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楊銳的電報給張之洞回了電報,詳細匯報了慈禧和光緒皇帝的衝突,張之洞覺得這趟渾水太深了,自己不宜去京城,但又不能不奉旨,於是就命人導演了一出大戲。
不久,張之洞的後院起火了,湖北沙市出事了。一位湖南籍的麵館工人,在沙市招商局門前隨地小便,與招商局更夫發生衝突,被更夫用扁擔打傷,激起湘人憤怒,次日,集體趕到洋關驗貨廠門口小便示威,遭到再度阻攔。湘人倏即聚眾,登時放火將稅司洋務、關署、招商局及日本領事公寓住宅、扡手坐船同時放火,並阻水龍不許往救。這其實隻是一起本該歸城管處理的衛生事件,卻因為摻雜了湘鄂兩省人的地域衝突,及民間對國企、洋人的不滿,擴大了,根據江海關沙市稅務司、英國人牛曼的報告,財產損失應該高達10萬兩,史稱“火燒洋碼頭”事件。
荊州將軍祥亨的報急電報就飛到了京城。駐英公使裕庚也發來電報:“英因沙市領事館案,派兵船兩隻來華。”在這樣的情況下,光緒皇帝隻好電令剛到上海的張之洞,立即返回湖北,“俟此案辦竣,地方安靜,再行來京。”
李經述心想張之洞這老狐狸不惜放火都不去京城,這次康有為的變法維新,估計會比歷史上的百日維新更加短命,於是,命朱紅燈帶人在山東大學堂正在建的飯堂放了一把大火。雖然這次大火沒有照成人員傷亡,但李經述認定這把火是拳匪所放,讓譚嗣同一定先查個水落石出,是不是拳匪死灰復燃,譚嗣同也覺得此事不難,做事有始有終,李經述還派人去湖南接譚嗣同的家人,讓他們一起進京。因為此事涉及到山東大學堂,李經述便讓梁啓超先協助調查了,查明了事情再去幫康有為。譚嗣同和梁啓超便沒有立即去京城。
果然不出李經述所料,康有為對奪取朝廷權力的關心,遠遠超出了他對變法本身的關心。獲光緒賞識後,康有為改口大聲疾呼“中國惟以君權治天下”,而“定憲法,開議院”這個曾長期被當作維新主要舉措,就被他徹底拋到了腦後,整個百日維新,康有為始終在不遺餘力地強調君權必須幹綱獨斷,既不要憲法,也不要議會。
在進呈給光緒皇帝的裏,康有為還明確反對在中國開設議院,理由是:“惟中國風氣未開”,所以“惟有幹綱獨斷,以君權雷厲風行,自無不變者,但當妙選通才以備顧問。其用人議政,仍操之自上,日本亦二十餘年始開國會,吾今開國會,尚非其時”。
康有為這種半桶水的論點,讓起初支持他辦法的維新人士大失所望,李經述等維新人士對他群起攻擊。
康有為便在解釋,闡述自己中國不該立憲和設議院的理由:“夫君猶父也,民猶子也;中國之民,皆如童幼嬰孩。聞一家之中,嬰孩十數,不由父母專主之,而使童幼嬰孩主之、議之,能成家自養否乎?必不能也。君猶師長也,民猶徒屬弟子也;中國之民,皆如蒙學。試問蒙館之中,童蒙數千,不聽師長主之、教之,而聽童蒙共主之、自學之,能成學否乎?必不能也。敬告足下一言,中國惟以君權治天下而已,若雷厲風行,三月而規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強,若皇上翻然而全變,吾中國地大人眾,三年可成。況聖上,天錫勇智,千載罕逢。有君如此,我等但夙夜謀畫,思竭涓埃,以贊聖明足矣。”
這文章的意思是說,中國民眾都是些“童幼嬰孩”,沒了皇帝的*,搞什麽議會憲政,那是要出大亂子的;何況光緒皇帝英明神武,千載難逢,有如此好皇帝,憲法議院什麽的純屬多餘。在康有為的領導下,維新期間,康門弟子集體在報刊上撰文,製造中國不能搞議院的輿論,如麥孟華;陳繼儼等。
李經述原本還心存一絲幻想,覺得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會有點效果,這時更加認清了康有為無恥無知的真麵目,於是宣布跟權欲薰心的康有為劃清界限。
康有為的堂弟康廣仁為此還專門去找李經述,想說服他支持康有為:“伯兄(康有為)規模太廣,誌氣太銳,包攬太多,同誌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渠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望兄長能施以援手,此乃萬民之幸甚!”
