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節
妾無良(作者:小夜微冷) 作者:小夜微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怎麽說呢?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信, 四十二歲的我,容顏、身段其實並沒有變多少,依舊明豔照人, 但眼中的色彩變了,用府裏小宮人的話來說,娘娘這雙眼睛一看就是有故事的,溫柔又堅定。
我感謝歲月賜給我的這段故事。
其實有時候回想這十年,我甚至有點感謝李璋的不安、排擠、陷害……因為這小子的作,因為當初杜老和陳硯鬆的那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局,我有了足夠因由和不得已的苦衷,所以這十年我和孩子們一直住在宮外。
宮裏宮外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意思。
在宮裏,我和李昭是君臣關係,頭上有宮規和禮法壓著,跟前還有貴妃和寶充容,無不提醒我要規行矩步,注意自己身份;
而在宮外,我們就是這天下最普通的夫妻關係,會吵會鬧會笑,會抱一起睡。
這十年,我可以戴上麵紗自由自在地做麗夫人,經營生意,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路;
我可以撫養三個兒子,他們知道親娘隻有一個,那就是高妍華,最重要的是,他們仨在爹爹娘親的教養下長大,是正常善良的好孩子。
……
說起生意,而今“麗人行”已取代粉蝶軒,成為胭脂水粉這行裏的龍頭,這些年我除了脂粉、酒樓、香料和魚莊外,又陸陸續續做了其他的生意,大多數交給燕嬌來管,如今長安城隻要一提到趙家姑娘,都會豎起大拇指,尊稱她一聲“趙大先生”。
誰能想到教坊司名妓會成為這行裏的翹楚?
當年老陳在畫舫上洋洋得意地說他在洛陽同燕嬌有過肌膚之親,一開始,我還擔心燕嬌會陷在老陳的溫柔鄉裏,後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燕嬌在洛陽跟老陳學了兩年,利用老陳的威勢幫她拓展了生意、增加了見識和人脈,二人分開的時候,老陳贈金送銀地挽留,但燕嬌拒絕了,轉手送了老陳一套依山傍水的宅子。
一時間洛陽談笑紛紛,這究竟是誰把誰嫖了呢?
我曾經委婉地勸過燕嬌,你如今名利雙全,有沒有想過成個家?
燕嬌笑笑,說女人一輩子的歸宿,未必就是內宅,看看外麵的海闊天空,也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
前年初的時候,她懷孕了,年底生了個女兒。
眾人紛紛揣測,燕嬌女兒的生父是誰?有人說是洛陽首富陳硯鬆,有人說是長安首富李少,也有人說是燕嬌養的入幕之賓,也有人說朝堂裏的某位高官,更有人說是那個她從前的未婚夫苗五公子……
這事燕嬌沒說,我也不問,她是個心裏有主意的人,既然選擇把孩子生下來,讓這個孩子跟著她姓趙,那麽她就做好了將來承擔一切的後果。
……
有了孩子後,我就感覺時間過得好快。
前一刻他們還是繈褓裏的嬰兒,這一刻都長成了小少年,睦兒這小子而今長得比我還高了半個頭呢。
民間有句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我知道睦兒是李昭的種,腦子不會差哪兒去,但真的是出乎意料的聰慧,跟他爹爹一樣,過目不忘,譬如那晦澀難懂的《尚書》,他讀上一遍,基本上就能背出來,若是遇著經文或者史書哪處看不懂了,他自己先去查章句注疏,等弄個七八成明白後,這才去請教師傅羊大學士。
在學問上,這孩子也不盲從,很有自己的一番看法,經常與李昭和羊大學士辯論。
李昭是打心眼裏喜愛這個兒子的,但他在外人跟前,就表現的淡淡的,對所有兒子一視同仁。睦兒五歲前,幾乎鑽在他爹爹被窩裏的,他爹每晚睡前都要給他教朝堂或者為人處世之道,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
我自然是希望兒子成才的,常讓他幫我理一理帳,有時還會讓他戴上麵具,跟著我和燕嬌、李少等人去談生意,讓他見識一下人心之貪婪可怕,再讓他體會一下什麽叫商場如戰場。
可有時候我也舍不得他太過用功,李昭也舍不得。
這不,頭幾年李昭暗中給了睦兒一塊令牌,兒子可以自由出入北鎮撫司玩兒,同時又讓何太妃的兄長武安公帶著睦兒去軍營裏耍,用李昭的話說,男孩兒讀書讀累了,打打拳,練練武,能強身健體。
好麽,這混小子算是在街麵上長大的,忒野,明麵是瑞王,私下化名風木,仗著會點拳腳功夫,小時候打架鬥狠,隔三差五地給我弄個鼻青臉腫回來,後麵輪到他揍別人,官戶太太們經常差人找麗夫人和燕嬌告狀,說自家兒子被打得好慘,請夫人好好管管風少爺。
我和李昭一開始真的是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後頭見不管用,我倆商量了下,還是揍吧,嘿,他倒是聽話,乖乖地趴下,撅起屁股讓我倆打,我倆拿藤條比劃了幾下,問他下次還敢不敢?
