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安久、鹹寧、元起、承和、幹嘉、建興、普昌。」還真都是好字眼,包含著期盼長治久安、文治武功、繁榮昌盛的心情。
有些是用過的,有些沒有,胤禔看著年號,大臣們垂著頭等待嗣皇帝的最終決定。
「元起,這個是怎麽取的?」胤禔問道:「這樣的年號很少見。」
張玉書就道:「臣等選自公羊傳『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且元起於貞,貞下蓋有元繼焉。動生於靜,靜中蓋有動存焉。貞而元,靜而動,終而復始,則生生之道不窮。李光地易學精研頗深,他認為起有興之意,正合皇上承繼祖業,將我朝推入太平盛世。」
「且臣等翻閱古籍,唐太宗文皇帝《晉宣帝總論》中提到:天地之大、黎元為本。也是彰顯皇上愛惜百姓之意。」
胤禔最後點頭道:「朕的年號,就是元起了,登基大典放在三月初擇吉日。三月改元,昭告天下!」
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駕崩,新君胤禔繼位,改年號元起。並應教士請求,寫親筆信給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十四,告知先皇的死訊。
「尊敬的法王路易陛下,在此我不得不告知您一個非常讓人遺憾的消息,我的父親大清皇帝陛下,已經在康熙四十八年元月十六日不幸離世,我們沉浸在悲傷中,願他的靈魂安息。雖然先皇離世,但兩國的友誼卻不該就此中斷,為此,我已派遣近臣隨教士前往法蘭西。
屆時還望陛下可以提供機會,令他們一覽貴國風光,並將他們的見聞記錄以促進我們之間的友誼。您親愛的朋友胤禔寫於元起元年三月。」
關於派遣使臣跟著出海,胤禔的理論也非常過硬「皇考在世時就有此意,朕也要為他達成遺願。」瞧瞧,上升到遺願這種高度,又有哪個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阻礙新君盡孝呢。
人選問題也非常好解決,胤禔按照兩個年齡檔次,從四十歲上下到二十歲上下,仔細挑選了幾個人,和白晉他們到清國來的時候一樣兵分兩路:一路走陸路,途徑鄂羅斯而前往法蘭西,路上正好出使土爾扈特;另一路走海路,從廣州出發前往法國馬賽港。
「陸路人選,臣推薦圖裏琛。」李光地道:「當年還是中書舍人,侍讀出缺,臣等在大行皇帝跟前保舉了他。二十年來他歷任內閣中書、侍讀學士,後來又管過蕪湖糧道,任差謹慎,後來在禮部任牛羊群事務總管,因為缺數被革職。」
「你的意思是,使過不使功,朕看過他的履歷,還精通蒙語、略通鄂羅斯話。」胤禔翻看一遝官員履歷:「倒也不錯。那年輕那一撥呢?」
「以臣淺見,不若皇上下旨挑選為宜。」李光地道。
這還真是想的周到,胤禔失笑,轉而問道:「登基大典預備的如何了?」
第237章 新君上任三把火(中)
李光地除了人品之外, 在學問上、在為官水平上,在處理各方關係上,大抵算是無可挑剔。
譬如現在,他之所以不發表意見, 是因為他覺得新君怕是想從旗下選人, 如果新君打算選漢人年輕學子翰林, 他還得勸勸。因為他也覺得從旗下選人更好, 因為民人、尤其是江南書香世家出身的年輕學子, 恐怕是不會願意大老遠跑到海外去的。
讀書人和海邊討生活的人不一樣, 這是共識, 作為讀書人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能不離父母很遠就不要離遠, 免得無法盡孝。
