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束點頭,她在學堂時,曾聽先生講過科舉,通過考試可比官員推舉要好上許多,不失為一種選拔士子的好方法,若真借鑑實行,倒是真會在朝堂掀起大浪,遂問:「這是要效仿南方諸國進行文治?」
「這是父皇的心願。」江昭說著,兩眼泛出耀眼的光芒,伊束跪坐於一旁,隻是靜靜瞧著,就能感受到他心中的堅定,還未開口,冷不丁的就聽他問:「娘娘可知曉我封號的由來?」
昭文君,伊束心中默念他的封號,旋即應道:「《左傳·桓公二年》有雲:「火、龍、黼、黻、昭其文也」。顯揚文采之意。皇上可是此意?」如此看來,皇帝實行文治之意,早已在江昭的封號中彰顯,隻是礙於內憂外患,沒有將政策施行徹底,或者說是態度不夠強硬,不夠深徹,沒有起到理想作用,才會落得如今境地,不過於昔日先帝在時,已大有不同,這都是她從父親那裏聽說的。
江昭聽她拆解的不錯,乖巧的點了點頭,想著這重要的國策也告訴她了,就到了該她表態的時候,便回頭問她:「不知娘娘有何見教?」
伊束從前貪玩慣了,從不關注政事,也從不認為自己具備理政的能力,這廂江昭冷不丁的問她有何見教,她還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遂連忙擺手:「見教不敢當,不過聽完粗淺有些疑惑。」
「娘娘請講,昭昭洗耳恭聽。」江昭態度端正,向她欠了欠身,示意她講。
中北世襲罔替已有數百年,若無震懾朝野的大事是決計不會將爵位做出變動的,且崇尚武治,全國上下官員,十有七八都是武將,這是國情;伊石可算是軍中典型,加官進爵後開始學習識文斷字,研習兵書,但軍中多的是嫌苦嫌累中途放棄學習的將領,這是事實。
試問,有這樣的官員當政,會有多少百姓願意將孩子送去學堂?遠的不說,就以江子羿為例,若無寧王替他開蒙,如今放眼列國,可會有他公子羿大名?伊束想到這裏,不想問的太過冷硬,怕他受了挫折,隻是開口問道:「昭昭兒可知民意為何?」
江昭應道:「百姓共同的意願。娘娘何意?」
「你懂,就好。」伊束先行肯定了他對民意的解釋,旋即回答他的第二個問題:「本宮的意思是,中北尚武,既是民意,又是民俗。若要一舉推行文治,便是要將文武顛倒,削弱兵權,寒了將士的心不說,更要從根本上杜絕尚武之心,談何容易。你且告訴我,此種情形如何處理?」
中北人從前遠居關外,是馬背上的民族,更是馬背上打的天下,從北邊進入關內已有幾代,但由於國力落後,內外戰亂不斷,身上還留著不少戎狄的習性,勇武好鬥。崇尚武力是刻在他們骨子裏的,很難斷絕,所以當江岐橫空出世,提出文治,無疑於國中異類,萬幸得先帝賞識,後來又有江子羿等人與他同行,同謀,才使得他的文治國策不太順利的推行了七年,雖收效甚微,卻不能否定此舉起到的作用,其中推行最嚴的便是世族犯法,懲處更甚於平民。
江昭對答如流:「其一,從世族著手整頓,若有不從者,按律嚴懲;其二,在各州縣設立國學書院分院,分季選拔人才入京進行考核;其三,不論世族貴族或是士農工商,一家一戶至少一人入學,酌情漸少束脩;其四,接納外臣,向南方諸國廣發求賢令。」條理清晰,範圍甚廣,讓伊束愣了許久,可細細想來,此舉還是太過冒險,漏洞雖有,好在不大,又從根本上觸動了武將與世家的利益,少不了人從中作梗,註定了此舉艱難。
