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行至殿門,恰好遇上剛從長安宮出來的江昭與王嘉,真假舅父在此相見,江昭倒頗有幾分興奮,想看他們如何過招,畢竟他們三人之間橫亙著家仇,這是無解的。
當年伊尹初出茅廬就一夕之間將王丞相府在京中連根拔起,這手段何等高明!
王氏被他脅迫,舉家回到母國,卻因效忠過中北而不得國君重用,王嘉在宋磋磨將近十年,對伊尹早已恨之入骨,若不是他,王嘉當年留在中北,早已位極人臣,或能與江子羿比肩,名揚天下。
他當年失去了最能施展抱負的機會,而今歸來,已無施展之心,隻為復仇。
伊尹上前對江昭拱手行禮:「微臣見過皇上。」而後抬頭,打量了幾眼王嘉,隻覺十年未見,他與當初並無幾分不同,仍然那般斯文高潔,一副高嶺之花睥睨天下的模樣,真真叫人心頭不悅啊!「見過國舅。」伊尹毫不留情的嘲諷他。
王嘉並不惱,聽他這樣「招呼」自己,倒是明白了伊束昨日所作所為皆是學他,遂應他一聲:「將軍別來無恙。」帶著幾分春風般的笑意。
「本將對公子也甚是想念。」伊尹禮尚往來。
空氣中瀰漫著一觸即發的火藥味,江昭饒有興致的注視著二人的神情,半分瞧不出他們在打什麽機鋒,他從前知道高手過招,誰先開口,就已落了下乘,但這情況,在伊尹身上還未顯現。
二人好似相逢一笑泯恩仇,竟不再開口,而是齊齊向江昭告退後就執手相視一笑向宮外行去,隻聽得伊尹開口:「聽聞公子在母國官至太廟令,真是光宗耀祖!」這不遮不掩的諷刺,十分刺耳。
王嘉對此事最是耿耿於懷,他自詡是一介名士,卻被宋君發配去太廟燒香,這個中聽不中用的職位,是極為侮辱他的,但念著江昭在此,他隻是朗聲笑道:「將軍說得不錯,做太廟令不僅光宗耀祖,更是清閑,將軍整日忙的腳不沾地,有空倒可做太廟令躲個清閑!」話音未落,宮門已經合上,這廂二人倒是心有靈犀的將對方手一撒,各自翻了個白眼,就分道而去。
伊尹向前行了幾步,心道就如此這般按耐不住要整治我麽?我偏不遂你意。王嘉立在原地,眼中滿是肅殺之意,狠厲的盯著伊尹逐漸消失在夕陽餘暉中的背影,一人一影,煢煢孑立。
良久,伊尹察覺到身後殺機四伏,他何嚐不知王嘉對他的恨意,卻是忍住不再回頭,徑直打馬回府。
晚間江昭去向伊束請安時特意將今日見聞當作笑話一般講與她聽,伊束明知他在示威,卻隻能賠笑,想到他所說的情景,隻覺得王嘉是有備而來,決計不好對付,又在心裏細細揣摩了兄長與他的競爭關係,不知兄長往後會如何應對,她幫不上忙,隻能獨自嘆氣。
江昭見狀,知她無計可施,也就心滿意得的告退回宮了,伊束食不知味的用完晚膳,就又挑燈夜讀,不知為何卻遲遲靜不下心,想到今日江子羿吩咐兄長做的事,她也有些躍躍欲試,想知道自己對於這一提議到底吃透了幾分,遂拿出白紙一張,奮筆疾書起來。
☆、伊尹上書
王嘉的提議無疑是宏大而可行的, 可僅僅二十年光陰,以中北如今的國力究竟能做到其中幾分尚且存疑,江子羿今日叫伊尹寫下諫言就是為了證實王嘉此計不大可行,可當伊尹領命出殿後, 他竟然自私的希望自己昨日的判斷是錯誤的, 他打心底裏願意推行這樣的政策, 若能一舉成功,他便能在中北的國史上流芳百世。
想到這裏, 江子羿一向波瀾不驚的的心緒再難冷靜了。
