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在手倒也罷了,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可是查理一世腰包也不鼓。他控製不了英國的錢袋子。因為徵稅權在國會手裏,而他也沒有什麽過硬的辦法奪過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查理一世不過是一隻時不時張牙舞爪地想向臣民顯露虎威的貓。而到了克倫威爾那裏,因為軍權在握,直到壽終正寢,也沒有哪股力量能跟他分庭抗禮,更不用說像對付查理一世那樣對付他了。他狠一點,惡一點,邪一點,誰又能把他怎麽著了?
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是英國人付出的昂貴的政治學費。吃一塹,長一智。當機會來臨的時候,英國人充分吸取慘痛的歷史教訓。這是英國光榮革命的真正“光榮”之處,否則,如果僅僅是沒有流血,政權從一個獨裁王朝轉移到另一個獨裁王朝手裏,換湯不換藥,一如西晉取代曹魏,又何來“光榮”可言?而美國革命則流血經年,就不“光榮”了?
盡管海外的敵人虎視眈眈,流亡法國的詹姆士二世企圖東山再起,可是為了確保英國人民傳統的“權利與自由”,議會沒有把奧倫治親王威廉迎立為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的統治者。英國人不想驅狼迎虎。為了保險起見,奧倫治親王威廉是在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之後才被宣布為英王的。
君主還在,王冠依舊,但王權已經被拔去了尖牙利爪。國會牢牢地抓住了錢袋子和軍權。1689年的《權利法案》第4條規定,“凡未經國會準許,藉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國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第6條規定,“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同年,《兵變法》裏又進一步規定,國王要是徵召一支常備軍,隻能維持半年左右,否則不撥款。
在1697年到1699年間,威廉三世被迫把荷蘭衛隊遣送回國,將6萬人的軍隊削減為7000人。在遣散軍隊之前,威廉提醒議會,一場新的戰爭迫在眉睫,在這種形勢下解散軍隊於國不利。可議會沒有理會他的告誡,惹得威廉三世罵議會“把他當作一隻狗來使用”,而且還揚言過要退位,回荷蘭老家。可議會根本就不吃這一套。這樣一來,常備軍成為王權專製工具的可能性,就從源頭上堵死了。隨著歲月的流逝,防止常備軍危害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的意識深入人心,機製也與時俱進地更加完善。
英國人這種防止常備軍危害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的傳統,也隨著移民一道,傳到了北美殖民地,並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對這樣一支力量必須小心看待”
1775年4月19日,在列克星敦的槍聲中,美國獨立戰爭序幕初啟。6月14日,大陸會議第一次以自己的名義授權組建軍隊。第二天,大陸會議選舉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盡管是全票贊成,可代表們沒有忘記前車之鑑。約翰·亞當斯就擔心,樹立創建獨立國家這一事業的象徵人物時,風險非同一般:“凡強者無一不竭力攫取一切他們可能獲得的權力。”
當年克倫威爾在英國實行軍事獨裁,成了沒有君王之名的君王,可謂殷鑑不遠。因此,雖說大敵當前,大陸會議的當務之急是對付英軍,可是也不能自亂方寸,病急亂投醫,以致落得個按下葫蘆起了瓢的麻煩。畢竟此前的歷史中反覆出現的一個悲劇,就是人們起來武裝反抗暴政的努力,最終往往演變成為新暴政奠基,革命路上拋頭顱灑熱血的死難者,成了為新獨裁者搶奪桂冠的炮灰。無論初衷多麽美好,結局事與願違。
大陸會議創建大陸軍之時,對軍隊文職控製的傳統,在北美殖民地已經形成。新英格蘭自治領建立之前,麻薩諸塞灣的議會就把民兵指揮權授予一名選舉產生的“軍務總監”。在其他殖民地,議會把指揮權授予總督,但由議會決定軍事款項,監督軍費開支,有權調查任何軍事行動。自然而然,北美殖民地在追求獨立和自由的過程中,也始終伴隨著對專製危險的警惕,即使有人想乘虛而入,也不是那麽容易。
大陸會議在作出第一批軍事決定的時候,就留神要大陸會議控製槍桿子,而不能反過來變成槍桿子支配大陸會議。它指令華盛頓必須服從大陸會議,定期向大陸會議報告,主要指揮軍官和參謀軍官,也是由大陸會議任命。為了讓華盛頓變不成美洲的克倫威爾,大陸會議將他置於一個軍事會議的約束之下。這樣一來,陸軍也就難以演變成為隻聽命於某個人的私家軍。
而北美殖民地幸運的是,華盛頓本人也沒有渴望大權獨攬或成為獨裁者的勃勃野心。1775年6月20日,走馬上任大陸軍總司令第三天,他在寫給弟弟約翰·奧古斯丁·華盛頓的信裏說,“履行我的職責,讓我的僱主們滿意,這是我的首要願望”。不過,讓僱主們滿意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1775年7月3日,華盛頓在麻薩諸塞的坎布裏奇接管了大陸軍的指揮權。新官上任,他想清點一下有多少人馬,盤盤家底。一般來說,這應該不是什麽難事。可就這麽點事,拖拖拉拉地,花了整整一個星期,華盛頓甚至連脅迫的手段都用上了,好不容易才弄出了軍隊人數的準確報表。原來別人告訴他至少有一萬八到兩萬人,可實際上隻有一萬六千人,有能力執行任務的,則隻有一萬四千人。
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是英國人付出的昂貴的政治學費。吃一塹,長一智。當機會來臨的時候,英國人充分吸取慘痛的歷史教訓。這是英國光榮革命的真正“光榮”之處,否則,如果僅僅是沒有流血,政權從一個獨裁王朝轉移到另一個獨裁王朝手裏,換湯不換藥,一如西晉取代曹魏,又何來“光榮”可言?而美國革命則流血經年,就不“光榮”了?
