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灣塔雜記·海港區平民的飲食與消遣
史兀羅帶著庫爾曼人離開後,博伊斯大軍的營地空了將近四分之一。
沒過幾天,軍隊也開始逆著進攻時的路線向原先的國境線回撤。精兵及輜重開道,大軍主力挾著從冬穀城搜刮的物資和人口走在中間,斷後的自然是未立功勳或在軍中不得勢而被排擠的散兵。
與西進時的勢如破竹相反,因天氣寒冷、道路難行,大軍回撤的速度很慢,補給線和營地被落滿雪的深穀拉得狹長。先頭部隊走出山穀時,被排到最末的人還能看見冬穀要塞被火炮轟得隻剩半截的箭塔。恐怕等到庫爾曼人回歸草原,斷後的散兵都還沒退出通向東部平原的山穀。
和其他軍士相比,這部分人分得的軍糧自然更少,沒法從戰利品中撈到油水,而敵人和友軍的屍體也早已被搜刮數次,頂多能再扒下一層破舊的衣裳。北方的寒夜冷得嚇人,要想不被凍死,他們必須自己找個擋風的角落,再拾點柴生火,將就著熬過一夜。
就算是「勝利者」的一員,他們也不見得能享有與這個身份相稱的待遇。
淪落到為博伊斯軍充當斥候的楚德也是如此,且他的處境要比普通士兵更糟糕。
每一個寒冷的夜晚都十分難捱。沒有主力部隊成組織的物資供應,沒有同鄉同袍的扶持,每次紮營過夜,被刻意遺忘在營地最邊緣處的楚德隻能自己拾柴,飢餓時還得到附近農莊的廢墟當中尋找「漏網之魚」。
史兀羅走後,再沒有人主動和他搭話,問他打算在哪裏過冬。因水土不服和巨大的精神壓力染上疾病後,楚德不確定自己能否熬過這個冬天。
不隻是精神萎靡,腳步虛浮,戰鬥力和觀察力急劇下降,逐漸潰敗的意誌再撐不住習慣性的警惕心,楚德總感覺現實與噩夢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行走的每一步既是踏在積雪上,又像踏進血與土壤調和出的一片泥濘。
不比瑪倫利加相對包容(盡管背後是含蓄的傲慢)的城市性格,北方諸國的人對身份不明的外來者一直抱有本能的偏見,更何況楚德幹的都是為北方軍人所不齒的髒活。
他們近乎迂腐地堅持正麵作戰,好讓己方能在苦戰勝利後心安理得掠奪敵人擁有的一切。至於放冷箭暗殺敵方指揮官、借夜色混進城中給水源投毒之類的手段,他們向來是不屑為之的。
但事實上,博伊斯王國的軍隊僱傭了走投無路的楚德,讓他獨自去幹別人不願做也不會做的事。本就是個來路不明的傢夥,就算死在敵人手裏也沒多少損失。
因為不能讓陰狠的招數髒汙了「光榮」的勝利,楚德永遠上不了博伊斯王國的功勞簿,其人其行更不會被承認,但他沒有別的選擇。
等到了王都,和貴族階層攀上關係,也許自己就會迎來新的機遇——楚德曾依靠這個想法支撐自己逃到北方。可往戰場深處走得越遠,這根精神支柱就越來越脆弱。
遭人冷眼的時候,楚德想起老會長多年前隨口說過的話:北方沒有賞金獵人的立足之地,就連根係深厚的托雷索家族也過得很不痛快。
這天傍晚,風颳得更猛了。為了讓一軍精銳在避風處落腳,紮營的號角吹的比往常要遲。處在掉隊邊緣的楚德撈不到有遮有擋、溫暖舒適的營帳,隻能效仿其他苟延殘喘的傷兵,找一處來時搭建的簡陋營盤暫時棲身。
