都是大罪,尤其在紫禁城,萬一救火不及時一燒一大片,那損失可是無法估量,能想出這種主意的,真該殺頭!阿不,淩遲!
這可是後代的中南海啊,汪舜華想著,忍不住東瞧瞧、西看看,簡直就像是第一次進大觀園的劉姥姥;郕王很擔心她沒見過世麵,失了禮數,拉了拉她的袖子。
很快吉時到,太監宣布掌燈,樓下的燈相繼亮起來,連綿不絕,確實壯觀;煙花也響起來,引起陣陣驚嘆。汪舜華看慣了後世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場景,尤其是北京奧運的焰火,對這種場麵自然很不感冒;反而轉過頭看著正跟英宗嘀咕的那個死太監,真想衝上去掐死他!
對,那個身量瘦削、個子不高的小老頭就是大名鼎鼎確切的說臭名昭著的大太監王振,現任司禮監秉筆太監。
王振是河北蔚縣人,原本是一個落第秀才,略通經書,在一家私塾裏教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由舉人、進士入仕對他而言,實在太難,於是便自閹入宮。王振善於伺察人意,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
英宗即位初,因年幼不能理政,太皇太後張氏垂簾聽政;但她並不處理國家政務,而是把國家一切政務交給內閣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處理,這個時期,王振很是老實。一次,英宗與小宦官在宮廷內擊球玩耍,被他看見。第二天,王振故意當著三楊等人的麵,向英宗跪奏說:先皇帝為了球子,差點誤了天下,陛下今天復踵其好,是想把國家社稷引到哪裏去!三楊聽了,深受感動,慨嘆地說:宦官當中也有這樣的人啊!王振每次到內閣去傳達皇帝的旨意,都裝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樣子,總是站在門外,不入閣內,深深感動了三楊,後來,王振再來傳旨時,三楊打破慣例,特把王振請到屋內就坐。
王振表麵上討好三楊,事事順從,裝成不幹預政事的樣子,但一有機會,就想法抓權。他常趁無人在英宗旁邊時,勸英宗用重典製禦臣下,反對開經筵、倡導文治,建議英宗發展軍事、以武治理國家等等。英宗曾讓他帶領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陽門外閱兵,王振則利用這個機會,壓製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黨隆慶右衛指揮僉事紀廣報為騎射第一,一下子提升為都督僉事。
傳說太皇太後張氏發現王振有幹預朝政的跡象,十分不安。所以令女官穿上戎裝,佩好刀劍,恐嚇他要是敢有異心,定斬不饒,嚇得王振麵如土色,直打哆嗦,還是英宗解圍,但畢竟隻是傳說。
正統六年十月,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大擺筵宴慶賀。按照規定,宦官沒有資格參加宮宴。可這時的王振已深得寵信,英宗見不到王振,派人前去看望。王振大發牢騷:周公輔助成王,為什麽惟獨我不可以到宴會上去坐一坐呢?英宗不但不怪罪,反倒覺得王振受了委屈,下令打開東華門的中間大門,讓王振進入宮中參加宴會。王振剛剛來到門外,宮中百官即向他羅拜,表示歡迎。
正統七年,太皇太後張氏病逝,此時三楊中楊榮在正統五年病死,楊士奇因為兒子殺人而引咎辭職,隻有楊溥在朝,而他也已經老去,新入閣的大學士馬愉、曹鼐資歷太淺,威望不夠,王振終於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他早就看太祖掛在宮門上那塊禁止宦官幹預政事的鐵牌不順眼,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塊牌子摘下來。隨後又在京城內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府邸;還修建智化寺,為自己求福。
