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表仁有沒有說出這麽腦殘的話,外人就不好斷定了。但是隻要有一定的證據證明,那就夠了。當聽說高熲被去職之後,居然還敢以司馬懿自居,楊堅的心情可想而知。
朝中群情洶洶,紛紛奏請問罪處斬高熲。楊堅猶豫良久,最後批覆:“前年殺虞慶則、去年斬王世積。若今年再斬高熲,豈非令天下人以為朕刻薄寡聞,如劉邦之於韓、彭、黥布?”
最終,高熲僅僅被問罪,一併削奪爵位,以庶人身份放歸鄉裏。
第四十一章 開皇十九年
從宇文述進京,到朝廷征討高麗大敗,乃至最後宇文述、獨孤皇後、楊素三管齊下阻擊高熲。整整半年多的時間裏,這些骯髒事情蕭銑一件都沒有插手。相反,他隻是靜靜地作為一個旁觀者,做好自己作為將作監中校署令與將作監主簿的本職工作,安貧樂道地慢慢積攢自己的政治資本。
蕭銑想得很清楚——他才十四歲,哦,如果按照開皇十九年來算,是十五歲。但是無論十四還是十五,對於那些朝廷派係政鬥來說,都還是太年輕了。他前世做了十幾年項目經理包工頭不假,也著實有了一些社會閱歷;但是這些社會閱歷,僅僅隻是讓他可以躲藏在正太的欺騙性外表之下,搞一些暫時提升自己的名聲形象、順帶拉拉關係的活兒,也就是極限了。真讓他短兵相接和那些朝廷大佬人精們相互陷害,他顯然還不夠那個情商和謀略。
這就好比鹿鼎公韋爵爺,韋爵爺可以做個牽線搭橋搬弄是非的小角色,並且取得一些成績,但是那並不是說韋小寶的情商謀略就真比吳三桂鰲拜之流強大。事實上韋小寶的謀略和那些傢夥相比,連個渣都不是。他之所以成功,無非是靠兩點:第一,韋小寶從來不會和敵人扛正麵,都是兩大大佬死掐的時候借勢做點小動作。第二,正是基於他的低調,以及正太的偽裝,讓他的敵人始終都輕視他的存在,不把他當成主要敵人,然後鰲拜吳三桂康麻子的主要精力都在防備另外兩家大佬,對韋小寶隻投入很少的精力防備,結果屢屢被趁虛而入。
既然如此,可以置身事外少結宿仇,又有什麽不對呢?更何況,蕭銑很清楚,如今才開皇十九年,具體楊廣登基乃至隋末大亂還有太久的時間,太早就爬得很高,說不定最後就是先出頭的椽子先爛,成了別人的墊腳石。
許多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或許覺得“出頭椽子先爛”這個定律隻適用於造反的農民軍,比如從陳勝吳廣到黃巾軍、黃巢、紅巾軍,歷朝歷代都為人作嫁了。但是其實哪怕是官府一方的軍閥或者說名將,不也是先表現出不凡戰力的人先掛麽?漢末的皇甫嵩之流,不就是因為“他統率大軍的時候,朝廷的威望還沒爛透,所以他不得不被朝廷束縛住手腳”最終敗亡。
同樣,隋末的張須陀、楊義臣、來護兒之流,難道他們的用兵之道就真的弱於李閥或者王世充麽?非也,可以說,這些人之所以敗亡,完全是因為他們太早被楊廣倚重,所以在楊廣的權威倒塌之前,他們隻能像狗一樣被主人牽著項圈廝殺,最終力竭而死。
甚至,張須陀、楊義臣還不算支持“太早立大功有時有害無利”這一論點的終極反麵教材。隋末真正的終極反麵教材應該是張衡——按照正史說法,張衡可是在楊廣弒父奪位的“仁壽宮變”中親自幫楊廣動手的人,結果呢?沒幾年就因為知道得太多就掛了。
