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宮裏,已經很晚,收拾一下就歇息了,隻是新婚燕爾,免不得親熱一番。
看著身邊漸漸沉睡的郕王,汪舜華不得不承認,這不是她理想的人生,但不可避免的沉溺於某種狀態。
第二天接受了太監宮女們的拜見。服侍的太監宮女是不少的,加起來好幾十號,光是撥給她的貼身宦官就是四個,大宮女也有四個,都是妙齡女子,容色端麗;下麵還有八個粗使宮人。
太祖對宮女進行了規定:所取女子,除富豪不用。其餘不問貧難之家,女子年十五二十歲者、送進灑掃宮院、曬晾幔褥、漿糨衣服、造辦飯食,許各家父母親送,賞鈔五十錠。其在京軍民之家,有女子及無夫婦人,能寫能算者,不論貧富醜陋,皆許進用,賞與前同。不許將體氣惡疾及已曾進到者,一概進來。後來補六尚官,下令不分軍民之家,但有識字婦人,年三十至四十願來者,有司起送;若女子識字,雖容貌醜陋,年十七八已上願來者,聽;一體應付腳力赴京選用,俱本父母親自送來,給與賞賜,照依所授品級給俸以厚其家,仍免本家雜泛差役。其婦人入宮後,年至五十願還鄉者,聽。女子入宮十數年後,有識字人替用,願回鄉及適人者,聽從其便。女官所管,皆宮中事務,不過紀錄名數物件而已,別無艱難。此等識字婦人,若鄉裏耆老鄰人舉保出來,有賞。
不過這畢竟是國朝初年的規定,經過多次輪換淘選,現在能入宮的基本上都很能看,已婚婦人基本在後宮絕跡。
看著下麵這些少男少女們,一種強烈的罪惡感頓時湧上心頭,汪舜華費了好大力氣才平息住:這裏就是這樣,你沒有辦法改變,就隻有適應。
四個宦官年紀不大,都不過十來歲,秀秀氣氣的,都是有名有姓,當然是青史留名還是籍籍無名她就不知道了,畢竟對明朝歷史了解實在有限,不過她還是拿出工作的熱情,牢牢記住了他們的名字:劉金、李成、陳鎮、馬林;四個大宮女,長臉的李香梅、圓臉的夏玉蓮、個高的吳春花、年幼的韓明月,粗使的宮女暫時就真對不上號了,名字都隻能記個大概,都是梅蘭瓊娟紅玉芳春之類的。
反倒是郕王的貼身常隨一定要記住,司機和秘書一定不能得罪,她懂。郕王身邊的宦官比她多出一倍,除了最貼身的陳符,還有王誠、舒良、張永、王勤、黃竑等人;宮女自然也比汪舜華房裏多一倍,楊春香、馮巧雲、孫秋蘭、杭玉鳳、崔玉蘭、餘秀春、沈迎春、林秀蘭,下麵的粗使宮女照樣記不住。隻是仔細看了,都低著頭老老實實的樣子,沒有誰煙視媚行的示威。
汪舜華微微舒了口氣,她這臭脾氣,搞宅鬥都不行,更別說宮鬥了,怎麽死的都不知道。現在隻希望早點搬出去,上頭幾尊大佛不找她的麻煩,至於郕王…也希望他靠譜點,就算寵妾,也別滅妻,這樣我就當什麽都看不見。
就當是室友好了,總比外頭隨便找的好,至少不帶病,人家親王也不圖自己什麽。
汪舜華嘆了口氣,她不是瑪麗蘇,不指望人家對自己專心一意,隻要麵子上過得去,特殊時候各取所需就行了。
如果能生下兒子至少有個女兒更好,雖然免不了在鬼門關走一遭,但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好歹有骨肉相連的人,值得自己好好對待。
畢竟,這裏是明朝,她沒有工作,沒有事業,連以身許國都做不到;此前還想過逃出去寫點通俗小說賺稿費,現在是沒指望了,估計王府就出不了,而且說不定就被什麽人扣帽子。
既然什麽都不能做,就隻能好好享受生活,起碼先熟悉一下環境。十王府以南有三座宣宗皇帝興建的公主府,都是駙馬居住。
十王府旁邊是諸王館,是供藩王來朝居住的地方,不過藩王一旦就國,就不可能再回京——當然歷史上仁宗的嫡子襄王朱瞻墡回來過三次。
按照祖製:親王府東西闊一百五十丈二寸二分,南北長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約合33萬平方米,占地近800畝。不僅占地麵積大,建築規模也很宏大;但那是藩國的規格,有王城、有王府,有宮殿室屋、樓庭廂廚庫倉乃至社稷壇、山川壇、宗廟等其他各種各樣的配套建築,加起來九百多間屋子,整個就是縮小版的紫禁城,在北京肯定不能這樣,不過也很不小,汪舜華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讓自己沒有迷路。