誰知這壞小子給我和李昭倒了熱茶,笑嘻嘻地說下回遇著欺男霸女的紈絝,照打不誤,打到對方叫他小風哥為止。
李昭聽見這小孩子話,冷笑了聲,說用拳頭可不會完全收服人,得用腦子才行。
睦兒聽見這話,忙跑出去端了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搬了張小板凳,坐下伺候他爹爹泡腳,煞有介事地聽他爹給他講如何籠絡人心,還有不用拳頭收服對方的法子。
別說,這混小子前兩年弄出個有幾分名氣的幫派,叫什麽小風會,主要就是稽查長安各商戶有沒有官商勾結,富家公子私下有什麽見不得人的勾當,還真讓他查出齊王與澄心觀那位往來密切。
……
後來他爹大風先生看著這小風會居然成了點氣候,擔心朝臣得知風木真實身份後會大肆攻訐,於是暗中讓大福子出手,強製解散小風會。
李昭揪著睦兒耳朵,將這壞小子帶回府,喝罵:看來朕、大學士還有你娘給你的功課太簡單太少了,一閑就給朕搞事,打今兒起多加份艱深的功課。
這份多出來的功課是這爺倆的秘密,嘿,居然不告訴我。
當年我跟李昭開過玩笑,說怕睦兒孤獨,想給他生個弟弟陪伴。
其實對雙生子,我是跟睦兒一樣疼愛的。
若說起六郎七郎的趣事,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都說雙生子有那種奇妙的心靈感應,他們倆還在繈褓中時,就咿咿呀呀地用嬰語聊,聊得可起勁兒了,又笑又叫,待他們倆稍大些後,我和李昭壞啊,就想看一下雙生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能感應到對方。
一旦開始玩,就收不住了。
譬如他們三歲上的時候,李昭將六郎帶入宮,尋了個由頭,用力打了頓屁股,而我在府裏帶七郎,果然七郎哭天抹淚地跑過來跟我講:娘,小屁屁好熱,兒子是不是得病了。
這倆好的時候,親熱得跟一個人似的,一天到晚聚一起玩兒,不好的時候見麵就掐,經常是六郎把七郎揍哭。
每逢打過架後,李昭就讓這倆貼牆站著,他彎下腰訓,兄弟間要和睦相處,要相讓,不能打人。
七郎嘴巧,可憐兮兮地哭著告黑狀,說都是哥哥欺負弟弟,六郎笨嘴拙舌說不過,直接動手,得,小屁股當晚又紅腫起來。
為了增進他們兄弟情誼,我在主院的隔壁開辟了個小院,把三間大屋打通了,讓他們仨住一起,他們兄弟的隨侍小太監、宮女、乳母和嬤嬤都是我精心挑選過的,誰都別想帶壞我兒子。
夜裏沒事的時候,我和李昭兩個夫妻夜話,也會聊這仨誰聰明。
睦兒天資過人,智勇皆全,而且有時候真挺手狠的,像極了我和李昭,如虎似狼;
七郎精明伶俐,像小狐狸;
這個六郎暘暘嘛,也不能說他笨,比起那倆就是普通小孩;
