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張鶴規定,凡是三等戶及以上的不賣,四五等戶,一日也隻能買五升。以一個壯漢一日三餐來算,一日也不過一升米,五升正好是五口之家一日的口糧。
而消息傳出去後,不僅僅是清河村的村民,連附近的村子的村民都要冒著雨來買米。夏紀娘本盤算著二十石米除了自家留著食用的救命糧食外,也賣得差不多了,可她往穀匣一看,卻發現米似乎不曾少過。
夏紀娘深吸了一口氣,不知怎的便想到了張鶴。不過她知道自己的這種猜測有些不可思議,便也沒再往下想。
而張鶴似乎也懂得適可而止,停止偷偷地往穀匣中放米,很快,夏紀娘便發現米數正常了,而之前的一切仿佛是她看錯了。
沒米後,夏紀娘以紅薯代替米,以一文錢兩個紅薯的價格出售。一升米價格為五至七文,而擱在如今已經升至十幾二十文,可紅薯的價格卻較於米價低了五倍!
兩個紅薯已經夠一個大人吃飽一頓,一家五口一日也不過花費十文錢,他們自然是十分樂意,爭先來買紅薯。到了此時,他們才發現紅薯、土豆才是真正的救命糧,他們再也不敢認為紅薯、土豆不是兩稅的主要征繳對象便輕視它們了。
作者有話要說: 終於寫到這裏了!
第114章 江生
大雨停歇後, 撫州的官民都鬆了一口氣, 若是再這麽下去, 小災怕是要成大災。而清河村周圍的許多下等戶靠著向張鶴買米買糧, 也囤積了兩個月的糧食量,經過這樣的天災, 秋稅減稅是一定的,他們也不必擔心因收成差便會餓死。
倒是別的地方有百姓因米價上升買不起米, 便迫不得已變賣良田, 豪民趁機低價收買, 使得下等戶變客戶,中等戶變下等戶。
太府寺少卿張廷軒上書指出了天災過後朝廷存在的一些弊端依舊未曾改變, 而百姓因豐收後急於將穀糧換成錢緡, 導致儲存的糧食不多,天災發生時,他們便高估了災害的嚴重後果, 對糧食進行哄搶,導致米價升高等。
與此同時, 各地的倉儲製度也不夠完善, 導致常平倉這樣的救濟倉被挪作他用的情況多有發生, 而這並非是懲治貪官汙吏便能阻止的,主要還是靠製度的完善。
對此,他提出免收五等戶以及客戶的賦稅,免除他們的徭役;加撥給工部、少府監等工程性部門的錢緡,以備他們在水利工程、農器器具的改造與創新方麵能有好的作為;還有增設地方性以及村社級別的村倉;官府以提供新作物的種子, 又不收取該部分作物的賦稅為號召、組織百姓種植新的作物,官府也可收購這樣的作物作為備荒之用……等多項建議。
除了免受五等戶以及客戶的賦稅、免除他們的徭役這一項備受爭議,惹得大部分官吏熱議外,其餘的倒是沒有多少爭議。而太子代替皇帝去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後回來,便欣然地接受了他的部分建議。
皇帝對太子妥善地處理好朝政而頗為滿意,認為自己沒選錯人。倒是嘉王被張廷軒這一出新作物的牌打得措手不及,恨得牙癢癢的。
