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納講得入情入理,可是勝利者們連威爾遜總統的倡議都聽不進去,豈會屈駕去傾聽一個戰敗國的市長呼籲?沒有人阻擋得了勝利者的訴求。1919年6月28日,德意誌共和國被迫在不光彩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又是在凡爾賽宮鏡廳,那個48年前德國人以勝利者的姿態宣告德意誌帝國成立的鏡廳。法國一手又把阿爾薩斯、洛林拽進了自己的懷抱,並且占領薩爾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它的最後歸屬。它所分得的賠償也很豐厚……
根據和約,德國一共喪失了73485平方公裏的國土,減少了732.5萬人口。就地下資源而言,德國損失了75%的鋅礦、74.8%的鐵礦、28.3%的煙煤和4%的氧化鉀。從1920年3月21日起,德國國防軍減少到10萬人,並且隻能用於維護德國內部秩序和執行邊防警察任務。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製,不準它有任何空軍武器。1921年1月,協約國將德國的戰爭賠款總額規定為1320億金馬克。它們想讓德國再也翻不過身,緩不過勁。德國不再是一個正常國家。
這種事攤到頭上,德國人哪能氣順得了?在簽署凡爾賽和約之前,德國總理謝德曼在一次演講裏詛咒:“誰要是簽署這樣的條約,誰的手指就會爛掉!”問題是,德國還有多大的餘地可以轉圜呢?1919年6月22日,新任總理鮑爾一語道破了德國當時的處境:“如果我們不接受和約,下星期一(23日)晚上就會重新開戰。外國軍隊向德國進發,使用所有殺人武器對付手無寸鐵的、沒有抵抗能力的人民……”德國隻能識相地打落了牙往肚裏咽。第二天下午,德國公使照會法國總理克裏孟梭,德國準備接受和簽署和平條約,不過同時也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德國“不放棄自己的觀點,即這些和平條件之不公正是前所未有的”。
在德國人眼裏,凡爾賽和約成了屈辱的象徵。和法國人的梁子也因此結得更大。《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的德國,是一個充滿敵意的德國。誰找到了火星,誰就能夠點燃德國。對凡爾賽體係的不滿,對強加的和平的憤慨,對前途的憂慮和無助,都是納粹崛起的精神土壤。憋屈的德國人,更多地在意了自己被人欺負的屈辱和不幸,卻忽視了隱藏在自己血脈中的貪婪和霸道。就像《聖經》中所說的那樣,“隻看見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管自己眼中的大梁”。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勝利女神垂青的是德國,它會對那些戰敗國寬宏大量麽?就拿埃爾茲貝格來說,在1914年9月的時候,他不僅期望吞併法國的隆維和布裏,還盼著由德國統治比利時和直到布洛涅的法國海岸。他還不算最狠。民族自由黨領導人巴塞爾曼叫嚷得更煽情:“哪裏流了一滴德國人的血,我們就留在哪裏。”如果說這些人的想法還隻是停留在嘴皮子的層麵上,最高司令部強加在俄國人頭上的《布列斯特—裏托夫斯克和約》,則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了。這回,輪到莫斯科左派慷慨激昂地咆哮“寧願光榮地沉沒,而不向威廉屈服”。因為這個條約實在是太狠了,德國人一下子就撈到了俄國四分之一的領土、44%的人口、27%的收入、80%的糖廠、73%的鐵和75%的煤。
歐洲的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在聽到凡爾賽和約簽訂的消息時,福熙元帥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這一年發出警告:“這樣的和約如果付諸實施的話,將會造成越來越深的災難。”“如果我們處心積慮地以中歐貧困化為目標,則我敢斷言,彼此之間的復仇之心將不會淡化。”
往後的歷史進程,似乎就是為了給阿登納、福熙和凱恩斯的先見之明作血淋淋的注釋。積怨、仇恨,還有貪婪,使得法德等國的政治家們,不再理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中歐洲先人的睦鄰智慧——不執著於戰爭賠款和戰爭罪責:“締約雙方對騷亂開始以來由於敵對行動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造成的一切,都應永遠予以忘卻、寬容或諒解,從而使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藉口採取敵對行動,或心懷敵意或在彼此之間製造糾紛……”
“巴黎咬牙切齒地垂下了頭”
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可數百年間,德法兩個基督教國家,彼此誰也沒有表現出這種胸襟、氣度。凡爾賽和會上的法蘭西,猶如一隻餓狼,隻想從獵物身上撕咬下最肥最大的一塊肉來。它恨不得把德國一腳踹進萬劫不復的地獄。法國是狠了點,然而,當年俾斯麥、毛奇對法蘭西,又何曾客氣、手軟?
普法戰爭,法國慘敗。法國臨時政府外長茹爾·法夫爾誓言:“我們決不讓出我國的一寸土地,也決不讓出我國要塞的一塊石頭。”可是形勢不饒人。兩國對決,僅靠嘴硬霸蠻不行。1871年1月26日,茹爾·法夫爾宣布停戰,下令停火。在此前的停戰交涉中,俾斯麥盛氣淩人,他對法夫爾說:“今天您不能再說不割讓寸土的話了!情形已和九月不同了!如果再要那麽說的話,就沒有開始交涉的餘地了!”
