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許多德國人,就像是著魔一樣,變成了擅長胡攪蠻纏、強詞奪理的詭辯家。對這種怪異現象,美國歷史學家克雷格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就曾在美麗的慕尼黑領教過。1935年的慕尼黑街頭,極端的反猶標語,隨處可見。在飯店或小酒館裏,克雷格偶爾跟人攀談,對方在言談之中,也可能會暗示自己並不贊同反猶政策。可就是這樣的人,也會做出諸如希特勒畢竟解決了失業問題、希特勒的對外政策恢復了德國的自尊、過火的反猶措施都是希特勒的下屬所為,而希特勒並不知道之類的辯白。如果克雷格這個初來乍到的美國毛頭小夥子要加以反駁的話,話題可能就會轉到美國也有私刑,或者美國也沒有真正的文明等等上去。
這個出過康德、黑格爾和歌德的國度,似乎整個民族都不會講道理了。極權統治下的宣傳,能夠有效地破壞甚至摧毀人們正常的思維能力。
“宣傳隻有一個目標:征服群眾”
戈培爾有句名言:“宣傳隻有一個目標:征服群眾。所有一切為這個目標服務的手段都是好的。”這也就是說,隻要有利於征服群眾,宣傳可以不擇手段。那麽,一個生活在第三帝國的德國人,會被這個宣傳部長“征服”成啥樣呢?
美國記者夏伊勒的日記裏,就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40年的生動案例。
8月28日晚,英國轟炸機空襲柏林,在格利茨車站的居民區炸死10人,炸傷28人。這是空襲首次在柏林炸死了德國人。戰火殃及平民,自然是件不幸的事情。戈培爾藉此大做文章。第二天,他命令報紙聲討英國戰機“攻擊手無寸鐵的柏林婦孺的‘野蠻暴行’”。於是,8月29日德國報紙的頭條標題驚人地一致:“英國的怯懦攻擊”。
媒體秉承戈培爾的旨意向德國人灌輸,“英國海盜”根據“邱吉爾本人的命令”,專挑德國的非軍事性目標攻擊,而德國戰機隻攻擊英國的軍事目標。當然,柏林人既不知道希特勒8月1日秘密下達的對英國實施空中打擊的指令,也不知道德國空軍在倫敦的“屠殺式轟炸”。
戈培爾的宣傳立竿見影。
8月31日,護士就問得了流感的夏伊勒:“為什麽他們要這樣做?”夏伊勒告訴她:“因為你們轟炸了倫敦。”可這位護士小姐卻反駁說:“是的,但是我們攻擊的是軍事目標,而英國人卻轟炸我們的房子。”
戈培爾宣傳的效果怎麽樣,用夏伊勒的話來說,這位工人家庭出身的普通婦女就是一個“活gg”。
不過,這位護士之所以會這樣看問題,不能隻歸為戈培爾的宣傳之功。在戈培爾上任宣傳部長伊始,他就聲稱,宣傳者的背後應該豎著一把劍。這是一位極權主義者的深刻洞見。當年,一位《紐約時報》駐柏林記者說過這樣一句俏皮話:“如果希特勒完全受人歡迎,戈培爾就會失業;如果戈培爾完全成功,希姆萊就會失業。”
希姆萊是何許人?第三帝國的秘密警察頭子。雖然戈培爾這些人深諳人性的弱點,懂得“宣傳必須簡單和反覆”這個手法的功效,明白謊言被人信奉,隻需“即使是一個簡單的謊話,一旦你開始說了,就要說到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時刻都是傻子。因此,宣傳的成功有賴於暴力的配合。
在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管用的時候,還有集中營、死刑和流放等專政工具發揮作用。對於德國人民,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僅文攻心,還武攻身。軟刀子和鋼刀子,相輔相成。誰敢公開不跟納粹黨一條心,就沒有好果子吃。可以監控,可以秘密抓捕,可以關押,可以驅逐,可以不讓回國,可以判處死刑,可以劫持,可以謀殺……大名鼎鼎的卡爾·施密特教授曾振振有詞地為第三帝國的司法恐怖辯護:“在判決政治犯罪時,規範和程序的運用隻能意味著束縛元首的手腳,有利於反抗者。”
納粹當局在運用專政機器消除雜音、剪除異己時,一點也不含糊、手軟。托馬斯·曼是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他不是納粹的支持者或同路人——1930年在柏林就作過題為《告德國人》的演講,劍鋒直指法西斯主義。1936年12月,納粹當局不僅沒收了他的財產,而且還剝奪了他的國籍,波恩大學甚至取消了他1919年獲得的名譽博士頭銜。雷馬克也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德國作家,納粹上台後,他的書被清除出了書店和圖書館,人也上了政府的黑名單。不過,當局還是希望流亡國外的雷馬克能夠歸順,為納粹效力。戈培爾曾通過特工勸他回國,要他把《西線無戰事》的責任推給出版商,但雷馬克拒絕了。不肯低頭就是敵人。對待敵人,納粹可不在乎他們國際影響的大小。1937年,納粹德國褫奪了雷馬克的德國公民權。
殺雞可以儆猴。一個普普通通的德國平民,不會自認為麵對納粹的專政機器,他比托馬斯·曼或雷馬克更有力量。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沒有受過納粹專政手段的直接迫害,但隻要生活在德國,就會心裏明白馬王爺幾隻眼。畢竟專政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是懸在所有德國人的頭上。
不過,這並不是說納粹統治就把德國弄成了真空一樣。就像1972年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伯爾所說:“在像納粹這樣的專製製度下並非一切都運轉得完美無缺。說不定哪裏有本書,於是便可前往借來,將其搞來,就像將一件珍玩帶走,閱讀,歸還。”他在青年時代還可以讀到法國作家莫裏亞克等人的優秀作品。但是,這隻是表明極權統治也有縫隙。僅此而已。事實上,到了四十年代初,上中學的孩子們,就會大部分人不知曉托馬斯·曼或雷馬克的作品了。
這個出過康德、黑格爾和歌德的國度,似乎整個民族都不會講道理了。極權統治下的宣傳,能夠有效地破壞甚至摧毀人們正常的思維能力。
“宣傳隻有一個目標:征服群眾”
戈培爾有句名言:“宣傳隻有一個目標:征服群眾。所有一切為這個目標服務的手段都是好的。”這也就是說,隻要有利於征服群眾,宣傳可以不擇手段。那麽,一個生活在第三帝國的德國人,會被這個宣傳部長“征服”成啥樣呢?