隨著張鶴與撫州官府在紅薯的種植方麵收穫頗豐,又在此次天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官府便趁勢大力推廣紅薯。至於土豆仍舊作為一些官戶、豪民的牟利手段,他們都是不怎麽樂意推廣。
張鶴趁著大雨天躲在屋中沒法出門,而又撰寫了一本關於紅薯的習性、種植方法、推廣等方麵的書冊。童歷瑜得知後,便讓官家的刻印將書冊刻印下來裝訂成冊推廣開來。
童歷瑜在先前也上書推薦紅薯與土豆,雖然被張廷軒搶先了一步,可他卻是實打實地將它用到了救災之上,增加了張廷軒的話的可信度,又讓太子與朝廷看見了紅薯的價值。
他也收到了來自朝廷的一些消息,他便找到了張鶴,對她道:「眼下種植山芋的人家並不多,而朝廷有意讓天下遍植山芋,便少不得要問我們要種子。」
童歷瑜的意思很明顯,他知道張鶴與夏紀娘大發慈悲將紅薯低價出售給別人之事。而若是她們出售得太多,那便留不了多少種,他希望她們能考慮一下災情更加嚴重的地方。
張鶴道:「七月中旬才種了二十畝,而山芋還有許多,刺史可放心。」
童歷瑜十分滿意,想了想,又對張鶴道:「清安功不可沒,我定會上稟清安的作為,若是朝廷能嘉獎自是最好,若不能,我也可予以你一些獎賞。」
張鶴雖然心中不是太在意,不過童歷瑜已經主動示好,她若是表現的很淡薄名利,童歷瑜想必也會不高興。便佯裝感激地謝過了他,而後才表明自己的態度。
童歷瑜道:「清安太謙遜了,即便我不上稟朝廷,張少卿那兒也是少不得會有幾句美言的,清安若是入得了殿下的眼,加官進爵也並非不可能。」
張鶴聞言,登時便頭皮發麻,她若是真的加官進爵,那才是大事不妙!不過她也知道童歷瑜是盡量往好的方麵想了,畢竟她記得後世將紅薯推廣開來的人也並未因此而得到甚麽獎賞的。
從刺史府離去,張鶴與夏紀娘看見撫州城的街巷上出現了許多逃荒而來的浮戶,官兵也盡量地在維持秩序。即便是大雨過去了,可災害的影響卻是持續性的,在米價還未恢復時,有一些人家也在進行賑濟。
張家便持續了半個多月的賑濟,柳氏主掌家事時,救濟生活不足以溫飽的貧民,又賑濟饑寒之民,博得了不少的好名聲。與此同時,她還出資資助一些地勢低矮,一旦大水,木橋便容易被沖毀或是泡到腐朽的鄉裏修築了石橋等。
而消息傳出去後,不僅僅是清河村的村民,連附近的村子的村民都要冒著雨來買米。夏紀娘本盤算著二十石米除了自家留著食用的救命糧食外,也賣得差不多了,可她往穀匣一看,卻發現米似乎不曾少過。
夏紀娘深吸了一口氣,不知怎的便想到了張鶴。不過她知道自己的這種猜測有些不可思議,便也沒再往下想。
而張鶴似乎也懂得適可而止,停止偷偷地往穀匣中放米,很快,夏紀娘便發現米數正常了,而之前的一切仿佛是她看錯了。
沒米後,夏紀娘以紅薯代替米,以一文錢兩個紅薯的價格出售。一升米價格為五至七文,而擱在如今已經升至十幾二十文,可紅薯的價格卻較於米價低了五倍!
兩個紅薯已經夠一個大人吃飽一頓,一家五口一日也不過花費十文錢,他們自然是十分樂意,爭先來買紅薯。到了此時,他們才發現紅薯、土豆才是真正的救命糧,他們再也不敢認為紅薯、土豆不是兩稅的主要征繳對象便輕視它們了。
作者有話要說: 終於寫到這裏了!