王振曾經勸英宗以重典治禦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誰若順從和巴結他,就會立即得到提拔和晉升;誰若違背了他,立即受到處罰和貶黜。一些官僚見到王振權勢日重,紛紛前來巴結賄賂,以求高升。工部郎中王佑最會阿諛逢迎。一天,王振問王佑說:你為什麽沒有鬍子?王佑回答說:老爺你沒有鬍子,兒子我怎麽敢有。王振立即提拔他為工部侍郎。徐希和王文亦因善於諂媚,被王振提拔為兵部尚書和都禦使。王振還把他的兩個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為錦衣衛指揮同知和指揮僉事;又把死心塌地依附於自己的心腹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安插在各個重要部門;福建參政宋彰依靠賄賂被提拔為布政使。
對於那些稍有不服的朝臣,王振決不留情。正統八年,炸雷擊壞奉天殿一角,英宗因遭此天災,特下求言詔,要求群臣極言得失。翰林侍講劉球上疏提出皇帝應親自處理政務,不可使權力下移等項建議。王振大怒,立即將劉球逮捕入獄。當時正值編修董磷因自己要求任太常卿一事而被王振關進獄中,王振指使馬順用毒刑拷打、逼迫董磷承認所請太常卿之事是受劉球指使。劉球被逼不過,隻好屈服。王振以此下令處死劉球,並將屍體支解。朝野大臣聽說,皆不敢上疏言事。駙馬石璟,一天在家裏責罵傭人太監員寶。王振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覺,把石璟投入錦衣衛大牢。
英宗對王振的所作所為全部贊同,總是稱王振為先生不稱他的名字,以示尊重。朝臣隻有等而下之,連王侯公主都稱王振為翁父,大臣們隻能望風便拜,更有無恥者紛紛認王振作幹爹。
當然也有寧死不屈的。禦史李鐸碰到王振沒有跪拜,就被逮捕,關進監獄,後被貶官流放到遼東鐵嶺衛服役。大理寺少卿薛瑄是王振同鄉,但他痛恨王振擅權專恣,不和他來往。一次,王振會議東閣,眾公卿見王振來到,都俯首揖拜,唯獨薛瑄不拜。王振遂懷恨在心。後來有位指揮病死,王振的侄子王山欲將其妾嶽氏據為已有,但指揮的妻子賀氏以三年守孝期未滿為由,不同意,王山與嶽氏密謀,誣告該賀氏毒死了丈夫,並逮捕賀氏交給都察院審訊。薛瑄審理時,發現所告與事實不符,即主持公道,為賀氏辨冤,又觸犯了王振。王振大怒,立即指使黨羽控告薛瑄收受被告賄賂,將薛瑄問成死罪。臨刑時,薛瑄的幾個兒子爭著代父受刑,王振的僕人和侍郎王偉也出來為薛申辯。王振見眾怒難犯,隻好免去薛瑄的死罪,但仍罷官削職,放回鄉裏。
一些無恥之徒為了討好王振,極力幫助王振收禮,並當眾公布禮物數目。王佑就曾在眾人麵前說,某人以某物送給王振,某人沒有送禮等。結果送禮者得到提拔,沒有送禮者受到處罰。於是,人們紛紛向王振送禮,多至千金,少亦百金。時間一久,向王振送禮成了宮中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有人不送禮,也要受到懲罰。國子監祭酒李時勉,曾建議改建國子監以發展教育事業;但他不向王振獻媚,不賄賂不送禮,隻是依製接待,引起王振不滿。王振便以李時勉砍掉國子監前古樹的一些樹枝為藉口,罰李時勉身帶重枷在國子監門前示眾,李時勉身頂烈日,堅持3天,他的學生一千多人伏闕上書,請求釋放李時勉。有個學生石大用上書皇帝,願意自己代替老師受刑。正好國子監助教李繼通過太後的父親孫忠向太後求情,孫太後便告訴了英宗,英宗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王振見壓力太大,便放了李時勉。
這些事情汪舜華知道的不多,不過於謙的事倒是知道一些,畢竟那首《入京》實在太有名氣。於謙兩袖清風來到北京,結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皇帝不滿的罪名而關進監獄,並判處死刑。後來在山西、河南兩省官民進京伏闕請願的壓力下,才免了於謙的死罪。
這會兒看著王振,真恨不得上去扭斷他的脖子,但是不能,估計她還沒有接近王振,就被拿下了。
王振似乎也感覺到汪舜華在看他,扭過頭看,汪舜華強壓住火氣,低下頭擺弄玉鐲。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王振有點奇怪,郕王注意到王振在看自己的王妃,他倒也沒有多想,隻是問:翁父在看什麽?
王振回過神來,沒什麽,就是覺得今天的燈火不錯,殿下覺得呢?
郕王點頭,真是太平景象。
汪舜華頭腦一下子炸了——翁父?那是媳婦稱呼公公的詞語!堂堂禦弟,居然要稱呼一個太監為翁父!
一個真敢稱呼,一個真敢接受,還有那個英宗皇帝,居然就這樣聽之任之,你腦子裏都是漿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