李經述請康廣仁轉告康有為:“先秦時韓非子早有預言,‘左右為社鼠,用事者為猛狗,則術不行矣’,少一些權力私心,多一分辦洋務的實際行動,興工商和教育,則自然支持康有為維新變法的人會多起來。”但是,康有為覺得隻有掌握了更大的權力,他才能實現自己的大同理想,他自始至終隻為他自己量身打造“改革”。在中,康提出一個變法核心:“立製度局、新政局”。
康有為跟光緒皇帝和榮祿等大臣解釋說:製度局效仿的是日本維新之法,隻負責議政,而不涉足具體的行政,是皇帝身邊的智囊團兼立法定製機構,而非具體施政運作機構。但製度局“隻負責議政”這個定位是騙人的,因為康有為同時又說:中央製度局由皇帝主持,地方則設法律局、稅計局、學校局、農商局、工務局、礦政局、鐵路局、郵政局、造幣局、遊歷局、社會局、武備局等“十二專局”,“新政推行,內外皆立專局以任其事”,“十二局立而新製舉。
不久,張之洞的後院起火了,湖北沙市出事了。一位湖南籍的麵館工人,在沙市招商局門前隨地小便,與招商局更夫發生衝突,被更夫用扁擔打傷,激起湘人憤怒,次日,集體趕到洋關驗貨廠門口小便示威,遭到再度阻攔。湘人倏即聚眾,登時放火將稅司洋務、關署、招商局及日本領事公寓住宅、扡手坐船同時放火,並阻水龍不許往救。這其實隻是一起本該歸城管處理的衛生事件,卻因為摻雜了湘鄂兩省人的地域衝突,及民間對國企、洋人的不滿,擴大了,根據江海關沙市稅務司、英國人牛曼的報告,財產損失應該高達10萬兩,史稱“火燒洋碼頭”事件。
荊州將軍祥亨的報急電報就飛到了京城。駐英公使裕庚也發來電報:“英因沙市領事館案,派兵船兩隻來華。”在這樣的情況下,光緒皇帝隻好電令剛到上海的張之洞,立即返回湖北,“俟此案辦竣,地方安靜,再行來京。”
李經述心想張之洞這老狐狸不惜放火都不去京城,這次康有為的變法維新,估計會比歷史上的百日維新更加短命,於是,命朱紅燈帶人在山東大學堂正在建的飯堂放了一把大火。雖然這次大火沒有照成人員傷亡,但李經述認定這把火是拳匪所放,讓譚嗣同一定先查個水落石出,是不是拳匪死灰復燃,譚嗣同也覺得此事不難,做事有始有終,李經述還派人去湖南接譚嗣同的家人,讓他們一起進京。因為此事涉及到山東大學堂,李經述便讓梁啓超先協助調查了,查明了事情再去幫康有為。譚嗣同和梁啓超便沒有立即去京城。
果然不出李經述所料,康有為對奪取朝廷權力的關心,遠遠超出了他對變法本身的關心。獲光緒賞識後,康有為改口大聲疾呼“中國惟以君權治天下”,而“定憲法,開議院”這個曾長期被當作維新主要舉措,就被他徹底拋到了腦後,整個百日維新,康有為始終在不遺餘力地強調君權必須幹綱獨斷,既不要憲法,也不要議會。
在進呈給光緒皇帝的裏,康有為還明確反對在中國開設議院,理由是:“惟中國風氣未開”,所以“惟有幹綱獨斷,以君權雷厲風行,自無不變者,但當妙選通才以備顧問。其用人議政,仍操之自上,日本亦二十餘年始開國會,吾今開國會,尚非其時”。
康有為這種半桶水的論點,讓起初支持他辦法的維新人士大失所望,李經述等維新人士對他群起攻擊。
康有為便在解釋,闡述自己中國不該立憲和設議院的理由:“夫君猶父也,民猶子也;中國之民,皆如童幼嬰孩。聞一家之中,嬰孩十數,不由父母專主之,而使童幼嬰孩主之、議之,能成家自養否乎?必不能也。君猶師長也,民猶徒屬弟子也;中國之民,皆如蒙學。試問蒙館之中,童蒙數千,不聽師長主之、教之,而聽童蒙共主之、自學之,能成學否乎?必不能也。敬告足下一言,中國惟以君權治天下而已,若雷厲風行,三月而規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強,若皇上翻然而全變,吾中國地大人眾,三年可成。況聖上,天錫勇智,千載罕逢。有君如此,我等但夙夜謀畫,思竭涓埃,以贊聖明足矣。”
這文章的意思是說,中國民眾都是些“童幼嬰孩”,沒了皇帝的*,搞什麽議會憲政,那是要出大亂子的;何況光緒皇帝英明神武,千載難逢,有如此好皇帝,憲法議院什麽的純屬多餘。在康有為的領導下,維新期間,康門弟子集體在報刊上撰文,製造中國不能搞議院的輿論,如麥孟華;陳繼儼等。
李經述原本還心存一絲幻想,覺得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會有點效果,這時更加認清了康有為無恥無知的真麵目,於是宣布跟權欲薰心的康有為劃清界限。
康有為的堂弟康廣仁為此還專門去找李經述,想說服他支持康有為:“伯兄(康有為)規模太廣,誌氣太銳,包攬太多,同誌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渠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望兄長能施以援手,此乃萬民之幸甚!”
李經述請康廣仁轉告康有為:“先秦時韓非子早有預言,‘左右為社鼠,用事者為猛狗,則術不行矣’,少一些權力私心,多一分辦洋務的實際行動,興工商和教育,則自然支持康有為維新變法的人會多起來。”但是,康有為覺得隻有掌握了更大的權力,他才能實現自己的大同理想,他自始至終隻為他自己量身打造“改革”。在中,康提出一個變法核心:“立製度局、新政局”。
康有為跟光緒皇帝和榮祿等大臣解釋說:製度局效仿的是日本維新之法,隻負責議政,而不涉足具體的行政,是皇帝身邊的智囊團兼立法定製機構,而非具體施政運作機構。但製度局“隻負責議政”這個定位是騙人的,因為康有為同時又說:中央製度局由皇帝主持,地方則設法律局、稅計局、學校局、農商局、工務局、礦政局、鐵路局、郵政局、造幣局、遊歷局、社會局、武備局等“十二專局”,“新政推行,內外皆立專局以任其事”,“十二局立而新製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