李昭最頭疼的就是給暘暘教書,每回都能氣得撕書臭罵,幾欲暈倒;
譬如他曾給暘暘講《左傳》裏的“晉靈公不君”一節,說晉靈公故意在高台上拿彈弓打人,笑嘻嘻地看宮人抱頭鼠竄,不僅如此,這晉靈公還貪口腹之欲,命廚子給他燉熊掌,誰知廚子沒有燉熟,他就把廚師給殺了。
李昭的本意,是想給暘暘講何為不仁之君,誰知暘暘這小子仰頭,天真地問李昭:“爹,為什麽要用彈弓打人,打鳥不好麽?兒子也想要一個彈弓,您明兒讓人給孩兒做一個好不好?為什麽要吃熊掌?孩兒喜歡吃鴨掌,孩兒晚飯沒吃飽哎,能不能吃鴨掌宵夜。”
好麽,把李昭氣得手直揉心口,咬牙切齒地瞪著六郎:“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暘暘手抓著小腦袋,好奇地問:“爹,朽木是誰,為什麽要雕他。”
聽見這話,李昭差點沒背過氣,那麽好脾氣的人當場發火:“朽木就是你,你就是朽木。”
發完火兒,他直揉發疼的太陽穴,哭笑不得:“你是朕的兒子麽?”
一旁的小壞蛋朏朏湊過來添油加醋:“不是不是,我和睦哥哥這麽聰明,一看就是爹娘親生的,暘暘這麽笨,肯定是茅坑裏撿的!”
李昭聽見這話,立馬嗬斥七郎,誰知這時候六郎難過得直掉淚兒,一把抓住李昭的胳膊,哽咽著問:“爹,我真是糞坑裏撿的麽?那我親爹娘又是誰?是不是倒夜香的?”
李昭再一次被氣死,隻能耐著性子哄:“當然不是啦,你和朏朏長得一模一樣,如果你是撿的,那他豈不也是?他那是哄騙你呢。”
從此以後,李昭放棄了親自教六郎,從翰林院找了個脾氣溫和又有耐心的編修,讓那編修去教授六郎,用他的話說:“再教下去,朕定會被這孽障氣駕崩的,怎麽比璋兒小時候還笨。”
每逢這時候,我就笑著勸他:“你也不能期望每個孩子都像睦兒一樣聰慧,六郎雖說書讀的不好,可這孩子品性好啊,老實善良,對咱倆極孝順,你就知足吧。”
說起李璋,嗬,這小子和我當年推測的差不多,這十年來果然長進不少,能裝會忍,在朝堂上頗有一番賢良名聲,上對李昭孝順,下對弟弟們友善,不久前還出資刻大藏經,以示他淡泊名利。頭幾年他成婚了,王妃是兵部尚書海明路的嫡長女海秀禾,另外兩個側妃出身也可以。
這小子的第一個孩子是女兒,是外室蘇氏生的,當時他請求過李昭,想給蘇氏一個名分,並且將我拉出來說事,說:“父皇您乃性情中人,是真心喜愛元娘娘的,並不在意她的出身過往,兒臣對蘇氏也是如此。”
當時恰巧睦兒就在跟前,睦兒剜了眼他哥哥,陰陽怪氣地訕笑:“兄長這話就說的不對了,弟的母親原是爹爹的未婚妻子,又是國公府的嫡女,出身高貴,而那蘇氏,弟好像聽說她是先帝爺的才人,嘖嘖嘖,哥哥與蘇氏花前月下的時候,可曾問過皇爺爺同不同意?您要不給皇爺爺燒個紙,扶個乩,看他老人家怎麽說?”