後代的王府井是全國最熱鬧繁華的商業街,汪順華不是沒去過,但也隻是去過,裏頭有的一件衣服把她賣了也買不起,因此隻是過去瞻仰一下,開開眼界;萬萬沒想到居然能在這裏住,還是這麽大的一座豪宅。
桂香過來拜見,汪舜華看她行為恭謹規矩,知道是被宮女調教的,有些感慨,拉著手說了幾句讓你擔心了之類的,就讓她和李香梅等人見過,香梅等早知道王妃有個貼身丫鬟,說不上高興,但好歹多了個伴,還是很熱情的。
第二天剛洗漱好,李香梅就來稟告,說幾位駙馬前來拜訪。
明朝逢三六九常朝,其他時候大家就各自回衙門辦公,何況駙馬們基本都是隻掛職不幹事,自然很有時間。
郕王出去會客,來的都是至親,汪舜華作為新媳婦,自然也得跟著。終於不用穿翟衣,主要是那頂鳳冠實在太沉,汪舜華心裏小小雀躍了一下,不過到底是見客,一般的便服不行,隻能穿燕居服,頭上的鳳冠照樣沉得很;郕王還好,穿著常服,頭頂烏紗帽。
公主人口稀少,駙馬也多不到哪裏。
太祖皇帝十六個女兒,兩個未嫁夭折,十四個駙馬隻有寶慶公主丈夫趙輝還活著。這夫妻倆都是傳奇,寶慶公主是太祖朱元璋幼女,母親是美人張玄妙。太祖臨終遺詔,嬪妃一律賜死殉葬,獨因寶慶公主年僅三歲,特留其母張氏不死。太宗即位時,對她也很關照,徐皇後親自照顧其如同自己的女兒,公主長大後,姿色清麗。永樂十一年下嫁千戶趙輝。嫁妝非常豐厚,是其他公主的好幾倍,由皇太子親自送她到住處。宣德八年,公主去世,享年四十歲。
趙輝歷史上歷經八朝,活到了成化十二年。不僅活得久,而且艷福不淺,史書上說他家故好侈,姬妾至百餘人。而且此人有個特殊的愛好,《玉芝堂談薈》載:駙馬都尉趙輝喜食女人陰津月水。
真是重口味。
永嘉公主是郭惠妃所生,下嫁武定侯郭英長子郭鎮。郭家是明朝最重要的勛貴世家之一。一門公侯伯駙馬另加貴妃王妃具備,獨一無二。
當年太祖尚未發跡,路過其家,郭山甫驚道:公相貴不可言。並對兒子郭興和郭英說: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於是父子一同跟隨太祖,並將女兒遣往侍奉。後來太祖即位,封郭氏為寧妃。李淑妃薨後,郭寧妃代理後宮事務。郭家也滿門尊貴,郭山甫直封到營國公,三個兒子,郭興封鞏昌侯,贈陝國公,諡宣武,不過他去世後,因為牽涉胡惟庸案,被剝奪了爵位;郭英封武定侯,贈營國公,諡威襄;郭德成飲酒誤事,沒有戰功,太祖稱其為醉風漢,後因胡惟庸案,涉案人多被處死,他得到赦免。
郭家最著名的就是郭英。他跟隨太祖轉戰南北,身歷大小百餘戰,傷痕遍體,未嚐以疾辭,又因寧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備受太祖恩寵,得以在洪武末年的風暴中保全;建文年間,從耿炳文、李景隆討伐燕王朱棣,無功而返。太宗登基,他被罷官,不久死於家中,年六十七歲。
按說郭家的運數到此為止,不過世家畢竟不一樣。郭英沒有嫡子,兩個女兒一個是遼王妃,一個是郢王妃,側室先後給他生了十二個兒子。其中何氏生了長子郭鎮,嚴氏生了次子郭銘;郭鎮娶了永嘉公主,但郭銘的女兒卻被太宗賜給太子也就是後來的仁宗為妾,連育三子,寵冠後宮。仁宗即位後,恢復了武定侯爵位;不過也因此跳過了長子長房,直接給了二房郭銘。當時郭銘已經去世,兒子郭玹襲爵。
郭鎮自然不甘心。郭玹死後,永嘉公主開始支持自己兒子郭珍要回爵位,郭家因此自相爭鬥多年。
含山大長公主的丈夫尹清早已去世,她的長子尹勛為孝陵衛副千戶,食祿不任事;次子尹玉閑住在家,都在南京,也沒資格住在這裏。
