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平息輿論,更為了保護難得的軍事人才,張首輔計劃讓方逢時接替宣大總督,把王崇古調至京師。
一番努力後,張居正說服萬曆決定讓王崇古入理京營戎政,方逢時補宣大總督。方逢時本來就和王崇古共事多年,交接起來順風順水。
與此同時,帝國另一軍事巨鎮薊遼鎮的總督吳兌,氣識宏偉,深諳用兵之道。他原本是前首輔高拱門生,與之關係密切。高閣老在和徐階的權力鬥爭中敗北,狼狽告老還鄉之際,相公門生故吏躲之唯恐不及,唯獨吳兌攙扶老師把他送至潞河舟中,握手垂泣而別。高拱甚為感動,而徐階因此忌恨吳兌,小吳不被提拔重用。
幸運的是,沒多久徐階也辭官,高拱再相,小吳的仕途一片大好。無奈時局變化,高拱終究被張居正所擊敗,吳兌聯想到自己之前因政治鬥爭幾起幾落,擔心再被列為打擊對象。所幸宰相肚裏能撐船,張居正坐上首輔寶座後,不僅沒打壓吳兌,還迅速提拔他做兵部侍郎兼薊遼總督。
有些張門鷹犬看得眼紅,就向首輔進讒言:“吳兌可是高拱私黨,用他恐怕有後患。”
張居正義正言辭:“你說的我也知道,可還有誰的才幹能取代他嗎?”
張相公找到吏部尚書張瀚:“替我致信吳兌,問他能否擔任此職?”
吳兌心知首輔有心起用自己,故作謙虛,連連推辭:“我在邊塞濫竽充數好久,一直等待被劾,相公怎還沒忘記我?就讓我歸鄉休息犬馬之身吧。”
張居正閱人無數,聽張瀚回報後一下猜中他的心思,頗不以為然地搖搖頭:“不對,這不是他的真實心意,再致信問問看。”
吳兌察覺相國看好自己,心中自然萬分高興,為了提高身價,他又和相國談起條件來:“薊鎮戚繼光和遼鎮李成梁這兩大帥不易駕馭,得給我加上尚書銜。”
張居正雖然急於求才,但也沒那麽好說話:“不可,待你立功疆場,不愁做不到尚書。”
終於,吳兌出巡薊遼,為當地安寧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戰功累累,果然做到了國防部長一職,終張居正在世,吳兌無纖芥之嫌。
除了中央、地方要員,作為大權獨攬的一朝元輔,張居正不守門戶之見,將治理視線放到基層政權與基層官員上。在整個國家機器中,中央隻製定政策,真正要執行各種方案安撫百姓,都落實在基層政權和官僚身上。
小官小吏中不乏實幹之士,但囿於人事製度局限,他們受到提拔的機會微乎其微,大部分人一生都無升官出頭之日。張居正又使出一招:三途並用。三途並用顧名思義,凡有真才實學者,不論出身高低,不拘近年資格,進士、舉人、貢生一體擢用。
他邁著沉穩的步子踏進莊嚴古樸的吏部衙門,苦口婆心地告誡銓選官員:“良吏未必皆進士,進士未必皆良吏。”這兩方的衝突嚴重阻礙了人才的暢通傳送,銓選官員領會首輔用人之道,開始關注基層人才。
有明一朝深受程朱理學影響,官員階位尤其重視科舉出身。明中葉之後,沒有進士資歷的官員,即便落職縣令,也難免受到窮酸秀才們的嘲諷。
山東費縣的父母官楊果以吏員任知縣,他“幹局開敏,能肩繁钜”,政務能力頗高。剛到職視事那年,遵職要到縣學視察,並考查儒生們的課業。令人掃興的是,當他到縣學坐定之後,全縣儒生竟無一人前來參見。
楊縣令壓下心中怒火,眉頭一皺,計上心頭。他不動聲色地張貼出一張告示:
縣學將於某月某日舉行“季考”,希望諸生認真複習功課,迎接考試。
按理說這麽一來,儒生們就不敢怠慢了。假如季考不合格,輕則罰沒膏火銀子,重則撤消秀才資格。
盡管如此,還是沒能嚇倒儒生們。
他們欺負楊果沒有科舉功名,私下串通一氣,決心捉弄一下這位初來乍到的縣太爺。他們在試卷上或故意寫一篇文理不通、生僻字成串的文章,或僅數行文字以塞責,鬼畫桃符,文麵汙濁,或戲為俚詞,以寓嘲謔……
楊果不慍不躁,好酒好肉牿賞這批狂妄儒生。事後,他將全部試卷打包封好,連夜作一篇送給府上督學的呈文:鄙人沒有功名,評不出文章優劣,煩請大人俯尊親閱,以定高下。
呈文送出之前,消息不脛而走,這下糟糕了,督學大人哪裏是好惹的,當他看到諸生的“火星文”豈不要氣得吐血,大家數年寒窗取得的秀才功名將毀於一旦。諸生嚇得穿上囚服,叩首求哀,對楊縣令無不口服心服,從此以後“洗腸滌胃”,乖乖聽從楊縣令的指令。楊大人鎮住了儒生們,得以一帆風順在任長達九年。
在考成製度日益完善期間,如果不是張居正注重官吏的實際才幹,以楊縣令的出身,這樣長時間的任職幾乎是天方夜譚。
楊果的事跡堅定了張首輔“不計虛名,量才為用”的用人理念,他宣告:“有才幹治理民眾的人,無論其出身高低,即授知縣,持按官要盡力向朝廷舉薦人才。”
明史說張居正“能以智數馭下,人多樂為之盡”。他任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王崇古款貢,張學顏清丈,潘季馴治黃,可謂人得其位,吏稱其職。
一番努力後,張居正說服萬曆決定讓王崇古入理京營戎政,方逢時補宣大總督。方逢時本來就和王崇古共事多年,交接起來順風順水。
與此同時,帝國另一軍事巨鎮薊遼鎮的總督吳兌,氣識宏偉,深諳用兵之道。他原本是前首輔高拱門生,與之關係密切。高閣老在和徐階的權力鬥爭中敗北,狼狽告老還鄉之際,相公門生故吏躲之唯恐不及,唯獨吳兌攙扶老師把他送至潞河舟中,握手垂泣而別。高拱甚為感動,而徐階因此忌恨吳兌,小吳不被提拔重用。
幸運的是,沒多久徐階也辭官,高拱再相,小吳的仕途一片大好。無奈時局變化,高拱終究被張居正所擊敗,吳兌聯想到自己之前因政治鬥爭幾起幾落,擔心再被列為打擊對象。所幸宰相肚裏能撐船,張居正坐上首輔寶座後,不僅沒打壓吳兌,還迅速提拔他做兵部侍郎兼薊遼總督。
有些張門鷹犬看得眼紅,就向首輔進讒言:“吳兌可是高拱私黨,用他恐怕有後患。”
張居正義正言辭:“你說的我也知道,可還有誰的才幹能取代他嗎?”