再說昨日王嘉覲見,按著規矩應當是大朝會, 由眾臣一同商討, 可江子羿一想到人多嘴雜,各人觀念大不相同,就打消了那個念頭, 轉而開小朝會, 一個個的將他心中認為的朝廷棟樑之材詔進宮中, 了解王嘉的計策後單獨上書, 他再逐個了解各人看法,最終由他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法子,說服眾人。
此舉存了三個心思未被眾人察覺。
其一是大朝會上人多嘴雜, 王嘉獻此強國大計,難免人多嘴雜將此事傳往南方諸國,屆時打草驚蛇不說, 更引起列國不必要的警覺。
其二是庭前臣工黨爭嚴重,大臣之間政見各不相同,官職稍低的就難免受人啟發隨波逐流,如此來更不易將此計利弊參透, 倒是容易引發爭端。
其三是他想通過此事測試朝中各人在此國家分岔路口,誰的目光更加深遠,更能盡心竭力為國盡忠。
如今測試伊尹,他倒有些拿捏不準他的心思了。
在王嘉入中北之前,伊尹胸中醞釀許久的強國之計就已形成格局,但是他向來謹小慎微,多謀深思,從不在計劃隻是「尚未成型」的時候將其公諸於世,是以一直拖延至今,好在王嘉入京獻計,有意激起他的好勝之心,在領命後他就點燈熬油的將自己的計策完善出來,否則還不知道要拖到何年何月。
從前他的設想成功因素大部分依附於軍隊與民心,他看中中北人生來勇猛好戰,當初動念扶植江沛,也是如此。
一來是江沛硬骨,不為萬事折腰,若他繼位,定然將強國重心放於軍隊,做到有戰必打,絕不會在山海關內龜縮不出;二來是重武輕文,家族在謀求更大利益的同時,憑著父親的將才,不易招致當權者厭棄。
以伊尹所處的位置與家族發跡史來看,他更渴望江沛為君能為伊氏帶來的好處與榮光,按他的計劃去做,中北圖小霸並無難處,若要圖天下,則需從長計議,如今王嘉獻計,才令他醍醐灌頂般醒悟過來,明白自己錯在何處,並且很快就糾正了過來。
當年伊尹初出茅廬就一夕之間將王丞相府在京中連根拔起,這手段何等高明!
王氏被他脅迫,舉家回到母國,卻因效忠過中北而不得國君重用,王嘉在宋磋磨將近十年,對伊尹早已恨之入骨,若不是他,王嘉當年留在中北,早已位極人臣,或能與江子羿比肩,名揚天下。
他當年失去了最能施展抱負的機會,而今歸來,已無施展之心,隻為復仇。
伊尹上前對江昭拱手行禮:「微臣見過皇上。」而後抬頭,打量了幾眼王嘉,隻覺十年未見,他與當初並無幾分不同,仍然那般斯文高潔,一副高嶺之花睥睨天下的模樣,真真叫人心頭不悅啊!「見過國舅。」伊尹毫不留情的嘲諷他。
王嘉並不惱,聽他這樣「招呼」自己,倒是明白了伊束昨日所作所為皆是學他,遂應他一聲:「將軍別來無恙。」帶著幾分春風般的笑意。
「本將對公子也甚是想念。」伊尹禮尚往來。
空氣中瀰漫著一觸即發的火藥味,江昭饒有興致的注視著二人的神情,半分瞧不出他們在打什麽機鋒,他從前知道高手過招,誰先開口,就已落了下乘,但這情況,在伊尹身上還未顯現。
二人好似相逢一笑泯恩仇,竟不再開口,而是齊齊向江昭告退後就執手相視一笑向宮外行去,隻聽得伊尹開口:「聽聞公子在母國官至太廟令,真是光宗耀祖!」這不遮不掩的諷刺,十分刺耳。
王嘉對此事最是耿耿於懷,他自詡是一介名士,卻被宋君發配去太廟燒香,這個中聽不中用的職位,是極為侮辱他的,但念著江昭在此,他隻是朗聲笑道:「將軍說得不錯,做太廟令不僅光宗耀祖,更是清閑,將軍整日忙的腳不沾地,有空倒可做太廟令躲個清閑!」話音未落,宮門已經合上,這廂二人倒是心有靈犀的將對方手一撒,各自翻了個白眼,就分道而去。