楚德選擇的「宿營地」與大部隊隔著一段距離。三麵殘破的矮牆和半截房頂勉強擋住大部分來風,幾個月前用石磚堆砌的「火盆」裏除了灰燼,還殘存著幾塊被凍得如同磐石的木柴。
身上雖裹了幾層臃腫的衣物,楚德還是感到一陣陣發冷,手腳都有些不聽使喚,視野的邊界開始泛黑,已經顧不及感知周圍是不是有人盯著自己。他掏出打火石,好不容易才把那幾塊木柴點著,生起一團灼熱的橘紅。
宿營時若沒有足夠的火,在這裏多半撐不到子夜。楚德不得不外出尋找更多的木柴。
沿著牆走了一段,楚德在舊營盤的角落找到一些木柴。他將那些細瘦的枯枝抱在懷裏,就像抱住一箱黃金。此時此地,能續命的火恐怕比派不上用場的黃金貴重得多。
也是在這個時候,楚德感覺到有人在看著自己,而那視線明顯不屬於博伊斯士兵或脫難後躲在山裏的冬穀平民。
他明白這是危險的先兆——身體快撐不住了,腦袋倒還是可以轉的——可現在的他已失去反製的餘裕。
抱著柴薪回到營火附近時,楚德能聽到另一串不屬於自己的腳步聲。可沒等他從腰間拔出匕首,一股寄生在劍上的寒意就刺進了他的身體,薄而堅硬的劍刃鋒利得幾乎掛不住血。
那柄短劍瞄準的不是咽喉和心髒,而是從側麵紮進楚德的腹腔,鮮血登時泉眼似的向外湧,卻沒有將楚德一擊斃命。
不知是劍太快,還是風雪麻木了他對身體的感知,除了最初那一下鑽心刺骨的痛,楚德很快就不覺得多疼了。
懷裏掛著冰碴的柴火散落了一地,離那堆越來越虛弱的火隻差半步。
楚德踉蹌著抵上最近的牆,卻沒能穩穩站住,身軀不聽使喚地往下滑。身上的衣服太多太厚,布料與皮草將傷口湧出來的血吸掉大半,最外層的皮甲又凍得像層殼,將尚未凝固的鮮血「兜」在殼裏,乍一看很難發現楚德受了傷。
史兀羅帶著庫爾曼人離開後,博伊斯大軍的營地空了將近四分之一。
沒過幾天,軍隊也開始逆著進攻時的路線向原先的國境線回撤。精兵及輜重開道,大軍主力挾著從冬穀城搜刮的物資和人口走在中間,斷後的自然是未立功勳或在軍中不得勢而被排擠的散兵。
與西進時的勢如破竹相反,因天氣寒冷、道路難行,大軍回撤的速度很慢,補給線和營地被落滿雪的深穀拉得狹長。先頭部隊走出山穀時,被排到最末的人還能看見冬穀要塞被火炮轟得隻剩半截的箭塔。恐怕等到庫爾曼人回歸草原,斷後的散兵都還沒退出通向東部平原的山穀。
和其他軍士相比,這部分人分得的軍糧自然更少,沒法從戰利品中撈到油水,而敵人和友軍的屍體也早已被搜刮數次,頂多能再扒下一層破舊的衣裳。北方的寒夜冷得嚇人,要想不被凍死,他們必須自己找個擋風的角落,再拾點柴生火,將就著熬過一夜。
就算是「勝利者」的一員,他們也不見得能享有與這個身份相稱的待遇。
淪落到為博伊斯軍充當斥候的楚德也是如此,且他的處境要比普通士兵更糟糕。
每一個寒冷的夜晚都十分難捱。沒有主力部隊成組織的物資供應,沒有同鄉同袍的扶持,每次紮營過夜,被刻意遺忘在營地最邊緣處的楚德隻能自己拾柴,飢餓時還得到附近農莊的廢墟當中尋找「漏網之魚」。
史兀羅走後,再沒有人主動和他搭話,問他打算在哪裏過冬。因水土不服和巨大的精神壓力染上疾病後,楚德不確定自己能否熬過這個冬天。
不隻是精神萎靡,腳步虛浮,戰鬥力和觀察力急劇下降,逐漸潰敗的意誌再撐不住習慣性的警惕心,楚德總感覺現實與噩夢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行走的每一步既是踏在積雪上,又像踏進血與土壤調和出的一片泥濘。
