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作者:[澳]約翰.赫斯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9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麵貌
(8)
將農地重新整並為清楚的地權是國會的德政,特別針對各村落的情況實施。英國議會可說是集大地主之大成,這些人認為,要讓新的耕種法得到切實履踐,固定圈圍(或稱圈地,大家熟知的名稱)有其必要。種植新作物、照顧牲畜都需要個人投注心力,無須整個村落共同控製。地主若想增益其土地收成、提高收取的租金,可以在租約裏加上一個條件:租用重劃農地的人必須採行新的農耕法,拒絕種蕪菁的農夫會被淘汰出局,換句話說,租約到期後不會得到續約。
重劃工作進行得甚是審慎。負責的官員先對所有的村民仔細調查,確定他們目前擁有哪些權益,然後將每個人在公地的哪些區塊工作、在公有地放牧的權利換算成某個或大或小的重劃地的所有權。最吃虧的是那些先前隻能在公地上放牧的村民,他們隻能分到彈丸之地,什麽好處也沒有。這些人是最可能離開鄉村、前往城市謀生的一群。不過,整體而言,在新規劃地上以新的方法耕作,所需的勞動力不減反增。鄉村人口確實有流向城市的趨勢,但這是人口快速增長所致。
農業生產力增加,城市的成長成為可能。整體來說,現在更少的人就能提供所有人的糧食。英國是世上第一個有此重大躍進的現代大國。法國一些農業改良者見賢思齊,也想做類似的土地重劃,可是法國的土地為農民所有,共治生活的觀念根深蒂固,就連專製君主也動不了分毫。
? 工業革命銜接農業革命
18世紀中期以後,英國的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開始銜接,相輔相成。棉花、羊毛不再交給村裏的工人去紡紗織布,這個差事轉由工廠代勞。這些工廠擁有最新發明,一開始是以水車當動力,接著是蒸汽引擎。勞工變成機器的照顧者和維修者,他們按時上下班,替老闆工作,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設有棉花廠和毛料廠的市鎮,人口節節高升;先是拜運河水道網絡之賜,之後是鐵路網,所有的新興經濟活動就此得到連結。終於,有個國家能夠以便宜的價格將大宗貨品運輸到其他每一個角落。
英國的工業革命並不是計劃的產物。它之所以促成,是因為在英國,政府受國會掌控,為了增加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歐洲各國的專製政府對工業莫不仔細規劃,又是促進又是保護。而英國的貴族階級和土地士紳,也就是國會的組成分子,由於涉身新的經濟活動,讓它快馬加鞭的動機更強。管製工業和聘僱的舊規都被掃到一邊,形同虛設。
這兩場革命所引發的社會變遷是痛苦的。然而,世上第一個工業兼都會國家提出了這樣的遠景:它將帶領過去隻夠活命、飽受艱辛的平民百姓,邁向一種無可想像的富裕。
第80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麵貌
(9)
結語歐洲,為什麽可以搶第一?
結語
歐洲,為什麽可以搶第一?
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文明要比歐洲文明進步。歐洲的印刷術、造紙術、火藥、羅盤針和運河的水閘,皆是直接間接從中國傳來。然而,世上第一波穩健的經濟發展首度發生在歐洲,工業革命繼之而起。而其他代表現代的標記,如代議政體和人權觀念,也是發軔於歐洲。歐洲是怎麽一回事?
1480年,中國明朝皇帝下令停止所有的海外探險和貿易,繼續從事貿易的商人被視為走私犯罪,皇帝會派軍隊破壞他們的居處,燒毀他們的船隻。但在歐洲,沒有一個國王曾經濫用或自許有這樣的威權,宣布這樣一個閉關自守的律令代價高昂,沒有一個國王負擔得起。在歐洲,當國王的總是強敵環伺,而中國皇帝的君權無人能比,這是他們擁有的優勢——或者說是陷阱。歐洲國家之間相互為敵,是它們向海外擴張的一股推動力量。
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再也不曾出現一個統領整片疆土的強大力量。想像一下羅馬曾被某個單一勢力征服,就像印度被莫臥爾人、中東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那樣。藉由征服,這些異族搖身成了新江山的主人。但羅馬的征服者卻是數個不同且互相敵對的日耳曼蠻族。這些蠻族從來就沒當過什麽主人,與其說他們征服了羅馬帝國,不如說他們在踏上這個帝國的土地後,發現它正在自己的腳下融化。他們毫無治理固定國邦的經驗,連羅馬賴以維生的徵稅機製都維繫不住。他們顛覆了普世政府的一個通則:治理轄下的國家卻課不了稅。
? 不是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
歐洲的歷史演進泰半從奠基的這一刻起便已註定。政府對人民毫無掌控能力,它們必須殫思竭慮,才可能爭取到人民的服從。它們若想擴張勢力,就得提供良好的政府——也就是維護治安作為回報,它們不能像亞洲和中東不計其數的帝國及王國那樣,光靠收稅機製和進貢就能運轉。
數百年來,這些國王最大的威脅是他們最有權勢的下屬——土地貴族階級。這些權臣最後終於俯首,但因為已在自己的領土上雄霸夠久,早就為自己也為他們土地上的人民爭取到私有財產的保障。“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屬於國王”,這是歐洲自由和繁榮的基石。
為了讓貴族俯首稱臣,國王對城市裏的商賈、貿易人士和金融家多所依賴,一來他得靠這些人提供貸款和人力才能維繫官僚體係,二來這些人的財富可以被課稅。歐洲君主的徵稅細水長流、手法溫和,以免殺死了下金蛋的母雞;亞洲國家的統治者比較獨裁,徵收苛捐雜稅之餘,手頭拮據時甚至直接把商家的貨品沒收充公。