見俾斯麥如此強硬,法爾夫說:“如果我們絕望了,難道您不怕,其結果會比今日更激烈的抵抗嗎?”鐵血宰相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抵抗?有什麽用!隻為了獲得諸位軍事上的聲名,而陷二百萬市民於饑饉,這是對人和神的大罪啊!”
根據和約,德國一共喪失了73485平方公裏的國土,減少了732.5萬人口。就地下資源而言,德國損失了75%的鋅礦、74.8%的鐵礦、28.3%的煙煤和4%的氧化鉀。從1920年3月21日起,德國國防軍減少到10萬人,並且隻能用於維護德國內部秩序和執行邊防警察任務。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製,不準它有任何空軍武器。1921年1月,協約國將德國的戰爭賠款總額規定為1320億金馬克。它們想讓德國再也翻不過身,緩不過勁。德國不再是一個正常國家。
這種事攤到頭上,德國人哪能氣順得了?在簽署凡爾賽和約之前,德國總理謝德曼在一次演講裏詛咒:“誰要是簽署這樣的條約,誰的手指就會爛掉!”問題是,德國還有多大的餘地可以轉圜呢?1919年6月22日,新任總理鮑爾一語道破了德國當時的處境:“如果我們不接受和約,下星期一(23日)晚上就會重新開戰。外國軍隊向德國進發,使用所有殺人武器對付手無寸鐵的、沒有抵抗能力的人民……”德國隻能識相地打落了牙往肚裏咽。第二天下午,德國公使照會法國總理克裏孟梭,德國準備接受和簽署和平條約,不過同時也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德國“不放棄自己的觀點,即這些和平條件之不公正是前所未有的”。
在德國人眼裏,凡爾賽和約成了屈辱的象徵。和法國人的梁子也因此結得更大。《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的德國,是一個充滿敵意的德國。誰找到了火星,誰就能夠點燃德國。對凡爾賽體係的不滿,對強加的和平的憤慨,對前途的憂慮和無助,都是納粹崛起的精神土壤。憋屈的德國人,更多地在意了自己被人欺負的屈辱和不幸,卻忽視了隱藏在自己血脈中的貪婪和霸道。就像《聖經》中所說的那樣,“隻看見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管自己眼中的大梁”。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勝利女神垂青的是德國,它會對那些戰敗國寬宏大量麽?就拿埃爾茲貝格來說,在1914年9月的時候,他不僅期望吞併法國的隆維和布裏,還盼著由德國統治比利時和直到布洛涅的法國海岸。他還不算最狠。民族自由黨領導人巴塞爾曼叫嚷得更煽情:“哪裏流了一滴德國人的血,我們就留在哪裏。”如果說這些人的想法還隻是停留在嘴皮子的層麵上,最高司令部強加在俄國人頭上的《布列斯特—裏托夫斯克和約》,則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了。這回,輪到莫斯科左派慷慨激昂地咆哮“寧願光榮地沉沒,而不向威廉屈服”。因為這個條約實在是太狠了,德國人一下子就撈到了俄國四分之一的領土、44%的人口、27%的收入、80%的糖廠、73%的鐵和75%的煤。
歐洲的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在聽到凡爾賽和約簽訂的消息時,福熙元帥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這一年發出警告:“這樣的和約如果付諸實施的話,將會造成越來越深的災難。”“如果我們處心積慮地以中歐貧困化為目標,則我敢斷言,彼此之間的復仇之心將不會淡化。”
往後的歷史進程,似乎就是為了給阿登納、福熙和凱恩斯的先見之明作血淋淋的注釋。積怨、仇恨,還有貪婪,使得法德等國的政治家們,不再理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中歐洲先人的睦鄰智慧——不執著於戰爭賠款和戰爭罪責:“締約雙方對騷亂開始以來由於敵對行動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造成的一切,都應永遠予以忘卻、寬容或諒解,從而使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藉口採取敵對行動,或心懷敵意或在彼此之間製造糾紛……”
“巴黎咬牙切齒地垂下了頭”
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可數百年間,德法兩個基督教國家,彼此誰也沒有表現出這種胸襟、氣度。凡爾賽和會上的法蘭西,猶如一隻餓狼,隻想從獵物身上撕咬下最肥最大的一塊肉來。它恨不得把德國一腳踹進萬劫不復的地獄。法國是狠了點,然而,當年俾斯麥、毛奇對法蘭西,又何曾客氣、手軟?
普法戰爭,法國慘敗。法國臨時政府外長茹爾·法夫爾誓言:“我們決不讓出我國的一寸土地,也決不讓出我國要塞的一塊石頭。”可是形勢不饒人。兩國對決,僅靠嘴硬霸蠻不行。1871年1月26日,茹爾·法夫爾宣布停戰,下令停火。在此前的停戰交涉中,俾斯麥盛氣淩人,他對法夫爾說:“今天您不能再說不割讓寸土的話了!情形已和九月不同了!如果再要那麽說的話,就沒有開始交涉的餘地了!”
見俾斯麥如此強硬,法爾夫說:“如果我們絕望了,難道您不怕,其結果會比今日更激烈的抵抗嗎?”鐵血宰相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抵抗?有什麽用!隻為了獲得諸位軍事上的聲名,而陷二百萬市民於饑饉,這是對人和神的大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