何況這裏頭還存在一些滿漢問題等等, 胤禔其實還沒想到這個地步,但李光地想到了。
「叫翰林院給朕統計一下,三十五歲以下的翰林有多少, 還有旗下考過翻譯的人,也是這個年紀為限, 朕要名單。」胤禔吩咐道:「登基大典之後送過來就行,倒也不急。」
元起元年三月, 新君登基大典, 胤禔三更天就爬起來, 如今他還住在養心殿。身邊依舊是全都和秦吉了,還有他們的徒弟, 當然了, 梁九功和魏珠也還在宮中, 隻是魏珠還能湊近點,梁九功已經預備好去景陵給先帝守靈了。
「皇後那邊怎麽樣了?」胤禔一早起身洗漱, 隨後問道:「還有蘇日格、弘晗他們幾個,都還好?」
「主子放心,娘娘那邊都派趙頑照顧好了,小主子那邊奴才們奉旨一日問幾次。」秦吉了回道:「隻是有件事,皇後娘娘之前寧壽、延禧兩邊跑,這會正暫住景陽宮,太後娘娘那邊叫人來問,要不要把坤寧宮打開。」
按說皇後該住坤寧宮,不過自打孝昭皇後去世之後,孝懿皇後沒趕上住就咽氣了,這幾十年坤寧宮都是空著的。按理說,皇後當居坤寧,但要重新把坤寧宮從承擔部分祭祀職能的宮殿重新變成宜居之所,也得從長計議。
「主子,禮部尚書揆敘到了。」
揆敘緊趕慢趕從西北回到了京中,然後就被賦予重任,加尚書銜兒,作登基大典的禮官。他一早侯在養心殿外頭,等著裏頭的人伺候著新君穿好大禮服。
登基穿的大禮服簡直是裏三層、外三層,加上頭上的冠、身上的配飾,胤禔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移動活衣架。謝天謝地這輩子就這一回,完事以後都不用穿的這麽齊活了。
前朝和新君一切準備就緒,禮部尚書在門外奏請新君即位,此刻幹清宮正門掛簾,表示大行皇帝喪事暫停。胤禔自養心殿出,乘輿前往保和殿降輿,而後於中和殿升座,百官行禮。之後禮部尚書繼續奏請新君即位,新君自中和殿出,乘輿前往太和殿,百官退出在太和殿前各自站好。
有些是用過的,有些沒有,胤禔看著年號,大臣們垂著頭等待嗣皇帝的最終決定。
「元起,這個是怎麽取的?」胤禔問道:「這樣的年號很少見。」
張玉書就道:「臣等選自公羊傳『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且元起於貞,貞下蓋有元繼焉。動生於靜,靜中蓋有動存焉。貞而元,靜而動,終而復始,則生生之道不窮。李光地易學精研頗深,他認為起有興之意,正合皇上承繼祖業,將我朝推入太平盛世。」
「且臣等翻閱古籍,唐太宗文皇帝《晉宣帝總論》中提到:天地之大、黎元為本。也是彰顯皇上愛惜百姓之意。」
胤禔最後點頭道:「朕的年號,就是元起了,登基大典放在三月初擇吉日。三月改元,昭告天下!」
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駕崩,新君胤禔繼位,改年號元起。並應教士請求,寫親筆信給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十四,告知先皇的死訊。
「尊敬的法王路易陛下,在此我不得不告知您一個非常讓人遺憾的消息,我的父親大清皇帝陛下,已經在康熙四十八年元月十六日不幸離世,我們沉浸在悲傷中,願他的靈魂安息。雖然先皇離世,但兩國的友誼卻不該就此中斷,為此,我已派遣近臣隨教士前往法蘭西。
屆時還望陛下可以提供機會,令他們一覽貴國風光,並將他們的見聞記錄以促進我們之間的友誼。您親愛的朋友胤禔寫於元起元年三月。」
關於派遣使臣跟著出海,胤禔的理論也非常過硬「皇考在世時就有此意,朕也要為他達成遺願。」瞧瞧,上升到遺願這種高度,又有哪個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阻礙新君盡孝呢。