太宗皇帝的五個女兒雖然都已去世,不過都活到長大成人,其中前麵四個都是徐皇後所生的嫡女——不錯,太宗四子五女,徐皇後生三子四女,優質高產,不服不行;想想長孫皇後也是能生,可惜早逝,否則李承幹中二時期說不準有人治,李唐不至於中途腰斬;另外能生的還有隋文帝的獨孤皇後,生五子五女;宋英宗的高滔滔,生四子四女——後代作為女權先鋒比較火;崇禎周皇後也生了三子三女;但最能生的皇後應該是西魏文帝元寶炬的皇後乙弗氏,18年生了12個,這效率,簡直了,可惜孩子們大多沒有活下來,甚至自己也被廢死去,亂世中人命如草芥,連帝後都不例外。
徐皇後的長女永安公主下嫁廣平侯袁容,宣德三年去世,追封沂國公;次女永平公主,下嫁富陽侯李讓,當年他父親李申,官留守左衛指揮同知。建文帝想讓李讓投降,就抓了李申,李讓還是不去,於是便殺了李申,籍沒其家,姻族皆被殺或徙邊。李讓逝世後,贈景國公,諡恭敏。兒子李茂芳嗣侯。仁宗即位後,以李茂芳母子在太宗時有逆謀,廢為庶人,追奪其父李讓並三代誥券,不久李茂芳死。正統九年,永平公主逝世。三女安成公主的駙馬宋琥和四女鹹寧公主的駙馬宋瑛,都是西寧侯宋晟的兒子,宋琥宣德五年去世;宋瑛在洪熙元年因哥哥犯罪襲封父爵。五女常寧公主母親身份卑微,下嫁西平侯沐昕,永樂六年去世,沐昕在去年九月署掌宗人府。十二月,因閽者及家奴有罪,杖死。奉禦阮伯山以聞。詔昕陳狀,聽輸罪。上曰:人命至重,下人果犯法,當奏送法司究問,那得擅於私家杖殺之?聽罪本難宥,但念是國親,姑為屈法。今後仍如此擅作威福,必罪不宥。
今年七月,沐昕以其父沐英所遺莊田、畜產、財物、人口都在雲南,請求皇帝分撥一批遺產給他,以四時祭祀公主墳塋及贍養老母之用。英宗認為:其祖業宜相禮讓,奈何弗念同氣懿親,敦友愛之道,反欲分爭財產,貽笑外人乎。所奏不允。
仁宗皇帝的七個女兒,四個活到了出閣。三女清河公主宣德四年出閣,宣德八年去世,駙馬李銘兩年後去世,長女嘉興公主駙馬井源,次女慶都公主駙馬焦敬、幼女真定公主的駙馬王誼都還在。
宣宗兩任皇後生了三個嫡女,次女永清公主夭折,長女順德公主雖已去世,駙馬石璟還在;三女常德公主駙馬的薛桓也還活著。
總結起來,現在的駙馬一共八位:太祖寶慶公主駙馬趙輝,太宗鹹寧公主駙馬西寧侯宋瑛、常寧公主駙馬西平侯沐昕,仁宗嘉興公主駙馬井源、慶都公主駙馬焦敬、真定公主駙馬王誼,宣宗順德公主駙馬石璟、常德公主駙馬薛桓。其中趙輝是孝陵歲時祭祀官,常年在南京。
夫妻倆都還活著的,也就真定大長公主夫婦和常德長公主夫婦。
能夠做駙馬的,相貌應該是沒什麽問題的,尤其除了宋瑛和沐昕是勛貴,其他人都是普通人通過層層選拔最終脫穎而出的,顏值都很能打;隻是富貴太久,人到中年,身體發福也是免不了的。
汪舜華有點感慨。金枝玉葉雖說嬌貴,但在這個時代,未必過得有多舒心。
既然是新媳婦,麵前又都是長輩,平輩的石璟、薛桓都是嫡後所出,深得父皇寵愛,尤其薛桓的妻子是太後的親閨女,天子的親妹妹,郕王尚且要敬讓三分,所以汪舜華隻是老老實實跟在郕王後麵行禮,靜靜聽他們說話,並不敢發言。
此外,就是吳太妃的家眷上門。吳太妃是漢王侍女出身,自然出身不會太高。她是江蘇丹徒人,父親彥名,兄弟三人,他居其次,原配神氏生四子四女,子吳行、吳忠、吳安、吳榮,吳行、吳忠早逝;姊妹中,吳太妃居次,長女妙香,三女妙音,幼女妙清。神氏去世後,繼娶陳氏、施氏,皆無出。有四個孫子:吳玉、吳英、吳斌、吳通,兩個孫女妙壽、妙全。彥名的弟弟早逝,也留下兩個兒子:吳信、吳澄,還有三個孫子:吳誠、吳守真、吳海。
當然不可能一口氣全上門,吳彥名早在宣德三年就已經去世,吳行、吳忠也已經去世,於是吳安帶著成年的弟子上門,施氏帶著媳婦們就在後殿陪汪舜華說話。看著比媳婦大不了多少的施氏,汪舜華不由得在心裏感慨,果真是活得久才是本事,神氏那麽辛苦的生養了四兒四女,結果怎麽樣?自己前腳一蹬,新人後腳就進門!老公被人睡了,兒女管人家叫娘,以後郕王做了皇帝,吳家縱使潑天的富貴,還不是便宜了後來人!
