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穌不說拉丁文,但……


    基督教發軔之後,拉丁文是西方通用的語言。這種語言變得唯它獨尊,是為了教會治理方便,為了超越教義爭議、傳揚信仰,也為了教堂儀典的進行。它和阿拉伯文不同,阿拉伯文是先知穆罕默德說的話,是一種神的語言。耶穌說的是阿拉姆語(aramaic),他的教誨被人以通行於東地中海地區的普通希臘文記錄下來。《舊約》用的語言是希伯來文。但拉丁文凝聚了所有的信徒,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至1965年)宣布可用本地語言進行禮儀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彌撒的專用語言。教皇通諭一直是以拉丁文發表。1968年,教皇保羅六世便是以《人類生命通諭》(humanae vitae)發布教廷對節育和墮胎的訓示。有些虔誠教徒繼續以拉丁文進行教堂禮儀,恍如地下社團儀式一般。現任教皇本篤十六世也比較偏愛用拉丁文做彌撒。


    拉丁語,跟羅馬帝國的概念一樣,已經氣若遊絲很久了。


    第72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麵貌


    (1)


    第八章


    平民百姓的生活麵貌


    你一定會喜歡這些平民百姓。


    他們很髒很臭,看來很不討喜,因為他們一年到頭無分寒暑地日夜操勞,形容憔悴、傷痕累累、營養不良、疾病纏身。那為什麽你還會喜歡他們?因為他們的命運很容易追蹤;百年復百年,他們做的都是同樣的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耕種。


    要討論平民百姓,我們不必列時代年表;這裏有張圖,顯示他們極少出現變化。下頁的圖顯示的是耕種食物或與食物關係密切的人口比例,換句話說,隻要是住在鄉村或聚落、對農作生產有輔助功能的人,例如車輪修造匠、鐵匠或勞力工,全都包括在內。這些是非常概略的估計數字。羅馬帝國境內,有將近九成的人都住在鄉間,這個帝國不乏大都富邑,儼然羅馬城的前身,但城市的人口僅占全民的一成。


    大城市的食物本要靠鄉村的穀物供應,可是穀子很重,無法靠陸路用馬車迢迢運來——因為它會腐爛朽壞,價值盡失。羅馬的穀物是從埃及漂洋過海運來的,遠比其他的運輸方式便宜。羅馬帝國後期,政府為了討好人民,還會對羅馬的穀物配銷提供補貼;當年的羅馬就像今天的第三世界城市,有如大磁鐵般吸引人口蜂擁而至,卻無法供應這些人的生活所需。當年的羅馬不隻提供免費麵包,也會定期在圓形競技場舉辦大場麵的娛樂節目。羅馬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juvenal)就形容,這個政府是靠著“麵包和馬戲表演”才得以苟延殘喘。


    ? 九成五的人住在鄉下


    穀物貿易在當時可說是絕無僅有。帝國內大部分的商業買賣都是重量輕、價值高、禁得起長途跋涉的奢侈品。一如19世紀以前的歐洲,羅馬帝國境內大部分的人都是就近取材,看附近種什麽或製造什麽,吃的、喝的、穿的、住的,一概是本地出產。歐洲村舍之所以拿茅草覆頂,不是因為它比石板屋頂更有詩畫風情,而是因為茅草便宜,唾手可得,因此,經濟發展並不是羅馬人推動革新的重點,以一套法典及一種效率卓然的軍事組織將整個帝國維繫於不墜,才是他們的治國精神所在。直線相交的羅馬道路,有一部分迄今猶存,即是出自當年軍事工程師的設計,主要目的是讓士兵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時行進迅速,因此是直線的;但如果是設計給一般馬匹和馬車使用,坡度會和緩得多。


    在羅馬帝國的最後兩百年間,隨著日耳曼蠻族入侵,城市人口流失,貿易嚴重萎縮,地區的自給自足更形必要。在帝國的極盛時期,城市是沒有圍牆的;羅馬的敵人都被擋駕在邊境之外。直到3世紀,城鎮開始沿著外圍築起城牆,後來城牆涵蓋的區域越來越小,更證明了城鎮的萎縮。公元476年,整個羅馬帝國消失於無形,此時鄉村的人口比例已經升至了九成五。


    第73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麵貌


    (2)


    這些人口就此留在鄉間,一留就是數百年。日耳曼蠻族入侵之後,其他外族也接踵而至:7到8世紀是穆斯林,他們占領法國南部,攻進義大利;9到10世紀是維京人,到處燒殺擄掠,大肆破壞。11到12世紀,和平終於到來,貿易逐漸復甦,城市生活這才起死回生。5世紀之後,有些城鎮幾乎完全夷為平地,其他也大為縮小。


    土地勞動人口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但極其緩慢。15世紀,歐洲開始向海外擴張,商業、金融業、航運業因此水漲船高,城市也欣欣向榮。1800年左右,西歐的鄉間人口可能已降到八成五,稍低於羅馬帝國當年。這麽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口移動幾乎無甚變化;唯一的例外是英國,1800年前後,它的鄉間人口隨著城市人口激增而開始銳減,到了1850年,英國人已有半數都居住在城市裏。


    ? 談天氣,憂心命運


    耕種食物的人也有等級之分。長久以來,無論什麽時代,小地主、奴隸(或當過奴隸的自由民)、農奴(或當過農奴的自由民)、佃農(或收益分成的佃農)和勞力工都可能包括於耕種者之列。我們通稱他們為農民。不過,無論身在何處、處於什麽年代,這些人的工作方式都一模一樣;在義大利、法國南部和西班牙,19世紀的犁田方法和羅馬時代殊無不同。他們用很原始的犁,你隻要想像一根叉狀的長木棍,底部有個切割用的刀片就是了。一頭牛或馬在前拉著犁,一人在後抓著犁頭控製方向,而刀片很難深入土壤內層,隻能淺淺刮過表麵。犁田是以棋盤式進行,先沿著田地直行,再橫著犁下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澳]約翰.赫斯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澳]約翰.赫斯特並收藏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