睦兒一句話就把李璋給頂回去了,氣得李璋差點又犯病。
從此之後,李璋再也不敢提給蘇氏名分的事,甚至那個女兒,也被他抱回王府,交由王妃海氏撫養。
其實也不是我故意給兒子們教要與大哥作對。
一則李璋早年住在宮裏,這仨住在宮外,往來本就少,情分也淡薄;
二則他們仨長大的這些年,或多或少從朝臣、宮人嘴裏聽說過當年的是是非非,知道李璋對我不懷好意,也曉得廢後曾害過我,再加上每每逢著家宴,他們確實也能感覺到李璋的虛情假意,所以這仨都不喜歡大哥哥。
……
風風雨雨,在吵鬧笑罵間,我走過十年。
第157章 小人圖 玉女風月寶鑒
昨夜下了一整晚的雪, 早起後一瞧,萬物銀裝素裹。
上午的時候,我照例戴上麵紗, 去各個鋪麵看了圈, 與同行談了筆采購大食國薔薇露的生意。
晌午進宮與李昭用了午飯,在勤政殿偏殿與他歇了個覺, 瞧著天又灰蒙蒙起來,就匆匆回府了。
過了申時, 果然就紛紛揚揚下起了雪。
再過一個多月, 鯤兒和禮哥兒就要參加會試了, 為了專心備考, 這哥倆三個月前就搬到了府裏的書院,日夜苦讀, 立誌今年三月蟾宮折桂。
時間過得真快,想當年我剛回長安時,他們還是少年郎, 如今皆已成家生子。
猶記得十年前勤政殿風波後,李昭打算撮合鯤兒和武安公何家的姑娘, 特特讓何家兄妹來府上的學堂讀書, 哪知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鯤兒和何德潤沒看對眼, 最後倒叫禮哥兒娶了何家姑娘。
我一直知道禮哥兒是個心重的孩子, 這麽多年在豺狼窩般的孫家長大, 極想要出人頭地。
當年武安公何家其實不想與孫家結親, 一個是嫌孫家宗族和內宅傾軋相鬥,水太渾,恐德潤嫁過去後會受委屈;再一個覺得禮哥兒是存了歹念接近德潤的, 心不純。
人家武安公是帶兵打仗的老將軍,軍中威望大,脾氣不輸肅王,壓根不懼什麽陛下、元妃和三品重臣孫儲心,不願就是不願,強迫兩個小人丟開手,甚至當麵斥責孫禦史教子無方,妄圖讓庶子攀高枝兒。
德潤是大家閨秀,沒做出尋死覓活和月下私奔的事,她將禮哥兒拉到祖父和父親跟前,跪下表態,說她不看重什麽嫡庶,和禮哥兒是兩情相悅,此生隻願嫁給孫學禮,日後若是她在孫家受了委屈、被休棄,也絕不會回何家哭。
禮哥兒見德潤如此決絕,當即也跪下發毒誓,若能求娶何家女,此生絕不納妾二娶,必定要蟾宮折桂,給妻子、母親掙個誥命。
武安公一開始還是不願,後頭暗中查訪了四姐和禮哥兒的品性種種,又詢問了李昭和羊大學士,三番五次將禮哥兒約出去談話,覺著這孩子勉強還說得過去,這才答應這門婚事。
開平六年,禮哥兒迎娶了國公府的姑娘。
聽四姐說,這對小夫妻婚後恩愛非常,德潤對她這個婆母十分尊重,請安奉茶一次不落,她心疼兒媳婦懷孕辛苦,說以後用不著過來伺候,身子要緊,哪知這丫頭仍堅持晨昏定省。
德潤說了:“咱們這房本就被大太太和宗族長房欺壓了多年,雖說如今有娘娘為倚靠,可人家心裏未必會服,再說府裏人多嘴雜,兒媳把禮數做足了,外人也沒法說婆母和官人的是非。”
四姐每每同我說起這事,眼裏遮不住的高興,說她前半輩子受了罪,原來老天爺是把福氣給她留在後半輩子。
而鯤兒呢?