盡管海外的敵人虎視眈眈,流亡法國的詹姆士二世企圖東山再起,可是為了確保英國人民傳統的“權利與自由”,議會沒有把奧倫治親王威廉迎立為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的統治者。英國人不想驅狼迎虎。為了保險起見,奧倫治親王威廉是在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之後才被宣布為英王的。
君主還在,王冠依舊,但王權已經被拔去了尖牙利爪。國會牢牢地抓住了錢袋子和軍權。1689年的《權利法案》第4條規定,“凡未經國會準許,藉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國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第6條規定,“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同年,《兵變法》裏又進一步規定,國王要是徵召一支常備軍,隻能維持半年左右,否則不撥款。
在1697年到1699年間,威廉三世被迫把荷蘭衛隊遣送回國,將6萬人的軍隊削減為7000人。在遣散軍隊之前,威廉提醒議會,一場新的戰爭迫在眉睫,在這種形勢下解散軍隊於國不利。可議會沒有理會他的告誡,惹得威廉三世罵議會“把他當作一隻狗來使用”,而且還揚言過要退位,回荷蘭老家。可議會根本就不吃這一套。這樣一來,常備軍成為王權專製工具的可能性,就從源頭上堵死了。隨著歲月的流逝,防止常備軍危害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的意識深入人心,機製也與時俱進地更加完善。
英國人這種防止常備軍危害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的傳統,也隨著移民一道,傳到了北美殖民地,並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對這樣一支力量必須小心看待”
1775年4月19日,在列克星敦的槍聲中,美國獨立戰爭序幕初啟。6月14日,大陸會議第一次以自己的名義授權組建軍隊。第二天,大陸會議選舉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盡管是全票贊成,可代表們沒有忘記前車之鑑。約翰·亞當斯就擔心,樹立創建獨立國家這一事業的象徵人物時,風險非同一般:“凡強者無一不竭力攫取一切他們可能獲得的權力。”
當年克倫威爾在英國實行軍事獨裁,成了沒有君王之名的君王,可謂殷鑑不遠。因此,雖說大敵當前,大陸會議的當務之急是對付英軍,可是也不能自亂方寸,病急亂投醫,以致落得個按下葫蘆起了瓢的麻煩。畢竟此前的歷史中反覆出現的一個悲劇,就是人們起來武裝反抗暴政的努力,最終往往演變成為新暴政奠基,革命路上拋頭顱灑熱血的死難者,成了為新獨裁者搶奪桂冠的炮灰。無論初衷多麽美好,結局事與願違。
大陸會議創建大陸軍之時,對軍隊文職控製的傳統,在北美殖民地已經形成。新英格蘭自治領建立之前,麻薩諸塞灣的議會就把民兵指揮權授予一名選舉產生的“軍務總監”。在其他殖民地,議會把指揮權授予總督,但由議會決定軍事款項,監督軍費開支,有權調查任何軍事行動。自然而然,北美殖民地在追求獨立和自由的過程中,也始終伴隨著對專製危險的警惕,即使有人想乘虛而入,也不是那麽容易。
大陸會議在作出第一批軍事決定的時候,就留神要大陸會議控製槍桿子,而不能反過來變成槍桿子支配大陸會議。它指令華盛頓必須服從大陸會議,定期向大陸會議報告,主要指揮軍官和參謀軍官,也是由大陸會議任命。為了讓華盛頓變不成美洲的克倫威爾,大陸會議將他置於一個軍事會議的約束之下。這樣一來,陸軍也就難以演變成為隻聽命於某個人的私家軍。
而北美殖民地幸運的是,華盛頓本人也沒有渴望大權獨攬或成為獨裁者的勃勃野心。1775年6月20日,走馬上任大陸軍總司令第三天,他在寫給弟弟約翰·奧古斯丁·華盛頓的信裏說,“履行我的職責,讓我的僱主們滿意,這是我的首要願望”。不過,讓僱主們滿意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1775年7月3日,華盛頓在麻薩諸塞的坎布裏奇接管了大陸軍的指揮權。新官上任,他想清點一下有多少人馬,盤盤家底。一般來說,這應該不是什麽難事。可就這麽點事,拖拖拉拉地,花了整整一個星期,華盛頓甚至連脅迫的手段都用上了,好不容易才弄出了軍隊人數的準確報表。原來別人告訴他至少有一萬八到兩萬人,可實際上隻有一萬六千人,有能力執行任務的,則隻有一萬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