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呂郎君太可怕了!他居然能夠將提出意見之人和對方意見每一個字都記得不差, 對於合理的,予以采納,對於不合理的,則毫不留情駁回,順便在再批評幾句,然後還要引用史實故事給予給與教育,對他提意見的人聽著聽著臉都張漲紅了。xx的(各國國罵),是文化人就了不起啊?知道曆史了不起啊?能說小故事了不起啊?!能讓你們閉嘴就很了不起。小呂郎君發言完了之後坐回原位,做垂目淡定狀。堂內一時間十分安靜,眾人麵麵相覷交換眼神準備進行第二波攻擊。會引起這般多的反對意見,主要是因為呂安提出了一條政策——建立《災害救助條例》,而在這份條例中,提到了在縣級以上機構將災害救助工作納入經濟政策的發展計劃中,並且建立同當地災害需求相適應的資金和物資保障這一條。秦國慣來治災不賑民。什麽意思呢?就是比如發洪水了,秦國的官方是會派人去堵缺口,也會處理屍身避免發生瘟疫,但是因為發洪水造成財產損失引發的饑荒等情況,他們是不管的,也不會像後世很多朝代一樣,有發糧被褥等等行為。這並非是個例,事實上在戰國時代,每個國家都是如此。會造成這一行為的因素很多,主要一點還是因為糧食不夠。戰國時代隨時可能發動大型戰役,每個國家長期都是處於一種戰備緊急狀態,國家的大宗糧食肯定是要供應給戰場的,其次供應給全國的公職人員發放薪水,最後給輸送糧食以及承擔建造責任的役夫們發放俸祿以及物資保障。尋常的國家供應這三點已經頗為艱難,至於供給百姓和賑災什麽的更是不必提了不在考慮之中。先秦時期國與民的關係就和君與臣之間一樣,類似於合作者,國民對國之間沒有強烈的歸屬感,覺得這個國家過不下去了舉家遷移到另一個國家的也不在少數。不過這一點在東方幾國之間較為頻繁,畢竟他們靠的得近。秦國因為地處邊陲,來的人基本都是求職人員的家眷,主動來投的平民也就是這幾年才多一些。而正因為各國都沒有賑災的習慣,每逢大災就會發生一次人口的大規模遷移,。隔壁鄰居不要說幫忙了,這時候他們都是敞開城門讓災民趕緊進入扒拉人口的來著,被扒拉的國家這時候也隻能幹瞪眼,卻無能為力。在戰爭頻繁的時代,人口無論到哪都是極受歡迎的。但對於老百姓而言,若非過不下去他們也不會真的遷走,。因為離開原有國家,新的國家準備如何接納他們是未知的,好的話是作為一無所有的平民重新開始打拚,糟糕些的則是會成為二等公民,更慘的則是變成奴隸。呂安抓住了這一點,向眾人展示了一張秦國人口的數據表,上頭用柱狀圖以及連線折線圖向眾人展示了秦國的可耕地數據和人口數據以及稅務數據。毫無疑問,隨著近些年來的人口增多,秦國的稅務和耕地數據都在一路提高。這上頭的人數並不算準確,呂安隻是根據文案資料進行了粗略統計而已。事實上,秦國擁有的,肯定還要比紙張上所寫的要更多。這個人口快速流動的時代,秦國唯一能夠算出轄區內人口數量的可能隻有東郡,這還是因為東郡重新建立了戶籍製度的關係。其餘的郡縣中山民野人並不在少數,這些人因為各種原因都未登記,但他們要活下去必然也是有所產出的,這部分人口以及他們開墾的土地都是灰色數據。在聽到這一點背書的時候,嬴政眉頭微微一皺,但他將之按捺下來,繼續聽呂安的講解。呂安的意思很明白——民惟邦本,本固則邦寧,人口決定生產力,秦國一直是人口嚴重不足的國家,地廣人稀程度堪稱六國之最,也就楚國勉強可以相比,所以要發展重點就是吸引人口,。那要怎麽吸引民眾?又要怎麽讓他們產生安全感和對國家的依戀感從而不被別的國家勾過去?單單是在秦國生活的高收入以及安全度並不完全足夠,這個隻是一個上限,而不是下限。所謂的下限就是生命財產的基本保障,否則就算賺的得再多,一場大水來了把房子衝了田產淹了,到時候人活下來又要怎麽生存?和一無所有又有什麽區別。?一個人二十歲的時候能夠重新堅強起來開始打平打拚,四十歲五十歲的時候還能嗎?當然不能。他的這句話當即引來了當即幾個反對的聲音,青年並未轉頭,隻是淡淡說道:“臣曾經聽一位長者說過一句話:當你指責別人的時候,一定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這句話,臣一直銘記在心,與諸君共享。”