猶記得當年我瞧見這小子腰間係著個荷包,多嘴問了句,他說是朱九齡的孫女璧君送的見麵禮。
當時我也沒在意,後頭這小子掛念恩師,頻繁往來江州和長安,這來來回回,就和朱家姑娘生了情愫。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信, 四十二歲的我,容顏、身段其實並沒有變多少,依舊明豔照人, 但眼中的色彩變了,用府裏小宮人的話來說,娘娘這雙眼睛一看就是有故事的,溫柔又堅定。
我感謝歲月賜給我的這段故事。
其實有時候回想這十年,我甚至有點感謝李璋的不安、排擠、陷害……因為這小子的作,因為當初杜老和陳硯鬆的那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局,我有了足夠因由和不得已的苦衷,所以這十年我和孩子們一直住在宮外。
宮裏宮外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意思。
在宮裏,我和李昭是君臣關係,頭上有宮規和禮法壓著,跟前還有貴妃和寶充容,無不提醒我要規行矩步,注意自己身份;
而在宮外,我們就是這天下最普通的夫妻關係,會吵會鬧會笑,會抱一起睡。
這十年,我可以戴上麵紗自由自在地做麗夫人,經營生意,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路;
我可以撫養三個兒子,他們知道親娘隻有一個,那就是高妍華,最重要的是,他們仨在爹爹娘親的教養下長大,是正常善良的好孩子。
……
說起生意,而今“麗人行”已取代粉蝶軒,成為胭脂水粉這行裏的龍頭,這些年我除了脂粉、酒樓、香料和魚莊外,又陸陸續續做了其他的生意,大多數交給燕嬌來管,如今長安城隻要一提到趙家姑娘,都會豎起大拇指,尊稱她一聲“趙大先生”。
誰能想到教坊司名妓會成為這行裏的翹楚?
當年老陳在畫舫上洋洋得意地說他在洛陽同燕嬌有過肌膚之親,一開始,我還擔心燕嬌會陷在老陳的溫柔鄉裏,後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燕嬌在洛陽跟老陳學了兩年,利用老陳的威勢幫她拓展了生意、增加了見識和人脈,二人分開的時候,老陳贈金送銀地挽留,但燕嬌拒絕了,轉手送了老陳一套依山傍水的宅子。
一時間洛陽談笑紛紛,這究竟是誰把誰嫖了呢?
我曾經委婉地勸過燕嬌,你如今名利雙全,有沒有想過成個家?
燕嬌笑笑,說女人一輩子的歸宿,未必就是內宅,看看外麵的海闊天空,也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
前年初的時候,她懷孕了,年底生了個女兒。
眾人紛紛揣測,燕嬌女兒的生父是誰?有人說是洛陽首富陳硯鬆,有人說是長安首富李少,也有人說是燕嬌養的入幕之賓,也有人說朝堂裏的某位高官,更有人說是那個她從前的未婚夫苗五公子……
這事燕嬌沒說,我也不問,她是個心裏有主意的人,既然選擇把孩子生下來,讓這個孩子跟著她姓趙,那麽她就做好了將來承擔一切的後果。
……
有了孩子後,我就感覺時間過得好快。
前一刻他們還是繈褓裏的嬰兒,這一刻都長成了小少年,睦兒這小子而今長得比我還高了半個頭呢。
民間有句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我知道睦兒是李昭的種,腦子不會差哪兒去,但真的是出乎意料的聰慧,跟他爹爹一樣,過目不忘,譬如那晦澀難懂的《尚書》,他讀上一遍,基本上就能背出來,若是遇著經文或者史書哪處看不懂了,他自己先去查章句注疏,等弄個七八成明白後,這才去請教師傅羊大學士。
在學問上,這孩子也不盲從,很有自己的一番看法,經常與李昭和羊大學士辯論。
李昭是打心眼裏喜愛這個兒子的,但他在外人跟前,就表現的淡淡的,對所有兒子一視同仁。睦兒五歲前,幾乎鑽在他爹爹被窩裏的,他爹每晚睡前都要給他教朝堂或者為人處世之道,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
我自然是希望兒子成才的,常讓他幫我理一理帳,有時還會讓他戴上麵具,跟著我和燕嬌、李少等人去談生意,讓他見識一下人心之貪婪可怕,再讓他體會一下什麽叫商場如戰場。
可有時候我也舍不得他太過用功,李昭也舍不得。
這不,頭幾年李昭暗中給了睦兒一塊令牌,兒子可以自由出入北鎮撫司玩兒,同時又讓何太妃的兄長武安公帶著睦兒去軍營裏耍,用李昭的話說,男孩兒讀書讀累了,打打拳,練練武,能強身健體。
好麽,這混小子算是在街麵上長大的,忒野,明麵是瑞王,私下化名風木,仗著會點拳腳功夫,小時候打架鬥狠,隔三差五地給我弄個鼻青臉腫回來,後麵輪到他揍別人,官戶太太們經常差人找麗夫人和燕嬌告狀,說自家兒子被打得好慘,請夫人好好管管風少爺。
我和李昭一開始真的是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後頭見不管用,我倆商量了下,還是揍吧,嘿,他倒是聽話,乖乖地趴下,撅起屁股讓我倆打,我倆拿藤條比劃了幾下,問他下次還敢不敢?