(8)
將農地重新整並為清楚的地權是國會的德政,特別針對各村落的情況實施。英國議會可說是集大地主之大成,這些人認為,要讓新的耕種法得到切實履踐,固定圈圍(或稱圈地,大家熟知的名稱)有其必要。種植新作物、照顧牲畜都需要個人投注心力,無須整個村落共同控製。地主若想增益其土地收成、提高收取的租金,可以在租約裏加上一個條件:租用重劃農地的人必須採行新的農耕法,拒絕種蕪菁的農夫會被淘汰出局,換句話說,租約到期後不會得到續約。
重劃工作進行得甚是審慎。負責的官員先對所有的村民仔細調查,確定他們目前擁有哪些權益,然後將每個人在公地的哪些區塊工作、在公有地放牧的權利換算成某個或大或小的重劃地的所有權。最吃虧的是那些先前隻能在公地上放牧的村民,他們隻能分到彈丸之地,什麽好處也沒有。這些人是最可能離開鄉村、前往城市謀生的一群。不過,整體而言,在新規劃地上以新的方法耕作,所需的勞動力不減反增。鄉村人口確實有流向城市的趨勢,但這是人口快速增長所致。
農業生產力增加,城市的成長成為可能。整體來說,現在更少的人就能提供所有人的糧食。英國是世上第一個有此重大躍進的現代大國。法國一些農業改良者見賢思齊,也想做類似的土地重劃,可是法國的土地為農民所有,共治生活的觀念根深蒂固,就連專製君主也動不了分毫。
? 工業革命銜接農業革命
18世紀中期以後,英國的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開始銜接,相輔相成。棉花、羊毛不再交給村裏的工人去紡紗織布,這個差事轉由工廠代勞。這些工廠擁有最新發明,一開始是以水車當動力,接著是蒸汽引擎。勞工變成機器的照顧者和維修者,他們按時上下班,替老闆工作,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設有棉花廠和毛料廠的市鎮,人口節節高升;先是拜運河水道網絡之賜,之後是鐵路網,所有的新興經濟活動就此得到連結。終於,有個國家能夠以便宜的價格將大宗貨品運輸到其他每一個角落。
英國的工業革命並不是計劃的產物。它之所以促成,是因為在英國,政府受國會掌控,為了增加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歐洲各國的專製政府對工業莫不仔細規劃,又是促進又是保護。而英國的貴族階級和土地士紳,也就是國會的組成分子,由於涉身新的經濟活動,讓它快馬加鞭的動機更強。管製工業和聘僱的舊規都被掃到一邊,形同虛設。
這兩場革命所引發的社會變遷是痛苦的。然而,世上第一個工業兼都會國家提出了這樣的遠景:它將帶領過去隻夠活命、飽受艱辛的平民百姓,邁向一種無可想像的富裕。
第80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麵貌
(9)
結語歐洲,為什麽可以搶第一?
結語
歐洲,為什麽可以搶第一?
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文明要比歐洲文明進步。歐洲的印刷術、造紙術、火藥、羅盤針和運河的水閘,皆是直接間接從中國傳來。然而,世上第一波穩健的經濟發展首度發生在歐洲,工業革命繼之而起。而其他代表現代的標記,如代議政體和人權觀念,也是發軔於歐洲。歐洲是怎麽一回事?
1480年,中國明朝皇帝下令停止所有的海外探險和貿易,繼續從事貿易的商人被視為走私犯罪,皇帝會派軍隊破壞他們的居處,燒毀他們的船隻。但在歐洲,沒有一個國王曾經濫用或自許有這樣的威權,宣布這樣一個閉關自守的律令代價高昂,沒有一個國王負擔得起。在歐洲,當國王的總是強敵環伺,而中國皇帝的君權無人能比,這是他們擁有的優勢——或者說是陷阱。歐洲國家之間相互為敵,是它們向海外擴張的一股推動力量。
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再也不曾出現一個統領整片疆土的強大力量。想像一下羅馬曾被某個單一勢力征服,就像印度被莫臥爾人、中東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那樣。藉由征服,這些異族搖身成了新江山的主人。但羅馬的征服者卻是數個不同且互相敵對的日耳曼蠻族。這些蠻族從來就沒當過什麽主人,與其說他們征服了羅馬帝國,不如說他們在踏上這個帝國的土地後,發現它正在自己的腳下融化。他們毫無治理固定國邦的經驗,連羅馬賴以維生的徵稅機製都維繫不住。他們顛覆了普世政府的一個通則:治理轄下的國家卻課不了稅。
? 不是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
歐洲的歷史演進泰半從奠基的這一刻起便已註定。政府對人民毫無掌控能力,它們必須殫思竭慮,才可能爭取到人民的服從。它們若想擴張勢力,就得提供良好的政府——也就是維護治安作為回報,它們不能像亞洲和中東不計其數的帝國及王國那樣,光靠收稅機製和進貢就能運轉。
數百年來,這些國王最大的威脅是他們最有權勢的下屬——土地貴族階級。這些權臣最後終於俯首,但因為已在自己的領土上雄霸夠久,早就為自己也為他們土地上的人民爭取到私有財產的保障。“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屬於國王”,這是歐洲自由和繁榮的基石。
為了讓貴族俯首稱臣,國王對城市裏的商賈、貿易人士和金融家多所依賴,一來他得靠這些人提供貸款和人力才能維繫官僚體係,二來這些人的財富可以被課稅。歐洲君主的徵稅細水長流、手法溫和,以免殺死了下金蛋的母雞;亞洲國家的統治者比較獨裁,徵收苛捐雜稅之餘,手頭拮據時甚至直接把商家的貨品沒收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