人選問題也非常好解決,胤禔按照兩個年齡檔次,從四十歲上下到二十歲上下,仔細挑選了幾個人,和白晉他們到清國來的時候一樣兵分兩路:一路走陸路,途徑鄂羅斯而前往法蘭西,路上正好出使土爾扈特;另一路走海路,從廣州出發前往法國馬賽港。
「陸路人選,臣推薦圖裏琛。」李光地道:「當年還是中書舍人,侍讀出缺,臣等在大行皇帝跟前保舉了他。二十年來他歷任內閣中書、侍讀學士,後來又管過蕪湖糧道,任差謹慎,後來在禮部任牛羊群事務總管,因為缺數被革職。」
「你的意思是,使過不使功,朕看過他的履歷,還精通蒙語、略通鄂羅斯話。」胤禔翻看一遝官員履歷:「倒也不錯。那年輕那一撥呢?」
「以臣淺見,不若皇上下旨挑選為宜。」李光地道。
這還真是想的周到,胤禔失笑,轉而問道:「登基大典預備的如何了?」
第237章 新君上任三把火(中)
李光地除了人品之外, 在學問上、在為官水平上,在處理各方關係上,大抵算是無可挑剔。
譬如現在,他之所以不發表意見, 是因為他覺得新君怕是想從旗下選人, 如果新君打算選漢人年輕學子翰林, 他還得勸勸。因為他也覺得從旗下選人更好, 因為民人、尤其是江南書香世家出身的年輕學子, 恐怕是不會願意大老遠跑到海外去的。
讀書人和海邊討生活的人不一樣, 這是共識, 作為讀書人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能不離父母很遠就不要離遠, 免得無法盡孝。
何況這裏頭還存在一些滿漢問題等等, 胤禔其實還沒想到這個地步,但李光地想到了。
「叫翰林院給朕統計一下,三十五歲以下的翰林有多少, 還有旗下考過翻譯的人,也是這個年紀為限, 朕要名單。」胤禔吩咐道:「登基大典之後送過來就行,倒也不急。」
元起元年三月, 新君登基大典, 胤禔三更天就爬起來, 如今他還住在養心殿。身邊依舊是全都和秦吉了,還有他們的徒弟, 當然了, 梁九功和魏珠也還在宮中, 隻是魏珠還能湊近點,梁九功已經預備好去景陵給先帝守靈了。
「皇後那邊怎麽樣了?」胤禔一早起身洗漱, 隨後問道:「還有蘇日格、弘晗他們幾個,都還好?」
「主子放心,娘娘那邊都派趙頑照顧好了,小主子那邊奴才們奉旨一日問幾次。」秦吉了回道:「隻是有件事,皇後娘娘之前寧壽、延禧兩邊跑,這會正暫住景陽宮,太後娘娘那邊叫人來問,要不要把坤寧宮打開。」
按說皇後該住坤寧宮,不過自打孝昭皇後去世之後,孝懿皇後沒趕上住就咽氣了,這幾十年坤寧宮都是空著的。按理說,皇後當居坤寧,但要重新把坤寧宮從承擔部分祭祀職能的宮殿重新變成宜居之所,也得從長計議。
「主子,禮部尚書揆敘到了。」
揆敘緊趕慢趕從西北回到了京中,然後就被賦予重任,加尚書銜兒,作登基大典的禮官。他一早侯在養心殿外頭,等著裏頭的人伺候著新君穿好大禮服。
登基穿的大禮服簡直是裏三層、外三層,加上頭上的冠、身上的配飾,胤禔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移動活衣架。謝天謝地這輩子就這一回,完事以後都不用穿的這麽齊活了。
前朝和新君一切準備就緒,禮部尚書在門外奏請新君即位,此刻幹清宮正門掛簾,表示大行皇帝喪事暫停。胤禔自養心殿出,乘輿前往保和殿降輿,而後於中和殿升座,百官行禮。之後禮部尚書繼續奏請新君即位,新君自中和殿出,乘輿前往太和殿,百官退出在太和殿前各自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