所以《蝸居》裏宋太太的那句話說的就是好:做女人就得對自己好點。得吃好、喝好、玩好。一旦不小心出了意外,別的女人就能花咱省下的錢,住咱積攢的房,睡咱節省用的老公,還打咱心疼的娃。
她握了握拳頭,要是這樣平平淡淡下去倒也罷了,她樂的睜隻眼閉隻眼,但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絕對要咬著牙活下去給孩子遮風擋雨,絕不能交給不靠譜的後娘甚至奪門復辟的大伯!
又想,能給宣宗皇帝生孩子的果然都不是尋常人。他老人家說是專寵孫皇後,其實後妃數量一點不比別人少,不僅經常問朝鮮要美女,還有位著名的郭愛;八卦裏還說他偶爾看中一個小蘿莉,賞了人家很多金銀珠寶,還叮囑人家要什麽跟我說,結果不久他就掛了,小姑娘總算逃過一劫;還有個姑娘倒是當場就被處置了,結果他老人家又不接人家入宮,隻能一直待在宮外,不敢嫁人,可惜沒有一男半女,否則鬧不好就是明朝版的《還珠格格》了,這一想,郕王母子不就是現成的嗎?如果不是吳太妃生了個兒子,宣宗未必多看她一眼。
皇帝都是渣!
不過宣宗後宮無數,卻隻有三個女人給他生了孩子:原配胡善祥、真愛孫皇後和吳賢妃。這三個女人的家族基因都很強大,胡善祥的老爹胡榮據說就很能生;孫太後的老爹孫忠更是堪稱種馬,吳賢妃家…她媽的基因很強大吧。
汪舜華不知道是宣宗皇帝的生育能力不夠,需要女人的強大才能壓製;還是後宮醃臢事太多,互相牽扯都沒生下來,畢竟宮鬥戲看太多了。
郕王不知道老婆肚子裏這些彎彎繞。他跟外公一家雖然有來往,但實在有限,十王府戒備森嚴,僅次於紫禁城,除了特殊時候,很少會開門接客,畢竟要避嫌疑。這會兒一見,看他們一家不能說衣衫襤褸,也實在寒酸;覺得外公一大家子很不容易。想到先帝對皇兄那是捧在手裏怕飛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對孫家同樣愛屋及烏;對自己卻幾乎不聞不問,母親更是被扔在宮外,連正式的名分都沒有,更別說推恩家族,心裏有些酸澀,於是打發陳符去帳房裏支了一百兩銀子,又取了些布帛羅紗之類的。
吳安等人趕緊磕頭。郕王慌忙招呼他們起來,這要是在民間,該是外甥見舅舅,可是如今,是君臣有別。
送走了這一大波人,兩口子的日子就真的清淨下來。雖然在宮外,但是各方麵的規定必須嚴格遵守,除了吳家和駙馬家屬,此外孫太後的家屬也偶爾走動,其他朝中公侯大臣是絕不可能登門拜訪的,汪家和周家女眷倒是來過幾次,看她過得不錯,都放下心來。
當然,王府的屬官也要見一見。按照規製,左右長史各一員、典簿一員,下麵還有審理、典膳、奉祠、典寶、良醫、工正、紀善、良醫、典儀、伴讀、教授、引禮舍人二到三人不等,各倉庫大使各一員,當然這些都是就國以後王府的配置,現在有,但是不全,總共加起來也有二十多號人。長史府還好,左長史儀銘、右長史楊翥;下麵還有審理俞綱,伴讀章文、俞山,良醫陸子才、欣克敬等人。除了儀銘和楊翥,其他人都隻是匆忙見了一麵。隻是汪舜華看到滿頭銀髮、舉止費力的楊翥,還是受到了驚嚇。
儀銘父親儀智,字居真,高密人。洪武末年,以耆儒授高密訓導,不久改任莘縣教諭,繼升任高郵知州。太宗即位後,改任湖廣寶慶知府。當地土人彪悍,經常滋事,卻獨畏儀智。後奉召為右通政兼右中允。不久,又升為湖廣右布政使,後拜為禮部左侍郎。後以老成正大,輔導皇太孫。致仕卒,追贈太子少保,諡文簡。
儀銘是儀智的幼子。宣宗即位,以侍郎戴綸推薦,授行在禮科給事中。九年秩滿,改修撰。正統三年預修宣廟《實錄》成,遷侍講。
七十七歲的右長史楊翥同樣來歷不算正道。楊翥字仲舉,蘇州府吳縣人,少孤,隨兄戍武昌,授徒自給。當時楊士奇寒微,流寄窘乏,楊翥於是辭職讓他,而自己到別的地方去教書。楊士奇因此認為他賢德,等到富貴了,薦舉楊翥經明行修,也就是誇他經學博洽,德行美善。宣德時,授翰林檢討,歷修撰。正統五年,詔為郕王右長史。