誰知這壞小子給我和李昭倒了熱茶,笑嘻嘻地說下回遇著欺男霸女的紈絝,照打不誤,打到對方叫他小風哥為止。
李昭聽見這小孩子話,冷笑了聲,說用拳頭可不會完全收服人,得用腦子才行。
睦兒聽見這話,忙跑出去端了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搬了張小板凳,坐下伺候他爹爹泡腳,煞有介事地聽他爹給他講如何籠絡人心,還有不用拳頭收服對方的法子。
別說,這混小子前兩年弄出個有幾分名氣的幫派,叫什麽小風會,主要就是稽查長安各商戶有沒有官商勾結,富家公子私下有什麽見不得人的勾當,還真讓他查出齊王與澄心觀那位往來密切。
……
後來他爹大風先生看著這小風會居然成了點氣候,擔心朝臣得知風木真實身份後會大肆攻訐,於是暗中讓大福子出手,強製解散小風會。
李昭揪著睦兒耳朵,將這壞小子帶回府,喝罵:看來朕、大學士還有你娘給你的功課太簡單太少了,一閑就給朕搞事,打今兒起多加份艱深的功課。
這份多出來的功課是這爺倆的秘密,嘿,居然不告訴我。
當年我跟李昭開過玩笑,說怕睦兒孤獨,想給他生個弟弟陪伴。
其實對雙生子,我是跟睦兒一樣疼愛的。
若說起六郎七郎的趣事,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都說雙生子有那種奇妙的心靈感應,他們倆還在繈褓中時,就咿咿呀呀地用嬰語聊,聊得可起勁兒了,又笑又叫,待他們倆稍大些後,我和李昭壞啊,就想看一下雙生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能感應到對方。
一旦開始玩,就收不住了。
譬如他們三歲上的時候,李昭將六郎帶入宮,尋了個由頭,用力打了頓屁股,而我在府裏帶七郎,果然七郎哭天抹淚地跑過來跟我講:娘,小屁屁好熱,兒子是不是得病了。
這倆好的時候,親熱得跟一個人似的,一天到晚聚一起玩兒,不好的時候見麵就掐,經常是六郎把七郎揍哭。
每逢打過架後,李昭就讓這倆貼牆站著,他彎下腰訓,兄弟間要和睦相處,要相讓,不能打人。
七郎嘴巧,可憐兮兮地哭著告黑狀,說都是哥哥欺負弟弟,六郎笨嘴拙舌說不過,直接動手,得,小屁股當晚又紅腫起來。
為了增進他們兄弟情誼,我在主院的隔壁開辟了個小院,把三間大屋打通了,讓他們仨住一起,他們兄弟的隨侍小太監、宮女、乳母和嬤嬤都是我精心挑選過的,誰都別想帶壞我兒子。
夜裏沒事的時候,我和李昭兩個夫妻夜話,也會聊這仨誰聰明。
睦兒天資過人,智勇皆全,而且有時候真挺手狠的,像極了我和李昭,如虎似狼;
七郎精明伶俐,像小狐狸;
這個六郎暘暘嘛,也不能說他笨,比起那倆就是普通小孩;
