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默默扭頭看了眼呂安。呂小安:“……”別看我,我什麽都不知道,我什麽都沒幹過!!!我也不知道事情為什麽會變成這樣!第185章 戰國風雲(38)一大一小相攜而行, 準備排隊出城。趙政是個體貼的孩子,一見兄長表情已經羞窘到了極點他便也不再多說, 隻是吃吃笑了兩聲。這些遊客都來自於巴蜀之地, 實際上多半是巴蜀各地士族的公子,是來交流學習的……不要懷疑,並非是人質, 是真的來秦國學習的,不打引號的那種。自李冰入蜀之後,出於修建水利的需要,秦蜀之間的聯絡漸多。但越來越多的聯絡也讓雙方發現了一個問題——他們對彼此都存在一定的誤解。蜀郡人發現老秦人其實也不是那麽蠻不講理,秦國人發現蜀郡人也不是那麽的不開化。秦蜀戰爭已經過去了五十餘年, 對於先秦的人們來說這已經是一代甚至兩代人以前的故事了。加上這次秦國派來的最高長官十分靠譜,給蜀國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蜀國對於秦國的仇恨也自然被慢慢抹平了。當然, 李冰入蜀時帶來的秦國物資以及文化科學知識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這一變化。但最重要的是——鹽。四川雖位於內陸,但由於地質原因此地產鹽。然而從蜀地出現文明一直到現在已經有千餘年,幾乎所有的鹽礦都已經被發現並且被當地士族勢力把持,這些人壟斷了鹽業, 並依此作威作福。李冰一到蜀地便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此處明明產鹽卻鹽價奇貴,於是, 他在當地四處奔走探查水利之餘亦是打探各方消息, 甚至起了從秦運鹽平抑物價的想法,但後來他打消了這一念頭。入蜀的交通過於艱難,就算從秦國運鹽過來, 單就價格來說未必比本土鹽更有優勢。最重要的是,他發現蜀地對於“鹽”的開采和別的地方不同——蜀地的鹽是在地底下,因此他們的開采模式就是開鑿帶有鹽鹵的地區的土層,然後將鹵水引到地麵經過水煮得鹽。但蜀郡的勞動工具落後,加上蜀地的鹽實在太多,大部分的鹽礦在努力挖掘也不出鹵水之後就便被放棄了。當李冰第一次看到一處已經“廢”了的鹽礦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塊鹽場雖然說是已經被放棄,但是來往者還不少,他們到的時候恰是雨後。他親眼看到有不少蜀民挖地成坑,然後從中汲水。向導解釋說這是因為土裏還有鹽,所以如果家裏頭情況比較困難買不起鹽的就可以通過壓榨泥土中的汁液得到鹽水,經過過濾後再熬幹就是鹽了。當地人認為鹽藏在泥中,但李冰並不這麽認為,因為這裏的土地並未鹽化。但是他嚐了嚐泥水,的確帶有些鹹味,那麽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這處礦其實還有鹽鹵,隻是鹽鹵是藏在無法通過挖掘得到的地底下。而下雨時候濕潤的土地將上下連接起來,鹽分向上走,最終走到了地表。李冰冷靜地分析過後,偏頭詢問了當地向導:“為何不挖井?”當地向導回以茫然的眼神。好的,他知道了。井,相傳是黃帝因同情一地幹旱所做,但尋常的井也罷,若是要挖深井難度極高,且在搭建過程中容易坍塌,極具危險性。就算在秦國也隻有專門的匠人經過報備後才可動手,造價極為昂貴,一般都是幾個村子共同分擔這筆開支。尋常人家宅院有水井的話,房價都能漲個四成。若是農田裏有水井,那是翻倍都有可能。因此在秦國每年排隊等著來挖井的村落不知凡幾。不過可惜的是,就算排到了,能否挖井還要根據當地的地質環境來決定,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成功掘井的,就算挖了井也未必能有水。一個熟練的井工可謂百家求,這門技藝在秦國還是非常吃香的,並且是一門可以家家傳承的吃飯手藝。不過李冰覺得這門手藝沒有傳到蜀郡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這兒並不缺水。