俞綱字宗立,上元人。因為書法出眾,由諸生繕寫實錄,試中書舍人。
看著身邊漸漸沉睡的郕王,汪舜華不得不承認,這不是她理想的人生,但不可避免的沉溺於某種狀態。
第二天接受了太監宮女們的拜見。服侍的太監宮女是不少的,加起來好幾十號,光是撥給她的貼身宦官就是四個,大宮女也有四個,都是妙齡女子,容色端麗;下麵還有八個粗使宮人。
太祖對宮女進行了規定:所取女子,除富豪不用。其餘不問貧難之家,女子年十五二十歲者、送進灑掃宮院、曬晾幔褥、漿糨衣服、造辦飯食,許各家父母親送,賞鈔五十錠。其在京軍民之家,有女子及無夫婦人,能寫能算者,不論貧富醜陋,皆許進用,賞與前同。不許將體氣惡疾及已曾進到者,一概進來。後來補六尚官,下令不分軍民之家,但有識字婦人,年三十至四十願來者,有司起送;若女子識字,雖容貌醜陋,年十七八已上願來者,聽;一體應付腳力赴京選用,俱本父母親自送來,給與賞賜,照依所授品級給俸以厚其家,仍免本家雜泛差役。其婦人入宮後,年至五十願還鄉者,聽。女子入宮十數年後,有識字人替用,願回鄉及適人者,聽從其便。女官所管,皆宮中事務,不過紀錄名數物件而已,別無艱難。此等識字婦人,若鄉裏耆老鄰人舉保出來,有賞。
不過這畢竟是國朝初年的規定,經過多次輪換淘選,現在能入宮的基本上都很能看,已婚婦人基本在後宮絕跡。
看著下麵這些少男少女們,一種強烈的罪惡感頓時湧上心頭,汪舜華費了好大力氣才平息住:這裏就是這樣,你沒有辦法改變,就隻有適應。
四個宦官年紀不大,都不過十來歲,秀秀氣氣的,都是有名有姓,當然是青史留名還是籍籍無名她就不知道了,畢竟對明朝歷史了解實在有限,不過她還是拿出工作的熱情,牢牢記住了他們的名字:劉金、李成、陳鎮、馬林;四個大宮女,長臉的李香梅、圓臉的夏玉蓮、個高的吳春花、年幼的韓明月,粗使的宮女暫時就真對不上號了,名字都隻能記個大概,都是梅蘭瓊娟紅玉芳春之類的。
反倒是郕王的貼身常隨一定要記住,司機和秘書一定不能得罪,她懂。郕王身邊的宦官比她多出一倍,除了最貼身的陳符,還有王誠、舒良、張永、王勤、黃竑等人;宮女自然也比汪舜華房裏多一倍,楊春香、馮巧雲、孫秋蘭、杭玉鳳、崔玉蘭、餘秀春、沈迎春、林秀蘭,下麵的粗使宮女照樣記不住。隻是仔細看了,都低著頭老老實實的樣子,沒有誰煙視媚行的示威。
汪舜華微微舒了口氣,她這臭脾氣,搞宅鬥都不行,更別說宮鬥了,怎麽死的都不知道。現在隻希望早點搬出去,上頭幾尊大佛不找她的麻煩,至於郕王…也希望他靠譜點,就算寵妾,也別滅妻,這樣我就當什麽都看不見。
就當是室友好了,總比外頭隨便找的好,至少不帶病,人家親王也不圖自己什麽。
汪舜華嘆了口氣,她不是瑪麗蘇,不指望人家對自己專心一意,隻要麵子上過得去,特殊時候各取所需就行了。
如果能生下兒子至少有個女兒更好,雖然免不了在鬼門關走一遭,但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好歹有骨肉相連的人,值得自己好好對待。
畢竟,這裏是明朝,她沒有工作,沒有事業,連以身許國都做不到;此前還想過逃出去寫點通俗小說賺稿費,現在是沒指望了,估計王府就出不了,而且說不定就被什麽人扣帽子。
既然什麽都不能做,就隻能好好享受生活,起碼先熟悉一下環境。十王府以南有三座宣宗皇帝興建的公主府,都是駙馬居住。
十王府旁邊是諸王館,是供藩王來朝居住的地方,不過藩王一旦就國,就不可能再回京——當然歷史上仁宗的嫡子襄王朱瞻墡回來過三次。
按照祖製:親王府東西闊一百五十丈二寸二分,南北長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約合33萬平方米,占地近800畝。不僅占地麵積大,建築規模也很宏大;但那是藩國的規格,有王城、有王府,有宮殿室屋、樓庭廂廚庫倉乃至社稷壇、山川壇、宗廟等其他各種各樣的配套建築,加起來九百多間屋子,整個就是縮小版的紫禁城,在北京肯定不能這樣,不過也很不小,汪舜華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讓自己沒有迷路。