「昭昭兒已得公子羿的真傳,是本宮多慮了。」伊束在心中分析許久,隻道他一個小孩子,應當說不出如此可行的法子,多半是江子羿提出,他轉述,但還是表示了對他的尊重與肯定。
江昭倒沒有覺得自己提出的這些法子多可行多有手段,況且算不得上策,還是別毀了叔父名聲的好,遂拱手作揖,言明:「不過是江昭為了解答娘娘疑惑的敷衍之作,與叔父比,還差許多,上不得台麵。」
伊束聽罷,猶如芒刺在背,卻不能表現得太過驚訝,隻是笑道:「昭昭敷衍之作,驚得本宮一身冷汗。」原不想將問題問得冷硬令他受挫,原來又是自作多情,受挫的是自己。
「娘娘一介女流,能看到問題根源,江昭也很驚訝。」江昭仍舊彬彬有禮,卻令伊束更加不安,約莫一彈指的功夫,又聽他問:「娘娘可還有疑惑?」
伊束搖搖頭,聽過剛才的對答,早已將她的思緒打亂,隻嘆這一對叔侄的雷霆手段,當真絲毫不願給人喘息的機會,她還是要盡早知會父兄才是。遂答到:「暫時沒了,改日再向你請教,現下咱們吃些點心吧,說了這麽久,你可累了?」
「多謝娘娘關心,江昭不累。」江昭說完,調轉方向麵向梓宮,繼續跪直了身子發呆。
見他如此,伊束沒由來的就想起娘親去世那時,她也如江昭一般,沉默的跪坐在靈前不願出聲,隻是發呆,恍如一夜間成長為真正的大人,從家人為自己建造的桃花源中脫離,也從那時早早的明白了世事不可能圓滿。
所以她對江昭,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當初保他,也有這個緣故。
作者有話要說: 中北建國的設定參考滿人入關,不過滿人後期比較斯文了,中北骨子裏仍然尚武,江子羿是個例外,由於他是信陽君獨苗,就免了兵役,從沒上過戰場不說,武力值也很低,低到幾乎沒有。後麵叔侄倆就要聯手開始搞深徹改革啦,不知道大家有什麽意見嗎?可以在評論區討論喲。
「這是父皇的心願。」江昭說著,兩眼泛出耀眼的光芒,伊束跪坐於一旁,隻是靜靜瞧著,就能感受到他心中的堅定,還未開口,冷不丁的就聽他問:「娘娘可知曉我封號的由來?」
昭文君,伊束心中默念他的封號,旋即應道:「《左傳·桓公二年》有雲:「火、龍、黼、黻、昭其文也」。顯揚文采之意。皇上可是此意?」如此看來,皇帝實行文治之意,早已在江昭的封號中彰顯,隻是礙於內憂外患,沒有將政策施行徹底,或者說是態度不夠強硬,不夠深徹,沒有起到理想作用,才會落得如今境地,不過於昔日先帝在時,已大有不同,這都是她從父親那裏聽說的。
江昭聽她拆解的不錯,乖巧的點了點頭,想著這重要的國策也告訴她了,就到了該她表態的時候,便回頭問她:「不知娘娘有何見教?」
伊束從前貪玩慣了,從不關注政事,也從不認為自己具備理政的能力,這廂江昭冷不丁的問她有何見教,她還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遂連忙擺手:「見教不敢當,不過聽完粗淺有些疑惑。」
「娘娘請講,昭昭洗耳恭聽。」江昭態度端正,向她欠了欠身,示意她講。
中北世襲罔替已有數百年,若無震懾朝野的大事是決計不會將爵位做出變動的,且崇尚武治,全國上下官員,十有七八都是武將,這是國情;伊石可算是軍中典型,加官進爵後開始學習識文斷字,研習兵書,但軍中多的是嫌苦嫌累中途放棄學習的將領,這是事實。
試問,有這樣的官員當政,會有多少百姓願意將孩子送去學堂?遠的不說,就以江子羿為例,若無寧王替他開蒙,如今放眼列國,可會有他公子羿大名?伊束想到這裏,不想問的太過冷硬,怕他受了挫折,隻是開口問道:「昭昭兒可知民意為何?」