不比瑪倫利加相對包容(盡管背後是含蓄的傲慢)的城市性格,北方諸國的人對身份不明的外來者一直抱有本能的偏見,更何況楚德幹的都是為北方軍人所不齒的髒活。
他們近乎迂腐地堅持正麵作戰,好讓己方能在苦戰勝利後心安理得掠奪敵人擁有的一切。至於放冷箭暗殺敵方指揮官、借夜色混進城中給水源投毒之類的手段,他們向來是不屑為之的。
但事實上,博伊斯王國的軍隊僱傭了走投無路的楚德,讓他獨自去幹別人不願做也不會做的事。本就是個來路不明的傢夥,就算死在敵人手裏也沒多少損失。
因為不能讓陰狠的招數髒汙了「光榮」的勝利,楚德永遠上不了博伊斯王國的功勞簿,其人其行更不會被承認,但他沒有別的選擇。
等到了王都,和貴族階層攀上關係,也許自己就會迎來新的機遇——楚德曾依靠這個想法支撐自己逃到北方。可往戰場深處走得越遠,這根精神支柱就越來越脆弱。
遭人冷眼的時候,楚德想起老會長多年前隨口說過的話:北方沒有賞金獵人的立足之地,就連根係深厚的托雷索家族也過得很不痛快。
這天傍晚,風颳得更猛了。為了讓一軍精銳在避風處落腳,紮營的號角吹的比往常要遲。處在掉隊邊緣的楚德撈不到有遮有擋、溫暖舒適的營帳,隻能效仿其他苟延殘喘的傷兵,找一處來時搭建的簡陋營盤暫時棲身。
楚德選擇的「宿營地」與大部隊隔著一段距離。三麵殘破的矮牆和半截房頂勉強擋住大部分來風,幾個月前用石磚堆砌的「火盆」裏除了灰燼,還殘存著幾塊被凍得如同磐石的木柴。
身上雖裹了幾層臃腫的衣物,楚德還是感到一陣陣發冷,手腳都有些不聽使喚,視野的邊界開始泛黑,已經顧不及感知周圍是不是有人盯著自己。他掏出打火石,好不容易才把那幾塊木柴點著,生起一團灼熱的橘紅。
宿營時若沒有足夠的火,在這裏多半撐不到子夜。楚德不得不外出尋找更多的木柴。
沿著牆走了一段,楚德在舊營盤的角落找到一些木柴。他將那些細瘦的枯枝抱在懷裏,就像抱住一箱黃金。此時此地,能續命的火恐怕比派不上用場的黃金貴重得多。
也是在這個時候,楚德感覺到有人在看著自己,而那視線明顯不屬於博伊斯士兵或脫難後躲在山裏的冬穀平民。
他明白這是危險的先兆——身體快撐不住了,腦袋倒還是可以轉的——可現在的他已失去反製的餘裕。
抱著柴薪回到營火附近時,楚德能聽到另一串不屬於自己的腳步聲。可沒等他從腰間拔出匕首,一股寄生在劍上的寒意就刺進了他的身體,薄而堅硬的劍刃鋒利得幾乎掛不住血。
那柄短劍瞄準的不是咽喉和心髒,而是從側麵紮進楚德的腹腔,鮮血登時泉眼似的向外湧,卻沒有將楚德一擊斃命。
不知是劍太快,還是風雪麻木了他對身體的感知,除了最初那一下鑽心刺骨的痛,楚德很快就不覺得多疼了。
懷裏掛著冰碴的柴火散落了一地,離那堆越來越虛弱的火隻差半步。
楚德踉蹌著抵上最近的牆,卻沒能穩穩站住,身軀不聽使喚地往下滑。身上的衣服太多太厚,布料與皮草將傷口湧出來的血吸掉大半,最外層的皮甲又凍得像層殼,將尚未凝固的鮮血「兜」在殼裏,乍一看很難發現楚德受了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