後代的王府井是全國最熱鬧繁華的商業街,汪順華不是沒去過,但也隻是去過,裏頭有的一件衣服把她賣了也買不起,因此隻是過去瞻仰一下,開開眼界;萬萬沒想到居然能在這裏住,還是這麽大的一座豪宅。
桂香過來拜見,汪舜華看她行為恭謹規矩,知道是被宮女調教的,有些感慨,拉著手說了幾句讓你擔心了之類的,就讓她和李香梅等人見過,香梅等早知道王妃有個貼身丫鬟,說不上高興,但好歹多了個伴,還是很熱情的。
第二天剛洗漱好,李香梅就來稟告,說幾位駙馬前來拜訪。
明朝逢三六九常朝,其他時候大家就各自回衙門辦公,何況駙馬們基本都是隻掛職不幹事,自然很有時間。
郕王出去會客,來的都是至親,汪舜華作為新媳婦,自然也得跟著。終於不用穿翟衣,主要是那頂鳳冠實在太沉,汪舜華心裏小小雀躍了一下,不過到底是見客,一般的便服不行,隻能穿燕居服,頭上的鳳冠照樣沉得很;郕王還好,穿著常服,頭頂烏紗帽。
公主人口稀少,駙馬也多不到哪裏。
太祖皇帝十六個女兒,兩個未嫁夭折,十四個駙馬隻有寶慶公主丈夫趙輝還活著。這夫妻倆都是傳奇,寶慶公主是太祖朱元璋幼女,母親是美人張玄妙。太祖臨終遺詔,嬪妃一律賜死殉葬,獨因寶慶公主年僅三歲,特留其母張氏不死。太宗即位時,對她也很關照,徐皇後親自照顧其如同自己的女兒,公主長大後,姿色清麗。永樂十一年下嫁千戶趙輝。嫁妝非常豐厚,是其他公主的好幾倍,由皇太子親自送她到住處。宣德八年,公主去世,享年四十歲。
趙輝歷史上歷經八朝,活到了成化十二年。不僅活得久,而且艷福不淺,史書上說他家故好侈,姬妾至百餘人。而且此人有個特殊的愛好,《玉芝堂談薈》載:駙馬都尉趙輝喜食女人陰津月水。
真是重口味。
永嘉公主是郭惠妃所生,下嫁武定侯郭英長子郭鎮。郭家是明朝最重要的勛貴世家之一。一門公侯伯駙馬另加貴妃王妃具備,獨一無二。
當年太祖尚未發跡,路過其家,郭山甫驚道:公相貴不可言。並對兒子郭興和郭英說: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於是父子一同跟隨太祖,並將女兒遣往侍奉。後來太祖即位,封郭氏為寧妃。李淑妃薨後,郭寧妃代理後宮事務。郭家也滿門尊貴,郭山甫直封到營國公,三個兒子,郭興封鞏昌侯,贈陝國公,諡宣武,不過他去世後,因為牽涉胡惟庸案,被剝奪了爵位;郭英封武定侯,贈營國公,諡威襄;郭德成飲酒誤事,沒有戰功,太祖稱其為醉風漢,後因胡惟庸案,涉案人多被處死,他得到赦免。
郭家最著名的就是郭英。他跟隨太祖轉戰南北,身歷大小百餘戰,傷痕遍體,未嚐以疾辭,又因寧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備受太祖恩寵,得以在洪武末年的風暴中保全;建文年間,從耿炳文、李景隆討伐燕王朱棣,無功而返。太宗登基,他被罷官,不久死於家中,年六十七歲。
按說郭家的運數到此為止,不過世家畢竟不一樣。郭英沒有嫡子,兩個女兒一個是遼王妃,一個是郢王妃,側室先後給他生了十二個兒子。其中何氏生了長子郭鎮,嚴氏生了次子郭銘;郭鎮娶了永嘉公主,但郭銘的女兒卻被太宗賜給太子也就是後來的仁宗為妾,連育三子,寵冠後宮。仁宗即位後,恢復了武定侯爵位;不過也因此跳過了長子長房,直接給了二房郭銘。當時郭銘已經去世,兒子郭玹襲爵。
郭鎮自然不甘心。郭玹死後,永嘉公主開始支持自己兒子郭珍要回爵位,郭家因此自相爭鬥多年。
含山大長公主的丈夫尹清早已去世,她的長子尹勛為孝陵衛副千戶,食祿不任事;次子尹玉閑住在家,都在南京,也沒資格住在這裏。