李昭最頭疼的就是給暘暘教書,每回都能氣得撕書臭罵,幾欲暈倒;
譬如他曾給暘暘講《左傳》裏的“晉靈公不君”一節,說晉靈公故意在高台上拿彈弓打人,笑嘻嘻地看宮人抱頭鼠竄,不僅如此,這晉靈公還貪口腹之欲,命廚子給他燉熊掌,誰知廚子沒有燉熟,他就把廚師給殺了。
李昭的本意,是想給暘暘講何為不仁之君,誰知暘暘這小子仰頭,天真地問李昭:“爹,為什麽要用彈弓打人,打鳥不好麽?兒子也想要一個彈弓,您明兒讓人給孩兒做一個好不好?為什麽要吃熊掌?孩兒喜歡吃鴨掌,孩兒晚飯沒吃飽哎,能不能吃鴨掌宵夜。”
好麽,把李昭氣得手直揉心口,咬牙切齒地瞪著六郎:“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暘暘手抓著小腦袋,好奇地問:“爹,朽木是誰,為什麽要雕他。”
聽見這話,李昭差點沒背過氣,那麽好脾氣的人當場發火:“朽木就是你,你就是朽木。”
發完火兒,他直揉發疼的太陽穴,哭笑不得:“你是朕的兒子麽?”
一旁的小壞蛋朏朏湊過來添油加醋:“不是不是,我和睦哥哥這麽聰明,一看就是爹娘親生的,暘暘這麽笨,肯定是茅坑裏撿的!”
李昭聽見這話,立馬嗬斥七郎,誰知這時候六郎難過得直掉淚兒,一把抓住李昭的胳膊,哽咽著問:“爹,我真是糞坑裏撿的麽?那我親爹娘又是誰?是不是倒夜香的?”
李昭再一次被氣死,隻能耐著性子哄:“當然不是啦,你和朏朏長得一模一樣,如果你是撿的,那他豈不也是?他那是哄騙你呢。”
從此以後,李昭放棄了親自教六郎,從翰林院找了個脾氣溫和又有耐心的編修,讓那編修去教授六郎,用他的話說:“再教下去,朕定會被這孽障氣駕崩的,怎麽比璋兒小時候還笨。”
每逢這時候,我就笑著勸他:“你也不能期望每個孩子都像睦兒一樣聰慧,六郎雖說書讀的不好,可這孩子品性好啊,老實善良,對咱倆極孝順,你就知足吧。”
說起李璋,嗬,這小子和我當年推測的差不多,這十年來果然長進不少,能裝會忍,在朝堂上頗有一番賢良名聲,上對李昭孝順,下對弟弟們友善,不久前還出資刻大藏經,以示他淡泊名利。頭幾年他成婚了,王妃是兵部尚書海明路的嫡長女海秀禾,另外兩個側妃出身也可以。
這小子的第一個孩子是女兒,是外室蘇氏生的,當時他請求過李昭,想給蘇氏一個名分,並且將我拉出來說事,說:“父皇您乃性情中人,是真心喜愛元娘娘的,並不在意她的出身過往,兒臣對蘇氏也是如此。”
當時恰巧睦兒就在跟前,睦兒剜了眼他哥哥,陰陽怪氣地訕笑:“兄長這話就說的不對了,弟的母親原是爹爹的未婚妻子,又是國公府的嫡女,出身高貴,而那蘇氏,弟好像聽說她是先帝爺的才人,嘖嘖嘖,哥哥與蘇氏花前月下的時候,可曾問過皇爺爺同不同意?您要不給皇爺爺燒個紙,扶個乩,看他老人家怎麽說?”