這麽多教訓擺在眼前,蕭銑很清楚以自己的年齡和資歷,自己將來還有很多立功升官的機會,沒必要參合到自古最血腥無情的奪位之爭中。最多楊廣需要一些什麽政績,自己幫襯著做一些也就是了。
……
對於蕭銑來說,日子就這麽平平淡淡過到了開皇十九年三月。
在年初的吏部考功中,蕭銑難得地得到了一個上等的考核——隋朝的吏部還沒有“考功司”這麽一個專門的司,但是已經有了官吏政績考核製度的雛形——而蕭銑之所以得了上等,無非也是靠著開皇十八年一整年中,中校署這個部門完成的造船、疏浚、器械工程量比開皇十七年增長了一成多,而朝廷錢糧資財的預算卻幾乎沒有增加,甚至還少花了幾千貫錢。
至於手段麽,無非也就是蕭銑把後世一些帳目和工程量審計的知識稍微使出了一些皮毛而已,卡掉了很大一部分浪費和統籌不當帶來的損耗。在大多數人都隻有小學四年級以下數學水平的時代,這就已經夠用了。
這是一個實實在在做不得假的政績,相信將來如果有誰接任了蕭銑這個中校署令的官職,肯定會把蕭銑往死裏詛咒——你把各種損耗都卡死了,讓繼任的人可怎麽揩油呢。
不過蕭銑顯然想不到那麽遠的事情了,少年人嘛,銳意正直一些,隻要不是直接受害人,一般都不會拉到仇恨值。靠著這份功勞帶來的考功評定,雖然沒讓蕭銑直接再官升一級,但是也至少讓他得到了一些實惠。
首先,將作監主簿原本是常設2~3人的,哪怕品級一樣,管轄的事情權限範圍也是不一樣的。蕭銑因為資歷淺,剛開始給他一個主簿的官職,但是實際上這個主簿隻能審核中校署一個署下麵的預算使用,管不到將作監的另外三個署。現在借著考功優異的順風,加上將作大匠宇文愷也知道晉王欣賞蕭銑,便順水推舟把蕭銑抬到了三名主簿中權限最高的位置上,可以插手整個將作監的錢糧預算。
朝中群情洶洶,紛紛奏請問罪處斬高熲。楊堅猶豫良久,最後批覆:“前年殺虞慶則、去年斬王世積。若今年再斬高熲,豈非令天下人以為朕刻薄寡聞,如劉邦之於韓、彭、黥布?”
最終,高熲僅僅被問罪,一併削奪爵位,以庶人身份放歸鄉裏。
第四十一章 開皇十九年
從宇文述進京,到朝廷征討高麗大敗,乃至最後宇文述、獨孤皇後、楊素三管齊下阻擊高熲。整整半年多的時間裏,這些骯髒事情蕭銑一件都沒有插手。相反,他隻是靜靜地作為一個旁觀者,做好自己作為將作監中校署令與將作監主簿的本職工作,安貧樂道地慢慢積攢自己的政治資本。
蕭銑想得很清楚——他才十四歲,哦,如果按照開皇十九年來算,是十五歲。但是無論十四還是十五,對於那些朝廷派係政鬥來說,都還是太年輕了。他前世做了十幾年項目經理包工頭不假,也著實有了一些社會閱歷;但是這些社會閱歷,僅僅隻是讓他可以躲藏在正太的欺騙性外表之下,搞一些暫時提升自己的名聲形象、順帶拉拉關係的活兒,也就是極限了。真讓他短兵相接和那些朝廷大佬人精們相互陷害,他顯然還不夠那個情商和謀略。
這就好比鹿鼎公韋爵爺,韋爵爺可以做個牽線搭橋搬弄是非的小角色,並且取得一些成績,但是那並不是說韋小寶的情商謀略就真比吳三桂鰲拜之流強大。事實上韋小寶的謀略和那些傢夥相比,連個渣都不是。他之所以成功,無非是靠兩點:第一,韋小寶從來不會和敵人扛正麵,都是兩大大佬死掐的時候借勢做點小動作。第二,正是基於他的低調,以及正太的偽裝,讓他的敵人始終都輕視他的存在,不把他當成主要敵人,然後鰲拜吳三桂康麻子的主要精力都在防備另外兩家大佬,對韋小寶隻投入很少的精力防備,結果屢屢被趁虛而入。