太宗皇帝的五個女兒雖然都已去世,不過都活到長大成人,其中前麵四個都是徐皇後所生的嫡女——不錯,太宗四子五女,徐皇後生三子四女,優質高產,不服不行;想想長孫皇後也是能生,可惜早逝,否則李承幹中二時期說不準有人治,李唐不至於中途腰斬;另外能生的還有隋文帝的獨孤皇後,生五子五女;宋英宗的高滔滔,生四子四女——後代作為女權先鋒比較火;崇禎周皇後也生了三子三女;但最能生的皇後應該是西魏文帝元寶炬的皇後乙弗氏,18年生了12個,這效率,簡直了,可惜孩子們大多沒有活下來,甚至自己也被廢死去,亂世中人命如草芥,連帝後都不例外。
徐皇後的長女永安公主下嫁廣平侯袁容,宣德三年去世,追封沂國公;次女永平公主,下嫁富陽侯李讓,當年他父親李申,官留守左衛指揮同知。建文帝想讓李讓投降,就抓了李申,李讓還是不去,於是便殺了李申,籍沒其家,姻族皆被殺或徙邊。李讓逝世後,贈景國公,諡恭敏。兒子李茂芳嗣侯。仁宗即位後,以李茂芳母子在太宗時有逆謀,廢為庶人,追奪其父李讓並三代誥券,不久李茂芳死。正統九年,永平公主逝世。三女安成公主的駙馬宋琥和四女鹹寧公主的駙馬宋瑛,都是西寧侯宋晟的兒子,宋琥宣德五年去世;宋瑛在洪熙元年因哥哥犯罪襲封父爵。五女常寧公主母親身份卑微,下嫁西平侯沐昕,永樂六年去世,沐昕在去年九月署掌宗人府。十二月,因閽者及家奴有罪,杖死。奉禦阮伯山以聞。詔昕陳狀,聽輸罪。上曰:人命至重,下人果犯法,當奏送法司究問,那得擅於私家杖殺之?聽罪本難宥,但念是國親,姑為屈法。今後仍如此擅作威福,必罪不宥。
今年七月,沐昕以其父沐英所遺莊田、畜產、財物、人口都在雲南,請求皇帝分撥一批遺產給他,以四時祭祀公主墳塋及贍養老母之用。英宗認為:其祖業宜相禮讓,奈何弗念同氣懿親,敦友愛之道,反欲分爭財產,貽笑外人乎。所奏不允。
仁宗皇帝的七個女兒,四個活到了出閣。三女清河公主宣德四年出閣,宣德八年去世,駙馬李銘兩年後去世,長女嘉興公主駙馬井源,次女慶都公主駙馬焦敬、幼女真定公主的駙馬王誼都還在。
宣宗兩任皇後生了三個嫡女,次女永清公主夭折,長女順德公主雖已去世,駙馬石璟還在;三女常德公主駙馬的薛桓也還活著。
總結起來,現在的駙馬一共八位:太祖寶慶公主駙馬趙輝,太宗鹹寧公主駙馬西寧侯宋瑛、常寧公主駙馬西平侯沐昕,仁宗嘉興公主駙馬井源、慶都公主駙馬焦敬、真定公主駙馬王誼,宣宗順德公主駙馬石璟、常德公主駙馬薛桓。其中趙輝是孝陵歲時祭祀官,常年在南京。
夫妻倆都還活著的,也就真定大長公主夫婦和常德長公主夫婦。
能夠做駙馬的,相貌應該是沒什麽問題的,尤其除了宋瑛和沐昕是勛貴,其他人都是普通人通過層層選拔最終脫穎而出的,顏值都很能打;隻是富貴太久,人到中年,身體發福也是免不了的。
汪舜華有點感慨。金枝玉葉雖說嬌貴,但在這個時代,未必過得有多舒心。
既然是新媳婦,麵前又都是長輩,平輩的石璟、薛桓都是嫡後所出,深得父皇寵愛,尤其薛桓的妻子是太後的親閨女,天子的親妹妹,郕王尚且要敬讓三分,所以汪舜華隻是老老實實跟在郕王後麵行禮,靜靜聽他們說話,並不敢發言。
此外,就是吳太妃的家眷上門。吳太妃是漢王侍女出身,自然出身不會太高。她是江蘇丹徒人,父親彥名,兄弟三人,他居其次,原配神氏生四子四女,子吳行、吳忠、吳安、吳榮,吳行、吳忠早逝;姊妹中,吳太妃居次,長女妙香,三女妙音,幼女妙清。神氏去世後,繼娶陳氏、施氏,皆無出。有四個孫子:吳玉、吳英、吳斌、吳通,兩個孫女妙壽、妙全。彥名的弟弟早逝,也留下兩個兒子:吳信、吳澄,還有三個孫子:吳誠、吳守真、吳海。
當然不可能一口氣全上門,吳彥名早在宣德三年就已經去世,吳行、吳忠也已經去世,於是吳安帶著成年的弟子上門,施氏帶著媳婦們就在後殿陪汪舜華說話。看著比媳婦大不了多少的施氏,汪舜華不由得在心裏感慨,果真是活得久才是本事,神氏那麽辛苦的生養了四兒四女,結果怎麽樣?自己前腳一蹬,新人後腳就進門!老公被人睡了,兒女管人家叫娘,以後郕王做了皇帝,吳家縱使潑天的富貴,還不是便宜了後來人!