第114章 江生
大雨停歇後, 撫州的官民都鬆了一口氣, 若是再這麽下去, 小災怕是要成大災。而清河村周圍的許多下等戶靠著向張鶴買米買糧, 也囤積了兩個月的糧食量,經過這樣的天災, 秋稅減稅是一定的,他們也不必擔心因收成差便會餓死。
倒是別的地方有百姓因米價上升買不起米, 便迫不得已變賣良田, 豪民趁機低價收買, 使得下等戶變客戶,中等戶變下等戶。
太府寺少卿張廷軒上書指出了天災過後朝廷存在的一些弊端依舊未曾改變, 而百姓因豐收後急於將穀糧換成錢緡, 導致儲存的糧食不多,天災發生時,他們便高估了災害的嚴重後果, 對糧食進行哄搶,導致米價升高等。
與此同時, 各地的倉儲製度也不夠完善, 導致常平倉這樣的救濟倉被挪作他用的情況多有發生, 而這並非是懲治貪官汙吏便能阻止的,主要還是靠製度的完善。
對此,他提出免收五等戶以及客戶的賦稅,免除他們的徭役;加撥給工部、少府監等工程性部門的錢緡,以備他們在水利工程、農器器具的改造與創新方麵能有好的作為;還有增設地方性以及村社級別的村倉;官府以提供新作物的種子, 又不收取該部分作物的賦稅為號召、組織百姓種植新的作物,官府也可收購這樣的作物作為備荒之用……等多項建議。
除了免受五等戶以及客戶的賦稅、免除他們的徭役這一項備受爭議,惹得大部分官吏熱議外,其餘的倒是沒有多少爭議。而太子代替皇帝去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後回來,便欣然地接受了他的部分建議。
皇帝對太子妥善地處理好朝政而頗為滿意,認為自己沒選錯人。倒是嘉王被張廷軒這一出新作物的牌打得措手不及,恨得牙癢癢的。
隨著張鶴與撫州官府在紅薯的種植方麵收穫頗豐,又在此次天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官府便趁勢大力推廣紅薯。至於土豆仍舊作為一些官戶、豪民的牟利手段,他們都是不怎麽樂意推廣。
張鶴趁著大雨天躲在屋中沒法出門,而又撰寫了一本關於紅薯的習性、種植方法、推廣等方麵的書冊。童歷瑜得知後,便讓官家的刻印將書冊刻印下來裝訂成冊推廣開來。
童歷瑜在先前也上書推薦紅薯與土豆,雖然被張廷軒搶先了一步,可他卻是實打實地將它用到了救災之上,增加了張廷軒的話的可信度,又讓太子與朝廷看見了紅薯的價值。
他也收到了來自朝廷的一些消息,他便找到了張鶴,對她道:「眼下種植山芋的人家並不多,而朝廷有意讓天下遍植山芋,便少不得要問我們要種子。」
童歷瑜的意思很明顯,他知道張鶴與夏紀娘大發慈悲將紅薯低價出售給別人之事。而若是她們出售得太多,那便留不了多少種,他希望她們能考慮一下災情更加嚴重的地方。
張鶴道:「七月中旬才種了二十畝,而山芋還有許多,刺史可放心。」
童歷瑜十分滿意,想了想,又對張鶴道:「清安功不可沒,我定會上稟清安的作為,若是朝廷能嘉獎自是最好,若不能,我也可予以你一些獎賞。」
張鶴雖然心中不是太在意,不過童歷瑜已經主動示好,她若是表現的很淡薄名利,童歷瑜想必也會不高興。便佯裝感激地謝過了他,而後才表明自己的態度。
童歷瑜道:「清安太謙遜了,即便我不上稟朝廷,張少卿那兒也是少不得會有幾句美言的,清安若是入得了殿下的眼,加官進爵也並非不可能。」
張鶴聞言,登時便頭皮發麻,她若是真的加官進爵,那才是大事不妙!不過她也知道童歷瑜是盡量往好的方麵想了,畢竟她記得後世將紅薯推廣開來的人也並未因此而得到甚麽獎賞的。
從刺史府離去,張鶴與夏紀娘看見撫州城的街巷上出現了許多逃荒而來的浮戶,官兵也盡量地在維持秩序。即便是大雨過去了,可災害的影響卻是持續性的,在米價還未恢復時,有一些人家也在進行賑濟。
張家便持續了半個多月的賑濟,柳氏主掌家事時,救濟生活不足以溫飽的貧民,又賑濟饑寒之民,博得了不少的好名聲。與此同時,她還出資資助一些地勢低矮,一旦大水,木橋便容易被沖毀或是泡到腐朽的鄉裏修築了石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