伊尹向前行了幾步,心道就如此這般按耐不住要整治我麽?我偏不遂你意。王嘉立在原地,眼中滿是肅殺之意,狠厲的盯著伊尹逐漸消失在夕陽餘暉中的背影,一人一影,煢煢孑立。
良久,伊尹察覺到身後殺機四伏,他何嚐不知王嘉對他的恨意,卻是忍住不再回頭,徑直打馬回府。
晚間江昭去向伊束請安時特意將今日見聞當作笑話一般講與她聽,伊束明知他在示威,卻隻能賠笑,想到他所說的情景,隻覺得王嘉是有備而來,決計不好對付,又在心裏細細揣摩了兄長與他的競爭關係,不知兄長往後會如何應對,她幫不上忙,隻能獨自嘆氣。
江昭見狀,知她無計可施,也就心滿意得的告退回宮了,伊束食不知味的用完晚膳,就又挑燈夜讀,不知為何卻遲遲靜不下心,想到今日江子羿吩咐兄長做的事,她也有些躍躍欲試,想知道自己對於這一提議到底吃透了幾分,遂拿出白紙一張,奮筆疾書起來。
☆、伊尹上書
王嘉的提議無疑是宏大而可行的, 可僅僅二十年光陰,以中北如今的國力究竟能做到其中幾分尚且存疑,江子羿今日叫伊尹寫下諫言就是為了證實王嘉此計不大可行,可當伊尹領命出殿後, 他竟然自私的希望自己昨日的判斷是錯誤的, 他打心底裏願意推行這樣的政策, 若能一舉成功,他便能在中北的國史上流芳百世。
想到這裏, 江子羿一向波瀾不驚的的心緒再難冷靜了。
再說昨日王嘉覲見,按著規矩應當是大朝會, 由眾臣一同商討, 可江子羿一想到人多嘴雜,各人觀念大不相同,就打消了那個念頭, 轉而開小朝會, 一個個的將他心中認為的朝廷棟樑之材詔進宮中, 了解王嘉的計策後單獨上書, 他再逐個了解各人看法,最終由他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法子,說服眾人。
此舉存了三個心思未被眾人察覺。
其一是大朝會上人多嘴雜, 王嘉獻此強國大計,難免人多嘴雜將此事傳往南方諸國,屆時打草驚蛇不說, 更引起列國不必要的警覺。
其二是庭前臣工黨爭嚴重,大臣之間政見各不相同,官職稍低的就難免受人啟發隨波逐流,如此來更不易將此計利弊參透, 倒是容易引發爭端。
其三是他想通過此事測試朝中各人在此國家分岔路口,誰的目光更加深遠,更能盡心竭力為國盡忠。
如今測試伊尹,他倒有些拿捏不準他的心思了。
在王嘉入中北之前,伊尹胸中醞釀許久的強國之計就已形成格局,但是他向來謹小慎微,多謀深思,從不在計劃隻是「尚未成型」的時候將其公諸於世,是以一直拖延至今,好在王嘉入京獻計,有意激起他的好勝之心,在領命後他就點燈熬油的將自己的計策完善出來,否則還不知道要拖到何年何月。
從前他的設想成功因素大部分依附於軍隊與民心,他看中中北人生來勇猛好戰,當初動念扶植江沛,也是如此。
一來是江沛硬骨,不為萬事折腰,若他繼位,定然將強國重心放於軍隊,做到有戰必打,絕不會在山海關內龜縮不出;二來是重武輕文,家族在謀求更大利益的同時,憑著父親的將才,不易招致當權者厭棄。
以伊尹所處的位置與家族發跡史來看,他更渴望江沛為君能為伊氏帶來的好處與榮光,按他的計劃去做,中北圖小霸並無難處,若要圖天下,則需從長計議,如今王嘉獻計,才令他醍醐灌頂般醒悟過來,明白自己錯在何處,並且很快就糾正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