張相公找到吏部尚書張瀚:“替我致信吳兌,問他能否擔任此職?”
吳兌心知首輔有心起用自己,故作謙虛,連連推辭:“我在邊塞濫竽充數好久,一直等待被劾,相公怎還沒忘記我?就讓我歸鄉休息犬馬之身吧。”
張居正閱人無數,聽張瀚回報後一下猜中他的心思,頗不以為然地搖搖頭:“不對,這不是他的真實心意,再致信問問看。”
吳兌察覺相國看好自己,心中自然萬分高興,為了提高身價,他又和相國談起條件來:“薊鎮戚繼光和遼鎮李成梁這兩大帥不易駕馭,得給我加上尚書銜。”
張居正雖然急於求才,但也沒那麽好說話:“不可,待你立功疆場,不愁做不到尚書。”
終於,吳兌出巡薊遼,為當地安寧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戰功累累,果然做到了國防部長一職,終張居正在世,吳兌無纖芥之嫌。
除了中央、地方要員,作為大權獨攬的一朝元輔,張居正不守門戶之見,將治理視線放到基層政權與基層官員上。在整個國家機器中,中央隻製定政策,真正要執行各種方案安撫百姓,都落實在基層政權和官僚身上。
小官小吏中不乏實幹之士,但囿於人事製度局限,他們受到提拔的機會微乎其微,大部分人一生都無升官出頭之日。張居正又使出一招:三途並用。三途並用顧名思義,凡有真才實學者,不論出身高低,不拘近年資格,進士、舉人、貢生一體擢用。
他邁著沉穩的步子踏進莊嚴古樸的吏部衙門,苦口婆心地告誡銓選官員:“良吏未必皆進士,進士未必皆良吏。”這兩方的衝突嚴重阻礙了人才的暢通傳送,銓選官員領會首輔用人之道,開始關注基層人才。
有明一朝深受程朱理學影響,官員階位尤其重視科舉出身。明中葉之後,沒有進士資歷的官員,即便落職縣令,也難免受到窮酸秀才們的嘲諷。
山東費縣的父母官楊果以吏員任知縣,他“幹局開敏,能肩繁钜”,政務能力頗高。剛到職視事那年,遵職要到縣學視察,並考查儒生們的課業。令人掃興的是,當他到縣學坐定之後,全縣儒生竟無一人前來參見。
楊縣令壓下心中怒火,眉頭一皺,計上心頭。他不動聲色地張貼出一張告示:
縣學將於某月某日舉行“季考”,希望諸生認真複習功課,迎接考試。
按理說這麽一來,儒生們就不敢怠慢了。假如季考不合格,輕則罰沒膏火銀子,重則撤消秀才資格。
盡管如此,還是沒能嚇倒儒生們。
他們欺負楊果沒有科舉功名,私下串通一氣,決心捉弄一下這位初來乍到的縣太爺。他們在試卷上或故意寫一篇文理不通、生僻字成串的文章,或僅數行文字以塞責,鬼畫桃符,文麵汙濁,或戲為俚詞,以寓嘲謔……
楊果不慍不躁,好酒好肉牿賞這批狂妄儒生。事後,他將全部試卷打包封好,連夜作一篇送給府上督學的呈文:鄙人沒有功名,評不出文章優劣,煩請大人俯尊親閱,以定高下。
呈文送出之前,消息不脛而走,這下糟糕了,督學大人哪裏是好惹的,當他看到諸生的“火星文”豈不要氣得吐血,大家數年寒窗取得的秀才功名將毀於一旦。諸生嚇得穿上囚服,叩首求哀,對楊縣令無不口服心服,從此以後“洗腸滌胃”,乖乖聽從楊縣令的指令。楊大人鎮住了儒生們,得以一帆風順在任長達九年。
在考成製度日益完善期間,如果不是張居正注重官吏的實際才幹,以楊縣令的出身,這樣長時間的任職幾乎是天方夜譚。
楊果的事跡堅定了張首輔“不計虛名,量才為用”的用人理念,他宣告:“有才幹治理民眾的人,無論其出身高低,即授知縣,持按官要盡力向朝廷舉薦人才。”
明史說張居正“能以智數馭下,人多樂為之盡”。他任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王崇古款貢,張學顏清丈,潘季馴治黃,可謂人得其位,吏稱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