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 作者:康庭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上麵提到的那扇門的東南30米處,有一台外殼炸裂的發動機,這是三台發動機中出現的第一台。
飛機的尾部被拋在離著陸點約500米處,位於燃燒區中軸線的西側邊沿。這是256號專機所有殘骸中最大的也是沒有被燃燒掉的一部分,是從中央發動機進氣口處炸斷的。因為,發動機有很粗的油管連著油箱,每12分鍾就有1000公斤燃料輸送到發動機,油管有多粗可想而知,爆炸時很容易從這裏分開。整個尾翼是向左倒在地上,左邊水平尾翼的尖部插入地麵。三叉戟停在地麵時,8米多高的後掠型尾翼為雄姿勃勃的飛機增光添彩,然而,當它斜躺在一片焦土上的時候,隻能使殘骸遍野的墜機現場顯得更加悽慘。尾翼本來是位於飛機的最後部,為什麽能拋得那樣遠呢?主要是尾翼位於機身軸線的上部,當它從其根部炸斷之後,本身作為一個較大的個體,向前的運動慣性沒有受到機身其他碎片的阻擋,整個尾部的重量較大,運動慣量也大,拋的距離就越遠。此外,尾翼的位置處在西邊的邊沿上,很有可能是因為跳起爆炸時飛機向右滾轉的慣性把尾部甩在了中軸線的右邊。尾翼沒有著火是因為尾翼內部沒有可燃的物質,外表像球形的事故記錄器(黑匣子之一)就裝在這裏。據說,在失事的飛機殘骸中,飛機尾部總是保存得比較完好。由於尾翼沒有燃燒,垂直麵上漆有五星紅旗以及紅旗下方的“256”機號還清晰可見,這些標誌剛被專機師修理廠的人們塗上去還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飛機的駕駛艙,也就是飛機的頭部位於近600米處墜機現場中軸線的南端,與斷開的右機翼中段在東西一條線上。機頭位於飛機的前端中央,又處在爆炸源的最前麵,飛機的滾轉對其影響不大,應該落在這個位置上。飛機的頭部在停機坪或起飛時那種昂然雄姿不見了,隻有燒毀了的一堆大小碎片、電纜、管道和灰燼。其中一個比大衣櫃還要寬的帶格子的框架(駕駛艙設備架),因燃燒火勢最猛,鋁合金機殼都已成灰。因為駕駛艙內的可燃物質最多,各種作業係統、電氣、儀表等都集中在這裏,那些爆炸後未點燃的油料也會隨著慣性飛到這裏。飛機頭部的燃燒區已擴展到東西寬200米,說明飛機上的可燃物在這裏最多。因為,飛機上除了發動機使用的2500公斤燃油外,其他可燃物還有潤滑油、作業係統用的高壓油、氧氣、內裝修物品及塑料等。
離機頭前麵80米處有一個從根部斷開的起落架,起落架上的輪胎已滾到它南麵200米未燃燒的草叢中,這個輪胎是墜機現場中最南邊的一部分。
根據孫一先繪製的殘骸分布圖上看出,在接近480米處的西側,出現了第二台發動機。在尾部東南方向25米處的地方,是第三台發動機,而且,還可以看清發動機尾噴管處的反推力裝置沒有打開,由此可以斷定,這台發動機屬於兩側發動機中的一個——256號專機根本沒有給飛行員提供使用反推力的機會。
根據後來掌握的信息,在飛機墜毀的第三天,蘇聯軍人乘直升機從赤塔出發,到墜機現場拆下並運走一台發動機,但不知是三台中的哪一台,這一信息也是蒙古國前副外長雲登向新聞界透露的。也就是說,在我使館人員到達墜機現場的當天上午,蘇聯就已經把一台發動機運走了。這樣,在墜機現場隻能看到兩台發動機。而孫一先的平麵圖上是三台發動機,其中應該有一台發動機是不對的。為此,我同孫一先進行了認真細緻的研究,認為,在迫降場上首先出現的那一台發動機可能不對,那很可能是發動機的外殼,因為,在迫降場的其他位置也發現有發動機的外殼與發動機脫離,被甩在離發動機很遠的地方。為什麽認定離著陸點較近的發動機可能有誤呢?因為,飛機發動機是一個結構緊密而且重量較大的部件,在強大的著陸慣性驅使之下,脫離機身後,不會像其他機身蒙皮(外殼)那樣掉在離著陸點較近的地方,而是飛向同其他5台發動機差不多遠的位置。
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至今沒有人透露,那就是256號專機的黑匣子(飛機事故記錄器及語音記錄器)也被蘇聯人拿走了,上麵記錄著很重要的信息——這是另一個話題。
墜機現場中還有一些必須提到的東西是機組人員的用品。在我使館人員進入現場前已被人撿到一起堆放的什物裏,有兩個駕駛員用的圖囊,一個燒了一半,另一個基本完好,裏麵的地圖都沒有了,隻剩下幾隻黑鉛筆和紅藍鉛筆插在一起。這使我想起我的那一套航行資料及航行用具也在飛機上,看來,墜機現場被人堆在一起的圖囊隻是一少部分,因為,除了空中服務員和機械師外,其他五個人每人都有一套資料,圖囊有大小不同,領航員和我的資料包是大的。這些同飛機的黑匣子一樣被先到現場的人拿走了,上麵有我國主要機場的情況及其導航資料——那是我的飛行生涯中最後使用過的航行資料。當然,林立果從西郊機場裝上飛機的大小十幾個箱子,也是首先被拿走的東西之一。
256號專機殘骸的碎片,大到整個飛機的尾翼,小到像五分硬幣(鑲在飛機部件上的金屬卡片),撒落在如此大的範圍內,可見爆炸當量之大。如此爆炸造成飛機殘骸遍地,而機上人員的情況如何呢?