眾人刀一樣的目光立刻刺向了呂安,同時還有一小波刺向了眼觀鼻鼻觀心默不作聲的呂不韋,當然其中偶爾也夾雜有幾道讚賞的目光。沉默不言的呂不韋:……不,真的不是我,我沒說過這個。呂安沒有理會異樣的小氣氛繼續道:“拜秦國曆代先王庇佑,秦之糧產頗豐,別的六國做不到的事,我們未必不可做。行他人之不敢、不可行,方為大丈夫。”一句話將場麵氣氛調動得熱絡起來後,他又向眾人展示了自己編寫的一係列賑災手段,並且和被他轉移了話題的諸多大臣商討此事並進行現場修正。他記性好,別人有什麽意見當下就能記下來然後替換,最後竟然不知不覺這份提案就在“群策群力”之下完成並且由秦王當場敲定。眾人:媽噠,怎麽就被帶過去啦!呂安當然沒有想著白發糧食,這不現實,而且也容易養成人民不自救的習慣。遇到災難還是要以自救為根本,政府管理社會幫助為輔這一原則來進行。所以他初步提出的是以工代賑,由政府提供工作機會,然後以略高的價格雇傭這些百姓,給他們發放薪水,鼓勵他們參與到災後重建的活動中來。不過這種方法隻能在非農時進行,否則還會耽誤第二年的收入收成。在農時,可以由官方作為保人,以地為抵押,官府出麵低息貸款糧穀和耕牛保證當季的耕種,同時政府根據當地實際受災情況進行免稅,以來進行災後第一步的穩定工作。這項政策幾乎是在別的國家不可能被複製。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農民是真正擁有土地所有權的。隻要土地在,又能種下糧食,那麽就能保證糧收季節定然能夠養活自己,如果實在為難還能上戰場去搏一把,基本不怕還不了債。能還自然敢借。而國家貸款這一政策最容易養出腐敗和高利貸的行為,又因為秦國強大的地方管控力以及消息傳遞能力、還有秦國嚴格執行的刑罰可以有效打擊這類潛在犯罪,使之真正落實到位。其次,要能夠實現這一步工作,就意味著地方基層結構,也就是縣鄉一級要有一定的儲備糧並且要有嚴格的管理機製。秦國一慣都有在縣鄉地方一級儲糧的習慣,這主要是因為秦國糧稅的收取是從縣鄉一級層層傳上上繳的,然後由糧稅官員核對後收取,這就注定了地方官吏必須修建糧倉儲備糧食。而且在實際的行政工作中,秦國的地方官員手上也都會有一定的活動資金和糧食,這部分主要用於地方突然調兵時候的軍備以及公務員出行時候的車馬費。而要說到最重要的一點,則是秦國相對完善的戶籍登記製度以及互保製度。這才是秦人對於自己人放心的底氣。但這些縣鄉級別的小災無妨,若是涉及多個郡級別的大型災難就很難靠著縣鄉自救,在過往遇到舉國性大災,七國間普遍的行為是從國外購入救濟糧,然後用這些救濟糧來平抑糧價。先不說發生災難到糧食被運到約定地點簽收最後下放市場需要多久,百姓能不能等得起,單單就說通過這種國際貿易方式購買的糧食質量以及金額能否得到保障就是一個問題。舉個例子,百餘年前,晉國發生災荒時候秦國賣了糧食給他們,而等到秦國發生大災時候晉國卻拒絕出售糧食,秦國當年雖然咬牙撐過來最後還成功揍了這不道義的人一拳,但自己的國力衰退人口驟減卻是不可彌補挽回的損失。——糧食安全。呂安認為確保每一個人都能買得起能夠活下去的糧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現在這一點在秦國看起來並不成問題,。但是在從數據圖上可以看到,秦國各地的糧價均有不同,而且隨著季節變換糧價浮動頗大,這一點在平時看起來不成問題,因為大多數的秦國民眾並不需要通過采買糧食來生存,他們最多就是稻換粟或者粟換稻改善口味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故宮裝貓的日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洛娜215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洛娜215並收藏我在故宮裝貓的日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