蜀郡總體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趨勢,北部的高聳的秦嶺山脈攔截了南下的冷空氣,同時也阻擋了南方的暖濕氣流北上,如是方造就了此地濕潤多雨的環境。所以這裏並不缺水,不缺水當然也不需要用地下水,就更不會掌握挖井技術了。加上蜀郡因山地環境將自己和外頭隔絕開來,這一門技藝自然沒有傳入,甚至於當地人都不知道“井”這樣東西。李冰卻覺得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機會,打入蜀地的機會。他特地上書秦王嬴稷,請他派遣秦國擅掘井之人,並且申請了一整套挖井的器械,然後他就帶著人在豐水期不方便修建水利的間隙挖了第一口鹽井。然後很快就是第二口、第三口……大大小小的鹽井就此在成都平原上落戶。當地的百姓自然也更願意購買官家便宜的鹽,蜀郡甚至可以通過棧道將蜀地的鹽送去長安,大大降低了秦國在鹽政上對於齊國這個鹽的最大出口國的依賴。靠著這些鹽井,當地原本對李冰視而不見的士族也開始聞風而動,主動登門拜訪,並且釋放了友善的態度。李冰對對方過去處處下絆子的行為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甚至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派人去對方的鹽場打井的懇求。蜀人淳樸,自然投桃報李。當年冬季枯水期到來之後,這些掌握大量金錢和地方勢力的士族都派了人過來幫忙修整灌縣口。雙方感情急速升溫之下,對方甚至主動表示想要學習鹹陽的知識。李冰當下就將這個好消息稟告了秦王庭,嬴稷對於蜀郡願意學習秦國文化非常高興,但派誰過去便成了問題。首要的一大難題便是地理因素。你說派個沒名氣的過去吧,人家會說你不重視,友誼的小船指不定還沒上去就翻了。但是現如今有名氣的年歲也大,沒幾個能受得了翻山越嶺之苦,到時候老先生出了事於秦國損失更大!在秦國,文化人那可都是國寶級別的存在。秦王為此愁壞了,覺得這是個寶貴機會的朝堂各派係立刻上諫言,其中最靠譜的說法是派遣學子們過去,也給年輕人一個發揮和鍛煉的機會。就當秦王愁得眉毛胡子都快打結之時,他忽然想到了鬼點子最多的呂小安,於是就指使曾孫子去向呂小安討主意。呂安不知前因後果,當時的趙小政也說得不甚清楚,於是,正忙著捏泥巴(——趙政語)的呂安隨口說了句:既然我們過去不方便,不如請對方過來呀。“到鹹陽還能好好照顧一下。”將趙政的含糊話語不知道理解成什麽的呂安如此說道,“既然對方不相信我們過得好,那不妨就讓他們親眼看看咯。耳聽為虛眼見方為實,說再多都沒用的,指不定人家還以為你是吹噓呢。”呂安可以對天發誓,他就是這麽一提議,他哪裏知道秦王就真的這麽做了。做了也就做了,但是鹹陽沒什麽旅遊線路啊。不知道哪個人提議的,他們竟然將風車和水車作為了一條特色線路,甚至將呂安當做了特色之一,大概意思就是——看,我們秦國的小崽子都能做出這麽牛掰的東西哦,你說我們秦國厲不厲害?呃,這的確挺有震懾效果。但是對於呂安本人就是羞恥y了,若非呂小安一番撒潑打滾,現在故事裏的主角就是他呂安而不是不清不楚的呂氏小童了。做人很低調的呂安感覺每次聽他們介紹都覺得自己被架在了火上烤,風車水車他隻是提了一個概念,主要還是匠人們造的。但對此,收了秦國一大筆工酬而且還接到了大筆風、水車部件訂單的匠人們都十分淡定,還反過來勸呂安出名要趁早,多個年少聰慧的名氣也挺好的。當差點被反過來洗腦的呂安從這些大匠宅院中出來時,他腳步都是虛軟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故宮裝貓的日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洛娜215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洛娜215並收藏我在故宮裝貓的日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