美國記者夏伊勒的日記裏,就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40年的生動案例。
8月28日晚,英國轟炸機空襲柏林,在格利茨車站的居民區炸死10人,炸傷28人。這是空襲首次在柏林炸死了德國人。戰火殃及平民,自然是件不幸的事情。戈培爾藉此大做文章。第二天,他命令報紙聲討英國戰機“攻擊手無寸鐵的柏林婦孺的‘野蠻暴行’”。於是,8月29日德國報紙的頭條標題驚人地一致:“英國的怯懦攻擊”。
媒體秉承戈培爾的旨意向德國人灌輸,“英國海盜”根據“邱吉爾本人的命令”,專挑德國的非軍事性目標攻擊,而德國戰機隻攻擊英國的軍事目標。當然,柏林人既不知道希特勒8月1日秘密下達的對英國實施空中打擊的指令,也不知道德國空軍在倫敦的“屠殺式轟炸”。
戈培爾的宣傳立竿見影。
8月31日,護士就問得了流感的夏伊勒:“為什麽他們要這樣做?”夏伊勒告訴她:“因為你們轟炸了倫敦。”可這位護士小姐卻反駁說:“是的,但是我們攻擊的是軍事目標,而英國人卻轟炸我們的房子。”
戈培爾宣傳的效果怎麽樣,用夏伊勒的話來說,這位工人家庭出身的普通婦女就是一個“活gg”。
不過,這位護士之所以會這樣看問題,不能隻歸為戈培爾的宣傳之功。在戈培爾上任宣傳部長伊始,他就聲稱,宣傳者的背後應該豎著一把劍。這是一位極權主義者的深刻洞見。當年,一位《紐約時報》駐柏林記者說過這樣一句俏皮話:“如果希特勒完全受人歡迎,戈培爾就會失業;如果戈培爾完全成功,希姆萊就會失業。”
希姆萊是何許人?第三帝國的秘密警察頭子。雖然戈培爾這些人深諳人性的弱點,懂得“宣傳必須簡單和反覆”這個手法的功效,明白謊言被人信奉,隻需“即使是一個簡單的謊話,一旦你開始說了,就要說到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時刻都是傻子。因此,宣傳的成功有賴於暴力的配合。
在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管用的時候,還有集中營、死刑和流放等專政工具發揮作用。對於德國人民,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僅文攻心,還武攻身。軟刀子和鋼刀子,相輔相成。誰敢公開不跟納粹黨一條心,就沒有好果子吃。可以監控,可以秘密抓捕,可以關押,可以驅逐,可以不讓回國,可以判處死刑,可以劫持,可以謀殺……大名鼎鼎的卡爾·施密特教授曾振振有詞地為第三帝國的司法恐怖辯護:“在判決政治犯罪時,規範和程序的運用隻能意味著束縛元首的手腳,有利於反抗者。”
納粹當局在運用專政機器消除雜音、剪除異己時,一點也不含糊、手軟。托馬斯·曼是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他不是納粹的支持者或同路人——1930年在柏林就作過題為《告德國人》的演講,劍鋒直指法西斯主義。1936年12月,納粹當局不僅沒收了他的財產,而且還剝奪了他的國籍,波恩大學甚至取消了他1919年獲得的名譽博士頭銜。雷馬克也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德國作家,納粹上台後,他的書被清除出了書店和圖書館,人也上了政府的黑名單。不過,當局還是希望流亡國外的雷馬克能夠歸順,為納粹效力。戈培爾曾通過特工勸他回國,要他把《西線無戰事》的責任推給出版商,但雷馬克拒絕了。不肯低頭就是敵人。對待敵人,納粹可不在乎他們國際影響的大小。1937年,納粹德國褫奪了雷馬克的德國公民權。
殺雞可以儆猴。一個普普通通的德國平民,不會自認為麵對納粹的專政機器,他比托馬斯·曼或雷馬克更有力量。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沒有受過納粹專政手段的直接迫害,但隻要生活在德國,就會心裏明白馬王爺幾隻眼。畢竟專政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是懸在所有德國人的頭上。
不過,這並不是說納粹統治就把德國弄成了真空一樣。就像1972年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伯爾所說:“在像納粹這樣的專製製度下並非一切都運轉得完美無缺。說不定哪裏有本書,於是便可前往借來,將其搞來,就像將一件珍玩帶走,閱讀,歸還。”他在青年時代還可以讀到法國作家莫裏亞克等人的優秀作品。但是,這隻是表明極權統治也有縫隙。僅此而已。事實上,到了四十年代初,上中學的孩子們,就會大部分人不知曉托馬斯·曼或雷馬克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