既然如此,可以置身事外少結宿仇,又有什麽不對呢?更何況,蕭銑很清楚,如今才開皇十九年,具體楊廣登基乃至隋末大亂還有太久的時間,太早就爬得很高,說不定最後就是先出頭的椽子先爛,成了別人的墊腳石。
許多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或許覺得“出頭椽子先爛”這個定律隻適用於造反的農民軍,比如從陳勝吳廣到黃巾軍、黃巢、紅巾軍,歷朝歷代都為人作嫁了。但是其實哪怕是官府一方的軍閥或者說名將,不也是先表現出不凡戰力的人先掛麽?漢末的皇甫嵩之流,不就是因為“他統率大軍的時候,朝廷的威望還沒爛透,所以他不得不被朝廷束縛住手腳”最終敗亡。
同樣,隋末的張須陀、楊義臣、來護兒之流,難道他們的用兵之道就真的弱於李閥或者王世充麽?非也,可以說,這些人之所以敗亡,完全是因為他們太早被楊廣倚重,所以在楊廣的權威倒塌之前,他們隻能像狗一樣被主人牽著項圈廝殺,最終力竭而死。
甚至,張須陀、楊義臣還不算支持“太早立大功有時有害無利”這一論點的終極反麵教材。隋末真正的終極反麵教材應該是張衡——按照正史說法,張衡可是在楊廣弒父奪位的“仁壽宮變”中親自幫楊廣動手的人,結果呢?沒幾年就因為知道得太多就掛了。
這麽多教訓擺在眼前,蕭銑很清楚以自己的年齡和資歷,自己將來還有很多立功升官的機會,沒必要參合到自古最血腥無情的奪位之爭中。最多楊廣需要一些什麽政績,自己幫襯著做一些也就是了。
……
對於蕭銑來說,日子就這麽平平淡淡過到了開皇十九年三月。
在年初的吏部考功中,蕭銑難得地得到了一個上等的考核——隋朝的吏部還沒有“考功司”這麽一個專門的司,但是已經有了官吏政績考核製度的雛形——而蕭銑之所以得了上等,無非也是靠著開皇十八年一整年中,中校署這個部門完成的造船、疏浚、器械工程量比開皇十七年增長了一成多,而朝廷錢糧資財的預算卻幾乎沒有增加,甚至還少花了幾千貫錢。
至於手段麽,無非也就是蕭銑把後世一些帳目和工程量審計的知識稍微使出了一些皮毛而已,卡掉了很大一部分浪費和統籌不當帶來的損耗。在大多數人都隻有小學四年級以下數學水平的時代,這就已經夠用了。
這是一個實實在在做不得假的政績,相信將來如果有誰接任了蕭銑這個中校署令的官職,肯定會把蕭銑往死裏詛咒——你把各種損耗都卡死了,讓繼任的人可怎麽揩油呢。
不過蕭銑顯然想不到那麽遠的事情了,少年人嘛,銳意正直一些,隻要不是直接受害人,一般都不會拉到仇恨值。靠著這份功勞帶來的考功評定,雖然沒讓蕭銑直接再官升一級,但是也至少讓他得到了一些實惠。
首先,將作監主簿原本是常設2~3人的,哪怕品級一樣,管轄的事情權限範圍也是不一樣的。蕭銑因為資歷淺,剛開始給他一個主簿的官職,但是實際上這個主簿隻能審核中校署一個署下麵的預算使用,管不到將作監的另外三個署。現在借著考功優異的順風,加上將作大匠宇文愷也知道晉王欣賞蕭銑,便順水推舟把蕭銑抬到了三名主簿中權限最高的位置上,可以插手整個將作監的錢糧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