所以《蝸居》裏宋太太的那句話說的就是好:做女人就得對自己好點。得吃好、喝好、玩好。一旦不小心出了意外,別的女人就能花咱省下的錢,住咱積攢的房,睡咱節省用的老公,還打咱心疼的娃。
她握了握拳頭,要是這樣平平淡淡下去倒也罷了,她樂的睜隻眼閉隻眼,但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絕對要咬著牙活下去給孩子遮風擋雨,絕不能交給不靠譜的後娘甚至奪門復辟的大伯!
又想,能給宣宗皇帝生孩子的果然都不是尋常人。他老人家說是專寵孫皇後,其實後妃數量一點不比別人少,不僅經常問朝鮮要美女,還有位著名的郭愛;八卦裏還說他偶爾看中一個小蘿莉,賞了人家很多金銀珠寶,還叮囑人家要什麽跟我說,結果不久他就掛了,小姑娘總算逃過一劫;還有個姑娘倒是當場就被處置了,結果他老人家又不接人家入宮,隻能一直待在宮外,不敢嫁人,可惜沒有一男半女,否則鬧不好就是明朝版的《還珠格格》了,這一想,郕王母子不就是現成的嗎?如果不是吳太妃生了個兒子,宣宗未必多看她一眼。
皇帝都是渣!
不過宣宗後宮無數,卻隻有三個女人給他生了孩子:原配胡善祥、真愛孫皇後和吳賢妃。這三個女人的家族基因都很強大,胡善祥的老爹胡榮據說就很能生;孫太後的老爹孫忠更是堪稱種馬,吳賢妃家…她媽的基因很強大吧。
汪舜華不知道是宣宗皇帝的生育能力不夠,需要女人的強大才能壓製;還是後宮醃臢事太多,互相牽扯都沒生下來,畢竟宮鬥戲看太多了。
郕王不知道老婆肚子裏這些彎彎繞。他跟外公一家雖然有來往,但實在有限,十王府戒備森嚴,僅次於紫禁城,除了特殊時候,很少會開門接客,畢竟要避嫌疑。這會兒一見,看他們一家不能說衣衫襤褸,也實在寒酸;覺得外公一大家子很不容易。想到先帝對皇兄那是捧在手裏怕飛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對孫家同樣愛屋及烏;對自己卻幾乎不聞不問,母親更是被扔在宮外,連正式的名分都沒有,更別說推恩家族,心裏有些酸澀,於是打發陳符去帳房裏支了一百兩銀子,又取了些布帛羅紗之類的。
吳安等人趕緊磕頭。郕王慌忙招呼他們起來,這要是在民間,該是外甥見舅舅,可是如今,是君臣有別。
送走了這一大波人,兩口子的日子就真的清淨下來。雖然在宮外,但是各方麵的規定必須嚴格遵守,除了吳家和駙馬家屬,此外孫太後的家屬也偶爾走動,其他朝中公侯大臣是絕不可能登門拜訪的,汪家和周家女眷倒是來過幾次,看她過得不錯,都放下心來。
當然,王府的屬官也要見一見。按照規製,左右長史各一員、典簿一員,下麵還有審理、典膳、奉祠、典寶、良醫、工正、紀善、良醫、典儀、伴讀、教授、引禮舍人二到三人不等,各倉庫大使各一員,當然這些都是就國以後王府的配置,現在有,但是不全,總共加起來也有二十多號人。長史府還好,左長史儀銘、右長史楊翥;下麵還有審理俞綱,伴讀章文、俞山,良醫陸子才、欣克敬等人。除了儀銘和楊翥,其他人都隻是匆忙見了一麵。隻是汪舜華看到滿頭銀髮、舉止費力的楊翥,還是受到了驚嚇。
儀銘父親儀智,字居真,高密人。洪武末年,以耆儒授高密訓導,不久改任莘縣教諭,繼升任高郵知州。太宗即位後,改任湖廣寶慶知府。當地土人彪悍,經常滋事,卻獨畏儀智。後奉召為右通政兼右中允。不久,又升為湖廣右布政使,後拜為禮部左侍郎。後以老成正大,輔導皇太孫。致仕卒,追贈太子少保,諡文簡。
儀銘是儀智的幼子。宣宗即位,以侍郎戴綸推薦,授行在禮科給事中。九年秩滿,改修撰。正統三年預修宣廟《實錄》成,遷侍講。
七十七歲的右長史楊翥同樣來歷不算正道。楊翥字仲舉,蘇州府吳縣人,少孤,隨兄戍武昌,授徒自給。當時楊士奇寒微,流寄窘乏,楊翥於是辭職讓他,而自己到別的地方去教書。楊士奇因此認為他賢德,等到富貴了,薦舉楊翥經明行修,也就是誇他經學博洽,德行美善。宣德時,授翰林檢討,歷修撰。正統五年,詔為郕王右長史。
俞綱字宗立,上元人。因為書法出眾,由諸生繕寫實錄,試中書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