第五節 橫屍荒野
飛機的尾部被拋在離著陸點約500米處,位於燃燒區中軸線的西側邊沿。這是256號專機所有殘骸中最大的也是沒有被燃燒掉的一部分,是從中央發動機進氣口處炸斷的。因為,發動機有很粗的油管連著油箱,每12分鍾就有1000公斤燃料輸送到發動機,油管有多粗可想而知,爆炸時很容易從這裏分開。整個尾翼是向左倒在地上,左邊水平尾翼的尖部插入地麵。三叉戟停在地麵時,8米多高的後掠型尾翼為雄姿勃勃的飛機增光添彩,然而,當它斜躺在一片焦土上的時候,隻能使殘骸遍野的墜機現場顯得更加悽慘。尾翼本來是位於飛機的最後部,為什麽能拋得那樣遠呢?主要是尾翼位於機身軸線的上部,當它從其根部炸斷之後,本身作為一個較大的個體,向前的運動慣性沒有受到機身其他碎片的阻擋,整個尾部的重量較大,運動慣量也大,拋的距離就越遠。此外,尾翼的位置處在西邊的邊沿上,很有可能是因為跳起爆炸時飛機向右滾轉的慣性把尾部甩在了中軸線的右邊。尾翼沒有著火是因為尾翼內部沒有可燃的物質,外表像球形的事故記錄器(黑匣子之一)就裝在這裏。據說,在失事的飛機殘骸中,飛機尾部總是保存得比較完好。由於尾翼沒有燃燒,垂直麵上漆有五星紅旗以及紅旗下方的“256”機號還清晰可見,這些標誌剛被專機師修理廠的人們塗上去還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飛機的駕駛艙,也就是飛機的頭部位於近600米處墜機現場中軸線的南端,與斷開的右機翼中段在東西一條線上。機頭位於飛機的前端中央,又處在爆炸源的最前麵,飛機的滾轉對其影響不大,應該落在這個位置上。飛機的頭部在停機坪或起飛時那種昂然雄姿不見了,隻有燒毀了的一堆大小碎片、電纜、管道和灰燼。其中一個比大衣櫃還要寬的帶格子的框架(駕駛艙設備架),因燃燒火勢最猛,鋁合金機殼都已成灰。因為駕駛艙內的可燃物質最多,各種作業係統、電氣、儀表等都集中在這裏,那些爆炸後未點燃的油料也會隨著慣性飛到這裏。飛機頭部的燃燒區已擴展到東西寬200米,說明飛機上的可燃物在這裏最多。因為,飛機上除了發動機使用的2500公斤燃油外,其他可燃物還有潤滑油、作業係統用的高壓油、氧氣、內裝修物品及塑料等。
離機頭前麵80米處有一個從根部斷開的起落架,起落架上的輪胎已滾到它南麵200米未燃燒的草叢中,這個輪胎是墜機現場中最南邊的一部分。
根據孫一先繪製的殘骸分布圖上看出,在接近480米處的西側,出現了第二台發動機。在尾部東南方向25米處的地方,是第三台發動機,而且,還可以看清發動機尾噴管處的反推力裝置沒有打開,由此可以斷定,這台發動機屬於兩側發動機中的一個——256號專機根本沒有給飛行員提供使用反推力的機會。
根據後來掌握的信息,在飛機墜毀的第三天,蘇聯軍人乘直升機從赤塔出發,到墜機現場拆下並運走一台發動機,但不知是三台中的哪一台,這一信息也是蒙古國前副外長雲登向新聞界透露的。也就是說,在我使館人員到達墜機現場的當天上午,蘇聯就已經把一台發動機運走了。這樣,在墜機現場隻能看到兩台發動機。而孫一先的平麵圖上是三台發動機,其中應該有一台發動機是不對的。為此,我同孫一先進行了認真細緻的研究,認為,在迫降場上首先出現的那一台發動機可能不對,那很可能是發動機的外殼,因為,在迫降場的其他位置也發現有發動機的外殼與發動機脫離,被甩在離發動機很遠的地方。為什麽認定離著陸點較近的發動機可能有誤呢?因為,飛機發動機是一個結構緊密而且重量較大的部件,在強大的著陸慣性驅使之下,脫離機身後,不會像其他機身蒙皮(外殼)那樣掉在離著陸點較近的地方,而是飛向同其他5台發動機差不多遠的位置。
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至今沒有人透露,那就是256號專機的黑匣子(飛機事故記錄器及語音記錄器)也被蘇聯人拿走了,上麵記錄著很重要的信息——這是另一個話題。
墜機現場中還有一些必須提到的東西是機組人員的用品。在我使館人員進入現場前已被人撿到一起堆放的什物裏,有兩個駕駛員用的圖囊,一個燒了一半,另一個基本完好,裏麵的地圖都沒有了,隻剩下幾隻黑鉛筆和紅藍鉛筆插在一起。這使我想起我的那一套航行資料及航行用具也在飛機上,看來,墜機現場被人堆在一起的圖囊隻是一少部分,因為,除了空中服務員和機械師外,其他五個人每人都有一套資料,圖囊有大小不同,領航員和我的資料包是大的。這些同飛機的黑匣子一樣被先到現場的人拿走了,上麵有我國主要機場的情況及其導航資料——那是我的飛行生涯中最後使用過的航行資料。當然,林立果從西郊機場裝上飛機的大小十幾個箱子,也是首先被拿走的東西之一。
256號專機殘骸的碎片,大到整個飛機的尾翼,小到像五分硬幣(鑲在飛機部件上的金屬卡片),撒落在如此大的範圍內,可見爆炸當量之大。如此爆炸造成飛機殘骸遍地,而機上人員的情況如何呢?
第五節 橫屍荒野