江昭應道:「百姓共同的意願。娘娘何意?」
「你懂,就好。」伊束先行肯定了他對民意的解釋,旋即回答他的第二個問題:「本宮的意思是,中北尚武,既是民意,又是民俗。若要一舉推行文治,便是要將文武顛倒,削弱兵權,寒了將士的心不說,更要從根本上杜絕尚武之心,談何容易。你且告訴我,此種情形如何處理?」
中北人從前遠居關外,是馬背上的民族,更是馬背上打的天下,從北邊進入關內已有幾代,但由於國力落後,內外戰亂不斷,身上還留著不少戎狄的習性,勇武好鬥。崇尚武力是刻在他們骨子裏的,很難斷絕,所以當江岐橫空出世,提出文治,無疑於國中異類,萬幸得先帝賞識,後來又有江子羿等人與他同行,同謀,才使得他的文治國策不太順利的推行了七年,雖收效甚微,卻不能否定此舉起到的作用,其中推行最嚴的便是世族犯法,懲處更甚於平民。
江昭對答如流:「其一,從世族著手整頓,若有不從者,按律嚴懲;其二,在各州縣設立國學書院分院,分季選拔人才入京進行考核;其三,不論世族貴族或是士農工商,一家一戶至少一人入學,酌情漸少束脩;其四,接納外臣,向南方諸國廣發求賢令。」條理清晰,範圍甚廣,讓伊束愣了許久,可細細想來,此舉還是太過冒險,漏洞雖有,好在不大,又從根本上觸動了武將與世家的利益,少不了人從中作梗,註定了此舉艱難。
「昭昭兒已得公子羿的真傳,是本宮多慮了。」伊束在心中分析許久,隻道他一個小孩子,應當說不出如此可行的法子,多半是江子羿提出,他轉述,但還是表示了對他的尊重與肯定。
江昭倒沒有覺得自己提出的這些法子多可行多有手段,況且算不得上策,還是別毀了叔父名聲的好,遂拱手作揖,言明:「不過是江昭為了解答娘娘疑惑的敷衍之作,與叔父比,還差許多,上不得台麵。」
伊束聽罷,猶如芒刺在背,卻不能表現得太過驚訝,隻是笑道:「昭昭敷衍之作,驚得本宮一身冷汗。」原不想將問題問得冷硬令他受挫,原來又是自作多情,受挫的是自己。
「娘娘一介女流,能看到問題根源,江昭也很驚訝。」江昭仍舊彬彬有禮,卻令伊束更加不安,約莫一彈指的功夫,又聽他問:「娘娘可還有疑惑?」
伊束搖搖頭,聽過剛才的對答,早已將她的思緒打亂,隻嘆這一對叔侄的雷霆手段,當真絲毫不願給人喘息的機會,她還是要盡早知會父兄才是。遂答到:「暫時沒了,改日再向你請教,現下咱們吃些點心吧,說了這麽久,你可累了?」
「多謝娘娘關心,江昭不累。」江昭說完,調轉方向麵向梓宮,繼續跪直了身子發呆。
見他如此,伊束沒由來的就想起娘親去世那時,她也如江昭一般,沉默的跪坐在靈前不願出聲,隻是發呆,恍如一夜間成長為真正的大人,從家人為自己建造的桃花源中脫離,也從那時早早的明白了世事不可能圓滿。
所以她對江昭,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當初保他,也有這個緣故。
作者有話要說: 中北建國的設定參考滿人入關,不過滿人後期比較斯文了,中北骨子裏仍然尚武,江子羿是個例外,由於他是信陽君獨苗,就免了兵役,從沒上過戰場不說,武力值也很低,低到幾乎沒有。後麵叔侄倆就要聯手開始搞深徹改革啦,不知道大家有什麽意見嗎?可以在評論區討論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