睦兒一句話就把李璋給頂回去了,氣得李璋差點又犯病。
從此之後,李璋再也不敢提給蘇氏名分的事,甚至那個女兒,也被他抱回王府,交由王妃海氏撫養。
其實也不是我故意給兒子們教要與大哥作對。
一則李璋早年住在宮裏,這仨住在宮外,往來本就少,情分也淡薄;
二則他們仨長大的這些年,或多或少從朝臣、宮人嘴裏聽說過當年的是是非非,知道李璋對我不懷好意,也曉得廢後曾害過我,再加上每每逢著家宴,他們確實也能感覺到李璋的虛情假意,所以這仨都不喜歡大哥哥。
……
風風雨雨,在吵鬧笑罵間,我走過十年。
第157章 小人圖 玉女風月寶鑒
昨夜下了一整晚的雪, 早起後一瞧,萬物銀裝素裹。
上午的時候,我照例戴上麵紗, 去各個鋪麵看了圈, 與同行談了筆采購大食國薔薇露的生意。
晌午進宮與李昭用了午飯,在勤政殿偏殿與他歇了個覺, 瞧著天又灰蒙蒙起來,就匆匆回府了。
過了申時, 果然就紛紛揚揚下起了雪。
再過一個多月, 鯤兒和禮哥兒就要參加會試了, 為了專心備考, 這哥倆三個月前就搬到了府裏的書院,日夜苦讀, 立誌今年三月蟾宮折桂。
時間過得真快,想當年我剛回長安時,他們還是少年郎, 如今皆已成家生子。
猶記得十年前勤政殿風波後,李昭打算撮合鯤兒和武安公何家的姑娘, 特特讓何家兄妹來府上的學堂讀書, 哪知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鯤兒和何德潤沒看對眼, 最後倒叫禮哥兒娶了何家姑娘。
我一直知道禮哥兒是個心重的孩子, 這麽多年在豺狼窩般的孫家長大, 極想要出人頭地。
當年武安公何家其實不想與孫家結親, 一個是嫌孫家宗族和內宅傾軋相鬥,水太渾,恐德潤嫁過去後會受委屈;再一個覺得禮哥兒是存了歹念接近德潤的, 心不純。
人家武安公是帶兵打仗的老將軍,軍中威望大,脾氣不輸肅王,壓根不懼什麽陛下、元妃和三品重臣孫儲心,不願就是不願,強迫兩個小人丟開手,甚至當麵斥責孫禦史教子無方,妄圖讓庶子攀高枝兒。
德潤是大家閨秀,沒做出尋死覓活和月下私奔的事,她將禮哥兒拉到祖父和父親跟前,跪下表態,說她不看重什麽嫡庶,和禮哥兒是兩情相悅,此生隻願嫁給孫學禮,日後若是她在孫家受了委屈、被休棄,也絕不會回何家哭。
禮哥兒見德潤如此決絕,當即也跪下發毒誓,若能求娶何家女,此生絕不納妾二娶,必定要蟾宮折桂,給妻子、母親掙個誥命。
武安公一開始還是不願,後頭暗中查訪了四姐和禮哥兒的品性種種,又詢問了李昭和羊大學士,三番五次將禮哥兒約出去談話,覺著這孩子勉強還說得過去,這才答應這門婚事。
開平六年,禮哥兒迎娶了國公府的姑娘。
聽四姐說,這對小夫妻婚後恩愛非常,德潤對她這個婆母十分尊重,請安奉茶一次不落,她心疼兒媳婦懷孕辛苦,說以後用不著過來伺候,身子要緊,哪知這丫頭仍堅持晨昏定省。
德潤說了:“咱們這房本就被大太太和宗族長房欺壓了多年,雖說如今有娘娘為倚靠,可人家心裏未必會服,再說府裏人多嘴雜,兒媳把禮數做足了,外人也沒法說婆母和官人的是非。”
四姐每每同我說起這事,眼裏遮不住的高興,說她前半輩子受了罪,原來老天爺是把福氣給她留在後半輩子。
而鯤兒呢?
猶記得當年我瞧見這小子腰間係著個荷包,多嘴問了句,他說是朱九齡的孫女璧君送的見麵禮。
當時我也沒在意,後頭這小子掛念恩師,頻繁往來江州和長安,這來來回回,就和朱家姑娘生了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